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树的精神特点:中国式人情世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23:58:09
人情世故的含义是什么?人情,世故,各指什么?
怎样才算懂得人情世故呢?
人情世故指人为处世的方法、智慧.
人情世故的智慧,是不可一日或缺的,它像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在生活中培养历练。
现代人并不重视人情世故,所以觉得朋友疏远,家人不亲,失去彼此关心、支持和享受人际亲密感的机缘。这不但有碍生活品质,而且对潜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限制。
心理学家威廉·舒茨相信,要过成功快乐的人生,就得懂得过实现的生活。实现表示一个人能适应环境,活得充实,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与人建立亲切的关系。他认为过实现的生活,要具备:
·健康的体能,包括肢体语言等能力。
·良好的心智功能,包括丰富的知识、经验、思考能力、创意和统整人生的智慧。
·亲密的人际关系。
·对社会情境、组织和文化的了解与适应。
这四个因素之中,后两者与人情世故的智慧关系至为密切。懂得人情世故,就像机件上了润滑油一样,运作起来顺利有劲;容易与人合作,彼此互相协调。在工作上发挥群策群力的效果,在精神生活上也就能享有爱和情谊。人情世故常被误解为送礼、乡愿、奉承、迎合等,正因为如此,许多人置人情世故于不顾,在待人接物上,显得自大,不通人性;甚至把人际弄得僵化、敌对,到头来真是纷扰痛苦。
人情世故的智慧,能给别人带来自尊和自信;即使遇到不顺遂,也能给别人台阶下。他们在坚持自己原则时,能给别人机会回旋;在维护自己立场时,不致伤及别人的尊严;在拒绝别人不合理要求时,会婉转而不伤情面。他们懂得在不妨碍大局下,给别人伸展自尊的机会;也能在耐性妥协之下,让对方配合自己的立场。人情世故之为妙,乍看不像是工作的本身,但却令你成就事业。它虽非你的行动目标,却能令你行动时游刃有余。
人情世故的第一个心理要素是觉察。能了解别人的立场,能与他同理交谈,能知悉对方的意思、顾虑和心情,这时就能把事情说得更清楚,彼此的心意也较能被接受。两人在谈判、交换意见和协调上,也容易有交集。这种能力,无论在家庭、社交和一般为人处事上,都极有正面价值。觉察能力差的人,与人冲突和误会的机会,就会大大的提高。
有责任的人会为别人设想,所以人际关系较好,个人与社会、家庭乃至组织间的互动也较佳。因此得到的鼓励性回馈多,精神比较振作;反之,则造成生活适应上的难题。
责任是人情世故的基础。父母亲有责任感,才能照顾子女;子女有责任感才会孝顺,乃至实践公德心,为别人服务,为公司和机构负起应有的责任等,都是人情世故的范围。能尽责任的人,自己才瞧得起自己,别人才会信任你,从而愿意和你建立互信的亲密关系。
包容是人情世故智慧的第三个因素。我们必须认清,没有一个人会是十全十美的,所以要包容别人的缺点,称赞别人的优点;这能使别人得到喜悦,也拉近彼此的人际距离。其次是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社会里,价值是多元的,每个人的看法不同;既然不同,那就要互相包容,才能妥协出一个大家接受的做法。其三是你不可能事事顺遂,事情总是有成有败,有顺有逆;成功顺遂固然值得高兴和称道,但挫败时则需要包涵才行,不能过分责备,否则就会恶脸相向,撕破脸还坏了情谊。包容的可贵是:
·维持自己心理的安宁,免受烦恼的侵扰。
·它能给别人和自己尊严和自我反省的机会。
·它使人际互动优雅温馨,促进彼此的情谊。
·它赐给我们幸福感和快乐。
包容不是包庇,不是善恶不分,更不是得过且过。包容是看得清楚真切,同时能体谅别人的立场。虽认真却文雅不苛求,虽讲效率但不急功近利,虽然是非分明却能原谅别人的过错。人不是只交往一次,而是日久情更深。宽容给我们建立知交深谊的机会,成全彼此改过自新的尊严。更重要的是它给予每一个人,有发展善良德行的勇气。
人情世故的智慧,是人们不可一日或缺的智慧,它像是生命的一部分。但这么重要的人性品质,却普遍被现代人忽略。于是多年朋友,一日之间反目成仇者有之;至亲的家人,意见相左,闹得恶脸相向者有之。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在生活中养成习惯。
中国式人情世故:掌握人情世故,助你左右逢源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不乏有很多有才华的人,他们可以说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是他们之中,多数人是一事无成,就是说,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却是寥寥无几,有的甚至于一生都穷困潦倒,而许多并没有什么才华的人却能功成名就。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在人情世故的处理上的差别。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否能够读懂人际交往的潜规则,并在交往中善于灵活应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中国人是十分重视处世之道的。俗话说的好——要想钓到鱼,就要像鱼那样地思考。久是说,鱼只以本身喜爱的蚯蚓为饵,尽管你本人可能会更多地喜欢其他的东西,但是对于鱼来说,它也是不会理睬的。那么,要想钓到鱼,就要像鱼那样地思考,给鱼喜欢的诱饵它才会上钩。
生活中,强者之所以会成为强者,就是因为他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明确地知道对方脑子里在想什么,能够用生活中得潜规则来规格自己的言行。这样的人,会在人际交往中投其所好,在不动声色中轻易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如果一个不懂人情世故,那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是绝对没有成功的可能的,即使是不懈地折腾下去,最终也只是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因为他不懂人情世,所以尽管也帮了别人不少的忙,却没有一个人愿意领情,相反地,还培养了不少敌人在身边。而一个对人情世故运用纯熟的人,只掌握了这一独门绝技,就迟早能够迎来命运的转机。因为真正的聪明人做人做事会恰到好处、滴水不漏,不仅收获了实利,也落下了美名。
我们常常听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句话,是的,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之处。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残酷的竞争,因为不懂人情世故,很多人立下汗马功劳,最后落了个一无所有的下场。他们没有倒在敌人的剑下,而是冤死在自己人的手中,光辉灿烂的一生,就这样草草收场。
其实,人生就像一场游戏,不懂游戏规则的人,最终会混得很惨,而对游戏规则运用纯熟的人,才能在游戏中玩得痛快,玩得开心,玩出自己想要的一切!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处事能力呢?我们知道,上苍总是厚爱那些认真的人。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做事,积极认真地做人,将处世之道熟练地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那么,每个人都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成功!
综上所述,人情世故实在是一门大学问。做人必须“世故”。不世故,便会或因不会认人而为别人的假面所惑,会因不会做人而伤了别人的面子。被惑要吃亏,伤人自然不落好。因此,每个想要获得事业成功的人,请先认真学习琢磨,甚至必须耗尽一生精力才能弄懂的中国式处世之道吧。

目 录
中国式人情世故 1
第一章 出头的鸟儿被枪打,开屏的孔雀露屁股——低调做人 4
聪明的人不炫耀,愚蠢的人呱呱叫 4
不要忽略公司里最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5
才华就像双刃剑,它能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 7
树大招风,官大担险 9
牙齿硬但它寿命不长,舌头软但生命力强 11
让对方做主角,不妨碍你做导演 12
做好事着急让人知道,还不如做坏事怕人知道 14
不会埋头的人,他出头的几率也不会太高 15
第二章 你可以看不懂,但你要接受它——处世技巧(完成) 17
该装傻时装傻,该聪明时绝不含糊 17
推功揽过,这是聪明者的做法 19
求同存异是一门学问 21
有礼游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23
遇到难处学会忍耐,要不你会头破血流 25
不要轻易排斥“功利性”朋友 27
不要太小气,省下的不如你失去的多 29
第三章 宁可得罪十个君子,不可得罪一个小人——谨慎言行(完成) 32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32
做人要中庸,做事要一流 34
别要拿别人的短处说事儿 36
说话办事掌握好分寸,给自己留条后路 38
不要扫了大家的雅兴 39
旁敲侧击绕道纡回地回答别人的问题 40
不要贬低他人,这样你自己也会被人瞧不起 42
会说话的人三分在说,七分在听 44
第四章 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才能尝别人尝不到的甜——学会忍耐(完成) 46
如果你想站着什么事都不做,那你必须站的很高 46
不到火候,不要露出你的锋芒 48
以退为进,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 50
珍木不一定当年就开花结果,是人才就要厚积薄发 52
抖掉你身上的“泥沙”,让它做你的垫脚石 54
笑看世态炎凉,学会换位思考 56
人生如负重旅行,急躁不得 58
兜个圈子,不耽误你的成功 59
永远不要露出你手中的底牌 61
凡事要往远处看,不要逞一时口快 63
第五章 留一步让三分,给别人留一条活路——宽容谦让(完成) 65
留三分余地给别人,就是留三分余地给自己 65
巧妙地让别人从尴尬中走出来,是高超的学问 67
不要把你的竞争对手逼上绝路 68
以责人之心责己,你就减少很多过失 70
记住别人的好处,忘掉别人的坏处 72
能捧场时就捧场,能回避时莫拆台 74
第六章 能绊倒人的,往往是一些不被注意的小石子——懂得保留(完成) 76
弯并不是低头,而是一种弹性的生存方式 76
伤什么都别伤别人面子 78
逆境不容易翻船,顺境中翻船者比比皆是 80
给别人忠告,也要让对方听起来舒服 82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实力,要回避跟对方的交锋 84
第七章 要想钓到鱼,得先知道鱼儿吃什么——洞悉他人(完成) 86
不是每个把你从粪堆里拉出来的人都是你的朋友 86
找出事情的真相,不要轻信别人的谣言 88
能说会道的人,不一定是踏实能干的人 90
人与人交往,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 92
不要把别人信口开河的话信以为真 94
解决矛盾的高手往往先制造出矛盾来 96
最高明的投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98
第八章 好名好利之人,必为虚名薄利所困——学会取舍(完成) 99
不要和诱惑较劲,离得越远越好 99
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老板才会让你继续存在 101
不让无穷的欲念攫取己心 103
当所有的人都告诉你多伟大时,这也是你最易受伤的时候 105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莫要“吃不了兜着走” 107
不要抱怨,你的今天是你之前的选择结果 109
脱掉脆弱的外套,让生活重新开始 111
第九章 不是白的,也不一定是黑的——切勿偏执(完成) 113
在别人伸出援手之际,别忘记伸出你的手 113
听话不要只听一半 115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116
不要死板地遵循规则,否则创造力便会窒息 118
做人要真诚,不等于处世不变通 120
第十章 拥有一技之长,是最好的生存方式——提升自己 122
认清自己的能力底线,这样你才知道自己多大分量 122
牛屎运让你达到顶峰,但不能让你留在那里 124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125
不要让自己的梦想永远停留在20岁 127
命运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129
优秀不一定被提拔,但是最差肯定被淘汰 130
第十一章 记住别人的好处,忘掉别人的坏处——广积人脉 132
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 132
一定要记住:人际交往一定要互利 134
做人讲诚信,这样你才会有真正地成功 136
一切靠自己,笨蛋才相信 137
努力让他人变成自己人 139
放好人情债,圈子就是你的银行 141

作者:shinianyijian11 回复日期:2011-10-15 14:55:16
回复
第一章 出头的鸟儿被枪打,开屏的孔雀露屁股——低调做人
聪明的人不炫耀,愚蠢的人呱呱叫
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
——宋苏轼
