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杨玉环的形象100字:成年人何以不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3:06:29
成年人何以不读书  

今年4月23日,是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

现代社会,读书本是件十分寻常的事。但在全世界专门设个日子,就有些不寻常了。

世界读书日的设立,或多或少映射了当下社会的一个文化矛盾现象:读书越来越方便,同时又越来越不易。

回想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书籍的出版和阅读都是比较大的事,似乎也是上层社会的事。记得儿时同伴在一起玩,如果谁拥有一本小画书,大家都会极为羡慕。谁家若有个书架,上面还码放着整整齐齐的书,小伙伴们见着这家大人就会自动收敛起调皮捣蛋的神情,毕恭毕敬,努力使自己显得文气、有礼貌。

现而今无论出书还是读书都没这么神圣了。每年都有很多很多的书问世,城里面大大小小的书店、书摊比比皆是。在我家住的城乡结合部,甚至有用人力三轮车载着书卖的摊贩,吆喝着卖书就像卖蔬菜似的。

书籍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纸质书、电子书,寻常尺寸的书、微型书、口袋书,不出声的书、带音乐的书,普通书、精装书,装入礼品套盒供送礼的书,应有尽有。

最有意思的是写书人,真正是从圣坛下到了人间。过去写书人的主体要么是学问家,要么是作家。学问家对他那一行当的学问颇有研究和心得,苦思冥想厚积薄发终成一书;作家要么是亲身经历过,要么是深入社会观察、体验、积累了大量素材,细细打磨终成一书。这些作者在老读者中的知晓率很高,老读者即便不同意书里面的观点,对写书人也是敬意有加,爱惜在心。

现在能写书出书的人太多啦,不光学界、文学界,演艺界、政界、商界、企业界、体育界、打工族;不光成年人,还有未成年人,不少人写书出书。还有谓之“攒书”的,书商看好一个题材,组织一帮写手,每人分点章节,几个月就能把书出来。出书面如此之广,出书速度如此之快,再牛的读者,也很难如数家珍似的把畅销书的作者都一一列举出来了。只要想读书,总有书可读,总能读到书。这大概就是眼下的状况。

读书如此方便,可2009年4月24日发布的我国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却显示,2008年成人图书阅读率只有49.3%,也就是说,我国5成多的成年人,一年里竟没读过一本书!同是这次调查显示,我国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达到81.4%,远远高于成年人。

这么多的成年人何以不读书?

调查出的第一位原因是“工作太忙没时间”(47.53%)。的确,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十分讲究效率,多数情况下有效率才会有效益。加之我国现代化建设要在100年里走过发达国家300年的路,这几代人不论领导还是群众,老板还是打工仔,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一天生活、工作的安排就如压缩饼干,时间总是紧紧张张。我曾见过早晨在路口等信号灯的自驾车女司机,不失时机地掏出小镜子三下五除二地化妆。

调查出的第二位原因是“没有读书习惯和不喜欢读书”(34.48%)。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电视、电脑、广告、CD、卡拉OK、MP4,种种影像声讯,使孩子一出生,就包裹其中。这对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造成了不小影响。我做过一些大学生访谈,获悉有的大学生课外阅读是在网上,每天一两个小时,看得最多的是影视作品、聊天网页。而且,现在可供选择的休闲方式和业余爱好多极了,旅游、钓鱼、收藏、购物、体育、野营、唱歌、跳舞、美容、摄影、美术、烹饪、手工、炒股、养宠物等,应有尽有。

我大学时代的一位老师,临毕业时对我们说:工作以后,一定要坚持读书,读书使人进步。一个“坚持”,道出了成人读书的关键。

首先是要愿意挤时间读书。上班时间不能读书,能挤的时间当然只有生活时间和休闲时间。这需要有定力。在五光十色的业余生活面前,对读书情有独钟,才能在东家大哥喊你打牌、西家大嫂约你逛街时,依然把卷不放。我的一个朋友,几十年保留着“三放书”习惯:公文包里放书,床头放书,卫生间放书。有点时间,就津津有味地看会儿书。毛泽东同志的好读是众所周知的。战争年代,环境险恶,生死攸关,从没能使毛泽东同志放弃读书。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稍稍稳定,党中央就开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艺等30余所大学,毛泽东等一批革命领袖亲自写讲义,任教员,著名的《矛盾论》、《实践论》就作于此时。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挤时间读书,总比战争年代的人们容易些吧?

其次要肯花时间“淘”书。且不说古今中外图书浩如烟海,即便一个图书馆、一个书店,图书也是汗牛充栋,没人能读得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图书并不很难,现代图书分类法,很容易就能使我们直奔主题区域。难的是选择值得读的书。一个“淘”字,意味着你得翻捡很多书、判断很多书,才能在茫茫书海中带回你中意的书。即便淘了又淘,一兜子书拎回家,经常还有读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之作。不过淘书也有捷径。我的经验一是朋友推荐的书。和你意气相投、水平相当的朋友,经他读过并告诉你值得一读的书,一般都不错。二是网友热捧的书。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就是看到网友好评如潮买来读的,果然名不虚传。三是各科经典书籍。这是经过历朝历代大浪淘沙而流传永久,指引人类社会追求真、善、美,推动历史不断进步的文化基因。它们提升人之为人的本质,锻造人之为人的思维,陶冶人之为人的性情。这类书,只要读得懂,开卷必有益,实乃书中瑰宝。

三要进入读书状态。读书状态非“手捧书、目凝字”之谓,过眼不过脑,是读不好书的。读书不同于阅读音像作品,后者信息来量大,但偏于感性,缺乏逻辑,不连贯,不系统。阅读方法上,身体的投入多于大脑的投入,感觉的冲撞多于心灵的沉思,当下的愉悦多于反复咀嚼,知道多于知识,碎片多于整体,思考趋于平面而缺乏深度。阅读音像作品甚至可以一心二用,写着作业听着音乐,做着家务看着电视并不鲜见。读书则不然。读书需要心静,需要对各种纷扰充耳不闻,让自己的心灵穿越时空,去与作者对话,咀嚼字词后面的情感、性情、逻辑、观点、思想、方法,吮吸其中的养分,滋养自己的心灵。“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读书不易,就更要读好书。人这一辈子,不读些经典书是绝大的憾事。经典书往往开启传播一种新思想、新风尚,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解答缤纷多彩,全然不同于往往只有唯一解的教科书。它给我们以广阔的对比、鉴别、汲取不同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的空间,促使我们流动而不是僵化地了解看待世事变化;促使我们独立思考,在理论和现实的比较中,得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不仅仅是从外部获得的正确的判断。读书,关键是读好书,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

虽然目前我国成人读书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令人欣慰的是,调查显示出我国国民对阅读的重要性认知程度比较高,69.2%的被访者认为当今社会阅读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超过六成(61.2%)的国民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只要越来越多的成人,把不满化为动力,继续保持做学生时对读书的爱好并付诸行动,读书风气就一定会在更大范围传扬,个人、集体、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就一定会获得越来越强大的文化动力。

最后,将温家宝总理和网民交流的读书心得摘记片段,以飨大家:第一,要处理好读书与人生的关系。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第二,读书要选择,如果选择一本不好的书,就等于浪费了读一本好书的时间。第三,提倡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如果我们这个国家在城市、在地铁上能够看到青年都拿着一本书,我就感到风气为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