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去痣会复发癌变了:2012年语文一日一练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02:15
日有所得之语文篇                     ——东华高中 陆 波(原创) 

语文一日一练

(2012年元月1日——60)

1

[今日例题]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笔竿  国籍  老太龙钟   峥嵘岁月    

B.脱颖  惦量  川流不息   投机倒把

C.自诩  翔实  鸠占雀巢   漫不经心 

D.印象  沉湎  蓊蓊郁郁   销声匿迹

[思路剖析]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明确词语或成语的整体意思;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判断字的正误,并根据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设题时往往是利用别字来替代正确的字。而这些别字又常常是我们习惯误用的,或者是形近,或者是音同。如“老态龙钟”中的“态”会写成“太”,这就是音同而误。

[解题示范]先看A项:“笔竿”中的“竿”应为“杆”,意为“器物的象棍子的细长部分”;B项中“惦量”中的“惦”应为“掂”是“斟酌”“估量”的意思,而这个意思是由“用手托着东西估量轻重”引申而来的,所以只能写作“掂”;C项“鸠占鹊巢”中的“雀”应为“鹊”。“鸠占鹊巢”出自《诗?召南 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谓鸠性拙,不善营巢,而居鹊所成之巢,故今以“鸠占鹊巢”喻为强占他人之屋。D项中无错别字。所以答案是D.

[今日习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喝彩  竣工  出奇制胜    学以至用

B.销赃  堕落  人才倍出    以逸待劳

C.贫瘠  恪守  绿草如茵    凤毛麟角

D.肤浅  陷井  兴高采烈    墨守成规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敲诈  股份制   文过饰非    心旷神怡

B.琢磨  肇事者   自负赢亏    三令五申

C.融洽  圆舞曲   阴谋鬼计    记忆犹新

D.馈赠  椭圆形   励精图治    申张正义 

3.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赊帐  起迄  一筹莫展   相辅相承

B.寒暄  风采  按步就班   鳞次栉比

C.邮戳  溃乏  巧夺天工   雷厉风行

D.堪误  抱负  含辛如苦   同仇敌气

4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弊病  暮霭  黄梁美梦   亦步亦趋

B.针贬  范畴  精兵减政   中流坻柱

C.松弛  怠慢  推陈出新   完璧归赵

D.磋商  脉膊  水乳交融   有恃无恐

[提示及答案]1A项中“学以至用”中的“至”应为“致”,“致用”是指“使之应用于实际”;B项中“人才倍出”中的“倍”应为“辈”,“辈出”是指“一批接一批地出现”;C项没有错别字;D项“陷井”中的“井”应为“阱”,指捕野兽用的陷坑。所以答案是C。2A项没有错别字;B项中“自负赢亏”的“赢亏”应为“盈亏”,指“赚钱或赔本”;C项中“阴谋鬼计”中的“鬼计”应为“诡计”意为“狡诈的计策”;D项中“申张正义”中的“申张“应为“伸张”即“扩大”之意。所以选A.3A项中“起迄”的“迄”应改为“讫”,意为“事情的完结”B项“按步就班”中“步”应为“部”。C项“溃乏”中的“溃”应为“匮”;D项“堪误”应为“勘误”。所以答案是A.项“4A项“黄梁美梦”中的“黄梁”应为“黄粱”即“小米”;B项“针贬”中的“贬”应为“砭”,砭石的意思。“精兵减政”中的“减”应为“简”,“中流坻柱”中的“坻”应为“砥”。C项没有错别字D项“脉膊”中的“膊”应为“搏”,“水乳交溶”中的“溶”应为“融”。所以答案是D项。

2

[今日例题]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方框里的字正确的一组是(  )

(1) 大家兴高□烈地谈论着知识竞赛的情况。

(2) 骄傲自满是阻碍进步的□脚石。

(3) 这家商场是一家股□制企业。

(4) 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

A、采  拌  份  份     B、.彩  绊  分  分

C.、采  绊  份  分    D、.彩  拌  分  份

[思路剖析]这是考查识记能力的题目,级次不高,但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注意平时的日积月累,积累多了,解答这类题目就容易了。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明确词语在句中的整体意思;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判断字的正误,并根据要求选出正确答案。

[解题示范]1)中应填“采”意为神色、精神,而“彩”没有这个意思;“彩”的意思是颜色丰富多样。(2)中应填“绊”,意思是人或动物的脚被绳索、石块等物碰阻;“拌”的意思是用手用手搅和。(3)中应填“份”。(4)中应填“分”。“份”和“分”两个字的区别是:“分”有分开、本分的、分寸的意思。“份”指整体的一部分。“股份制”的“份”应指部分,应填“份”;“恰如其分”中的“分”,含义应指分寸,应填“分”。所以选C.

[今日习题]

1. 下列空格内依次填入正确的汉字是(      )

(1) 小张在单据上盖了有“现金付__”字样的印章。

(2) 这是一部__扬正气的作品,令一切庸俗趋之作相形见绌。

(3) 经济结构失调将更加积重难__。

A.、迄   宏   返   B、讫  弘  反   

C、讫   弘     返   D、讫   宏   返   

2. 按顺序填入下面成语中空缺的字,正确的一组是(      )

①—笑大方  ②不—思索  ③不落—-臼   ④—而走险

A、 遗  假  窠  铤   B、  贻  暇  窠  挺  

C、贻  假  窠  铤   D、遗  暇  窠  挺

3、选出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俗话说:“聚沙成塔,集液成裘”,只要勤于积累,就一定能有大的收获。

B、.这篇文章真难写,我思考了半天,搜索枯肠,才写成了草稿。

C、.张师傅炉火纯青的技巧,真是无以纶比,遐迩闻名。

D、.苏州园林的石山,错落有至,形态万千,令人叹为观止。

4、选出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

A、.影片《火烧园明圆》富有教育意义,对青少年朋友尤其如此。

B、校兰球队老队员向新队员赠送花篮,祝他们青出于兰而胜于蓝。

C、田野里很静,高粱秸竖成攒,象一座座尖塔。

D、他咀馋,嗜酒成僻,大家厌恶他,特别担心他汹酒闹事,挺而走险。

[答案及提示]1C2C3BA、“液”应为“腋”,C、“纶”,应为“伦”,D、“至”应为“致”。4DA、园-圆,圆-园;B、兰-篮,兰-蓝,篮-蓝;C、无错别字;D、咀-嘴,僻-癖,汹-酗,挺-铤。)

3

[今日例题]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浑浑噩噩  针贬时弊  狗苟蝇营  贪脏枉法

B、脱颍而出  繁文缛节  回肠荡气  不径而走

C、风声鹤唳  纷至踏来  积毁消骨  穿凿附会

D、人才汇萃  草菅人命  风靡一时  步履维艰

[思路剖析]这一考点要靠平时的细心积累。应考时要理解词语的含义,注意比较细微差别,把握汉字音形义的关系,分析形似字的字形结构,运用排除法选出答案。

[解答示范]

答案是DA项“贬”应为“砭”,“脏”应为“赃”,均属形声字误用。“贬”即降低价值,形旁是“贝”,“砭”是石针,形旁是“石”;“脏”指内脏,形旁是“月”(古“肉”字);“赃”即赃物,与钱财有关,形旁为“贝”。B项“颍”应为“颖”,“径”应为“胫”。“颍”是指发源于河南省的颍河,而“颖”是禾本科植物子实带芒的外壳,二字形似实不同。“径”即小路,与行走有关,“胫”指小腿,与肌肉有关,二字毫不相干。C项“踏”应为“沓”,“消”应为“销”。“纷至沓来”形容连接不断,“沓”是重复的意思,用在此处恰当。而“踏”表示踩,与“足”有关,不得用于此处。“积毁销骨”中的“销”有熔化之意,当然不能用“消失”的“消”。D项“汇”应为“荟”,“荟”是草木繁盛的书面用语。“汇”原意是“水流之廻旋也”(《辞海》注)。“汇”“荟”不相通。

[今日习题]

1、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丧心病狂  蜂涌而上  同舟共济  相得益彰

B、耳提面命  招领启事  仗义执言  世外桃源

C、牵强附会    赏心悦目    乌烟瘴气    旁证博引

D、自顾不暇    眼花撩乱    矫枉过正  无可厚非

2、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徇私舞弊  举一返三  布衣疏食 春意昂然

B、人才倍出 严惩不贷  仗义直言 振聋发聩

C、励兵秣马 浅尝辄止  真知卓见  自出机纾

D、心猿义马  寅吃卯粮  坐收鱼利  珠连璧合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效颦(píng)学步  蹉(cuō跎岁月  畏葸(sī)不前  偃(yǎn)旗息鼓

B、小黠(jié)大痴  利欲熏(xūn)心  改弦(xián)更张  鱼跃鸢(yuān)飞

C、雕章镂(lòu)句  余音袅(niǎo)袅  海市蜃(shèn)楼  浮光掠(luǒ)影

D、隔靴搔(sāo)痒  腾挪跌宕(dàng)  饮鸩(zhèn)止渴  少安勿(wù)躁

4、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

A、众口铄金  荒诞不经  山青水秀  禁若寒蝉

B、人才辈出  牵强附会  老态龙钟  自顾不暇

C、谈笑风生  叹为观之  自惭形秽  弱不禁风

D、殒身不恤  如法炮制  坐亨其成  汗牛充栋

5、下列四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 中流抵柱    貌和神离    口密腹剑    挤挤一堂

B、 忠心耿耿    令人发指    立功赎罪    长篇累渎

C、 德高望重    陨身不恤    化险为夷    鞭长莫及

D、 朝秦暮楚    坚不可催    大动干戈    刚愎自用

[提示及答案]

1、选BA组中“蜂涌”为“蜂拥”;C组“旁征博引”为“旁征博引”;D组“撩乱”为“缭乱”。)2、选BA返——反,疏——蔬,昂——盎;B倍——辈,直——执;C励——厉,卓——灼,纾——杼;D义——意,鱼——渔,连——联)3、选DA葸读xǐB黠xiáCluè)4、选BA禁(噤)C之(止)D亨(享)5、选A(“抵”应为“砥”,“和”应为“合”,“密”应为“蜜”,“挤挤”应为“济济”。B组“渎”应为“牍”。C组“陨”应为“殒”。D组“催”应为“摧”。)

4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列宁曾指出托尔斯泰世界观和文学活动上“显著矛盾”,清楚地说明了作家的“理智”和“偏见”。毫无疑问,托尔斯泰的进步观点和革新的艺术探索,是同他的世界观和创作中落后的和反动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但同时着重指出以下情况是重要的:当我们谈到这位作家的艺术杰作时,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对“理智”和“偏见”采取多少机械地相提并论和等量齐观的态度,并以这种观点去看待他的作品。托尔斯泰许多优秀作品中所体现的,首先是他对生活的极其深刻的了解,他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巨大力量和他那无与伦比的技巧:当然,其中也表现出他思想上的弱点,但是如果比起那些写宗教道德题材的作品来,是完全不一样,性质也不相同的。

文中“不应对‘理智’和‘偏见’采取多少机械地相提并论和等量齐观的态度”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  )

A. 要看到在托尔斯泰的艺术杰作中,往往精华和糟粕并存。

B. 要看到托尔斯泰进步的观点、革新的探索与世界观中落后的和反动的特点交织在一起。

C. 要看到托尔斯泰进步的观点和革新的探索是主流,同时也应看到他思想上的弱点。

D. 要看到在托尔斯泰的艺术杰作中,精华是主流,糟粕是次要的。

[思路剖析]这题考查的是对含蓄语义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要结合具体语境,抓重要的字眼,弄清文章对托尔斯泰是以褒为主还是以贬为主,还是半褒半贬。然后去对照各选项,找出不相符合的地方,以决定取和舍。

[解答示范]“不应该对‘理智’和‘偏见’采取多少机械地相提并论和等量齐观的态度”在本文中非常重要。这句话揭示了本段的主旨:评价托尔斯泰的辉煌巨著不能简单地套用“显著矛盾”原则。这里有重要的字眼“但”和“当然”。“……是同他的世界观和创作中落后的和反动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但同时着重指出以下情况是重要的……”提示我们论述的重心落在后面。也就是对托尔斯泰的“理智”和“偏见”不能“相提并论”和“等量齐观”。“当然”是微转,同样具有提示作用。对照选项:A项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存”,B项中的“进步的观点、革新的探索与世界观中落后的和反动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恰恰和原句的意思相悖。“显著矛盾”这一原则适用于托尔斯泰整个文学活动和社会活动,并且“揭露伟大语言艺术家思想上的矛盾,丝毫也不意味着贬低或缩小他辉煌的创作成就”,D项仅看了托尔斯泰艺术杰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上的“显著矛盾”而忽略了其它方面,未免偏狭。故选C项。

[每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教”是什么意思呢?教是“教学”;教是“教人学”;教是教人“学做人”;教是教人“成人又成才”。这是根据汉代儒家三位名师的教育见解及其实践,所归结出来的说“教”说“师”的说法,是正统的说法,是人生教育的说法;大体上是正确的说法,是正常的说法,不会错到哪里去。可后世失察,错到如今。

那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非同小可。为师之道的是非不分、轻重不分、本末不分;教育工作搞乱了,教育效果必然很低。这样,就算教师教得很认真,教得很负责,效果还是高不了多少的。由于教师为教而教,为教书而教书;并没有通过“学”,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没有让学生坐到学习的主体位置上。那就始终是重教轻学,重书轻人,尽管大费力气,总是吃力不讨好。

教师工作要做得成功,要做到事半功倍,其实也不很难。先要把工作重心掌握好。要安身立命做学生的嘉宾,做小主人的王佐;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加以善诱,利导之,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这是为师之道,这是成功的为师之道,这也是正统的师道。

那么,教师的教不是为自己的教而教,而是为学生的学而教。教学不该从教出发,而该从学出发;教学不该以教为主,而该以学为主。这便是学主教从,不是教主学从。因为学是目的,教只是手段。手段要从属于目的,而不是目的要从属于手段。而教师的教要是真的教得成功,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的学。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出来。那样由学生的学出发,得到教师的教之善诱引导,而归结于学生的学。学与教构成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的循环,成人成才的期望便一步又一步的达到。为师之人,想要做良师吗?想做名师吗?秘诀就在这里。

(选自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

1、根据文中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写出教师应是什么样的人。(选用文中语句稍加组织,用整句表述)

2、第一自然段中说“可后世失察,错到如今”,这里的错是指什么?

3、从后三段看,要想做良师,做名师,有三个秘诀(基本要求)。阅读原文,说说三个秘诀是什么。

第一个秘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秘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秘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及答案]第一题:教师是教学的人,是教人学的人,是教人学做人的人,是教人成人又成才的人。(在文中第一段,作者说得比较明确,可摘要而概括之)第二题:只重教,轻视学。(教师为教而教,不通过“学”,没有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第二段结尾说得更清楚:重教轻学,重书轻人,尽管大费气力,总是吃力不讨好。这些就是“错”的原因,据此可作概括。)第三题:三个秘诀分别是把握好工作重心;教贵因人,教贵因势,善诱利导;摆好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应该学主教从)。(这一题的解答除答第一个秘诀外,都要认真分析检索。说第一个秘诀时,文中有明显的标志:“先要……”,这可以说是前提。前提确定了,那么就要从学生这一头出发,因不同的人而设教;最后是要引学生到“学”的路上来,做到学主教从。如此分析,则第二第三个秘诀也就能回答了。)

5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从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的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只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的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

1.我们信而好古的态度的新意义的实质是什么?

2.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思路剖析]要解答这一类题,首先要回到对应位置,理清前后文的关系,弄懂前后文的意思,从而找准答案。如第一题中“新意义”出现在“这样,我们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句中,“这样”分明有承上作出推论的意味,“发生了新意义”又有悬连下文的暗示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前后文找出答案。

[解答示范]1、从前后文的联系来看,信而好古并不是为了“敬”,而是为了“卖老”。2、这句话的前文有三句话,第一句是比喻,将古代比成一个小孩子。第二句话是说,人类的历史过程就像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第三句话说年代愈古积的年头愈短,好像人的年龄越小。接下去用“所以”表明下文是推论。这样一看,角度也就清楚了:从历史的积累来说的。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早已想写一点东西了,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1、对文中“时时”“袭击”“至今”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时”是突出袭上心头的频率之高

B、“袭击”是突出对自己的打击之重

C、“至今”是突出痛苦的程度之深

D、三个词突出了悲愤之情太深太重,时间太长。

2、找出第一段中与“忘却”含义相同的但却是委婉含蓄的说法。

3、判断下面的说法正误

A、“不敢”:慑于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压力,想揭露又有顾虑,是一些倾向进步的报章的态度。“不愿”:态度暧昧,力求“中立”,生怕受到牵连。“不屑”:对年青人的牺牲认为不值得置笔,实质是和反动派立场一致的反动报章的态度。(  )

B、“不敢”:怕受牵连,胆小怕事的报章的态度。“不愿”:面对恐怖,冷静思考,不愿再作无谓的牺牲的报章的态度。“不屑”:认为几个中国人并不新奇,没有什么“新闻价值”的报章的糊涂落后的态度。(  )

4、“悲愤”、“悲哀”有什么不同?两词可不可以调换位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及答案]1、“至今”说明时间长,烈士遇难已经两年了,两年来,作者没有一天不是在悲愤之中度过的。三个词加在一起突出了痛苦之深重。答案应为C 2、要解这一题,关键是要抓住这句话之前的“照直说”,说明前文有“含蓄说”,这样就可以循着这一线索找出答案: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3、不敢、不愿、不屑三词写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其中的“不愿”是说保持中立态度的报章,B项对其持肯定的褒扬,认为他们“冷静思考”,这是不恰当的;“不屑”者将青年的流血视同儿戏,这分明是与反动统治阶级一致的立场。故A对,B错。4、“悲愤”中包含了“悲哀”和“愤怒”两种情感。而放下的只能是悲哀的情感,化悲痛为力量,进一步去战斗;至于血海深仇是不能忘却的。因此,二词不能调换位置。

6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了一只母鸡,每天下一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1、 原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中“大胖子”指哪些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能从寓言故事中读出与原寓意不同的看法吗?试举一二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剖析]1、这一题考查的是对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应该说文中已经基本点明寓意了,只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就算完成任务了。讽刺贪婪的人就是这则寓言的目的所在。2、“小心眼”只能用于人,而人的心眼大小并不在于人胖瘦。可见,这里的“大胖子”并不是就人的躯体而言。那么,我们常用肥、胖之类的词来代指什么对象呢?3、这是考查发散思维能力,看你能不能从原作中延伸出去,发抒自我的感受,作出自我的思考,见出常人所未见。

[解答示范]1、贪婪的结果是连现有的也丧失了。(当然也可以换用其他的说法。只要意思符合也就行了。)2、我们一般喜用肥、胖等词指代有钱人,暴发的人,故这里的“大胖子”是指有钱人。此题可答为:“有钱人往往很吝啬,不肯帮助别人。”意思相近即可。3、这一题可有许多答法。如从加倍喂鸡导致鸡不生蛋,可以推知做事要从规律出发,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从老婆子的不满足于一天一只鸡蛋而想两只,可以设想,假如老婆子这一愿望满足了,那么则还可能想每天得到三只鸡蛋,由此可以得出人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成语所谓“欲壑难填”就是这个意思。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拣最美丽的鸟做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所挑中,其他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羽毛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这就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才草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东西?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个干净,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揭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1、 原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2、 本文选自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作者借寓言故事要讽刺的现实社会中怎样的现象?

3、 “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是人类常用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 形象大于思维,如果从原寓言出发进行分析,我们还会得到许多新的认识。请你通过分析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提示及答案]1、原寓意是讽刺那些善于伪装弄虚作假的人,说明假的就是假的,伪装终会被揭穿的道理。2、讽刺现实中那些不仅弄虚作假,而且当假象被揭穿之后不但不思悔改,还老羞成怒的现象。3、这句话的含义是:自己得不到好处,千方百计叫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强就打击谁。(答这一题关键是要弄清楚“这个”的指代对象。)4、相题可作出多种解答。只要言之成理。如“为了做官可以不择手段”,这是从乌鸦的作假应选的行为出发去分析的。“以貌取人的不合理的体制是导致作假的根源”,这是从上帝选拔人才不重才而只重貌的用人标准出发去分析的。“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要善于识破假象,否则就要受骗上当”,这是从上帝任用了弄虚作假的乌鸦这一事实出发去分析的。等等,只要言而有据就行。

7

[今日例题]

下列四组词语都有错别字,其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漱口     国籍     雄赳赳      源远流长

B.斑斓     沉湎     金刚钻       插科打浑

C.诠释     惦量     荧光屏       鸠占雀巢

D.宣泄     竣工     家具店       委屈求全

[思路剖析]解答此类试题注意从三方面辨析:一要注意部首差异,二要注意音同音近字造成的误用,三要注意音同又形近字的差别。如果能从字的构造方法入手,也能通过分析解决一定的问题。譬如“惦量”中的“惦”的形旁是“心”,与心情有关,心里面想着,挂念着,而估量一下物体的重量,则需要用手,所以“掂量”应是“手”旁。

[解题示范]A项没有错别字,B项“插科打浑”的“浑”应为“诨”,C项“惦量”应为“掂量”,C项“鸠占雀巢”应为“鸠占鹊巢”,D项没有错别字。

[今日习题]

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生杀予夺     直接了当       贻笑大方      隐约其辞

B.自惭形秽     莫可名状       名列前矛      轻手蹑脚

C.深沟险壑     影影绰绰       满目疮痍      暴戾恣睢

D.花团锦簇     好高鹜远       谬种流传      贫瘠不堪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叨念    叨咕     叨走     唠叨

B.空暇    余暇     微暇     瑕疵

C.弯曲    委屈     歪曲     曲折

D.溶液    溶炉     熔化     消熔

3、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甜言密语    漠不关心     鬼鬼崇崇

B.戒骄戒躁    相形见绌     脍炙人口

C.一枕黄粱    接足先登     原形毕露

D.寻畔闹事    时代脉膊     篮天碧瓦

4、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言简意赅    大腹便便     俯首贴耳       方兴未艾

B.发扬光大    怨天由人     涂脂抹粉       怙恶不悛

C.刚愎自用    佶屈嗷牙     寅吃卯粮       众口铄金

D.草菅人命    流离转徙     病入膏盲       沸反盈天

[提示及答案]1.A项“直接了当”应为“直截了当”,B项“名列前矛”应为“名列前茅”,C项没有错别字,D项“好高鹜远”应为“好高骛远”。2.C3.D4答案为AA组中“俯首贴耳”的“贴”,也可写作“帖”;B项中“由”应为“尤”;C项中“嗷”应为“聱”;D项中“盲”应为“肓”。

8

[今日例题]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记忆移植也会产生一些负作用,它可能被科学怪人利用,威害社会,它会防害隐私权,使人产生心里上的不适应。

B、 他们俩个人必竟是多年的老朋友,虽然刚才吵得几乎挥拳相向,但过了不大工夫,又和好如初了。

C、 我国海关与有关部门配合,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开展辑私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D、 为了搞好技术革新,上了年纪的李师付也进了培训班,他负出了比青年人多得多的辛劳。

[思路剖析]这一题主要是考查对汉字准确运用的能力。在写文章或平时的生活中少用或不用错别字,是一个人语文素质高不高的体现。这既是机械性记忆,也是科学性积累的结果。解答这一类题目,主要是凭自己的文字积累量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语词的准确把握能力。

[解答示范]A项中“威害”应为“危害”,“防害”应为“妨害”,“心里”应为“心理”。B项中“必竟”应为“毕竟”。C项中的“辑私”应为“缉私”。D项中“师付”应为“师傅”,“负出”应为“付出”。答案应为A项。

[今日习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中午,山涧小溪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剃透,美丽极了。

B、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悠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浮雏,并不匆匆离去。

C、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改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

D、虽然力求审缜,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语气,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粗枝大叶  自以为是  一知半解  引人入胜

B、漆黑一团  责无旁贷  发号司令  言简意骇

C、弥天大罪  旁证博引  微不足道  文过饰非

D、主观臆造  革命气概  误人不浅 实是求事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安祥  硕大无比  瞬息万变

B、清幽  摇曳不定  清晰分明

C、秉性  名付其实  辽阔无垠

D、分辨  理竭词穷  众说纷

4、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彪柄千秋  秉烛夜游  禀赋  屏弃

B、义薄云天  姹紫嫣红  刹那  畴划

C、匪夷所思  投机倒把  澄清  鲁钝

D、打躬作揖  惹是生非  穴滹  忌讳

[答案及提示]1CA、剃,应为“剔”;B、悠,应为“幽”。浮,应为“孵”;D、缜,应为“慎”)2AB、司,应为“施”;骇,应为“赅”;C、证,应为“征”;D、实是求事,应为“实事求是”)3BA、祥,就应为“详”;C、付,应为“副”;D、竭,应为“屈”)4CA、柄,应为“炳”;B、畴,应为“筹”;D、滹,应为“罅”。)

9

[今日例题]填入下句方框中的关联词正确的一组是(  )

  是她的秀颜,  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  是她的脊背,  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A、无论  还是  或  不管#