三国时期,在曹操的阵营里,有个叫杨修的人。此人学识渊博、聪明绝顶。有一次,曹操在刚建好的院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就让工匠把门拆了,换一个更大的门。工匠不解,杨修说:门上面写了一个“活”字,那就是“阔”了,主公(指曹操)的意思是门太小,要换一个大一点儿的。曹操看到大门换了,非常高兴,得知是杨修的注意,狠狠地表扬了杨修。又一次,曹操攻打蜀国,久攻不下,想班师回朝,又怕被人耻笑。晚上侍从送去鸡汤的时候,曹操对着鸡汤说了两声“鸡肋”,叹息不已。这事儿杨修知道了,就命人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本来这就是曹操的想法,但曹操知道后却非常生气,一怒之下,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把杨修给斩了。
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分析原因。曹操杀杨修,主要是因为杨聪明过了头,太爱表现了。作为一名下属来说,能够充分领会领导的意图是件好事儿,这样有助于彼此间的沟通,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杨修锋芒毕露,总能识破曹操的心思,曹操当然会有危机感和压迫感。再者,曹操工于辞赋,也是玩文字的主儿,可每当想卖弄一下自己才学的时候,都被杨修点破了,难免有种被抢风头的感觉。这些都招来曹操的嫉恨。被斩了脑袋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相对而言,春秋时期的勾践就聪明的多了。他总是表现出懦弱无能的样子,这才骗过了夫差的眼睛,使得夫差放虎归山,让他得以喘息、暗度陈仓。要是勾践一开始就说:“我有雄心壮志,我要报仇雪耻!”夫差会留他性命吗?肯定将他就地正法了。
在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聪明的人不炫耀,傻瓜才会呱呱叫。
每个人都是需要安全感的,一个人炫耀的时候,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总的来说,是因为炫耀的时候,给人造成了一种压迫感。这种压迫感容易伤害人的自尊,让人没有安全感。为了消除这种压力,人们往往就会产生敌对意识,排斥这样的人。《新少林寺》中刘德华饰演的侯杰说的一句话精确的反映了这个心理现象:他不死,我睡不着啊!所以像杨修之死类似一样的事情,完全是因为当事人自视甚高,自找麻烦。
当然,这样的事情一般涉及到恶性的竞争或斗争,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常见,但人们虽不会因为某人炫耀就将对方置之死地,排斥心理的难免的。比如,一个女子总是炫耀自己的美丽,尽管她的美是客观的,但人们还会看着不顺眼,甚至还会给予一些负面的联想,认为此女子娇柔做作、粗俗不堪。有句话叫“满坛醋不晃,半坛醋乱晃”,你越是表现自己,越是容易让自己贬值。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是因为急于表现自己的才智,希望得到认可,然而却不知,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他们四处碰壁、举步维艰的。
某公司经理带喜欢打斯诺克台球,听说公司员工小黄和小李也是斯诺克爱好者,一下子就来了兴致,非要和这二人一较高下。公司的员工们听说此事都一片欢呼,表现出非常期待的样子。所谓择日不如撞日,经理当晚就约了二人,不少员工前去观战,其中还有不少女同事。
当晚,首先对战双方是经理和小黄。这经理的确有些斤两,打出了不少好球,无论是打球的准度和走位的力度控制的都还比较到位。结果在三两下之后,小黄就败下了阵来。经理开心不已,对着小黄说道:打得不错,只是还缺少点经验而已。哈哈两声之后,转向了小李:你可不能让我失望哦。小李自信满满地说:您等着瞧吧。经理没说话,二人也投入“激战”当中。
这一桌球委实难打,小李比经理要厉害得多,每一次都将球路堵得死死的,弄得经理很是郁闷。最终经理还是不敌小李,输了三十多分。观战的同事们都为小李欢呼,经理也夸了小李球技精湛。小李出了风头,开心不已,但只有小黄看的清楚,经理的脸色有些不自然了,只是在下属面前强颜欢笑而已。
此后,公司有什么讨好的项目总是落不到小李头上,小李头疼不已,他也找过经理谈过。经理给他的回答很实在:你的能力较强,这些项目交给别人我不放心,交给你,是因为公司看中你、信任你。小李有苦难言,却也无可奈何。
经理邀小黄和小李比斯诺克,原本是想表现一下领导的高超球技,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的。这也是一种炫耀,结果输了球,算是折了面子。小李更加不明智,没有参透经理的心思,赢了球却输了在公司的前程,可谓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吃了大亏。最聪明的算是小黄,也许他的球技的确没有经理高,但是他知道一件事情:这次比赛是经理展示领导魅力的时候,该出风头的应该是经理而不是自己。尽管输球给经理不一定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但赢了球肯定会有坏处,否则他也不会将经理的脸色全都看在眼里。
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的,拿炫耀来说,原本是为了得到认可,结果却遭到排斥。那么就不妨从相反的角度来考虑:放弃炫耀,低调一些。尽管这不能满足你一时的虚荣,但却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坏处。总的来说,这才是获取最大收益的处世之道。
低调却不是“装孙子”,真正的低调不是伪装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谦逊。有句话叫: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没有人是傻子,你在说什么、做什么,别人都看的很清楚。古语曰:立名者,所以为贪。没本事的人到处说自己的能耐,而有能耐的人不会说,要说,只会让别人去说。那么,炫耀,或者不炫耀,你就在那里,关键是你想要别人怎么看你。
【处世心得】 放弃张扬的态度,学会真正的谦卑和努力。这不是让你一直沉默下去,而是为了等待一个机会,厚积薄发。关键时刻当仁不让、一鸣惊人才是真本事的体现,这会从心底折服别人。
才华就像双刃剑,它能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
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旧唐书•宣宗记》
天妒英才、可悲可叹,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他们才能出众,但却不得善终,岳飞、袁崇焕就是典型的例子。岳飞是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可以说,宋朝江上得以保全,岳飞功高至伟,但岳飞不但没有裂土封侯,反而惨死狱中。众所周知,罪名是“莫须有”。袁崇焕的命运与之颇为相似。为保大明江山,袁崇焕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后金的努尔哈赤拿他没办法,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也不是他战场上的对手。可袁崇焕还是死了,不是死在战场,而是菜市场,千刀万剐,罪名是“通敌卖国”。
后世之今日,我们知道这是千古奇冤,两位大英雄蒙受了多大的委屈。然而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二位英雄惨遭横祸也并非是没由来的。他们忠君报国,一片丹心可昭日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是历史的见证、不可置疑,但是他们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本事太大、能力太强!
岳飞的死因好像一直都是归结在秦桧头上的,但是从历史上来看,秦桧虽然位高权重,但一直都没有达到“权倾朝野”的地步,他不过是个善于谗言观色、逢迎拍马的小角色罢了。杀岳飞的不是秦桧,而是宋高宗赵构。宋朝自建国以来,一直就没有实现大一统的局面,时至南宋时期,赵氏天下更是失去了半壁江山。宋高宗一心想收复河山,岳飞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但随着岳飞实力渐渐壮大,宋高宗却感受到了威胁。不然,当岳飞进军朱仙镇的时候,他为何一日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呢?而岳飞在为臣之道方面也显得太过鲁莽。所谓伴君如伴虎,身为臣子的,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掉了脑袋,但岳飞手握重兵,却不知道韬光隐晦,不但在朝堂之上大议朝政,而且还在“立储”这样的头等大事上又大谈自己的看法。如此锋芒,当然会使得宋高宗倍感压力,于是“攘外必先安内”,岳飞就成了宋高宗的要铲除的对象。
袁崇焕的死因也是一样的。袁崇焕手握重兵,却刚愎自用、擅作主张,当满清十万精兵围攻京师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回师救援,解救处于水生火热中的崇祯皇帝,反而在预知清兵动向的情况下追着别人的屁股打,锋芒之盛,让崇祯皇帝感到自己的小命在他眼里不算什么。尽管这是战略原因,可是在转眼之间,在崇祯的眼里,袁崇焕一下子从心腹变成了心腹之患,袁崇焕的死也就成了必然,而所谓“通敌卖国”,只不过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罢了!
由此可见,出众的才能也未必是个好东西,它成就了很多人,也毁掉了很多人。
才能,是一个人成就事业,实现理想的基础,但并不是说有了才能,你就能为所欲为、固执己见。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自身的能力等内因之外,还要注重很多外在的因素。很多人能力强,但是却没有展示的机会,他们身处困境,甚至惨遭横祸,根本就没有发挥的平台,而固执己见、锋芒毕露,往往就是他们将自己推入困境的缘由。
所谓“飞来横祸”,岂能预知?但是,很多祸患一旦和出众的能力联系在一起,一切就在情理之中了,因为当一个人的才能过于出众的时候,很容易招来嫉恨,有人嫉恨,就很容易遭到排挤。当然,尽管你没有可以炫耀的成分,只是尽自己的职责,但是你却不得不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试想一下,你有过人的才能,在公司里面,每次讨论你都能发表独特的见解,每一次都凸显出你个人的才华,在激烈的竞争中,你占有过人的优势。这样一来,你就成了同事的阻力、同行的阻力,你的上司也会担心有一天你会不会将其取而代之。为了消灭绊脚石,别人当然会排挤你,甚至对你下毒手。
那怎么办呢?难道放着自己的才华与能力不用,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闷不吭声?中国人崇尚中庸,什么意思呢?一般人看来,就是不要不凸显个人才能,做人要普通一些,跟随大众。如此看来,如果岳飞和袁崇焕的能力要是“中庸”一些,可能就不会遭此横祸了。但是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读!所谓中庸,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没有至高、至纯的境界,一般人是很难拿捏的恰到好处的。但是就处理个人能力这个问题来看,却并非难事,只要学会“藏露”之功,将你的才能表现的恰到好处就可以了。
藏,是掩藏;露,是外露。藏露之功,就是有所掩藏,有所表露,将自己的才能掩藏起来,表露出一些比不上别人的地方,让别人觉得自己有自己的优势,从心理上获得平衡。这样一来,你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的空间,别人也不会觉得你是绊脚石。自然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境界。
当然,在藏露的时候,还得注意一点,那就是藏露的程度。你要明白,该藏的不是你的才能,而是过分的才能,当需要你表现的时候,你应将将你的才能表露出来,这样可以适时地展露你的才华,得到别人的重视与肯定。如果假装糊涂,明明是自己的优势,还偏说自己不行、不懂,也很容易给人留下虚伪的映像。只是在表现才能的时候,不要过于表现,否则就是招摇,容易惹来祸端。而要露的地方,却也不可露得太深,否则也容易遭到别人的小觑。没本事、没能力的人向来得不到人们的重视,这一点,自古既然。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才华横溢、能力出众,但是却坎坎坷坷,挫折不断,他们或许会抱怨呐喊天妒英才、苍天无眼。事实上,这一切不管上天的事,而是他们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的缘故,挫折与苦难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处世心得】 面对挫败的时候,就应该自我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目中无人,过于表现自己,忽视了别人的感受?是否自以为聪明绝顶,别人都愚不可及?这样一来,或许就能豁然开朗,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学会藏露之道,才能让自己真正的成熟起来。
树大招风,官大担险
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荀子
写到这一片文章之前,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我首先想到的是历史上的诸多惨剧,而将这些惨剧归结到一起,彼此却又是那么相似。人与人之间本是以情义为系带,但随着地位、身份发生改变之后,情义却又显得如此单薄,实在让人心寒。
我首先想到的是刘邦和韩信之间的故事。
刘邦本是沛县的一个无赖,能一统天下,荣登大宝,韩信是功高至伟的。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进攻章邯,到八面楚歌围剿项羽,都是韩信的战略部署,时人称其“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然而韩信的结局却是悲惨的。在天下大定之后,他死了,不是死于病老,而是死在一个女人的手里。这个女人就是吕雉,刘邦的妻子。奇怪的是,刘邦却是默许的。曾今可以共患难,而如今却不能共富贵?
