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考英语命题的书:品《菜根谭》,悟“养根护根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36:01

品《菜根谭》,悟“养根护根 ”

(106)身心调养缘一理

[原文]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评注疏引]

昭昭:看得见的。冥冥:看不见的。原义为鬼域世界。

一个人的肝脏病重会造成眼睛不能看,肾脏病重会导致耳朵不能听。病于其里则发于其表,病在里面是看不见的,等到外面都能看到病时却已到了难治的时候。因此君子用防治生理疾患的道理来治心理疾患,就应该懂得要想不使矛盾冲突表面化,就要把功夫下在人们所没有察觉的地方,从自己的心根上求治本。

这是中国综合型生命哲学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身心调养缘一理。

中国传统中医理论十分讲究病情的表里虚实,由表察里,外病内治,标本兼治。在中医治疗的“八法”中,“和解法”就是对治“病邪并不盛,而正气却不强时”的调理之法。《黄帝内经·素问》篇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也。”清代程国彭则将“和”的用法列为“有清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

总之“和”是针对那些病邪初起,正气不强时由表及里,标本兼治的调理方法,它的特点是作用缓和,性质平行,照顾全面,内涵丰富,应用广泛,适用对象复杂,基本对治目的是祛邪扶正,疏表治里,平衡阴阳,健康长寿。每个人在自我保健时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每天观察自己的大小便,发现小便黄,大便黑便知偏热,于是采用“凉而和之”,多吃蔬菜水果等下火食物便可和解;发现小便清、大便稀,便知偏寒,于是采用“温而火之”,多吃胡椒、生姜、桂皮等升温食物便可和解。

而运用调理机体之法来调理人的心理世界,和解法是一种最常用而又最有效的方法。

心是脆弱的,易碎、易折、易损,我们应当好好呵护它。不要让心情太激荡,在发热时投入一块冰;不要让心情太忧郁,在发冷时生起一盆火;不要让心情太烦闷,到绿水青山间去,让烦恼消散于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不要让心情太愁苦,从浓处化淡,从淡处化浓,从得处看失,从失处看得;不要让心情太浮躁,闹中取静,忙中偷闲,在柔婉的音乐里让音符洗去心渠上悬浮的泥沙;不要让心情太狂妄,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与人一道分享;从最新的时代信息中萃取生命的活力,不要让心消沉;从一切思想资源中选择和提炼根本智慧,不要让心受伤。

自己的心态调理正常了,才能看外部世界“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渔唱樵歌,世亦不尘,海亦不苦……”(《菜根潭》)一片生机。也才会“我见人欢喜,人见我喜欢”,由表及里,标本兼治地解决“谁得罪谁”的问题。

(107)承继华夏先祖的定性、定力 

[原文]

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霭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

[评注疏引]

阴霾:混浊空气。翳:遮盖。砥柱屹然:立于激流中的山石屹然不动,语出《水经注》。

一个人存乎天地之间,应当是一个有定性、定力的人,不能因境遇而变迁。当外界热烈得象熊熊大火可以熔化金石时,我可以清风穆然。当外界清冷得象严冬的霜雪冻死万物时,我可以象春风和气霭然。当外界的混浊空气遮盖天空时,我可以穿云破雾慧日朗然。当外界的风浪排山倒海时,我可以砥柱屹然。这才是我要修持的宇宙间的真人品。

“清风穆然”、“和气霭然”、“慧日朗然”、“砥柱屹然”,多么有定性、定力的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精神!这就是华夏民族久盛不衰的民族精神。

这就是华夏先祖传承给他的后世子孙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时代,中国科学家的数量和科技成果的数量,都占世界的一半以上。那时,不是中国梦想赶超世界,而是整个世界都梦想着赶上中国。双目失明的高僧鉴真远渡东瀛,带去中国人的精神财富,不久即成为大和民族国魂的一部分。郭沫若有诗赞曰:“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真诚致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朝、唐风,那是强国之风,自强不息之风!

