云杉价格表:从一到十谈养生(第一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0:11:03

从一到十谈养生(第一部分) - 张雪亮 - 虹桥书吧 - 虹桥门户网虹桥书吧-->小说书库-->从一到十谈养生(第一部分)已完结小说  清凉版 浪漫版

  温暖版 清爽版

第1节:推荐序        

  推 荐 序  

  我与雪亮的缘分要追溯到1993年。那个时候,他刚刚从坦桑尼亚做艾滋病研究归来,出于对中医养生的浓厚兴趣,他没有继续艾滋病的研究,而是选择到我的养生室。看着这个忠厚直爽、外粗内细的山东小伙子,我打心眼里喜欢。1997年,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开始报名,雪亮提出要做我的弟子,我考虑他是中医泰斗刘渡舟老师的学生,心中隐隐觉得有些不妥。因为当年我在北京中医学院读书的时候,《伤寒论》是刘老教的,刘老也是我的老师。但看雪亮情真意切,非常坚持,我也就同意了。

 

  雪亮是我几个学生中颇具特色的一位,这个特色不是指别的什么,而是指他对中医,尤其是对中医经典的深刻悟性以及对中医学不同寻常的热爱与追求,这是难能可贵和值得赞许的。雪亮对经典的执著与热爱,以及在经典中医研修方面所达到的境界,已在这部书稿中充分地展现出来,相信各位在阅读此书后,应该有所感,有所得。

   

  雪亮是20世纪80年代从山东考到北京来的少数研究生之一,曾经是学校里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他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和长期反复探索的临床实践,一步一步走上了治病救人的大医之路,我心中颇感欣慰。

 

  相识至今已近20载,名分上我们是师徒,相互砥砺,教学相长;工作中又是挚友,精诚团结,问难答疑;生活上又情同父子,心心相印,一往情深。  

  雪亮为人低调,治学严谨,喜欢厚积薄发。无论研习中医经典有所心得,还是临床诊疗多所感悟,总喜欢付诸笔记,反复揣摩而不轻易示人。沉淀至厚而无疑碍者,方肯付梓发表。从医20余年来,雪亮发表的论文不是最多的,但我敢说篇篇是精品,句句有新意,其中蕴涵着真知灼见而不乏创新思维,是深得中医治学之奥义者。

 

  《从一到十谈养生》是雪亮积数年之功的扛鼎之作,即将付梓之际来找我索序。诊疗之余,我是抱着先睹为快的心情认真研读此书的。展卷细读,收获良多;掩卷沉思,感慨万千。雪亮讲中医,不仅观点纯正,言之有据,而且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加之文采飞扬,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哲人发聩解谜,似雅士行吟低唱。他的言谈中没有不着边际的呓语,没有似是而非的钩玄,于平淡中能把三焦、四诊、五味、六淫、七情、八纲这些深奥艰涩的中医之理讲得如此明晰透彻,又如此生动通俗,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余既讶其功夫深,又叹其才学秀。转而思之,这实源于雪亮的学贵沉潜,思贵专一,更源于他淡泊名利,造福社会的精诚医德。我知道,他经常不顾自己疲劳,坚持出诊;倾心带徒,毫无保留;当面对疑难顽症,一时拿不准时,绝不会顾及脸面,敷衍塞责,而是坦诚相告,再行探索,或者虚心向别人请教解疑。

 

  《从一到十谈养生》的问世,能帮助大家对中医有个整体的了解,知道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为什么中医养生会受欢迎。还会为希望通过学习中医达到养生保健的人士提供帮助,同时还对学习中医有宏观和具体的指导意义。以此为基石,渐次迈进,对以后学习针灸、推拿、刮痧、拔罐、食疗、手诊、面诊以及其他中医保健方法、养生方法都会有所帮助。中医是一通百通的,中医理论能指导一切中医临床,指导一切中医实践。余以为,这是本书所要表达的深刻主题与主旨所在,也是我欣赏并肯定这部著作的缘由。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深望雪亮笔耕不辍,在中医学领域再铸辉煌。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余信也,感作者之仁心,是为序。  

  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嫡孙  

  原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研究室主任  

  孔令诩  

  2009年7月4日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2节:前言(1)            

  前 言  

  不记得哪位名人说过了,说中国有两大国宝,一是中医药,二是中国菜。眼下全社会的中医养生文化学习热就印证了这一说法。但笔者认为,现在社会上对于中医的态度也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认为中医高明得很,祖先留下来的特别是《黄帝内经》等经典都是真理,中医应该是超过现代科学的学科,相比之下,西医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中医要落后得多。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认为中医是伪科学,认为中医是骗人的,应该取消中医中药。有些人根本就不相信中医,而且这些人中很多都是有文化、有知识的,包括一部分大学教授、西医大夫也不相信中医(只不过他们不一定愿意谈论这个话题罢了)。

 

  为什么有人不相信中医,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也会怀疑甚至否定中医呢?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因为对中医的不了解,甚至是误解。写这本书,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中医有个整体的了解,知道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为什么中医养生会受欢迎。而且,这本书还会为那些想通过学习中医达到养生保健的人提供帮助。事实上,我在这里所讲述的内容,对学习中医有宏观和具体的指导意义,对以后再去学习针灸、推拿、刮痧、拔罐、食疗、手诊、面诊以及其他中医保健方法、养生方法都会有所帮助。因为中医是一通百通的,中医理论指导一切中医临床,指导一切中医实践。

 

  热衷学习中医的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为治病救人,一种是为自我养生保健。无论哪种,要想学到其中的精髓,应该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童子功。不管中医西医,只要是学医就一定要死记硬背很多东西,特别是学习中医。比如说足三里穴在哪里?中药最苦的药是哪几味?治疗小孩发烧最简单的那个小方子是什么?如果不背不记,我说一千遍、一万遍,你都不会知道,这肯定不行。不管学中医还是学西医,都需要记很多东西。不管是从事养生保健,从事足疗,还是自己开养生馆,自己当大夫,都需要尽量多记一些有用的东西。有人说自己年纪大了,记不住了。岁数越大记忆力越差,这是事实,但是岁数越大理解力越好。虽然年轻人的记忆力相对来说比中老年人的好,但是越年轻理解力越差。所以大家各有优势,不必为这些烦恼。

       

◇欢◇迎◇访◇问◇WWW.HQDOOR.COM◇  

第3节:前言(2)        

  第二,悟性高。学中医和学西医不一样,和学数理化、计算机也不一样,悟性要高,要多动脑筋,因为中医不是一是一,二是二的,这里面有很多辩证的东西。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在书中提出很多问题,结合一些例子来启发大家的悟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东西在你背的时候还不是很明白具体意思,这没有关系,先背下来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时间长了,不知道哪一天,突然就悟出来了。中医有本书叫《医学心悟》,强调“心悟者,上达之机;言传者,下学之要”,也就是说,好的中医都是靠自己的勤奋加多动脑筋多悟而成功的,单纯靠老师言传身教而不多动脑筋开发悟性,永远也成不了高明的医生。这和老百姓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一个意思。

 

  第三,多实践。中医有句话叫做“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王叔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名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医书籍念得再多再熟,假如不去实践不去应用也是白搭。中医界有个别这样的书呆子,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说起来头头是道,一到临床看病却不管用。我们去给人看病也好,养生保健也好,没疗效能行吗?中医历来讲究医文并茂,但医总是第一位的,文采再好,也是居其次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本末倒置,重文轻医。

 

  近两年,社会上有很多人讲中医养生,其中一些人竟然没有学过一天医学,一些学中文、哲学、历史等出身的人也大谈特谈中医,大谈养生。这些人文采好得很,讲课让人像听故事一样津津有味,但养生关乎人命,怎可当故事讲?要讲也行,那就先像南怀瑾大师讲《黄帝内经》时候那样反复声明:反正我不是医生,讲这个不负责任的啊。

 

  对于想要自我养生保健和帮助他人养生保健的人来说,这三要素都很重要,因为这是学习中医的最基本的东西。我先纸上谈兵,启发大家的思维,读完这本书,掌握了一些中医具体养生保健方法以后,再去实践,你的中医养生保健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在这本书里,我把中医理论里面最骨干的、最重要的东西用数字串起来,一来可以方便大家记忆,二来这个形式比较有意思。我希望用最短的时间,用尽可能精练浅显的语言,让大家基本上了解中医是怎么回事,从而对大家进行养生保健或准备做医生有所帮助。

 

  学养生,就如医圣张仲景所说:“上以疗君亲之疾”,就是让父母老人健康长寿;“下以救贫贱之厄”,就是帮助别人减轻痛楚;那么,对自己呢?“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诚心祝愿各位读者在中医学的帮助下,外动内静,自在养生,身心健康,享受人生!

 

  张雪亮      

  2009年7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4节: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1)          

  第一讲  

  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  

  养生大整体观念——天人合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常常讲到“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在儒家、道家、禅宗等几家观点并存的情况下,运用到中医学上则有其特殊而实际的指导价值。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在很多地方,人体的构造和自然界有相似之处。如《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二是天人相应,或叫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医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和理解天人合一的意义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天之常要顺应。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借助天地自然给人类的一切有利身心健康的条件维护自身的健康。  

  其二,天之变要躲避,要防护自身免受其伤害。南怀瑾大师说:“人是盗,天地呢?万物之盗。”所以,在自然界面前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开自然界中一切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或者把危险降至最低。“动作以驱寒,阴居以避暑”,比如强烈的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是很厉害的,要学会躲避。会保养的女人到老皮肤还很好,秘诀之一就是少晒。再比如中医说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天气炎热的时候开窗户睡觉要小心,特别是不能在只开一点缝的地方或者在有“过堂风”的地方、空调直接吹的地方睡觉。

 

  其三,有问题要想到“天”,想到周围的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一切因素。身体不舒服了或有病症,患者自己、亲属、医生、养生调理人员首先都应该想到患者周围的因素,比如气候问题、环境问题、职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衣食住行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不可忽视。

       

◇欢◇迎访◇问◇BOOK.HQDOOR.COM◇  

第5节: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2)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的观念渗透到了中医学的方方面面。《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意思就是说,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人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很多人都知道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就是第一个整体观念,也可以称为大整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人合一是中医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根本指导思想。

 

  天人合一中的“天”就是“自然”的代表。风土人情、昼夜、四季、气候,这里都包含着天的概念。比如,地域不同,南北方的气候不一样,广东地区湿热、多雨,北京地区干燥、多风,成都、重庆湿气则比较大,不同地域的气候各不相同,生活在其中的人就要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衣食住行自然都有相应的注意事项。比如,生活在炎热地方的人要少吃热性的食物和药物,多吃养阴生津的食品,像百合、乌梅、枸杞子等;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要少吃凉性的食物和药物,多吃温热性的食品,像猪肉、牛羊肉、鸡肉等。这也正是《黄帝内经》里所说的“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意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地域不同、气候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对健康的影响也就各异。听过一位很风趣的专家的讲座,他说重庆女孩皮肤好、身材好,为什么呢?因为重庆平坦的路很少,来回要上下坡,逼着人们多做有氧运动,而且那里多雾,湿气大,不干燥,对皮肤保养非常有好处。另外,因为重庆上下坡路多,人们的有氧运动多,所以重庆人的心脏病发病率要比其他地方的人低很多。

 

  同样,人际关系、家庭环境、夫妻关系等都是我们所说的天。在单位里,有的人可以如鱼得水,赢得大家的喜欢;有的人就始终搞不好跟领导、下属或其他同事的关系,不能适应环境,从而使自己身心疲惫,时间长了就会得病。

 