B、除非  只要  只要  无论

C、无论  无论  无论  无论

D、如果  只要  只要  就不管 

[思路剖析]句与句是由一定的关系连结和展开的,回答这样的问题就是要弄清楚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确定其关系,然后逐项对照,找出答案。本题中前三个分句构成一个层次,具有列举性质。与下面一个层次中的“哪儿”呼应。其中又分两层:“秀颜”为一小层,“曲线”和“脊背”为一小层。第一小层为条件关系,第二小层为选择关系。

[解答示范]B项显然不符合“条件”和“选择”关系的要求,C项没有显示层次,代入第三空格“无论是她的脊背”也不能成句。D项使用假设关系与语意的表达相距甚远。只有A项能体现句与句之间的合理关系。

[今日习题]

1、下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

A、这一支曲子演奏得出神入化,听众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B、有个气血方刚的“大丈夫”听说妻子生的是女孩子,竟冲进进产房,发了一通无名火,使得在场的医护人员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C、你这样连着几天通宵达旦地工作,可要当心别损害了身体;

D、教条主义者只知生吞活剥地片面引用马列主义的个别词句,因而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危害。

2、下列词语使用无误的一句是(  )

A、他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讲起课来夸夸其谈,难怪同学们喜欢他的课;

B、李老虽然已年近八十,但身体健康,走起路来快如行云流水;

C、对于那些翻云覆雨、毫无操守,而俨然以君子自居的丑角,我们决不宽容;

D、王强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写出了一篇不错的作文,可谓生花妙笔。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  )

天幕上,群星闪闪烁烁,静静地――着黑魆魆的地面,突然在大熊星座中,――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最后化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光环,――在北斗星的周围。其时,环的亮度急剧增强,宛如皓月悬挂当空,向大地――一片淡银色的光华。

A、鸟瞰      挥洒      环绕      泻下

B、俯瞰      飘洒      萦绕      泻下

C、注视      飘扬      围绕      洒下

D、鸟瞰      飘扬      萦绕      洒下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观点,――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

2)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

3)――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4)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漆黑一团。

A、就是     不妨      只要     还是

B、而是     或者      只有     还是

C、而       不妨      只要     而是

D、就是      或者      只有     而是

[答案与提示]1、“叹为观止”用得不当,本来的意思是说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2A项“夸夸其谈”是贬义。“行云流水”是用来形容文章写得自然流畅,这里是误用。D项“生花妙笔”是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一个写文章需要老师帮助才终于写出一篇不错的作文,显然不能算是生花妙笔。3BA项“挥洒”用于“一缕光带”不合适。CD两项中的“飘扬”用于“一缕光带”也不合适。“注视”也未能体现出从高到低的视角。)4B(第3句要填的是表条件关系的配套关联词,与“才”相配的只能是“只有”,而“只要”是与“就”相配的。第4句中“不论”不能与“而是”相配。)

10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会出现令人费解的现象。对随光一起旅行的任何物体和人员来说,时间慢了下来。这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部分人,利用原子钟进行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并非只有时钟减慢,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了。这一现象叫时间膨胀。

1、 文中的“这”和“这一点”指代的内容分别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令人费解的现象”指的是哪些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给“时间膨胀”下一个定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剖析]第一题考查的是对代词的指代义的掌握。“这”指代什么,一般来说是代前文所说的内容。故要看前文所讲的是什么问题。第二题考查的是关键词语的理解。与第一题有相通的地方。第三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概括能力。下定义必须对定义对象的属性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从这一概念在文段中的位置来看,它是收结句。对前文有总结作用。那么,它的属性就应该从前文中去寻找。

[解答示范]1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会出现令人费解的现象。对随光一起旅行的任何物体和人员来说,时间就慢了下来。“这一点”与“这”指代的内容相同。2、“令人费解”体现在哪里呢?第一层解说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时间慢了下来;另一点则较隐蔽。抓住“并非”一词方可迎刃而解。那就是“化学反映和生物过程也减慢了”。3、答此题要做到两点:一是准确概括出定义概念的特点;二是语言组织要符合下定义的要求。结合原文,可知其特点是: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时钟减慢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定义的句式特点是肯定判断形式。答案可写成:时间膨胀是指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时钟减慢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的现象。

[今日习题]

最近,天文学家在距地球至少11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发现,众多的新星正在早期星系内快速生成。若进一步的研究能够核实那些星系的实际年龄的话,则这一新研究的成果将意味着星系诞生的高峰期远较人们以前确认的年代为早,星系生成的速度也大大高于从前的估算,宇宙早期的演化史可能需要科学家们去重新认识。

确定大量星系生成的年代对于加深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宇宙深处不断搜寻亿万恒星的孕育之处。然而,由于形成恒星的区域常常笼罩有浓重的星际尘埃,掩蔽了新星发射的可见光及红外辐射,而距离更远的恒星和星系所发出的辐射传到地面时已属于信号极其微弱的亚毫米波段,探测难度相当巨大。

科学家们报告说,他们探测到了与哈勃太空望远镜照片上5个古老昏暗的星系相对应的亚毫米波辐射源,并根据辐射波的强弱特点判断,这些早期的星系可能正在以高于银河系100倍的速度缔造新的恒星。

目前,天文学界普遍认为,星系大部分形成于宇宙诞生后的80—100亿年间,但新的发现却清楚地显示,星系可能早在宇宙处于20亿年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大量涌现了。

天体物理学家佩蒂尼评论说,新的发现是非常令人振奋的科学进展,有助于解答宇宙是如何从热大爆炸后的初期平稳阶段演变为今日所见的浩繁星系的。

1、根据文意,对“新的发现”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现星系大量涌现的时期是宇宙处于20亿年的早期阶段。

B、认为星系诞生的高峰期远远早于目前天文学界所公认的年代。

C、对早期星系实际年龄的核实。

D、探测到宇宙早期星系内正快速生成大量新星。

2、对“科学家探测恒星孕育之处难度巨大”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 新星生成的区域常常为浓重的星际尘埃所笼罩。

B、 新星和星系所发出的辐射信号极其微弱

C、 有的恒星和星系距离地球太遥远

D、 宇宙深处的恒星和星系的辐射信号在地面上的探测难度相当巨大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们发现,宇宙深处的早期星系内生成的新星,其生成速度大大高于从前的估算

B、哈勃太空望远镜照片上的5个古老昏暗的星系是众多新星正在快速生成的早期星系

C、正在早期星系内快速生成的大量新星是恒星

E、 新的发现可能要将对星系诞生的高峰期的推算提前60—80亿年

4、统观全文,对“新的发现”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发现可能意味着目前确认的星系诞生的高峰期将大大提前

B、这一发现将意味着宇宙早期的演化史可能需要科学家们去重新认识

C、这一新的发现核实了早期星系的实际年龄

D、这一发现有助于解答宇宙是如何从热大爆炸后的初期平稳阶段演变为今日所见的浩繁星系的

[提示及答案]:1、要弄清楚文中的“目前”和“最近”两个概念所指时间的远近。可知答D2、可以逐项回到文段中对应位置去分析排除从而得出答案。B项讲“新星和星系所发出的辐射信号极其微弱”漏说了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那些恒星和星系中发辐射信号传到地面才显得微弱,而不是本身在发射时就很微弱。3A项错。不是新星生成速度高于从前的估算而是星系的生成速度高于从前的估算。4、星系的形成的年龄只能估计,不可能核实出准确的实际年龄。C项错。

11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只有速度十分接近光速时,时间膨胀帮明显。时间膨胀成为现实,令人惊叹不已。速度十分接近光速时,空间旅行者衰老的速度是没有进行旅行的人的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在地球上已过去了10万年,而我们的空间冒险者也许只长了10岁。地球上已经历数代沧桑,文明已经历多次兴衰,冰期出现又消失多次。这位空间冒险者在空间只度过十年。人类在时间膨胀中生活,生命好像暂时停止了,实际上能够到遥远的恒星和其他星系中旅行。最主要的障碍是我们无法达到光速。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空间旅行者的衰老速度是没有进行旅行的人的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因此,空间旅行将成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所追求的长寿之道。

B、 进行过空间旅行的人,返回地球后将活10万年左右,而且只相当于一般人活10岁左右。

C、 因为时间膨胀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到达恒星上去旅行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要借助飞行器,因为人的行走速度是达不到光速的。

D、 目前任何飞行器都还没有达到光速,因此,人类到恒星上去旅行还只是理论上的推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实现。

[思路剖析]这题主要考查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与理解。因为四个选项不是就某一句话所作的解说,而是就文段中不同内容点所作的解说,因此要将每一个选项在文中的对应位置找准然后再去作对照分析。如A项,对应文段中第三句话,将引述内容与原文一对照就会发现,表达上省去了“速度十分接近光速时”这样一个前提条件。而失去这一条件,空间旅行者的衰老速度就不可能减慢。后面所说的追求长寿之道就是空话。这就可以判断A项错。

[解答示范]B项与原文比较,错将“空间旅行时”与“空间旅行后”混为一谈了。原文是说在接近光速旅行时的一年可能是地上的一万年,而并不是旅行结束后回到地球仍然可以活一万年。C项与原文对照,错。原文是说理论上人类可以进行空间旅行,但现在的任何飞行器都不可能达到这个速度,所以目前进行这样的旅行是不可能的。由这一项的分析亦可表明D项是正确的。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流星分为两类,一类为偶发流星,另一类为流星雨(也称流星群)。有时成千上万颗,它们像节日的礼花从天空中某一点迸发出来。这一点,被称为流星雨的辐射点。流星雨的名字以辐射点所在的星座名或附近的亮星来命名。狮子座流星雨,它的辐射点就在狮子座里。流星雨一般都有固定的日期、固定的星座,所以,我们可以预先知道在什么时间能欣赏到“星陨如雨”或“天女散花”的星空奇观。此次狮子座流星雨就是我国近几十年少有的规模极大的流星雨。

现在天文学家们普遍认为,流星雨的出现与彗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短的为几年,长的要几百年,甚至要几千年。彗星的组成其中有与冰很相似的物质。当彗星回归时,在太阳的照耀下,这种物质会逐渐升华成气体,从彗星内部喷发出来,彗星中的尘埃颗粒也随着喷出来,这样,彗星就在它的轨道上撒下许许多多尘埃颗粒。它们中有的变快而超前,有的变慢而落后,有的偏离了轨道。这样慢慢地在整个彗星轨道及附近区域上都布满了颗粒,它们继续有规律地绕太阳运动。由于这些流星体是成群结队的,所以称它们为流星群。当它们穿过大气层后,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流星雨。许多流星雨具有周期性,如狮子座流星雨就有33年的周期性,1998年,又是狮子座流星的极大年。

流星雨过后,在天空中短时间内会留下一团雾状痕迹,这就是流星余迹。至于流星经过天空后为什么会留下一段能保持较长时间的余迹,至今人们对产生此现象的机理并未全部了解。初步认为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中的微粒磨擦,产生电离子物质造成。还有一种余迹是不发光的,称为烟余迹,全是由灰尘组成。这两种余迹一般不产生在距地面20公里的高空处,因此,观测流星余迹,能提供高层大气信息。

1、根据文意,对“流星雨”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几颗乃至成千上万颗流星像节日的礼花从天空中某一辐射点迸发出来的现象叫流星雨。

B、星中与冰相似的物质脱离彗星后,几颗或者成千上万颗地从天空中某一辐射点迸发出来的现象叫流星雨。

C、彗星的内部喷发,从彗星上喷出来的尘埃颗粒,有时几颗,有时成千上万颗地从天空中某一辐射点有周期地穿过大气层,迸发出来形成的星空奇观叫流星雨。

D、星的内部喷发,从彗星上喷发出来的尘埃颗粒,几颗或者成千上万颗,有周期地从天空中某一辐射点迸发出来,穿过大气层后形成的星空奇观叫流星雨。

2、对“流星雨的出现与彗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流星雨是由彗星的颗粒尘埃构成的

B、 流星雨在形成以前绕太阳运动,彗星也绕太阳运动

C、 流星雨在形成以前处在彗星的轨道及附近区域

D、 流星雨在形成以前同彗星一起绕太阳运动

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流星雨呈辐射状

A、 流星余迹是流星经过天空时呈现的一团云雾状痕迹

B、 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虽与大气中的微粒摩擦,但不发光

C、 对流星余迹产生的机理,人们至今未能了解

4、对本文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狮子座流星雨与彗星有关

B、 狮子座流星雨可以预先知道

C、 观测流星余迹,可以了解高层大气信息

D、 偶发流星实际上和流星雨是一回事

[答案及提示]:1D(A是比喻,BC说得不全面)2B(绕太阳运动的事物很多,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3A(B项应是“流星雨”经过空中;C项“不发光”的是其中的一种。D项应为“未能全部了解”。)4D(流星和流星雨不是一回事)

12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①可以算是正确的,这②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对文中加序号的两个“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①、这②指代一样,都指变异的原因。

B、这①、这②指代一样,都指代一般博物学家的看法。

C、这①、这②指代不一样,这①指代变异的原因,这②指代“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D、这①、这②指代不一样,这①指代一般博物学家对变异原因的看法,这②指代“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

[思路剖析]这题考查的是对代词指代义的把握能力。做这类题目必须在文段的对应位置,分析前后文,找出确切的指代对象。然后再代入原文中看是否合理顺畅。

[解答示范]文中这①所在句为“这可以算是正确的”,它在句中做主语,且是就某一观点而言,那么,什么观点算是正确的呢?上推前文,应为一般博物学家对变异原因的看法。但在作者认为,这种正确是有限制的。是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的。因此,这②便是指代“为什么说它是在狭隘的意义上是正确的”。根据这样的分析,再来看各个选项,便清楚答案是什么了。应为D项。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人的耐力与体内的一种基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人体内的这种基因按某种特定的形式存在,人就容易在需要耐力的体育运动中取得好成绩。该大学心血管遗传中心蒙哥马利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是在对征服了高海拔山峰的登山运动员和在军训中表现出色的新征入伍的士兵进行DNA测试后得出上述结论的。据介绍,所有这些登山者,都是在没有携带氧气瓶等呼吸设备的情况下顺利地登上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而75名接受调查的新兵,都是在为期10周的大强度军事训练中成功地坚持下来的。

科学家们发现,这些体能素质超群者的ACE(血管紧张肽转换酶)基因的存在有某些共同特征。这种基因在人体内的存在有ID两种形式,形式I使人体血液中的ACE数量较少,形式D能起相反的作用。每个人体内有两个这种基因,或是两个I,或是一个I一个D,或是两个D。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证实,拥有至少一个I基因的人,其耐力比拥有两个D基因的人要强。研究人员推测说,I基因能增强肌肉细胞吸收氧或其它营养成分的能力,因而有助于增强人的耐力。

研究人员指出,由于运动能力还与敏捷性、手眼协调等许多其它因素有关,因此这一成果不一定能用于选拔和培养运动员。但如果进一步研究并证明I基因确实可以提高细胞的工作效率,那么可能为中风或心脏病患者找到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1、对下面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基因”是以I形式存在的基因

B.“这种基因”指人体内的ACE基因。

C.“特定形式”指被试者体内只有I基因没有D基因。

D.“共同特征”是人体内都存在有ID两种形式的基因。

2、从现有研究成果看,与被试者体能素质超群无必然关联的因素是(  )

A、人体血液中ACE的数量

B、人体中ACE基因存在的方式

C、人体中ID基因组合的方式。

DID基因与肌肉细胞的关系。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对登山运动员和受训士兵的DNA测试是为了证明他们的耐力。

B、 研究结果证实,I基因能增强人的耐力的依据是它能增强肌肉细胞吸收氧和其他营养成分的能力。

C、 所有的被试运动员和75名士兵体内的ACE基因都至少有一个以I的形式存在。

D、 ACE基因的D形式的存在,是造成人的耐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4、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人的运动能力与体内的ACE基因的存在形式、敏捷性和手眼协调等有关。

B、人体内拥有I基因不能作为选拔和培养运动员的唯一标准。

C、人体内分别拥有双IID、双D基因时,其耐力依次递减。

D、对ACE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可能对中风和心脏病治疗提供帮助。

[提示及答案]1B 2D(文中只提到I基因与肌肉细胞的联系)3CAB不属于原文意思。D文中没有提及)4C(原文只提到“拥有至少一个I基因的人,其耐力比拥有两个D基因的人强”没有提及耐力的递减)

第13日

[今日例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_疾病。

③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了。

A、窜改  驱除  融解  B、篡改  祛除  融解

C、窜改  祛除  溶解  D、窜改  驱除  溶解

[思路剖析]这是考查词语辨析能力的一道题。可以从近义词的辨别入手,逐项分析推敲,从而选出答案。如日本对侵华的历史是“窜改”还是“篡改”呢?这两个词都有“改动”的意思。但日本是用作伪的方法,有意隐瞒真相而改动。因此,这里应该用“篡改”一词。其它各项均可作如是分析。

[解答示范]答案应为B项。第①句上面已经作了分析。第②句中“驱除”有赶走、除掉之意,而“祛除”与之同义,却常用于对疾病、邪祟方面,故应用“祛除”。第③句中“溶解”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的过程,而“融解”意即融化,适用于此句。

[今日习题]

1、下列“可”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可歌可泣  可亲可敬  可长可短   可多可少

B、可望而不可即  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C、他待人可好了  昨天的风可大了  他真可怜

D、可心  可取  可人  可恨

2、下列各句方框前后都是因果关系,应填的关联词不同于其他各项的一项是(  )

A、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  现实终“不够理想”。

B、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  戒之在贪。

C、我认为寓言要不得,  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

D、我们看了《伊索寓言》,觉得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这是  穷朋友要我们的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

A、云集  品位  赞叹  B、聚集  品位  赞扬

C、云集  品位  赞扬  D、聚集  品格  赞叹

4、依次填入下面的空格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做官向来是传统的读书人的首务,因为这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作为        ,甚至在今天的中国,这依然是许多读书人挥之不去的        。而著书讲学只是在仕途不畅时退而求其次的目标,用孟子的话说即是“穷则独善其身”,大有不得已而为这的       。

A、依托    心念     意味      B、依附     信念     意味

C、依附    心念     况味      D、依托     信念     况味

[答案及提示]1BA项中前两个短语中的“可”是“值得”的意思,后两个短语中的“可”是“可以”的意思。C项中前两个“可”是表示强调的副词。后一个“可”是“值得”的意思。D项中“可心”、“可人”中“可”是“适合”的意思,“可取”“可恨”是“应该”“值得”的意思。2BACD三项是倒因果关系,只有B项是正因果关系。)3A(“赞叹”与“赞扬”虽近义,但前才含有感叹,后才含有褒扬,用褒扬来称道我国的古代文化遗产不妥。“品位”是指格次,适用于艺术作品。“品格”则适用于人的思想和人格。)4A(儒家的那种理念是读书人的思想依据,而不是与这种有什么依附关系,因而,BC项可以排除。D项中“况味”是境况和情味的意思,用在这里不适合。)

14

[今日例题]下列句子的方框中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最贴切的一项是(  )

1)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  历程!

2)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  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3)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  。

4)她(母蛙)不该跟牛比  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

A、演变  屈尊下顾  使用  伟大

B、进化  屈尊下顾  施用  伟大

C、进化  礼贤下士  使用  庞大

D、演变  礼贤下士  施用  庞大

[思路剖析]选择词语填空,重要的是从语境、语意、感情色彩等方面去考察。如“语境”就是要我们从前后文的联系去思考;而“语意”,则要求我们对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思有一个准确的理解。“感情色彩”则要看文章的褒贬倾向。从这几个方面去综合考虑,选择答案。[解答示范]第一句中从兽到人,这是一个过程,应该说“演变”与“进化”都可以用,但这一过程是逐渐进步的,由低向高的,发展的过程,因而应用“进化”好。这样就排除了AD两项。“伟大”和“庞大”一个是褒义,一个是贬义,拿来与别人相比的,又是值得炫耀的,当然是好的方面,否则就不合常理了。这样看来,答案只能是B项。

[今日习题]

1、填入下列句子方框处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  ;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  ,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  。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人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  。

A、久  新  朝气蓬勃  怜悯

B、短  深  悠久古老  卖老

C、久  浅  悠久古老  爱幼

D、短  深  源远流长  怜悯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李教授刚刚完成一项科研攻关任务,又屈尊下顾,来到我们这家村办厂当技术顾问。

B、除夕之夜,部队首长来到边防战士的驻地,官兵们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C、一切向钱看,造成我们队伍中相当一部分同志的思想混乱,对这种现象绝不能等闲视之。

D、为了破译红崖天书的秘密,他对着各种资料苦思冥想,终于从早期拓本中找到了线索。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组是(  )

――以求“真”为目的,――用求“新”以自炫,――一些新观点的出现,――会有些惊世骇俗,而不被人们接受,乃至斥之为“旁门左道”等等,那――无妨。

A、既然  却并非  即使  甚至  就

B、既然  却并非  如果  即使  也

C、只要  而不是  则  纵然  也

D、只要  而不是  那么  如果  就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  ,而我是相信  的人,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②我党在幼年,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  ,何等  ,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A、①倒退  进取  ②浮浅  贫困

B、①古典  现代  ②浅显  贫贱

C、①复古  进步  ②肤浅  贫乏

D、①返古  创新  ②浅薄  贫弱

[答案及提示]1BA项“朝气蓬勃”与上文语意相悖。AD项“怜悯”表意不恰当。C项“浅”说反了。)2B(“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相聚的欢乐,用在这里显然是不合适的。)3C(“既然”与“却并非”不能相搭配。可排除AB项,D项中“如果”“就”表达的是假设关系,用在这里表意不妥。)4C(从引用的寓言所表达的意思来看,第一句中的空格应该是“复古”和“进步”。这才与“前进”的意思一致。第二句所填的应与“深刻”和“丰富”相对应,构成正反关系。ABD三项都不符合这一要求。)

15

[今日例题]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济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世界全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起身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思路剖析]本题是考标点用法的。文章的标点是为文章的内容服务的,故解题时一定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内容联系来确定标点符号。

[解题示范]A中顿号用法有误。顿号表句子内部并列词语的停顿,表示最小的停顿,但是“三四”读起来并不停顿,又不会产生歧义,所以中间就不必加顿号。B中的分号应改为冒号,因为前边两句是分项说明,最后一句是总结性的话。C错在书名号的误用上,应把书名号改为引号。选D

[今日习题]

1、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过了一会,她(水生嫂)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B.“同志们!”区委书记说:“这张全区党员登记表上的三四十个人,除去老赵和黄淑英同志外,除去叛徒黄有才以外,其余的都在这里……”

C.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D.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2、下面的话中标点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你是去听戏呢?还是去看电影?”姐姐问我。

B.“怎么了?你。”她惊讶地问。

C.赶集回来,他合计:哪些东西买贵了,哪些东西买便宜了。

D.他问妈妈:“弟弟的病好了吗?什么时候可以出院。”

3、选出标点符号正确的一句是(  )

A.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的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B.“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你的舌头底下压着个结论:可怕的进化论思想。”

C.据王璨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D.我们必须了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

4、选出标点符号正确的一句是(  )

A.井冈山上的武松:要么把老虎打死,要么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B.我站经销的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生产的各种规格的动力卡盘,是适用于各种机床和普通转角的内、外圆磨床及自动化机床上的高校自动化夹具。

C.广泛发动青少年高标准地开展以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学习雷锋、先进人物为内容的竞赛。

D.田华同志自我介绍说,她认真地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有关部门,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有何感想?