著名华人领袖陈香梅先生指出:“中国人无论在何地方,因为来自地大物博的中华,有五千年的文化与历史,又受孔孟礼教之熏陶,因此,无论从文从武,在朝在野,无时无刻都有点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可说是超越了党派、超越了地区,甚至超越了时空,这种使命感使中国人在今日多变的世局中仍然追求中国的强大与统一。”

中国人“不可随境而迁”的定性、定力就来源于这样一种不负祖先、不负世界、不负自己的神圣使命感。

只有不肖子孙,才会不自信、不自尊、不自强、不自立地荀且活着,把取予关系颠倒过来,马马虎虎地应付生活和本职工作,不想费吹灰之力而只想把什么都攫为己有。“饥则附,饱则扬,燠则趋,寒则弃。”(《菜根潭》)饥寒时便卖身求荣,饱暖时便得意失态,谁炙手可热了就去攀附,谁贫寒破落了就去践踏。这种毫无定性、定力可言的下作行为也只有不肖子孙才做得心安理得。

在当今世界,与我们华夏民族同样优秀的大和民族、德意志民族,他们的后世子孙在承继先祖的精神财富这一点上,比我们做得更好。他们做得更好的,也正是我们应当吸收过来的,融入华夏精神中的新养份、新资源。

(108)高高山头立,深深海底行 

[原文]

龙可豢非真龙,虎可搏非真虎。故爵禄可饵荣名之辈,必不可笼淡然无欲之人;鼎镬可及宠利之流,必不可加飘然远引之士。

[评注疏引]

豢:豢养。搏:对打。龙、虎:有独立人格、有实力的人物。鼎镬:古代之大锅,有足为鼎,无足为镬,亦作烹人的酷刑工具。飘然远引:远离名利之诱惑。

龙如果可以被豢养便不是真龙,虎如果可以对打便不是真虎。所以高官厚禄只能诱惑那些追逐名利之辈,而不能束缚恬澹寡欲的人。鼎镬之刑只能加之于那些得到了意外之宠、非份之利的人,却不能加之于远离了名利诱惑的人。

本章《养根护根》讲《菜根潭》关于身心调养和自我保护的观点。这则格言提起了全章之纲,讲的是在双向人生两个世界的经营中,成事或在天,成人只在己。

格言中的“龙”和“虎”象征着人生的两种生命状态。向上者为“虎”,具有阳刚的性质;向下者为“龙”,具有阴柔的性质。中国古代的禅师有两句偈曰:“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向上的求索使我们力图“山登绝顶我为峰”,登上事业的最高峰,一览众山小,象那一鸣百兽惊的猛虎。向下的求索使我们顺适一切成败沉浮,在谁也无法剥夺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不断靠近随心所欲的自由王国,恰似那翻江倒海的蛟龙。“虎”是靠实力“搏”出来的,不是胜者,称不了“虎”。而“龙”是靠定力“修”出来的,靠别人豢养出来的成不了“龙”。“修”出来的定力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使得双向人生龙腾虎跃,进入妙境。

要说自我保护,象猛虎一样具有“高高山头立”的实力,加上象蛟龙一样具有“深深海底行”的定力,二者兼备,才是最可靠、最长久的自我保护。

有些人不是这样看问题。他们或以为攀附一个位高权重的“后台”就可以安全无虞;或以为已经谋得了某种“身份”(名誉地位)就可高枕无忧;或以为自己具有贵族血统就理所当然会受到保护。这些幻觉是害死人的。自己是真虎真龙,全天下的人都会做你的后台,何须投靠其中一个?“身份”是过去已经取得的成就的社会承认形式,它不能代表你的今天和明天,更不能代替你的成长指数。“血统”最多只能说明你的前辈是虎是龙,而与你自己是不是虎、是不是龙没有太大关系。

记得曹明华的一篇散文中说,初到美国的一些中国大陆朋友,一下飞机就自我感觉良好地宣称:“我们在大陆都是有些身份的。”而在美国久居的人一听见这句话就好笑。因为换了一个座标系,一切身份都没有意义了。只有真正有实力,又能适应新的座标系统的人才能重塑一个新我,再度被新的座标系统所接纳、所保护。

读这则格言,我们应当吸取的人生教益是:向高高山头攀登,必须同时向深深海底探寻。“是什么”并不重要,“拥有什么”才是至关重要的。

(109)“机心”与“玩心” 

