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胆是什么意思:20位北京中小学名校长2009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0:56:59
20位北京中小学名校长2009印象(2009-10-21 22:00:18) 标签:教育  分类:北京校长印象

    “2009北京校长印象”是我采写2006年、2007年、2008年校长印象的续篇。不少朋友说,我的这些文字对于他们了解学校有所帮助;相关专家们认为,这些信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些,激励着我把关于北京校长印象的写作工作延续下去。今年我向您介绍的全市知名校长将有300多位。需要说明的是,写作这些文字前我未给任何校长打招呼,所有文字由我凭感觉、凭记忆而写,若文字内容明显失实,请相关校长与我联系,以便我立即在博客上更正,争取明年初成书时少有讹误。各校长刊登次序及排名不分先后。——□老廖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校长 田琳
    田琳在北京校长群体中显得神秘,原因之一是他来京时间不长,此前他在湖南一所中学任校长,后来民大面向全国招聘附中校长,田琳脱颖而出。其二是民大附中地位特殊,直属于民大,所以附中与民大、国家民委、教育部等机关直接打交道的机会多,与海淀的中学打交道相对少些。民大附中面向全国招生,外地学生初中考入这里户口即可进京。
    我们很难见到特级教师出身的田琳着急的样子。40岁出头的他脸上总挂着神秘的笑、淡淡的笑、会心的笑、狡黠的笑、自信的笑,镜片遮不住它双眸的幽深和清澈。他步履稳健而轻盈,在校长多的场合一般很安静,很少主动与人聊天——也许与他和北京校长不太熟悉有关。这人有思想,有能力,对学问的兴趣大于对自身装扮的兴趣。民大附中高考成绩其实不错,但社会上对它了解很少。

 

■团结湖三中校长:韩希文
    团三是一所不大不小的学校,位于CBD边上。现在一校两址,千余名学生。团三在历史上经过了两次合并,第一次在五六年前,“团一”把学生和老师给了团三后,成了一所小学;后来团三又吃掉了水碓子中学,并将水碓子的地址建成了团三的高中部(也成北校区),原来的团三校园则称南校区,是初中部。
    韩校长主持了团三的两次合并工作。上个暑期,韩校长完成了学校的整合,将初高中分开办学。韩老先生思维敏捷,读书很多,将天下教育大势烂熟于心后,在实际办学中则表现出更乐意倾向于接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尊重他人,包容他人——与他具有不同意见的人也在其包容之列,注重“团结反对过自己的人”。老爷子可爱,可敬,在团三颇有威望,胸怀宽广,豁达,不喜欢搞个人英雄主义。他相信自己将来因年龄离开团三后,团三照样能“蹭蹭往上蹿”。
    团三的孩子们天性十足,看看百度贴吧,就知道这里的学生是快乐的,思维是活跃的。团三的特长教育开展得不错,英语实验班区统考成绩大排位曾列第一。

 

■矿院附中校长:杜荣贞
    杜荣贞是海淀普通校校长中的一面旗帜,被认为“适合挑更重的担子”。短短几年,他将矿院附中的办学水平提升到了历史的最高位,很多资深老校长对他很认可,海淀教育官方对他看好。海淀一些年轻校长成立了“校长沙龙”,杜校长也是核心人物之一。
    杜荣贞心态阳光、健康。为人宽和,厚道,颇得师生和同道的信赖。乐学,善学,会思考。他的本质上是个读书人,再忙每月也要读两本书,书籍赋予了他思考问题的能力。很有人情味,让人感到温暖。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
    王殿军教授此前是清华数学系的书记,具有典型的教授气质--这常让我想到建国之初清华教授的气质,或是西南联大教授的气质。深情笃定,目光深邃而平和,儒雅忠信,质朴方正。
    对于媒体来说,王校长是个神秘的人,你在都市报几乎找不到关于他的片言只语和照片。当然,清华附中的学生很熟悉他们的校长,还能有机会在体育场与一袭白衣短衫运动装的校长玩一场篮球。
    清华附中也是神秘的。但专业的教育信息工作者知道,近几年来,这所学校发展稳健而快速,中高考成绩位于海淀前列。今年高考,清华附大约有150名学生的高考成绩达到或超过600分,这个数字占他们参加高考的人数的一半以上。去年高考,清华附中上清华大学的人数排名全国第二,一名考生实考分排名北京市第二。我曾把今年海淀高考模拟成绩放在网上,请网友猜测文科排第三、理科排第二的是那所学校,只有少数网友知道。一位网友留言说:“别猜了,肯定是我们清华附;我们一直都这样,只是懒得和别人说考试成绩。”清华附中的校园与清华颇为相似,空间开阔,深紫色的教学楼群显得沉稳大气,徜徉在校园有成功问鼎清华的豪情。
    今年初,清华附中成立了国际部(也称清华国际学校),使中关村地区终于有了优秀的国际学校。该校幼儿园、小学、初中招收外国籍孩子,高中中外孩子兼收。目前招生状况良好。成立国际学校是王校长的大手笔之一。王校长还在运作另一个大手笔,条件成熟时我再透露。

