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季花的作文400字:史记翔释之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0:38:12

史记翔释之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1)

(2009-05-08 12:55:53) 转载

 

1周后稷,名弃。1[正义]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地理志》云右扶风美阳县岐山在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邑。《括地志》云:“故周城一名美阳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其母有邰(tái)氏女,曰姜原。2[集解]《韩诗章句》曰:“姜,姓。原,字。”或曰姜原,谥号也。[正义]邰,天来反,亦作“斄(tái)”,同。《说文》云:“邰,炎帝之后,姜姓,封邰,周弃外家。”姜原为帝喾元妃。3[索隐]谯周以为“弃,帝喾之胄,其父亦不著”,与此纪异也。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xīn)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4[索隐]以下皆《诗·大雅·生民篇》所云“诞寘(zhì)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是其事也。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之弃。5[正义]《古史考》云“弃,帝喾之胄,其父亦不著”,与此文稍异也。

[翔释]周后稷,名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氏女子,名叫姜原。姜原是喾帝的嫡妻。姜原到郊外去,看到硕大的足迹,心中愉悦,想要踩踏它,踩上后,身体发生了变化,好像孕妇一样。过了一段时间就诞下婴儿,(姜原)认为(这个婴儿)不吉利,将他丢弃在陋巷中,马和牛等路过的牲畜都躲避不踩踏他;把他移放到树林里,恰逢山林中有很多人,(于是)将他移走;然后丢弃在水道冰面上,飞鸟用它们的翅膀为他作覆盖和铺垫。姜原认为他是神灵,就将他带回家抚养成人。最初想要丢弃他,因此叫他作弃。

[翔思]关于古之圣人的神异出生说,我在《读<史记·五帝本纪>存疑二》篇中已经详述过了。后稷初生后的遭遇可谓有惊无险,虽然屡遭遗弃,所幸最终仍是有家可归。本段中关于姜原生后稷的记述与《诗·大雅·民生》不太一样,后者的记叙是“履帝武敏歆”,对于这个“帝”,有人认为是指天神,即姜原跟随在扮演天神的“尸”后面,踩踏他的足迹;也有人认为是指喾帝,即姜原是与喾帝一同外出而走在喾帝后面的,踏着喾帝的足迹走。于是乎在《史记》中,太史公便采取了一种颇为周圆的说法,“见巨人迹”,这个“巨人”,既可以理解为神迹,也可以理解为喾帝的巨大足迹。其实无论是神迹还是人迹,践迹生子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很能够说明后稷的不凡了。另外一点,据吕思勉先生,上古时期的人类社会表现为血族团体的形式,即以女性为中心,众多以母、同母关系的人群居,便形成母系氏族,而每个母系氏族各自有一个名称,亦即所谓姓。每个氏族也都有一个“始祖母”,例如契的母亲简狄,例如后稷的母亲姜原,而这些始祖母,在那个夫妇之伦尚未建立的时代,通常是“无夫而产子”的,因此吕思勉先生认为,说简狄和姜原都是喾帝的妃子,是后人附会。

 

2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shū),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sè)焉,1[正义]种曰稼,敛曰穑。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2[集解]徐广曰:“《今文尚书》云‘祖饥’,故此作‘始饥’。祖,始也。”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3[集解]徐广曰:“今斄乡在扶风。”[索隐]即《诗·生民》曰“有邰家室”是也。邰即斄,古今字异耳。[正义]《括地志》云:“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嫄祠。”毛苌云:“邰,姜嫄国也,后稷所生。尧见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因封于邰也。”号曰后稷,别姓姬氏。4[集解]《礼纬》曰:“祖以履大迹而生。”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翔释]弃幼年时,坚定威严,神志有如德才高超的人。他玩耍时,喜欢栽种麻子、豆类,麻子、豆类长得很好。等到成年,就爱好务农,察看土地之所宜,适宜种植谷物的就在那里耕种收获,百姓都效法他。尧帝听说此事,举用弃担任掌管农事的官,百姓获益,弃有所功绩。舜帝说:“弃,民众过去五谷无收,你担任后稷,种植各种谷物。”(舜帝)将弃封在邰地,号叫做后稷,分建族姓为姬氏。后稷的兴起,在唐尧、虞舜、夏后的时代,都具备美德。