[原文]

鹬蚌相持,兔犬共毙,冷觑来令人猛气全消;鸥凫共浴,鹿豕同眠,闲观去使我机心顿息。

[评注疏引]

“鹬蚌”“兔犬”句:引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狡兔死,走狗烹”两个典故,讲争斗无益的道理。冷觑:冷眼相看。鸥凫:两种不同的水鸟。豕:豚,野猪。

世间不少人卷入人斗人的纷争之中,结果有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有的是狡兔死,走狗烹。大体多为两败俱伤。冷眼旁观,令人过于刚猛之气全消。自然界有那么多和合共生的现象,如鸥凫共浴于一水,野鹿野猪同眠于一林,以闲散心情观物思人,于是让我精于算计的心思全没有了。

于光远说过一句十分睿智的话:“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玩心与童心可以打等号。美国流行一句话:“All works ,No play ,Make Jack a dull boy”(全是工作,没有玩,使杰克变成一个迟钝的孩子。)小孩有玩心不会迟钝,大人何尝不复如此?

商业社会,竞争激烈,你死我活。两个同行之间的减价拼杀,都喊“跳楼价”,结果两败俱伤,果然都“跳楼”了;师傅教徒弟技术,徒弟成功了,师傅出局,徒弟变成师傅。又被新一轮徒弟故伎重演而出局;以恶性竞争手段制造人身伤害竞标,伤害成功了,而获胜者却既不是伤害者,也不是被伤害者……

看得多了,冷静想想,世间事,和为贵,斗则两败,和则两安;斗则两害,和则两利。何不多一些“玩心”,少一些“机心”,学国际上那些运用理智竞争技巧而获双赢的大玩家,谱几首“鸥凫共浴”、“鹿豕同眠”的圆舞曲不好吗?

(110)攻、守、养,各得其宜 

[原文]

遇故归之交,意气要益新;处隐微之地,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辈,恩礼当愈隆。

[评注疏引]

见到了过去的老朋友,相互之间的关系要更显亲切;处在别人难以经常见到的地方,与人为善的心迹要表达得更充分;对待没有了多少利用价值的老人,要更加孝敬,更有礼节。

提醒事业成功者处事不忘做人的格言。

事业有盛有衰,做人一生一世;为官一时,为人一生;得富有止,行善积德与生命共始终。事业成功者任何时候不能离开成长的生命主线。

当一项事业、一个企业进入稳定发展状态之后,一部分人继续向前开拓,是谓“攻”;一部分人管理老营盘、老项目、老基础,是谓“守”;还有一部分人已属“衰朽之辈”了,既不能攻,又不能守,千万不要将这部分人当垃圾和废料处理,应当待以恩礼,是谓“养”。从制度上和经营者的言行举措上使这三部分人各得其宜,就是处事、做人双向得益的正确抉择。

让善攻者眼睛盯着明天,不要让他们有任何后顾之忧。经营者应当细心地做好服务工作,使他们心无旁鹜,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展翅高翔。就象比尔·盖茨的三万个职员的大办公楼,每人一个独立的方格,一人一个自由放飞的世界,支撑起事业的明天。

让善守者眼睛盯着今天,不要让他们有落伍之忧。经营者应当参与他们的工作,把守住现有基础,挖掘其潜力始终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和成长土壤。“图末就之功,不如守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非。”(《菜根潭》)把成人、成事的重心都放在“守已成之业”上,又是向外界表明心迹的“相关链接”。

让养起来的那一部分人眼睛盯着昨天,用回忆来获得安宁和快乐,不要给他们增加任何压力和烦恼。每个人都有衰朽的一天,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今天你待衰朽之辈如同父母,明天你成为衰朽之辈了,别人才可能同样待你如同父母。光这样想问题还没有脱离功利意识。人的仁爱心、平等心根本智慧驱使我们一定得这样做,从中获得内心的快乐。认识到这一层,就进入成长境界了。

(111)知足乃知闲 

[原文]