我再次想到的是朱元璋和他的一帮苦难兄弟的故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代明君,但他的出身却不好,和刘邦是一路货色,当过流氓,还做过和尚,只是有一点他比刘邦好一点,那就是他有名字,叫重八(刘邦是没有名字的,他的父亲管他叫季,就是小的意思,翻译过来,就叫刘小,这是排行,算不得名字,如同老大、老二、老三一样),但是他比刘邦还要狠心。在传位太子之前,他将帮助自己打天下的苦难兄弟胡惟庸、蓝玉等人统统杀死,而且还是满门抄斩,斩草除根。
翻开《二十四史》之后,猛然发现这几乎形成了一个规律——很多开国皇帝在一统天下之后,不是论功行赏,而是诛杀功臣。如此残酷、冷血,忘恩负义,背后究竟掩藏着什么秘密?
一言蔽之,功高震主也!这些臣子的功劳太大了,威望太高了,皇帝成为皇帝之后,没有了外敌,危机意识就转移到这些劳苦功高的臣子们身上,害怕他们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功高震主的臣子自然就成了皇帝们得眼中钉、肉中刺。刘邦杀韩信如此,朱元璋杀胡惟庸等人亦如此。
正所谓:“树大招风,官大担险。”身处一个“打工者”的角色,你的位置越高,权势越大,让上司觉得驾驭不了你的时候,为了安身立命,铲除异己便是上司的选择。但是,并不是说位高权重者皆短命,关键还是下属如何看待领导,怎样看待功劳。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不仅是开国功臣,而且是第一功臣,皇帝建国以后不但没有诛杀他,反而给了他最大的奖励,让他活到了天年。他就是萧何。
萧何和刘邦都是沛县的人,从起义之初,萧何就是一直跟随刘邦的,建国之后,萧何被记下头等功勋。韩信死了,张良走了,功劳最大、威望最高的也就是萧何了,为什么刘邦不杀萧何呢?其实不是刘邦不想杀,有好几次刘邦都有杀萧何的念头,只不过萧何心思缜密,轻松将其化解了。
第一次的时候,就是吕后杀韩信的时候。当时萧何协助吕后杀了韩信之后,刘邦立马下令任命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另外还派了500名精兵保卫萧何的安全。表面上,刘邦对萧何宠爱有加,而事实上是为了监视萧何的行踪。萧何心思缜密,在谋士昭平的建议下,对相国之位加以辞让,也没有接受封赏,而且还把自己家里的财产拿出来捐助军资。刘邦见萧何如此识趣,果然龙颜大悦,而萧何也逃过了一劫。
第二次是淮南王英布谋反的时候。当时刘外出邦率军平乱,他多次派人回来询问萧何在都在做些什么,当属下禀报:“萧相国还和从前一样处理朝政,安抚百信,且用自己的财产捐助军队”时,刘邦心中又起了杀机。因为萧何的威望已经够高的了,现在还像以前一样孜孜不倦,一心为民,刘邦是担心萧何威望过高、倾动朝野。萧何见刘邦如此防备,便故意横征暴敛,败坏自己的名声。尽管有老百姓拦路告状,说萧何的不是,但刘邦却是高兴的很,还笑骂萧何是:“天下乌鸦一般黑”。萧何又逃过一劫。
萧何的一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每一次遭遇危机,他都适时化解,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低调,没有过分强调自己的功劳和得失,从而创造了一个和谐相处的环境。
无论是官场还是职场,有人的地方就很容易变成战场,大肚能容、善用人才的上司很多,但嫉贤妒能、小肚鸡肠的也不少。一位优秀的领导是人们做事业的重要条件之一,但谁又能保证自己的上司就是那么一位英明的领导呢?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小心驶得万年船”,懂得认识形势,认清自己,低调做人,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当然,你也可以不用委曲求全,那么你只有一个选择,便是自己创业,构建自己的一片天下。
当你所处的位置越高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冲昏了头脑,你该想想,你的存在,你的做法,是否已经威胁到了你的上司。你是属于韩信一类的,还是萧何一类的?当然,如果你深谙此道,比萧何还厉害,便没什么要说的了。但如果你要是像韩信那样的,位高权重,但却不懂得收敛的人,那么奉劝你几句,尽快改掉以往的做法,否则你就可能是下一个韩信。
所谓“为下之道”,有这么几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其一,是要给上司面子。不论在公共场合或者私底下,你都要给足上司面子。比如写个报告,做好后可以给上司审阅,让他做些无伤大雅的修改;有上司在的话,别人表扬你的工作不要忘了附带一句,谢谢上司的支持。尤其是当你和上司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不要一味地争执,有什么话,可以在私底下说,而且还要好好说。其二,不要居功自傲。上司觉得下属对自己构成威胁,一方面源自下属的能力,跟多的是源自下属的态度。你功劳再高,但只要谦逊一些,低调一些,老板只会认为你是个能干事业的猛将,而不会将你视为抢饭碗的敌人。其三,不要打越级报告。这在很多公司都是非常忌讳的,一旦你给上司的上司打了越级报告,等待着你的往往不是“还你一个公道”,而可能是“官官相卫”,到时候,你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关于功劳,有一项“推恩施惠”的主张很值得大家参考,所谓“推恩施惠”,就是指将功劳功劳向上推,将利益分给下面的人。这样一来,从利益的角度让别人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从心理上给予别人尊重,从而避免功高盖主的危险,而且还能成为一位优秀的领军人物,因为你已经抓住了人性的弱点。
【处世之道】人生的际遇有高有低,在低的时候,人们总是渴求名望与地位,而在高的时候也要小心翼翼。功高位重,一方面说明了能力,而在另一方面却也暗藏杀机,稍不留意便天翻地覆,喜尽悲来,故而大意不得。

让对方做主角,不妨碍你做导演
主角配角都能演,台上台下都自在——这是面对现实人生,能屈能伸的弹性态度。
——佚名
一部电影当中,主角只有一个或两个,除了主角,剩下的只有配角。配角是绿叶,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衬托别的光彩。人类天生都是有自尊心乃至好胜心的,在遭遇谩骂或欺负的时候会反击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都得想做主角,深怕落到配角的份儿。
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因为人们忽略了导演。无论是主角在戏中风光无限,还是配角在戏中黯然失色,这一切都是导演决定的。导演是一部戏的灵魂,他决定着一部戏的风格,剧情的发展,角色的命运。
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中,你要争的不是角色,而是导演。只要你能做好导演,得到你要想的结局,就算做配角又如何?
古龙小说《英雄无泪》中有个叫卓东来的,就是一个选择做导演而放弃做主角的人。
卓东来,号称紫气东来,是名震江湖的大镖局的二当家,但是知道卓东来名字的人却不多,人们一听到大镖局都会竖起大拇指,但绝不会立马想起卓东来,而是想起另一个人,他叫司马超群。
司马超群是大镖局的大当家,从形象、气质上来看,没有一点不入英雄的型格,但事实上他不过是个傀儡而已,一切都是卓东来在幕后操控的,比如有人要找司马超群比武,卓东来就会事先派人刺伤此人,到比武的时候,司马超群便轻而易举的打败对手。卓东来就是这样一手打造了一位盖世英雄,同时也利用司马超群这个英雄的形象,使得大镖局威名远播,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下。
在卓东来和司马超群之间,卓东来是配角,司马超群是主角,但二人之间的合作是愉快的,司马超群得到了名声、地位,卓东来得到了威震江湖的大镖局,做这样的导演,岂不是比做主角更占便宜!
小说是文艺作品,反映的却是人性。很多时候,只要你能让出主角的位置,让对方感到满足,他就能为你带来想要的东西。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想和某个人结交,你不妨放低自己的姿态,把对方托的高高的,这样一来,当对方获得满足之后,就会配合你,帮你解决难题。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军阀拥兵自重,人才成了各家争夺的对象。刘备听说南阳有个叫诸葛亮的人很才学,是个不世之才,于是就带着两位兄弟关羽和张飞前去拜会,希望其能为己用。
刘备等三人来到诸葛亮门前,发现诸葛亮紧闭着大门,原来,诸葛亮出门了,三人吃了个闭门羹,只好回去。没过多久,三人又来了一次,可诸葛亮好像是故意的,这一次他还不在家。张飞原本就是火爆脾气,连死也是死在自己的火爆脾气之下,诸葛亮两次避而不见,张飞早已按捺不住了,就连一向稳重的关羽也说这诸葛亮可能就是个山野村夫,未必有什么真才实学,让刘备不必相求。然而刘备却诚心诚意,这次留下书信,表明来意,于是就又有了第三次前来拜访。这一次,诸葛亮还是诚信刁难,假装自己睡着了,刘备不敢惊动,就一直坐在那里等,等到诸葛亮醒来。这次之后,诸葛亮才答应跟随刘备出山,共谋天下。
在“三顾茅庐”这个情境中,刘备算是给足了诸葛亮的面子,自己扮演一个有求于人的小角色,而将诸葛亮推至一个高度,成为高高在上的主角。诸葛量过足了“主角瘾”,当自己的才学、能力得到充分地认可之后,便满足刘备的要求,以显示其有真才实学,遇到了明主。扮演一回小配角,赢来了一位经天纬地的人才,这不比做主角更划算吗?
