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我尽量轻一点总裁:山西水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0:10:41
   山西水问题
  石破
  来源:南风窗
  5月9号,大雨。山西五台县水泉湾水源地工程现场空无一人,只有“建坪上应急引水工程,造福忻州人民”的标语牌在风雨中颤栗。这项规划总投资9.35亿元的滹沱河引水工程建成后,近期将为忻定盆地的定襄、原平、忻府区引水3500万立方米/年,远期设计引水1亿立方米/年。
  坪上位于山西省与河北省的交界处。滹沱河从这里流入河北境内,下游的岗南水库,担负着为石家庄提供饮用水源的任务,去年又被定为向北京奥运会供水的源地之一。无疑,坪上应急引水工程的动工,在“造福忻州人民”的同时,也给河北人民带来了“非福”。
  “拦住出境水”!
  与此前一些媒体报道不同的是,坪上应急引水工程,并非直接从滹沱河引水——滹沱河就从忻定盆地流过,要想引滹沱河水,从原平、定襄就可以直接引了,不必再到100多公里外的五台县与河北交界处来引。这项引水工程要解决的是忻、定、原的“城镇生活供水以及工业供水”,而滹沱河水不但无法饮用,也无法直接供给工业用水,就连很多农田也是打机井抽水灌溉,因为滹沱河水是黄的,它是一条流淌着的泥汤河。
  原平市的晋北铝厂,是忻州市近年来引进的最大工业项目,一期工程设计年产氧化铝100万吨,需水量2立方米/秒,属特大型水源地。因为找不到水源,铝厂的建设搁置了十几年。2001年,华北某勘察院经过两年的勘探,终于在滹沱河滩上,为铝厂“找到了足够的水量”。因为滹沱河水无法直接引用,晋北铝厂就在河滩上打井,汲井水为工业用水。但铝厂二期工程,又因缺水而搁置至今。因此,坪上应急引水工程的任务,就包括为晋北铝厂等企业输送工业用水。
  坪上引水工程的水源地,主要是位于滹沱河支流清水河上的坪上泉域,包括水泉湾、李家庄、段庄等出露泉群。山西水资源的一大特点,是岩溶面积大,泉水露头多,流量大。全省岩溶泉水总量为26.8亿立方米,占全省河川径流量的23.5%。其中有约10亿立方米的岩溶泉水出露在省界边境,开发利用较为困难。
  去年,山西省水利厅提出一个兴水口号:“保护地下水,鼓励使用地表水,坚决拦住出境水!”坪上应急调水工程,就是为了能利用好这些省界边境的岩溶水,不让它们出境而进行的努力之一。这项工程的前身是“坪上水库”,更早一些的设想,是将坪上泉域的水引到比忻州更缺水的太原,但因滹沱河属于海河流域,太原位于黄河流域,这种跨流域调水未获水利部支持,山西省转而又搞了“引黄入晋”。而其后“坪上水库”的兴建,也因河北方面的强烈反对而搁置。
  如果坪上水库建起来,最终引水量会达到每年2亿立方米。虽然坪上水库被叫停了,但山西省水利厅为此而成立的坪上水利工程管理局并未撤销;2007年4月17日坪上应急引水工程奠基之处,就在定襄县戎家庄坪上水库的坝址上,引水工程实际上做的也是坪上水库前期开发工作。山西省方面想等“南水北调”工程竣工通水后,河北省不再需要滹沱河上游的水了,再正式上马坪上水库。
  为什么滹沱河的水不能喝呢?定襄县水资办主任胡书田说,滹沱河的水质是劣五类,特别流经原平地区污染最严重。其主要原因倒不是煤矿污染——整个滹沱河沿岸的地下都无煤炭资源。滹沱河的污染,主因是原平化肥厂、原平草酸厂的排污。原平的化工项目多,原平化肥厂的规模全省第二,原平草酸厂的规模则是华北第一。
  但滹沱河的缺水及污染,跟煤矿仍有关系。原平的阳武河是滹沱河最大的支流。胡书田是原平人,他说,小时候,阳武河里水很多,可以游泳。但是,阳武河经过轩岗矿务局矿区,随着矿区煤炭的开采,阳武河早已经断流了。
  有关坪上应急引水工程的宣传材料说:这项引水工程能终结30万人饮用高氟水的历史。
  胡书田称,流经忻州市的两条大河滹沱河、牧马河的河床两边2.2公里范围内的浅层地下水含氟量都很高。忻州市忻府区、定襄县城和原平县城的饮用水水质一直都不达标,农村地区就更不用说了。高氟水对骨头危害最大,人喝多了会导致牙黄、骨质疏松,老了变成“刘罗锅”。近年来定襄县搞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要求把井打到180米以下,含氟量在安全范围内,还准备引一处泉水、以及把南山水源地的水引过来。这两项工程完工后,定襄农村居民的饮水结构应能调整过来。
