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边齿鉴别:毛泽东忧虑干部子弟的教育问题,从欲自身来做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12:55

毛泽东忧虑干部子弟的教育问题,从欲自身来做起

更新时间:2011-12-30 14:15 发帖于:军情观察 互动:我要评论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Xhx697 { display:none; }

  毛泽东不仅是“治国平天下”的历史巨人,在教育子女方面也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高风亮节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他的后人及其身后的几代人。

  1958年的一天,毛泽东同湖北省省委副秘书长梅白谈起领导干部子女的教育问题。毛泽东问梅白:你记得曹操评汉献帝的话吗?梅白答道:记得。有这样两句“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毛泽东称赞说:不错,你读书不少。现在有些高级干部的子女也是“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娇生惯养,吃不得苦,是温室里的花朵,有些是“阿斗”呀。中央、省级机关的托儿所、幼儿园、部队的八一小学,孩子们相互之间比坐的是什么汽车,爸爸干什么,看谁的官大。这样不是从小培养一批贵族少爷吗?这使我很担心呀!毛泽东还说,现在有些高级干部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不严格。根本问题是要自己带头,要严于律己。他问梅白,你的孩子要坐你的车吗?梅白说,我不给坐。毛泽东又问,你是怎么办的?梅白说,三个姑娘老实些,不敢上,两个男孩子上来,我就把他们从车上推下去。毛泽东说,这样好,应当推广你的经验。并且指出,有的领导干部让自己的子女跟着去北京、上海开会,这样很不好。他特别指出,高级干部的子女不管好,总有一天要犯罪的。

  1959年冬天,毛泽东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 www.junshijia.com 爱国交流理性平台

  毛泽东忧虑干部子弟的教育问题,是不无道理的。他从自身做起,从自家的娃娃抓起。

  1946年春,毛岸英从莫斯科回到延安。由于长时间在苏联生活和学习,回来后在待人接物方面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话时,岸英喜欢用欧式的说话语气并加些手势动作,这让毛泽东感觉不舒服。毛泽东就告诉岸英:“延安不是苏联,在这里就得按东方人的传统习惯行事,在长辈面前,在年纪大的人面前,要文静,要规规矩矩地跟人说话,不可手舞足蹈。见了人不要没大没小,年纪大些的就喊伯伯、伯母,叔叔、婶婶,最老的要喊爷爷、奶奶,跟你年纪差不多的可称同志、哥哥,不能随随便便地直呼人家的大名。”

  毛泽东接着对岸英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在这个大学里你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现在惊蛰刚过,农民又要开始辛勤耕耘了,正是你学习的好机会。我已请好了一位老师,他是陕甘宁边区的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种庄稼的学问很深,你就上他那里学习吧。

  毛岸英愉快地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和安排,迅速整理好行李准备出发。临行前,毛泽东把自己穿了几年的一套粗布衣服送给他,叮咛说:什么时候有了你自己劳动的果实,老师和乡亲们满意了,你就可以毕业回来了。毛岸英背上行李,步行去了30里外的劳动大学吴家枣园。

  到了农村这所大学,毛岸英虚心请教老农,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吴满有对这位谦虚的学生也特别喜爱,教得十分认真,手把手地传授各种农活。开头几天,毛岸英真有些不习惯,手上磨起了血泡,疼得火辣辣的,晚上躺在炕上,全身如同散了架一般。但一想到父亲的谆谆教导,仿佛浑身又来了劲,他咬牙坚持着,很快就适应了农村生活。金秋时节,毛岸英背上自己生产的小米,也是一张实实在在的“毕业证书”,告别了尊敬的老师和建立起深厚情谊的众乡亲,回到了延安。毛泽东看到儿子后,真有点不认识了。曾经的洋学生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后生,在风吹日晒中,脸变成了黑红色,头上扎着羊肚子毛巾,手上布满了厚茧。毛岸英不仅学到了农活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了农村,熟悉了农民,培养了同劳动人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