  天人合一的“合”就是合于道,合于自然规律。很多疾病的产生是因为不符合自然规律。以前我们反复强调的“人定胜天”这句话,现在引起了大家的反思,一些哲学家、科学家也逐渐不赞同了——我们要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去战胜它、改变它。关于“抗震救灾”这句话,有的教授提出来不应该叫“抗震救灾”,应叫“震后减灾”。地球有它自身的运行规律,地震要发生我们是抗拒不了的,我们只能思考怎样减灾,怎样把灾害减到最小。

 

  《黄帝内经》里面有一句话:“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意思是说,阴阳四时是万物的根本,是决定一个人生与死的根本。这里的阴阳四时就是指大的自然界。“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意思是不要和自然界逆着来,要顺应自然,要和它合拍一致,这个叫“得道”。是顺从自然界的规律办事还是非要逆着来,这就是“从”和“逆”的关系。

       

◇欢◇迎◇访◇问◇BOOK.HQDOOR.COM◇   

第6节: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3)        

  中医明确地说“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顺从自然规律生存,人尽天年,人体功能就能正常,逆着来就会出乱子,社会发生动荡,人际关系不和谐,身体就会出现状况,人就容易得病。说得夸张点,顺道者昌,逆道者亡。为什么东北烧火炕?因为东北是严寒地带,这是顺应自然的做法,是人们在几千年的生活规律中总结出来的。

 

  再比如饮食药膳的差异: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的差异,人们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不尽相同,所以施膳亦应有差别。东南部地区潮湿炎热,病多湿热,宜选清化之品;西北部地区地高气寒,时多燥寒,宜用辛润之物。同样采用温里补阳药膳,在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宜重,而在东南温热地带,其药量就应该轻一些。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灵枢》的核心内容重在阐述经络和针灸理论,《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素问》中有的篇章叫“论”,有的叫做“大论”。《素问》共有九篇大论,除了“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外,其他七篇分别叫做“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这七篇都是立足于天人之气的相感、相召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从这一角度来探讨天人相应的,特别阐述了环境气候对人身体和健康的影响。可见,中医学对天人合一这一理论自古就是相当重视的。

 

  最近几年,山西灵石县一位叫李可的中医在全国很有名气,因为他擅长用大热有毒的中药治疗危急重症,救活了很多被西医宣判死刑的患者。一般的中医大夫用附子不敢超过10克,而他动不动就用几百克。我在这里不讨论李大夫的医术特点,咱们看看记者采访他时的一段话:

 

  记者田原:您那两年看的书,最深的理解是什么,您把什么东西看懂了?  

  李可:对病的理解呀,跟大环境联系起来了。我出生那时是1957年,1958年就是大跃进了,大炼钢铁;紧接着就是自然灾害,苏联对我们掐脖子,撤销援助。当时的老百姓呀,普遍都吃不饱。所以我那时候有个什么考虑呀?在整个大环境中所有人都中气不足,他吃不饱啊,所以凡是病,你用补中益气汤这个很简单的方子,都可以调理过来,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一个是看这个大环境,一个是看具体的人,在这个大环境中哪一点有问题了,我们就调他这点。

 

  (摘自《人体阳气与疾病》,P140—14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大家看看,李可大夫说,一个是看大环境(大整体),一个是看具体的人,“在这个大环境中哪一点有问题了,我们就调他这点”。也就是说,先看见森林,再看树木,千万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HQDOOR.COM  

第7节: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4)        

  台湾佛教宗师星云大师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一切都必须在各种因缘的和合之下,才能存在。”所以佛学、道学、医学,都是相通的。  

  全国著名的中医方剂学老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绵之教授在谈到中医学时说:“它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它治的不是机械的人,或者说不是自然人,而是社会人。”大家看这个名词——社会人,说得多好,其实就是强调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一个个体。一个人养生好不好,要先看他顺应自然是否做到位了,先看他周围环境怎么样,先看他的社会关系处理得怎么样。作为医生,在给患者看病的时候,也不要只是把眼睛直勾勾地盯在患者身体本身上,或者只盯在检查的各种报告单上,千万不要忘记从患者周围找找原因,要先多考虑大整体。

 

  我曾经参加一个会议,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位退休老领导在讲话时反复强调天人合一,还说现在中医的教材打开就是大讲特讲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要么不提,要么寥寥数语。他强烈呼吁应该把天人合一列为第一篇章,让学中医的人先知道天人合一的重要性。

 

  2009年5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登载研究论文称,21世纪对人类健康最大的危害就是气候变化。中医学历史上最著名的经典之一《伤寒论》恐怕就是因为气候变化、瘟疫流行而写就的。近年的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的发生恐怕和气候环境的变化也不无关系。

 

  总而言之,我们要用天人合一的大整体思想来启发思维,这将对治病养生有很大意义。  

  循天时之变,四季养生  

  一年四季,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从中医学传统的理论来看,季节不同,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也明显不同。四季养生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饮食与起居,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简单地说,四季养生就是根据季节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四季养生是天人合一大整体原则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具体的实践内容之一。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具体说就是“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各有对应的季节,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所以,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一个脏器的养生调理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8节: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5)        

  春生,早睡早起精神好  

  春应肝而养生。《黄帝内经》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既然肝脏对应的是春天,春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肝为主。“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无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是阳气初生且逐渐转旺的时节。在五行上春季属于“木”,此季多风。  

  春季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增加,各器官负担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定催眠的作用,从而使人倦懒嗜睡,这就是民间说的“春困”。但是睡觉不利于阳气升发,因此,应当控制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到户外活动锻炼,使春困消除。

 

  春季里要保持心情愉快、舒畅,胸怀开朗,要喜爱大自然,使自己的情志与春季万物生发之气相和谐,这样人体的肝气就会调和畅达,使周身气血和畅、五脏和平。    

  夏长,晚睡早起多运动  

  夏应心而养长。《黄帝内经》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既然心对应的是夏天,夏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心为主。“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万物繁茂秀美,阳气旺盛,是生育万物、长养万物的季节。在五行上夏季属“火”,因此,气候炎热,阳气旺盛,人体消耗增大。人们往往精神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年老体弱者更觉得无精打采,懒散贪睡。所以夏季要注意夜晚入睡,早早起床,避开午间的炎热,还可选择用午睡来爱惜自己,使身体得到缓冲。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澄和心神,切忌发怒,以使人体气机通畅。可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同时也要避免烈日下暴晒,以防大汗淋漓而中暑。

 

  秋收,早睡早起敛神气  

  秋应肺而养收。《黄帝内经》说:“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既然肺对应的是秋天,秋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肺为主。“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西风飒飒,燥气当令,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是阳气渐退,阴气渐长,万物收获的季节。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早睡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之太过。长时间睡眠后期,脑血管中血流速度越来越慢,容易形成血栓,适当早起可以预防脑血栓之类的疾病。心情要保持安宁,收敛神气,而不是神思外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才能保持肺气的清肃,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WWW.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9节: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6)        

  冬藏,早睡晚起保阳气  

  冬应肾而养藏。《黄帝内经》说:“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既然肾脏对应的是冬天,冬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肾为主。“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日北风凛冽,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昆虫蛰藏,生机潜伏,阳气内藏,是万物蛰藏的时令。人体阳气自然也潜藏于内,阴精充盛,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机。所以冬季要顺应冬季昼短夜长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待日出而作,以避寒就暖,使人体阴平阳秘。在一年四季当中,冬季就相当于一天中的夜晚,应该多休息一些。

 

  总之,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有利于身体的各种生理需要,进而减少疾病的发生,顺利安康地度过一年四季。  

  防范四季邪气  

  《黄帝内经》说:“四时之气,伤五脏。”这里的“更”是轮流、交替的意思,是说季节不同,邪气各有偏重。所以,四季养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小心四季邪气的侵害。

 

  《黄帝内经》说:“春伤于风,邪气流连,乃为洞泄。”因为春天多风,顺应当然是好事,但要小心不要被风所伤害。假如被邪风伤害,风邪在体内流连不去,就可能引起腹泻(洞泄)。当然,邪风伤害身体的表现不仅是使人腹泻,还有很多其他表现,比如头痛、面神经麻痹、过敏性鼻炎、面肌痉挛等。因此,春天一定要注意不要被邪风伤害。

 

  《黄帝内经》说:“夏伤于暑,秋为痎疟。”意思是说夏天容易中暑,如果被暑邪伤害,也许当时没有明显的不舒服或者临床表现,但到了秋天就可能发生疟疾等疾病。中医称这种当时没有任何表现,过后邪气伺机发作的现象为“伏邪”。“伏邪”就是邪气潜伏在人体内,当时并不引起疾病,而是过后没准哪天就发作了,就引起疾病了。所以,上策还是注意保养,防止自己中“伏邪”。

 

  《黄帝内经》说:“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意思是说秋天湿气比较多见,和其他季节相比较重。如果中了湿邪,湿邪会往身体的上部走,表现为咳嗽等呼吸系统的病症,也可以发作为痿证(全身无力的疾病)或者厥证(手脚发凉的疾病),等等。因此,秋天要注意不要被湿气所伤。

 

  《黄帝内经》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意思是说冬天比较寒冷,寒邪比较常见。假如受了寒邪,也可能当时没有明显的不舒服,比如感冒流鼻涕了、发烧了、怕冷了、头痛,等等,但小心寒邪潜伏在体内,等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伺机而动,开始发病了。中医有个病名叫做春温,顾名思义,春天的温病。这不是因为春天感受邪气所致,而是冬天的寒冷伏邪发作导致的。所以,冬天要小心不要受寒,也就是不要被寒邪所伤。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10节: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7)         

  小心四季的邪气伤人很有意义,特别是对年轻人或者自认为身体好的人而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知道或者不重视防护自己,如果被各个季节常见的邪气所伤,也许当时没有什么不舒服,没有得什么病,但要小心日后算账。

 

  灵活应对各种病症  

  “天人合一”告诉我们一定要有整体观念,而且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懂得变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以下这些病例,希望大家在治病养生方面能够开阔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职业也能影响健康  

  职业是不是一种环境?是不是也应该属于“天人合一”中“天地”的范畴?我想应该是的。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不一样,他所处的环境也就不一样,对健康的影响也肯定不一样。

 

  我有个朋友是临床大夫,姓郭,行医20多年了。2008年的一天,他出门诊的时候遇到一个患者,这个患者长期贫血,中西医都治疗过,花了很多钱,但都是短时间内有效果,没多久又开始贫血。这位大夫心比较细,考虑得比较周全。他想,既然这么检查、那么检查,这么治疗、那么治疗,效果都不好,还找不到原因,会不会是与患者职业有关呢?于是他就问这个患者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患者说他在一个大学的食堂里面做厨师。这个大夫又问他经常接触什么,患者说了一些,其中就包括大型微波炉。

 

  现在一般人家里都有微波炉,我们知道微波炉是有辐射的。而这位患者接触的微波炉和我们家庭用的微波炉可不一样,学校食堂用的微波炉都是超大型微波炉。当然,大夫也不敢肯定就是微波炉导致的贫血,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于是他建议这个患者尽早脱离这个工作环境,尽量不接触超大型微波炉。这个患者听了他的话,换了个工种,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不用治疗不用吃药,身体就正常了,而且贫血都除根了。

 

  对于这个病例,如果我这个朋友按照一般的程序可能就会这样做:在门诊给你看贫血,既然贫血就查原因吧,按照医学规定,查完以后查不出毛病,就开点药,开点补血的东西,再建议他回家多吃什么、少吃什么。其实,大部分大夫都是按照程序化处理的,反正这样做也没有医疗失误的地方。但是我这位朋友没有这么做,他想得比较周全,考虑到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跟他所处的工作环境有关。