 

■北京15中校长:邰亚臣
    15中是宣武区本土最重要的学校之一,在这里,“之一”的含义其实可以弱化一些。邰亚臣30多岁就做了一所市重点中学的校长,这折射出了宣武爱才、用才。
    我敢说,邰亚臣是北京、甚至是中国最有文采的中学校长之一。他写作了20万字的美文。他给学生讲话的每篇稿子都才气飞扬,让学生感动不已。他认为现在到了培养学生“对文字亲近感”的时候了。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位年轻的校长。
    在邰亚臣的主持下,15中的校园文化更具大学校园文化的韵味。15中校门口的喷绘版每月都会随着节令或大事更换一个主题,如“意静心香,秋收冬藏”“人,诗意地栖居”“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走向寻找自我的原野,做有品质饱满的人”;9月份,学校文化的主题则是“等候辉煌的时刻——迎接新学期,庆祝建国60周年”。
    作为15中第八任校长,邰亚臣思考着15中的未来。他认为,15中需要宽敞明亮的图书馆、网球馆、游泳池、博物馆(已建),这样“学生才能心胸开阔有境界”。他认为15中应该有大学的胸襟和气派。不过,领导一所大校也不容易,两年的校长生涯让这位年轻人竟平添了些许白发。

 

■北京171中学校长:陈爱玉
    171中怎么样?好!校园气派漂亮,学生中高考成绩逼近(有些指标甚至超过)市重点校。所以提到东城的中学,有人一言以蔽之:二中五中171。东城教育形成了二中五中171三足鼎立的局面。
    171中的前校长袁为民女士现任东城教工委书记,她为171中今天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说调任她做官时她一直不太情愿,割舍不下她的学校。陈校长接过了接力棒,继续171未竟的事业。陈校长以前是袁校长的教学副手,上任两年来,她使171再次获得了快速发展。
    陈爱玉是北京最漂亮的女校长之一。她的吴侬软语让我在学说普通话上找到了自信。她高水平的办学之道让人难以超越。看似难以接近,接触后发现她特讲情分。是个重情义的人。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郭涵
    如果您不经意把郭校长的学校念成了“yaolingyao”,郭校长会在她的谈话中不露痕迹地把“yaolingyao”读为“yilingyi”。不错,101是她的心血,担任校长10年来,她让101回到了它应该待的位次,让101的办学水平已处于历史的峰巅。10年前,101的某些学科甚至不如今天某些明显弱于它的学校,但今天,101雄视海淀,文理科稳居海淀区前三名的位次。101还连续输送了北京高考状元。教师节前,海淀教委在为她和刘彭芝校长、李希贵校长分别成立了“海淀区中小学优秀校长培养基地”,请她培养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校长。
    郭校长是那个年代不多的正规高校大学毕业生,任校长前在海淀教科所做过近10年所长,接触过、研究过的古今中外教育理论浩如烟海。原海淀教育局老局长王家骏评价说,郭校长科班出身,是真熟悉教育、真懂教育、不可多得的办学人。
    郭校长将人生的名利场参悟得很透。这源于她经历的多,见的大场面多。见多了,人生的境界就参悟出来了。她认为,工作不是她人生的全部意义;做校长不能什么荣誉都想得到,人生要有所缺憾。她对101的班子很满意,常不停地对我说这个人好,那个人有水平。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
    有一段时间没与刘校长聊天了。此前多次聊过,但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次在后海聊天,身材高大的刘校长迈着大步,聊到了他的教育理想,他对四中文化的认识。这个物理教师出身的校长更像一位文史学者,确切地说是一位富有理想的心忧天下教育、胸怀天下教育的三四十年代北大教授,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北大教授——不像今天的类似商人的北大教授。他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后海的石阶承载过这样一代一代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沉重的步履。“知识分子”这个本该属于教育的名词今天似乎显得陌生,但中国办教育多么需要这样一群人!
    对于四中,刘校长无比自信。他厌恶了教育的功利,对于各种不切实际的功利性的学校间的对比不屑一顾,只希望按照教育规律本身沉下心来做育人的工作。
    关于四中的记忆我有两个片段,一是四中校庆时,几个老师在大礼堂的舞台上做了一个谈话式的节目,睿智的老师们妙语连珠,整个节目精彩绝伦,放在央视的“大家”栏目播出一定有相当高的收视率。一位老师说,四中每个老师都有让学生高考考高分的秘笈,但考高分不是四中教育的终极目标。另一个记忆片段是四中师生在校内同台上演古装话剧《郑伯克段于鄢》,颇似专业的演技、华丽的宫廷服装、浑厚古朴的音乐和音响,把科班的专家们都震了!四中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我只能凭记忆片段这样讲述。刘校长提炼总结了四中的文化,他的气质与四中的文化浑然一体。

