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标签在iframe中打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软实力——教育、科学、文化”论坛综述 2010年12月28日   2010年11月7日,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北京市科协综合性论坛之一“北京建设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45:36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软实力——教育、科学、文化”论坛综述
2010年12月28日
2010年11月7日,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北京市科协综合性论坛之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软实力——教育、科学、文化”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举行。《工作通讯》第19期简要报道了本次会议的概况,本稿以综述形式主要对会议内容和发言要点进行梳理。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任定成教授在欢迎辞中指出,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确实需要提升软实力,要按照国际上的惯例,用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北京。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王鸿生在致辞中指出,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是北京市科协主管的交叉学科的研究会。北京高校云集,中央和全国性的研究机构众多,各类人才荟萃,这些都显示了北京城市的实力。研究会架构相对比较开放,研究的问题更加广泛,甚至更前沿。随着北京日益向世界城市发展,还会加强开放,不同的学会间的合作还会进一步加强,包括和国外的学者团体之间的合作。这次论坛主题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软实力——教育、科学、文化,北京的发展需要学术思考,北京教科文的优势需要塑造,需要大家的理性思考和见解。今后将争取在北京市科协的支持下,围绕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这个核心主题,通过持续并深入的研讨,聚集研究会内外的专家团队,聚集多方智慧,形成一个思想库,把针对北京发展理性的学术思考和专家的建议,提供给市政府领导决策参考,沟通学术思维和行政思维,让北京变得更加美好。
本次论坛分四个单元,分别由本会理事、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肖显静,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编审、《经济学家茶座》执行主编詹小洪,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刘二中,《竞争力·三联财经》执行主编黄凤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代秘书长、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张明国,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环境保护部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韩孝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刘劲杨,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邬晓燕主持。论坛发言要点概述如下。
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总论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科技美学会会长金元浦教授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研究者对世界城市的界定标准。他指出,北京的发展经历了从奥运之前的8年时间提出 “三大奥运”口号(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与人文奥运),到奥运结束之后确定“三大北京”(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再到现在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关于世界城市概念,在时空向度上,世界城市的标准有不同的内涵,如弗里德曼采用“核心—边缘”法,给出了七项衡量世界城市的指标;经济学家科恩提出“跨国指数”和“跨国金融指数”的方法,认为当这两个指标均为前列的时候,该城市才能被认为是全球城市。萨森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把全球城市看成是各类国际市场的复合体,所以全球城市也是国际性不动产市场最重要的所在地。英国拉夫堡大学“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创造了一种数量方式研究世界城市网络的方法。卡勒鲍特从经济的专门化功能角度将国际性城市分为生产城市、通路城市和交易事务城市。卡塞尔斯强调国际城市与全球各地的流量(如信息、货币、人口、物流等流动);等等。通过这些回顾,可以借鉴各世界城市的经验,寻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的高端之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院长段霞教授认为,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时需要探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北京正在进入的后工业社会形态。她指出,北京在发展中有一些困惑:在服务业上与上海有差距,在经济中心上与天津有冲突。要知道北京该如何建设世界城市,首先要探讨它所处的走向后工业社会的阶段性特征。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城市,是与后工业社会紧密联系的,它聚集的主要的要素就不再是商品、人员,更多的是信息与技术,主要的产业也是与信息和产业在逐渐的发展与提升之中。后工业社会的世界城市,即建立在解决工业社会遗留问题和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的世界城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节点;二是世界知识的创新中心;三是以知识产出为标志的非物质产品生产中心;四是国际事务协调中心;五是发达大都市圈的首位城市。北京要结合迈向后工业社会这个特点,抓住积极主动培育适应后工业社会发展的世界城市新特质、新能力,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世界城市。