试想一下,如果三顾茅庐的是不是刘备,而是一个好像前来招聘一样的大老板,结局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一上场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要你诸葛老儿出山谋天下是给你这个村夫的面子,看得起你,我一声吆喝着,你就得跟我鞍前马后伺候。要是换做只要荣华富贵不要身份的的人可能也就跟着走人了,可诸葛亮何等清高,在南阳乡野一待就是二十七年,之前不是没有人来请他,可他就是不去。所以,你要是放不下身段,要做主角,诸葛亮肯定是不会老老实实给你打工,出谋划策的。
人人都需要被尊重,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名望的人,乃至于有追求的人,在这些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丝丝的清高和傲气。与他们交往,以礼相待,让他们成为主角,只要你的诚心感动了他们,就能博得他们的好感和信赖,他们便会以各种方式来回报你。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我们常常面临着选择,要么做主角,要么做配角,尽管出演主角是人的本能,但千万要分清孰轻孰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要为了虚名而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在权衡轻重之后,就不妨将主角的位置让出来,从而谋求真正的实惠。
让位还要让的高明,古时的臣子和太监们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总是喜欢说皇帝圣明,当皇帝的奉承的话听多了,对此也就麻木了,不会觉得格外开心,所以,你要让出主角的位置,也要注意自己的方式,不要让对方觉得你很虚伪,是在奉承,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让对方获得满足,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使用:
第一,注意倾听。语言是表现自我的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比如吹牛,其实就是在显摆自己的能耐,所以在交谈的时候,有人说自己得意的事,或是说自己的专长,说明他希望能得到你的认可,希望成为彼此谈话的主角。这个时候,你就要全神贯注的倾听,成全他,让他说,这是对他最大的认可。
第二,克制自己的表演欲望。有时,你可能会情不自禁地想要表现出自己的优势,这是为了获得重视、荣誉的本能,但你要注意一点,当你表演的时候,别人可能会有压力感,甚至反感,尤其是在别人薄弱的地方。所以,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你就应该放低姿态,表现得谦虚平和,甚至笨拙,这就叫大智若愚。
第三,别让他人失面子。要想让别人称为主角,当然不能让别人丢了面子,丢了面子,主角的戏就演不下去了,瑞典已故巨星英格丽•褒曼因就是一个会顾及别人面子的高手。
褒曼因为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出色的演出而荣获最佳女配角,但在领奖的时候,她没有夸耀自己的成绩与努力,反而一再称赞角逐最佳女配角的对手弗沦汀娜•克蒂斯,说对方才是真正应该获奖的人。如此一来,既维护了对方的面子,也使场面充满了温情,对方便不会因为角逐失败而感到尴尬了。
第四,知己知彼。要让对方表演,当然要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特长等,在此基础上,为之量身定做一个情节,比如对方写得一手好字,你就可以找个机会让他显露一下,然后向其请教、指点。这样一来,对方就很容易入戏,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毫不做作。
人与人之间有主角、配角之分,职业好像也有贵贱之分,古时从文好像才是正途,而从商人却是歪门邪道,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商人是被看做是卑贱的行业。但事实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冻死、饿死,还有自杀的不乏文人,富甲天下,享受富贵的,也有很多商人,如明朝的财神沈万三。前者为名,虚名;后者为利,实利。你是要穷酸,还是要富足?
不要在乎你所处得角色,你更应该在意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不会埋头的人,
他出头的概率也不会太高
道路虽近,不走也不能达到;事情很小,不做也完不成。
——战国•荀子
一个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为,“低头”是少不了的。低头是为了把头抬得更高、更有力。现实世界纷纭复杂,并非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面对人生旅途中个个低矮的“门框”,暂时的低头并非卑屈,而是为了长久地抬头,一时的退让绝非是丧失原则和失去自尊,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缩回来的拳头,打起人来才有力。只有采取这种积极而且明智的处世方法,才能审时度势,通过迂回和缓而达到目的,实现超越。对这些厚重的“门框”视而不见,傲气不敛,硬碰硬撞,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
在待人处世中,“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处世的一种变通、一种权变,更是高明的生存智慧。
东汉时期,小吏出身的胡广因为办事勤勉,才干突出,连连升迁,最后成了朝廷的三公之一,地位显赫。当时,梁冀专权,欺压百官,不可一世。朝中忠直的大臣为了除去梁冀,便找到胡广,要他和自己联名上书,弹劾梁冀。
胡广没有答应他们,说:“我做地方官时,若不精明肯干,就没有政绩,也无法升迁。现在你我在朝做官,与从前大不同了。我们虽处高位,却处境凶险,人人嫉妒。这时就要装痴作傻,或许可以躲避灾难。我劝你们也不要逞强出头才好。”
胡广对政事不用心,对谁也不加评论,他天天上朝应付,从不提任何建议。大臣李固性子刚烈,因为立皇帝的事,他和梁冀发生了冲突。梁冀主张立小皇帝,因为这有利于他把持朝政,而李固坚持立年长的皇帝。
李固为了赢得支持,劝说胡广站在自己的一边。胡广表面上答应,可到了关键时刻,他竟一言不发。李固责备他说:“你是个读书人,难道也屈服梁冀的淫威不顾圣贤的教诲吗?你从前不是这样,你太让我失望了。”
胡广说:“你的建议好是好,可是难以实行啊!现在朝中奸臣当道,这是不争的事实。你不顾实际情况做事,不如我保全自己以待来日的好,为什么白白牺牲自己呢?”
李固被梁冀杀害后,胡广十分悲痛,他对自己的家人说:“我不是没有李固的勇气,可我实在不想像他这样屈死。梁冀大权在握,无比狠毒,我现在只能装作糊涂,不问是非,才能免遭毒手。不了解我的人说我贪生怕死,不明事理,他们实在不知我的苦衷啊!”
胡广平安度过了凶险岁月,等梁冀败亡后,他便着手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才。在他的极力推荐下,贤士陈蕃、李成都做了朝中高官。一大批能人志士都被胡广挖掘出来,朝廷又有了新气象。
胡广不和梁冀作对,以糊涂面目出现,免除了大难。他虽没有豪杰气概,但终可以留下命来,以后为朝廷做了很多大事。他是无奈的,也是被迫的。
在非常时期,人们就该打破常规,不让自己身陷危境。该糊涂的时候一定要糊涂,该聪明的时候也要有所保留。特别是权高位重的人,显露聪明对他们已没有太大的必要了,否则只能让当权者感受到威胁,增加猜疑。但是,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不懂得这种心理,往往希望从一开始就受人注目,夸耀自己的学历、本事和才能,即使别人相信,形成心理定式之后,如果你工作稍有差错或失误,往往就被人瞧不起。
试想,如果一个本科生和博士生取得了同样的成绩,人家会更看重谁呢?人家肯定会说本科生了不起。你博士的学历高,理应本领高些,可你跟人家一样,有什么了不起呢?心理定式是难以消除的。所以,刚走上新岗位的人,不应当过早地暴露自己,当你默默无闻的时候,你会因一点儿成绩一鸣惊人,这就是深藏不露的好处。
为了将来的“出头”,就得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在对方面前,表现得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愚笨、毕恭毕敬,使对方感到自己受人尊重,比别人聪明。在谈事时也就会放松自己的警惕性,觉得自己用不着花费太大精力去对付个“傻瓜”了。当事情明显有利于你的时候,对方也会不自觉地以一种高姿态来对待你,好像要让着你似的,也就不会与你争长短了。
成功其实没有捷径,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只有拥有稳扎稳打的实力后,你才能够走向成功,急于求成是每个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人只有先糊口,先填饱自己的肚子,才有可能有力量去追求发展。为五斗米折腰也好,吃眼前亏也好,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成功的人必须学会忍耐。
不让无穷的欲念攫取己心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佚名
一群人在河边垂钓,但其中的一个人的做法很是让大家不解。为什么呢?原来,他每钓到一条鱼,就会拿出藏在身上的尺子量一量,只要比尺子大的鱼,他都统统丢回河里。这样,一天下来,他几乎就钓不到几条鱼。
周围的人看见了见了,十分不解,就问他:“别人都希望钓到大鱼,你为什么将大鱼都丢回河里呢?”
这个人不慌不忙地说:“因为我家的锅只有这把尺子这么宽,太大的鱼装不下啊。”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为之中的那个人的呆板而哑然失笑,但是转念一想,这种做法还真值得我们去学习。是的,取自己够用的,不必贪求,不要让无穷的欲念攫取己心,够用就好,也不失为一种世事洞明的智慧的生活态度。
身处于这个和大千世界,怎会没有种种诱惑?但是,为了问心无愧地在人生路上走下去,我们必须拒绝诱惑。那么,如何战胜诱惑呢?要,战胜诱惑最起码的要求是要战胜自己的欲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句话道出了人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常常成为那些正直之人的座右铭。
是的,欲念总是为诱惑开门,一步一步地引诱人走向深渊。古往今来,贪官污吏,佞臣贼子,正是他们抗拒不了金钱、名誉、权力的诱惑,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不顾黎民生死、国家安危,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所以说,清心寡欲是战胜诱惑的底线。
三国时代刘备部下大将军赵子龙的名字家喻户晓,他不仅作战勇敢、而且为人正直,受到人们的广为颂扬。
在进取四川之时,赵子龙奉命攻打桂阳城。这一战中,桂阳城守将赵范战败,献城投降。由于赵范仰慕赵子龙英勇超群,而且又与他是同宗,就要求与之结拜为兄弟。赵子龙答应了。赵范自然十分高兴,所以就在结义当日,备酒席庆贺。
酒至半酣,菜过五味,忽然一位美如天仙的少妇进入,为赵子龙斟酒。赵子龙问她是何人?赵范答道:“这是家嫂樊氏,家兄刚去世不久,又没有儿子,常劝她改嫁,但是至今未有合她心意之人。而且声言,必须如将军这般相貌堂堂,名震四海的人,才愿意下嫁。今天适逢将军,真是天缘巧合,若是将军不嫌弃,家嫂愿意终生奉侍将军”。
赵子龙听了,大声地斥责赵范说:“你我既然已经结义为兄弟,你嫂即是我嫂,怎么可以如此乱伦,做出那等不仁不义、不忠不诚之事?”说罢愤愤离席而去
赵子龙一番严词义正的话,说得赵范羞愧得无地自容。而赵子龙的凛凛正气,也流传开来,更加受到世人的敬佩。
后来,赵子龙助刘备攻取四川,屡建奇功,建立蜀国后,被封为五虎将之一,英名盖世。
要战胜诱惑,仅仅没有贪欲是不够的,还要有坚定的意志。纤弱的身躯是抵挡不住源源不断的诱惑的。形形色色的诱惑会将人冲垮,只有有了坚贞不渝的意志,才能在诱惑的洪流中站稳脚跟。不是吗?《圣经》里的故事是这样的,伊甸园中的幸福生活让夏娃和亚当不愿违背上帝的意愿去摘树上的苹果,然而毒蛇的诱惑还是让他们这么做了。尽管没有占有苹果的欲念,但因没有坚定的意志,还是犯了错。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积极地与诱惑作斗争,转守为攻。而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一个人拥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他会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因而也就无暇顾及尘世的诱惑。
一个年轻人到一座禅院去的路上,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他想以此去考考禅院里的老禅师。
来到禅院,他与禅师一边品茶,一边闲扯,冷不防老禅师一句话:“请问大师,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师不假思索地随口答道。
年轻人听到禅师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
老禅师见状,问道:“什么使你如此惊讶啊?”