[提示及答案]1、选CA项中“我不拦你”句末该用句号,因这一层意思已说完。B项引用的话分前后两部分,把说话者放在中间,“说”字后该用逗号,不能用冒号。D项引号用法有误,从句意看,强调的是“天下第一关”。2、选CA项是选择问,问号只用在第二个分句末。B项的问话是主谓倒装句,问号应用在全句末。D项是连续问,每句问话都应用问号。3、选CA项引用原文,句号应在引号内。B项说话人在引文中间,“说”之后应为逗号。D项是陈述句,不必用问号。4、选BA项中的冒号使用不当,应为逗号。C项中的“学习雷锋、先进人物”与前面三项并列不妥。D项中的第三个逗号应为句号。

16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纵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1、 找出这一段文字的中心观点,并用不超过15个字的一句话来表述。

2、 简述卢梭与作者观点的异同。

3、 “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

[思路剖析]1、中心观点一般处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绝大多数是处在开头,本段文字就是如此。关键是你要知道怎样用一句话来表述中心观点。这句话应该是一个简明的判断句。有字数要求,则更要推敲,尽可能地去掉那些不必要的字词。2、两个人在对待小孩子要不要看寓言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为什么不能看呢,在原因的揭示上是不同的。这既表明他们的认识水平的不同,也表明了哲学思想的不同。3、答此题要注意将苍蝇的渺小而自吹与车轮的巨大相比较,从中看出苍蝇的狂妄无知。

[解答示范]1、观点在首句,但首句文字偏多,要作适当的删削。可写作:《伊索寓言》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2、二人看法相同的是:都认为寓言不宜做儿童的读物。不同的是:卢梭认为寓言会教小孩子学坏。钱钟书认为寓言会使小孩子变得更单纯更幼稚,走上社会会受骗上当。当然钱钟书的更深层的意思并不是反对儿童读寓言,而是旨在批判社会中的种种恶习和丑陋现象。3、这句话是讽刺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像那只苍蝇一样,可笑,无耻,它们实际上对历史的进步丝毫没有失去作用,却恬不知耻地把一切功劳归功于自己。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并不是在这里玩弄标新立异之说。我说的是实际感受。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远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1、你从文中找出六个字概括维纳斯雕像的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找出与划线句说法不同但表意却是一致的几个句子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意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被神秘的气氛所迷,因而对雕像产生了畏惧感。

B、装上两只胳膊,让人一览无遗会产生一种整体美的效果。

C、作者不赞成为雕像复原胳膊,无论这双臂膊是多么完美。

D、作者认为如果这双臂膊能令人销魂勾魄,还是装上为好。

[提示及答案]第一题考查筛选和概括能力。要学会从文中提要出重要的信息。如“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句中“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虽然重要,但不是中心词,也不是最重要的信息。此句中根本在于突出维纳斯的“调和”之美。根据这样的分析可以答为:调和、匀称、神秘。第二题考查对文句的辨识和理解能力。可以抓住“或者可以说”和“换言之”这一类的揭示语去分析。由此可知,“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一种抽象的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是与例句说法不同却表意一致的句子。第三题:一要从整体把握,了解作者的观点,二要找出与选项对应的文字去分析。答案为C

17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所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得完整的偶然追求。

1、“巧妙地遗忘”和“无意识地隐藏”在表意方面有什么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两个“为了”所表达的意思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特殊”和“普遍”分别指“手臂完好的特定的形态”和“丢失了手臂的但能让人想象出无数手臂的不定形态”。为什么说这是“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剖析]1、“巧妙”与“隐藏”一样都是有意识所为,一说动作,一说效果;而“遗忘”却只能是无意识的行为,分析维纳斯雕像失去了两只臂膊属于哪一种情况呢?无疑应该属于无意识,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有意识与无意识扭合到一起呢?这样去想一想,就能解答这一题了。2、“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说明已经越出了一个国家的范围,为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欣赏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说明可以流传久远而不是与时而消失的了。“为了”是表目的的。这样看来,维纳斯的失去双臂正是为了追求一种超越时空的美。3、这一题的关键是要能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理解。“矫揉造作”是一种有意表露出来的做作行为,而维纳斯雕像的神奇之美却是因为无意的缺失所成就的,由特殊到普遍,从审美意义上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解答示范] 1、“遗忘”是无意识的行为,但这种遗忘却成就了一次超凡脱俗的美丽,所以它又像是有意而为之,因而在“遗忘”前加上一个“巧妙”,在“隐藏”前加上一个“无意识”,将有意与无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说明这是无意的丢失,但却具有了有意都无法达到的巧夺天工的妙处。2、实现超越时空的美。(这可以从超越国度和时代方面去考虑)3、从特殊到普遍是一次质的飞跃,又因为这是一次无意识的缺失,在无意中成就了普遍的美,也就是下文所说的“偶然追求”,所以说是“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因此,对我来说,善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浓度,都是顺理成章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的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精美绝伦。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入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自愿试案。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1、 文中“丧失了的东西”和“尚未丧失的往昔”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说画线句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列举出了维纳斯雕像被损前的几种可能情况?这些都是作者设想出来的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一般说来,被损的物体如果能复原是一件好事,但作者却感到了“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及答案]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要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从提供的文段可以知道作者反对为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复原,因为在作者认为,正是因为失去了双臂,维纳斯才给人们带来了神秘的美,为人们的想象和再创造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一旦复原,人们的那种不尽的梦幻也就随之丧失了。弄懂了这一点,再来回答就容易了。1、回到文中对应位置,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可知“丧失了的东西”和“尚未丧失的往昔”分别是指失去了双臂的维纳斯雕像和失去双臂之前的完整的维纳斯雕像。2、“无”就是指失去了双臂,“有”就是指双臂完好。完好的雕像相对说来要缩小人们的想象空间,而缺损了双臂的却能给人们提供无尽想象的可能性。想象的天地愈广,审美的愉悦也就愈丰富。3、共列了六种可能情况,这不是作者的设想,而是人们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试案中的几种,后文的说明可以印证。4、结合第二题去分析。这里表明作者担心维纳斯雕像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美好想象将因为双臂的复原而丧失。

18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 和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1、 画线句中能不能去掉“日益”二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有一处空缺,是“宣传者、倡导者、组织者”三个短语,请你从逻辑意义上将三者合理排列,填到空白处。“和”前填两个短语,“和”后填一个短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剖析]这两题都是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都要先从词义着手去作分析,然后再考虑从逻辑事理上应作怎样的排列才合乎情理。

[解答示范] 1、“日益”强调的一个过程。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不可能是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程度,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日益”还有“一天比一天更加”的意思,这就说明这种结合的程度渐渐提高,这是符合逻辑的表述。2、无论做一项什么重大事情,首先要有人提倡,提倡是极少数人的事。然后便是向多数人进行宣传。经过宣传,信仰的人多了,就要组织起来了。因而这三个短语的逻辑顺序应该为: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演讲,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个武器的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      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1、“为此目的”中的“此目的”指的是(  )

A、 研究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从中引出科学规律。

B、 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

C、 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

D、 从实际出发,掌握客观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相反的表现的共同思想根源是(  )

A、 单凭热情,脱离实际

B、 研究空洞的理论

C、 把感想当政策

D、 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

3、“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的意思是(  )

A、 讲演只罗列现象,脱离实际,缺乏分析。

B、 讲演条理性较强,但内容繁冗拖沓。

C、 讲演内容全面,但缺乏条理性。

D、 讲演内容繁冗拖沓,条理性也欠妥当。

4、下面四个成语在感情色彩上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实事求是  B、哗众取宠  C、华而不实  D、自以为是

5、文中空格处是下列三个短语:“是共产党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请你将其进行合理的排序,填入空白处。

6、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中的“科学”的含义是(  )

a) 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b) 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

c) 注意客观的情况,反对脱离实际的理论研究。

d)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答案及提示]1、这一题考查的是代词的指代义的理解。“这”一般都是指代上文所讲的内容,故应在上文去仔细找寻。应选D2、先要分析做得相反的是哪些人,然后再去分析他们的共同的思想根源。文中用列举的方法提出了两类人:一类是做研究工作的,一类是做实际工作的。接下去文章就说:这两种人都怎么样。据此可得出答案:D3、分析选项就可以得出答案。因为文章批评两类人并不是说他们写文章有没有条理,而是批评他们不深入实际。应选A4、感情色彩有三种:褒义、贬义、中性。题中BCD三项都是贬义的,答案应为A5、此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去考虑。应从范围上确定先后次序: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6、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方法”二字去筛选选择。A项谈的是目的;C项反对什么是说到了,但并没有说明究竟应该怎样做;D项指出了原则,也没有说明什么具体的方法。应答B

19

[今日例题]下列各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B、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得完整的偶然追求。

C、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 

D、我只是想强调胳膊――说得更确切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思路剖析]标点符号的运用能起到显示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句子间的自然停顿以及各种不同的语气等作用。所以考查标点符号,其实也是考查对句子内在意思的把握和理解的能力。因而,在学习时,不仅要了解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还要认真仔细地揣摩句意。

[解答示范此题中的A项“也就是说”后面不能用冒号。B项中的分号应改为逗号。只有在较大的并列层次中才用分号。D项中在“是手”后还要加上一个破折号,不然语句就不完整。此题答案应为C

[今日习题]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直到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之后,我才知道我所认识的白莽,就是在“拓荒者”杂志上做诗的殷夫。

B、 人们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现在那已是一条大道),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

C、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到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

D、 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2、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

B、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

C、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之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

D、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万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

3、下列标点有错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同志历来坚持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C、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D、他们违反了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

B、《硕鼠》选自《〈诗经〉〈魏风〉》。

C、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D、“王书记!”他喊住我,接着问我,“你是今天走?还是明天走?”

[答案及提示] 1A项中“拓荒者”是刊物的名称,应为书名号。B项中括号前的逗号多余,应取消。C项中的“矢”和“的”都是含有特殊意思的,应加引号。本题的答案应为D2A项中的第一和第三分句应改用逗号,以显示其内在的层次。B项中有两处错误,一是“菲得洛斯”是“对话篇”中的一篇,其间应用间隔号,二是“说”后不应用冒号和引号。因为那不是原文照引,而是“据说”。D项不是疑问句,而是一般的陈述句,问号全都误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之间改用顿号。其余改用逗号。3D(“理论和实际相统一”处,意思已经表达完整,应改用句号。)4CA项不是疑问句,问号要改用句号。B项中“魏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其间应用间隔号。D项中“是……还是”属于选择问,中间不应加问号。)

20

[今日例题]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B.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时现在天宇。

C.出版社在1997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D.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立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造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思路剖析]标点符号是用符号来表示语言的间歇顿挫、轻重缓急,它的作用已融化在句意中了。解答这类题,应从句意入手,把句子的含义弄清了,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就不难辨析了。

[解题示范]A。(B项引号用错。C项内括号应删去,“地址”后加逗号,因为括号内的内容不是对前面作注释。D项内的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因为“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是三个分句并列,而不是句内成分排列。)

[今日习题]

1、下列各句标点符号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干扰素不仅是制服病毒的法宝,而且还是抗癌的“生力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明:干扰素对淋巴癌、肺癌都有显著疗效。

B.丹麦的前驻大使夫人、研究汉阙的专家燕妮感叹地说:“我在北京看了许多图片文字资料,没有想到这块汉阙竟是这样精美?”

C.11岁时,他给白城子一家地主老张家放牛;13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官升了一级” ,给老张家放马了。

D.如果由于与中国贸易,他们能得到更大的好处——经验证明实际是这样的,那么,在任何情况下,他们决不会参与制裁行动。

2、选择标点正确的一项(  )

A.大量事实证明:爱国主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B.我国许多图书馆经费仅一二万元,除去工资、办公费用、购书费想见还有多少。

C.怎样保卫每一寸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巨大的威力?一天天更加美好呢?

D.参加会议的有作家、记者、电影、音乐、美术工作者。整个会场洋溢在欢乐的气氛之中。

3、标点使用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去年一年,日本广岛县为了笼络中央内阁官员,竟举办了474次所谓的非正式联谊会。

B.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儿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C.我托他买《青年自学丛书》——《环境保护》和《人体卫生》,他满口答应了。

D.洪武二年,朱元璋开始读《孟子》,发现书中有不少仵触皇权的话,大为恼怒,对人说:“这个老头子要是活到今天,非严办不可。”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句是(  )

A.教室里布置简单,只有三幅标语挂在墙上:“学贵有恒” ,“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百川归海” 。

B.一进校门,就看见了“为做二使一世纪的主人而勤奋学习!”的横幅标语。

C.周老师对学生说:“我们学习上要不断进步;否则就要后退。古语不是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吗?” 

D.据吉林省有关调查,当问及“遭遇社会风险时怎么办”,有68.0%的人回答“依靠组织解决”,只有32%的人回答“依靠自己解决” 。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A、白话文(又叫语体文,就是用现代汉语写录的语言)从什么时候起用作小学教材,我记不真切了,大概在七、八十年前。 

B、“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我明天一大早就走。你有什么事要我办吗?”小王总是那么热情。
C、学生考试达不到标准,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不及格就了事,必须研究学生达不到标准的原因——是教师自己的指导不完善呢?还是学生的资质有缺点,学习上有疏漏?——竭力给他们补救或督促。

D、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提示及答案]

1、选AB项末应用句号,C项“用……来说”应用逗号,D项“这样的”后破折号。2DA项中的冒号应为逗号。B项中“办公费用”之后应为逗号。C项中“威力”之后用逗号。3DA项中“非正式联谊会”应加引号,B项中第二个分号改为逗号,C项去掉破折号换成汉字“中的”。4DA项“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之后的句号应改为逗号放在引号之外。B项去掉感叹号。C项中的分号应改为逗号,问号改为句号。5BA项中“七、八十年”不用加顿号,是概数连用。C项中问号是选择问,第一个问好换逗号,第二个问号应删去,因破折号起括号作用。D项中括号多余,引号多余,都应删去。

21

[今日例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

①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____。

②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产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____。

③汽车向神农架方向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__。

④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____。

A.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B.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C.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D.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思路剖析]解答此题在注意这四个成语在含义与使用范围上的细微差别的同时,还应结合语境透露的信息来辨析。成语有初始的意思,也有在使用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新的意思。因此,平时要注意积累成语,日积月累,运用时就容易得多了。

[解题示范]①句“陈列着……”语境显示东西很多,让人看不过来,“目不暇接”符合这一语境要求。②句陈述的对象是“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即玉雕产品的神态之美,用“美不胜收”正合此境。③句陈述的是“奇峰异岭扑面而来”,应选有受动意义的“应接不暇”。④句陈述的是“品种齐全”,“琳琅”对“品种”,“满目”对“齐全”

[今日习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芦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这些石狮已守桥三百多个岁月。

B. 在今天举行的决赛中,我国选手有实力染指金牌的项目是女子一百米蝶泳和女子马拉松比赛。

C.他门门功课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发表了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

D.这家报纸改版后面貌一新,受到读者欢迎,很多报纸跟着仿效起来。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他____不决的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景物。

2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3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她____成一个阔太太,打扮的珠光宝气。

A. 犹豫  逐步  化装  

B. 迟疑  逐渐  化妆  

C. 迟疑  逐渐  化装 

D. 犹豫  逐步  化妆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的生活扁舟轻驶,务必要它____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____无以进,重则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____什么都不得不____。

A.装载  徜徉  致使  割爱

B.承载  徘徊  导致  舍弃

C.装载  徘徊  致使  舍弃

D.承载  徜徉  导致  割爱

4、对于比较复杂的事实材料,他总要花一番力气加以(      ),或者把这一材料和另一材料相(       ),或者亲自作(      ),解剖一个麻雀,来(      )一般材料的可靠程度。

A.调查    验证    审查     核对

B.验证    核对    审查     调查

C.审查    核对    调查     验证

D.核对    验证    调查     审查

[提示及答案]

1DA“岁月”是集合概念,不加数量词。B“染指”带有贬义。C“造诣”大词小用。2A(第3句中“化装”和“化妆”用哪一个词适宜?从句意来看,她的这种打扮是为了躲避,因而应该用“化装”,是假装,而不是一般意思上的装扮。)3B(从“舍不得撒手”可知,与之相反的应是“舍弃”,而不是“割爱”。可排除AD项。“致使”的意思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使得怎么样,用在这里不合适。)4C(看一个材料是否有可靠性,用“验证”最恰当。

22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做“猪猡“的人。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③打哈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④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⑤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躯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1、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

A、 表现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慌乱和骚动。

B、 表现了包身工住宿条件条件的恶劣。

C、 表现了包身工在恶劣的环境下紧张而又懒散的生活。

D、 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以及长期遭受野蛮的摧残虐待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思路剖析]这两题分别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要看到这两题的内在联系。第一题分析层次准确则有利于第二题的解答。首先我们来看这一文段共说了哪些内容。第一句话告诉我们的信息是工房间的面积和住宿的人数;第二句话是讲有威势的喊声带来了这群人的骚动;第三句话具体描述骚动的情形;第四句话观察所引起的感慨,第五句话则是印证第四句所说内容的材料。面积小而住宿的人多,这是说明环境恶劣,而恶劣的环境又导致了人们的精神麻木。根据这样的分析再来答题,应该说不是很难了。

[解答示范]1、应选A项比较合适。分三层,一是说明面积和人数,二是描述住宿和起身的情形,三是作者的感慨。2、从上面分析的情况来看,这段文字主要突出包身工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因而选D较好。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落日照着那只旧渡船一起一伏,芦竹映衬着这古朴的木刻般的景色。老人一动不动地蹲在船上。咬着烟管,斜视着不远处车来人往的斜拉桥。他脸上毫无表情,眼角皱纹向下斜伸着。新建的独塔式斜拉桥使他孤僻的性格更古怪了。

大桥落成剪彩的那天,是他摆渡生涯的终结。

但他不能离开他的渡口。每天傍晚都这样蹲在船上,咬着烟管斜视着不远处车来人往的大桥,一动不动,好像在等待他往日的顾客。

听到凌乱的脚步声,他知道儿子和孙女又送饭来了。儿子在镇上做临时工,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爷爷,爷爷,吃饭了。”小孙女捧着青瓷碗跑过来。这只青瓷碗也是老人心爱之物。他兄弟贫农各得一只,但兄弟的已经和主人一起入了坟茔。青瓷碗厚实笨重,形体大而容量小,虽不是越州名产,但它的古朴也是别有风味的,不过老人对它的钟爱,却是因为这是祖传家珍,神圣可敬。老人历来用它吃饭,成了不容更改的规矩。而现在,渡口废弃,渡船闲下来,用这碗更成了他怀旧的一种慰藉。

他拉了一下披着的黑布衫,没回过头来。

儿子一步跨上船,一边跺跺脚,好像考察一下船的适用度。一边说:“爸,以后你别再来这儿了。在家听广播,看看电视还不好?”

老人知道儿子早就在打他的主意了。这船陪他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浪涛,他靠了它立门面,翻造新屋,又靠了它娶儿媳,现在儿子要用它来搞运输,搞长途贩运,他感到格外凄凉。他敌视地看了一眼儿子,一声不吭。

“爸,你快吃饭呀,都凉了。”儿子不耐烦地说。

“爷爷,你快吃饭嘛。”小孙女用碗碰碰老人。

老人转过身。不料碰落了他那祖传的青瓷碗。一声沉闷的钝,碗碎了。小孙女呆住了。老人抡起他的粗手掌,瞪圆布满红丝的眼睛,怒视着他素来喜欢的小孙女。

儿子忙过来护住女儿说:“爸,碗碎了就罢了,也该换新的了。”

老人把怒气发在儿子身上,指骂着:“你这败家子,败尽家当的是你!”儿子耸耸肩,讪笑着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翻屋不是拆了旧屋吗?”

老人暴怒了,喘着粗气,抖动白短髭,脸憋得通红,说不出话来,好久才哼了一声,跳下船慢腾腾地穿过芦竹回家去了。

“爷爷生气了。”女儿泪汪汪地说。

父亲淡淡一笑,背对着晚霞,看着那郁郁青青的芦竹说:“来,我给你做吱吱管儿玩。”

1、一、三段为什么反复描写老人的神态动作?(   )

答:                                                     (20字以内)

1、 第四段中说“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你认为“儿子”是个怎样的人?

答:                                           (15字内)

2、 爷爷的思想性格特点是:

答:                      (8字内)

3、 作者以“祖传青瓷碗”为题,其意图是(60字内)

答:                                                              。

[提示及答案]1、意在突出表现老人失落、怅惘、怀旧心理。2、不安于现状,敢于改革进取的青年。(文中有明示信息如“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也有通过老人心理活动侧面介绍儿子准备搞运输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解答)3、勤劳纯朴,守旧迂腐。4、一是以青瓷碗为行文线索。二是青瓷碗具有象征性,文章藉此反映老人的思想性格和新旧斗争。三是青瓷碗的打破预示着旧传统、旧观念的打破。

23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微风早经停息了;柘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冉冉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许多的功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一面劝说着,“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老女人叹了一口气,无精打彩地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的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们走了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__”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1、这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的片断。《药》选自鲁迅的作品集             。

2、写出这段文字中使用的两个比喻句子:                             。

3、 这段文字突出渲染了      的气氛,作用是什么?

[思路剖析]这里的三个题目难易程度有区别。前两个能力级较低,后一个则可以有深浅不同的答法。第一题要记住一个技巧:在我们学过的鲁迅小说中,除《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外,其余均选自《呐喊》。第二题的比喻句子容易辨认,都有比较明显的喻词。第三题,渲染的气氛容易理解,至于渲染这样的气氛作用是什么,则允许有不同的理解。理解到老妇人内心悲痛的层面是可以的,进一步理解到烈士的死后寂寞,革命的行动并没有达到革命的目的则更显深刻。

[解答示范]1、选自鲁迅的作品集《呐喊》。2、两个比喻是: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乌鸦箭也似的飞去了。都是明喻。3、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老妇人失去儿子的悲哀(也表现了烈士死后的寂寞)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      (A),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烁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      (B),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不过也曾有过一个时期,的确很想见鲁迅先生。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我当时初学写作,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偶尔也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我的名字在文艺界是陌生的,由于产量不多,《自由谈》外又不常见,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      (C)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      (D),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自己作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去承担责任呢?我演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惴惴不安。正当想见而又不敢去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后,鲁迅先生接着说:“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我立刻紧张起来,暗地里想: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心里一急,嘴里越是结结巴巴。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我说。“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说着,就呵呵大笑起来。

我先是一怔,接着便明白过来了:这指的是他曾经使用“唐俟”这个笔名,他是的确信过一回唐 的。皇是我也笑了起来。半晌的疑云,不,很久以来在我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部消尽散绝了。

1、文中空缺处(ABCD)应依次填上的一项词语是(     )

A、 造谣毁谤  疑神疑鬼  指桑骂槐  绘声绘色

B、 指桑骂槐  疑神疑鬼  造谣毁谤  绘声绘色

C、 绘声绘色  造谣毁谤  疑神疑鬼  指桑骂槐

D、 疑神疑鬼  指桑骂槐  造谣毁谤  绘声绘色

2、对正面句子的原因与结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所以我不敢去接近他。

A、 结果与原因叙述都正确,并能用原因正确解释结果。

B、 结果与原因的叙述都是错误的。

C、 结果不正确,但对原因的叙述是正确的。

D、 结果正确,但对原因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3、作者用“鲁迅先生不断更换笔名”,这一材料的用意是(     )

A、 强调鲁迅先生是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

B、 为鲁迅先生替自己挨骂交代原因。

C、 揭露反动派对文化禁锢的罪行。

D、 突出鲁迅先生韧的战斗精神。

4、“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拟    B、比喻    C、借代    D、双关

5、对“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这句话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以为对自己所写文章记到鲁迅名下这件事,鲁迅不会知道,没想到他早就知道了。

B、 原估计鲁迅会提出他替自己挨骂这件事,网页后鲁迅果然提出,但没想到他并没有因此而责备自己。

C、 原估计鲁迅会责备自己,现在果然责备,但没想到是在偶然的情况下责备自己。

D、 原以为鲁迅不容易接近,没想到他那么容易接近。

6、作者开头写“有的人”议论鲁迅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尾呼应,从反面突出鲁迅平易近人的特点。

B、 交代自己不敢接近鲁迅的原因。

C、 为下文晤见鲁迅时的窘态作铺垫。

D、 从侧面突出鲁迅对敌斗争的精神。

[提示及答案]1、可以一一代入看上下能否犴衔连,也可以选择最能确定的一处用排除法。如第三格文后有“妄加揣测起来”的话,这就说明空格处只能填入“疑神疑鬼”一个短语,通过排除认定C项。2、回到原文去看,作者说得很清楚,自己内心很害怕被鲁迅先生责备,但这是由于种种议论造成的假象,并非鲁迅先生真的很难接近。答D3、这一题要弄清鲁迅用笔名的原因与本文中用这一材料的用意间的关系和区别,否则就可能选择错误。鲁迅先生不断更换笔名固然是因为A项所说,但这一结果恰恰导致了“专靠嗅觉”的人揣测,代“我”挨骂正是缘此而发,故应选B项。4A5、与第2题联系起来考虑就可答题。选B项。6D项。

24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片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 这一段文字选自哪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又选自鲁迅先生的哪一本小说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这段文字中使用比喻的两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一段文字渲染了什么气氛,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剖析]1解答这一类文学常识题目要注意平时积累,积累得多了,答题时就容易了。当然在记忆时也要将热情与科学方法结合起来。总结出一些规律,有益于记忆。譬如假使我们将学过的鲁迅小说分类整理了,就很容易回答此题。2、比喻一般有三种形态,一是用“像”一类的喻词连接起来的明喻。二是用“是”一类的喻词连接起本喻体的暗喻。三是不用喻词连接的借喻。本段的比喻句都有比较明显的喻词。3、渲染什么气氛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热闹或者悲凉的气氛与热闹或者悲凉的结果是正衬,反之则是反衬。

[解答示范]1、这一文段选自鲁迅的小说《祝福》,《祝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2、文中的两个比喻句是: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爆竹声似乎合成一片音响的浓云。3、渲染了“热闹”的气氛;气氛渲染的作用是反衬祥林嫂身世的凄凉。

[今日习题]阅读余秋雨《都江堰》片断,回答问题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浓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苒,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

1、 用一句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不超过10个字)

2、 本文中“站远了看”和“味道”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                   (不超过8个字)                (不超过15个字)

3、 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

答:                                             (每一个方面不超过5个字)

4、 第五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这可以概括为:

答:长城               而都江堰               (各不超过5个字)

5、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

B、 开始不写都江堰在,而写长城,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作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钱致的地方。

C、 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 作者赞美都江堰,主要是因为它历史悠久,长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辈。

E、 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鲜明地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提示及答案]1、揭示主旨,总领下文。(一般来说,首段或首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有时还有揭示中心的作用。知道一般的作用,再去就原文稍作分析,是能够回答这一类题目的。)2、从今天看历史(这里的“远”不是指空间距离,而是指时间距离。从时间上来看,当然是指今天与长城修造时的距离了);保持自然古朴,给人浑厚感觉(这里的“味道”是指一种抽象的东西,是一种感觉,可以结合下文去寻求答案)3、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点。(这里的第三点难度比较大,对应原文的也就是最末一句话: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这句话点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以及对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的濡养的特点。4、长城:突兀在外,讲求挎排场,缺乏活力。都江堰:浸润延伸,朴实真诚,充满活力。5AD(对长城没有贬,故A项误;D项的角度过窄。)