[翔思]周族自弃始,世代为农官,掌管农业。据沈长云先生的《中国历史·先秦史》,夏商周三代作为主食的谷物主要有黍、稷(粟)、麦、菽(豆)、麻(麻子)、稻等,而“其中麦、稻较贵,多为贵族享用,黍性粘,多用于节日及祭礼,一般民众的主食是稷与菽、麻”。

 

3后稷卒,1[集解]《山海经·大荒经》曰:“黑水青水之间有广都之野,后稷葬焉。”皇甫谥曰:“冢去中国三万里也。”子不窋(zhú)立。2[索隐]《帝王世纪》云“后稷纳姞氏,生不窋”,而谯周按《国语》云“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数也。若以不窋亲弃之子,至文王千余岁唯十四代,实亦不合事情。[正义]《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毛诗疏》云:“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岁。每世在位皆八十年,乃可充其数耳。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实难据信也。”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3[集解]韦昭曰:“夏太康失国,废稷之官,不复务农。”[索隐]《国语》云“弃稷不务”。此云“去稷”者,是太史公恐“弃”是后稷之名,故变文云“去”也。言夏政衰,不窋去稷官,不复务农者也。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4[正义]公刘从漆县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为用也。《括地志》云:“豳州新平县即汉漆县也。漆水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山漆溪,东入渭。”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5[索隐]即《诗·大雅》篇“笃公刘”是也。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bīn)。6[集解]徐广曰:“新平漆县之东北有豳亭。”[索隐]豳即邠也,古今字异耳。[正义]《括地志》云:“豳州新平县即汉漆县,《诗》豳国,公刘所邑之地也。”

[翔释]后稷去世,其子不窋继承官职。不窋在职末年,夏后氏国政衰微,废弃农官职位,不再从事农业,不窋由于丧失了官职而跑到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不窋去世,其子鞠继位。鞠去世,其子公刘继位。公刘虽然身处少数民族地区,重新修治后稷的事业,从事耕耘种植,巡视土地所宜,从漆水、沮水南渡渭水,到南山选取材料加以利用,出行的人有资粮,居留的人有存粮,百姓倚赖公刘的福泽。百姓依恋他,很多人迁徙去归附公刘。周族的兴盛从这时开始,因此作《诗经》之人唱歌奏乐怀念他的德行。公刘去世,其子庆节继位,将居邑设在豳地。

[翔思]据正义6,公刘时已将豳地作为周族的居邑了,该地即陕西旬邑西南地区,地况寒苦,因此本段中说“虽在戎狄”,意为戎狄之地况不适合种植农作物。《诗经》中对于公刘南渡渭水也有记载,说他“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意思是公刘横渡渭水,寻取砺石和砧石,用于打制农具。豳地是周族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片地域,因为这里不仅是周族经济文化水平发生显著提高的地方(周道之兴自此始),而且继公刘之后八代人都居住于此,因此这里也是周族势力形成并日益巩固的地方。

 

4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yú)立。1[集解]音踰。《世本》作“榆”。[索隐]《系本》作“伪榆”。毁隃卒,子公非立。2[索隐]《系本》云:“公非辟方。”皇甫谥云:“公非字辟方也。”公非卒,子高圉立。3[集解]宋衷曰:“高圉能率稷者也,周人报之。”[索隐]《系本》云:“高圉侯侔。”高圉卒,子亚圉立。4[集解]《世本》云:“亚圉云都。”皇甫谥云:“云都,亚圉字。”[索隐]《汉书古今表》曰:“云都,亚圉弟。”按:如此说,则辟方侯侔亦皆二人之名,实未能详。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5[索隐]《系本》云:“太公祖绀诸盩。”《三代世表》称叔类,凡四名。皇甫谥云“公祖一名祖绀诸盩,字叔类,号曰太公”也。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6[集解]徐广曰:“水在杜阳岐山。杜阳县在扶风。”逾梁山,7[正义]《括地志》云:“梁山在雍州好畤县西北十八里。”郑玄云:“岐山在梁山西南。”然则梁山横长,其东当夏阳,西北临河,其西当岐山东北,自豳适周,当踰之矣。止于岐下。8[集解]徐广曰:“山在扶风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骃案:皇甫谥云“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9[集解]徐广曰:“分别而为邑落也。”作五百有司。10[集解]《礼记》曰:“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郑玄曰:“此殷时制。”民皆歌乐之,颂其德。11[索隐]即《诗颂》云“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是也。