天地尚无停息,日月且有盈亏,况且区区人世,能事事圆满而时时暇逸乎?只是向忙里偷闲,遇缺处自足,则操纵在我,作息自如,即造物不得与之论劳逸、转亏盈矣。

[评注疏引]

天地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着,日月也有盈有缺,变化不止,何况小小人世,哪能事事都圆满时时都空闲安逸?那辛劳忙碌是一定的了。只是要学会忙里偷闲,缺处知足,灵活地掌握自己的生活规律,忙闲适度,劳逸结合。身心之事天不管地不管靠自己管,劳逸之适天难调地难调靠自己调。

商业社会就象那遥远地方的美丽少女,充满挑逗和诱惑,让你对她有希望、有幻想,但她却是绝对虚荣和势利,你越是向她靠近,便越是觉得她冷漠和遥远。荣华富贵飞呀飞,让你还没走稳就想跑,还没跑动就想飞,顾不得歇一歇。

然而,大自然的天体运动与“区区人世”的生命运动毕竟有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差别。天体运动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而“区区人世”的生命运动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在作用范围上也是有限的。一个人终其一生,不辍不停,能够获得的、能够成就的事功就是那么渺小、微不足道。“欲望象海水,越喝越渴”,何况你不可能喝干任何一片海水。

于是就有了哪些东西非要不可,哪些东西不能要,哪些东西可要可不要的理智选择。双向人生的回答是:把成长摆在首要,要清净快乐,要健康长寿,要亲情、爱情、友情。这些是必须得到的。而贪婪、卑鄙和索取是不能要的。功名利禄是可要可不要的,如徐志摩云:“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即使是从事一项不得不夜以继日的连轴转的事功,只要懂得了这个人生之道,也可以做到既“抱身心之忧”,又“耽风月之趣。”(《菜根潭》)诚如戴尔·卡耐基所言:“把没有意思的工作很有意思的去完成。”在专心致志地从事工作时寻找自己适应环境的耐心、信心和毅力。找到了,那快乐便油然而生,我们便在没有意思的工作中很有意思地寻觅到了成长的真谛。

(112)情商重于智商 

[原文]

大烈鸿猷,常出幽闲镇定之士,不必忙忙;休徵景福,多集宽洪长厚之家,何须琐琐。

[评注疏引]

大烈鸿猷:伟大、光明的筹划的谋略。休徵景福:美好的征兆、宏大的福祉。宽宏长厚:仁慈宽厚、品德高尚。

治国平天下的大计,常常出自那些有闲情逸致、恬澹宁静的高人雅士,就事论事的忙乱是徒劳无益的。美好的未来、长远的福祉,多集于积德行善之家,何须琐琐碎碎地做那些花拳绣腿的表面功夫?

本则格言要点:闲情逸致可以出大谋略;积善之家可以得大福报。后面这层意境前面已论述过了,我们侧重来研读前面这层意境。

早在20世纪之末,科学家们就预言,21世纪将是“IQ”(智商)+“EQ”(情商)的时代,而且情商重于智商将是必然趋势。

什么叫“情商”?人的情感智力,包括兴趣、想象力、形象思维、博爱才情、艺术爱好等“情商指数”的总和就构成一个人的“情商”。格言中讲的“幽闲镇定”指的正是这种“情商”。

《幽梦影》中说:“世界原从情字生出,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凡耳闻目睹联想到世界之美,人生之乐的,便是情。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

时时处处留意生活中的美好、奇异,快乐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丛菊可以让陶渊明惊喜。同样,“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异地见老乡,惊喜。“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的碧玉小家女在蓦然回首中瞥见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也是惊喜。深思中的作家一抬头看见一片彩云,突然来了灵感,还是惊喜。《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小主人公,梦中跃入兔子洞里,看到一个与大人的世界全然不同的奇境。他的惊喜感动了无数大人。因为大人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疲乏、重压和枯燥,需要惊喜。

生命中不能全是逻辑,全是算计,全是清规戒律,要有审美情趣、有惊喜、有激情、有感动。“情商”就是运载这一切的。

1991年12月22日,钱学森在接受国家最高褒奖时,使人感动的是他在致词时提到了夫人蒋英:“我还要向在座的领导和同志介绍,就是蒋英和我的专业相差很远。我干什么的大家都知道,蒋英是干什么的?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演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宽一些、活一些……”