“老师父,我惊讶的是,您是怎么知道?”年轻人接着说,“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子。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来转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您既然没看到,肯定是回答不出来的,哪知师父随口便答对了,真是神奇啊!”
老禅师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是的,老禅师的一句话,道尽了世界通理:一只风筝,再怎么飞,也飞不上万里高空,是因为被绳牵住;一匹壮硕的马,再怎么顽烈,只要被马鞍套上,就任由鞭抽,也因为被绳牵住。那么,我们的人生,又常常被什么牵住了呢?
生活中,常常是因为一个职称,我们辗转反侧;因为一回输赢,我们殚精竭虑;因为一次得失,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一段情缘,我们愁肠百结;因为一份残缺,我们蹙眉千度。为了钱,我们东西南北团团转;为了权,我们上下左右团团转;为了欲,我们百转千回奔窜;为了名,我们日日夜夜窜奔。快乐哪儿去了?幸福哪儿去了?就是因为一根绳子啊!因为一根绳子,风筝失去了天空;因为一根绳子,水牛失去了草原;因为一根绳子,骏马失去了驰骋。
可见,尘世的诱惑或牵挂都是因为绳。那么,人生三千烦恼丝,你又斩断了多少呢?
老禅师说得对,“众生就像那头被绳束缚的牛,被许多烦恼与欲念缠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但是,人生若无牵绊,则无喜怒哀乐,也无法品尝出其中的酸甜苦辣。欲念能使人奔波忙录,甚至是为其所苦;但欲念却也能造就一世伟人,就连风筝也是因为绳子的牵绊,才能让它逆风而飞,一旦绳断没有牵绊,风筝只能飘飘落下。
欲念其实就如双面刃,它能引人坠落地狱,也能渡人成佛,成败全在人自身的智慧。我们所处的世界色彩缤纷,而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自然也具有与动物相同的基本欲念。但人究竟不仅仅是动物,而是万物之灵,所以应该有别于动物,而这种有别就在于人除了基本欲念之外,还具有理性。
理性是什么?理性就是上天赋与我们的另外一种本性,是我们的善恶之心、羞耻之心。
欲念人所固有,理智天之所赋。每当欲念高涨的时候,理智就相对的降低,任由欲念用事;相反的,当理智用事时,欲念又置之度外,一任理智主导。正是这种理智与欲念之争,让我们常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也构成了我们日常感情上痛苦的根源。所以,情与理,如鸟之双翼,如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哲学家柏拉图,也曾把理智比作御者,欲念比作野马。善御的人可以使野马贴服就范,操纵自如;但马性暴烈,不善御者则不免理欲失衡,发生种种冲突。因此在纵欲与抑欲之间,我们必须持理智之剑化解。
既然欲念与理智是上天赋予人类的特质,那么就让我们保持本色吧。让我们寻找到欲念与理智的平衡点,让我们了解和接受自己,明白什么是想做的事,什么是该做的事。把欲念化做激情,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把理智化做良好的自制力,使之成为成功的保障。用激情用理智去谱写我们灿烂的人生!
【处世心得】 无尽的欲念常常让我们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也构成了我们日常感情上痛苦的根源,这时候,良好的自制力是非常重要的!
牙齿硬但它寿命不长,
舌头软但生命力强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三国·诸葛亮
哲学先祖老子,有一次把门下弟子叫到自己的面前,指着掉光了牙齿的嘴巴向他们示意,弟子们苦思冥想,却茫然不得其解。老子见状,就对他们说:“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意思是:牙齿虽然坚硬,但它寿命不长;舌头尽管柔软,可生命力更强。
在这里,老子其实就是告诉弟子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能太偏执,应该柔软一些,否则就容易受挫;圆润一些,柔和一些,才能适应环境,获得更好的生存。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一个脾气执拗的人家里来了客人,为了款待客人,此人到街上去买了二斤肉,在回来的路上,不巧遇到一个赶着牛车的人挡了去路。原本道路宽敞,二人只要错开就能各走各的路,可是这脾气执拗的人太过顽固,就是不肯错开,非要对方让路才行,不巧对方也是如此固执,于是二人就面对面地挡在街中对峙着,谁也走不了。
眼看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了,执拗者的儿子见父亲还没回来,就到街上去寻。当他见到父亲还在和赶牛车的人耗着,就着急了,催着父亲回家,这人一想有理,可不能慢待了客人,可是却又偏偏不想让路,于是他灵机一动,对儿子说:“我先回家给客人做饭,你在这里替我站着,等客人走了,我再来换你!”
看到这个故事,你可能会大笑不止,之余,还会觉得这人太过固执。但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性和原则,在做人或做事的时候,一般也都是按照自己的脾性或习惯来的,但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事态发展的方向和我们预想的是不一样的,正如你喜欢晴天,可偏偏天要下雨,难道这样你就有充分的理由生气,不出大门了吗?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路不通,换条路或许就“柳暗花明”了。天要下雨,这是环境,你改变不了,只能适应,你可以撑开一把雨伞,这样就解决问题了。如上面故事中执拗的人,只要各自错开一点儿,便能畅通无阻了。很多时候,不是做人太难,问题解决不了,根本的原因是在于:你的偏执让你钻进了牛角尖,走进了死胡同。
婚恋中的男女常会因为“你到底爱不爱我”这个问题争吵,往往就是因为太过偏执造成的。两个人在一起了,总是希望对方是将自己放在心里的,看得最重,是无可取代的,所以希望证明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感情在生活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因素,除了感情之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处理,比如工作、学业和赡养老人等等。在恋爱之初,由于新鲜感和荷尔蒙的刺激,对于感情的表达总是很清晰、频繁的。但时间久了,这种最初的冲动大多会转变为一种习惯和依赖,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而这个时候,任何一方都应该坦然适应,如果非要强求保持初恋般的感觉,那是不实际的,当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矛盾也就产生了。
对于工作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希望被重视,希望得到重用,在参加工作之后,总是希望自己成为公司的主角、老板的宠儿。但现实的情况可能不是这样的,在一个集体当中,人才济济是很常见的现象,有的人因为得不到上司的特别关注,心里就不舒服,尤其是当上司特别关注别人的时候,内心可能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认为老板瞎了眼,或认为得到关注的人是投机取巧,其中定有猫腻。
要知道,上司不是吃白饭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很多工作,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注意到每一个人,但每个人的能力如何,上司心里都是有谱的,他没有给予你特别关注是在等待,等待你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而你却固执地认为老板不重视你,纠结于一些无中生有的烦恼,这样的话,往往就会有种待不下去的感觉,无法专心工作。
再拿求人办事来说,有人总会有这么一种想法,当他希望某人帮自己一把的时候,总认为对方是力所能及,帮自己一把是应该的,但对方却没有满足他,这个时候,他就认为对方是故意不帮自己,甚至认为对方对自己有偏见,就是要看自己陷入窘迫的样子,因而怀恨在心。事实上,这往往就是太过偏执造成的,对方可能真的没有他想的那么强大,或者机缘巧合没有时间,但他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人际关系便恶化了。
偏执、顽固,总会让人偏离正确的轨道,套用一句武侠小说的术语,那叫“走火入魔”。 放下你的偏执,用柔和、圆融的心态来面对眼前的一切,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叫曲径通幽,人生要面对的难题很多,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将一个一个的难题解决。
偏执叫人遭殃,柔和让人顺畅。做人一定不能太偏执,要学会柔和圆润。这就是说,人要冷静地认清事态的轻重,用另一种圆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比什么都重要。
很多人喜欢强调自己的性格、原则,本质上是为了满足自我的一种方式,进而习以为常。但我们要明白,很多事情就是因为偏执、固执而无法善终的。
做好事着急让人知道,还不如做坏事怕人知道
桃花三月开,菊花九月开,各自等时来。
——民谚
当你拼命解释,希望别人能了解你的时候,别人一般都不会理解,然而有时当你沉默不语时,有人却能了解你的想法,这个时候,你往往会认为不理解你的人是真的不能理解你,你说再多,也是对牛弹琴,而理解你的人是你的知音、知己,如果前者是你的女朋友,你们往往会因为这种分歧而分手,后者是一个女孩子,可能你们也会相爱。然而,当有一天你再次对这个女孩——现任女友解释时,历史的故事往往又重演。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其实,这是反映了一个常见的问题,那就是越是着急让人知道的,别人越是不相信。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做点善事就急着让人知道的话,结果大多不能获得别人的赞赏,甚至还不如做了坏事怕人知道的好。这句话说得刻薄了点,但仔细想想不无道理。一个知善恶、明是非的人,即便做错了事,只要及时回头就能保证不至于堕落太深。浪子回头金不换,处处受人称道。我们从中可以体悟到——对待犯错误的人,不可一棒子打死,要先观察,看他是不是知耻,知耻能不能后勇。朋友或同事做了不地道的事,只要他们及时道歉、补过,我们要及时原谅。这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磐须要注意的要点。
一个人做了善事却高调标榜自我的人,就等于赤裸裸地暴露自己的求名之心。这种行为就不禁让人感到恶心了。一个做了好事却急于宣扬的人,他做善事的同时等于已种下了恶根,因为从那一刻起,他的脑门上已经烙下沽名钓誉的印痕。我们经常看到昨天电视上还在高调报道某人行善,今天此人就已东窗事发,以贪官或奸商的名义沦为阶下囚。他们所谓的行善,原来只是迷惑世人的一种手段!真正境界高深的人,他们行善时往往深藏不露,他们懂得受惠之人也需要面子和自尊。如果大肆宣扬,在沽名钓誉的同时,也撕破了别人的脸面,等于借别人的疮疤炫耀自己。
清朝末年,晋陕豫三省大旱,持续了好几年,人畜不知饿死多少。就在这时,一个娃常的大商人,突然宣称要耗资三万两银子,修建一座戏台。他说,周围的乡亲,不管是谁,只要过来干活,哪怕搬几块砖头,就可以获得一日三餐。当地旱了三年,他的工程也持续了三年,最后花了多少银两,已经难以计算。
这时人们才明白,修戏台是假,赈灾才是真!之所以不打赈灾的名义,是为了让受助的乡亲有尊严地吃饭,不认为是施舍。这位姓常的商人,既做了太好事,又没刻意为自己捞什么虚名,这才是真正的行善!