  至于坪上应急引水工程,引来的水经过忻州市区时,将会流入忻州自来水厂,供应城市居民用水。市区自来水厂是归建设局管的,水利局只负责农村饮用水。这又牵扯到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到目前为止,山西省只有个别城市成立了水务局,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但新成立的水务局都是空架子,实际上还做不到“一龙治水”。
  “有水快流”一语成谶
  山西曾经是一个水草丰茂、树木参天的地方,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占山西省总面积40%的地下都埋藏着煤,而煤就是几百万年以前的树木化石。全国有煤的地方山西最多,可想而知,远古时期,那是一片多么浩瀚无垠的森林呀。
  原始社会末期,整个晋中盆地是一个大湖。隋唐年间,连雁北都是林茂水丰的好地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这首著名的《敕勒歌》,就是北齐时居住在山西朔州的敕勒人所唱之牧歌。后来山西缺水,先是因为改游牧为农耕,开山造田,毁树修路,导致水土不断地流失。后来清朝开矿禁,谁都可以挖煤,水源流失的速度更快了。
  但是,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山西的水问题都不算严重。那时的山西还是“清凌凌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小芹可以借着去河边洗衣服的机会,与小二黑幽会。那时山西有9大岩溶泉,泉水常年叮咚响。1965年山西大旱期间,泉水曾提供了山西地表清水总流量的一半。这些泉水历来都是人们生活、生产的命脉。
  山西的水问题,是1980年代初,国家将山西定为能源、重化工基地之后开始的。其实计划经济时期,山西就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但那时国家的能源需求不算旺盛,山西的资源开发步伐也不算快。
  从1980年代初开始,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有着丰厚煤、铁、铝等资源的山西,理当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动机添油加煤。于是中央号召全民大办煤矿,山西省是“村村点火,户户开矿”,小煤矿开了有1万多家。当时上面有个说法叫“有水快流”,这句话可谓一语成谶,此后山西省水资源流失的速度就越来越快、势不可挡了。
  山西是个很矛盾的地方:该省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而又是个严重缺水的地方。因此山西要搞经济建设,从资源比较的优势看,它最应该建设成能源、重化工基地;但从水资源短缺的角度看,它又最不应该搞成能源、重化工基地。
  显然,从中央到地方,都选择了重点从能源开发角度来定位山西省的经济功能。而这个功能一旦启动,它就像一辆失控的列车,不是谁想让它停就能停得下来的。
  山西省一位煤田地质勘采专家说,山西的煤矿对地下水造成破坏,主要破坏的是浅层的地下水,而不是深层的奥灰水。
  山西的煤炭多数储藏在山区。地下水埋藏浅,煤炭埋得深,挖煤势必造成地表下沉,地下水渗漏,在采空区造成积水。
  2006年山西左云5·18煤矿透水事故,被困井下56人全部遇难。这起事故的原因,就是煤矿放炮震坏了与附近废弃矿井采空区的隔离带,造成采空区积水涌入,水量约20万立方米,地下顿成一片泽国。
  这位要求匿名的煤田地质勘采专家说,山村里打吃水井,一般都是几十米,深则100多米,抽上来的全是浅层地下水。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的破坏,一是开采过程造成了地表塌陷,浅层地下水渗漏,二是放炮把村里吃水井的井壁震裂了缝,井水都跑光了。
  山区很多小河小泉,都是当地村民的饮用水水源,但因为下面的煤矿开采,经常出现河道塌陷,土地裂缝,使山区小泉小水漏失,人畜用水困难。过去山西到处是“小河流水哗啦啦”,现在则是“小河没水干巴巴”。