 

■北京159中学校长:李焕萍
    159中是西城的普通校,但李校长上任后的这几年学校获得了快速发展。今年,159中的中招成绩达492分,实验班达496分,已超出了城八区有些区的区重点校、市级示范高中校的录取成绩。好些孩子考上了某些学校的区重点校还往这里挤占择校名额。李校长有点儿烦,呵呵,不过,烦得还算甜蜜,不像学生老想往外跑那般难受。
    159中的校舍也是最近几年得到改善的。地处金融街,对孩子接受教育很挑剔的金融界精英们渴望高质量的教育,八中、师大实验、35中满足不了所有的要求,159中走进优质校的阵营,则使金融白领们的子女多了个择校之处。开学时我到了159中的会议室,嗬!好多共建单位的头头脑脑都来捧开学典礼的场。这足见159中获得了金融街的认可。
    李大姐有一个遗憾——忙于做行政,不能站讲台在一线讲课。其实,这个四中的老教师讲课也是一把好手。好在她的专业水平一直与时俱进,把绝活儿拾起来很容易。

 

■日坛中学校长:赵欣
    赵校长举重若轻,掌门一所示范高中校对他来说很轻松。他的见识、他的高水平管理使他做事游刃有余。所以他能享受着办学的快乐,将日坛中学这道大餐烹调出了好味道。赵校长在朝阳新一代校长中具有类似“教父”的地位,在北京名校校长中受人敬重,人缘不错。
    日坛是CBD最值得期待的学校。目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在日坛本部学习,初三、高三学生在光华路小区学习。日坛还有9年一贯制的分校和国际部,国际部有100多名学生,其中蒙古国学生占40多人。新建的日坛本部我去过两次,在寸土寸金的CBD腹地为日坛投巨资建校园,显示了朝阳教委对日坛中学的重视,表明日坛在朝阳的地位之高。

 

■中关村四小校长:刘可钦
    如果交给刘可钦一所基础好、声望高的学校,刘可钦将会把这所学校办成怎样?历史不能假设,所以便给了她创造奇迹的机会。中关村四小争取到了让刘校长创造奇迹的机会。四小只有几年的历史,而且它只是太阳园小区的一所配套学校。但也就在这几年内,四小已崭露头角。今年学校只招新100多人,报名者来了400多;好多人希望提前预订入学名额。
    教师节期间,海淀教委为3位中学校长和3位小学校长成立了“海淀区中小学优秀校长培养基地”,刘可钦便是设立并领导培养基地的3位小学校长之一。她的基地有海淀区10位年轻的优秀校长成员。海淀教育名人众多,能被教委选定设立校长培养基地,其个人能力自然不一般。其实,特级教师刘校长的教育教研能力早就得到了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认可。在网上搜索“刘可钦”,会发现全国很多小学校长对她很推崇。她的“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的理念让“每个人”看到了希望。

