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温体仁:《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读后感(林华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22:38
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林华民)(2009-11-21 09:26:14)转载 标签:

杂谈

 

《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精句摘选

(2009-11-21 09:32:35)转载 标签:

杂谈

1.三流教师让学生获得知识,二流教师让学生拥有能力,一流教师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

2.基础教育的四大目标是:一是保持欲望——学习与生活的欲望;二是养成习惯——学习与生活的习惯;三是增长智慧——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四是提升品德——做人道理与道德品质。

3.缺经验的教师忙于积累,有经验的教师勤于思考。

4.只有营造蹲下身来与孩子说话的教育氛围,才能诞生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5.教育的意义在于把学生的兴趣变成特长,让学生用特长服务社会。

6.最聪明的教师是让学生勤奋得学而不是自己拼命的教。

7.中国孩子最缺乏的是体验教育。

8.没有基于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是低效的学习。

9.多相信学生的笔头,少相信学生的口头。

10.成功=明确的目标+具体计划+实际行动

11.给学生创造一次课堂上成功的体验,可能换来学生一生命运的改变。

12.小学教育的两大任务是:保持学生学习的欲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一百位学生也许会有一千个答案。好教师诞生在教室里,而不是成长于办公室中。“学生心中理想教师十大标准是:公正平等,和蔼可亲,风趣幽默,良师益友,爱心宽容,欣赏鼓励,热情开放,教法灵活,乐观微笑,风度漂亮。

    教师是什么人?我们随处可以得到这样的答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开启者、是人生路上的导师……这些说法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而身为教师的我们却感不到丝毫的荣光,反而愈加迷惘。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新理念、新名词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说:不但要让孩子在学校健康的长大,更要有过硬的学习成绩;舆论说:不称职的教师好比时代的蛀虫,会使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毁于一旦;专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各种各样的精神压力让很多人陷入了现代教育的迷失森林:新课程下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几乎成了困惑所有人的问题。假期的读书活动中,我拜读了特级教师林华民老师的《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一书。这是一本“讲座式、案例式”的教育专著。作者引用了中外经典案例阐释了新课程下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我也欣喜地看到了关于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定位。这其中有许多全新的说法给我带来了很深刻的启示。

    最好的老师就是最大的骗子,骗出自信、快乐、成功的人。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行为的诱导者。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在于把学生骗成自信、快乐、成功的人,最好的教师就是最大的骗子,也是伟大的骗子。书中说:如果一个教师还没有学会驯兽师的最基本管理法,最好先不要急着上讲台。我想要想做好“骗子”就要有爱心和耐心,还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用欣赏的眼光无限扩大和利用,以此增加学生的自信,最终让他们取得力所能及的成功。

    好的老师是一把钥匙,是学生智商、情商、道德商的培育者,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更应该积极地致力于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惟智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不惟智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

    好的老师是一个开拓者,创造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生成快乐的机会。教师要努力把课堂变成学生表现的地方,让他们的独特个性、良好习惯、优秀品行与特长在课堂上、在同学面前充分地表现,让每个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并让他们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好的老师是一名出色的导演,创设真切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共鸣的氛围下参与学习。良好的学习情境是成功学习的关键。林老师在书中说,教师除了有爱心、激情与微笑这老三样宝贝外,还要带着音乐、故事和信息这新三样走进教室。管理中,我们也要做好导演,尽可能给学生创设真切的情境,把教育和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懂得生活即教育的道理。

    好的老师是一个维护者,呵护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特个性。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来说都名列前茅,但提及世界著名奖项诺贝尔奖时,国人除了敬仰,还很惭愧,有人分析说我们的教育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塑造了中规中矩的人,他们千人一面,缺乏独特个性,这也是我们教育的败笔。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努力呵护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见解。看我们是否能从中获得这样的启示:今天的异想天开就是明天的创造发明,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兔子应当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兔子为什么要在那里。面对那些幼稚、新奇甚至略显荒唐的答案,请慢一些否定,请听一听学生们在想什么。也许这片刻的等待和思考塑造的就是杨振宁、就是玛丽·居里……

    教育不是万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来达到完美。但这不能阻止我们不息探索的脚步。我想,我们要坚定一种追求,做一个更好的老师的追求:不惟书,不惟上,不惟课堂。

    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好一名老师,我想应该使每一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