很多经天纬地的大谋略并非出自冥思苦想,而是出自闲情逸致。“导弹之父”的这段话可以作为注脚。

(113)人性化的美与商业化的美 

[原文]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交错成文,翱翔自若,无不悠然会心。

[评注疏引]

人工盆植的花,总使人觉得那生气是人为制造的。人工笼养的鸟,总使人觉得少一份天然情趣。不如山间花鸟,自然而然地融汇在一起,如诗如画,翱翔自若,使人看了那么自在、那么快乐。

讲中国道家的审美观:自然的美,美的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然而,到了现代,这种审美观已经被功利主义的审美观挤到角落里。

商业化的美与人性化的美本来应当是一致的,但现在却是那样地冲突和不协调。

人性化的美是基于人的真性、善性而产生的愉悦感受。而商业化的美是基于事功目的性而被渲染和导引的时潮。

人性化的美是偏重于内在气质,以本体自我感觉为转移的美。而商业化的美是偏重于外部表现,以供人欣赏为价值转移的美。

人性化的美崇尚自然、天然,反映生命的自重与活力。而商业化的美却演绎为人造美、装修美,从生命主题脱离而去迎合某种倾向性的社会心态(包括病态)。

例如,现代社会的人造美女就已发展得离人的本性越来越远。许多纯真少女为接受美容、隆胸等手术而毁容、伤身甚至亡身。巴西选美期间,获奖小姐朱莉安坦言自己为了达到美艳逼人的效果,共接受20余次整容手术,包括隆胸、整颊骨、修理下巴和耳朵,还从腰部和后背植进过脂肪。

毕淑敏写过一篇《素面朝天》的文章。文中说:“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结更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更真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她宣布:“假若不是为了工作,假若不是出于礼仪,我这一生,将永不化妆。”

诚然,自然的美是有缺陷的美,但这种缺陷不正是个性标识之一,不正是表现事物本来面目的魅力所在吗?

双向人生反对为了追求商业化的美连性命都不顾的愚蠢行为。可惜这种悲剧还在上演。

(114)“有追寻”与“有追求” 

[原文]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自息;夷犹于图画诗书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评注疏引]

徜徉:自由自在地行走。夷犹:从容不迫。

自由自在地在风景秀丽的山林泉石间游览,很多烦恼自然会消除。从容不迫地静心欣赏书画、诗词等艺术品,俗气也就不知不觉地去掉了。君子不能因玩物而丧志,但适当地借游览娱乐来调节自己的心境却是很必要的。

本则格言讲到双向人生两种并行不悖的生活方式,既要“有追寻”,又要“有追求”。

“有追寻”是就身心养怡来说的,追寻生活的乐趣,追寻生命的快乐。

“有追求”是就以内主外谋求事业上的成功而言。

“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讲的是两种生活方式可以共存,可以互补,可以相得益彰。

从“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说起。登山是一种养怡之福,可以健筋骨,增体力,可以悦情性,壮浩气,可以修清净,消尘虑,可以悟艰难,长智慧。“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南朝·齐·陶弘景)“人在山中,才知道山之于我们的高度永远是一个变量,而快乐则是寓于跋涉过程的函数。”(张彦红《登山随想》)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最能感觉到的是山花烂漫,万木峥嵘,带给你许多生命的联想。我们要做花的事业,将美丽带给别人;我们要做叶的事业,用一片翠绿来映衬红花;我们要做枝的事业,让枝、叶、花,果都得到大地的养分。须知那丑陋的树根所维系的是全部生命的生机,可以延伸出年深日久的美丽。

“有追寻”,自然会走向“有追求”。

一个对青山绿水提不起兴趣,甚至感到自己周围的人全属多余的人,怎么可能有真正的追求?既没有追寻,又没有追求,那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115)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享受 

[原文]

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希遇羲皇之世,亦可俦嵇阮之伦。

[评注疏引]

洌:清。羲皇之世:上古时期。古人想象伏羲以前的人无忧无虑,生活闲适。俦:相伴。嵇阮:嵇康、阮籍,魏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