  国家规定不能在“三下”(村庄下、河流下、铁路下)开采矿产。挖煤遇到地面上有村庄时,要留下保护煤柱。但乡镇煤矿不管这个,村庄下面也照样采。
  其实,采煤不光对地下水有破坏,还有火、瓦斯气体等破坏。有的煤田开采后形成自燃,几百年都灭不了。山西的大山里到处都在冒烟,对环境及空气质量破坏很大。忻州的宁武县有个地方叫“火烧湾”,这里的地下煤很早以前就自燃了,现在仍在燃烧。但那里还有煤矿,矿工们在火区范围以外继续开采。
  山西的乡镇煤矿数量占全省煤矿数的80%,煤炭产量占全省产量的40%。乡镇煤矿都是破坏式、老鼠打洞式的开采,回采率只有20%左右,有的刚采没多长时间,遇到煤层自燃,矿主丢下就跑了。
  从这个角度讲,山西的煤矿产区堪称是“水深火热”。“水深”指的是乡镇煤矿乱开采,把水都泄漏到地下深处。“火热”指的是地下煤田和地上的煤矸石堆自燃的多,山区到处在冒烟。
  据山西省发改委统计,从1981年~2000年的20年间,全省各类煤矿累计排水47.4亿立方米,绝大多数矿井水未经处理和利用就被直接排放。它不仅是对水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使沿河的地表、地下水及生态环境均遭污染。
  该专家还说:“要想保护地下水,必须先把煤田的地质水文情况搞清楚,开采时在含水层留下保护煤柱。但现在没有人管这个。”
  据说山西省的煤炭资源还能再开采50年。50年后会怎么样呢?这位专家苦笑道:“等山西的煤采完了,山西人也吃不上水了。”
  近年来,山西省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面积已达2035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因采煤排水引起矿区水位下降,导致泉水流量下降或断流,使近600万人以及上百万头牲畜饮水严重困难;其次是采空区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引起严重地质灾害的区域达2940平方公里,每年新增塌陷区约94平方公里;再是采煤造成水土流失影响面积约245平方公里。由于很多采空区的地下水疏干,地面塌陷,使这里的人们无水、无地、无房,已经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条件。仅9大国有煤矿,就有17万户居民,60万人失地、缺水,生活无着落。
  在地下矿井里如穿山甲一样工作的采煤工人,并未想到他们会把地面上的原住民一步一步地撵走,使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这也是山西矿区的一大奇特而悲哀的景观。
  山西乡宁县赵院行政村的湛泉村,夹在于家河、新沟两个煤矿中间。以前煤炭直销时,各煤矿只采一层煤,现在资源少了,煤矿又返回来把下面两层一块采了,山上土地裂陷,落差达1米多高,水源也破坏了。“整座山都荒废了,”赵院村委会张主任说,“人都不敢乱走,到处是口子,掉进去就出不来。”
  山西的很多村庄在山上。乡宁县一名村民说,山不管再高,本来都有水,“头顶有血,山顶有水”嘛。但是煤矿一吃到这儿,水就漏到煤层里了。现在煤是湿的,山是干的。村民们吃水要到山下去拉,开机动三轮车拉一趟水,得三四个小时。
  原水利部长钱正英说:“山西煤是长处,水是短处,只谈煤的开发利用,不谈水资源怎样解决,搞不了扬长避短。”
  汾河成了整个山西的下水道
  忻州市水资办主任张智平说,历史上忻州也缺水,但并不明显。因为那时忻州是落后的农业地区,水源只用于人、畜饮用及农业灌溉。近5年来,忻州上了电厂、铝厂、铁矿等,这些产业都大量地消耗用水。
  为什么明知忻州缺水,还要上这些大量用水的工业项目呢?张主任说,这就是资源型产业的两难。
  1981年,山西搞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价,当时忻定盆地已经显示缺水了,但人们没有感觉出来,因为地下十几米就能打出水来。当时水的问题,主要是老百姓吃水不行(高氟水)。
