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手表什么档次:我县设施农业装备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7:50:17
摘 要: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设施农业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关键词: 设施农业  蔬菜 水产养殖  畜牧养殖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设施农业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和县设施农业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历经30年发展。县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县农业、农机、畜牧、水产等部门紧密合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棚加一塘”早已成为设施农业的代名词,也是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首张王牌。2010年3月,全省设施农业现场会在和县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和县设施农业的发展将进入新的时期。近期,按照省市农机部门部署,我局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有关乡镇、部门,就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1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皖东,区位优势独特,是国务院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所在地。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8万亩,年产量90万吨,产值9.48亿元,其中农业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27万亩,年产量52万吨;大棚养鸭(鸡)1250户,年出栏鸭(鸡)1300万只;水产养殖14.5万亩,水产品产量2.43万吨,渔业产值1.34亿元。    1.1设施农业在蔬菜生产中应用情况    我县蔬菜设施栽培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以钢架大棚为主,新型一、二代温室大棚为补充(以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为代表),并辅以蔬菜机械微耕、微滴灌、机械植保、冷库保鲜等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化蔬菜产业生产加工形式。截止2009年底,该县大棚温室面积已达14674万平方米,其中日光温室8千平方米,塑料大棚14668万平方米。2001年和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创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获部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达35个(其中蔬菜31个),蔬菜生产已全面实现无公害化,年产各类无公害蔬菜90万吨,总产值达9.5亿元,全县长期从事蔬菜种植的大户7万多户,农民人均种菜纯收入1600元,占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6%,重点产区人均种菜收入达到3472元,占同期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2.3%,而蔬菜生产核心区更是占到90%以上,蔬菜产业也已成为我县广大农民的致富平台。    我县大棚结构主要有普通竹架大棚、普通钢架大棚、新型一代温棚、新型二代温棚。普通竹架大棚成本低,制作简便,但使用寿命短(一般1—2年),抗风雪能力差,造价约700元/亩;普通钢架大棚以镀锌钢管为材料,架体牢固,抗风雪能力强,温度、光照、湿度易于调节,使用年限长(一般在15年以上),但成本较高,造价约4500元/亩;新型一代温棚采用热镀锌薄壁钢管作骨架材料,棚体为大空间高肩设计,具有升温快,保温性能好,有效空间大等特点,可实施多种类、多模式的高架栽培,造价适中35000元/亩;新型二代温棚在新型第一代温棚的基础上,对内棚结构进行了部分改进,内部空间更大,利用率更高,造价30000元/亩。目前我县竹架大棚约6.5万亩,将逐步被钢架大棚取代,钢架大棚11万亩,新型一代大棚2万亩,新型二代大棚2.5万亩。    据统计:竹架大棚年平均产值4200元/亩;钢架大棚5600元/亩/;一代大棚产值7800元/亩;二代大棚8200元/亩;    大棚蔬菜种植中如采用机械化生产技术可大大节约成本,提高收益,据调查,采用微耕可为菜农增收160元/亩;微滴灌可增收140元/亩,机植保可增收110元/亩。全县拥有各种微耕机械3800台,微滴灌设备13000套,机植保设备(蔬菜主产区)3800台;年为菜农增收节支2400万元,如果全县大棚蔬菜种植全部采用机械化技术则年可增收节支近9000万元。    1.2设施农业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情况    我县水产养殖精养鱼塘面积约6万亩,基本采用增氧机、投饵机等渔业机械养殖,一些气泡机、耕水机、等新型农机具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全县拥有各类渔业机械1000台套,其中增氧机382台套、投饵机300台套,水产品产量高品质好,水产品年产量2.43万吨,年渔业产值1.34亿元(90年不变价),成为农民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    1.3设施农业在畜牧养殖中应用情况    我县畜牧养殖以大棚养鸭(鸡)为主导,其中香泉镇大棚养鸭户高达600户,年出栏肉鸭500万只,被温家宝总理誉为“全国养鸭第一镇”。全县畜禽孵化均采用现代化孵化箱形式进行孵化,拥有各类畜禽孵化箱160余套,畜禽种苗成活率达到98%;拥有家禽屠宰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和各类保鲜小型冷库30余座,年孵化家禽3000万只以上,供应到周边市场及苏南地区。香泉湖禽业、德隆禽业、三联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增加设施投入,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2、主要工作措施及经验    2.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我县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财政局、县农委、县农机局、县蔬菜办、历阳镇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任成员的设施农业领导组。二是成立了由县农机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蔬菜办、历阳镇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实施技术指导。