 

  

还是我的朋友郭大夫,他出门诊时见到一位中毒型肝炎患者,转氨酶非常高,肝功能不好。他就问患者是做什么工作的,患者回答说是中学老师。郭大夫又继续问患者具体教什么科目,患者说教化学,不仅教,还要经常带学生到实验室做试验呢。于是这个郭大夫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患者有可能接触了有毒、有害的物质。于是他就建议患者:“你可以教化学,但你能不能不带学生做试验,或者干脆跟领导提出来这段时间不教化学,能不能挑个别的课程来教。”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11节: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8)        

  这个患者从那个时候开始就远离化学制剂,结果一段时间以后,他的病不用吃药就好了。  

  心病还须心药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常常会导致心情不畅,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就会肝郁,中医里讲肝气郁结叫肝郁。简单来说,就是长时间的气儿不顺。比如在单位里,领导把我骂了一顿,我肯定气儿不顺;在家庭中,孩子被家长骂一次,气儿不顺;你到街上去跟人打架,打不过他,打完你他跑了,你也肯定气儿不顺。但是这不是肝郁,只有长期的精神不舒畅,而又发泄不出来,才会得肝郁。所以人心情不舒畅一定要想办法去发泄,当然每个人发泄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

 

  婆媳关系是一种常见的难处理的人际关系。有的婆婆看不惯儿媳妇的某些作为,但她不好意思说,长期压抑在心里头,时间久了就得了肝郁;儿媳妇也看不惯婆婆,但觉得她是老人,又不是自己的亲妈,也不好意思说,这种不快也一直闷在心里,时间长了也得了肝郁;当儿子的呢,夹在母亲和媳妇中间,左右为难,也长期不痛快。这样时间一长,一家三口全都得了肝郁。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

 

  假如一个女子月经不正常,偏头疼,或者胃不舒服,有的就是因为长期情绪不舒畅引起肝郁所导致的。对于这种病,吃药能管用吗?也可能管点用,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中国有句话叫“心病还须心药医”。一个合格的中医大夫,不仅仅是会用药、会用针、会用手法的大夫,一定也要是大半个心理大夫。

 

  中国台湾著名文化大师、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美国的时候,曾经得到一个日本朋友的画,画的是中国唐朝著名医家孙思邈。南大师看过画后,很有感想,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有药能医龙虎病”,意思是孙思邈医术实在高明,连龙王和老虎生病后也会找他医治;下联是“无方可治众生痴”,意思是思想病、政治病、经济病单纯靠医药是解决不了的,这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心病还须心药医”。

 

  南怀瑾大师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他穿着军装去找一位四川老中医看病。开始老医生说他没有病,后来又说他还是有病。然后问他:“你是脚底人吧?”那时四川人管长江下游的人叫脚底人,南大师回答是浙江人。老医生说他是得了思乡病,买点浙江的咸鱼吃就会好了。

 

  这一下子就说到了南大师的病根上了。因为南大师其实真的没有什么病,就是有乡愁。他听了老医生的话,就到了浙江咸鱼店门口,一闻那个咸鱼的味道就好了。其实,这不就是典型的心理疗法吗?

 

  要不要开刀  

  有一个内蒙古的外科大夫,晚上值夜班的时候,来了一个男患者,膀胱出血。膀胱出血会怎样?就是血到膀胱里很快就凝固变成血块了。人有两个肾,两个肾各通过一条输尿管将尿输到膀胱里,然后尿再通过尿道排泄出来。如果膀胱里有血,血淤凝固,堵塞尿道,膀胱里的尿就会越来越多,膀胱就会越来越大,如果不管它就会爆裂,所以很危险。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12节: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9)        

  这位大夫心很细,他首先想到“血液遇寒则凝”,血液稍微一凉就凝了,遇热就化开了。假如用温水通过导尿管往里导,会不会化开?于是他就用40℃~45℃的温水一点一点往膀胱里导,结果导一些化一些,一会儿血全排出来了。这就先解决了膀胱内的血块问题,第二天再找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假如按照一般西医大夫的常规处理,很可能就会选择手术处理。外科大夫在这时候为病人做手术是没错的,可是手术是很痛苦的,也是有风险的。所以医生面对病症,全盘考虑,灵活处理,不仅给患者节省了金钱,而且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所以我们要学习、了解中医的相关知识,首先要从宏观上了解。因为医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是分不开的,一定要有整体观念。很多事情程序化处理是没错的,但是一定要细心,要有整体观念。

 

  防治科技发展带来的现代病  

  时代不断发展,科技日益发达,许多过去认为不可实现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现代科技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科技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因为有些新的科技带来的东西不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它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它就是好事,用不好会带来负面的效应。下面我们对于几种常见现代病从医学和养生角度来讲一讲。

 

  “空调病”  

  什么叫空调病?顾名思义,就是由于使用空调而造成的身体不适。人长期在空调环境下,身体会感觉不舒服。最常见的就是类似于中医所讲的外感风寒,出现怕冷、四肢疼、头疼、无汗(即使是高温天也不出汗),甚至是高烧不退等症状。外感风寒一般在北方地区的冬天比较常见。这种病最常见的表现是三个字:冷、痛、汗。怎么知道一个人感冒发烧是风寒还是风热?第一就是看冷不冷,只要身上发冷就是风寒;第二是疼,关节疼、头疼,有时甚至说不清楚哪儿疼,这是风寒;第三是汗,没有汗、不出汗的,用手摸一摸后背前胸,干干的,这就是空调病带来的外感风寒。空调病还有一种表现是“内生寒湿”。从外面可以感风寒,从里面可以生寒湿。这是在吹空调贪凉的情况下,再吃冷饮而造成的。

 

  因为这种空调病类似中医说的外感风寒,我的已故研究生导师,著名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在二十几年前就给它起了个病名叫“空调伤寒”。  

  作为大夫,经常看到一些病人,在大热天出现风寒感冒的症状。所以,以前在冬天治疗这些病使用的药,现在要在夏天用了。为什么原本在冬天才见到的外感风寒,现在在夏天却这么普遍呢?都是因为贪凉喜冷过度造成,这是很可怕的。古代有句话叫“非其时而有其气”,意思是说,在这个季节而有那个季节带来的邪气。比如说夏天才会中暑,偏偏冬季来了一股导致人中暑的热气。

        

▲BOOK.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13节: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10)        

  所以,我提醒大家,天热的时候用空调是可以的,但温度不要太低,不仅是为了省电,而且是为了你的身体健康。有人图一时之快,当时是很痛快,但是得病伤身就不值得了。我们可以多开窗,保持空气的流通。

 

  山西省名中医李可,受邀到了广东待了一段时间,本以为那么热的地方,有夏无冬,酷热的气候,患者应该火证多,阴虚证多。结果正好相反,患者几乎都是阳虚证。一开始,李可大夫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开始寻找根源,发现是空调的问题。外面大夏天,气温三十几度,一进到屋里,十几度,就像掉到了冰窟窿里。时间久了,阴寒之气就慢慢侵入体内,造成很多病,比如头痛、慢性鼻炎、常年难愈的感冒、青年妇女的痛经、产后病等。婴儿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还容易得哮喘病。

 

  “电脑脖”和“键盘手”  

  现代白领几乎每天都在使用计算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甚至是在火车上、飞机上,都离不开计算机。很多人每天都要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一天缺了它就会感觉不自在、不舒服、不习惯。

 

  但是经常使用电脑的人有没有可能出现与电脑相关的常见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常用电脑可以引起很多病症,比如说脑疲劳、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倦怠无力等。长期坐在电脑前,还容易减弱胃肠的消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胃下垂或胃溃疡等。

 

  颈椎病就是一种常见的电脑病。前几天,《广州日报》报道,将近一半的白领颈椎不好,原因就是长期在计算机前面坐着,坐姿不当。  

  对于电脑引起的相关病症,人们取了很多形象的名称,比如说“电脑脖”,它不仅仅是脖子不舒服,而且整个颈肩部都不舒服,酸胀、疼痛、头晕,严重的甚至恶心、呕吐。按照自然规律来讲,颈椎不好应该是中老年人的问题,可现代科技让很多年轻人都得了这种病。

 

  还有一个电脑引起的病症叫“键盘手”。经常用电脑键盘和鼠标,导致手指麻木、疼痛甚至肿胀,腕关节不灵活,而且无力,甚至引起腱鞘炎。  

  还有更严重的问题大家可能意识不到,比如电脑辐射造成男子精子质量下降,甚至导致不育。因为很多人喜欢把笔记本电脑放在大腿上操作,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阴囊部位的温度越高精子的数量就会越少,质量也会越低。这些都是经过科学验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另外,经常使用电脑容易引起视疲劳,影响视力,这点很多人都知道。尤其是一些喜欢玩游戏的人,经常连续玩几个小时,视力容易快速下降。大家现在在街上看见戴眼镜的人有很多,但不一定都是由看书造成的。在二三十年前电脑还没有普及的时候,近视几乎都是看书多导致的,镜片的厚度可以说与看书多少成正比,戴眼镜几乎成了有文化的标志。所以说时代变了,很多事情都在变。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14节: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11)        

  常用电脑还可以引起很多想不到的问题。因为长期坐着,姿势不怎么改变,使下肢血液循环不够流畅,引起腰腿痛、下肢静脉曲张、痔疮、肥胖等病症。  

  食品越天然越好  

  随着科技的进步,加工食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但随之而来的是食品添加剂越来越多。一些非常美味的食品,虽然大家明明知道它里面含有一些不健康的成分,可是抵挡不住美味的诱惑,还是经常吃。比如很多人喜欢吃那些流行世界的快餐,明明知道炸薯条对健康不好,是垃圾食品,可是大家还是喜欢吃,就是因为它的口感和美味。

 

  中医和养生知识是相互结合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医方面的知识,还要看一点营养学方面的书,起码要明白一些基本道理。我们在食用一些食品的时候,要看看食品包装上的说明书,知道其中都有哪些成分。我们要知道,食品越天然越好,因为这才是顺应自然,这才是天人合一。

 

  正确理解顺应自然:缺什么补什么对吗  

  对于顺应自然,我们要正确理解,而不要曲解。比如“吃什么补什么”这句话对不对?还有句话叫“缺啥吃啥”,体内缺什么就吃什么,这句话对吗?或者反过来理解,你这个人有什么爱好、你想吃什么,说明你体内缺什么。甚至有人说,你这个人喜欢抽烟说明你体内缺烟。大家怎么理解这句话?中医讲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既然是顺应自然,我想抽烟我就抽好了。我们怎么理解这些观点?