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教授指出,所谓建设世界城市,北京作为首都的硬实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怎么样才能提升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软实力?要考虑这个城市对于国内、对人类世界所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具体而言,作为世界城市的软实力建设,它应该具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指标:第一,有没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二,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方面有没有吸引力,是不是得到了全球190多个国家的承认;第三,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在外交上是不是被社会上广泛认同;第四,处理国家间关系亲和力的问题;第五,国家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问题;第六,对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控制能力;第七,国际社会对于北京所发出的声音的赞誉和认可程度。我们面临北京作为世界城市所要考虑的战略性的问题,所以要以战略思维来提升北京的软实力,来建设一个世界性的城市。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卞洪登认为,关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主张不上升到国家战略最后都是零,就是上升到国家的主张变成正式的文件,不好好执行也是零。北京作为首都,其城市建设是一个全国性问题,一定要关注普遍性的城市化的模式问题。现在出的很多问题是城市化模式方面的,在世界城市建设上一定要打破行政区的界限、边界,颠覆过去那种老城翻新的旧城改造模式,避免再出现北京广渠门“地王”那样的高成本。要突破在旧城里边建新城这个弯路,就要建立“上山下乡”的新模式,这样才能解决好高房价、交通大拥堵等问题。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应该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基础上,再出台一份新的城镇化文件,使更多人可以合法地向郊区迁移。
中联部研究室参赞唐海军认为影响北京作为世界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包括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个问题。从硬实力来说,中国的和平崛起应该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软实力方面面临着瓶颈,需要采取措施,从理论到政治层面采取相关的措施,使我们的软实力能够随着国力的增长而增强。我们在软实力上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第一,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但是我们国家在国际上设定议题方面还很欠缺;第二,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参与世界的规则、一系列的标准制订上,还没有多大的发言权;第三,中国作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还缺乏跟世界大多数国家各种文化、文明交流沟通的能力;第四,从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对我们在意识形态上的打压从来没有停止过。国际上,软实力的竞争更加凸显,我们要在上述各方面努力与世界融合。
二、软实力之科技:制高点与保障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办公室副主任颜振军认为,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世界城市,就北京来说,“三个北京”建设好了,世界城市自然就可能建成;第二,北京要成为世界城市,要对世界产生影响,首先要对全中国产生影响,为全国服务;第三,北京要影响世界,其所在的中国要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靠北京的某一些方面的优势不可能实现世界城市的任务;最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考虑现实环境,北京作为首都的城市限制,北京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人口、交通,都制约着北京大发展。另外,要推进北京成为一个创新系统,如战略和管理方面。战略上,北京市一定要真正把利用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战略,要把服务中央、服务全国和发展自己三位一体任务明确。管理上,第一要实现北京市和中央机构以及中央所属的研究机构、创新机构之间的统筹;第二,北京市政府要建立科技管理体制;第三,要抓好中关村建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徐治立教授探讨了北京市政府在科技立法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他指出,科技立法的趋势凸显和增强了政府在科技立法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各级要在科技管理、科技关系、科技利益关系中发挥主体性。从现在的立法工作来看,政府起到了特定的作用,如配合市人大科技立法活动开展了大量工作,制定了相应的科技规章。今后,北京市政府要继续加强科技立法的基础性工作。首先,充分发挥科技立法程序中政府的功能;第二,加强市政府科技立法活动的基础调研工作;第三,适度增加政府科技规章立法项目;第四,对现有政府科技规章进行修改完善;第五,积极有效参与市人大各种科技法规的立法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黄婷从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科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科学作为与技术结合的大科学三方面分析了解决好科学公共性问题,才能为世界城市的发展提供内在活力和动力。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科学的内涵很丰富,需要传播科学知识、方法、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需要政府以开放的胸怀鼓励科学交流和规范科学活动。作为与技术紧密结合的社会生产力,需要政府改善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同时防止科技异化的负面作用。
三、软实力之文化:内涵、遗产与形象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毛佩琦教授认为,首先,世界城市这个概念是变化的,但是无论如何要重视文化建设。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就像中国走工业化的道路可以力戒世界工业化道路当中的失误一样,也要从其他城市的发展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其次,既然北京是作为中国的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就要思考中国人能从这个世界城市的建设当中得到什么,中国人能够在这样一个世界城市的建设中给世界提供什么。再者,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前提是尊重传统,保护城市血脉。应该“还政于民”、“还地于民”,对北京实行动态保护,比如要保护真正的文物,不要搞那些假古董式的,包括前门大街的复建、永定门的复建等。