各镇农机中心站、农技站负责对设施农业进行跟踪服务。畜牧和水产养殖也有相应的组织和管理形式。    2.2以宣传促发展    县里成立专门的新闻报道组,开辟了新农村栏目,积极撰写、拍摄有关蔬菜、畜牧水产养殖等产业发展的通讯稿、专题片;通过在县内各交通要道口设立大型广告牌,召开新产品推介会、参加合肥、上海农产品交易会等对已通过了部级无公害认证的辣椒、番茄、茄子、黄瓜、樱桃番茄等产品加大宣传力度。和县还利用召开两年一次的全省蔬菜博览会机会,举全县之力,进一步集中展示蔬菜科技成果、提高和县蔬菜的知名度。县农机部门也以此为契机展示最新蔬菜生产机械,向农民推广大棚微滴灌、机耕、蔬菜移栽、机植保等技术。积极宣传推广增氧机、耕水机、孵化箱、小型冷库、烘干机等农业机械。    2.3以规模促效益    我县第一家以大棚蔬菜机械化生产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绿源农机合作社于08年10月正式成立。农民以自愿入社的方式带田、带机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为入社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机械维修保养等项服务,并按照规格化方式生产蔬菜,合作社与县蔬菜协会和蔬菜生产龙头企业皖江蔬菜批发市场、济洪配送公司等企业合作,按名牌蔬菜产品的要求组织生产,提供市场供需信息,从而多渠道搞活流通提高农民的种菜收入。据测算,实行蔬菜大棚不拆卸机耕可为菜农节约耕作成本近30%,微滴灌可节约灌溉成本25%,机植保可节约成本15%,每亩蔬菜年可增收节支约400元。我县扶持的另一家农机合作社三联农机合作社除进行机耕、机收等常规农机作业化,还为社员提供禽类孵化产养殖(增氧、耕水等)新技术,该社拥有孵化箱40余部,年孵化家禽近100万只。    2.4以科技促实效    我县通过建立基地、召开产品推介会等积极向农民推广成熟、高效的农机化实用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类:    2.4.1棚内机械化耕作技术。使用机械为大棚微耕机,是传统小手扶的替代品,它通过增加耕深,提高土壤的破碎率,改善土壤的墒情,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规模。    2.4.2大棚微滴灌技术。主要通过节水灌溉,合理施肥,节约用水,减少环境污染,使蔬菜生产生态环保。主要使用微滴灌设备及与之相配套的相关设施。    2.4.3综合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展执法检查,杜绝市场上的高残留农药,通过开展综合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蔬菜生产的用药量,减少农药残留,提高蔬菜品质,保证蔬菜食用安全。主要措施包括: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解决环境杀虫;使用防虫网,防止虫蛾进入棚内;使用脉冲式烟雾机,降低棚内温度,防止病害发生。    2.4.4蔬菜移栽技术。引进推介使用蔬菜移植机,蔬菜苗实行机械化移栽,减少用工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2.4.5建立蔬菜育苗基地。已建成1座占地112亩的自动化温控连栋大棚育苗中心——和县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全县计划集中人力和财力建立三座育苗基地,引进3套育苗生产流水线,为各大菜农供应一年两季栽种的优质菜苗,解决一家一户育苗,提高菜苗质量。    2.4.6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2009年,由巢湖市与我局起草的《大棚温室耕整地机械化作业规范》已通过专家组审核,并经省质监局颁布实施。    2.5创新方法求发展    在推进发展方向方面,和县通过对微耕机械进行大幅度的补贴,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现已将微耕机械、冷库、植保机械、增氧机、孵化机等纳入我县购机补贴范围,籍以推动蔬菜和设施农业的发展。    2.5.1政府引导和民办相结合。通过引进推广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改善基础设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引导菜农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科学发展之路。这是我县蔬菜生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逐步探索、建立我县蔬菜机械化生产的长效机制。    2.5.2注重实效,增加菜农收入。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效益优先,着力提高全县蔬菜的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优化布局,发挥和县蔬菜生产现有优势,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品质,提升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增产、增收、增效,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广大菜农的收入    2.5.3坚持以安全蔬菜生产和实施品牌战略相结合。通过推行机械化作业,使蔬菜生产由无公害逐步向绿色蔬菜和有机食品方向发展,提高全县蔬菜生产的安全性,进一步提升和扩大皖江牌蔬菜的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发挥品牌效益。    3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认识有待提高。全县设施农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青壮劳力外出,老人、妇女留守,农户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设施蔬菜”的概念模糊,认识和技术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在蔬菜产业上,农户对设施管理和种菜技术知识知之甚少,管理落后,棚内病虫害时有发生,很少采用连片有效保植的方法,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产量和品质;在畜牧水产养殖方面也有类似情况,影响了设施整体效益的提高,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3.2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投入不足。全县设施农业建设县、乡、村齐抓共管,尽管已成立了技术服务机构,但由于部门协作差、科技人员老化及知识更新慢导致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内在动力,加之国家科技投入的不足使得微耕机械、微滴灌机械、植保机械、新一二代大棚等具有较好实用性的农业机械和设备得不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由于缺乏调研和市场分析报告,盲目生产现象严重,造成生产过剩的局面,如我县2007年辣椒生产就是如此,辣椒价格由2006年的5元/斤,一降而到0.3元/斤,很难适应市场要求,形成了小生产经营模式与大市场运作模式的矛盾,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大发展。    