一个施恩于人的人,不应总将此事记挂在心头,也不应该张扬出去让别人赞美,那么即使只是一斗粟的付出也能得到万斗的回报。一个以财物帮助别人而急于要求回报的人,那么即使付出万两黄金.也难有一文钱的功德。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类人。他平时与你的关系一般,甚至很少说话。突然有一天,他主动提出给你出国旅游的机会,一副热心肠的模样。你正巧在家闲得无聊,于是就出去逛了一圈。等你一回来,还没坐下来喘口气呢,他就开口说话了:“兄弟,我最近有个项目要启动,你能不能帮我找你们单位的某某通融一下?”这个时候,你的心里是不是登时像吞了一只苍蝇7原来做好事是假,利用才是真。
反过来思考,如果你帮助他人之后,总是记挂心头,不同这个人的行为一样吗?这样即使你付出再多,也会遭受别人的反感,本想回报你的事情也会就此作罢。很多时候,你无意帮助一个人,原本只是举手之劳、不足挂齿,根本没打算让别人回报。但是奇怪的是,突然有一天别人竟连本带利回报于你!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真正的傻瓜,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账本,谁帮助过他,都记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如果你真的对别人曾经真心付出过,别人肯定不会忘记。如果你真的帮过什么人,就请尽早忘记吧!念念不忘给予别人的好处,只能让你沦为一个斤斤计较的人!
【处世之道】 佛曰:欲速则不达,佛又曰:不可说。很多事情都是一个漫长、不可期待的过程,而又在不经意中突然发生,你该做的,不是拔苗助长,而是静静等待。很多时候,等待都是值得的。
该装傻时装傻,该聪明时绝不含糊
在形容一个人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说一个人聪明,或是傻,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一种人却好像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他们有时候很傻,有时候却又很聪明,让人捉摸不透,如同打醉拳一般。这样的人是真傻,还是假傻呢?
事实证明,如果这样的人不是个真傻子,碰巧做了几件了不起的事情,那么他就是为人处世的高手,因为他们懂得把握时机,知道在该傻的时候利用傻气躲避灾难,又能利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创造机会,赢得胜利。
战国时期,齐国的孙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孙膑原来是叫孙宾的,之所以改成了孙膑,是因为他受了膑刑。膑刑是一种残酷的刑罚,简而言之,就是剔除膝盖骨。孙膑是个双腿残废的人。当然,他不是天生残疾,会落得如此境地,全因他的同门兄弟庞涓所赐。
庞涓和孙膑同在鬼谷子门下学艺,学成之后,庞涓回到他的故土魏国,并对孙膑许诺,如果自己要是得到重用的话,一定向魏王举荐孙膑。当时的孙膑单纯、朴实,信以为真了。其实庞涓是个小人,他心胸狭窄,学艺的时候就很嫉妒孙膑的才能。
庞涓的确也是才能出众,回到魏国之后,很快就打了几场胜仗,获得了魏王的重用。此时,庞涓想起了孙膑,却不是向魏王推荐,而是担心孙膑的才能高于自己,一旦孙膑出山的话,自己的光芒会被掩盖。所以他故意将孙膑骗到魏国来,却又对魏王说孙膑私通齐国,对魏国不利。结果孙膑受了膑刑,这时他才看清庞涓的真面目。
或许,每个人都有单纯的时候,尤其是处世未深,经验不足的时候,这个时候,别人说什么他们都不愿相信,他们相信朋友,相信义气,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直到受到伤害,被出卖以后,他们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天真,犹如很多人说:“当时太小,太天真”一样的可怜、可笑。孙膑吃过了苦头,且熟读兵书,攻于谋虑,当然也意识到了现实的残酷。而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将本文主题的前半部分完美地演绎了出来。那么,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万不可偏执,认为这只是个故事,你该注意孙膑是怎样做的?这样做了,又得到了什么?
孙膑残废之后,庞涓还是派人监视着他,严密的监视着。孙膑知道自己危在旦夕,要为自己想办法,于是他开始装疯卖傻,一会儿大哭大闹,一会平静如水,十足的疯癫态。可尽管如此,庞涓还是不信。如果当时也有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话,孙膑获奖是但只无愧的,他为了将自己的疯癫之态演活,白天混迹市井,晚上睡猪圈,还吃猪粪。如此反复,真假难辨,最终,庞涓相信了,对其监视的程度也放松了。
后来,齐国的使者来到了魏国,孙膑趁监视松懈的时候拜见了齐使,齐使听孙膑的谈吐,一方面惊为天人,另一方面同情其遭遇,于是助其逃走,将藏到了齐使的马车里。孙膑终于逃出了困境,为他下半生的辉煌拉开序幕。
孙膑要是不懂装傻,庞涓就不会放松警惕,他也就没有逃离困境的机会。很多时候,人们容易受困,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不懂装傻。有时,学会装傻,就远离了危机。因为你一装傻,就表示你是傻的,别人是对了,一方面成就了别人的荣耀,另一方面也会放松别人对你的警惕,降低别人对你的敌对意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懂装傻,就吃了很多的傻亏。
小明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入职不久,公司老总就发话了,说是新员工入职,不妨谈谈自己对公司的看法,多提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坦白说,那家公司的的体制确是有些弊病的,但是没有敢说,除了小明“干冒天下之大不韪”洋洋洒洒的几千字文稿全都“记录在案”,在会上指了出来,上至领导作风,下至员工待遇,而且还真的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听了小明的意见,老板的脸色是很难看的,这不是当面扇他的耳光吗?可表面上老板还是拍掌称快,夸奖其说的精彩,事实上却没有采纳小明的半点意见。结果,试用期还没结束,小明就被“莫须有”的罪名给踢出局了。
之后他还找了几份工作,尽管降低了自己的要求,可天不随人意,他还是不能稳定下来,实现自己“做出一番事业”来的理想。
小明的不幸就在于他不懂装傻,别人都不提,你干嘛要提呢?这不是在老虎嘴上拔牙吗?所谓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小明是不懂的,更不懂什么叫明哲保身,被踢出局就也在情理之中了。
装傻,就是要顺应形势,相时而动,让自己傻起来,脱离风尖浪口,避免麻烦。比如,有人故意挑衅你,你又不想得罪他,这时你不妨装傻,当做没听见,与之擦肩而过。又如,有人想在你口中套话,你可以装傻,和他打岔。泄露了自己的秘密和别人的秘密一样危险,千万别给别人抓住把柄。再如,别人都“傻”的时候,你也要傻起来,不要像上面故事中的小明一样扮聪明,惹麻烦。傻,是一件保护自己的外衣,只要你能适时地将它穿在身上,它就能保你一路平安。
当然,光会装傻是不够的,而且不要入戏太深,认为自己就是真傻,这就走火入魔了,真正的傻子是不会成才、成功的。所以你要知道,装傻,装的是态度,绝不是让你真的变傻,而聪明指的是你的才能,需要你表现才能的时候,你就要抓住时机,将你的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你要是还装傻,那就是真的傻了。孙膑的故事还没完,看看孙膑来到齐国后是怎么做的。
齐国当时流行赌马,与现在的赌马几乎无异,齐国人赌马赌的很厉害,都是一些王公贵族。孙膑来到齐国之后,受大将军田忌伤势,拜为上宾,田忌也是赌马的爱好者。
一次,田忌与齐王赌马,田忌的马比不上齐王的马,输了不少。孙膑把田忌拉到一边,献上一计,让田忌用最好的马和齐王次等的马比,让次等的马和最差的马比,再用最差的马和最好的马比,结果同样的马赢了齐王。这便是田忌赛马的故事。
齐王惊异不已,田忌把孙膑献计的事情说了出来,齐王惊为天人,立马重用孙膑。之后,孙膑围魏救赵,名动天下。十数年后,马陵之战,计杀庞涓。
孙膑知道田忌赛马输多赢少,所以实时献计,不但赢得了田忌的器重,更赢得了齐王的器重,这次孙膑的“小聪明”算是用在关键的地方了。这就好比是给饿极了人一碗饭,给口渴的人一碗水,而且孙膑还很低调,他没有高声几乎,没有对齐王说:“我能用劣马赢你”,只是悄悄地对田忌说了几句。时机、方式都恰到好处,这才赢得了田忌和齐王的器重。
无论是傻还是聪明,对于一个这正聪明的人来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装傻是有目的的,最终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与耍聪明的目的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方式山相反而已。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聪明人,就应该学会在该傻的时候傻,在聪明的时候聪明。这样才能避免锋芒外露,在恰当的时机把握机会。
不要太小气,省下的不如你失去的多
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劳;处下者,形劳而神逸。孰得孰失?孰幻孰真?达人当自辨之。
——佚名
前连天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不妨与大家一起欣赏:
一只猴子死后,到天堂要求面见玉皇大帝。见到后,猴子愤懑地说:“做猴子真实没意思,下辈子我一定要做人!”
“为什么?”玉皇大帝问道。
“做猴子遭人戏弄而且没有钱,看看那些游客吧,他们穿着那么鲜艳,使用的东西那么先进而且有趣,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莫过于做人了。”猴子说出了自己的感触。
玉帝笑着说:“既然你这么想做人,而且说得也很有道理,那我就给你一个机会,不过你必须做一件事情才有可能成为人!”
“好吧!”猴子说,“只要能让我便成人,怎么做都可以。随着玉皇大帝的一声吩咐,一群天兵天将迅速到来,他们纷纷过来摁住猴子,飞快地拔它身上的毛。一时间,猴子痛得嗷嗷直叫,不满地问玉皇大帝:“刚才你不是说我的话很有道理吗?现在为什么要这样来折磨我?”
玉皇大帝帝依然温和地笑着说:“你不是要要变成人吗?那自然要先拔掉身上的毛!只有这样才能变成人,又想做人,又想一毛不拔,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呢?”
故事中的话让人深思,是的,又想做人,又想一毛不拔怎么可能呢?没有人会喜欢小气的人,一毛不拔的人是很难结交到真正的朋友的。一个凡是只想从别人身上索取,却谨慎付出的吝啬的人,往往为人所不屑,是很难做人的!