25

[今日例题]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得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创作歌词还是谱曲,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即所谓异曲同工。

B. 黄山风景,进退维谷,美不胜收。

C. 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严重事故,真是祸起萧墙。

D. 他完全是息事宁人的态度:“好了,别吵了,她平时对你不错,你也挺关心

她。”

[思路剖析]成语的误用一是因为对成语望文生义,二是对成语色彩未能准确把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确认对象,也就是要找到成语,其次就是从语意和色彩上去辨析其使用是否合适。从而认定其正误。如“祸起萧墙”就是望文生义造成的误用。

[解题示范]A中提到创作歌词和谱曲两种事情,而“异曲同工”只适用于同一种事物。B中成语是“进退都处于两难的境地”的意思,无风景描绘。C中成语是“祸患从内部产生”,是指人际之间的祸患,而建筑事故不属于这样的祸患。故选D

[今日习题]

1、带点词语使用恰当的是(  )

A. 古人写文章不加标点,所以有文不加点之说。

B. 这篇文章太差劲了,真是诛心之论。

C.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真是如坐春风。

D. 有的同学整天打疲劳仗,这是不足为训的。

2、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关自己的身世,她从来没说过,就是别人问起来,她也讳莫如深。

B. 自从那次火灾以后,村子里听到孩子的惊叫也杯弓蛇影,以为又是哪一家失火了。

C. 这家银行资金在建筑上投资太大,问题一发生,当然就尾大不掉,很难应付客户需求。

D. 我军识破了敌人的神机妙算,提前赶到泸定桥,把他们消灭在对岸。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含英咀华,尽情感受遥远的馨香。

B.  等我们来到音乐厅,里面已是万头攒动、济济一堂。京城的观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狂热。

C. 年逾不惑的二月河,创作了《康熙大帝》,终于在文坛崭露头角。

D. 大连万达战胜了蒲项制铁,无独有偶,鲁能泰山也战胜了现代恐龙:中国足球逢韩必败

成为历史。

4、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从事物本身的逻辑来看,文章应该结束了,但作者又扯到别的上面去了,这实在是弄巧成拙。

B.  萨马来奇宣称:对贿赂丑闻这个奥林匹克史上令人难受的事故,我们决心一劳永逸地加以解决。

C. 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理想,要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至少在目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不会出现,有人据此错误地认为共产主义是明日黄花。

D. 小时侯,父亲对我们兄弟三人从没有过好脸色,有时耳提面命,甚至棍棒相加。

[提示及答案]1DA、“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了。B、“诛心之论”是“揭穿动机的批评”的意思。C、“如坐春风”是比喻义,而不是实指坐在春风里。)2D中的感情色彩为褒义,用在敌人方面不妥。3、A(B“济济一堂”喻人才聚集;C“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D“无独有偶”多用于贬义。)4、C(A扯到别的问题上谈不上“拙”,改为“节外生枝”;B反贿赂是长期的事,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加以解决。D“耳提面命”指恳切地教导,褒义。)(A、“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了。B、“诛心之论”是“揭穿动机的批评”的意思。C、“如坐春风”是比喻义,而不是实指坐在春风里。)

第26日

[今日例题]下列各项中词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大吹大擂    大言不惭    大摇大摆    夸大其辞

B、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话中有话  意在言外

C、颠倒黑白  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  指桑骂槐

D、人山人海  水泄不通  挨肩擦背  人多势众

[思路剖析]首先要正确理解词义,对意思相近的词语,必须仔细分辨清它们各自的含义,了解其运用的场合,涉及的范围,语义的轻重,程度的深浅,褒贬的色彩等。

[解答示范]BA组中“大摇大摆”不能用在形容说话方面;C组“指桑骂槐”比喻明指这人而暗骂那人;D组“人多势众”是人多势力大的意思,其余都形容人多十分拥挤。

[今日习题]

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四个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兴师动众  惊心动魄  动人心弦  动辄得咎

B、师出无名  沽名钓誉  一文不名  莫名其妙 

C、附庸风雅  餐风宿露  风声鹤唳  移风易俗

D、生龙活虎  无中生有  横生枝节  起死回生

2、下面三个句子后面的括号中各有四个成语,选择其中最合适的一个填在横线里。

A、 我们今后一定要戒骄戒躁,________,取得优良成绩。(变本加厉、意气风发、再接再厉、急起直追)

B、 他在敌人的监狱中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____。(皮开肉绽、遍体鳞伤、千疮百孔、体无完肤)

C、 这部小说的构思既精巧又严密,真是____。(无可非议、不可思议、无微不至、无懈可击)

3、下面成语中加点的词有活用现象,选出同属一类的一组(  )

A、风驰电掣 车载斗量 虎踞龙盘 星罗棋布 风起云涌 日新月异

B、破釜沉舟 惊心动魄 动心养性  斗鸡走狗  穿云裂石  出奇制胜

C、车水马龙  不翼而飞  洞烛其奸 对酒当歌 闭目塞听 安土重迁

D、 除暴安良 扶危济贫 摧枯拉朽 拨乱反正 抱残守缺 海誓山盟

4、根据横线上的内容,依次改换为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1他爸爸是话剧演员,妈妈是歌唱家,平时常常听到看到,无形中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也爱好舞台艺术。

2诸葛亮舌战群儒,引古论今,说得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3他知道,以前的许多想法都是像空中虚幻不实的事物,转眼就会消失,以后必须踏实努力。

A、耳濡目染  侃侃而谈  海市蜃楼

B、潜移默化  侃侃而谈  空中楼阁

C、耳濡目染  滔滔不绝  海市蜃楼

D、潜移默化  滔滔不绝  空中楼阁

5、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

1有的人只顾个人而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有的人是两头都顾,     ,也有的人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

2今天的写作条件,和鲁迅开始从事创作时的条件相比,真是不可     了。

3在作者笔下,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是被人     ,加以评论的。

4某些人将办事和做戏     ,而别人却很切实。

A、混为一谈  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B、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  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C、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  等量齐观

D、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

[提示及答案]1、选B。师出无名,名义。沽名钓誉,名誉。一文不名,占有。莫名其妙,说出。2A、再接再厉;B、皮开肉绽;C、无懈可击3、选AA组均为名词作状语。4、选A5、选D

第27日

[今日例题]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 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D.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思路剖析]答此类题目时,首先找到句中成语,然后在准确理解其语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辨析其使用的正误。

[解题示范]A句中的“无所不为”是贬义词,与全句赞颂科学家的语境不合。B句中的“半斤八两”意为不相上下,而“风格”不是上下之分,而是各有所长。C“寻找潜艇”是同盟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用“首当其冲”显然不合语境。应答D

[今日习题]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是(  )

A.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 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 我这个人一旦想通了,决心下定了,那就破釜沉舟,开弓没有回头箭了。

B. 薛宝钗巧妙而自然地利用了她豁达的行为,端方的品格,赢得了林黛玉对她的尊敬,从而虚与委蛇。

C. 现代青年喜欢或迷恋的外国文学,其实只是受译文的影响;但这影响青年的译文,读来却令人忍俊不禁。

D. 按市场经济规律办学,只能培养出市侩、巧取豪夺者和不尊重他人的狂热的拜金之徒。

3、下列四句话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这个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内心十分恐慌,但是他从容不迫地在抹桌子。

B. 父亲气冲冲地骂道:“住嘴,你自己不动手还不许别人动手,是蓄意跟全家人过不去。

C. 四百多鬼子和伪军围着广场,大枪上安着明晃晃的刺刀,刀尖指着肃穆的人群。

D. 鲁贵有点驼背,似乎永远欠着身子向主人答应“是”,他常常贪婪地窥视着。

4、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

A. 世界足球队都在厉兵秣马,觊觎桂冠。

B. 放了暑假你是去青岛玩儿,或者去北戴河玩儿?

C. 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里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D. 东汉末年,权臣曹操自我任命担当丞相一职。

[答案及提示]1BA、“莘莘学子”是指众多的学子,不能单指。C、“趋之若鹜”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适合。D、意思说反了。)2B(“虚与委蛇”不妥,词义为假意殷勤敷衍应酬)3DA色彩不合。B、意思是早就有了坏的念头,用在这里不妥。C、与情境不合。)4DA、“觊觎”一词误用,争夺冠军是正常的,不是非分的。B、“或者”误用,此处应用“是……还是”的选择关联词。C、“出土”是不及物动词,应改用“发掘”。

28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章片断,回答问题

罗马从中古以来便以教堂著名。康南海在《罗马游记》中引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光景大约有些相像的,只可惜初夏去的人无从领略那烟雨罢了。圣彼得堂最精妙,在城北尼罗圆场的旧址上。尼罗在此地杀了许多基督教徒。所说圣彼得上十字架后也便葬在这里。这教堂几经兴废,现在的房屋是十六世纪初年动工,经了许多建筑师的手。密凯安杰罗七十二岁时,受保罗第三的命令,在这儿工作了十七年。后人以为天使保罗第三假手于这一个大艺术家,给这座大建筑定下了规模;以后虽有增改,但大体总是依着他的。教堂内部参照卡拉浴场的式样,许多高大的圆拱门稳稳地支着那座穹窿顶。教堂长六百九十三英尺,宽四百五十英尺,穹窿顶高四百零二英尺,可是乍看不觉得是这么大。因为平常看屋子大小,仅以屋内饰物为标准,饰物等的尺寸无形中是有了谱子的。圣彼得堂里的却大得离了谱子,“天使像巨人,鸽子像老鹰”;所以教堂真正的大小,一下子不容易看出了。但是你若看时而走动的人,便渐渐觉得不同。教堂用彩色大理石砌墙,加上好些嵌石的大幅的名画,大都是亮蓝与朱红二色:鲜明丰丽,不像普通教堂一味阴沉沉的。密凯安杰罗雕的圣彼得像,温和光洁,别具一格,在教堂的犄角上。(选自朱自清《罗马》)

1、 文段开头引用杜牧的诗句,是为了说明:                      

2、 概括圣彼得堂的特点(不超过12)                            

3、 下边各项是对文中描述圣彼得堂内部情况的分析,其中说得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中从内一进行描述,从构架式样写到墙壁。

B、 文章从古到今进行描述,展现了圣彼得堂的建造过程和建筑特色。

C、 文中从总体架构写到饰物、墙壁、雕像等各个部分的情况。

D、 文中写到的有建筑式样、行人、墙、壁画、雕像。

E、 文中用了行人和 圣彼得堂作陪衬。

[思路剖析]1、引用杜牧的诗句干什么?一要弄清楚所引诗的意思,一要看前后文的内容。杜诗是写南朝寺庙之多;而引诗的后文有这样的句子:“光景大约有些相像的”,可知引诗也是为了突出这里的宗教建筑多。2、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圣彼得堂的历史变迁和建筑特色,回答此题可以忽略前一部分内容。在写教堂特色的内容中,一是以主要笔墨写教堂的规模宏大,但却看不出大来,二是写教堂的装饰与色彩。可以据此去概括。3、回答此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描述内部情况”,依此一一排除即可选出答案。

[解答示范]1、罗马教堂之多。2、把握内在层次,根据字数增删。可答为:规模大而不觉,色彩鲜明丰丽。3A项“从内到外”不符合要求,B项“从古到今”和“过程”不符合,D项的“行人”和“式样”也超出了要求。就在答为:CE

[今日习题]阅读《花中四君子》片断,回答问题

梅兰竹菊号称花中四君子,其说始于何时,创自何人,我不大清楚。集雅斋梅兰竹菊四谱,小引云“文房清供,独取梅兰竹菊四君子也,无他,则以其清幽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四君子风骨清高固无论矣,但是初学花卉者总能由此入手。记得幼时摹拟芥子园画画,对几幅梅兰竹菊而依样画葫芦,盖取其格局笔路比较简章明了容易下笔。其中有多少幽芬逸致,彼时尚难领略。最初是画梅,我根本不曾见过梅花树,细枝粗杆,勾画点蕊,辄沾沾自喜,以为暗香疏影亦不过如是,直到有一位朋友给我当头一棒:“吾家之犬子,亦优为之。”从此再也不敢动笔。兰花在北方是少见的。我年轻时只见过一次,那是有人从福建“捧”到北方来的一盆素心兰,放在女主人屋角一只细高的硬木架上,居然抽茎放蕊,听说有幽香盈室(我闻不到,我只看到乱蓬蓬的像似一丛野草)。竹子倒不大稀罕,不过像林处士所谓“竹树绕吾庐,情深趣有余”,对我来说一直是想象中的境界,所以竹雨是什么样子竹香是什么味道是什么神情我都不大了解。有人说“喜写兰,怒写竹”,这话当然有道理,但我有喜怒却没有这种升华作用的才干。至于菊,直到满坑满谷,何处无之,难得东篱下遇见它而已。近日来艺菊者往往过分溺爱,大量催肥,结果每个枝头顶着一个大馒头,帘卷西风,花比人痴胖!这时候,谁还要为它写生?

我年事渐长,慢慢懂了一点道理,四君子并非是浪博虚名,确是各自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出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合而观之,不作媚世之态。画,不是纯技术的表现,画的里面有韵味,画的背后有个人。我尝以为,唯有君子才能画君子,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四君子的风度。画家的胸襟风度不可避免的会流露在画面之上。艺术,永远是人性的表现。唯有品格高超的人才能画出趣味高超的画。

1、 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A、“喜写兰,怒写菊”,这话当然有理。                          

B、难得遇见它而已。                                   

2、 听了朋友的一句话(“吾家之犬子亦优为之”)作者说这是“给我当头一棒”,这是为什么?

答:                                                    

3、“我年事渐长,慢慢懂了一点道理,四君子并非是浪博虚名,确是各自有它的特点”这句话与前文中的一句话呼应,这一句话是:                            

4、 章前后对梅兰竹菊的印象和认识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                                                 

5、下面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 梅兰竹菊是以其清幽逸致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而被供称为四君子的。

B、 根据文章介绍作者未见或少见梅花兰花,而对竹菊却多见而且都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C、 第二段称我年事渐长,慢慢懂了一点道理,即由于多年对梅兰竹菊的观察,才发现它们各自的君子特色。

D、 梅兰竹菊的君子特色,概括了旧时代文人提倡高士风格,不应该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E、 梅兰竹菊各自的特色,本文各以八个字概括,用了拟人与排比的手法,句法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揭示及答案]1A、兰花幽香,画兰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竹有节,画竹能表达人的正义之感,愤怒之意。B、“东篱下”出自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意为:难得见到那种有隐士逸致的菊花。2、朋友的话言外之意是:这是小孩子的把戏,这对能勾花点蕊,便沾沾自喜,甚至以为“暗香疏影亦不过如是”的作者来说,是泼了冷水,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肤浅。3、其中有多少幽芬逸致,彼时尚难领略。4、不矛盾。前者讲作者接触的自然界中的梅兰竹菊,后者讲画中的梅兰竹菊,即流露出画家胸襟风度的饮食人性的梅兰竹菊画。这样写突出了“唯有品格高超的人才能画出趣味高超的画。”5BC

29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其时他曾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实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文中三个“疑心”应怎样理解?选择正确的一项。

A、作者用了三个“疑心”,它们之间没人什么关系,只是分别说明疑心的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罢了。

B、作者用了三个“疑心”,它们之间没什么关系,这样说是为了加强语气而反复强调。

C、作者用了三个“疑心”,它们之间有关系,一和二是因果关系,二和三也是因果关系,说明事情的前因后果。

D、作者用了三个“疑心”,它们之间有关系,第三个对前两个的否定,表现了作者严于律已的精神。

[思路剖析]本题检测的看似对词语的理解,其实也是通过理解词语进而去理解文意。解答此题不弄清三个“疑心”的对象以及为什么要“疑心”等问题,很可能理解就会出现偏差。一定要紧扣文意,逐个分析,深入理解。另外,抓一些标志词或关键词语也有利于解题。如文中的“但”是表转折关系的。重心落在“但”之后。既然重心是否定自己,肯定别人,那么,前面的“疑心”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正话反说了。

[解答示范]根据文意第一个“疑心”是说冯铿有理想、有热情,这是暗寓称赞冯铿,通过说“疑心”冯铿的“主张”影响了柔石,表达了他们志同道合。既然冯铿柔石值得夸赞,那为什么还要“疑心”他们呢?这样就可以理解第三个“疑心”了,那是对前两个“疑心”的否定。为什么作者要“疑心”自己“偷懒”的伤疤呢?这一方面反衬冯铿主张正确,精神崇高,一方面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谦虚精神。逐个推论,答案就可以选出来了。应选D项。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        (黯淡、黑暗),家具的        (陈旧、破旧),衣料的        (粗陋、粗朴),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并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         (珍贵、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的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

第十年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息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有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啊!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会是怎样的境况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1、在文中的括号内选取一个适当的词填入空格,并简要说明理由。

2、路瓦栽夫人感到痛苦伤心的原因是(    )

A、 她觉得自己长得美丽动人,应该过高雅的生活。

B、 她讨厌那个替她做家务事的笨手笨脚的小女仆。

C、 她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无限羡慕。

D、 她埋怨丈夫没有空闲时间陪自己在华美的小客室里闲谈。

3、文中描写路瓦栽夫人“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作者的意图是(    )

A、 同情路瓦栽夫人经受了十年艰苦的还债生活。

B、 表明路瓦栽夫人省悟到片断虚荣换来了十年辛酸。

C、 批评路瓦栽夫人十年劳苦后仍念念不忘片刻虚荣。

D、 表明路瓦栽夫人沉湎过去,对未来感到失望。

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哪一种是错误的?(    )

A、 揭示路瓦栽夫人悲剧的社会原因。

B、 批评路瓦栽夫人羡慕奢华生活的虚荣心。

C、 同情路瓦栽夫人的不幸遭遇。

D、 把路瓦栽夫人的悲剧归因于偶然发生的小事。

5、下面几段文字,哪一段是描写玛蒂尔德的?(    )

A、 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

B、 她望着堂屋里的窗棂和草垫的椅子,不能不落泪。她以为错看了老父的心,因为他对她多么温柔,多么体贴 ……

C、 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D、 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6、对“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把路瓦栽夫人的不幸遭遇归结为偶然发生的小事情,是世界观的局限性。

B、 作者对路瓦栽夫人因失项链而被“败坏”愤愤不平。

C、 作者对主人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 作者通过对整个事件的评论来否定资产阶级上流社会。

[揭示及答案]1、黯淡、破旧、粗陋。2A项,向往过高雅的生活,但却嫁给了一个小职员,无法满足她的愿望,这是路瓦栽夫人最感伤心的一点。B项是这种生活中的应有之义。D项与原文意思相悖。C项看上去好像是对的,但大而无当。这可以看作是小说的用意所在,但不是路瓦栽夫人伤心的触点。在路瓦栽夫人看来,女人的美丽就是她的资本。3、要结合前后文去品读,主人公不是在反思,而是沉醉于幸福的回忆,说明虚荣心已经深入玛蒂尔德的骨髓,虽经十年艰辛仍念念不忘,可见出作者对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意识的批判是深刻的。答案应该是C4、从选项的矛盾性可以得出答案。A项和D项不可能并存。那么哪一个是正确的呢?从原文的分析来看,把路瓦栽夫人的悲剧归因为偶然的小事情,是作者的思想局限性所在。答案应取A项。5AB项中的人物是欧也妮;C项中的人物是《药》中的夏四奶奶;D项中的人物是祥林嫂。6A项正确。

30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从此,有很和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想起黄鹂。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的好处。

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厘 ,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吧。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孙犁《黄鹂》)

1、这是文章的结尾的几段,作者于此感悟到了哪几层意思?

答:                                                         

2、“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吧”这句话中的“这个角度”是哪个角度?如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试从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你的理解。

答:                                                         

[思路剖析]1、文章先说江南的优美景色,然后将黄鹂推到这样的背景中去,说明黄鹂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展示出它的美来。进而由黄鹂这个特殊推向一般,推向普遍,揭示了事物都是在特有的环境里才能发挥极致的道理。在完成了这样一个铺垫之后,文章开始了新的跨越,点出了真正的用意所在。原来作者是为了阐述文学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原理:典型人物要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展示出全部的风采。2、第一问其实是考查“这个”一词的指代义。第二问其实是说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至于找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就更容易了。

[解答示范]1、作者从中感悟到了四层意思。理解名言的好处是第一层,悟出了黄鹂之美在什么环境之下才能展示是第二层,悟出各种事物的极致都得在一定环境里发挥是第三层典型性格当在典型环境中展示是第四层。2、这个角度指的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结合和相互发挥”;怎样去理解呢?典型性格必须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塑造成功。举例说明:如贾宝玉之于大观园,孔乙己之于咸享酒店,没有大观园也就没有那么多女孩儿,没有咸享酒店就没有短衣帮的舞台。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童年时,我很迷恋过一阵捕捉鸟儿的勾当。但是,无论春天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还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鸟儿。它既不在我那小小的村庄后边高大的白杨树上同黧鸡儿一同鸣叫,也不在村南边那片神秘的大苇塘里和苇咋儿一块筑窠。

初次见到它,是在阜平县的山村。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有时清晨起来,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丛林里,我听到了黄鹂的尖锐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可是,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1、全文第一句是“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这种写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童年时,我很迷恋过一阵捕捉鸟儿的勾当”。“勾当”一词在这里带贬义吗?如果带,文中为什么没有自我忏悔;如果不带,如何与下文批评伤鸟者的情感基调相和谐?

3、这两节是如何写黄鹂的?

4、黄鹂又名黄莺,是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如杜甫就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作者本是喜欢读书的,又受古典文学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在这里不信手引几句以增加作品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呢?