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院长付宝华认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就要建设自己的特色文化和特色精神。要发挥北京特色文化的优势,提高北京在全球文化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首先要挖掘、遴选、界定出北京这个城市的主题,构建北京城市主题文化。这些工作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打造一批以千年古韵为主题的文化精品力作;第二,举办一批以千年古韵为主题的大型国际文化活动;第三,建设一批以千年古韵为主题的雕塑大道、雕塑广场;第四,建造一批以千年古韵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和标志性社区;第五,开发一批以传统工艺美术为载体的千年古韵系列旅游产品;第六,对北京城市进行千年古韵城市主题文化空间战略发展规划,通过“千年古韵”这个大主题来提升北京的城市品牌。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审林坚从城市文化建设与北京的文化资源的角度切入,认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确立“创意之都”、“文化之都”的目标。城市文化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精神核心、创造力、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城市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是反映一个城市历史传统和精神世界的窗口。城市文化体系包括城市历史、现实定位、城市核心价值、城市科技教育文化要素、城市个性、市民风俗、产业亮点、特产、语言、旅游特色、城市符号、城市形象等方面。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向高端发展的必要手段,是走向世界城市的标志。北京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处,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特色。要用先进的城市化理念引导城市发展,创造和发展新的城市文化,使人们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和理念,才能塑造具有个性的形象,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杜寒风认为,对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要有新的思路。2010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达到了40项,北京占6项(长城、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和十三陵),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数量最多的城市。在如何保护和宣传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上,我们面临一些问题。保护上的问题一方面是文物分散,环境破坏,缺乏对文化遗产完整性保护,再一个是行政方面管理界限不分,保护不周。在宣传上,北京市官员认为北京六项世界文化遗产应该作为整体来宣传,虽然有新意但执行起来有难度。在申报方面,如果不是单个申报,而是组合申报,可能我们的文化遗产对世界影响更大。如把颐和园和北海放在一起,把天坛、地坛、月坛等放在一块,作为故宫的相延或者是附属的申报,北京世界遗产包含的容量就更多了。在世界遗产类别上,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文化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来北京再申报的时候可以考虑从多个角度进行,如把奥林匹克公园及北京奥运会之外的有关遗产打包在一起,让北京的文化遗产有现代性,让世界了解我们中国人创造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各种成果、成就。
中铁建工集团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戴荣里从世界城市建设和建筑伦理入手,分析了建筑文化在城市中的科学定位、建筑文化的创新发展、建筑文化的最新成果运用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并结合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建筑劣势,如散、乱、差及缺乏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指出北京的城市建筑要突出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郑坤宜认为要使北京具备世界城市的竞争力,不仅需要加强其政治经济等“硬”条件的建设,而且必须兼顾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以文化为依托,发挥北京地区的文化优势,才有可能走出适合北京自身特色的世界城市之路。
四、软实力之教育:幸福感、公民意识与学习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孟建伟从哲学的高度思考了在城市发展中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他认为,在世界城市软实力中,需要不断深入讨论素质教育。既然把人文北京放在第一位,就需要考虑教科文同人们的生活的结合,即教育与幸福的关系。在教育与幸福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从最美好、最深刻的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幸福教育。幸福教育既是一种目的论,又是一种方法论。它将生命教育、文化教育和创新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建立在幸福论的基础之上,从而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在教育中真切感受幸福,又在幸福中切实获得教育,它是未来教育的一种理想模式。对北京市来说,怎么把教育和人的幸福结合起来,真正落实到人文北京这样一个伟大的路子上去?最重要的是真正把素质教育变成幸福教育,把幸福渗透到教育中,跟真正的人文北京的目标结合起来。
林坚指出,世界城市的建设要靠世界公民,而世界公民只有在世界城市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培育世界公民。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史增芳认为,世界城市必定是一个学习型城市,因此,提升学习力,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提高学习力可以有以下途径:第一,塑造北京城市的学习精神;第二,营造北京的学习氛围;第三,建设充足而多样的城市学习设施。
五、建设世界城市之生态:绿色理念与宜居城市