 

  中医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伤寒论》,一部分叫《金匮要略》。在《金匮要略》第一篇里有上下两条,上条说“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意思是你想吃什么说明你的脏腑需要什么,吃了后你的病就逐渐好了。下条说“当随其所得而攻之”,意思是你喜欢什么我就攻什么。“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有的人口渴,口渴还要利尿,因为你体内湿气太大了,喝得太多了。这个时候喜欢吃什么喝什么,或者别的爱好,不是说体内真正的缺乏,而是一种病因,会引发或者加重病情。比如猪苓汤证本来就是体内有水邪和热邪互相纠结在一起导致人体不舒服,这时候患者喜欢喝水,喝水越多当然越加重体内的水邪,这时候的治疗方法就是要利水,要清热。病人口渴想喝水,医生还要利水来治疗,这就叫做攻其所得。

 

  所以对于“顺应自然”这句话,我们要辩证地看,不能教条。有些需求,顺应它,就能保证身体健康;但有些需求,比如吸烟、酗酒、吸毒、嫖娼、网瘾、早恋、婚外恋、喜欢生冷油腻食物、异食癖等,就不能按“缺什么补什么”的观点来满足,因为这些都是有悖常理的。我们所说的顺应自然是发自内心的,是正常的人体需要,而不是异常的、超常的,更不是病态的需求。

       

◇BOOK.HQDOOR.COM◇欢◇迎访◇问◇  

第15节: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12)        

  养生小整体观念——人身亦一小天地  

  天人合一是大整体,中医学理论中又讲“人身亦一小天地”,意思是强调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小世界、小社会,人的脏腑、经络、气血、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相对于天人合一这个大整体,我们不妨把人的身体称为小整体。

 

  比如中医的舌诊,为什么通过看舌头就能看出身体的很多问题呢?那是因为舌头通过经脉直接或者间接与五脏相通。所以《临证验舌法》说:“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意思是说根据舌诊来判断人体的虚实,一般是不会有错的;根据舌诊来判断阴阳的属性,一般也是不会错的;根据舌诊来分析人体脏腑存在的问题,进而确定食疗或中药的配方,准确率也是很高的。当然,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单纯依靠某一种诊断方法都是不够全面的。但是,与脉诊的“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心里好像明白,用手指头一号脉就常常不好分辨)相比,舌诊还是客观实在得多,较为容易掌握。

 

  医生无论是在看病的时候,还是在给人养生保健调理的时候,一定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要见头不见尾,对于身体某个部位的症状,一定要考虑到身体这个整体。所以老百姓都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错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历来有“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等灵活的诊治方法的原因。

 

  看内科还是看外科  

  在南怀瑾大师的书里有一个笑话,意思是这样的:有个人把假牙掉到嗓子里了,于是就去看喉科。正看着呢,假牙又掉到食道里去了,医生说去看食道科吧。去食道科后,发现假牙已经掉到胃里去了,于是又去检查胃。在检查胃的过程中,假牙又掉到肠子里去了。等检查肠子的时候,发现假牙马上快到肛门了,于是就去看肛肠科。肛肠科大夫一眼就看到了假牙,说:“哟,你这里怎么有颗牙呀,你应该去看牙科。”

 

  这只是个笑话,却正说明我们在平常就医的时候不知道该看什么科的尴尬。尤其是关于什么病应该看内科、什么病应该看外科,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有人说凡是看得见的病就是外科,看不见的病就是内科。那么肾是看不见的,得了肾结石要做手术,这时是看内科还是外科?子宫肌瘤看不见,可是子宫肌瘤到一定程度要做手术,这时是看内科看外科还是妇科?我们知道,手术必须由外科来做。所以,凡是需要做手术的都归外科。

 

  比如肾结石,肾结石一定看外科吗?其实中医看肾结石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几年前,我的一位同事的母亲得了肾结石,肾结石把输尿管堵住了,尿下不来,导致肾积水,最主要的症状就是腰疼。老太太也是因为腰疼才去看病,到医院一查才知道是肾结石。本来她是想到医院做碎石的,但是年纪太大了不适合,于是就找我来看。这时候,老太太的腿和脚都肿了,如果时间长了结石还弄不出来,患者的肾脏就废了。我采用中药,一天就把她的结石打下来了。当然,再有这样的病人我可不敢说大话,要看结石的大小、形状、部位等等。

       

▲BOOK.HQDOOR.COM▲虫工▲木桥▲书吧▲  

第16节: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13)        

  在医院里,对于肾结石卡在输尿管里的情形,有一种办法是通过体腔镜,从尿道伸进一个镊子,找到结石并夹出来。采用这种治疗方法,患者的痛苦非常大,而且还不一定一次成功,有时候两三次都夹不出来。

 

  所以,对于一些病症,如果到了非要动手术的时候可以找外科,不用做手术的时候可以不找外科,可以去看内科,看中医。  

  引发咳嗽的一定是肺吗  

  咳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病症,人们固有的观念认为,只有肺、气管、咽喉等呼吸系统的问题才能引起咳嗽。《黄帝内经》有句话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意思是说五脏六腑都能让人咳嗽,不仅仅是肺,或者说不仅仅是呼吸系统的问题才能引起咳嗽。开始,我对这句话非常不解,后来随着书读得越来越多,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才发现这句话是“人身亦一小天地”这一整体观念的体现,非常有道理。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就是说脏腑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比如,因为肝的问题影响到肺而导致的咳嗽叫肝咳,因为心的问题影响到肺而导致的咳嗽叫心咳,依次类推,还有肾咳、脾咳等。这里我们举一个肝咳的例子。

 

  我曾经诊治过一位老太太,她呼吸系统本来就不好,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轻微肺气肿(注:再发展下去就是肺心病了,医学上称呼吸系统三部曲,即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患者突然有几天咳嗽得特别厉害,咳(咳嗽)、痰(吐痰)、喘(气喘),不能平卧,只能坐着睡,如张仲景描述的“咳逆倚息不得卧”一样,非常痛苦。大剂量的抗生素用了好几天都不管用,也用了很多中药,如川贝枇杷露、杏仁、桔梗、半夏等止咳化痰的方药,也还是不见效。我当时给她会诊的时候看她的脉象是肝脉独旺(左手的中指号的就是肝),肝脉独旺说明有肝火,肝火旺引起的咳嗽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就应该叫做肝咳。那么该如何治疗呢?

 

  打个比方,我们烧水的时候,水开后有几种办法不让它开呢?答案是加凉水或者关火。哪个是根本办法呢?当然是关火。患者开始用的抗生素、止咳化痰的中药都是在加凉水,不是在关火。因为咳嗽是肝火引起的,是肝火犯肺(按照五行学说叫木火刑金)导致的,肝火犯肺导致的咳嗽清肝火咳嗽自然就好了,这叫治病求本。这正合了中医的一句老话,“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水开了以后老往里面加凉水,虽然加上凉水以后暂时就不开了,可是很快就又开了,所以这不是根本的办法,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不如把锅底下的柴火撤掉,把火关了,这才能起到根本作用。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17节: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14)        

  于是,我给这个患者开了一个不是针对肺而是针对肝进行治疗的方子,方名叫“化肝煎”,这是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的方子。看这个方子的名字根本就不像是治咳嗽的,而是针对肝的,事实也确是如此,主要是治疗肝郁、肝火的,目的是把肝郁化开,把肝火清掉。方子的主要成分有陈皮、青皮、白芍、丹皮,这些都不是治咳嗽的,而川贝、杏仁、白前、前胡等治咳嗽的药物一个也没有。这是为什么?主要就是清肝火,相当于把开水锅底的火关掉,这就叫治本。如果同时加上杏仁、贝母、半夏、前胡等止咳化痰的药物治标,就是标本同治了。这个病例单纯靠的治肝,结果疗效非常好。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识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也是中医强调的悟性之一。  

 

  女性病症必问月经  

  在中医的问诊过程中,有的女性患者本来是来看咳嗽的,或者是看失眠的,或者是看胃病的,或者是看偏头疼的,可是中医大夫经常会问她们一些和那个病看上去没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即月经怎么样。中医《十问歌》里面有一句话说,“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意思是说遇到中青年的女患者时,一定要问她的月经怎么样,经期是后拖,还是提前,是闭经,还是量很大甚至崩漏,一定要问得很详细。

 

  不是来看妇科病,为什么要问月经呢?有的人可能不理解,认为医生问的和她的病症没关系,甚至会想到别的方面去,认为医生没有礼貌甚至怀疑医生的人品。其实,这时候中医大夫采用的就是整体观念。因为月经正常不正常,有没有问题对判断女性患者的整体情况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女性偏头疼,如果她的月经不好,颜色发黑,血块多,中医来讲她就是体内有淤血。所以用大剂量的中药活血化淤后,头疼自然就好了。这就叫整体观念。而不能说因为头疼,只用止痛药就可以了。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了《十问歌》,后人又将其略作修改补充。如下: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十问歌》内容言简意赅,可作中医问诊的参考。但在实际问诊中,还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而重点地询问,不能千篇一律机械地套问。  

  经络相通,肝胆相照  

  在中医的治法里,有时采用“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这不是故弄玄虚,因为人体的每个部位之间是通过经络、脏腑的表里关系等互相关联的,是根据具体病情分析得来的。

       

※BOOK.HQDOOR.COM※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18节: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15)        

  所谓脏腑的表里关系就是每个脏和腑之间都有一对一的表里关系,所谓表里,就是像夫妻一样是一对儿。比如肝胆,中国有句话叫“肝胆相照”,肝和胆就是一对儿,心和小肠是一对儿,肺和大肠是一对儿,脾和胃是一对儿(所以人们常常说脾胃好与不好),肾与膀胱是一对儿。

 

  正因为脏和腑有表里关系,所以对由便秘等肠道问题引起的咳嗽,不但要治疗肺脏,同时还应该通便,因为肺和大肠是一对儿,大肠不通,便秘,会影响肺脏的健康,咳嗽就更加厉害了。心和小肠有表里关系,心火旺的人,清心火不行的时候就清小肠,小肠有病的时候就清心火。这些都是利用表里关系来治病调理的具体例证。

 

  有的人脚后跟疼,怎么办?人身是一个整体,经络就如城市里面的马路,穴位就是路上的站点。那么按照经络学说,脚后跟应该属于肾经。所以中医调理脚后跟疼的时候常常通过补肾的方法来取得疗效。

 

  西医治病就是要找到病因,找到病源,然后消灭它。用我们单位的一个老中医的话说就是“努力找病,除恶务尽”。中医治病是找到病因能消灭它就消灭,不能消灭就要和它长期共存,大家和平共处。有很多疾病本身不能治愈没有关系,照样可以带病长寿,我将其总结为“能除则除,不能除则相处”。

 

  健康的最高标准是形神合一  

  在现代医学中,什么叫健康?没有病就叫健康吗?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指三个方面都有良好的状态:第一个是指生理方面。现在到医院看病检查大都是看的生理,看你有没有长肿瘤,血脂高不高,有没有肝炎,这些都是生理的。第二个是指心理方面。心理比较微妙,一个合格的中医大夫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心理大夫,起码也是半个心理医生,大家学养生一定要学习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第三个是指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这与我们讲的天人合一是一致的。

 

  其实中医早就认识到关于健康的这个问题。中医认为,人身体是一个小天地,一个小整体,不仅包括有形的脏腑、血脉、四肢、五官等,还包括无形的精神和心理状况。只有将有形的躯体和无形的精神看成一个整体,才称得上一个活生生的人。中医养生不是强调只养形不养神,也不是只养神不养形,一定要形神共养。

 

  形即是人之形体,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五官九窍、肢体以及筋、脉、肉、皮、骨等。神即是以神情、意识、思维为特点的精神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与神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一般来说,形体健壮的人,一般都精神饱满;而拥有饱满健旺的精神,反过来又能促进形体的健康。

 

  因此,要达到形神共养,要求我们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能够均衡、统一、和谐。形神共养在具体运用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前者是从保护心理健康的基础上使心理和形体都能达到健康,后者是指通过形体锻炼、饮食调节、起居调摄等方面使形体与精神协调发展。传统的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的调养。它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追求名利,不妄发喜怒,也不要有贪欲和妄想,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19节:调理三焦,身动心静(1)          

  第三讲  

  调理三焦,身动心静  

  人体之气通过三焦充沛于全身  

  中医号脉是用三个手指头(特别小的孩子,医生用一个手指头也可以;3岁以下的孩子不号脉)。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是三个,而不是两个、四个、五个?因为中医把人体从上到下分成三部分,即三焦。食指代表上焦,中指代表中焦,无名指代表下焦。有人认为中医太玄妙,其实一点也不玄,号脉和看舌头都是一个道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焦代表心和肺,中焦代表脾、胃、肝、胆,下焦代表肾与膀胱。所以中医用三个手指头号脉是有其道理的。