[揭示及答案]1、常理应该先交代鸟的名称,才可以说“这种鸟儿”,本文的写法很突兀,在平淡的叙述中起到了平中见奇的效果。2、不带贬义,体现了獐的顽皮、天真。因为这里只说捉鸟,并不是下文的用枪打鸟和以虐鸟解闷。3、先用反衬法写童年没有见过黄鹂,以造成小小的悬念,再用战争环境为背景来写黄鹂的动态美,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奇妙。4、不引用是为了全文风格上的和谐,追求叙述上的平淡、纯朴、自然之美。(当转入说理时,文章的语言风格就发生了变化。)

31

[今日例题]下面四句中,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

A、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那是极端有害的;

B、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那是极端有害的;

C、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样做是极端有害的;

D、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那样做是极端有害的。

[思路剖析]有一类病句,语病出在表达不当,而不在结构上。辨析这一类语病,需要比较强的语感能力。表达不当主要体现为:用语冗赘,表达模糊,句义含混,表述有歧义,语意有割裂现象等等。例题涉及的是表述清晰与模糊的辨析。

[解答示范]A句与B句一词之差,A句用近指代词,B句用远指代词,但不论近指、远指。指代的都是“我们历来      ”这一主张,没能把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C句与D句也是一词之差C句用这样做,D句用那样做,指代对象都是“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的作法。“这样”做,有“已经”做的意味;“那样”做,则表示我们未做,别人那样做的意味。显然,后一种的表述是清晰的。

[今日习题]

1、下面四句中,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

A、虽然我们已经改革了好几项规章制度,但至今还有一些规章制度不合理,需要继续

改革;

B、虽然我们已经对规章制度进行了好几项改革,但至今还有一些规章制度不合理,需要继续改革;

C、虽然我们已经对规章制度进行了好几项改革,但至今还有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需要继续改革

D、虽然我们已经改革了好几项规章制度,但至今还有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需要继续改革。

2、下面四句中,表述准确、严密的一句是(   )

A、甲乙双方不得终止协定,否则,由终止方负责对方的经济损失;

B、甲乙投资装修的房屋将作为不动产,在限期满时移交乙方,不包括室内设备;

C、由甲方提供周转资金1万元整;

D、此协议自198511日起至19901231日止,有效期5年,期满前没有其他特殊原因,双方都应遵守协议。

3、下面四句中,不会产生歧义的一句是(   )

A、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他指出:“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B、老师看到我们非常高兴,就把我们拉到他的办公室聊天;

C、校长完全采纳两个同学的合理化建议;

D、完全出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

[答案及提示]1A(前后表述一致。改革的是各种规章制度,而B项中前后两个“规章制度”含义不同。CB毛病基本相同。D项中“不合理”的位置应调整。)2D(其余各项的表达均不够严密。如C项提供的资金归谁使用呢?不明确。)3DA“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B“看到我们非常高兴”、C“两个同学的建议”都可以作不同的理解。)

32

[今日例题]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味口的方案。

B、可以说,她是美的一个典型。

C、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而是其它的肉体部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我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魅力了。

D、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思路剖析]对语病的判别一般有抽取主干法、否定计数法、感情色彩推断法等。首先是读一下选项,凭语感来感受一下,看是不是有别扭的地方,不通畅的地方,表达不尽意的地方。然后将可疑的选项拿出来,先主干,后“枝叶”,逐项分析,找出不合理的地方。

[解答示范]B项中“美的”作为定语应是修饰“典型”的,但现在却放到了“一个”前面,位置不当。

[今日习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看来,提高人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在今天显得更加至关重要了。

B、由于曹雪芹所处朝代和阶级出身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C2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了白下区检察院对白下区法院“王长发无罪”的判决书提起的抗诉书。

D、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在今后3年或3年以后要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正在举行的科技博览会出现了新鲜事:一些场馆已不见了“请勿动手”的传统的牌子,展品让参观者参与试用和动手操作。

B、新的东西总是给人以一种惊喜,旧物却如细软悠长的绵线,平凡朴素,一旦被其纠缠就会在心头绕成结,很难解开。

C、中国邮电电信总局与美国CDC公司签订了全国无线电寻呼(BP机)联网工程。

D、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有名的桥和无名的桥,有名的塔和无名的塔,真是数不胜数,千姿百态。

3、下列句子有病的一句是(  )

A、我希望读者能原谅我作这些琐屑的陈述,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达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B、在南美洲看到了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C、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D、所以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的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

4、对下列语病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1)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进来; 

2)容志行踢足球是一个善于开动脑筋的有心人;

3)他们在建设过程中,对每个重要的技术问题都交给群众讨论;

4)很多单位都召开会议,要求杜绝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5)有无毅力和决心,是干事业能成功的关键。

A、(1)(4/2)(3/5)       B、(1)(4/2)(5/3

C、(1)(3/4/2/5)     D、(1)(4/2/3/5

[答案及提示]1CA项中“更加”与“至关”语意重复。B项中缺少主语,可以将“由于”去掉,让这一短语成为主语。D项“或”应改为“和”,表意才准确。2BA中“参与试用”应删去。C项缺少了宾语,应在“工程”后加上“合同”。D项句式杂揉)3B(缺少了主语,可以将“看到了”改成“看到的”。)4D1句和4句都是把意思说反了,2句主谓不当,3句介词误用,5句照应不周。)

33

[今日例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周洁用她那优美娴熟的舞姿,顾盼生辉的眼神,塑造了美丽而活泼的金孔雀形象;

B、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地前进,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C、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并且开始成为自觉的潮流。

D、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错误,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工作。

[思路剖析]语句不通顺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结构不当;一类是表达不当。结构不当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褒贬误用等。辨析语句结构,要先从总体上审查结构正误,找出有语病的部位,然后分析语病性质,寻求答案。

[解答示范]例题中,A句“娴熟”与“舞姿”搭配不当;B句“发展    是    前进”结构混乱,应改为“发展   是   的”结构,“由于   所   ”结构也不当,应改为“由     决定的”结构;C句“自觉”与“潮流”搭配不当;D句无语病。

[今日习题]

1、下面四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稍有良知的人,谁也不会否认,雷锋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B、这次考试本来不难,但他由于没有作充分准备,结果弄得差一点才及格。

C、青少年必须自觉地锻炼自己,要是不努力锻炼身体,将来就接不好四化建设的班。

D、只有迅速的钻进去,把自己变成真正的内行,在四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有主动权,有真正的领导权。

2、下段文字四个画线处,没有语病的一处是(  )

童年时可以在小河里游泳、捉鱼,可以在小山上摘野果和竹笋A,可以在大谷场上唱歌、

跳舞、讲故事、捉迷藏,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使我感到无比欢乐B。我常为那些小朋友的真诚友谊所感动C,至今不能忘记。童年的生活实在值得留恋和向往啊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会以后,很多企业领导端正了认识,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了整顿的力度。

B、有些企业效率低、能耗大,生产成本高,如不适当地压缩生产规模,就难以扭亏为盈。

C、我们要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急需的“四有”人才。

D、暑假期间,这个市的180辆消防车、二千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利用各种条件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已经成为教育部门的当务之急。

B、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C、商店公然出售盗版软件,对这种践踏出版法的行为,我们必须严厉打击。

D、李秀成临刑时是不是表现得很英勇呢?从一些历史记载来看,并不是这样。

[答案及提示]1、AB、意思说反了,应该将“才”改成“不”。C、两个“锻炼”涵义不同,这句将两个概念混淆起来了,犯了偷换概念的毛病。D、“只有”跟“就”不能搭配。)2CA、“摘竹笋”搭配不当。B、缺少主语。D、“向往”一般用于尚未实现或达到的境界,用于童年的生活不适合。)3BA、“围绕”与“为中心”搭配不当。C、应将“培养”改成“使自己”。D、“消防车”与后文“放弃、坚守”搭配不当。)4CA“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B、否定过多,意思说反了。D、“这样”代“英勇”还是“不英勇”呢?指代不明。)

34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年苏公对他们的印象怎样。

1、对这一段文字写作上的特色,下面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分到总,视野开阔

B. 疏密相间,层次分明

C. 情景交融,生动形象

D. 恰当运用比较、比喻、联想等手法。

2、从表达技巧和风格特色上看,这时写“绿”与朱自清的《绿》中写梅雨潭的“绿”各有什么不同?

答:                                                    

[思路剖析]既然是说文章的写作特色和风格特点,那么就要在通读的基础上,为文章分一分层次,通过分析层次,我们能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这就为我们准确答题打下了基础。文章开头一句便点出了描写对象:“一个绿字”,并说这里的“绿”也各有不同。接下去写漫步苏堤,给自己印象特别深的树的“绿”。有整体上给人的“莽莽苍苍的感觉”,有特写镜头的树身上苔的绿。由各处的绿到树的绿,再到树身上苔的绿,仿佛是摄影上的由面到点的拉镜头拍摄。在作这样的分析之后,再去回答问题便容易得多了。

[解答示范]1题: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这不是由分到总的结构。故答案应取A。  第2题:从表达上看,朱自清文章多借助于主观想象,本段则较多客观描写;朱文直接抒情较多,而本文则主要是情寓景中。从风格上看,朱文委婉细腻,而本段则生动明快。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回答文后问题

官复原职的N省建筑局杨局长和李秘书,走在蒿草丛生、芦荻疏落的湖边。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西风、秋水、雁阵、衔着落日的远山,交融在一起,更增添了打猎者兴致。

“嘎——”传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杨局长从李秘书手里接过一支崭新的猎枪,爱抚地摸了一下。                  。三十多年前他打游击时,也没拿到过这么好的枪。

“吱嘎——嘎呷”,从附近湖面的荷梗残苇中,窜出几只白颈黄蹼、羽毛灰麻麻的水鸭子,在空中扑腾乱飞,惊悸声声,赶着猎狗捕猎的社员,也悄悄地摸到这儿。好几支猎枪的枪口,同时瞄准了这些空中猎物。

“砰——”老杨开枪了。一缕白烟消散,一只水鸭像断了线的风筝,从半空中俯冲而下。

“打中喽,打中喽!杨局长,你真不愧是当年游击队里的神枪手。”李秘书像个孩子似的跳着,嚷着,奔过去捡猎物。

老杨只是“嘿嘿”笑了几声,拍着枪,连声说:“好枪,好枪!”

他俩朝熄了引擎的黑色小数点轿车走去。老杨说:“老王这家伙介绍的地点还蛮不错呢。”

李秘书试探地凑上去说;“他是你的老部下嘛。这次他请你批五十吨建材物资给他……”

“你不要为他做说客。半个字也不批。针大的洞,也会刮进斗大的风。咱党员干部,那歪门斜道不要搞。”他停了一下,朝烟波迷茫、水天一色的湖面瞧去,“好景致,可惜婷儿没有同来。”

“她今天有更高兴的事。”李秘书故作神秘地笑笑,说,“王主任托了文化局老局长,同意把您女儿调到实验话剧团工作。”

“嗯?”老杨眉头拧了下个结。李秘书只当没察觉,坐进轿车,手扶在车门上,仿佛自言自语地说:“就拿这辆车来说吧,也是王主任出力调拨给您的。那回大姐犯病住院,还多亏这辆车接送。”

“该死,早把我当猎物给瞄上了。”他下意识地攥紧枪把想。李秘书一眼溜到枪上,像又想起了什么,说:“王主任知道你喜欢打猎,这支猎枪,就是他特意托人专程送到您家的……”

车发动了,老杨陡然一惊,不觉倒抽一口冷气:黑黝黝的双筒枪口,冒着寒气,就像两只黑洞洞的眼睛,死死地瞄准了他……

1、填入空格处的几个句子顺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有一股子逼人的寒气

②它是双筒枪管

③枪口黑黝黝的

④枪身瓦蓝锃亮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④③①  D、④③②①

2、上面关于人物情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李秘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选出概括恰当的一项(    )

A、狡猾诡诈,工于心计。     B、矫揉造作,阿谀逢迎

C、见风使舵,随机应变。     D、老谋深算,足智多谋

3、文中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

A、 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B、 象征祖国四化建设的兴旺景象。

C、 烘托主人公打猎时的心情。

D、 反衬杨局长拒腐蚀的精神。

4、“老杨陡然一惊,不觉倒抽一口冷气”的原因是(    )

A、 黑黝黝的枪口正对着他,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

B、 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被人拖下水,无法自拔。

C、 自己身边的李秘书早已同王主任串通一气,为非作歹,自己竟不知情。

D、 王主任、李秘书正设下圈套诱使自己搞腐败作风,而自己尚蒙在鼓里。

5、小说的线索是        。

6、小说中“王主任”虽未出场,却是不可缺少的人物,作品写“王主任”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

7、为这篇小说选一个最恰当的标题(    )

A、猎枪   B、枪口   C、猎物    D、局长与秘书

[揭示及答案]1、C(这一题考查句序调整能力,看能不能将一段话调理得通畅自然,合乎情理。一,看一看这几句话分别侧重说明什么问题。二,可以将提供的各句两两组合,看哪种组合最合理。三,将这种组合放到文中,看怎样与前后文实现最佳衔接。如这里的第②句,分明具有承上解说的特征,讲的是猎枪的属性。第③、④句则从枪口和枪身说明猎枪的特点。第①句是从属于“枪口”的二级描述。这样一分析,再回到原文中的对应位置,就不难发现,答案应为C。)2A(从整个打猎的过程看,李秘书是设计好圈套引局长一步步走向陷井的,他的一切逢迎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应取A项。3C 4D 5打猎 6侧面描写 7B(猎枪的枪口瞄准的是猎物,而李秘书的看不见的枪口是瞄准局长的。这从文中对枪口的描写可以分析得出答案。)

35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了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1、这段话中的关键词语是(   )

A.欠债    惜乎    文化传统

B.遥望泰山好几次    惜乎

C.几十年   惜乎    错过

D.欠债    匆匆     错过

2、作者运用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是(   )

A. 表达了作者登泰山的强烈愿望和每每错过机会的遗憾之情。

B. 表达了作者几十年盼望登泰山,过而不登的自责和惋惜之情。

C. 表达了作者登泰山的愿望和对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

D. 表达了作者登泰山的愿望,对进取精神的钦佩。

[思路剖析]确认关键词语不可光从词上着眼,而要全面审视文段,即一看下全文内容,二看文章结构,三排除迷项,四选定答案。

[解答示范]第一题是选“关键词语”,第二题是说“关键词语”的作用,两题具有前因后果的关系。通过阅读全文可知,这段文字是作者叙述自己梦寐以求登泰山却“过而不登”,当面错过的惋惜,总共才两大句话,而集中表情达意的中心句是:“像是欠下了文化传统的一笔债似的”,“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据此“关键词语”当是与“泰山情结”有关才行。经过选项比较,A项词语均出自文中的关键句里,且动词、名词交错,情意互补,相得益彰。正确选项应该是它。而B项只说到“惜乎”;C项的“错过”虽在关键句中,但从属于“惜乎”,“几十年”与“好些次”一样,也很少确指的信息。D项以“匆匆”、“错过”取代“惜乎”,也可充当关键,但从情感上看与“文化传统”联系不够着实,所以不及A项。第题与第1题一脉相承,回答了1题,第2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① )、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 ②)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一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③ )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        那儿得到了        。

                                           (屠格涅夫《乞丐》)

1、“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号的地方。①                ②                 ③            

1、 通读全文,领会文意,然后在结尾处方框里各填一个词(一格填一字)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        那儿得到了         。 

2、 从第二段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我”的思想感情是:

4、“我”和乞丐相互握手的基础是:

5、为什么“我”要向乞丐请求“原谅”?选出理解正确的项(    )

A、 自己一时无法在物质上给乞丐以帮助,为此深感内疚、自责。

B、 自己本来是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推己及人,同病相怜,为囊中羞涩而深感尴尬。

C、 老人是物质上的乞丐,自己是精神上的乞丐,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渴求得到老人的理解。

D、 “我”在内心里把乞丐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为未能在物质上帮助自己的兄弟而深感不安。

[提示及答案]:1① 红肿 ② 战栗  ③ 冰冷 (第一处是“向我伸出一只手”自然是可见的形象,只能是“红肿”;第二和第三处均是通过握手这一动作感知的,属于触觉感知,但乞丐从未遇到别人的平等对待,因而很激动,故应是填“战栗”。)2、兄 弟 / 恩 惠  3、同情乞丐老人。4我对乞丐的理解和同情,乞丐对我的理解和感谢。5ACD(本题中的B项说“自己本来是个一贫如洗的穷人……同病相怜”缺少文本依据。原文中虽有“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的话,但并非因为贫穷,而是“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解答这一类题目,一定要从原文出发,抓住重要信息,去分析。)

36

[今日例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定,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上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习惯、规律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它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得因对抗而摇动地位。

问:“相机破例”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A、 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 顺应形势,改变常规

C、 等待机会,破除旧习

D、 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思路剖析]“相机”指察看具体情况。根据上下文:“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推断,“相机”不是主动地把握时机,而是被动地顺应形势,“破例”为动宾结构,在文中所指不只是破除习惯,因而解释为“改变常规更为合适。由此可见,对词语的分析,有时还可以结合它的结构、感情色彩、用法等方面来进行。

[解答示范]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相机”是被动的,对照选项,可以发现ACD三项都是主动性的,只有B项“顺应形势”是被动的。答案应为B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科学家们说,一种新发现的名为“融合”的蛋白分子可以部分解释爱滋病病毒是怎样进入人体细胞并开始发挥其致命作用的。

设在马里州贝塞斯达的美国全国变应性疾病和传染病研究所生物学家爱德华 伯杰及其同事在《科学》周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说,“融合”蛋白分子是科学家长期寻找的一种使人类免疫缺损病毒(HIV)进入人体免疫系统细胞的辅助因素。他认为至少还有一种辅助因素有待发现。

伯杰说,尽管这一发现对爱滋病患者没有直接影响,但是它为研究和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开创了新的前沿领域。伯杰花了7年时间来寻找这种蛋白。他的研究小组之所以给这种蛋白取名为“融合”,是因为它可以使HIV病毒与其目标细胞融合。

诸如HIV病毒之类的入侵者需要借助某种途径才能缠住目标细胞,然后涌入或与目标细胞融合。科学家早就知道某些免疫细胞表面的CD4分子是这种进入点之一。但是,他们也明白仅靠CD4是不够的,需要借助诸如“融合”之类的辅助因素。

一个有关的领域将是设法揭开所谓的长时间未发病者____即感染HIV病毒后存活多年而从未发病者____的“融合”蛋白分子是否具有某种独特的东西。这种东西甚至可能是“融合”蛋白中的一种缺陷,使患者免于患上爱滋病。

1、对文中划线句子“‘融合’蛋白分子是      的辅助因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HIV是一种病毒,能使人类免疫,“融合”蛋白分子能使HIV进入人体免疫系统细胞。

BHIV是一种免疫缺损病毒,可以进入人体免疫系统细胞,对“融合”蛋白分子起辅助性作用。

C、“融合”蛋白分子是一种能使人类免疫的起辅助性作用的因素,能使HIV进入人体免疫系统细胞。

D、“融合”蛋白分子能对HIV进入人体免疫系统细胞起辅助作用。

2、文中说“融合”蛋白分子的发现开创了“新的前沿领域”,其依据是(   )

A、“融合”蛋白分子可以部分解释爱滋病病毒是怎样进入人体细胞并开始发挥其致命作用的。

B、“融合”蛋白分子可以使HIV与其目标细胞融合。

C、“融合”蛋白分子是科学家长期寻找的一种蛋白分子。

D、“融合”蛋白分子的发现有利于揭开“一个有关的领域”的奥秘。

3、下列有关HIV病毒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HIV病毒就是爱滋病病毒,人感染上了爱滋病病毒,就患上了爱滋病。

B、 HIV病毒发挥作用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缠住目标细胞,然后渗入目标细胞,最后与目标细胞融合。

C、 HIV病毒入侵要靠“融合”蛋白分子和另外一种有待发现的辅助因素。

D、 HIV病毒入侵要借助某种途径,如CD4分子和与“融合”之类的辅助因素。

4、下列有关“融合”蛋白分子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融合”蛋白分子的发现对爱滋病的研究和疗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B、“融合”蛋白分子中存在一种缺陷,可以使患者免于患上爱滋病。

C、“融合”蛋白分子是一种能起免疫作用的蛋白分子。

D、“融合”蛋白分子将在有效地治疗爱滋病方面发挥作用。

[提示及答案]1、“理解句意”其实就是把句子的意思弄懂。怎样才能弄懂呢?抽句子主干是重要方法之一。本句的主干是“‘融合’蛋白分子是辅助因素”。剩下来的就是修饰限制成分。我们来分析一下,共有几个叠加成分。第一个是“科学家长期寻找”;第二个是“一种”;第三个是“使人类免疫缺损病毒(HIV)进入人体免疫系统细胞”,这是一个兼语式短语。在这三个限制成分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三个,它说明了融合蛋白分子的作用。通过分析,再来一一对照选项,就能够准确答题了。应选D2、回答此题,要把题干省略的内容补上。知道它是在“研究和寻找更有效的治疗爱滋病的方法”方面开创了新的前沿领域。说明这句话是在讲发现“融合”蛋白分子的意义。在这四个选项中,BCD三项都没有说到这一发现与爱滋病疗治的关系。应选A项。3、这一题要将各选项与原文中对应语句一一比较,从而找出误点。如A项,原文中说得非常清楚:HIV是人类免疫缺损病毒,而不是什么爱滋病病毒。B项所对应的原文中说“然后渗入或与目标细胞融合”,“或”是选择关系,而在选项中却被篡改为“然后      最后      ”的承递关系。C项:融合“蛋白分子”就是一种辅助因素。应选D项。4、选A

37

[今日例题]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B.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和开发。

C.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很大,安排城镇青年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D.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思路剖析]语病一般有成分残缺、成分多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色彩不协等等。其中“语意不明”主要是指表述上有歧义。容易引起不同的理解。正确判别句子的正误,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答题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使我们的思维趋于严密、清晰。因此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

[解答示范]正确答案是C项。A项“统一安排”和“应注意的问题”搭配不当。B项“新技术”可以与“开发”搭配,但不能和“研制”搭配。D项表意不明,“这类音乐作品”似乎无法演唱或演奏,可把“在古代”中的“在”去掉,同时将“古代”放在“音乐作品”的前面,并在“音乐作品”的后面加上“现代”二字。

[今日习题]

1、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A.在美国几个月的生活中,我看到了美国是一个科技发达的国家。

B.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房中。

C.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二十米宽,七百米长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

D.他从《羊城晚报》上看到了南方医院采用新技术为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施行股骨一次性延长手术。

2、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嘴巴上留着一把花白胡子。

B.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C.满山遍野都是水果:梨呀,苹果,柿子……

D.他浑身上下被打得遍体鳞伤。

3、选出成分搭配得当的一项(  )

A.虽然狂风暴雨从半空中一齐倾泻下来, 但大家无所畏惧浑身的热血在呼啸。

B.人们的精神面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焕发。

C.知识分子钻研业务,搞科研、写书,那时也被看作是自留地, 而加以禁止、取消,害得文化战线几乎成为一片荒漠。

D.小组的出勤率也有很大提高。

4、选出语序得当的一项(  )

A.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B.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作用。

C.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高尚的还是卑下的,是落后的还是先进的,将决定你能否成大气候。

D.这是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提示及答案]1、选ABCD均属于成分的残缺或多余。2、选CA项“嘴巴上”多余,B项“无声”多余,C项“浑身上下”和“遍体”语义重复。3、选DA项“狂风”不能“倾泻”,B项去掉“面貌”,C项“自留地”前加一个“种”字。4、选BA项“棉花的生产”改为“生产的棉花”,C项“是落后的还是先进的”改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D项把“有效的”移到“方法”的前面。

第38日

[今日例题]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B.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他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C.今年年初英美两国曾集合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D.这些软件如果单卖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思路剖析]这是考查病句判别能力的题目,因为题干上并没有讲明病句的范围,因此,要从前文所说的病句的各种情况出发去全面思考,寻求答案。例如A项属于成分多余的毛病,而C项则是用词不当的毛病,B项却又是结构上的肯定与否定的问题。可见如果我们不从多角度去思考分析则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解析示范]正确答案是D项。A项“截止日期”和“最后一天”语意重复,二者去掉一个即可。B项多用了一个否定词,把意思说反了,应当把句中的“不”去掉。C项不合情理,英美集结军事力量,怎么会使海湾地区战云密布呢,唯一的可能是英美在海湾地区集结军事力量,才使得该地区战云密布。“威慑”是施动者的行为,而不是受动者的行为,这是用词不当。

[今日习题]

1、下列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

A.游击队对敌人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B.收购站营业员因认真执行规定,对收购来的有病猪肉,未按照站主任的意图,加盖“合格肉”图章,以致遭到迫害。

C.一辆乳黄夹深红色的电车飞驰过去。

D.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它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B.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C.科威特、新西兰和沙特三个队还个有两场比赛,中国队能否出线进军西班牙,将取决于他们的三场比赛的结果而定。

D.这个在1979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的曙光电线厂的前身是三个街道生产小组合并起来的。

3、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了。

B.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

C.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

D.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漂泊》,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20多年的美籍华裔作者之手。

4、下列没有语病合乎事理的一句是(  )

A. 深夜,周围是多么寂静,深蓝的天空中无数的星星闪闪发光,阵阵凉爽的风吹得人周身舒畅。突然,一阵哨声把我从梦中惊醒。

B. 参加长跑的运动员,听到广播马上到操场集合。

C.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D.焦裕禄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是陌生的。

[提示及答案]1C(A项的“进攻”既可是游击队一方,也可以是敌人一方的行为。B项中主任是不是同意加盖公章呢?都可以理解。D项中的著作是菲律宾作者写的还是介绍菲律宾情况的呢?未能说明。)2A(B、“背后”是“表现”搭配不当。C、前面讲两场比赛,后面又说三场,前后不一致,造成了矛盾。D、将“前身”前的“的”改为逗号,并加上“其”。)3C(A、“被”改为“在”,删去“曾”。BD、句式杂糅。)4B(A、哨声前是醒着还是睡着?C、如果是“幸免”的,就不能说是“死难者”了。D、主动者应是“青年人”。)

39

[今日例题]下列各句在表达上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上级领导的表彰。

B. 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C. 你知道每斤蜂蜜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花的花粉。

D. 先生侃侃而谈,他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似乎暗示着这些年的艰辛和不快。

[思路剖析]解答此题要逐项逐句从整体到局部进行检查。

[解答示范]A项中“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动宾搭配不当;B项中第一个分句“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有能否一词,而作为关键条件的第三分句却没有与“能否”一词相对应的词;C项中的“大约”是表估计的副词,而此句的“五十万朵”十分精确,彼此搭配不当。故选D

[今日习题]

1、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A.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因此也能按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

B. 只有几分钟工夫,提起铁架子来,才看见铜胎全体通红。

C. 辞章问题虽是个形式问题,却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作者的思想作风有密切的关系的。

D. 只有一点微弱的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

2、下列复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热烈的掌声。

B.因为他没有把握好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C. 尽管你的赠礼多么微薄,但在农民心上,却像千斤重的砝码。

D. 不管当地气候条件极端不利,探险队员终于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3、下列4个句子表达不够清晰,改正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 花圈上的荷花、菊花和牡丹,象征了先烈们的坚忍、纯洁和品质高贵。

B. 这里的广大农民,在实行了规模经营以后,经过一年苦战,粮食和棉花的产量都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C. 记忆力惊人的马哈戴蒙能够背出圆周率前的31811为数字。

D. 包括4个原山东省泰安市市一级干部在内的23个经济罪犯,被推上了审判台。

4、下边表达上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

A. 要研究杜甫,要力争阅读杜甫的全部资料。

B. 他动员爷爷和弟弟下月五号和六号两天一道去乡下住。

C. 明天校长和校其他领导一起去看望军训的同学。

D. 文章分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各个历史时期进行斗争时所采取的战略方法。

[答案及提示]1D(A删去“因此”,“自由的粘”和“按图样工作”是并列关系。B“只有……才……”改为“只要……就……”。C作者前加介词“与”或“跟”。故选D)2A(B、从整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来看,应是转折关系的复句,但句前又冠以“因为”,造成了矛盾。C、“尽管”改成“虽然”。D、将“终于”改成“还是”,“不管”改为“尽管”。)3A(CD语序不当。B未能保持话题统一,要在“粮食”前加“使”,成为兼语句。)4C(A、“杜甫的全部资料”表意不明,包括不包括杜甫的作品或他人研究杜甫作品的成果呢?B“他”是不是一道去乡下住呢?D“战略方法”是“无产阶级”的还是两个阶级的呢?表述不清。)

40

[今日例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用作表现心情的一种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倡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问:本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剖析]本题考查的是抽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既然说贝多芬是疯人,可知,他们都是贝多芬的反对派。那么,他们与贝多芬的做法就是不同的。贝多芬“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则这些人就是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完全看重乐式的设计,甚至把乐式的设计作为目的。文中最后又说“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前后印证,就可以回答问题了。

[解答示范]我们将前面分析的具有与贝多芬不同特点或者说是贝多芬反对派的那些人作一个概括,符合字数的要求就可以了。可答为:指当时的某些只追求乐式的有名的音乐家。

[今日习题]阅读林斤澜《春风》,回答问题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天,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

其实,意见里说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来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忽;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呣?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要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不论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渣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渣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哧地帮助呼哧哧的人们,把粪抛拔苗助长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觉得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忽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作者在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中写出了北京春天的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分别是什么?