北京华清科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科技顾问刘兆民介绍了中国学者创立的恢复生态学学术创新理论——绿色根源生态系统与绿色枝叶生态系统及其系统工程,并根据这个理论对世界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定位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鉴于世界城市的高端定位,以树木和森林绿植被为主导的绿色生态空间已成为支撑世界城市概念中最重要的标识之一。以城市林木植被绿色空间恢复、建设、养护及其综合服务功能为研发背景,确立绿色根源生态系统与绿色枝叶生态系统的新知识体系,以达到对北京绿色生态空间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科学描述和构建其分布及状态、功能和比较型数据库的目标。
肖显静教授报告的主题为北京市怎样应对气候变化。他认为,关于北京市温室气体的减排,首先要弄清楚北京市温室气体,北京市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弄清如果贯彻这样的措施,面临着怎样的生存障碍。根据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能源消费、农业活动、工业生产过程、煤矿开采、废弃物处置是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而北京市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也是围绕这五个方面进行的。具体的措施有:第一,开发优质能源;第二,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第三,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第四,管理废弃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第五,加强农牧业管理,减少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第六,限制落后产业,杜绝高能耗、高污染;第七,增强碳汇,吸收二氧化碳;第八,采取经济手段,调节能源的合理使用。这些措施的实施也存在着很大的设计障碍:第一,能源消耗总量很难减少;第二,能源结构调整受到制约,在能源生产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优化空间、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温室气体减排的科技创新、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制约。
六、建设世界城市之规划:战略与布局
金元浦教授指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进行总体战略规划。首先,要明确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其次,要指定具体的实施方略,如开展专题科学研究,制定北京未来40年发展的长期规划,实施“高端起步、高速发展、均衡布局、重点突破”的方略,动员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建设。
林坚教授提出“京津都”构想,具体来说,就是要设立“京津都”(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一部分地区),建立国家行政中心;开放中南海;建设京津立体交通体系;建立国际事务区。他认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成为创新型城市,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观念,采取新的发展战略、新的举措,首都圈的实际建构,对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后李永乐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规划之一“梁陈方案”,认为可以对今后北京的城市规划有所借鉴。他指出,“梁陈方案”是新中国城市规划历史上一座没有取得战绩的里程碑,无论是从其本身所展现出来的思想精髓还是规划者自身的人文精神,都值得后来者深思。当今的城市规划问题主要在于没有真正按照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前景,长官意志大于科学精神,开发商利益破坏正常城市规划。北京今后的世界城市建设应当走“立体集约化道路”,才能解决现在的“城市病”。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王玮通过介绍世界城市中的“局外人”——“蚁族”和新生代农民工这两个特殊群体所特有的需要落差,在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进行阶段性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破与立的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
七、建设世界城市之区域关系:合作与挑战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孙兵报告了他们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调研。他认为,世界城市不能孤立于一个区域而单独的存在。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规划,对天津的影响也非常大。如果天津和北京一起来构建这样的世界城市,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整个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京津这个区域的发展状况又确实有些值得担心的地方。京津区域经济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区域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层协调机制作用有限,整体合作水平较低,缺乏实质性内容和执行机制,缺少权威性的区域合作指导性文件,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强,产业同构较严重等。对京津冀合作总体上市场化程度低,不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域化的自发动力还不足,地方合作的紧密度还是高的,京津冀缺乏功能单一城市,北京和天津的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对京津冀合作的思路,应该是在京津冀范围实现一体化,北京和天津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而且,中央政府在推进区域合作上,无论是组织方面还是制度方面,还是资金方面,都要给予一定的支持。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高洪深认为,文化作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软实力,要求我们不仅把传统文化积淀建设好和保护好,而且要将文化资源采用创意思想并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使它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对世界城市内涵进行诠释,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规划与现状进行分析、对北京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转型进行分析,可以指导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关于建设北京世界城市的规划,第一步是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框架,第二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第三步到2050年能够把北京建成世界城市。实际上北京成为世界城市可能要不了40年,不能以小市民的观点来观察北京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而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切入点,对首都西南区域经济转型的分析,可以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八、世界城市之梦:争论和对话