 

  号脉从前往后,中医分别称作寸部、关部、尺部,食指号的是寸部,是上焦;中指号的是关部,是中焦;无名指号的是尺部,是下焦。左右手也是有区别的,左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心、肝、肾;而右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肺、脾、肾。

   

  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中的论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做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为上焦。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也是根据《灵枢?决气》中的论述,以“开发”、“宣化”和“若雾露之溉”为其主要生理功能。也就是说,上焦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但它不是有升无降,而是“升已而降”,故说“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也因此而概括为“上焦如雾”。《温病条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也是以此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但是在《灵枢?营卫生会》中是指整个胃,也就是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对于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了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所以说中焦是“泌糟粕,蒸津液”,是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中焦如沤”和《温病条辨》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治疗原则,都是以中焦是“升降之枢”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虫工木桥◇WWW.HQDOOR.COM◇欢◇迎访◇问◇  

第20节:调理三焦,身动心静(2)        

  下焦的部位一般也是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之说,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大肠、小肠、肾和膀胱等,划归为下焦。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在《黄帝内经》中说它是排泄糟粕和尿液,《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下焦如渎”。但后世对藏象学说有了发展,将肝肾精血、命门元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而扩大了下焦的生理功能范围。《温病条辨》提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实际上也包含着这一个概念在内。

 

  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所以说它们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人体的气通过三焦而输送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与肠、肾和膀胱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够通利,那么,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所以,中医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三焦的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这是由于水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人体的气是依附于血、津液而存在的。因此,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血或津液的通道。这实际上是一个功能的两个方面而已。

 

  是药三分毒吗  

  绝大部分中药比西药安全得多  

  中国有句老话叫“是药三分毒”,可同时我们还有句老话叫“药食同源”,这两句话是不是矛盾的?关于中药毒性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两个极端的观点:一个观点认为中药都是些草根树皮,是没有毒的,中药是安全的。认为中药多吃点、少吃点,方子里面多开几味、少开几味中药没有关系。其实这话是不正确的。大部分中药和西药相比,确实是比较安全的,特别是那些药食同源的东西,像薏米、红小豆等,本身就是粮食,它们当然是比较安全的,还有些做菜的作料,像白芷、丁香、花椒、茴香、桂皮、枸杞子、百合等,也是安全的。可以说,绝大部分中药比西药要安全得多。但是,个别药毒性还是很大的。

   

  关于中药毒性还有一种观点,是大惊小怪、草木皆兵。大家听说过“中草药性肾损害”吗?这个论断是英国人发明的,因为他们发现有些人长期吃中药,把肾吃坏了。于是他们认为长期吃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会破坏肾脏,比如关木通、龙胆草、厚朴、防己、马兜铃等。结果这个名词一出来,有些人就过分夸大中药的副作用。北京一个很知名的西医院的肾内科主任查房的时候,对每个患者都要问一遍吃过中药没有,假如患者说吃过中药,这个大夫就跟年轻的大夫说:“你看,他就是因为吃中药导致病情严重才住院的。”这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医了。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21节:调理三焦,身动心静(3)        

  毒药也能治大病  

  其实,中药只要是合理利用,有毒的药也能治病救人。我在治疗退烧病例的时候,经常用一种有毒的药——麻黄,还经常用生麻黄,生麻黄毒性更大,连小孩我都敢用这个药。为什么中不了毒?因为我只是短暂的用,顶多用一天两天。凡是造成肝肾损害的,都是使用了很长时间的,时间一长,哪怕是小毒也容易积少成多,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当患者需要长期吃中药的时候,要尽量避开那些有毒有害的药,防止毒性累积,对身体造成伤害。

 

  中医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中医首先是一门技术,中医还是哲学。所以对待中药的毒性我们要辩证地看,认为所有的中药都是安全的是不对的,认为所有的中药都是有毒的也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毒药,有的时候却能治大病、急性病、流行病、传染病,而且非用它不可。

 

  在山东一个非常偏僻的乡村,有一家的祖传秘方专治各种顽固性疼痛,比如患有类风湿卧床不起的患者,用他的药三天以后就能起床走路。于是我就去看他们有什么绝招。我在去以前,先跟我们中医科学院的一些老专家请教,这些老专家说治疗类风湿能达到这个效果,非马前子不治,里面一定有马前子。可是我们不敢用马前子,因为马前子不仅损害肝肾,甚至有可能致死。

 

  我到了那里,看他把纸铺好,从小罐罐里面拿出来两种药,一勺一勺放到纸上,然后包起来让患者拿回去吃。这很像卖假药的,但是很有效,而且还不中毒。在那么偏僻的地方,找他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从北京、上海、哈尔滨、烟台等全国各地哪里来的人都有,家里全是锦旗。我当时就问他里面有没有马前子,他看了看我,知道我是内行,笑笑说有呀,但是还有别的,不能告诉你。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在于炮制,有的东西在学校里的书本上是学不到的。所以不能小看毒药,关键时候毒药能治大病。

 

  养生中不可不知的一些药品名单  

  卫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沙棘、芡实、花椒、红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黑枣、酸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葚、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欢◇迎访◇问◇BOOK.HQDOOR.COM◇  

第22节:调理三焦,身动心静(4)        

  卫生部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坷子、赤芍、远志、麦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缨子、青皮、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葫芦巴、茜草、筚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保健食品禁用中药名单(注:毒性或者副作用大的中药):  

  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马钱子、六角莲、天仙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通、农吉痢、夹竹桃、朱砂、米壳(罂粟壳)、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花、青娘虫、鱼藤、洋地黄、洋金花、牵牛子、砒石(白砒、红砒、砒霜)、草乌、香加皮(杠柳皮)、骆驼蓬、鬼臼、莽草、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蒿、黄花夹竹桃、斑蝥、硫黄、雄黄、雷公藤、颠茄、藜芦、蟾酥。

 

  历代本草文献所载具有保健作用的食物名单:  

  聪耳(增强或改善听力)类食物:莲子、山药、荸荠、蒲菜、芥菜、蜂蜜。  

  明目(增强或改善视力)类食物:山药、枸杞子、蒲菜、猪肝、羊肝、野鸭肉、青鱼、鲍鱼、螺蛳、蚌。  

  生发(促进头发生长)类食物:白芝麻、韭菜子、核桃仁。  

  润发(使头发滋润、光泽)类食物:鲍鱼。  

  乌须发(使须发变黑)类食物:黑芝麻、核桃仁、大麦。  

  长胡须(有益于不生胡须的男性)类食物:鳖肉。  

  美容颜(使肌肤红润、光泽)类食物:枸杞子、樱桃、荔枝、黑芝麻、山药、松子、牛奶、荷蕊。  

  健齿(使牙齿坚固、洁白)类食物:花椒、蒲菜、莴笋。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23节:调理三焦,身动心静(5)        

  轻身(消肥胖)类食物:菱角、大枣、榧子、龙眼、荷叶、燕麦、青粱米。  

  肥人(改善瘦人体质,强身壮体)类食物:小麦、粳米、酸枣、葡萄、藕、山药、黑芝麻、牛肉。  

  增智(益智、健脑等)类食物:粳米、荞麦、核桃、葡萄、菠萝、荔枝、龙眼、大枣、百合、山药、茶、黑芝麻、黑木耳、乌贼鱼。  

  益志(增强志气)类食物:百合、山药。  

  安神(使精神安静、利睡眠等)类食物:莲子、酸枣、百合、梅子、荔枝、龙眼、山药、鹌鹑、牡蛎肉、黄花鱼。  

  增神(增强精神,减少疲倦)类食物:茶、荞麦、核桃。    

  增力(健力,善走等)类食物:荞麦、大麦、桑葚、榛子。  

  强筋骨(强健体质,包括筋骨、肌肉以及体力)类食物:栗子、酸枣、黄鳝、食盐。  

  耐饥(使人耐受饥饿,推迟进食时间)类食物:荞麦、松子、菱角、香菇、葡萄。  

  能食(增强食欲、消化等能力)类食物:葱、姜、蒜、韭菜、芫荽、胡椒、辣椒、胡萝卜、白萝卜。  

  壮肾阳(调整性功能,治疗阳痿、早泄等)类食物:核桃仁、栗子、刀豆、菠萝、樱桃、韭菜、花椒、狗肉、狗鞭、羊肉、羊油脂、雀肉、鹿肉、鹿鞭、燕窝、海虾、海参、鳗鱼、蚕蛹。

 

  种子(增强助孕能力,也称续嗣,包括安胎作用)类食物:柠檬、葡萄、黑雌鸡、雀肉、雀脑、鸡蛋、鹿骨、鲤鱼、鲈鱼、海参。  

  历代本草文献所载具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归纳如下:  

  散风寒类(用于风寒感冒病症)食物:生姜、葱、芥菜、芫荽。  

  散风热类(用于风热感冒病症)食物:茶叶、豆豉、杨桃。  

  清热泻火类(用于内火病症)食物:茭白、蕨菜、苦菜、苦瓜、松花蛋、百合、西瓜。  

  清热生津类(用于燥热伤津病症)食物:甘蔗、番茄、柑、柠檬、苹果、甜瓜、甜橙、荸荠。  

  清热燥湿类(用于湿热病症)食物:香椿、荞麦。  

  清热凉血类(用于血热病症)食物:藕、茄子、黑木耳、蕹菜、向日葵子、食盐、芹菜、丝瓜。  

  清热解毒类(用于热毒病症)食物:绿豆、赤小豆、豌豆、苦瓜、马齿苋、荠菜、南瓜、莙荙菜。  

  清热利咽类(用于内热咽喉肿痛病症)食物:橄榄、罗汉果、荸荠、鸡蛋白。  

  清热解暑类(用于暑热病症)食物:西瓜、绿豆、赤小豆、绿茶、椰汁。  

  清化热痰类(用于热痰病症)食物:白萝卜、冬瓜子、荸荠、紫菜、海蜇、海藻、海带、鹿角菜。  

  温化寒痰类(用于寒痰病症)食物:洋葱、杏子、芥子、生姜、佛手、香橼、桂花、橘皮。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24节:调理三焦,身动心静(6)         

  止咳平喘类(用于咳嗽喘息病症)食物:百合、梨、枇杷、落花生、杏仁、白果、乌梅、小白菜。  

  健脾和胃类(用于脾胃不和病症)食物:南瓜、包心菜、芋头、猪肚、牛奶、芒果、柚、木瓜、栗子、大枣、粳米、糯米、扁豆、玉米、无花果、胡萝卜、山药、白鸭肉、醋、芫荽。

 

  健脾化湿类(用于湿阻脾胃病症)食物:薏苡仁、蚕豆、香椿、大头菜。  

  驱虫类(用于虫积病症)食物:榧子、大蒜、南瓜子、椰子肉、石榴、醋、乌梅。  

  消导类(用于食积病症)食物:萝卜、山楂、茶叶、神曲、麦芽、鸡内金、薄荷叶。  

  温里类(用于里寒病症)食物:辣椒、胡椒、花椒、八角茴香、小茴香、丁香、干姜、蒜、葱、韭菜、刀豆、桂花、羊肉、鸡肉。  

  祛风湿类(用于风湿病症)食物:樱桃、木瓜、五加皮、薏苡仁、鹌鹑、黄鳝、鸡血。  

  利尿类(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病症)食物:玉米、赤小豆、黑豆、西瓜、冬瓜、葫芦、白菜、白鸭肉、鲤鱼、鲫鱼。  