3.3设施性能有待提高。就蔬菜大棚而言,虽已更新了骨架材料,但其结构和功能仍然是老式的,多数钢架支撑不牢固,结构不合理,肩高过低等原因导致冬季保温性能十分有限,栽培种类单调,产量和效益也十分有限,无法发挥大棚温室的优势,大棚温室的示范效果大打折扣。    3.4设施农业结构不合理,附加值差。全县虽有一定设施农业规模,但种植面积、畜牧水产养殖面积与设施农业大县相比,发展空间还很大,同时在设施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农产品销售环节上发展不足,影响产品效益的最大化,制约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同时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带动作用不强。如专业从事蔬菜加工、销售、运输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增值幅度小,优势不明显,市场适应能力差,加之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菜农市场意识淡薄,致使龙头企业“一体化”格局根基不稳。全县生产农机专业蔬菜协会,流通企业有皖江大市场和济洪配送,但蔬菜生产农机专业合作社只有绿源一家,而畜牧水产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合作组织规模较小,影响力、竞争力不够强等现实问题。    3.5全县设施农业基础薄弱,管理跟不上。农村沟、渠、塘淤塞,机耕路、排灌站等年久失修,农业防汛、抗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污染越来越严重,农业生产一靠科技,二靠市场,三靠天收,在全县农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3.6皖江开发,蔬菜西移对设施农业发展影响大。由于皖江开发在即,蔬菜产业发达地区因拆迁征地等使产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而西移地区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人员老化,思想相对保守,普遍缺乏蔬菜种植技术,加上农田基本条件较差,发展规模化蔬菜生产难度很大。    4我县设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对策和建议    发展规划:    新形势下,我县设施农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发展思路:以承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建设现代设施农业为方向,以稳定蔬菜生产大局和提升蔬菜产业科技含量为目标,通过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结合推进蔬菜产业“西移”,用3-5年时间,形成以沈巷、功桥、西埠、历阳等地为主的新的设施农业示范区,并大力扶持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提升设施农业中农机装备水平。    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50万亩,其中大棚蔬菜面积25万亩,总产量100万吨,总产值15亿元;蔬菜深加工量占蔬菜总量的30%以上,加工产值10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做大做强绿源、三联等农机专业合作社,使相关合作社达到6家;提升设施农业农机装备水平,微耕机械达7000台,设施农业主要产区植保机械18000台,微滴灌机械20000套,新一代、二代大棚覆盖率达70%。    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政策扶持。一是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扩大范围,对部分设施、生产流水线、和生产机具,给予纳入补贴范围,必要时实施农机作业补贴制度;二是加大项目支持,以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育苗中心建设项目带动为有效方式,通过项目建设新上一批大型公用设施;三是加大培创及研发、基地建设等菜农一家一户不能解决的公益性的事情的投入。    (二)扶持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加强土地流转,带动结构调整;通过资金、技术、政策等的投入扶持壮大合作组织实力,通过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推广保鲜、烘干等机械,提升设施农业的发展效果。    (三)加强对设施农业的规划引导。进一步贯彻农业部《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农机发〔2008〕3号),建议对设施农业发展在资金和项目投入等方面给予扶持。进一步加强对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分析查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根据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来对全县设施农业发展进行规划,挤入全省乃至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示范县。    (四)强化科技支撑。一是组织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种植能手走出去,考察、筛选新的品种,力争在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精细品种、特色品种有所突破。二是引进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生产、节水灌溉、“三沼”综合利用等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力度,努力提升品质。三是进一步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员的培训力度,来更好地指导设施农业的发展。四是加快设施农业标准化制订工作。五是加大对新型实用型棚体的研制和新型配套技术引进,特别是有机肥自制、秸杆就近处理以及有关环保新技术,争取给予必要的资金项目扶持。    (五)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化应用。重点是发展农户联合应用与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技术,尤其是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设施农业应用组织形式,引导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应用,通过实现生产规模化、作业标准化、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