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飞机拔牙视频:为什么环太平洋地震多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2:57:53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裴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前者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几乎全部的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300~700千米)地震。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成因分析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2-4]。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冬至和夏至的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23.5度。在冬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潮汐的南北摆动。在夏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范围的潮汐南北摆动。如果此时月亮的白赤交角也达到最大值28.6度,且与太阳、地球近似成一线,就会形成最强的潮汐南北摆动。这是强震易发生在冬至和夏至附近的原因[5]。2004年12月26日月亮赤纬角为27.9度,为日月大潮,为印尼地震海啸提供了较强的潮汐条件;2005年6月22日月亮赤纬角为28度,为月亮近地潮,2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南北摆动的条件最优,形成强震的机会最大。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效应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 由图可知,环太平洋多为板块交界处,活动频繁,因此地震带多分布于此,地震也相对频繁。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2-4]。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冬至和夏至的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23.5度。在冬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潮汐的南北摆动。在夏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范围的潮汐南北摆动。如果此时月亮的白赤交角也达到最大值28.6度,且与太阳、地球近似成一线,就会形成最强的潮汐南北摆动。这是强震易发生在冬至和夏至附近的原因[5]。2004年12月26日月亮赤纬角为27.9度,为日月大潮,为印尼地震海啸提供了较强的潮汐条件;2005年6月22日月亮赤纬角为28度,为月亮近地潮,2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南北摆动的条件最优,形成强震的机会最大。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效应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