除了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学者还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如第一单元主题发言后的讨论阶段,詹小洪认为,金元浦教授把国际上对大多数世界城市的指标体系、理念都做了系统阐述,段霞教授从经济发展论的角度、定位、世界城市的发展阶段,彭真怀教授从制度文化、从道德的正当性这个角度来谈世界城市的价值和提升软实力的即席发言,令人震撼。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段伟文质疑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从谁的需要出发。彭真怀教授认为不能为了所谓政治家的荣誉建设世界城市。金元浦针对“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市民的想法还是政治家的想法或者政府的想法”的体温,指出最本质的东西是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段霞指出,在建设过程中,政府要把民众的利益跟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使世界城市朝着对人民有利的方向前进。
第二单元主题发言后,黄凤贞指出:颜振军就建设世界城市要建立一个科技制高点做了一个精彩的设想。毛佩琦从我们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找到怎样的位置也做了精彩的演讲。卞洪登激情昂扬的演讲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三单元主题发言结束后,张明国教授就世界城市建设的中国特色谈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这个问题是基础理论,是如何看待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性与特定关系问题。第一,追求普遍性是建设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城市建设的特殊性,这是建设北京城市建设的思维逻辑和建设逻辑。第二,有专家提出北京的城市建设要考虑政治价值和历史格局,世界城市要考虑城市化的国际标准,但是,如果单单只考虑政治价值和历史形势问题,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只跟着别人走。第三,关于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是北京市民的意愿还是政府的意愿,很值得思考。城市的动力有两种:一种是以自己的城市建设推动世界建设的自然实践,可称之为内在的驱动;一种以国际的标准和国际城市的竞争带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这是北京世界城市的外在动力,可定为市场拉力。这两方面都是不可少的。第四,关于京津冀共同体问题,北京的城市建设不能离开天津和河北,如海水淡化问题,需要天津提供海水,北京提供技术,河北提供场地,只有中央进行部署才能有效完成。
第四单元讨论时,段伟文指出,中国具有中央帝国、万邦之朝这样的历史,我们要有建设世界城市的自信和眼光。在建设北京时候,首先是考虑怎么让世界进来。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他们的签证都是互相可以交换的,但我们中国到世界很多国家都需要单独再办签证。北京应该跟世界其他城市建立一个签证互换制度。我们应该在北京重新建立“租界”,建立一个“万国城”,要有开阔的胸襟要让世界各地的人进来。我们既然可以一国两制,那么一个城市也可以两制,在北京建立万国城,在这个城区里面建立新的政治架构,采取总督负责制,在这里面完全按照新的世界性的模式,建立新的价值体系、新的话语权,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世界的眼光。如果能够让世界上的人想到英文单词的时候就想到中国单词,这就成功了。第二,我们要使北京成为未来的试验区。我们要拿出比日本的筑波科学城更多的东西,让科学成为一种玩具,我们要让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都能在这里实现。这样,北京就作为新的世界文化的孵化器,成为世界的思想的中心、宗教的中心、文化的中心。我们还可以让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婚姻的中心,从生物学的基础上改变人类,以达到种族融合的目的。因为,所有政治的斗争到最后都可以说是族群的抗争,族群融合冲突就会变少。这个想法可能是比较前卫一点,但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些有新意的想法。
北京建工学院教授韩增禄指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要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的经验,但全世界有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北京尤其不同于其他城市。“建筑”的词源在中国,“建筑学”是外来语。找问题要找准,不要盲目相信工具书。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刘劲杨指出,如果说论坛刚开始的时候,世界城市建设还是一个想法的话,那么最后的讨论就上升到了一个梦想。我们可以再去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建设世界城市?在今天的演讲当中可以看到几种不同的关于世界城市的指标论证思路:第一个思路是认为世界城市是一种世界竞争力迫切需求,需要我们必须应对这样一种竞争力;第二个思路认为世界城市是一个规划,也就为了应对世界的竞争,我们必须要在战略、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进行建设世界城市的规划;第三个思路从价值角度,认为世界城市是个美好的梦想,是一个不仅关于北京而且关于全人类的梦想。
王鸿生在闭幕式致辞中指出,听了很多专家各种各样的思考,觉得特别突出的,一个是学术的思考,一个是现实的思考。这两种思考中间还有很大的空间,有不同的维度,这方面的对话以后要加强,尤其是与政府部门、决策部门的专家、直接决策者加强对话。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通讯员黄婷供稿)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版权所有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主办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邮编:100081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
www.chinasd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