  通便类(用于便秘病症)食物:菠菜、竹笋、番茄、香蕉、蜂蜜。  

  安神类(用于神经衰弱、失眠病症)食物:莲子、百合、龙眼肉、酸枣仁、小麦、秫米、蘑菇、猪心、石首鱼。  

  行气类(用于气滞病症)食物:香橼、橙子、柑皮、佛手、柑、荞麦、高粱米、刀豆、菠菜、白萝卜、韭菜、茴香菜、大蒜。  

  活血类(用于血淤病症)食物:桃仁、油菜、慈姑、茄子、山楂、酒、醋、蚯蚓、蚶肉。  

  止血类(用于出血病症)食物:黄花菜、栗子、茄子、黑木耳、刺菜、乌梅、香蕉、莴苣、枇杷、藕节、槐花、猪肠。  

  收涩类(用于滑脱不固病症)食物:石榴、乌梅、芡实、高粱、林檎、莲子、黄鱼、鲇鱼。  

  平肝类(用于肝阳上亢病症)食物:芹菜、番茄、绿茶。  

  补气类(用于气虚病症)食物: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莜麦、籼米、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鹌鹑、牛肉、兔肉、狗肉、青鱼、鲢鱼。

 

  补血类(用于血虚病症)食物: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草鱼。  

  助阳类(用于阳虚病症)食物:枸杞菜、枸杞子、核桃仁、豇豆、韭菜、丁香、刀豆、羊乳、羊肉、狗肉、鹿肉、鸽蛋、雀肉、鳝鱼、海虾、淡菜。  

  滋阴类(用于阴虚病症)食物:银耳、黑木耳、大白菜、梨、葡萄、桑葚、牛奶、鸡蛋黄、甲鱼、乌贼鱼、猪皮。  

  气功三调——调身、调息、调心  

  外动内静,身动心静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25节:调理三焦,身动心静(7)        

  中国的气功有很多种,但是气功修养的三个方面却没有什么大的不同,那就是调身、调息、调心。息是呼吸的次数,身和心是身体和心神。这三个方面归纳起来首先就是动和静的问题。

 

  大家可以想一下,你身边的人有的爱动,有的喜静,爱动的有健康的、长寿的,可也有身体不好的,甚至早夭的。爱静也是如此,有的健康,甚至很长寿,也有的身体不好,病秧子。

 

  那么,究竟是爱动好,还是爱静好?怎样对身体对健康更有利呢?其实,仔细阅读古代中医经典,中医历来都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因素的,而是强调动静结合。我总结中医关于动和静相结合的具体方式,精髓应该是外动内静,身动心静。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身边的长寿老人,确实有这么个规律。

 

  《吕氏春秋?尽数篇》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唐代中医养生大家、长寿之星孙思邈,他体会到运动能够使“百病除行,补益延年,眼明轻健,不复疲乏”。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运动对保持人体健康、祛病延年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看来,无论古今中外,观点应该是一致的,就是正确的运动对健康肯定是有利的。

   

  外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运动方式有的有浓厚的中医特色,比如练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放风筝、钓鱼等。还有被动的运动,如按跷,即不是锻炼者自己运动,而是借助他人的力量使自己的肌肉关节运动,眼下比较流行的推拿按摩、足底按摩、韩式松骨、泰式按摩等均属于此类。

 

  现代人的运动更是丰富多彩,爬山、跑步、散步、各种球类、武术、瑜伽、游泳、蹦迪、蹦极等,每人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兴趣、锻炼基础和其他条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中医养生五忌  

  运动固然好,但中医历来强调运动量要适度,特别是中老年人,过度的运动或者不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仅起不到保健强身的作用,还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孙思邈就曾经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提出过“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他强调了运动要适量,选择运动方式也要适合自己,不可看别人选择什么方式就一味模仿,甚至不服老,强行去选择年轻人的运动方式,其结果当然有可能事与愿违。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提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是谓五劳所伤。”由“五久”而引发的“五伤”是祖国医学养生之大忌。 

 

  “久视伤血”。指长期专一使用眼睛容易使人患近视或某些眼病。中医认为“形诸外必本于内”,所以眼睛的损害并不单纯是眼睛有病。如果人们习惯于长时间地全神贯注看书读报,而且又不配合适当的休息与文体活动,或没有得到睡眠等因素的调节,久而久之,则会出现面白无华、萎黄或自觉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等血虚证。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26节:调理三焦,身动心静(8)        

  “久卧伤气”。指长时间没事躺着也会闹病。“唯是闲人多生此病”,这是因为“闲乐之人,不多运动气力,饱食坐卧,经脉不通,血脉凝滞使然也”。意思是闲散之人,吃饱了就坐着、躺着,经脉难以疏通,气血凝滞不行,不仅肢体筋肉关窍之气渐趋衰弱,而且还可累及内在各脏腑之气,引起一些气血不足的表现,如精神委靡,身倦乏力,或食少纳呆,饮食不振,或动则心悸、气短、汗出等。

 

  “久坐伤肉”。中医认为,脾主肌肉、四肢。久坐则脾气不健,胃纳欠佳,水谷精微难以运化传输,从而气血生化不足,导致人体皮肉失于滋养,使肌肉松弛,四肢倦怠,机体软弱无力。久坐不动,气机运行、血液流通受阻,易患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冠心病、腰肌劳损、痔疮等疾病。从伏案而书的作家到飞针走线的裁缝,久坐都容易影响脾胃功能。民间有谚语说:“裁缝拿银针,累得血喷心。”不是针的分量重,而是长期坐着对人体健康有害。

 

  “久行伤筋”。即适当地走动或跑动,有利于肢体筋腱或筋膜的柔韧和强健。若长途跋涉,或短距离奔跑用力过猛,超过应有的负荷,都容易使肢体,特别是下肢关节周围的韧带等筋腱组织受到扭伤或劳伤。

 

  “久立伤骨”。就是说老是站着,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可使部分组织、细胞的营养失去均衡调和,出现气滞血凝,从而招致疾病。久立不走,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便会引起腰痛、腿软、足麻。长久站立,容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或导致某些骨骼关节发育畸形或活动障碍。

 

  现代医学对于疲劳的观点与中医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现代医学认为,疲劳是人们连续不断地进行生理活动与心智活动之后工作效率下降的一种身心状态,可分为两种,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生理疲劳是“为工作所倦”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如腰酸背痛、动作失调、肌肉痉挛、大脑神经活动处于抑制状态等。心理疲劳是“倦于工作”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力有余而心不足,如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尤其是情绪上的厌烦、忧虑、焦躁、无聊等。

 

  这两种疲劳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作用,彼此助长。“五劳”就体现着此种特点,如“久视伤血”表明心理疲劳可以伤及身体,“过伤五脏,使五神不宁而致病”,表明生理疲劳可伤及精神。

 

  既然“五劳”有损身心健康,那么怎样预防“五劳”呢?  

  一是劳身、劳心要适可而止。如有学者主张变“五劳所伤”为“五劳所养”,即“适视养血,适卧养气,适坐养肉,适行养筋,适立养骨”,就是说,无论身或心,都要使其有所“劳”,但必须适当,不能过度,适劳有益健康,过劳则损伤身心。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27节:调理三焦,身动心静(9)        

  二是要劳逸结合。如古语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紧张,“弛”是松弛,二者适当配合,便不易产生疲劳。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不欲其劳,不欲其逸。”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三是要重视睡眠。古人说:“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眠者,能食,能长生。”充足的睡眠既可以预防疲劳,也能够消除疲劳,从而对养生有利。  

  与外动相比,我们更要强调的是内静。中医养生历来强调心态的淡泊平静,《黄帝内经》就明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精神内守,心安理得,悠闲自在,对于疾病的预防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人不容易得病,不容易得病当然就易于长寿。相反,如果情绪不好,对健康就起不到好的作用,还容易诱发各种疾病。生活中、小说里面常写的急火攻心、忧郁而死、相思成疾、大喜过望等都是情绪不佳带来的恶果。

 

  有一篇文章曾经综合考察了古代290位文学家,并算出他们的平均寿命是58.4岁,而同期的人均寿命不到35岁。16世纪以后欧美的400位杰出人物中,科学家的平均寿命达到79岁,为最长寿一族。无论古今中外,都说明读书可以静心,心静有助于健康,有助于疾病痊愈,有助于长寿。陆游活了85岁,他的经验之一是“病需书卷作良医”。

 

  近些年来,西医也开始注意到心静的重要性。在一次西医国际会议上,与会者共同认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态叫宁静。我非常赞赏这句话。一个人要想长寿,一定要动静结合,保持好心态。

 

  若要身体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你的孩子为什么爱得病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娇宠备至,最怕自己的心肝宝贝营养不良、吃苦受冻。但这些父母却不明白衣食无忧、白白胖胖的孩子为什么总那么娇气、爱闹病?其实,原因正是因为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暖了。

 

  我国元代著名儿科学家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曾写道:“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并且进一步告诫世人:“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需发表之功。”他立场鲜明地主张让孩子保持七分饱,则脏腑不易损伤,就不易患肠胃病,自然用不着服什么调理脾胃的药物;倘若能够经常保持一种微寒状态,也就不易患伤风感冒,因而用不着服什么解表发汗的药物。

 

  已经为人父母的人都知道,孩子生的病70%是风寒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和食物积滞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中医认为,小儿天生三脏不足、两脏有余。也就是脾常不足,肾常虚,肺常不足,心、肝两脏有余。小儿的消化系统还不成熟,消化能力弱,虽然需要营养物质,但吃得过饱,胃肠负担过重,便可能引起肚子胀、肚子疼、腹泻等胃肠疾患。小儿肺脏很娇嫩,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引起诸如咳嗽、哮喘、发烧等肺部炎症,所以小儿不能受凉感冒。如果给孩子穿得过暖,孩子就容易出汗,出汗后就容易受凉。再者,让孩子穿得过多过厚,会使胸部活动受限,肺的呼吸量减少,影响胸部正常发育。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让小儿“三分寒”,并不是让小儿去受凉,而是根据气候变化随时给小儿增减衣服,让小儿处于七分暖而三分寒的环境中,锻炼小儿的御寒、抗病能力。

       

WWW.HQDOOR.COM←虫工←木桥 书←吧←  

第28节:调理三焦,身动心静(10)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中心的老化研究所,曾用猴子做了有关少食与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试验。他们将猴子分成两组,一组让其吃饱,一组只让吃七分饱。15年后,吃七分饱的那组猴子的死亡率只是吃饱组的一半。

 

  中医认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则令中风寒。从秋习之,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强调了“薄衣”的习惯应从秋天开始,慢慢适应,循序渐进,到冬季再略加衣服即可,这样既可锻炼孩子的耐寒力,又不致使其受风寒。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有的孩子体质差,抵抗力较弱,大风降温时必须多穿,以防感冒。

 

  另外,中医还认为“戒养儿童,慎护风池”,平时应该避免风寒之邪直犯风池穴。睡眠的时候,母亲口鼻的气体不要直吹孩子囟门,否则风寒之邪侵袭,易使孩子鼻塞声重,吮乳口松,啼哭不安。睡中也不可使被子遮住孩子的头面,以免影响呼吸新鲜空气。这些细致慎护、切实可行的育儿经验,的确值得继承和效法。

 