 

■康乐里小学校长:刁立春
    刁校长在康乐里任校长6年了。此前她在实验一小做过8年副校长。
    康乐里小学在北京的知名度应该更大些,它都比一般人想象中的更好。前几天,当我穿过窄窄的胡同走进这所学校,这里漂亮的校园、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让我为之振奋。2007年,童话作家郑渊洁在博文《康乐里小学是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中对康乐里的印象与此相类——
    今天下午……我到北京康乐里小学演讲。我把学校分为三种,一种名副其实,一种有名无实,一种有实无名。在北京一线小学中,没有康乐里的名字。但我今天下午去后大吃一惊,这是一所有实无名的一线小学。从校长到老师再到学生,都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康乐里小学的身世不凡,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向西两公里处,是一所公立寄宿制小学,成立于1950年,是中国人民银行创建的一所寄宿制小学,1955年归地方政府管理,1979年被宣武区政府确定为区重点小学。学校现有1300余名学生,其中寄宿生600名。学校硬件建设在城区已算相当不错。教学质量更是“硬气”,此前听权威人士介绍说,康乐里每年的抽测成绩均位于全区前列。这一次,刁立春校长只是聊了聊学校“走进博物馆”、“走进剧场”的校本课程,聊了聊学校抓学生海量阅读的一些想法……这就够了,一所小学切入了博物馆这么博大、深邃而又熟悉的文化领域,通过阅读撬动了这根知识的杠杆,这里走出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还能差得了?

 

■育翔小学校长:陈永珍
    陈校长前些时间非常忙,现在心情好些了。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容易变得更加豁达,更多地了悟人生。对她来说,育翔是一处精神的庇护所,所以她专注于她的学校,把她的爱心更多地给予了孩子。
    育翔一直是德外地区小学的热门校,这里的孩子半数是中直机关的子女。家长们看好这里的教学质量。这所学校在西城区小学成绩抽测中排名不错,每年都有一些毕业生升入三帆中学。

 

■前门小学原校长:钱红石
    钱老先生退休有点太匆忙了。虽然他早过了退休年龄,虽然前门小学已顺利完成了新老班子的交接,但钱校长的办学思想须好好总结一下。他将前门小学从波谷带到了波峰,使崇文多了一所优质校。这样的能人应获得官方更多的认可。
    钱校长接受前门小学时,前门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基础薄弱校。钱校长几下浙江村招生,一方面解决了浙江村孩子的解读问题,一方面解决了前门小学生源不足的问题。钱校长开创了大规模招收外地学生解读的先河,并创办了小学的寄宿制。今天的前门小学一小两址,已跻身于崇文优质校的前列。
    好在钱校长能“退而不休”。现在他正指导在平谷一所学校的工作。好几家民办校的办学人都在通过我请钱校长再次出山。社会给予的认可应该让钱老先生颇感欣慰。

 

■十一培训学校校长:马成杰
    马校长是一个和善、慈爱、清瘦的老人,面貌端正,浓眉深目,很帅。以前是原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从他的经历来看应该年近七旬,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得多。老先生勤于思考,精于笔耕,熟悉教育,善于管理,注重科研,已出版教育专著8部。
    马校长的十一培训学校是十一学校主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学历教育机构。学校就在建华学校的西面,有独立校园、专用教室,条件不错。学校成立8年来,举办全日制高考辅导、中小学生特长、剑桥少儿英语、公共英语等培训班共计12种550多个班,培训学员两万多人次。老先生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学校的荣誉。把孩子交给这样的学校,家长应该是放心的。
    总的感觉是,老先生办学非常认真。不过,在学校的包装、策划、宣传推广上,十一培训学校着力不多,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也难怪,那个年代的老干部老教育专家,也许是不愿意或是不屑搞什么宣传包装,也许是没有意识到教育策划已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十一培训学校应该有更大的声音更好的口碑,因为它依托的是十一这棵大树,同时又有马校长和林捷女士两位专家坐镇。

 