生活中,没有人会喜欢小气的人,小气的人往往为人所不屑。一个凡事只想从别人身上索取,却谨慎付出的人是很难做人的,更不用说以此获得好人缘了。小气的人不能给自己也不能给任何人快乐,因为他们时刻不停地都在算计着索取与付出的多少,所以她们总是在害怕、猜忌和忧虑中度过。他们害怕朋友借钱不还,忧虑亲人挥霍自己的钱财,担心员工损害了器材,盘算自己的账号上还有多少钱。即使有朋友,他们更愿意用来获得好处,用完后则什么也不说了。亲情、友情、爱情对他们而言都是获取的源头而不是付出的对象。对于这样的人,人情关系恐怕会越用越淡,一旦别人知道他们的小气后,便不会再倾力相助了。
人际交往注重礼尚往来,今天别人买单请你一顿,你就不能把这当作理所当然或者天经地义,投桃需报李,下次你就要知趣地主动买单。只有互动才能沟通,才能加深和别人的感情,扩大自己的人际圈子。
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千万不斤斤计较。如果能够给人一种仗义的感觉,是会受到良好的效果的。因为这种胸怀阔达,开朗大方的性格是很有魅力的。在你的慷慨的举动中,他人会体会到快乐的情绪,也从中得到了方便和好处,因而会对你全力相助的。
我们不否认,做生意是需要算计的。如果大手大脚不精打细算,那生意恐怕是做不长的。正因为有的人精于算计,生意越做越大。如果在生意做大的同时,他们精于算计,见利不忘义,舍得公益和人情投入,把做生意转换成为做事业。这些社会性投入,又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但是,如果虽然挣到了不少钱,却是铁公鸡一个,捂住口袋过日子,不仅朋友没有,就连亲情也会失去。
在对待真正的能人贤才时,不要吝惜钱财,封赏有助之士,不要有意拖延,错过最佳时机。这样就会上下团结,并办成事。如果不考虑贤才能人的利益要求,一味地只要他们奉献,这就犹如只要马儿跑,却不给马儿草料一样,久而久之,则必然人心涣散,就会有背离之心,而无效命之恩。
在在夫椒之战中,越军被吴军所败。夫差趁机发动了灭越之战。勾践以请求入吴为奴的办法,化解了吴王刻骨之恨。在姑苏为奴养马的勾践在高度危险与艰难的生存困境中,以不可思议的内心力量,达到了人类所不可逾越的生命极限,终于逃出死亡之地。
勾践回归后,越国已是破落小国。但是在范蠡与文种的辅佐下,他以“美人”、“耗吴国力”、“离间”等一系列奇谋大计,不仅迷惑了夫差,更使夫差与伍子胥反目成仇。当夫差率兵北上争霸时,勾践挥师攻入吴国王城,灭掉吴师,逼羞愧难当的夫差自尽。
自勾践为奴后归越至越灭吴,只用了短短的十七年时间。勾践创造了韬光养晦、人才强国的历史典范。他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卧薪尝胆”精神,更是千古传诵!然而,至阴至柔至阳至刚的勾践也有其人性中的缺陷。灭吴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历史悲剧再一次在他身上重演,曾为越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范蠡离他而去,耿直而一心为国操劳的名臣文种也被他赐死。终于在六年后病死于北方。
一般来说,志士仁人对于利益并不过分要求,所要求的多为处尊位、扬其名。但是不过分要求利益,并非不要利益。因为才智之士其才能所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有时候他们的一个策略、一次谋划,顶得上千军万马。所以尊之以爵,以显其名,赡之以利,以对其功,是用人的基本法则。
翻开汉朝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韩信攻下齐国后,派使者请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在谋士张良的劝说之下,终于封韩信为齐王,而刘邦也最终借助韩信的军事才能而建立王朝。曹操死后,曹丕代汉立魏,避于西蜀的刘备属下纷纷劝刘备称帝,以重整旗鼓恢复汉室。但刘备坚绝推辞。于是诸葛亮说 “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果你不就帝位,这些士大夫就会重寻明主,没有一个人敢于追随你了。”意即许多将士不辞辛苦地追随刘备转战南北,目的就在于建功之后能立业,有尺寸之封。于是刘备听从诸葛亮之言,称帝而封功臣,赏斗士,人心安定。
可见,能否很公正地封功臣,济贤士,在于用士之人的眼光和心胸。吝啬的主子心胸狭窄,以为是自己开闯了事业,天下是他一人或一家的天下,生怕别人沾了他的光,仿佛别人给他干活是在吃他的闲饭,那他就只会让人卖命,而没有尺寸之封,无一两之赐,最后众散士离,落下他一个孤家寡人。
心胸开阔,气度非凡的人会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事业是所有参与这项事业的人的事业。有这样心胸的人,才能与贤士能人共度患难,共享欢乐,分领胜利成果。而不会像越王勾践那样,只能与共患难,不能与共欢乐。也正是勾践有这样的狭窄心胸,大夫文种冤死,范蠡隐遁,勾践失去了左膀右臂,最后骄纵而失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找人办事,总怕礼送不出去。多了,拿不出来。少了,拿不出手。这个,怕人家不喜欢。那个,人家肯定有。甚至自己断定,人家肯定不会要,根本不需要送。在内心的激烈斗争中,优柔寡断,自我烦恼,其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其实,与人交往,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有些人朋友遍天下,办起事来呼风唤雨,其原因就是人家在关键时刻能慷慨付出。每个人在收到一份礼物时,就会添加一份心思,这就是送礼的道理。如果有求人之心,如果有报恩之意,如果认识到求人是在耗费别人的资源,那么付出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所以,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日常生活,都需要热情付出,努力争取。对生活投入一份热情,生活就会回报你一份幸福。
【处世心得】人情世故没有谁能够回避得了,临时抱佛脚之所以成为笑谈,就在于它超出了常理。只有积极处世的人,才能获取更多的资源。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天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
——朱熹
我们先来看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
有一天,森林的大王狮子,把一只羚羊叫到自己的跟前,问:“我的身上是不是有很臭的味道,羚羊很老实,说:“是的,大王。”于是,狮子就把羚羊的脑袋给咬掉了。狮子又把狼叫来,问了同样的问题,狼不敢冒犯狮子,于是说:“不臭,大王。”狮子又把狼咬成了碎块。最后,狮子把狐狸叫来问,狐狸说:“大王,我这两天感冒得很厉害,闻不出来啊。”结果狐狸活了下来。
这个寓言故事高速我们什么呢?是的,太诚实了说老实话不行,而尽说好话奉承的却也遭殃,怎么办呢?看来,只说三分话的才是恰到好处的。
人情世故是做人的一门大学问,不长心眼、逢人就将自己的思想完全表达出来的人,可能永远都只是别人算计的对象。对一个人来说,有点心眼并非就是坏事,没有才叫可悲呢。因为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世态变化无常,你在做人做事方面不多动些脑子,不多想法子是不可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人们常用有心机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某些人动机不单纯,善于使诈、耍手段的贬义形象。但是却忽略了作为行走与世界的成熟稳重的人,这应该是必备的智商、必须注重的心理细节。
行走与世界,面对百样的人生面孔,一不小心就会被小人所陷害或者落入他们的圈套而被他们控制,甚至被人害了还不知怎么死的。小人就是小人,不管你是谁,他都常常会在背后给你一枪。有些人千防万防却还是躲不过小人的暗算,有些人不管在哪方面都做得很周全,还是躲不过小人的阴谋诡计。所以,在生洛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在为人处事等方面,谨防小人的陷害是非常必要的。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凡是吃过亏、栽过跟头的过来人都认为,忠厚是无用的别名。这样的说法也许太刻薄了一点,但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句话绝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教人作恶的不良言辞,而是无数过来人在屡屡碰壁之后,归纳总结出的人生警句,因为他们都曾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特别面对是那些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他的城府往往很深,心机也比较多,与之交往过程中就更需要注意——千万不能太急着把自己的信息暴露给他,因为你不知道他是善意还是恶意。如果说话做事太仓促、太缺乏考量,很容易被他抓住弱点,反过来利用你!
做人不可太老实,并非教人学坏的言辞,而是痛心教导世人在为人处世时要懂得弹性和技巧。要知道,历史上很多人就是因为过于忠厚实诚,轻易交心而泄露底牌,最终为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
建宁王李倓是唐肃宗李亨的第三子。就是赤胆忠心的儿子,竟被唐肃宗这个荒唐的父亲因听信谗言而杀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大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以“请诛杨国忠,以清君侧”的理由发动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叛乱。肃宗即位后,决定授建宁王李倓为元帅集天下兵马讨伐叛军。这时李泌入谏说,广平王是兄,建宁王是弟,广平王还没有正位东宫,现在天下时局艰难,众心所属都在元帅,如果建宁王大功得成,广平王将无地自处。肃宗也恍然醒悟。李泌出来时建宁王李倓道谢说:“先生的话正合我心。”
性格懦弱的李亨在内政外事李亨也常听取张良娣的想法。张良娣恃宠生骄,想趁自己被肃宗宠爱的时候为幼子李诏谋得将来的储帝的位置,但前面还有广平王李豫和建宁王李倓,她便一心想置二王于死地。
建宁王李倓一向任侠不羁,对张良娣没有好感,曾私下对肃宗的朋友李泌说张良娣是肃宗身边的一大害,应该除去。李泌劝阻他说这不是人子所应当说的话,并希望他还是忍耐为好。而李倓一向做事不计后果,他屡次亲自劝肃宗不要听信妇人的话,应尽早立太子。肃宗听得多了便私下问李泌现在立广平王为太子是否合适,李泌以还需要禀明皇上的理由让肃宗不要急于立太子。其实李泌也是为广平王李豫着想,因为前一个太子被杀,此时立李豫为太子无疑是将他推到了漩涡中。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传到西蜀,玄宗便遣使传位给肃宗,并赐了张良娣一副七宝马鞍,马鞍上镶嵌了数不清的珍奇异宝,张良娣十分喜欢。一天,正好李泌入见肃宗,就乘间进谏说:“现在四海分崩,应当以俭约做表率,请撤除鞍上的珠玉交付库吏收藏,将来留赏有功的将士。”话语句句切实,肃宗只好按照李泌的话去做。忽然听到廊下有哭泣的声音,只见建宁王李倓叩首说:“祸乱还没有结束,臣正引为深忧,现在陛下从谏如流,可见承平的日子不远了,想到陛下将来迎还太上皇,臣不禁喜极而悲!”
这本是忠诚之言,但肃宗听了很不高兴,为什么呢?因为玄宗回来了,肃宗的皇帝岂不是做不成了?所以说李倓虽然是为肃宗着想,但话说得未免太直接。
失去七宝马鞍,张良娣心里怏怏不乐,肃宗再三安慰才使她平静下来。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倓又劝谏肃宗:“陛下若再听信妇人的话,恐怕不仅两京无从收复,太上皇也无从迎还了。”这句话肃宗受不住了,加上此前张良娣李辅国二人一唱一和诋毁李倓,说他因为不能当天下兵马大元帅十分怨恨,并想谋害广平王李豫。肃宗正余怒未息,而今听得在大难当头之时建宁王居然欲夺储位而谋害他的兄长,这种罪名自然不可饶恕,于是立即下手谕将李倓赐死。
可怜这个赤胆忠心、满腔正义的李倓,一朝身死父皇之手,演绎了一桩千古奇冤。
如果李倓能事先想想张张良娣与肃宗的关系,以及肃宗的懦弱生性,参透其中的利害,又怎会轻易泄露这么重要的机密呢?所以,诚实可以,但切莫在任何关键问题上都胸无城府、毫无戒备。这就告诉我们在说话做事之时,一定要看清对方是谁,了解他是什么性格,平时做事的特点是怎样的……这一切事先都要有个基本的分析,千万不可对谁都忠厚老实,动不动就掏心窝子!
