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伽师瓜多少钱一斤:课堂教学的N个细节(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5:28:05
课堂教学的N个细节(5)

“这个问题同学们听懂了吗?” 

        教师问:“这个问题同学们听懂了吗?”,学生齐答:“听懂了”。这样的师生对话在课堂上并不少见。教师为了验证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向全体同学提出这一问题,而我们看到学生的应答也大多一致,总是“听懂了”,不作出回答或回答“没听懂”,几乎从未遇到过。

        首先,这个问题的答案与解题思路是以教师讲授为手段的,往往是教师针对教学中的一个疑难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讲解完毕,再询问学生的理解情况。这里蕴含的问题是,是不是疑难问题都需要教师自己来讲解,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否也可以解决、解释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果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听到类似的问话,在一定程度上恰恰说明,我们的课堂仍处在教师讲授的支配框架下,是通过讲授传授知识,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理解者,而不是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和对话者。

        其次,这个问题的提出体现的是教师对自己讲解的不自信。因为是教师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对问题进行的细致分析,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她)觉得已经把问题说清楚了,但从学生的立场来看,是不是清楚了,他(她)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信心不足,也就需要求证于学生。有点类似于我们去菜市场买菜,出于心理作用,觉得心里没底,总是要问问卖菜的商贩“这菜新鲜吗”一样。

        再次,这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又往往是“听懂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过教师的讲解,班级里肯定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他们的真正理解使他们有勇气有自信说出“听懂了”,他们的声音哪怕是几个人的声音都会产生一定的“共鸣”效应。那些稍懂而又未全懂的学生,处此状态下,也不甘人后,感觉到自己总归有些懂了,回答“懂”也就显得理直气壮。班级里还有一些学生根本未懂,在“听懂了”的“大潮”中也不太适宜发出“逆音”,只能随声附和,或者默不作声。

        课堂上,不一定让学生“听懂”,而是经由学生之间的相互智慧碰撞、经过学生自身的思考探索“弄懂”,不一定由教师发出是否听懂的质询,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实际活动状态、思维深刻程度等也可以给出相应判断。这可能是另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