没有上等好茶,茶壶也一样能沏茶。没有上等美酒,酒杯也一样盛酒。无弦之琴,只要心中有乐,一样可当有弦之琴用;一支短笛,随便吹几声,不成曲调也一样令人舒适。即使此生达不到羲皇之世那种无忧无虑的闲适境界,也可以象嵇康、阮籍那样以长林丰草为伴自得其乐。

《论语·子路第十三》记载了孔子到卫国,冉有赶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够多了,下步该怎么办?”孔子回答:“富之。”冉有又问:“那富裕了之后又怎么办呢?”孔子回答:“教之。”治国首先是要富民,紧接着就是要施教化于民。管子则明确提出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由此观之,人们求富,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居家过日子过得是否快乐,是否适性怡情、悠然自得,却与生活状况是否达到了富足程度无太大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即使享受“低保”的人也比古代的大富豪生活质量高得多。慈禧太后没有坐过飞机,没有看过电视,没有用过手机,没有玩过电脑……今天的人们却能享受这一切。只是横向比较之下,有的人过得更富足罢了。

一位作家写道:“生活质量等于理智调理除以金钱。”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公式。所谓“理智调理”,就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生活安排得祥和、舒适、健康、合情合理。若眼光不在“理智调理”,而只在金钱上,那只会分母越大,得数越小。

如果粗茶淡饭已经具备了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你去赴豪宴吃一肚子山珍海味高蛋白,除了胀肚子打臭屁,说不定还积下了心血管疾患,那又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如果骑自行车跑几分钟十几分钟就可以上下班,还兼锻炼身体,你偏要买一辆豪华轿车上下班,那除了炫耀富裕、招人现眼之外,对身心又有什么补益?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寻,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一个保持了人的本然修炼意识的人,什么样的日子都能过,什么样的生活都能获得生命的快怡。

(116)圆融处世,余韵不尽 

[原文]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评注疏引]

待人处事都要讲究圆融。在待人方面应当宽厚,给别人多留一些回旋余地,这样即使别人要求苛刻一点也可以容纳。处事要给自己留调整空间,不要将才能和智慧都耗尽,在出现不测事变时束手无策。

这则格言讲了圆融处世的法则:外圆内方。

外圆,是谦让有礼,不要占人家的便宜,不要因小失大,“贪黄雀而坠深井,舍隋珠而弹飞禽。”《菜根潭》

内方,是以保护自己为原则,运用自己的才智守住生存底线,提防不测之事变。

圆融不是圆滑。圆滑是没有原则,四面讨好,八面玲珑,察言观色,投人所好,怀私心而有所求。

圆融是不放弃做人的原则,为了达到既成人、又成事的双向成功目标而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是一种处世技巧,生活艺术。

现将《菜根潭》格言中有关圆融处世的技巧列举如下,供大家借鉴。

1、不察者受骗,至察者无徒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虞者;宁受人之欺,毋疑人之诈,此警伤于察者,二语并存,精明浑厚矣。”

虞:欺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对于那些从来不提防别人,容易受欺骗的人有警示作用。“宁受人之欺,毋疑人之诈。”这句话对于那些一天到晚提防着别人伤害自己,以至不敢与人交往的人有警示作用。两句话都同时借鉴,就圆融浑厚而没有偏颇了。

与人交流,应大胆接触,细心观察,听其言观其行,而后作出初步判断。在没有完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不可将心中所思和盘托出。不察者易受欺骗,至察者又没有朋友。既察而又不伤于至察,是谓圆融。

2、心迹透明,才不外露

“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君子胸怀坦荡,没有损人利己的动机,这个心迹就象朗朗青天上的太阳一样,应当昭示于人。但是君子之才华,就象蕴藏在隐蔽之处的珠玉一样,不能使人容易知道。

与人交往,既要使人易于亲近,互不猜疑,又要防止被别人猜忌和误解。露德利大于弊,露才弊大于利。露德产生吸引力,露才只会产生排斥力。

3、宁默勿躁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愆尤骈集:因过错而带来的指责成倍集中。訾议丛兴:说坏话的人越来越多。

