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多远才算离祖之命:以寄宿制为主的学校科学的管理方法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1:30:56

以寄宿制为主的学校科学的管理方法探讨

(2009-06-25 16:25:02)转载 标签:

杂谈

一、探讨的意义 
    
  以寄宿制为主的学校中的生活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抓好生活管理工作,提高生活管理的水平,是提高寄宿制学校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手段。

二、问题的提出
 
  管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从现代管理科学来讲,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组织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活动,去完成预定的目标,就是管理。学校管理的含义则应该是:遵照教育科学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政策,合理地组织学校的人力,有效地使用学校的物质资源,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如何通过我们的管理工作拓展教师的思路,为学生在学校的寄宿生活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产生上进欲望和志向呢?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仅就以寄宿制为主的学校科学的生活管理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三、寄宿学校生活管理的主要方法

  学校的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对学校领导者来说,教师既是领导者的对象,又参与管理。学校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而实现管理目标的,学校管理是否有效,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抓好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管理工作,就应从优化人员配置,完善管理制度,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入手进行,同心同德完成学生教育。

  (一)应用新型的教师管理模式

  传统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无疑对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严格地说,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师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难以从深层次上解决调动积极性的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从机制上入手,变人管人为制度管人,采取激励措施,提高管理效率。

    1、加强管理的民主化
  民主意识是现代意识之一,也是人的需要之一,它的体现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教职工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它的理论依据除了心理需要外,也是我国现有制度决定的。毛泽东同志说过:“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各项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最大权利,是最根本的权利。”我国宪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人们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所以,教职工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和管理是无可质疑的。后勤中心目标的制定;岗位责任制的产生、修改;评价的进行;奖惩的兑现等,均通过教代会及各种民主层次的形式汲取群众的意见,这样做既可避免了由于个人才智局限造成的失误,增强了方案的科学性,又使广大教职员工产生一种认同感,从而软化了广大教职员工心理的阻抗,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加强管理的制度化
  学校的管理者有两项重要职责:一是要带领集体完成任务,达成目标;二是使集体内部团结相处、保持集体良好工作状态的功能。用行政控制方法来说,就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让被管理者了解政策目标,做到上下一致,左右同心,这就提示着管理者需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学校后勤中心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层面,不仅仅是教师,因此,对工作的重要性、学校的办学目标、部门的管理目标及个人的职责等,理解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单靠行政手段是行不通的,一方面需要定期组织学习,提高认识;另一方面要进行细致的思想工作。不同的层面,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认识一致,目标一致,同心协力做好后勤中心的各项工作。

  3、加强管理的情感化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感情的,人对感情的需要往往比对物质的需求还要强烈。在现代管理中出现的“可持续管理趋势”的“和谐理论”就是研究各种组织内外和活动过程亲睦、协同、配合关系的理论及其应用。所以宽厚、宽容、宽松不仅是一个学校管理者成熟的标志,而且是现代管理意识和民主作风的体现,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一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建立起相互关心、信任、尊重融洽的人际关系,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施加的管理,才易于为其接受。特别是后勤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包括教师,还有工人、生活指导,他们渴求尊重、寻求平衡的愿望表现更为强烈。因此,工作中一视同仁,生活上格外关照,学习上尤其关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其综合素质,帮助他们确立主人翁意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做到以校为家,做到爱岗敬业,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

  (二)提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

    奉献不是不要物质利益,也不是排除合理分配原则,相反,奉献和责任、权利,劳与酬是对立的统一。当然,奉献还意味着个人利益的无私献出;意味着当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他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服从后者;意味着当国家、集体、他人发生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

  寄宿制学校比起走读制学校工作量要大的多,尤其是后勤中心,因为多出的一部分工作全在此。学生一周不光学习,吃、穿、住全在学校,而且活动时间长,许多临时发生的事处理起来牵扯很大精力,因此必须提倡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出现意外问题、突发事故时,群策群力齐上阵,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地把问题处理好。

  (三)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氛围能使教师和学生产生进取欲望和志向。在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具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就能使教师和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师生就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想象是创造、进取的翅膀和先导。即使学生的有些想象是不太实际的幻想,也应在保护和鼓励其富于想象的前提下,把他们巧妙地引向实际,而不可轻易否定。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就应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的进取精神。学生往往能最先提出一些新见解、新主意,有些甚至是教师不敢想或想不到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如果给予赞许和信任、支持和鼓励,学生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还要珍惜学生的创造成果。学生的一幅画、一项科技小制作、一篇小论文、一期手抄报、一个好主意,只要具有新意,教师都应加以肯定,并提供展示的机会,对其优秀的成果给予奖励。

  (四)更新活动内容和方式

  1、更新学生的活动内容

  学校或班级每学期都应开展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既有根据国家当前形势开展的,也有传统活动,如“清明祭扫烈士墓”,过去一直采取单一的方式,墓地献花,新队员宣誓……。当然,也可以更新方式,利用学生上晚自习的空余时间,由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学生学写烈士小传和革命英雄小故事,一段时间以后在学校的教育专栏展出学生作品,大面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教育为主动的要求创造。

  2、培养学生的新观念
  我国经济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必然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改变,产生新的观念。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总是十分敏感地发现和很快的接受新观念。比如,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学校可以不失时机地参加“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教育项目的研究”,及时创建“绿色学校”。学校从参与的角度让学生充分讨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什么”?组织学生到大型化工厂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了解污水的净化过程,增长相关知识;每年可以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校外植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地增加一份绿色。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设了创造的舞台,学生也在活动中开阔了视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的寄宿生活管理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才会使教师、学生在实践中发挥创造性,才会使教职工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学校寄宿生的心理干预,怎样开发现代化的资源,如何利用固定时间组织学生上网,使学生在网络时代的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综合判断能力;针对寄宿生活具有家庭性的特点,适当进行创造心理、适应能力的研究;如何利用学校课外兴趣小组、艺术教育的舞台使学生在多方面都形成创新能力、学习?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都应该在讨论实践的基础上,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进一步将寄宿制学校管好、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