答:(1)             (不超过个字)

(2)             (不超过个字)

2、作者说,北京的春风不仅仅是刮土,而且他还有“别样的体会”。这“别样的体会”具体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写道:(1)起先还“怀念江南的春天”,后来又不愿回到江南;(2)起先对北京的春风成天“刮土”有“意见”,后来又强烈地“怀念北国的春风”。这样琯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作用(1)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

A、 在作者的笔下,南北两地的春风有着各自的特点,江南的春风具有阴柔之美,北国的春风具有阳刚之美。

B、 本文着力刻画了北国的春风的威势,意在衬托北国自然环境的恶劣。

C、 作者多用铺陈写法,如用“滚滚而来”“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之类的词语来写北国的春风,这和北国粗犷、莽苍的自然景观是十分般配的。

D、 作者对充满生命力的北国春风的讴歌,其实就是对在改革的春风吹拂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景象的祖国的讴歌。

E、 作者对江南的春天时而怀念,时而不满,对北国的春风时而质疑,时而放歌,这使得文章一波三折而又前后呼应。

[提示及答案]1、这一题近于对文段段意的概括。第一段中所说的春脖子短,实际是说春天的时间短,文中有“冬天刚过去,夏天就到眼前了”一句就是明显的揭示性的话。再据3个字的要求,可以答为“春天短”、“时间短”或“春日短”。第二段说的是风沙大而频繁。可答为“风沙多”。2、首先要回到原文对应位置,读一下前后文,再作分析。原文这样说:“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刮土,当然是坏事,不好的作用。但用反问来表达,不就说明还有其它的作用吗?“别样的体会”说的就应是它除刮土的坏作用外,还有好作用。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去阅读下文,找出其中的有效信息: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帮助人们抛撒肥料。3、作用(1)要突出两点,一是对象,一是反衬的手法。看似说的江南,其实是说的北国,说北国的春风。用反衬的方法,突出北国的春风有力量,能吸引力。(2)欲扬先抑,赞美北国春风摧枯拉朽带来春天的重大意义。4ACEB项衬托环境的恶劣错了。D项有点牵强附会。

41

[今日例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问:文中划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

A、 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 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 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 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思路剖析]本题考查重点是对文重要词句的含义的理解。要正确解答此题,要把前后文联系起来认真阅读思考。看看本段中科学家想要达到的一个目的是什么。从上下文来看,科学家是想达到的目的是将光速慢下来,而不是使其速度得到加强。抓住了这一核心,再来思考这个词语的含义就容易一些而不至于被其干扰项所迷惑了。

[解答示范]文中划线处的“影响”共出现过两次,这两个“影响”的含义是相同的。由于原文“但是在情况下,”是承前一句“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来说的,因此这里的“影响”一词应该是指普通透明材料使光速降低。所以文中加线处的一句“加强这种影响”应该是指加强普通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不应该是指加强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根据同样的理由,可知B项是错项,此外,CD两项也是错误的,这两项所涉及到的内容都远离划线句,不可能是“影响”一词的意思。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英国帝国癌症研究所人员最近宣布,他们利用癌症病人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制成了一种抗癌疫苗,这种疫苗能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英国研究人员下一步将进行临床试验。

利用疫苗抗癌是医学家们急于实现的目标之一。欧美的医学家们正在就几种疫苗利用生命的基本遗传物质DNA来制备具有人格化的疫苗,因而尚属首次。

该研究所人员罗伯特、霍金斯博士说,他们的试验标志着利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治疗淋巴癌,同时也是一种基因疗法的形式,因此对于所有癌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肿瘤是由分裂后失去控制的人体细胞形成的,但是从遗传学上来讲,这种细胞又是人体的一部分,因此免疫系统不会把他们当作外来敌人加以攻击。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研制诱导人体免疫系统去攻击肿瘤,或者至少是阻止肿瘤繁殖。

由于这种疫苗能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因而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的副作用。科学家早先对其抗癌疫苗进行的试验表明,免疫系统有可能转而攻击自己,杀伤健康细胞。

1、根据文意,这种疫苗称为“具有人格化的疫苗”的原因是(   )

A、 这种疫苗利用癌症病人的DNA制成。

B、 这种疫苗能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

C、 这种疫苗能区分癌细胞和健康细胞。

D、 这种疫苗对癌症病人没有副作用。

2、根据文意,对“利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治疗淋巴细胞      对于治疗所有癌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淋巴癌包含各类癌症特点,能治疗淋巴癌,也能治疗所有癌症。

B、 各类癌症都产生于人体细胞的分裂,因此治疗淋巴癌的方法也适用于治疗各类癌症。

C、 肿瘤的产生和扩散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受阻,用这种新方法诱导系统,可以治疗各类肿瘤。

D、 治疗淋巴癌的新方法如获成功,意味着利用不同的癌症病人的DNA制备的疫苗,可以治疗不同的癌症。

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抗癌疫苗是一种人的基本遗传物质DNA制成的疫苗。

B、 免疫系统通常情况下不会把癌细胞当作敌人加以攻击。

C、 分裂后失去控制的人体细胞DNA具有基本遗传物质,至少可以阻止癌细胞的繁殖。

D、 利用癌症病人的DNA制成的抗癌疫苗,实现了医学家们急于实现的目标。

4、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生命的基本遗传物质DNA来制备抗癌症疫苗,在医学史上尚属首次。

B、 欧美医学家们利用几种抗癌疫苗治疗癌症尚处于试验阶段。

C、 这种利用癌症病人的DNA来制成的抗癌疫苗具有诱导人体免疫系统去攻击肿瘤的能力。

D、 英国研究人员将对用新方法治疗淋巴癌进行临床试验。

[提示及答案]1A(只有A说明了人格化,其余则说明疫苗的功用。)2D(A逻辑推理错。各种癌症既有共同的特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B不是分裂而是分裂后的无法控制。C免疫系统保护人体内部,但癌细胞是身体的一部分,因而不是免疫系统受阻。)3B(A抗癌疫苗是利用癌症病人DNA制成的,“人”的概念太宽泛。C科学家们的希望还没有实施验证。D利用疫苗抗癌是科学家努力的目标,而这次是否成功还要进行临床检验。)4C(是科学家希望达到的,但还要经过临床检验。)

42

[今日例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了变化,则是可以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他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一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问: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 术语

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思路剖析]这是考查对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当然要通读文段,全面把握,部分选项也可以从常理上、逻辑上去推敲排除。譬如“生物降解”是个科学术语,在现实中当然也存在,从文中内容来看只是某些生产厂家的产品不具有生物降解的特性而已。这样便可以排除部分选项。再如这里所说的生物降解是就厂家生产的产品来说的,不可能涉及到语法之类的问题。从文意和常理两方面去分析,回答此题还是容易的。

[解答示范]文中说“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使用是不规范的,是就厂家的使用而言的,并不是说这一个科学术语本身不规范。A项理解是不正确的。如前面所说,CD两项也是错误的。只有B项符合原文意思,生产厂家在使用这一术语时,未能做到产品与“生物降解”的要求相符。所以说名不符实。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将动物器官移植给人类的尝试可以追溯到17世纪,据说当时将狗骨头用于修复一位俄罗斯贵族的头颅。在现代,异体移植已涉及到取自黑猩猩和狒狒的肝、肾、心和骨髓,但没有获得任何成功,大多数患者出现器官排斥现象或严重的感染。科学家最为关注的事情是当病原体从动物跃迁到人类时发生种间感染。然而,一项新近研究带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接受了猪活体组织的患者并没有表现出被可怕的猪反转录病毒感染的证据。

过去几年间,有关异体移植的讨论集中在两种可能的供体动物(猪和狒狒)上。虽然狒狒器官不像猪器官那样被强烈排斥,但它们携带病毒转移的危险比猪器官大得多。此外,猪器官大小适当,这种动物繁殖较快,并已被作为食物进行饲养,这样对大多数人而言,宰杀它们就没有什么道德问题。

超急性排斥问题——能在数分钟内毁坏移入器官的强烈免疫应答——对猪器官而言似乎已经解决。英格兰剑桥Imutran的研究室主任DavidJ.G.White于1992年最先提出了这样一种技术,即将人类基因插入猪胚胎之中。此猪的器官就具有了人类互补调节蛋白,实际上,人类免疫系统被骗过而接受了猪器官。

当然,猪隐藏着病毒,公众和立法者担忧的主要来源是猪内生反转录病毒(PERV)。内生反转录病毒融入其宿主的DNA之中,并且不能消除。另一种反转录病毒——猿猴免疫缺损病毒被广泛认为能越过种间障碍,变成导致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损病毒(HIV)。伦敦癌症研究所ROBIN及其同事揭示PERV能在体外越过种间障碍。关键的问题是PERV是否感染接受了异体移植的人。

为了找到答案,Imutran同美国疾病防治和预防中心合作,检测了160名这样的人类患者。他们用猪皮肤移植或猪胰岛细胞进行治疗,或者他们的血液在体外用猪肝、猪肾或猪脾进行过灌注。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没有发现任何患者感染PERV的证据,这些患者包括36个受到免疫抑制从而具有更大感染风险的人。最惊人的是23名患者有猪循环细胞的证据,表明猪组织能在人体内长期存活。对White来说,这意味着“异体移植面临的免疫障碍并非不可逾越”。

1、在猪和狒狒中,科学家为什么更倾向于选择猪作为异体移植的供体动物?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猪器官的超急性排斥问题已基本解决。

B、 狒狒器官携带病毒转移的危险比猪器官大得多。

C、 猪器官大小适当。

D、 猪的宰杀几乎不存在道德问题。

2、下列善于猪内生反转录病毒()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PERV是猪器官异体移植时可能发生种间感染的最可怕的病原体。

B、 PERV隐藏在猪体内而且融入猪的DNA之中,无法消除。

C、 PERV能在体外越过种间障碍,变成导致的HIV病毒。

D、 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PERV感染人体的证据。

3White认为“异体移植面临的免疫障碍并非不可逾越”,不能作为这一结论的一项是(  )

A、 用插入人类基因的技术可以使猪器官为人类免疫系统所接受。

B、 有160名人类患者用猪皮肤移植或猪胰岛素细胞等方法进行过治疗。

C、 接受过猪活体组织的患者(6个受到免疫抑制的患者)没有表现出被PERV感染的证据。

D、 接受过猪活体组织的患者中有23个患者体内有猪循环细存活。

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

A、 异体移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7世纪,当时便有过成功的例子。

B、 对将猪器官移植给人类的主要担忧是种间感染,但这种情形似乎是不大可能发生的。

C、 伦敦癌症研究所ROBIN对将猪器官移植给人类持否定态度。

D、 DavidJ.G.White等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令人欢欣鼓舞,它意味着异体移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问题已经迎刃而解。

[提示及答案]1A(A项说“已基本解决”语意肯定,原文中说 “似乎已基本解决”,并未明确肯定;理解欠准确)2C(这一项所描述的内容,文中为另一种反转录病毒所具有,这是偷梁换柱的错误。)3B(解题的相关内容在第35段,B项只举出治疗融合,缺少疗效说明。属筛选要点不全。似是而非,不足为据。)4B(A项相关句在开头,原文只是“据说”,以此说“移植成功”推理不可信;C项解说属无中生有;D项说“已经迎刃而解”,是夸大失真,原文是“并非不可逾越”)

43

[今日例题]下列各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报到。

B. 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挡风。

C. 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D. 一个好比喻,或为形似,或为神似,或为形神兼似,总是离不开相似这一根本特点。

[思路剖析]句意的是否明确一般都是由某些特定的词语的多义性以及与其它一些词语组合而形成不同理解造成的,如“两个学校的校长”中“校长”究竟有几位就是一个问题,他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人。这就是“两个”与哪一个词语组合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这是我们在解答这一类题目中所要重视的问题。

[解题示范]A项的毛病表现在说话过程中不同的逻辑停顿,即“15日前/去回报”和“15/前去回报”,这就把听说能力也考查进去了,但这又是以书面形式出现的,所以歧义便发生了。B项自相矛盾;C项“理论”和“政策”作一颠倒后才能与后边的对应。

[今日习题]

1、下列句子中代词没有误用的一项是(  )

A.鲁迅也为柔石高度近视而又要照顾自己而极为担心。

B.走进电影院一看,早就有许多同志在这里了。

C.弟弟来信说:“我在工厂里很好,工人师傅很关心我。”

D.在农村时,我和小张住在李大伯家里。当时,我高兴地对小张说:“那里就是我们的家啊!”

2、下列复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小学毕业,就回乡参加生产,所以很能干,也吃得苦。

B.她是个教师,每月工资很低,还要服侍年迈的母亲,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她保持着勤俭持家的习惯。

C.胡庄第一年晚稻改早稻,就获得了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供应粮了。

D.完成这项任务,工作人员不仅有决心而且有办法。

3、下面每组短语只表示一个意思的一组是(  )

A.翻译小说     调查报告       了解情况

B.运行李      给小王一本书      表示道歉

C.修铁路      借小王一本书      参考文件

D.考研究生    看话剧            打扫卫生

4、选出表达有歧义的一处(  )

刘川在珠海工作,春节不打算回家。他打电话给在深圳工作的准备春节回家的同乡李强,请他转告他的内弟(A),他(B)托他在珠海找工作的事情有了眉目(C),春节后带身份证(D)到珠海来。

[答案及提示]1C(A项“自己”指代不明。B项“这里”改为“那里”,D项“那里”改为“这里”。)2D(A、前后文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B、“勤俭持家”本是相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的,用在这里显然是不合适的。C、递进关系搞颠倒了。)3B(如“翻译小说”就可以是翻译过来的小说,也可以指正在进行的翻译工作。再如“借小王一本书”也可以是借给小王一本书,也可以是向小王借一本书。)4A(句中的“他”指代不清,可以是刘川,也可以是李强。)

44

[今日例题]选出语言表达最简明的一句(    )

A、但是事实证明,要这样做下去,事实上是做不到的。

B、嘴里感到嘴干舌燥。

C、这几天来,新华书店门前呈现着空前的拥挤。

D、他成绩提高得这么快,是因为他学习非常努力。

[思路剖析]简明,就是简捷明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去掉后丝毫不影响意思的表达。造成语言不简明的原因有重复、累赘、堆砌等。解题时可从这些角度来辨析。

[解题示范]A项重复,前面已有“事实证明”,后面“事实上”为多余。B项累赘,主语为“嘴里”,谓语“口、舌”为累赘。C项堆砌,“拥挤”本身就是呈现的一种状态,再加上一个“呈现”,就成了谓语多余。答案为D项。

[今日习题]

1、选出表达正确的一句(    )

A、他从理论上断定并且十分肯定这颗星的存在。

B、我校球队外出比赛凯旋归来,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C、作品中这两位主要人物的言行无不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刻理解。

D、长年的战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2、下面句子没有重复罗嗦毛病的一句是(    )

A. 五星啤酒厂决定给陈新瑶等二人留厂察看两年的处分,受处分期间,每年只发生活费,并免发奖金。

B. 从他微弱的呼吸看,他没有死,还有一息尚存。

C. “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

D. 是的,你没有死!你还活着,你活在万千战士和人民的心里。

3、下列句子语义重复的一句是(    )

A. 他为祖国学习的思想越来越明确。

B. 这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妇科良药——一种很难求得妇科良药。

C.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史无前例的光辉时代。

D. 对年轻演员的许多溢美之词,其效果适得其反。

4、选出下列句子无语病一项(    )

A. 进了学校,我们看到同学们正在进行学习,教师们正在认真备课。

B. 老师们反复多次地苦口婆心地教导过我们要努力学习。

C. 他对我的帮助真是太大了,我真是从内心由衷地感激他。

D. 他喜爱冬泳、登山,要把自己锻炼成具有强健体魄的人。

[答案及提示]1CA项“断定”和“十分肯定”语义上重复。B项“凯旋”的“旋”即“归来”之意。D项“生灵”即“人民”。2DA项“只法生活费”已含有“免发奖金”之意。B项“微弱的呼吸”与“一息尚存”重复。C项“堪称”已含有“可以”的意思,应删去“可以”。3D项。A句中的“学习”、“备课”为谓语,再用“进行”属堆砌词语;B项“反复”与“多次”重复;C项“内心”与“由衷”重复。

45

[今日例题]对下列两个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王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认为是学习。”

2他埋怨我说:“你让我给你借小说,人家借来了,你又不看。”

A12代词使用均没有毛病。

B12代词使用均有毛病。

C1代词使用有毛病。2代词使用没有毛病。

D1代词使用没有毛病。2代词使用有毛病。

[思路剖析]语言的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要根据时间、场合、说话人的身份、人称,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这道题要注意两句话的交谈情境究竟是什么场合。

[解答示范]1句的交谈情境是课堂,老师面对全班同学讲话,用“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样的说法,不会出现师生混为一谈的问题,反而营造一种亲切、诚恳的交谈氛围。2句“人家”也是用的很得体的代词。因为这句话交谈的情境是私下场合,用“人家借来了,你又不看”这样的说法,表露的是好朋友之间的娇嗔和埋怨,如把“人家”改成“我”,只剩冷冰冰的抱怨,两人的亲密关系就表现不出来,当然不得体。

[今日习题]

1、下列几句话,加划线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白做人。

B. 令媛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你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激。

C. 我知道你设计的产品获得优质奖,你家父已经把消息告诉了我。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2、下列划线的语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他大学毕业后,曾在一所山区中学就教十余年。

B. 今日亲聆诸位先贤的高论,茅塞顿开。

C. 先生辱临寒舍,甚感荣幸。

D. 明早你在舍下等候,我准时前往请教。

3、语言应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请问老人家你今年多大了?

B. 现将先生的大作付梓,以就正于读者。

C. 老学生说得有道理,领教,领教!

D. 如此真心实意,这礼物我只好笑纳了。

4、措辞得体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举国震悼。

B. 张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赏识你的教学方法。

C. 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二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D. 你既然身体欠佳,那你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半天假。

5、说话要善于因境设辞。试根据下列的“境”说一句话,表达对客人到来的喜悦和欢迎之情。比较得体的一项是(  )

一年春天,某人去拜访一位久未见面的老同学。那天,天气特别好,连绵的阴雨过后,艳阳高照,春光融融。老同学打开门,看见了他。

A. 老同学光临,令寒舍蓬荜生辉。

B. 是哪阵风把你吹来的?欢迎欢迎。

C. 嗬,老朋友,你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的阳光。

D. 古人说烟花三月下扬州,你却来到我们家。

[提示及答案]

1DA项“令尊”是指“你的父亲”;B项“令媛”是指“你的女儿”C项“家父”是指“我的父亲”。2CA项“就教”应为“从教”;B项“先贤”指“死去的名人”;D项“舍下”称自己的住处。3CA项“多大了”不合适,应问“高寿”,B项“就正于读者”不合适,“就正”用于上对下,D项“笑纳”用于请别人接受自己的礼物。4AB项“赏识”用在上对下,C项应用严肃庄重的书面语体,D项根据内容应是家长和孩子的对话,就应用口语语体,“身体欠佳”是书面语体。5C。其它三项都离开了“阴雨过后,艳阳高照”的语境。

46

[今日例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为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而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划横线的句子中的“国家“指的是(   )

A、泛指一切国家      B、指中国

C、指殖民地国家      D、指当时的中国

2、“人们”和“人家”指的是(    )

A、 所指相同,指中国人。

B、 所指相同,指世界上的人。

C、 “人们”指中国人,“人家”指外国人。

D、 “人们”指看得起中国的人,“人家”指看不起中国的人。

[思路剖析]这两题都是考查文中词语指代义的理解。第一题讲“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泛论,无论哪一个国家都应该是这样。第二题,“人们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是因了鲁迅的死,所以这里的民族当是指本民族,人们当然也应是指本民族的人们。接下来说“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浑厚浓半绝望的国国家。”“人家”分明是与“中国”相对,可见这不应指本国。

[解答示范]1BCD三项都是特指而不是泛指,局限性是明显的,只要一项不能选则其它两项也同样应舍弃。答案应是A项。2、“人们”和“人家”所站的角度不同,不可能是同义的。AB两项所指相同,不能作为答案。D项所说“看得起”和“看不起”文中并没有论及,也不是所论角度,也不能选作答案。应选C项。

[今日习题]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回答文后问题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成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它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了一个新中国,却不背枪支,不受军衔。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1、 作者在第一段中揭示了居里夫人对镭的发现的哲学意义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哲学意义”是指                   。(不超过25个字)

“人生意义”是指                   。(不超过25个字)

2、作者在第一段末铺排了四个“变成”领起的句子,这样写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不超过30个字)

3、作者在第二段末既举了“有的人”等一般例子,又举了诸葛亮、毛泽东等典型的例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第一段开头举斯佗夫人的例子意在突出“小妇人”对引发“大革命”的作用。

B、第一段中“哲学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一句形象地揭示了镭的原子构成。

C、文中引白居易的诗,赞颂了只有在居里夫人身上才具有的青春美丽。

D、第二段中“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一句中的“多层开发”的意思是多层次深入开发,而不是多方面开发。

E、文章最后一句独立成段,意在突出居里夫人的崇高品质和伟人形象。

F、本文旁征博引,笔路纵横,内容涉及物理学、文学、哲学和史学等多门学科,显示了作者丰厚的知识积累。

[提示及答案]1、“哲学意义”是指“镭会自己不停地变化,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人生意义”是指“她的青春生命在为科学的奉献中获得的永恒”。2、热烈赞颂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对科学文化的巨大贡献。3、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居里夫人“达于理而用其智”的理性之美。(也可以答为:突出了居里夫人挺立智慧高地的伟人形象)4DEF(A项应为用类比方法突出居里夫人发现镭的划时代意义。而不是“小夫人”对引发“大革命”的作用。B项中“揭示了镭的原子构成”应为“揭示了镭原子所体现的不断变化的哲学意义”。C项中“只有在居里夫人身上才具有的青春美丽”应为“居里夫人的青春美丽已换位成科学之美”。)

47

[今日例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彼革命志士,思为国家谋幸福,为人民除痛苦,而当其未彀谋幸福除痛苦之前,无一兵一卒之力,无弹丸凭借之地,在他人见之,未尝非纸上谈兵,痴人说梦,认为必不可以实现,然卒以彼大革命家之规模计划,冒万险,排万难,忍人之所不能忍,为人之所不敢为,刀斧不足以惧其心,穷困不足以移其志,置身家性命于度外,而登高一呼,万方呼应,翕然从风,固为万世景仰,但在游离颠沛之际,非有几分呆气为后盾,岂能坚持得下去?

问:原文划线处如果去掉,上下文也能通,现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正面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使语言更加生动。

B、 构成对比,增加论证的力量。

C、 多一曲折,加强文章悬念。

D、 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思路剖析]这题其实是考查对文句含义的理解。弄清了句子的含义,就能明白这样写的原因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一般的人看来,那些革命志士的理想要实现是根本没有可能性的。但革命志士却不为所动,最后实现了自己的大志,可见革命志士的目光和识见是高人一等的。这就构成了两种人的对比。突出了革命志士的超人之处、伟大之处。这一对比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大凡成功者,都有几分呆气。

[解答示范]如前思路剖析中所说,文章在这里加上这一句话,旨在将一般人与革命志士构成对比,从而突出革命志士的不同于常人的呆气,使论证更为有力。而ACD三项都与“论证”无涉,只有B项回答了这一问题。

[今日习题]阅读《田野里的哭声》,回答问题

东方欲晓,晨曦初露,我坐在田野里,同大自然倾心交谈。在那归真返璞、美不可言的时刻,正值人们或酣梦未醒,或睡眼朦胧之际,我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曲肱而枕,向我看到的一切探询什么是美的真谛,让眼前的一切告诉我,什么是起初的美。

当想象把我同人世隔绝开来,幻觉揭掉了遮蔽住我主观意识的物质破布时,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在升华,致使我与大自然相亲相近,它为我阐释大自然的奥秘,让我通晓自然界万物的语言。

我正在此情此景中,一阵微风从树丛枝叶间徐徐而来,它像一个贫苦无告的孤儿在长吁短叹。我问道:“习习微风啊!你为什么叹息?”它答道:“炎炎烈日迫使我逃进了城里。可是在城里,我那纯洁的躯体却沾满了病菌,人类那有毒的气息也死缠住我不放。因此,我才这样忧伤。”

我回眸向万紫千红的花儿望去,只见它们簌簌滴下的不是露珠,而是泪水。我问道:“美丽的花儿呀,你们为什么要哭?”其中一朵花儿抬起它那美丽的脸,说:“ 我们哭,是因为人们将来到这里,掐断我们的粉颈,把我们带进城里。我们是自由的人,他们却要把我们像奴隶一样卖掉。晚上,我们蔫了,他们就把我们丢直垃圾堆里去。人类残酷的手将使我们离开故土――田野,我们怎能不不哭泣?”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溪水像失去儿子的母亲似的在号哭,于是我问道:“甘美的溪水呀,你为什么哭泣?”它每件事道:“因为我不得不流进城里,但在那儿,人们却鄙视我,他们用葡萄酒代替我饮用,而用我去为他们洗涤污垢。不久,我这冰清玉洁的躯体就会变成污泥浊水。我怎能不号哭?”