[翔释]庆节去世,其子皇仆继位。皇仆去世,其子差弗继位。差弗去世,其子毁隃继位。毁隃去世,其子公非继位。公非去世,其子高圉继位。高圉去世,其子亚圉继位。亚圉去世,其子公叔祖类继位。公叔祖类去世,其子古公亶父继位。古公亶父重新修治后稷、公刘的事业,积累贤德躬行仁义,百姓都爱戴他。少数民族薰育来攻打周族,想要获得财物,(古公亶父)给他们。不久又来攻打,想要获得土地和百姓。百姓都很愤怒,想要迎战。古公说:“人民拥立君王,是要君王为他们谋利。现在少数民族之所以要攻打(我们),为的是我们的土地和百姓。百姓跟随我,与跟随他们,有什么区别呢。百姓想要因为我的原因去迎战,让人民的父和子(在战争中)被杀戮,然后(我)做他们的君王,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古公)与自己的家奴亲信就离开豳地,渡过漆水和沮水,翻越梁山,到达岐山脚下。豳地的人全国搀扶着老者,带领着体弱者,全部到岐山脚下重新归附古公。等到其他邻国听说了古公的仁德,也大多归附了他。于是古公就摈弃少数民族的习俗,营建城墙房屋,分别各自居住。设置五项百有司官职。百姓都唱歌奏乐,称颂古公的德行。

[翔思]自庆节至古公亶父这八代周族首领,从名字上即可看出与中原地区的差异。以之前读过的《殷本纪》为例,首领或帝王以干支命名。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周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直至古公亶父“贬戎狄之俗”,不仅改变了生活习俗,连带政治和文化也一并发生了巨大变更。据《诗·大雅·绵》,古公亶父在去豳、渡漆、渡沮、逾梁、至岐下的过程中,遇到了姜姓部落的女子,并与该部族结成了稳定的婚姻关系,与之一同居住。又据沈长云先生,在这种共同生活中,周族不仅学习了姜姓部族的农业文化,而且逐渐将姜姓部族的母系氏族传说接受吸收,纳入自己的祖先系统,即本篇纪首段所说的姜原践巨人迹生弃的传说。有司,即事有专司的官员,连同其所掌管的职务一起,便成了各种有司,如百有司(掌管各类政务的官员),宗有司(掌管宗族事务的官员),祭有司(掌管祭祀事务的官员)等等。百有司是周朝较商朝更为进步和细化的职官体系,包括掌管庶民事务的司徒,掌管兵甲的司马,掌管土木建筑的司空,掌管狱讼的司寇和掌管百官考核及刑赏的司士。

 

5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1[正义]国语注》云:“齐、许、申、吕四国,皆姜姓也,四岳之后,太姜之家。太姜,太王之妃,王季之母。”季历娶太任,2[集解]《列女传》曰:“太姜,有邰氏之女。太任,挚任氏之中女。”[正义]《国语注》云:“挚、畴二国,任姓。奚仲,仲虺之后,太任之家。太任,王季之妃,文王母也。”皆贤妇人,3[正义]《列女传》曰:“太姜,太王娶以为妃,生太伯、仲雍、王季。太姜有色而贞顺,率导诸子,至于成童,靡有过失。太王谋事必于太姜,迁徙必与。太任,王季娶以为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维德之行。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此皆有贤行也。生昌,有圣瑞。4[正义]《尚书帝命验》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此盖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5[正义]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村,其城及冢见存。而云“亡荆蛮”者,楚灭越,其地属楚,秦灭楚,其地属秦,秦讳“楚”,改曰“荆”,故通号吴越之地为荆。及北人书史加云“蛮”,势之然也。文身断发,6[集解]应劭曰:“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以让季历。

[翔释]古公生有长子叫做太伯,次子叫做虞仲。太姜生下小儿子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太姜和太任)都是贤良的妇女,(太任)生下昌,(昌)有开国之君的祥瑞。古公说:“我们世族应该有兴国之人,难道就是昌吗?”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要立季历为嗣子,以便将王位传给昌,于是二人出走到楚越地区,身刺花纹,剪短头发,将王位让给季历。

[翔思]关于太伯和虞仲“亡如荆蛮”的举动,若说单纯为了“让季历”,则私以为比较怪异。前朝殷商,“比九世乱”时期,即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共存,直至末期几代帝王,才履行了父死子继的单一继承制。据沈长云先生,嫡长子继承制始于周成王,盖吸取了周初“管蔡之乱”的教训,而古公之时,嫡长子继承制尚未形成,因此在立嗣的时候,似乎并不存在不得不立太伯的理由;换言之,古公既可以随意确立嗣子,太伯和虞仲也无需奔逃。若说离开是为了让古公和季历安心,那就更牵强了,可以离开,自然也就可以回来,这并不能成为理由。疑惑中。