  爱子心切,怕孩子吃不饱、受凉感冒就猛喂孩子,衣服一层又一层地裹着,可越是这样孩子越容易反复感冒,嗓子、扁桃体经常发炎,消化也不好。我在临床上看到很多这样的小患者。这样的孩子有个特征,就是舌尖经常是红的。舌尖代表上焦,上焦代表心肺,小孩天真无邪,一般没有心火,所以小孩的舌尖红就代表肺热。我给这样的孩子调理的时候往往用芦根、白茅根等清热去火的药方。

 

  除了三分饥与寒,我们的祖先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养护小儿的真诀。如南宋陈文中在《陈氏小儿病源方论》中首先提出正确的乳食法:“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直到今天,人们还在遵循这种喂养小儿的方法。书中不仅仅谈到小儿喂养,还涉及着衣、看护、用药等方方面面,陈氏概括为“养子十法”,其主要内容为:“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暖,五要心胸凉,六者勿令忽见非常之物,七者脾胃要温,八者儿啼未定勿饮乳,九者勿服轻朱,十者宜少洗浴。”这十法中大部分是为护阳而设,陈氏认为小儿以阳气为本,无病时在于摄养如法,调护正气。而固阳护阳的核心是“脾胃要温”,因为“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在现代医学看来,《陈氏小儿病源方论》中所论的“养子十法”,除“少洗浴”颇有争议外,其他方法均较为科学,成为后世儿科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常带三分饥与寒”的观点,不仅适用于小儿护理,同样适用于成年人养生。    

  台湾星云大师的养生秘诀就是:“吃得粗,吃得少,吃得苦,吃得亏;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七分饱,不就是三分饥吗?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29节:调理三焦,身动心静(11)        

  阎崇年先生说:“我有个习惯,每逢参加学术研讨会,凡是遇上80岁以上的年长学者,总要询问他们健康养生的经验。我所问到的健康养生经验,回答各不相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心胸豁达,二是吃八分饱。”

 

  中医有句古话:“若要衍生,肠胃常清。”就是强调经常吃个七八分饱,对身体健康乃至长寿是大有益处的。特别是晚饭,一定不要吃得肚子溜圆,这样劝您可不仅仅是为了您的体形着想,更主要的这是一个健康习惯。

 

  三分治,七分养  

  对于疾病,老百姓有句俗话叫“三分治,七分养”。乍一听,不理解,疾病不去治疗,不去除恶务尽,而是说“养病”,有点不可思议。其实,养病的目的主要是不让病情继续发展,避免产生并发症。很多常见病,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眼下的医疗水平都是很难治愈的,比如说常见的糖尿病、高血压、肝炎、风湿类风湿、慢性肾炎、甲状腺疾病、红斑狼疮、白癜风等,所以养病很重要。得糖尿病的人,有的人把病情控制得很好,基本不影响生活质量,也不影响寿命,但有的人不但病情不断发展,而且还产生了很多并发症,原因就是有些患者不懂得养病。

 

  糖尿病为何发展成了肾衰竭  

  前几年我到南方的一个城市给人看病,有位老太太非常能干,挣下了殷实的家业,为她的五个孩子都买了房子和轿车。可以说,在事业上,她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人。但是我给她看病的时候,她已经患了严重的肾衰竭,每周要去做两三次透析,并且双目失明。其实,她开始只是得了糖尿病。现在糖尿病是常见的病,只要控制得好,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影响。可她为什么双目失明,并且发展成肾衰竭了呢?就是因为她不注意养病。她说最早得糖尿病时,身边到处都是糖尿病患者,还听说糖尿病治不好,所以就想既然治不好还治它干什么,没把病当回事,吃药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饮食控制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可是她不知道别人把血糖控制得非常好,病养得好,身体就一直不错。她由于不注意控制血糖,不注意养病,很快就出现了很多并发症,到现在拿再多的钱去买健康都买不回来了,后悔莫及。

 

  有些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可怕的是病情不断发展。所以,我们要达到养生的目的一定记住病要“三分治,七分养”。  

  带病也可以长寿  

  有时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得病还是件好事,因为它提醒你要注意养生了。清代陈俱诗中写道“人言病压身,往往延寿己”,意思就是说有病在身的人反而还能长寿。30多年以前,在北方的农村有个风俗习惯,就是有老人的家里,都在堂屋中间放个棺材。因为家里老人岁数大了,没准哪天就寿终正寝了,所以早早准备好棺材放着。

         

▲BOOK.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30节:调理三焦,身动心静(12)        

  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的姑姑在年轻的时候,得了很多病,医生说她肯定会短寿,肯定要走在其他同龄人的前面。所以她就想开了,年龄不大就早早地给自己预备好棺材,想吃啥吃啥,想喝啥喝啥,每天出去该干活干活,没有什么精神压力。而且由于医生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她也很注意,按时吃些很便宜的药物。结果她的棺材几次都被别人借走。因为有的人突然死亡,来不及准备,就借她的用,回头再还她。到后来,村里那些和她同龄的人都走了,只有她还健在,很长寿。这就是“人言病压身,往往延寿己”的代表例子。

 

  台湾星云大师有个观点:对于疾病,首先要懂得预防,与疾病保持距离。万一生病了,也要做到“与病为友”,坦然面对。身体有病,要找医生治疗;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做自己的医生。这观点和我前面说过的那句话的道理是一样的,对待疾病,“能除则除,不能除则处,和平共处”。

 

  所以说,有病不可怕,有病要注意养生、养病,不要让病情快速发展,起码尽量让其发展得慢一些。这样,等病情发展严重了,人也老了,也该寿终正寝了,这就是带病也可以长寿的道理。

 

  养生中最重要的穴位  

  ——足三里、三阴交  

  中医里有两个最常用的带“三”字的穴位,一个是足三里,另一个是三阴交。足三里是强壮穴,《千金方》里面有一句话叫做“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经常针灸足三里,对身体提高免疫力很有好处。

 

  常拍足三里,防病又健身  

  《云锦随笔》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日本的德川幕府时代,有一个长寿家族,年龄最长者万兵卫174岁,他妻子173岁,儿子153岁,孙子105岁。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天,连续灸足三里,仅此而已。”人们不禁要问:足三里穴真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吗?故事的真实性我们无法考证,不过,足三里穴的功用确实是十分广泛的。

   

  足三里是胃经要穴,历来备受医家青睐。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因此,经常针灸或按摩此穴具有补脾健胃、调理气血、增强免疫力的功能,同时还有消除疲劳、延年益寿的特殊功能。

 

  现代研究证明,经常针刺或按摩足三里,能对人体各个系统产生影响:它能使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目改变;使血液中的组织胺明显下降;能使血糖高者下降,低者上升;在循环系统,它能调整心率,使快者变慢,慢者变快;在呼吸系统,能使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增加;在消化系统,能使唾液淀粉酶分泌增加,能调整胃肠的蠕动,对胃病患者,针刺该穴胃液分泌情况向有利于疾病恢复的方向调整,并对阑尾的蠕动有增强作用;在免疫系统,足三里穴有抗炎作用,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等。由此可见。足三里穴能双向调整人体机能,对循环、消化、呼吸、免疫等各系统疾病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

        

WWW.HQDOOR.COM←虫工←木桥 书←吧←  

第31节:调理三焦,身动心静(13)        

  足三里位于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胫骨前嵴外一横指。用拇指在足三里穴做上下、旋转、点压按揉等,每次5~10分钟,每天3~5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酸、麻、胀、痛的感觉。

 

  经常揉按三阴交,养生保健好处多  

  三阴交,顾名思义,是三条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点,时不时在这个穴位扎针或者揉一揉、掐一掐、按一按,等于同时按了三条经络,给三条经络保健,一石三鸟,多好的事情!

 

  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经常揉按这个穴位的好处主要有六个方面:  

  (1)适合于脾胃虚弱导致的肠鸣(肚子叫唤)、腹胀腹泻。  

  (2)适合于女性生殖系统的保健,如月经不调、带下量多、不孕症、难产等。  

  (3)适合于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  

  (4)适合于心慌、失眠、高血压。  

  (5)适合于下肢有疾患的,如没劲、风湿类风湿导致的疼痛等。  

  (6)适合于身体的阴虚证候。   

  有歌诀称赞三阴交曰:  

  三阴交穴内踝定,属于足太阴脾经;  

  功能补土助运化,调和气血及调经;  

  主治腹胀脾土衰,不思饮食兼肠鸣;  

  大便飧泄食不化,妇人癥瘕痛不通;  

  月经不调崩漏下,经闭带线月经痛;  

  胎死腹中胎衣滞,产后血晕腹中痛;  

  乳少阴挺阴茎痛,阳痿遗尿和遗精;  

  头痛眩晕癃闭渴,虚劳咳嗽悸怔忡;  

  四肢不举身体痛,大便秘结身体重;  

  脐下疼痛舞蹈病,睾丸缩腹跗踝肿;  

  足痿难行及脚气,瘾疹疮疡黄疸病;  

  水肿失眠高血压,神经衰弱脏躁症。  

  注意:“孕妇禁针合谷三阴”,怀孕以后是不能扎三阴交的,因为这时候针灸三阴交穴容易导致孕妇流产。  

  题外话:怀孕后有的穴位不能扎针也不能碰,那么,意外怀孕以后,如果不想要那个胎儿,能不能把专门扎那些不能碰的穴位作为人流的一种尝试方法呢?我曾遇到一个40多岁的妇女意外怀孕了,因为岁数太大了,不能用药物流产;因为害怕痛苦,她又不愿意做手术刮宫。于是,她找到我问中医有什么办法。我如实回答:“我是没有什么经验的,但中医说过怀孕后一些穴位是不能扎针的,以免引起流产。你既然想流产,能不能专门在那几个穴位扎针,看看能不能下来呢?”这是逆向思维,灵机一动想起来的。不过,那位妇女还真用了这个办法,胎儿也真下来了,不知道是碰巧了还是怎么样。不过我想这没准也是计划生育手段的一种尝试呢,希望专门做这方面工作的同志感兴趣的话可以当个科研项目来做。

       

BOOK.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32节:调理三焦,身动心静(14)        

  中药三大类  

  一提到中药,很多人一般想到的就是花、草、叶子等植物,其实,中药中还有一些动物药和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共同构成了中药的三大类。  

  在中药里多数常用的植物药有: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薄荷、牛蒡子、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知母、芦根、竹叶、黄芩、龙胆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青黛、贯众、鱼腥草、地黄、玄参、丹皮、白薇、地骨皮、栀子、决明子、秦皮、白头翁、蚤休、土茯苓、赤芍、紫草、大黄、巴豆、独活等。

 

  中药中的动物药也有很多。人身上就有很多东西可以入药,比如人乳、紫河车(胎盘),还有头发。头发在中药上叫“血余炭”,因为中医认为人的头发是血生成的,所以叫血余,把头发烧了炮制成炭,就叫血余炭,血余炭主要具有止血的作用。

 

  很多动物也可以入药,比如地龙(蚯蚓)、乌鸡、土鳖虫、乌贼骨、蛇、蚕蛹、海马、屎壳郎、叩头虫。驴皮被称为八角,具有补血的作用,还有大家都知道的山东东阿的阿胶。黄狗肾就是狗鞭,有壮阳的作用。蝉衣就是树上的知了退下来的皮,鹿的身上很多都是中药,比如鹿茸、鹿鞭、鹿血。有些动物药是属于保护动物的,像虎骨、犀牛角、娃娃鱼等。

   