■海天教育机构董事长: 魏义虎
    魏义虎在北京白手起家,他是20多年前在北京大街小巷刷招生广告的第一拨人。当然,中国民办教育的“教父”俞敏洪也是那拨人之一。不过,俞敏洪属于有文化的刷小广告的人,魏义虎当初则属于漂在北京受过严格高等学历教育的另一拨刷小广告的人。大浪淘沙,好多刷招生小广告的草莽英雄被糨糊所淹没,而魏义虎发迹了,成功了。10年前,我就看到魏义虎开上了价值近百万的豪车。目前他经营着中国最大的、占据了考研市场半壁江山的海天教育机构。其实海天是多头发展,司法考试培训也是北京市场上的龙头。海天现正加紧进入中小学课外辅导领域,在全国网罗了诸多英才为他服务。纯粹的读书人老以学历论英雄,如果直面魏义虎,你会发现“学历英雄论”是何等荒谬!其实,没有受过完整高等教育的人成就了大事,你会发现这个人反而更可怕——他的果敢行动、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判断力更多来自天分。魏义虎极其注重后天的学习,身边高学历的精英云集,精英们心甘情愿地为他和海天工作。此人道力不一般,值得生活在这座给每个人以机会的城市里的每个人思考。

 

■丁香胡同小学校长:郑智学
    郑智学走到哪里都会向人们介绍丁香的校史,在国内是这样,在国外考察也一样。丁香的校史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事业完全可以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你足够热爱你的事业。
    郑智学太热爱、太迷恋丁香了,太敬畏丁香的校史了。就任校长4年来,他给人至少讲解了丁香的校史400场,哪怕只有一个听众,他也会耐心地讲授。丁香有的老师在不同场合听他讲了200多场次,老师们反映“听郑校长讲校史听不够”。不少家长都通过他的讲授了解了丁香。
    丁香的校史确实值得郑智学投入巨大的热情。丁香的前身是北京汇文一小,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迄今已有140年历史。1918年,汇文的大学部与华北协和大学合并为燕京大学,迁到海淀区今日北京大学的校址,原校址留给汇文小学和汇文中学。之后保存下来的校址于1978年更名为丁香胡同小学。当年汇文一小的面积是现在京城名校新史家校园的3倍大,“跨越公共汽车三站地”,北京站的一部分过去都是汇文学校的校园,当年刘长春代表国人首次参加奥运会就是在汇文学校的操场训练的。汇文一小为中国近现代培养了大量杰出人物,国学大师启功、“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考古学家贾兰坡三位大师均出自于当年汇文一小的同一个班级。
    今天,丁香建起了一个小小的校史馆。为筹建校史馆,郑校长带领老师们长时间泡在北京各大图书馆里搜集关于丁香的史料。两个月前,我有幸参观了这个校史馆,看到了承载历史记忆的“北京汇文小学校”手写牌匾,看到了原燕京大学校长吴雷川先生于1930年为汇文小学60周年校庆的题字,看到了启功先生小学三年级的绘画作品及在汇文读书时的入学志愿书和证书,看到了汇文一小的校旗图标,看到了汇文肇始几位中外校长的照片,看到了当年老师为学生用毛笔书写的评语,看到了1927年以来汇文的学生名册……触摸历史,感慨唏嘘!百年汇文历史的博大和浩瀚让人沉醉!两个月过去了,魁伟儒雅的郑校长端坐于我对面,为我讲述丁香校史的情节仍然历历在目。
    郑智学曾在教委小教科做了好几年副科长。许多人认为他会走仕途,但他的兴趣在于切身办学,笑称自己“没有官运”。1991年,国家教委在全国遴选13位干部赴日本广岛大学教育学部进行教员研修(12位来自中学,1位来自小学),当时在史家小学工作的郑智学通过了各种考试后入选成行。他笑称自己“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是日方使馆官员面试他时他坦言自己的日语还并非相当熟练,竟被获准用中文与使馆官员交流,最后顺利通过!“人生有许多奇迹!”郑智学笑着说。
    郑校长怀抱着恢复“汇文一小”校名并将丁香建成与汇文一小鼎盛时期具有同样声望的名校之梦,思考着挖掘汇文一小的文化精髓,构建丁香独特的校园文化。今天的丁香小学已声名鹊起,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骨干教师相继涌现,学校也成为北京市最具竞争力的小学之一。
  