向人进言,十句话有九句话中肯,未必会说你正确,一句话说错了就会导致指责成堆。为人出主意,十个主意有九个成功未必归功于你,一个主意出错了说坏话的人便越来越多。正因为这样,君子应谨守宁默勿躁,宁拙勿巧。

贤者居上,能者居下,智者居侧。这里讲如何当智者,即如何当“军师”。军师既然是居侧的,自己便不须求有功,只须求无过。或者补充人之缺陷,使人亦无过。如果乱出“馊主意”弄到变为“众矢之的”的境地,那就不是“神机军师”,而是“狗头军师”了。

4、不求完美

“完名善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不要想把完美的名节,各种荣誉都由自己独占,分一些出来让别人分享可以避免祸害自己。委曲、误会、屈辱和不好的名声也不要全部都推掉,拿一些过来归自己,这可以韬光养晦,让自己磨砺心性,修炼品德。

职务、荣誉、称号、奖励、职称、名次……所有外在的光环对于一个想在品德、业绩上内外双修的人来说都是负担,不要如牛负重地背着包袱前进,那会把人累死的。为人一世,得一主流即可,其余皆可忽略。相反,该承担的责任不要推卸。出了问题拔腿就跑,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这样的人不叫圆融,那又叫圆滑了。把压力摆在自己头上并不吃亏,粪虫至秽反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却化为萤,而耀彩于夏月,洁从污出,明自暗生。能够承受污辱的人必可从心灵深处迸发美德,增长智慧。

5、不动声色防小人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诲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对待小人,不难在保持距离,而难在不动声色,引而不发。君子应当学会冷眼旁观,慎勿轻动刚肠。当发现这样的小人使用欺诈伎俩时不在言语上激怒他,受到他的侮辱也不要把愤怒表现在脸上。这中间有无穷的学问,也有无穷的实用价值。

小人总是希望与君子对打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君子如果容易被激怒,那就与小人一般见识了。不需与小人结仇,小人自有对头。为图一时痛快去计较小人,就好比对着自己的脸打一只带粪的苍蝇,即使打中了,自己也挨了一大耳光,而且弄得一脸的晦气。

6、记公愤不计私仇

“功过不容稍混,混则人怀惰隳之心;恩仇不可过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心。”功过分明,赏功罚过这是不容混淆和颠倒的,如果混淆了,颠倒了,那就会使人消沉、懒惰、涣散、堕落。个人的恩怨不可计较,计较它就会使人产生离心倾向。

经营者代表的是一个事业。只有阻挡了事业前进的人才值得与他计较。奖罚不明,用人失当,那是经营者自己阻挡了事业前进,当与自己计较。

个人恩怨应当忽略不计,以化解为宜。一时化解不了的可暂且搁置不使激化,等待适当时机再去化解。

7、因势利导,因时制变

“解斗者助之于威则怒气自平,惩贪者济之以欲则利心反淡。所谓因其势而利导之,亦救时应变之权宜法也。”

当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要使企图征服你的人怒气平息下去,最好的办法是与他走到同一方向,助他的淫威,让他得逞、得意。他满意了,你安全了。而对方如果是一个贪欲十足的人,你应当助他的贪欲得以实现。他得到了所贪之物,其欲念稍淡,你也就安全了。这叫做因势利导,是一种救时应变的权宜之计。

周文王姬昌对付商纣王用的就是这一招。

8、事少为福,心多是祸

“福莫福于事少,祸莫祸于心多,唯省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心平者方知多心之为祸。”

什么是幸福?悠闲无事便是幸福。什么是祸患?无事生非就是祸患。只有深明事理的人才知道事少为福,只有心平气和的人才知道心多是祸。

应当尽一切努力把人的心思都集中到如何修炼个人品德,如何提高个人素质和如何做好本职工作上,不要琢磨人,不要无事生非说张三道李四,把平静有序的生活撕扯得乱七八糟,把简单不过的人间友爱复杂化,弄得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我吃了你,你吃了我。

人生减一分便超脱一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日减而求日增,那叫聪明反被聪明误。

圆融处世,余韵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