随后,我侧耳细听,又听到了鸟儿仿佛号丧似的在唱一首悲歌,我就问道:“漂亮的鸟儿呀,你们在为谁号丧?”一只小鸟走进我,站在枝间上说:“人们将带着一种该死的器具,像用镰刀割昔草似的把我们消灭掉。我们正在相互诀别,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谁会幸免于难。我们走到哪里,死神就跟随到哪里。我们怎能不号丧伤,唱挽歌呢?”

旭日从山后冉冉升起,为树丛戴上一顶顶金冠,我不由地想:“人类为什么要破坏大自然创建的东西呢?

1第二自然段中,“遮蔽住我主观意识的物质破布”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中的“此情此景”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风”、“花儿”、“溪水”、“鸟儿”悲伤痛苦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A、 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

4“大自然创建的东西”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  )

A、 作者与大自然倾心交谈,是为了探询美的真谛。

B、 作者追求的是纯洁的美,和谐的美,真实的美。

C、 作者认为物质文明破坏了自然的纯洁与和谐,是大自然的敌人。

D、 本文的主旨是呼吁人类应维护生态平衡,增强环保意识。

E、 本文巧用拟人手法,借大自然的倾诉,表达了作者的哲理思考。

F、 本文内涵丰富,思想觉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深层次的思考。

[提示及答案]1、人类追求物质享受的世俗观念(或答“物欲”)2、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抛弃世俗观念,同大自然亲近,倾心交谈。3A、它们被污染(或“纯洁之美被破坏”);B、它们被摧残、被抛弃;C、它们被扼杀、被毁灭。4、指大自然的纯洁的美、和谐的美、真实的美(意思相近即可)。5CD

48

[今日例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以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问:对文中划线句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 美国的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 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 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思路剖析]这道题也是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我们首先要认真读一下原句,并能有效地抓住关键词语,从而作出正确的分析。如“比如”一词告诉我们这是举例证明观点的。“可能”则说明这只是一种尚未事实的揣测,而这种揣测是根据下面的一句话推出来的。抓住了这几点再去对照选项,就容易判别了。题中的选项往往正是把未然、或然当作已然来设置干扰项的。

[解答示范]逐项对照,可以发现,A项中“新害虫”还未出现,不能认定其“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有关。B项中说美国的那种转基因玉米和棉花无法对付害虫,与原文说法意思相悖,因为现阶段它是能抗虫害的。D项说“保护了一些害虫”是对可能“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的误解。只有C项扣住了“可能”,符合原意。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近日一些媒体接连刊登这样一条新闻:鸟类的始祖重新确定,在中国辽宁北票发现的中华龙鸟被世界认可为鸟的祖先,世界教科书将被改写。

中科院的有关专家学者对此纷纷表示,始祖鸟的科学地位不能动摇。恐龙专家董枝明教授指出,中科院对发现中华龙鸟的辽西脊椎动物群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其时代应为白垩纪,肯定晚于始祖鸟;此外,在辽西发掘时发现,晚于始祖鸟的孔子鸟的最低层位要低于中华龙鸟两米,也就是说,孔子鸟与龙鸟同代,甚至早于龙鸟。他认为,龙鸟是龙不是鸟,世界已公认它是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从形态上看,龙鸟的前肢已退化得很短,已没有可能演变成翼。耶鲁大学的巴克教授推断小型兽脚类恐龙是温血动物,身上应覆盖有“毛”。辽西发现的第一只身上披“毛状物”的中华龙鸟证实了这一推论。

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上的学者专家普遍认为恐龙和鸟是一家,中华龙鸟既是龙又是鸟。“龙鸟是从恐龙过渡到鸟的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形态。中华龙鸟的‘毛’经美国专家研究确认是羽毛,它同恐龙身上的毛是有区别的。”说到始祖鸟和中华龙鸟哪个更早,季博士认为,同位素测试是会有误差的。他说,据南京中科院古生物所陈培基教授的测试,龙鸟生活在147亿年前(侏罗纪),这就比始祖鸟要早。

1、对“中华龙鸟”的表述符合董教授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华龙鸟属于脊椎动物,生活于白垩纪

B、 始祖鸟属脊椎动物,生活于侏罗纪

C、 中华龙鸟属于爬行动物,生活于侏罗纪

D、 始祖鸟属鸟类动物,生活于白垩纪

2、综观全文,对“始祖鸟的科学地位不能动摇”一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祖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鸟类这一结论不能改变。

B、 世界教科书中善于始祖鸟的所有表述不会被删去。

C、 始祖鸟仍然是目前公认的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

D、 生物进货史上曾有始祖鸟存在这一科学结论不容置疑。

3、下面列举“中华龙鸟并非鸟类始祖,只是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依据,与原文的表述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辽西脊椎动物群生活的地质年代属白垩纪。

B、 孔子鸟的最低层位还要低于中华龙鸟两米。

C、 中华龙鸟身披的“毛状物”被确认为羽毛。

D、 中华龙鸟的前肢已退化,不可能演变成翼。

4、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有学者认为,鸟类的真正始祖应该是中华龙鸟;鸽影与大多数专家和学者却不等同这种看法。

B、 由于中华龙鸟在辽西被发现,从而引起了一场关于始祖鸟究竟是不是鸟类始祖的论争。

C、 季博士认为,中华龙鸟是爬行动物进货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它早于始祖鸟出现。

D、 巴克教授认为,中华龙鸟身上应有“毛”披覆,因为它属小型兽脚类恐龙,是温血动物。

[提示及答案]1、回到对应位置找前后文认真阅读思考,以下各题都是这样。此题中要求是的符合董教授的观点,那就应从“恐龙专家董枝明教授指出”开始朝下文寻找。答案应是A项。2、这句话实际上是说有不少专家不赞同重新确定鸟类的始祖,而要维持原来的结论。答案应为A项。3C项。4、巴克教授推断的是小型兽脚类恐龙而不是就中华龙鸟来说的。

第49天

[今日例题]选择最合适的句子填入下列横线处(    )

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作品日见其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思路剖析]这是语言的连贯题型中的“定位选句”题,这类题主要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选择句子。内容是指所选88句子的意思要和上下文的意思吻合,要能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形式是指所选的句子在句式、语法、陈述对象上一致。

[解答示范]CAD两句从内容上看,前后意思脱节;从形式上看“这些翻译作品”在前文找不到指代内容,故应排除。B项“一方面”位置不对,应放在“这些作品”之后,用语也不如C准确。

[今日习题]下列各题中句子衔接恰当自然的一项是

1、__________过去早起排队,有时还空篮而归,现在即使下班后提着篮子,也可以买到东西,不用发愁。(  )

A、菜篮子反映供应,反映市场

B、从菜篮子看改革

C、从菜篮子里能看到生产

D、从菜篮子能看到物价

2、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______从床下拽了起来,送到幼儿园。(  )

A、 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了他

B、 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 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给找到了

D、 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3、门前是一条河。________________。(  )

A、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面供奉着弥勒佛。

B、山门里是一个穿堂,弥勒佛供在迎面。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

C、搭谷场很大,就在河边。高大的柳树栽在三面,穿堂对着山门。迎面供奉着弥勒佛。

D、一片很大的打谷场在河边。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面供奉着弥勒佛。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

[提示及答案]1、从后文看,是想说明在改革开放后,市场丰富了,物产丰富了,因而应选A项。B项比较空泛,因为改革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CD两项也都未能扣合一个“买”字,而“买”正是与市场连在一起的。2、从前后文的陈述对象来看,“小明”在前文是主动者,而在后文则是被动者。因而中间必须是一句能起转换作用的话才能将前后连结起来。故应选B3、从总体来看,一是说门前,一是说门里。从小的层次来看,门前是以句与句的蝉联构成的;门里则是由在同一视角的观察所见构成的。应选A项。

50

[今日例题]能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空白处并能与上下文有机衔接的一项是(  )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天气。_____________: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A、 厚厚的云在我们顶上罩着

B、层层的云在我们顶上浮着

C、薄薄的云在我们顶上压着

D、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思路剖析]这是考查语言衔接能力的一道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一要理解整个一段话的意思,二要把握准确句中具有提示性的重要词语。如“薄阴天气”就是我们寻求答案的一个重要信息,也是一个重要依据。只要能抓住它进行认真分析,就能寻找出合理的“解”。

[解答示范]空行前说到这是“一个薄阴的天气”,而AB两项却说“厚厚的”“层层的”云,显然是矛盾的。C项虽说是“薄薄”,但下文却又用了一个“压着”,也是矛盾的。只有D项用得比较恰当。

[今日习题]

1、选择最合理的一项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的空白处。(  )

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________________

A、从长远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很不恰当。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2、填入横线上与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忽见柳阴中露出一个折带朱板桥来,度过桥去,便见一所清凉瓦舍。贾政道:“此处这一所房子,无味的很。”步入门时,______________。且一树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     贾政不禁道:“有趣,只是不大认得。”

A、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里面所有房屋悉皆被其遮住

B、 忽插天的大玲珑山石迎面突出,各式石块四面群绕,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

C、 忽插天的大玲珑山石迎面突出,各式石块四面群绕,里面所有房屋悉皆被其遮住

D、 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

3、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远处的江面波光粼粼,近处浪潮迭起,_____________这后浪推前浪的江水给了我们多少启迪呢?

A、 一个浪走了,又一个跟上来。这浪潮一层层向下游推去,循环往复,永无止息。

B、 循环往复永无止息的浪潮,一个浪走了,又一个跟上来,一层层向下游推去。

C、 一层层向下游推去,一个浪走了,又一个跟上来,源源而来,永无止息。

D、 一层层向下游推去,永无止息,源源而来,一个浪走了,又一个跟上来。

[答案及提示]1B(选项是针对前面两问所作的回答。而两问中的“忽视”和“学好”却是矛盾的,因而不能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只能作不答之答。)2A(这是无意中发现的别样世界,BD中的“竟”中却饱含有已知这里存在许多房屋的意思,这就与原意相悖了。又“突出”一词含有“突兀”、“突然”之意,应放在“石”之前。C项亦不合。)3C(要考虑与前文的“浪潮迭起”相接,写出浪潮由迭起到结束的过程。)

51

[今日例题]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上下文衔接得好的一项是(  )

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 并不在山顶上。

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思路剖析]解这道题要符合三个条件:⑴统一的话题;(2)合理的语序;(3)语言的衔接与呼应

[解题示范]一组中的②句,话题统一,陈述角度一致,词语前后呼应,所以衔接较好。二组中的④句比③句前后联系紧密,语气通畅,所以答案为B

[今日习题]

选择最合适的句子填入下面横线处

1我们又乘胜追击敌人,在河下游又缴获了两只船。部队渡得更快了。__________________。(  )

A、直到第二天下午,全团才完全渡过河     B、直到第二天下午,全团才能全部渡过河

C、到第二天下午,全团都过了河           D、到第二天下午,全团就能渡过河

2、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固然离不开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定经济社会关系的产物,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他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为基础的,没有坚实的经济力量和高度的文化教育水平,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的繁荣。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以巨大的力量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离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经济社会就会萎缩,社会发展就会缓慢,在这里,______________。(  )

A、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努力与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辨证关系

B、我们看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C、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与文化教育水平的辨证关系

D、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力量、文化教育水平的辨证关系

3、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地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_______________。(  )

A、等着父亲从锅里给我们夹豆腐            B、等着豆腐从锅里被父亲夹给我们

C、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D、等着热气里豆腐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

4、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的、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惊喜;_____________。(  )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他相信人永远不会臣服自己的。

[答案及提示

1C(要抓住前文的“更快了”,能与之相应的只有C项,其余各项都表达不出“快”的意思。2D(找好对应关系。“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是陈述对象,“经济力量、文化教育水平”是与之对应的对象。)3C(等着的是豆腐,搞清了对象,才能回答)4B(注意人与山的对比)

52

[今日例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规律的认识要经过一个艰苦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方法的不同,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致引起学术上的论争。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当作珍贵的友谊。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哥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这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问:这一段文字的论点,有四种说法,你认为哪小型一种意见正确,将它选出来(   )

A、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B、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

C、 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当作对自己的莫大帮助

D、 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思路剖析]选择论点,其实也是对文中关键句的确认与把握。本题的难点或者说能起干扰思维作用的在于第一句话很像观点,这本身当然也是观点性的语言,但并不是本段的论述中心。因此要能准确提取出本段的观点来,必须弄清文段的内在层次关系。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就是“因此”,它能显示层次,表明内在因果关系。它表明前面的内容是“原因”,后面是结果。在因果复句中,结果是重心所在。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分析“结果”后面的话,看与“结果”是什么关系。弄清了这些关系,答题也就不成问题了。

[解答示范]从层次分析可知,本段文字的议论重心在于说明应怎样对待反对意见。李四光同志的话,哥德所讲的话都是论据,用来论证观点的。引文之后作者又进一步作了理论上的阐述。现在我们来对照分析各个选项:A项误把前提当成了观点。B项将原因部分的信息当成了主要信息。D项误将用来阐述观点的话当成了观点。答案应为C项。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近来常常想到时间。

时间很玄妙:无涯无际,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绵绵岁月,悠悠历史,皆由时间组成。时间涵盖宇宙太空,主宰天地万物。牛顿有时间永恒之说,爱因斯坦则有相对论的时间观念,都很能激发想象力,这是科学家思考的命题,姑且不论。

17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说过,时间是个謎:最长又最短,最快又最慢,最能分割又最宽广,最不受重视又最宝贵,渺小与伟大都在时间中诞生,等等。这一串哲理的话,在我们庸常的人生中倒也常有体会。抗战八年,“文革”十年,身临其境,常觉得时间过得慢,感到那段时间真长。事过境迁,又觉得时间过真快。人生几何,从混沌到清醒,竟用去了大半辈时间。现在生活渐趋小康,国门敞开,“与国际接轨”改革开放近二十年,仿佛又是转瞬之间。快或慢,长或短,分割或宽广,渺小或伟大,最终是留不住时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人浩叹时间流失的惆怅和无奈,今人依然引起共鸣。

时间也真是不可捉摸:无形无影,无声无息,无光无色。然而,时间却又无处不在,无往而不在。随手掇拾几个生活细节,例如撕去的日历,飘落的秋叶,老人的白发,美女眼角的鱼尾纹,诸如此类,都显示时间的印痕。

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正的。人人不断拥有时间,人人又不断丧失时间。历史无情,岁月不饶人。老人是去日苦多,来日苦短。年轻人的时间当然比老人富有得多,经得起透支和挥霍。不过,正如老年是从青年过来的,青年的未来必然是老年,如果有足够的年龄可以称得上老年的话。这个道理很简单,或长或短,任何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说实话,我很羡慕今天的青年。上班族的人们,有了双休日,一个星期多了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一周整整两天完全由自己支配,何等幸福,可做多少自己想做的事!回想往昔的年代,即使是不搞政治运动的日子,也很少有自己的时间。50年代一个长时期,我放弃许多星期天,放弃许多难得的节假日,只为了关在斗室里,悄悄伏案笔耕,却也须警惕有人虎视眈眈,横加指责,业余写作是“名利思想作怪”云云。这种责难今天显得很遥远,听起来近乎荒诞,当代走红的青年作家知道的恐怕不多了。

最大的浪费是时间的浪费。浪费个人时间,蹉跎年华,虚掷生命,是个人的损失。如果浪费国家和民族的时间,长期无谓地消耗,造成历史倒退,是亿万人民的损失。时间孕育机遇,机遇来自时间。大有大的机遇,小有小的机遇。赢得时间,接受挑战,为民造福,没有不能创造的奇迹。马克思有一句耐人寻思的名言:“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在无限浩瀚的时空,人类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

1、文中第二段引用两位科学家的观点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运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这样写对表达有什么作用?(不超过2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中画线句子“年轻人的时间当然比老人富有得多,经得起透支和挥霍”,实际上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1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六段中写到“这种责难,今天显得很遥远,听起来近乎荒诞”。为什么说“遥远”?(不超过15字)为什么说“荒诞”?(不超过1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文,最后一段中的“长期无谓地消耗”具体指代什么?(不超过12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三项是(  )

A、 首段“近来常常想到时间”一句话,明确了话题,统领全文。

B、 对古人浩叹时间流失的惆怅和无奈,作者也颇为赞同。

C、 作者“很羡慕今天的青年”,是因为每周多了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

D、 作者认为时间对每一个人的公正在于任何一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E、 全文结合自身体验揭示了时间既玄妙又不可捉摸的真谛。

F、 文章用语精当,风格庄重,又贴近生活,从而显得亲切感人。

[提示及答案]1、具体而又有力地证明时间的玄妙。2、通过大量的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时间的祕莫测。3、年轻人的时间也是经不起浪费的。4、五十年代距今四十余年;把业余写作视为追名逐利。5、接连不断地搞政治运动。6ACF

53

[今日例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皮肤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而面部皮肤的状态又是衡量皮肤衰老的重要樗。珍珠对皮肤的保健及营养有显著的功效。它所含有的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它可以被人体的表皮细胞所吸收,从而增强表皮细胞的活力,促进新陈代谢的功能。选用纯珍珠精工研制成极细粉末,配合高级脂肪醇等各种原料精制而成的各种珍珠霜,对皮肤有滋润、防裂、防干燥粗糙的作用,能消除职业演员由化妆而产生的皮肤过敏,具有保持皮肤细腻的独特能力。

问题: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剖析]要找出文段的关键句,首先要弄清楚文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文段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确定了,关键句也就容易把握了。那么这一段文字主要讲一个什么内容或者说的是什么事情呢?一般来说,能给答题以干扰的往往是首句或末句,因为首句往往是中心句,尾句往往是总结句,都可以看作是关键句。但这一段文字的首尾都不是这一类句子。统观全段文字,它主要是向人们介绍珍珠霜对人体皮肤的营养功效。首句说面部皮肤状态是衡量衰老的重要标志,暗示面部皮肤的保健是多么重要。那么什么东西能有这种功效呢?那就是珍珠霜。接下来的文字便都是介绍珍珠霜的营养作用了。

[解答示范]既然第一句不是本段的中心,那么从接下来的文字看,都是说珍珠对皮肤的效用的,据此可以认定文段的关键然是“珍珠对皮肤的保健及营养有显著的功效。”

[今日习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一、阅读文段,回答文后的两个问题

178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尔在一次做蛙腿实验时,首次发现细胞内存在生物电的现象,随着对细胞生物电的研究的深入,利用生物电来检测疾病,已成了现代医学诊断上一项必不可少的手段。

其实,在人体内,各种微生物、红细胞、淋巴细胞、癌细胞等每一种细胞都会产生电流,只不过这种电流极其微弱,且每种细胞产生的电流大小是各不相同的,但都有各自固定的值。不久前,日本东京农工大学松永是教授以精确的实验证实了细胞中的酶在一种称为“辅酶A”的作用下会放出电子,而电子的运动就会形成电流。不过,这种生物电流很小,仅仅只有十亿分之一安培左右。松永是教授还证实了癌细胞发生的生物电流要比正常细胞和其他一切别的细胞都大一些,这恰恰就是捕捉人体内肿瘤信息的基本理论依据。

电流通常是在称为第一类导体的金属或其它导体中传输的,在人体内,也存在有称为第二类导体的细胞液、神经和经络等。它照样可以传导电流。这就是说,人体组织内存在有一种似乎很微妙的传导网络,在中医学上,这种网络称之经络,经络起着沟通表里、运行气血、传导信息的作用。

1、“捕捉人体内肿瘤信息的基本理论依据”是(  )

A、 细胞内存在生物电流的现象。

B、 可以利用生物电来验测疾病。

C、 人体内细胞都会产生电流,且都有各自固定的数值。

D、 细胞中的酶在一种称为“辅酶”A的作用下会放出电子。

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来看,下面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

A、 利用生物电进行现代医学诊断,始于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尔。

B、 为捕捉人体内肿瘤信息的基本理论依据的第一位科学家是日本东京农工大学松永是教授。

C、 癌细胞发生的生物电流要大于正常细胞所产生的生物电流。

D、 可以传导生物电流电流的除了金属或其它导体之外,还有细胞液、神经和经络等三种第二类导体。

E、 人体组织内生物电流的传导可以用我国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加以科学解释。

二、阅读下面一句话,分析其中包含了哪几个方面的信息。

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展,终于导致了人类这种能改行和征服自然的特殊生物的出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面几项中观点与材料不相一致的是(  )

A、 没有恒心,什么事也干不成,所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是也。

B、 学习必须循序渐进,首先要打好基础,“聚沙成塔,积腑成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C、 培养语文能力,必须多读多琯,多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写也是我国学习的传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提高写作能力,非多写多练不可。

D、 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伟大的科学家,追求的不是金钱地位,而是对人类的贡献,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以后,美国资本家以巨资购买她的发明专利时,她竟分文不取地向全世界公布了镭的发现和提取的全部秘密。

[提示及答案]一、1、根据题干要求,“捕捉      信息的理论依据”首先要有这种信息,这信息是什么呢?就是具有各自固定值的电流。答案为C2CD。二、①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展导致人类的出现。②人类是一种特殊的生物。③人类的特殊性表现在能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三、这一题要弄清楚观点是什么,材料是什么。B项的观点是学习首先要打好基础。而下面的材料并不是说的基础的问题,而是强调的积累的重要性。所以这一项是答案,观点与材料不一致。

54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②对于这项制度,人们容易有意无意地把它掰成两半;个人要对社会各尽所能,社会应该对个人按劳分配;前者是个人的深情问题,后者是社会的制度问题。

③这种理解对不对呢?④对,又不尽对。

⑤说它对,是就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来说,的确要有这个觉悟: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我们成了国家的主人,应该认识到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尽其所能的努力工作。⑥说它不尽对,是就社会主义社会来说,它的职责和作用绝不止于对人们进行按劳分配,而且要从各方面使人们得以各尽所能。⑦各尽所能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

问:这段文字的关键语句是(  )

A、①句     B、②句     C、④句     D、⑦句

[思路剖析]这题的实质其实是要找出中心句。一要统观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段表达的中心。二要抓住关键词语,理清句与句间的内在关系。从③④句的设问来看,这段话谈论的是如何理解①,而不是对①的论证。第⑤第⑥句就是阐述“对,又不尽对”的,说明人们将①掰成两半来理解是不正确的。那么,空间应该怎样来理解①才算是正确全面的呢?这就是第⑦句所强调的。这一句是阐述“对,又不尽对”后的结论。

[解答示范]从思路剖析的情况来看,第①句是前提性的语言,不是本段的观点。应当排除。第②句列出了现象,也就是人们在上述前提的认识上存有误区。也不能作为中心句。第④句固然是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来。只有D项,既表明了态度,又表述了观点。既是对前面论述的总结,又是本段议论的中心所在。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由于天文学家上周在距地球44光年的仙女座附近,发现一颗恒星周围有3颗木星一样大小的行星绕其旋转,一门新学科――行星系统比较天文学已由此而诞生。这类行星系统与太阳系完全不一样,通过比较研究,最终会导致在太阳系以外发现像地球一样大小的行星。发现3颗行星的美国旧金山大学天文学家马西认为,在太阳系以外将会发现更多这灯行星系统。他目前正在关注的“巨蟹座”――55恒星,据称也同样可能是一个典型的行星系统。天文学一直认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系统在整个宇宙中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行星系统。卡内基研究所的理论天文学伯斯注意到在仙女座周围的3颗行星的总质量比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质量大10倍,最外部的一颗行星质量是木星质量的4倍多,但离其恒星的距离比火星距太阳的距离还近。因此,伯斯认为,传统理论可能不适用于解释这种大行星系统。瑞士日内瓦天文台的梅尔首次在飞马座――51恒星附近发现一颗行星绕其旋转。此后,天文学家又不断发现新行星。在仙女座发现的行星系统中,天文学家惊奇地发现,一个行星的运行轨道呈近圆形,而另外两个呈椭圆形。在比较天文学领域,一些新发现会使天文学家获得新见解。现在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发现与地球一样大小的行星已超出了当今望远镜的探测能力。下一步重大发现将可能找到与木星、仅距恒星距离与木星距太阳的距离大致相同的行星。美国计划2005年发射的空间干涉系统飞行器将采用阵列望远镜,以寻找太阳系以外较小的行星。

1、文中将“这类行星系统”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系统的区别进行比较,下列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运行轨道      B、行星的数量