在这个世界上,为了生存下来,为了生活得更好,我们有必要让自己智慧起来,有必要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间游刃有余。因此我们要牢记的一条就是——做人不可太老实,否则很可能一辈子拼命奋斗而一无所获。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勤奋一生而仍然不能富有起来?相信在这里能找到正确答案。
相信被欺骗利用的事情没有人遭遇吧?为了避免这样的下场,我们就要让自己“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一忠告听起来好像很滑头,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态度。保证自己说给别人听的话大都是真实的,不含欺骗成分。但如果把自己的全部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那你就是傻瓜了。世界上总有人心险恶的一面,我们要懂得把握分寸。如果不管对方是什么人,都傻呵呵地跑过去掏心窝子,一厢情愿地以为会收到对方善意的回应,这就相当幼稚了。
【处世心得】 对待不同的人,说话做事一定要有区别!逢人只说三分话,这三分都是真话,那七分不说的,也是真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抛出来的是真心,藏在心里的当然也是真心!所以在为人处世过程中,我们可以忠厚,但绝对不能当傻瓜!

第二章 玄鸟生商:商朝开国龙脉解密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共经历三大阶段:“先商”、“早商”和“晚商”,前后相传17世,共31王,延续600多年时间。传说,商王室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协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商侯,开始兴起。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成汤时,商已经成为以亳为都城的强大方国。后来,成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兴兵伐夏,建立商朝。
《周易》对商汤灭夏的评价很高,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也是“革命”这个词最早的出处。那商人有着怎样的天命呢,这要从商人的始祖帝喾说起。
夏商同源
帝喾,姓姬,为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喾从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三十岁时,颛顼见帝喾的确才高智广,能给人们办好事,就把自己的位子让给了他。从此,帝喾代替颛顼做了天子,称号帝喾王。因为帝喾王对人民仁爱,所以人们都敬重他。
帝喾多子多孙,家族不断传承繁衍,形成了很多大的部落。
帝喾非常喜欢音乐,他叫乐师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磐等乐器,让64名舞女穿着五彩衣裳,随歌跳舞。在音乐起鸣之后,凤凰、大鹏等名贵仙鸟也都云集殿堂,翩跹起舞。古时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
帝喾好巡游,他向东曾到达过泰山、东海;东北到过辽宁;北方巡游至涿鹿、恒山、太原;西北到过宁夏、甘肃;西南远至四川;南到湖北、湖南。他几乎游遍五岳,参观了女娲、少昊、黄帝等始祖的遗迹。这些传说虽未必真,但略见当时中国地域之辽阔。帝喾时战事不多,只在帝喾带领常仪、帝女南巡时,在云梦大泽遇到了房王作乱。当时帝女带一只有神通的狗,名叫盘瓠,它暗暗跑到敌营,咬死了房王,这才平息了祸乱。
帝喾最让后世称颂的是他剿灭了共工氏。共工氏传说是一个经常作乱的氏族。在颛顼时代,共工氏就有首领与颛顼争夺帝位,被颛顼打败后,撞死在不周山。到了帝喾时期,共工氏中又有首领作乱。帝喾便派重黎去征讨,并让他斩草除根。但是重黎是一个心肠很慈悲的人,他不忍心荼毒百姓,因此没有杀无辜的人。当他班师回朝时,共工氏余孽卷土重来,接着扰乱民生。帝喾大怒,就杀了重黎,以儆效尤,然后任命重黎的弟弟吴回为火正祝融(官职)。吴回认为其哥之死是因为共工氏作乱,于是就把仇算到了共工氏身上。他进入该国后,大肆屠杀百姓,彻底灭了共工氏。从此,帝喾境内一片太平。
帝喾死后,被葬于东方,陵址在今河南内黄县。《皇览·冢墓记》记载:“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濮阳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得到黄河水的滋养,它的东方与现在的山东聊城唇齿相依,东南与现在的山东济宁、菏泽隔河相望,西南与现在的河南新乡连理并蒂,其西与现在的河南安阳首尾相衔,其北与现在的河北邯郸执手;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从颛顼时代开始,濮阳就以“帝都”著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濮阳位于黄河水冲击积成的平原上,土壤十分肥沃,百姓在此耕种、狩猎,尽显繁华之盛。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了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再说那帝喾为王后,将都城迁到伊洛,封颛顼玄孙为己姓,封邑濮阳。虽然帝喾没有把都城设在濮阳,但是他却要求死后葬在濮阳。
现在有名的“二帝陵”就在濮阳境内,东面的一座为帝颛顼陵,西面的一座就是帝喾陵。虽然没有了当年青山不败、细水长流之象,不过透过一砖一瓦似乎也追忆起曾经的繁华。历史上,濮阳被几次定都,繁华无比。战国后期,濮阳战乱频繁,逐渐走向衰落。
不知帝喾看到千年之后的景象,心中是否有感慨呢?我想至少在那个时期,濮阳这块风水宝地庇佑了帝喾子孙几代人,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不要拿别人的短处说事儿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民谚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称呼别人的绰号。比如叫跛脚的人“地不平”,把语言有障碍的人叫“挂不上档”,把个子矮小的人叫“冬瓜”,把个子高又瘦的人称做“竹杆子”,把头发稀少的人叫“秃瓢”等等。把别人本来就难过的生理问题当做笑话来说,而且还乐此不疲,认为自己很有创意。殊不知,当面暴光别人的隐私,揭别人的短处,是人际关系交往中极不可取的交流方式。
事实上,人既是最坚强的,也是最脆弱的动物。尤其是当的自尊受到伤害的时候,他将觉得颜面扫地、痛不欲生,而他的潜能就会爆发出来。因此,再说话交谈时,不能一味地拿别人的短处说事,揭他人的伤疤。
三国时期,刘璋虽然占据西川,但是他却软弱无能。张松看到这种现状,于是乘刘璋派他出使曹营的时机,想趁机帮助曹操收取西川。
可是,张松到了曹营以后,曹操看到他本来身高就不足五尺,相貌也称不上怎么好看,所以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再就是,因为刚刚破了马超,曹操志得意满,非常傲慢。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对话:
“为什么几年来,刘璋一直都在恳来进贡?” 曹操劈头问张松道。
“那是因为贼寇太多,道路艰难。” 张松答。
曹操一听,气得厉害,说:“中原已经被我扫清,还有什么盗贼可言?”
张松见此情景,便不卑不亢地说:“怎么能说是天下太平呢?难道你不知道南有孙权、北有张鲁、西有刘备吗?他们之中,最少的也有十几万兵力啊!”
于是在第二天,曹操召张松来,想把他吓住,于是故意在教场里点起雄兵五万演习一番,场面是相当地壮观,并且得意地问张松:“你川中有如此的英雄人物吗?”
而张松显然是看穿了曹操的别有用心,就冷冷的答道 “确实没见这样的兵力,只以仁义治国罢。”
让曹操脸色陡变,又说道:“我军所到之处,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看天下鼠辈不过草芥。”
张松说:“是啊,曹丞相战必胜,攻必取。比如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张松所列举的,恰恰是曹操一生处境最狼狈的几次战争,差点儿连命也丢了。
这一揭短,可把曹操给气坏了,要立即杀张松,最后是在别人的极力劝说之下,才留下了张松的性命。后来,张松见曹操待人如此蛮横无礼,便改变了主意,投奔到刘备处,献上了西川的地图,使刘备轻而易举就取得了西川,延缓了曹操统一天下的进程,这是后话不提。
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每个人都一样,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都有自己的缺陷、弱点,也许是生理上的,也许是隐藏在内心深处不堪回首的经历,这些都是他们不愿提及的“疮疤”,是他们在社交场合极力隐藏和回避的问题。被击中痛处,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无论是什么人,只要你触及了这块伤疤,他都会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反击。他们都想获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生活中,如果多注意避讳他人忌讳的东西,就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通常,我们会听到这样的告诫:瘸子面前不说短、胖子面前不提肥、秃子面前不言丑。就是说,让对方失意的事应尽量避而不谈。避讳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问题,更是对待朋友的态度问题。为自己留口德,避免祸从口出,尊重他人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利益。
一次,某公司的人事部招进来两个人。这两位员工,学历基本相同,工作能力难分伯仲,于是就互为竞争对手,谁会先升任科长是他们两个人都十分关心的话题。但是,这两个人的竞争意识过于强烈,凡事都要对着干,好几次互相指责,揭对方的短。
快到人事变动的时候,他们的矛盾已激化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后提拔的到底应该是谁?人们翘首以待。
结果,两人都没有被提升,而是部门其他的同事获得了科长的职位。因为上级认为,这两根人在争执中互相揭短,在众人面前都暴露了各自的缺点,让人觉得他们都不够资格提升。
人最容易暴露其缺点的情况,是在吵架时。无论是挑起事端的是一方还是另一方,都是因为看到了对方的缺点并产生了敌意,敌意的表露使双方关系恶化,进而发生争吵。争吵中,双方在众人面前互相揭短,使各自的缺点都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无论对哪一方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在办公室中,尤其是那种当面揭短的话更是不能说,这样不但会使同事之间的关系恶化,还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揭竿而起的农民英雄陈胜,就特别忌讳别人提及自己曾经的“长工”出身。所以当他的几位患难兄弟就因在他面前无意提起过去的事情时,他觉得这严重地触犯了他的领袖形象,戳到了他的痛处,于是终于将这几个曾与自己立下“苟富贵、莫相忘”的誓言的朋友杀掉了。在古代,胡子和眉毛稀少的男子被人认为是没有男子汉气概,而三国中的英雄刘备恰恰是个“少须眉”的形象。于是,在刘备刚到西蜀时,刘璋手下胡须茂盛的张裕就取笑刘备嘴上没毛,这令刘备十分恼火。后来,等到刘备他赶跑了刘璋,成为张裕的主子的时候,终于找了个借口,把张裕给杀了。我们暂先抛开刘备的心胸略显狭窄不说,但就张裕说话尖酸刻薄,为讨得一时的口头便宜,不懂维护他人尊严,才是自己招来杀身之祸的根源所在。
所以,办事聪明的人会及早预料到上述结果,不会冒冒失失地挑起争端,反而会做好表面文章,让对方觉得你对他是富有好感,凡事为他着想的。即使遇到争端,也不会揭短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成为敌人或是朋友的,而多一些朋友总比四面树敌要好。把潜在的对手转化为自己的朋友,这才是最好的办法。所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因为无论是揭别人的短,还是与别人相互揭短,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向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当面揭别人的短,更是后果严重。
在封建社会,大兴“文字狱”实际上就是统治者的一块“遮羞布”。所以,只要触犯了当权者的禁忌,就会丢了自家性命,严重的还会招致灭门惨祸。
【处世心得】 每个人都会有忌讳心理,这就使得自己与人交往时,总会有不能提及的“禁区”,对让人失意之事应尽量避而不谈,为自己留口德,就会避免了祸从口出,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