■丰师附小校长:田昆升
    田校长是一个侠义的人。与你握手,他会用宽厚的手满满地握住你。你会记住他的国字脸,浓密的眉毛,仁兄式的笑容。
    作为丰台区小学校长的元老级人物,田校长颇负声望。掌门丰师附小,对他来说是游泳高手在浅水湾戏水。但他在办学上毫不含糊,为老师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丰师附小在全区的抽测成绩向来优秀(城南分校在全区抽测总是力拔头筹),孩子们上中学后很有后劲。家长和老师们说,孩子们在这里上学是“享福”,“不管学什么都是学的‘真’的”,学得灵活、轻松。其实,丰台几所小学在北京的声望应该更大一些。
    丰师附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闻名全市,学校经常代表北京市的小学参加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会议。2001年,市教委在丰台区举办了“走进学校(丰师附小)——北京市素质教育研讨活动”;2006年11月8日至10日,北京市小学电化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成功在丰师附小召开。学校的数字化课堂水平很高。在北京的小学领域,丰师附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颇有“孤独求败”之感。
    多年前,田校长亲自启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让老师们一道关一道关地过。有趣的是,田校长本人对电脑和网络并不熟练。这个看似“外行”的校长还真领导内行把这个活儿干好了。当然,这个“外行”的眼光不一般,他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个活儿对学校的发展很重要,知道该从哪些方面让人干,知道怎样发动大家干。事实上,每个领域都需要这样“会做官”的人。
    丰师附小现在一校两址,本部有1450人;其城南校区有300多名孩子。城南校区原是城南家园的配套学校,2004年开始招生。走进城南校区你会发现,这里的硬件与西城、海淀、东城的小学名校相比并不逊色。
    1985年前,丰师附小的名字是丰台三小。20多年过去了,丰台三小的名字还为许多人熟知,因为人们习惯于口头上将丰台的优质小学以“一”、“三”、“五”来通称,即一小、三小、五小。三小当时是丰台师范学校的学生实习基地,当时丰师的许多优秀毕业生都留在了三小,当时的三小就以师资队伍优秀而著称。“丰师”的名字后来消失了,学校改成了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但丰师附小却越办越火。

 

■西苑学区校长兼上地实验小学校长:倪百明
    在北京,好像只有朝阳和海淀设置了“学区”,因为整个区域小学太多,教育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小学面临管理上的压力,所以设置了学区。学区的概念类似于过去的“地委”,地委是省委的派出机构,学区则是教工委的派出机构。海淀区现有8个小学学区。北京南城一个区也就20多所小学,万余名孩子。而海淀西苑小学学区片内就有12所小学,15000多学生。看来学区校长可以有“顾盼自雄”的成就感了。
    然而,从倪百明身上找不出一丝顾盼自雄的满足感。他真诚地谦虚着,表示自己更愿意做细微的工作。他说如果有人认为他的事业有所发展,“那完全是机会好而已,比我能干的人有的是。”
    40多岁的老倪在东升学区工作的时间不短,在那里,他的谨慎、踏实、持重、稳健得到了学区负责人的赏识;后来他上调区教工委,成了一个要害二级部门负责人的副手。上地实验小学此前是中关村二小的分校(应该叫“中关村二小上地部”,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分校),海淀对上地小学的管理做调整时,老倪被委任为上地实验小学的校长,并做了学区的校长。上地实验小学的质量其实可圈可点。老倪对媒体的套路很陌生,甚至回避媒体,所以被教委评为“素质教育先进校”的上地实验小学在全市的名声并不大。老倪办学注重学校的文化建设,他关于文化建设的故事让学区都记住了——
    “一天,一位贫穷的妇人在家门口缝衣服,这时邻居来借东西。妇人说,你先等一下。不一会儿,她换了件整洁的衣服出来接待客人。是什么促使妇人这么做呢?这就是文化。”
    在倪校长看来,文化是一个没有任何形状的核心的东西,存在于组织的每个角落。对于学校来说,不管有多少年的历史,一定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校长的工作就是去总结、归纳、发展它。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确定之后,包括制度建设、教师行为、精神需求都会解决,学校也因此得到内涵上的提升。
  