  还有些药现在已经不怎么常用了,比如童便、某些动物的粪便等。  

  这里列举一些动物药:蝉蜕、水牛角、羚羊角、蕲蛇、乌梢蛇、九香虫、鸡内金、刺猬皮、蛰虫、水蛭、虻虫、斑蝥、穿山甲、龙骨、琥珀、瓦楞子、牡蛎、紫贝齿、地龙、全蝎、蜈蚣、僵蚕、蟾酥、麝香、海狗肾、海马、蛤蚧、龟甲、鳖甲、五倍子、蜘蛛、蟾蜍、蝌蚪、泥鳅、蚯蚓、蜗牛、沙虱、白花蛇、玳瑁、石决明、珍珠母、五灵脂、阿胶等。

 

  矿物药大都是些石头类的东西。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石膏、滑石、芒硝等,还有“自然铜”、“禹余粮”等。“禹余粮”主要产于山东泰山一带,又叫“木鱼石”,在伤寒论里面有个方子叫赤石脂禹余粮汤,主治大肠滑利证。

 

  这里举些矿物药的例子:寒水石、芒硝、花蕊石、自然铜、海浮石、礞石、朱砂、磁石、代赭石、胆矾、雄黄、硫黄、白矾、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金、银、铅丹、铁落、珊瑚、云母、白石英、水银、石膏、滑石、磁石、禹余粮、食盐、朴硝、玄明粉、硝石、矾石、砭石、麦饭石、花乳石、方解石等。

 

  中药有先煎、后下之分,先煎也叫先下,就是先把它煮一会儿,再把其他药物加进去一起煮。后下正好相反,其他那些药物开锅后煮了一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多小时后,再把它加进去一起煮一会儿就叫后下。矿物药一般都要先煎,而像薄荷等容易挥发的药都要后下。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33节:四诊合参,因人养生(1)        

  第四讲  

  四诊合参,因人养生  

  中医的四诊  

  中医讲的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其他的都好理解,要特别注意“闻”字,这个闻包括两层意思,即鼻子闻和耳朵听。西医也有自己的诊法,叫“视、触、叩、听、嗅”。西医这五个字和中医的四诊意思基本是一样的,“视”就是望;“触”拿手碰一碰,有点接近中医的“切”,“切”可不仅仅是号脉,摸身体的其他地方也叫切;“叩”这是西医特有的,比如平躺下,一叩就知道你的肝有多大,上缘在哪里,下缘在哪里,有的人肝脏下移,一敲就能敲出来,肚子有没有腹水,一敲就能敲出来;“听”是用听诊器听;“嗅”是用鼻子闻。

 

  中医不用问诊能看出病来吗  

  去偏远的山区给患者看病,我曾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些老年人来看病,你问他怎么不好,他会反问你一句:“你说我怎么不好?我就是让你给我号脉看我身体怎么不好啊。”你问他一些情况,他一句话也不说。

 

  那么,中医不用问诊不用患者开口究竟能不能看出病来?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讲,中医凭借望诊(望面、舌、手等)和号脉确实能看出问题来,但只能看出一部分问题来。至于说有没有高血压,有没有糖尿病,有没有肝炎、肾炎,身体的某个部位有没有长瘤子,对于这些靠西医检查才能发现的病,中医用号脉望诊一般是看不出来的。

 

  一般来说,中医根据看舌头号脉看出来的是证,而不是西医检查出来的病。比如,一看你的舌头呈紫色甚至暗色,上面有淤点、淤斑,这就证明这个人体内有淤血。既然有淤血,女性月经就有可能往后推,并且颜色发黑,有血块,还可能痛经。这是可以推测出来的,因为体内有淤血,不通则痛。再比如,舌尖红表示身体上焦有火,上焦代表心或者肺,也就是心火或者肺热。成年人舌尖红一般是有心火,有心火的人容易心烦、易怒,睡不好觉,这是很常见的。小孩舌尖红一般是有肺热,因为小孩天真无邪,没有那么多的烦恼事情,心火就很少见。既然是肺热,孩子就容易感冒、发烧、咳嗽、嗓子疼。所以说,中医根据舌脉,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但是不要神化它。不要相信单凭号脉、看舌头,甚至单凭看手诊就可以知道得了什么病。

 

  近几年来,中医的诊法越来越细了,比如手诊、目诊(眼诊)、舌诊、面诊、背诊、脐诊、罐诊(拔罐诊断)、耳诊、足诊、穴位诊断、经络诊断、声音诊断等,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其中,不乏从学术、从实用角度出发,把中医诊断做精做细的,但也不乏故弄玄虚的,甚至有借助一个由头来推广产品谋取利益的。我曾经听人说过,有的人号称是跟青岛崂山道士学的号脉,水平高得很,不用患者说话,一搭脉就能号出患者是什么病。不仅这样,连患者小时候得过什么病,以前做过什么手术,甚至患者的舅舅得过什么病都能看出来。这是骗子的招数,正统的中医是不会这样的。

       

虹桥门户网WWW.HQDOOR.COM  

第34节:四诊合参,因人养生(2)        

  学习中医的诊法,要学习其合理的成分,不能偏激,不能指望单独依靠某一种诊法去诊断疾病,因为中医历来就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不要依靠一个手诊、一个舌诊、一个方法就包打天下。中医诊断是客观的,但不是万能的,尽管中医的确能够通过四诊看出一些问题来,但也有很多问题是看不出来的,还要依靠西医现代的检查手段。

 

  中医号脉能号出男孩女孩吗  

  有些人把中医说得非常神,说给孕妇号脉肯定能号出她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有个别领导在国际会议上也这么说。我觉得这对中医起不到好的作用,正所谓捧得高摔得狠。我从开始学医,到现在已经有近30年的时间了,跟不少名老中医学习过,可我还没有见过他们中有哪位把中医说得那么神,也没有见过哪位说号脉肯定能号出男孩女孩。真正的中医专家是不会这样说的,倒是个别狂热的中医爱好者,特别是自以为知识甚多的人才敢说大话,这也许是无知者无畏吧。

 

  中医诊断讲究四诊合参,尽管有的时候要舍脉从症,有的时候要以脉为主,有的时候要以舌为主,有的时候要以问诊为主,但一定少不了综合分析。但现在医院的诊治情况却不容乐观,别说四诊合参了,就是号脉,很多医生都没有时间和耐心去给患者仔细地号脉了。当然,这也与现在的就医条件有关。有一次,我去一个大的综合医院办事,顺便去中医科看一个学生。她门外的患者排着长队,忙得一塌糊涂。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静下心来给病人号脉呢?她告诉我,患者太多了,能开西药不开中药,能开成药不开汤药。

 

  据统计,现在做到号脉细分到寸、关、尺诊断的医生连3%都不到。山西名中医李可先生一语道破:“现在把脉一般都是个样儿,看上去是把脉呢,其实脑袋里不知道想啥呢。然后问患者怎么回事,患者说了半天,医生早忘记了是啥脉了。”

 

  中药也有性格  

  中药是草木。我有一个同学是中国农业大学蔬菜专业的教授,我跟他到蔬菜大棚里,在他眼里满地都是菜,而在我眼里满地都是药。其实,有很多草木既是菜又是药,药食同源就是这么得来的。

 

  别看是草木虫石,就像人类一样,中药也有自己的性格。中药的四种性格被称为四气,又称四性,即寒、凉、温和热。有人加上平性,称为五性。平性中药是指性质比较平和的中药。寒与凉,温与热,是区别其程度的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温热性的中药多具有温补散寒壮阳的作用,寒凉性的中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滋阴生津的功效。

 

  《黄帝内经》说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也就是说,凡寒性或凉性的食品,如绿豆、芹菜、金银花、决明子、荷叶、胖大海等,非常适合热性病症或者阳气旺盛、内火偏重的人。反之,虚寒体质,阳气不足之人则忌食。食品中的羊肉、狗肉、雀肉、辣椒、生姜、砂仁、肉桂、红参、白酒等热性或温性食物,对阳虚怕冷、虚寒病症,食之为宜,热性病及阴虚火旺者忌食。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35节:四诊合参,因人养生(3)        

  像花椒、姜、韭菜、羊肉、狗肉等热性药可以用来壮阳、去寒。像栀子、苦瓜、黄瓜、金银花、黄连、苦参等凉性药能清火。平性的药有猪苓、茯苓、红小豆、荆芥、山药等。河南的铁棍山药,是山药里的地道药材(河南有四大怀药,即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

 

  中医有四个穴位很重要  

  中医有四个很重要的穴位,被称为四总穴,它们分别是足三里穴、委中穴、列缺穴、合谷穴。有个《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几句话很容易理解,就是肚子的问题去找足三里穴,腰背部的问题找委中穴,头部脖子的问题找列缺穴,面部嘴上的问题找合谷穴。

 

  足三里穴在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赘述。下面我们仔细了解一下其他三个穴位。  

  腰背委中求  

  委中穴位于膝部腘窝的正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因为属于从腰背而来的膀胱经的两条支脉的会合之处,所以是治疗腰背病的要穴。  

  虽然说“腰背委中求”,但要获得满意的疗效,必须要掌握病因。因为腰背痛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可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属实,内伤属虚。如果外感风寒湿邪,凝结经络,致气血不和者属实。它的特征是,突然发作,腰部剧烈酸痛,俯仰则痛得更厉害,躺下也难以转侧。较重者痛势可延及腿部,行步困难,遇到阴天,则酸痛加剧,局部常感寒冷。如果腰痛因肾脏精气虚耗,不能荣养筋脉所致者属虚。它的主要症状是,病程进展缓慢,隐隐作痛,绵绵不已,遇劳则痛势加重,腰腿酸软无力,精神委顿。

 

  在治疗方面,虚证大多偏重在局部取穴,以补肾培元;实证则偏重于循经取穴,利用远导针法,通经脉、调气血,并以泻的手法为主。不过总体来说,委中穴治疗腰背病,对于属实证者最为适宜。患者趴在床上,自己操作或由他人帮忙。用双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按压时,如果能搽上一点刮痧油或药酒更好。这样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酸麻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也有保健作用。因此,平时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按摩委中穴,按摩时力量可以稍微大一点,虽然按压时有疼痛的感觉,但对身体十分有益。

 

  头项寻列缺  

  列缺穴在哪里?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的地方就是列缺穴。  

  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从肺经自胸至手的循行通路来说,并没有直接上至头顶,但为什么可以治疗头项病呢?主要是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有一条支脉,从手腕处分出,由列缺直下,出食指尖端,与大肠经相衔接。大肠经的循行自手至头,列缺穴联络表里二经,通过阳经的配偶关系,它能贯通阴阳之气,也就同样能够影响头面颈项部。

       

WWW.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36节:四诊合参,因人养生(4)        

  列缺穴因兼通表里二经的阴阳之气,所以对虚证实证都适用。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阳气不足而脉陷不起的用灸法。  

  【适应病症】  

  治疗头面部疾病:在列缺穴处按摩,有助于治疗偏头痛、头痛、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咽喉炎、牙关紧闭、齿痛等头面部疾病。  

  治疗上肢病变:在列缺穴处按摩,有助于治疗手肘、腕无力及疼痛,半身不遂等。    

  治疗肺经病症:在列缺穴按摩,有助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及咳喘等肺经病症。  

  面口合谷收  

  合谷穴在哪里?以一只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按下的地方就是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大肠经及其经筋的分布都要经过面口各个地方,所以合谷穴可治疗面口疾患,包括头面、五官及唇齿方面的各种病变,这些病大多出现在大肠经的循行所过之处,所以需要采用循经取穴的疗法。

 

  在家里,大家没有条件扎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经常按压相应穴位。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要往下使劲按压穴位,而不是在穴位上左右揉动,因为揉动对穴位的刺激力度远远不够。

 

[上一页]  [返回书目]  [下一页]

在线客服:  QQ交流群:无

Copyright ©2000-2008 HQDOO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属于 虹桥门户网 浙ICP备05064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