C、行星的质量    D、行星与恒星间的距离

2、比较天文学家推测的下一步重大发现与在仙女座附近的发现,对两者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行星的大小来看,前者大,后者小。

B、 就行星与恒星间的距离来看,前者远,后者近。

C、 就行星所处的位置来看,前者在太阳系外,后者还处在太阳系内部。

D、 就行星的数量来看,前者较多,后者略少。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自从瑞士的梅尔首次发现飞马座附近的一颗行星后,一门新兴科学――行星系统比较天文学诞生了。

B、 发现新行星系统后,天文学家断定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系统在宇宙中并不能算一个典型的行星系统。

C、 因为要发现与地球一样大小的行星超出了当今的望远镜的探测能力,所以天文学家放弃了寻找与地球一样大小的行星。

D、 “传统理论”是指有关太阳系行星系统的理论,它可能不适用于仙女座附近发现的行星系统。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

A、“仙女座”附近发现的是一个多行星系统,“巨蟹座”――55恒星也有一个多行星系统。

B、随着比较天文学的深入研究,在太阳系以外发现像地球一样大小的行星即将成为事实。

C、“大行星系统”在文中是指由质量大而离其恒星距离又比较近的行星构成的行星系统。

D、仙女座周围发现的3颗行星中,质量是木星质量的4倍多的行星比蓁两颗行星距离其恒星较近。

[提示及答案]1B“这类行星系统”是指以在仙女座附近的发现为代表的行星系统,原文从运行轨道、质量及行星与恒星间的距离三方面进行了比较,而对于行星的数量未作比较。2B(A项中两者应是一样大小,C项中两者应同处在太阳系外,D项中原文未涉及。)3D(A、行星系统比较天文学的诞生是在仙女座附近有了发现后,原文中有“由此诞生”。B、不存在“发现新行星系统后”这个前提。天文学家是“一直”这样“认为”的。C、天文学家并未放弃寻找。)4C(A、原文中为“巨蟹座”――55恒星,据称也同样可能是一个多行星系统。B、“即将”不正确,原文为“最终会导致”,且由于当今望远镜的局限,处于探索阶段。D、质量是木星质量4倍多的行星处于“最外部”,距离其恒星最远。)

55

[今日例题]

选择最合适的句子填入下列横线处:

___________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河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思路剖析]解答此题一要注意句子的感情色彩一致。二要注意气氛和情调协调。三要注意表达的合理性。如“矗立在崖对岸”,就不可能把坟前石碑上的字迹都看清楚。所以C项就不可能是合理的选项。根据上述几点,去分析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解题示范]A项“五彩”和原文荒凉、凄清的氛围不协调。B项“冷”“萎落”“瘦削”渲染的气氛是凄清的,和原文一致。C项和D项皆属远望,而远望是不可能对一些景物看得那么细致的,这样便与原文所写近景不合。本题答案应取B

[今日习题]

1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__________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_____________。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3、阅读下面文字,选择最恰当的项。

顾客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并不是确定的,(甲),以免过多或过少地存货,即运用运筹学的知识,(乙)。

填到甲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周期地盘货是存储管理者所必需的          B、 周期地盘货成了存储管理者的工作

C、 存储管理者要周期地盘货          D、 存储管理者盘货要周期地进行是对的

填到乙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存货数量达到某个目标下最优        B、 在某个目标下存货数量达到最优

C、 在某个目标下达到存货数量最优        D、 使存货数量在某个目标下达到最优

[提示及答案]1D上下文的陈述对象要一致。这段话的陈述的对象是南天门,先说门的名称年代,再说门外,再说门的两旁。为了保持思维的一贯性,不宜在近距离频繁改变其陈述对象。而ACD都将对象改变了。)2B上下文的内容要符合逻辑顺序)3CD(在甲之前的一句是应填入的一句话的原因,有了那样的原因,才会对存储管理者提出那样的要求。因此,所填项的主动者必须是存储管理者。D项是病句,也应排除。乙处“运用运筹学的知识”的人与“存货数量”不是同一对象,因而,所填句应为使动句。)

56

[今日例题]将①组织起来,填在下面一段话中的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蒸汽机出现之前,必须解决许多技术问题和科学知识问题,____________机械传动装置的知识等等。

大气压力的知识煤的燃烧的知识铸造和金属加工的技术汽缸和活塞机构方面的知识有关阀门的知识汽缸防漏的技术

A、 ①②③⑤⑥④        B、 ④⑥⑤③②① 

C、 ①②④⑤③⑥        D、 ③⑥①②④⑤

[思路剖析]这是一题考查接句能力、分类能力等综合性思维品质的一道题。首先要有接续句的一般知识,能够从表意的照应、合理、连贯等等方面去加以考虑,还要能敏锐地从所提供的接句材料中找出内在的联系,进行合理而有机的分类。然后再去调整次序,寻找最佳的衔接方式。

[解答示范]从题干所提供的内容来分析,其中的“解决许多技术问题和科学知识问题”应是重要的信息。它为我们答题提供了思考方向。从提供的填充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技术方面,一是知识方面。这样,我们就可以先将六个点分为两块。切分后,究竟哪一类放在前面呢?无疑应该是“技术问题”。本题的答案应为D项。

[今日习题]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这里是方圆百里的原始森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乎是一个密封的世界。

①这里有现货供应异兽,奇葩硕果,灵芝妙药

②地面,葛藤缠绕,落叶盈尺

③高大挺拔的望天树是林中巨人,直冲云霄,傲视碧海

④空中,叠翠千丈,遮阴蔽日

⑤大青树广展绿冠,庇荫众多伙伴,松柏竞生

⑥地下,盘根错节,根须如网

A、①②③   B、④②⑥   C、①④⑥   D、③⑤①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生活得太紧张了,___________让我们当然包括作家能有几分松弛吧!

①我们的作家生活得太紧张了,

②我们的作家生活得太松弛了,

③让文学给我们几分喜悦,

④让文学给我们送来一点清风,

⑤让文学给我们保留一块净土,

⑥让文学考核我们分辨美丑的能力,

A、①④③⑥    B、②③⑤⑥    C、①④⑤③    D、②④③⑤

3下面7个句子,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制作陶瓷发动机的材料则是以非氧化物陶瓷氮化硅、碳化硅和一种特殊的氧化物陶瓷增韧,氧化锆为主要原料。

这类陶瓷,大都以粘土及氧化物为原料。

一台用陶瓷材料制作的绝热复合柴油机,重量减轻了30%,热效率由33%提高到50%,油耗下降30%。

不仅节能,而且节省大量贵重金属。

其实,那只不过是陶瓷家族中最古老的祖先罢了。

它的特点是强度高、硬度高、蠕变小、抗氧化、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热膨胀系数小,可以在1200℃以上高温下保持其室温强度,能长期使用,因此是一种高性能的工程陶瓷。

提起陶瓷,大家自然会联想到景德镇陶瓷,或联想起宜兴那种易碎的沙锅。

A、 ⑦⑤②③④①⑥ B、 ⑦②⑤⑥③④① 

C、 ⑦②⑤①③⑥④ D、 ⑦⑤②①⑥③④

[答案及提示]1B(从后文“这几乎是一个密封的世界”去分析,B项最为恰当。④句讲空中,②句讲地面,⑥句讲地下,正好构成了一个封闭的世界。其它各项均不能有如此效果。2C(从前后文看,作家与我们一样都是紧张的。故凡有②的都不能选。这就排除了BD两项。句⑥与本段话的表意不合,A项亦可排除。3D(从整段文字看,谈了两大类陶瓷。第⑦⑤②句为一类,①⑥③④句为一类。然后再从顺序上考虑,就可得出答案。)

57

[今日例题]与下句能合理衔接的依据是(   )

103日和4日,我们先后参观了当地的养鸡场和机械厂;________

A、尽管那天下着雨,我们还是坚持参观完了才回家。

B、碰巧,一整天的雨没停过,所以只看了个大概。

C、不巧,碰上连绵阴雨,使参观受到一定的影响。

D、不巧,下了一场大雨,又刮风,真扫兴。

[思路剖析]恰当衔接语句表现在两个方面。就语意看,要清晰;就语气看,要连贯。句与句的组合,有时靠关联词勾串,更多的情况则靠“意合”,即根据句与句的意义关系组合。语句衔接类题目测验的主要是句与句“意合”的能力。例句内容是述说两天中的两项参观活动,陈述语气。四个备选句子,语气都能与例句衔接,区别在内容上。回答时应仔细揣摩。

[解答示范]A句述说“那天”的情况,与例句述说两天的情况不一致;B句“一整天的雨没停过”,也指一天的情况,内容与例句不一致;D句中“下了场大雨,又刮风‘也只能发生在一天,与例句内容也不一致。只有C句能与例句恰当组合。

[今日习题]

1、画线处应填入的一句是(     )

一个科学家的道德品格,其重要性不亚于他的科学成果,甚至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科学成果还是“取决于品格”。真的,曾经有过品格卑下的追名逐利之徒而终成人才的吗?____。不甩掉名利缰绳的重重束缚,就登不上科学的高峰,登上去也还会跌下来。

A、我们看到的倒是事实

B、我们看到的倒是相反

C、我们看到的例子倒是不少

D、我们看到的没有例外

2、填在线上恰当的一句是(     )

甲、小河上的薄冰融化已尽,小草从暖湿的泥土中苏醒,____。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乙、阳光融化了河水,细雨润泽了山色,____,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1)春风吹绿了柳枝            (2)春风把柳枝吹绿

3)柳枝被春风吹绿            (4)柳枝在春风中染绿

A、甲(2)乙(3)     B、甲(4)乙(1

C、甲(3)乙(2)     D、甲(1)乙(4

3、能恰当填入空白处的一项是(     )

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法则,它青睐不断拼搏的强者,_______,收获也最多。

A、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B、强者尽管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C、虽然生活让强者失去太多

D、让生活中失去太多的强者

4、可填入下列横线上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适宜,树木就会迅速地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________

A、 要使气候变得更好,就要有大片森林出现。

B、 只要大片森林出现了,气候就会变得更好。

C、 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D、气候变得更好要依赖大片森林的出现。

[答案及提示]1B(其余各项均将意思说反了,与前文矛盾。)2B(应从主动者与被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去思考,寻求解答。如乙句中“阳光、细雨”作用于“河水、山色”,则下文应选(1),“春风”作用于“柳枝”,与前文构成排比。)3D(从陈述对象看,空线前都是以“生活”为主语的,那么空线中所填也应以“生活”(它)为主语,这样才能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4C(首先要弄清楚“如”领起的一句话是对前一句话的解说,讲的是气候与森林形成的辩证关系。由“温度”(气候)――树木――森林――气候,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58

[今日例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如果一个工人要学习高速切削,一个农民要讲究密植程度,作家又怎么能够随随便便地对待自己的语言呢?我们知道,“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思想要通过或者依附于一定的东西-----画家用色彩线条,音乐家用音响旋律,文学家用的主要是语言。而且当我们把这种语言称做文学语言或者艺术语言的时候,这就意味着:它同时要具备绘画和音乐的特点,有色彩、有音响地来描写生活和反映思想。当然,一篇作品的生活和思想是主要的,内容在根本上总是在决定着形式。但也不能够设想: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却可以通过贫乏而苍白的语言来表现。

问题:这段话中有两句话互相照应,且是文段的关键语句。请你把它摘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剖析]题干中有两个要点:一是两句话前后照应。二、这两句话还同时是本段的关键句。我们知道,所谓关键句其实就是观点性的语句或者是有利于理解主旨的一些语句。这一段文字想要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显然不是谈工人的切削和农民的密植问题。工人的切削和农民的密植不过是用来类比作家的语言的。作家的语言应该怎样呢?应该有色彩、有音响地来描写生活和反映思想,切不可随随便便地对待。现在来看这一文段,它有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首先在类比中以反问形式提出观点,接下去从形式的重要性的角度去作阐述,最后用转折关系的句群作结,首尾呼应。

[解答示范]“作家又怎么能够随便随便地对待自己的语言呢?”与“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却可以通过贫乏而苍白的语言来表现。”相呼应。一在开头,领起下文的论述,一是结论,收束前文。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生命的金字塔

我们仰望祖国的万里长城或埃及的金字塔,不仅会产生一种思古的幽情,而且会被它雄伟的气魄、巨大的神圣的形象所激动、所震荡。顿时赞叹之,敬仰之,神往之,这就是所谓崇高的审美感受。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会见到一种生命的金字塔,也会产生同样的崇高感。例如,我们在参观鲁迅的塑像或鉴赏的著作时,就会产生一种高山仰止、赞叹敬佩之情,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这是因为对象(鲁迅)激发起我们的勇敢、意志的智慧,使我们感到精神奋发,仿佛洗掉了自己身上的庸俗、鄙吝、卑琐的尘土,进入了一种高尚的境界。我们对于人生美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生命金字塔的神往和追求,就是在自己的心灵中建造生命的金字塔的尝试和努力。

那么,是不是只有伟人、杰人、名人才能建造自己的生命的金字塔呢?不。普通的、平凡的人,也同样能建造。人生美与自然美的崇高对象有不同之处,自然美的崇高条件,一般都具有硕大的轮廓和体积,而人生美的崇高条件,却不在于自然轮廓(体态)的巨大,而在于精神的巨大。因此,一个人心灵中有无生命的金字塔,并不取决于他的外表,他的外在的地位、资历、人格、智慧、品质、贡献等。例如孔子,在旧中国社会中他具有最高地位和声望,被称为“至圣先师”,以至画家不敢随便画他,生怕一不小心便有亵渎圣人的罪名,然而,鲁迅却蔑视他,不觉得他崇高,并指出他的“高”实际上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而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在鲁迅心中,生命的金字塔巍然屹立在平凡的人力车夫身上,而不在于“至圣先师”身上。

一个人能够给人以“生命的金字塔”的崇高感,并不神秘。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社会的存在,体现了社会前进的要求和人生向上的要求的社会存在,而不是一种保持生命形式的动物式的存在。因此,一个人如果丧失了人的精神品格,只知道自私钻营、吃喝玩乐,那他只体现了动物式的存在。因此,他决不崇高。鲁迅以及鲁迅笔下的人力车夫,他们的精神和行为,却强烈地体现了人作为高级社会生命的存在,体现了人推动社会前进的本质力量。因此,我们感到他们崇高,感到他们身上有着一种庄严的、神圣的、闪着美的光辉的生命金字塔。

1、第二自然段中说:“在人类社会中也会见到生命的金字塔”。请联系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具体说说这个议题是怎样产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参观鲁迅塑像或鉴赏鲁迅著作的事例,目的是什么?又把鲁迅先生对待“至圣先师”和人力车夫的态度进行了对照,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作者的目的在于(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证明的观点是(不超过2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人怎样才能建造生命的金字塔?请把结尾一段内容消化后进行概括,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有(  )

A、“激动”“震荡”“赞叹”“敬仰”“神往”五个词语,层层推进,步步加浓。作者有意在突出万里长城及金字塔的雄伟气魄、巨大形象对人的强烈感染。

B、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几句话,作者要阐明的问题是自然美与人生美使人产生崇高感的条件相异。

C、文章的第二段论述了生命金字塔的崇高感,第三自然段论述了生命金字塔的本质。这两段论述是在一个平面上移动的,属并列式的论证方式。

D、“生命金字塔”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喻精神的伟大崇高,给人以高山仰止的人生美的感受。

E、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以“生命的金字塔”为题,既新颖醒目,又把言论的课题展示在读者的面前,很有吸引力。

[提示及答案]1、由埃及金字塔的崇高美感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生命金字塔的美感,议题由联想而产生。2、作者的目的在于:证明目睹生命的崇高和伟大,会产生对生命金字塔的向往和追求。证明的观点是:一个人心灵中有无生命金字塔,取决于他的思想的质。3、一个人只要拥有了社会前进与人生向上的精神品格,珍视高级社会生命的尊严,去掉动物式的生命方式,生命的金字塔就会巍然屹立。4ADE

59

[今日例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②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恢宏博大的体系,往往精良与糟粕并存,优秀与陋劣纠缠,要吸收其中的精良、优秀,就不能不剔除、针砭相随伴生的糟粕、陋劣。③比如,孔孟儒学、宋明理学作为学术体系来说,不乏有价值的真知灼见,但作为意识形态来说,却渗透着令人窒息的浓厚封建气息。④因此,我们在研究孔孟儒学、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问:这一段话由4句话构成,其中哪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剖析]这一段文字的观点句还是容易识别的,似乎比较容易确定出关键句来,麻烦在于段中有一个看似结论的句子,但其实又不是文段的结论,而只是一个局部性结论。这一句就是“但也不能够设想: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却可以通过贫乏而苍白的语言来表现”。怎样看出来它在文中的地位呢?只要注意一下前文“比如,孔孟儒学、宋明理学作为学术体系来说     ”与结尾一句的关系,就能得出答案来了。

[解答示范]据前分析,这一段的中心观点是第一句,虽然有一个结论,但不是全段的结论,而只是例证的结论,地位与观点句不能等同。因而答案应为①: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轻轻照耀

朱洁

冬日早晨,醒来时候被窝里还是暖洋洋的。这一刻房间里静得出奇。忽然,水汽蒙蒙的窗上出现一个影子,很快,我辨出那是一只停在窗台上的鸽子,正慢慢地拍打着翅膀,而冬日的阳光把这一组连续动作映在窗上,这种感觉很有点像是皮影戏。我一直在寂静中躺着,看着这只鸽子,心中泛起一丝喜悦,甚至可说是欢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曾不解陶渊明何以能以如此轻松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为后人视作宝贵的东西。不管如何,这首《饮酒》诗充满着在夕阳西下、大自然宁静而和谐的气氛中,对自由和欢乐的感悟。

从来,我都喜欢躺在床上看书,让阳光正好能落在我盖着的毯子上。几天前,我照例躺在床上,当我顺手从床头一大叠灰尘覆蒙的书中再次发现陶渊明时,一只极小的、淡黄色的蜘蛛从这位古人的诗集里很快地爬出来,并且在我的手上显得不知所措地左冲右突。我帮它回到了地板上。它在我的手臂上飞快地爬行时,皮肤上那痒酥酥的感觉,委实让我觉得一阵喜悦。

几年来,我一直置身于书籍间,想中国艺术直到东方艺术的精神实质。而我却从来没有发现,这种精神的所在原来竟离我如此之近,它是活生生的,那样自然而令人欣慰;它是不易发现,却又在无意间,在瞬间让你领悟了。这便是那只从陶渊明诗集中爬出来的小蜘蛛给予我的启示,说到底,那便是对一切生命的感悟。

因此我想到了我一个年迈的远亲。年轻时他经过商,而且据说相当成功。而现在整天除了忙于照料满满一阳台的花草,一只芙蓉鸟,在余下的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可以说显得十分幼拙的旧体诗。他乐在其中,亲手用毛笔工整地抄录好,并且装订成册。而当这些诗转到我手中时,他却已寿终正寝。据说他去世的那天还亲手浇了花,为鸟添了食,然后坐在躺椅里午睡,直到家人发现他已过世。

我曾见过一张白石老人的画,那空空的画面上三尾栩栩如生的虾,让我感到生命恬静的欢乐。有一段时间,每次看到那幅画,都一样地打动我,并不异于本文开头时所述的那窗上的鸽影。

(《散文》1992.3

1、作者在第一段末句写道:“看着这只鸽子,心中泛起一丝喜悦,甚至可说是欢乐。”

1)对鸽子的描写,最能体现“一丝”喜悦的词语是哪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我看到一只鸽子时,心中会“泛起一丝喜悦,甚至可说是欢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引用陶渊明《饮酒》诗并加以市政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怎样的看法?试用自己的话分两点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

A、 以“欢乐”作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B、 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洋溢着一种既欢乐又恬静、和谐的气氛。

C、 作者认为,所有的艺术的精神实质,就是人类对生命真谛的探索与理解。

D、 本文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欢乐愉悦而又激昂奋发是这首歌的主旋律。

E、 文中以陶渊明与年迈远亲作对比,表达了一种勇于面对人生的积极的进取态度。

F、 冬日阳光、窗外鸽影与垂暮老人,组成了一种“夕阳虽好近黄昏”的意境。

[提示及答案]1、(1)慢慢(或者答:慢慢地拍打;慢慢地拍打着翅膀),这样回答都能说明问题。因为“慢慢地拍打着翅膀”正体现了那种自在悠然的情趣。(2)作者由鸽子的悠然想到了陶渊明的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意境。从而感到了生命的恬静与欢乐。2、为下文点明“对一切生命的感悟”作铺垫。3、(1)生命中充满欢乐(2)应以恬静而坦然的态度去面对人生。4D项“激昂奋发”与文章情调不协。E项错,文章不是说勇于面对人生,而是悟出了人生真谛。F项鸽子出现时并无垂暮老人,更无从组成一种“夕阳虽好近黄昏”的意境。答案为ABC

60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当玉露含珠、银河泻影、月洁风清之夜,仰望寥廓的长空,那漠北的秋风,送来阵阵雁鸣,正是“西风起北雁南飞”。这些可爱的“羽族旅行家”,来自它们遥远的故乡――寒气森森的西伯利亚,它们要到温暖的南方过冬。这一年一度的“大搬家”,是它们世代相传的习惯。雁在迁徙过程中不像杜鹃那样孤身而行,而是以有经验的老雁为先导,结伴长征,且鸣且飞,缓缓而行,往往排成整齐的队伍,正像古代诗人笔下所吟咏的“晓来渔棹惊飞起,书破遥天字一行”。它们之所以排成整齐的“雁”字,倒像是有点懂得“空气动力学”的味道。

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话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剖析]概括是阅读中能力要求较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由分析入手,要将每一句的意思弄清楚,然后再作概括。第一句说大雁南飞的时间;第二句话讲雁南飞的目的;第三句说南飞是雁的习惯;第四句与杜鹃相比,讲雁迁徙的特点。最后一句是说雁阵与空气动力学暗合,飞行的科学性。总起来看,这一段文字是围绕着雁迁徙南飞的有关情况来写的。

[解答示范]根据前面的分析,这一段文字可以作出不同的概括,但中心是一致的,那就是雁的迁徙南飞。四字概括可以是“大雁迁徙”,多一些字则可以将时间等因素加进去:“秋夜,北雁结队南飞过冬。”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上帝制造母亲时

本贝克

仁慈的上帝一直在为创造母亲而加班工作着。在进入第6天时,天使来到主面前,提醒他说:“您在这上面已经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啦。”

主对天使说:“你看过有关这份订货的技术要求吗?”

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

180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

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

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

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

此外,她必须有6双手    

天使缓缓地摇了摇头说:“6双手   这怎么可能?”

“令我感到困难的却不是这些手,”上帝回答说,“而是她所必须具有的3双眼睛。”

“她需要一双能透过紧闭的房门洞察一切的眼睛,然后她才可以胸有成竹地问:‘孩子们,你们在里面干什么?’另一双眼睛将长在她后脑勺上,用来专门看她不该看到而又必须了解的事情。当然在前额下面了有一双眼睛,当孩子们有了过失或麻烦时,这双眼睛能够看着他,而不必开口,就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的意思。”

“这太难了,”天使劝道,“主啊,您该歇歇了,明天   ”

“不行!”主打断了天使的话,“我感到我正在创造一件十分接近我自己的造物。你看,眼前的这件母亲模型,已经能够在患病时自我痊愈   能够用一磅汉堡包满足一家6口人的胃口   能把一个9岁的男孩子弄到莲蓬头下淋浴  ”

天使绕着母亲模型细细地看了一遍,不由得赞叹道:“她太柔和了!”

“但很坚强!”上帝激动地说,“你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么能干,也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大的忍耐力!”

“她会思考吗?”

“当然!”主说,“她还会说理,商量,妥协    ”

这时,天使用手摸了摸母亲模型的脸颊,忽然说道:“这里有一个地方渗漏了。我早就说过,你赋予她的东西太多了,您不能忽略她的承受力嘛!”

主上前去仔细看了看,然后用手指轻轻地蘸起了那滴闪闪发光的水球。“这不是渗漏,”主说,“这是一滴眼泪。”

“眼泪?”天使问,“那有什么作用?”

“它能表示欢乐、悲哀、捻、怜爱、痛苦、孤独、自豪    ”主说。

1、第二段中,作者把上帝创造“母亲”比喻为“订货”,这一说法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对“母亲”有什么质量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帝说“母亲”接近他自己,那么你认为他们的主要共同点是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越过25字)

4、“母亲”的“眼泪”为什么能表示“欢乐、悲哀、失望、怜爱、痛苦、孤独”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字)

5、文段中“母亲”的三双眼睛分别代表了母亲哪三种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字)

[提示及答案]1、暗示“订货人”(社会对“母亲”会有苛刻的要求。“母亲成了人们根据各自利益和需要而订做的商品。2、能经受得住任何荡涤、180个零件可随意更换,靠残羹剩饭运行,有能医治伤痛的亲吻、站起来便永不弯曲的腿、6双手和3双眼睛,柔和、坚强,会思考。3、第一:几乎无所不能;第二:仁慈、善良;第三:不知疲倦地劳作。4、母亲也有丰富多采的感情世界,尽管需要她承受的太多。5、第一:敏锐的洞察力;第二:关爱身边的一切;第三:善解人意并能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