■北京十四中校长:王建宗
    上个暑期,王校长一直在全国多个大城市为当地的校长和老师们巡回做讲座。许多地区都有他的“粉丝”。
    王建宗在宣武区5所学校当过校长。他的教育研究颇具功力,洞察力强,思想深邃。他在会上发言,几句话就能切入要害,让人豁然开朗。他独到的思想源于他悉心钻研学问,书读多了,思考多了,积累多了,便形成了一套体系。他的电脑里存有自己绘制的大量珍贵图表,谈到“知觉与图形、颜色的关系”,谈到“气质与教育方式的关系”,谈到另类思维模式的培养,谈到学校的管理,他会用数学的量表开阔你的思维。王校长已被教育部长周济聘任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兼职教授,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教育学院名校长第一工作室研究员,三次获得宣武区政府表彰的模范校长称号,宣武区为他召开过“王建宗校长办学思想与实践”研讨会。他的心理教育专著《架设心桥》,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用书。他与日本学者皇纪夫合著的《临床教育学》(日文版)以学术著作的类别在日本发行。
    王校长对教育的感悟可谓妙语连珠,现摘录几句如下——
    “教育就是让任何人都感到自己有希望。”
    “学校要培养面向世界走天下的人。这些人有家乡之根,却有走天下之能。有了走天下之能才有人才流动,一个社会越有流动,就越有活力。”
    “一个成熟的学校不是大事小情只由校长一人决定。校长要给学校留下文化,要播下文化的种子。这个校长走了,学校还运转完好,那就是学校的文化在起作用。校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无为而治’。所谓领导,就是用明天的梦想激励今天。”
    “当德育与激励机制作用甚微时,要让美育来发挥作用。”
    十四中目前一校四址。本部8个班;西址(初中)在天宁寺,原是131中学,东址即十四中分校(分校建制已取消,名称保留两年);高中新址在广安门。学校每年只招收300人,但报名者每年逼近2000人。学校办公主体刚刚搬进了位于广安门的新址。位于宣武医院东面的本部正在装修之中,王校长希望在这里恢复当年“畿辅学堂”的味道。“畿辅学堂”是十四中的前身,1906年诞生于张之洞的畿辅先哲祠内。其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将畿辅学堂扩大,学校更名为“燕冀中学”。史载这所中学当时就是京城一所很有名气的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定名为“北京市第十四中学”。
  
■北京第一幼儿园园长:冯惠燕
    冯园长是中国幼教领域的“活字典”,对幼教理论和幼教流派烂熟于心。冯园长也是北京幼教的“活地图”,能不假思索盘点哪些园是一级一类园,哪些园是北京市示范园,名园各自有什么样的特色,哪些园长是名园长,哪些园长是值得关注的新锐人物……
    可以说,目前在北京一线的园长中,像冯园长一样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资深园长不到10位。冯园长已做了19年园长,东城教委为她设立了“冯惠燕园长工作室”,请她为别的市立幼儿园园长传授办园之道,担任“园长的园长”,“冯惠燕园长工作室”现已办到了第二期。2004年,顺义区也为冯园长成立了园长工作室。目前,冯园长的门徒遍及北京八个区县。2005年5月,东城区政府为冯园长举办了以“为孩子的快乐人生奠基”为主题的办园思想研讨会,这是北京市的区一级政府首次为园长个人举办研讨会。
    一幼的员工、老师们喜欢称呼园长为“老师”。你如果在传达室登记说找“冯园长”,工作人员会说“噢,你找冯老师啊?”园办的老师也会说:“找冯老师吧?您稍等。”冯园长的办公室实在很简陋、很局促——她似乎根本不在意办公室的排场。她慈爱的笑容让人觉得轻松而亲切。遇到孩子们打招呼,她会弯下腰与孩子们说话,摸摸孩子们的小手和头。
    一幼目前有1000名孩子,其中本部400多人,可住宿,每年只招收100多人,报名者几天之内便多达五六百,入园难度不亚于史家、府学、二中等名校;小黄庄分部有200多名孩子;海晟分园有300多名孩子。本部的费用与别的名园尤其是私立名园相比并不高,每年5000多元。

□老廖:关于教育的一孔之见
(任何形式的转载、复制使用,均需署名“老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