 

6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翔释]古公去世,季历继位,他就是公季。公季修行古公留传下来的思想主张,一心一意躬行仁义,诸侯都归顺他。

[翔思]按照前段所述,季历的任务就是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做好承前启后的工作,将古公的功业保留下来,适当巩固和发展,然后交给命中注定做开国之君的昌。由此段描述可知,季历的任务完成得甚是圆满。古公、季历、昌三人,不由得让我想起孔子、孔鲤(字伯鱼)和孔伋这三代人。孔鲤是孔子的独子,一生无甚建树,而孔伋(字子思,孔鲤之子,孔子之孙)则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著《中庸》。据说孔鲤还曾经向孔子打趣说,你儿子不如我儿子;然后又对孔伋说,你父亲不如我父亲。当真令人佩服他的聪慧和豁达。从某些方面来讲,季历与孔鲤的处境毫无二致,当然,孔鲤并没有事先确定的什么任务,所以所承受的压力或许也比季历小很多吧。

 

7公季卒,1[集解]皇甫谥曰:“葬鄠(hù)县之南山。”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2[正义]《帝王世纪》云:“文王龙须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洛书灵准听》云:“苍帝姬昌,日角鸟鼻,高长八尺二寸,圣智慈理也。”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3[集解]应劭曰:“在辽西令支。”[正义]《括地志》云:“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姓墨胎氏。”闻西伯善养老,盍(hé)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yù)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4[集解]刘向《别录》曰:“鬻子名熊,封于楚。辛甲,故殷之臣,事纣。盖七十五谏而不听,去至周,召公与语,贤之,告文王,文王亲自迎之,以为公卿,封长子。”长子,今上党所治县是也。

[翔释]公季去世,其子昌继位,他就是西伯。西伯号为文王,遵循后稷、公刘的事业,仿效古公、公季的做法,笃实而仁厚,尊敬老者,慈爱幼儿。对有才德的人以礼相待,不计身分去与之结交,为了接待有才德的人,中午也无暇吃饭,才德兼备的人因此大多归向文王。伯夷、叔齐身在孤竹,听说西伯喜爱奉养老人,一起前去归向他。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新甲大夫等人都前去归顺西伯。

[翔思]本段中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伯夷和叔齐二位贤兄。《五帝本纪第一》第24段中,舜手下有一枚大臣名曰伯夷,作“秩宗”掌管主次尊卑和祭祀典礼的,当然,彼伯夷非此伯夷。此处的伯夷是商末孤竹君的长子,叔齐是他弟弟。话说孤竹君本来打算立叔齐为继承人,叔齐在父亲去世后,又要让位给兄长,伯夷认为这是违反父命的行为,不肯继位,于是便逃跑了,谁知叔齐死活也不肯继位,跟着也逃跑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夷齐让国”的“美谈”。兄弟俩逃跑的档儿,大概也是还没找到合适的落脚点,忽然听说西伯喜欢奉养老人,于是都跑去归顺西伯了。此二人后来还有一出精彩表演,盖文王去世,武王兴兵伐纣时,伯夷叔齐“叩马而谏”,阻止武王灭商,振振有词曰,“老父尸骨未寒你就发兵,你这叫孝顺吗?身为殷商的臣子,现在居然要造反,你这叫仁义吗?”还因此被姜尚尊为“义人”;待到武王灭商之后,他们又“耻食周粟”,逃跑到首阳山,最后双双饿死在那里,死前还不忘作了首歌痛骂周代商之事,歌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我对这二人的所谓“义举”很是感到奇怪。若说这两人没能耐、不贤德、没资格继位也便罢了,从他们后来的行为看来,非也;既然如此,为啥都不肯继位?一气儿都跑了去别人的封国,心安理得地被人家奉养,就为了一个不能先长兄而继位、一个不能违背父命,却抛弃自己封国的百姓们不管不顾的,不知道这算是哪门子“义人”。本段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曰散宜生,此人来头不小。《五帝本纪第一》第13段正义2中说,尧帝娶散宜氏的女子,叫作女皇的,生了儿子叫作丹朱。这散宜生,便与丹朱之母、尧帝之妃散宜女皇是同族。散宜本是复姓,后来随着姓氏演变,逐渐简化为散姓,因此散宜生是公认的散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