  2004年,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定襄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是6212万立方米,人均391立方米,而山西全省的人均水资源是581立方米,全国人均是2200立方米。按照有关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的就算是缺水,定襄是极度缺水地区。
  但是,现在忻定盆地只有定襄还有生活用水可抽,忻府和原平因为地下水取用多,补给少,形成漏斗,地下水趋于枯竭,不能再抽了。有人说,“忻定原”发展到现在,只剩下定襄这一盆水了。
  但山西最缺水的地方并不是忻州,而是大型能源、重化工企业比较集中的太原、大同、朔州等城市,它们都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应急。
  太原过去不缺水。流经太原的汾河,发源于宁武县水母洞,一路有泉哗啦啦,到了太原,晋祠的难老、善利、鱼沼三泉,多年平均流量为2.4立方米/秒,是山西19大岩溶泉之一。阎锡山曾说三股泉水在这里汇合了,象征着三晋人民的团结。
  但是,由于山西水资源缺乏,兴建的能源、重化工项目多分布在取水方便、地下水丰富的大泉附近。从1980年代开始,晋祠周围的化工厂越来越多,光太化集团就打了20多口井,把晋祠用得悄然断流了。太原市电力、冶金、化工和煤焦4个行业取用水,就占全市取用水的3/4还多。现在汾河的水也是劣五类。有人说,汾河成了整个山西的下水道。
  此外,太原造纸厂在烈石寒泉附近;神头电厂建在神泉附近;山西化肥厂在辛安泉附近;山西焦化厂、山西维尼龙厂建在霍泉附近。这种企业布局的直接后果,就是地下水超采,大泉出水量下降。如果这些泉水都断流,山西会是什么样的后果?
  由于地下水超采,运城盆地形成了1200平方公里的漏斗。山西化肥厂曾因水源解决不了,拖延了工期;孝义铝资源丰富,因为缺水,只能在河津建厂,远距离运输冶炼。太钢、太化、太橡都曾因供水不足而限产、停产。
  出路在哪里?
  在太原,当地人并未感觉到太原缺水。一个名叫乔惠文的司机说,太原市区的人当然感觉不到缺水,因为他们家里的自来水管很少断流。但乔惠文家在太原西山煤矿,饮用水是煤矿自备井抽上的水。从他记事开始,15年来,家里的饮用水都是由矿上分区、定时供应,每天每户只能接水1个小时。他们要把水存到厨房的水箱里,小心翼翼地使用。
  通过打井,抽取地下水,解决地表水的不足,又带来了更大的问题。太原市地面300米以下才有水,现在打井打到了1000米深。大同市的老百姓,早已吃不上地表水了。吃深层水的成本很高,村子里打个五六百米深的井,光打井费得花100多万,即使打好井,每天要从500米以下抽水,也养不起这口井。
  山西省河流的特征是:汛期洪水多,地表水的70%都流出了境外;非汛期清水流量少,难以保障供水。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省确立了水利建设以蓄为主的方针,全省大搞水库、塘坝工程建设,共建成大中型水利工程239处。然而山西河流的另一大特征是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泥沙量大。全省平均每年淤积库容6000万立方米,等于每年损失一座中型水库。天镇县孤峰山水库、偏关县老营水库、石楼县罗成水库等,都是刚刚建成就淤为平地。
  2004年底,汾河水库已淤积泥沙3.71亿立方米,占总库容的51.5%。刚刚建成运行的汾河二库也有被快速淤积的危险,两座水库的面源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都很严重。整个山西省的饮用水中,合格水比例不足10%;山西居民的肺部发病率、新生儿缺陷率都是全国第一。
  汾河二库是太原的饮用水源地。引黄入晋的水最终流到汾河二库,供应太原城市居民饮用。“引黄入晋”一期完工供水后,太原的居民生活用水价格调到每吨4.6元,在山西省已经达到了极限。
  由于资金短缺,不少地方想依靠国家投资来发展水利建设,结果国家投了巨资,完成了主体工程,但地方不能完成配套工程,使水利工程未发挥应有的效益。全省126个万亩灌区,由于工程不配套和田面不平整,浪费水在一半以上。汾河水库从库区到田面,输水损失竟达70%以上。不少较好的中、小型水利工程,也因资金短缺而未能上马,全省约有10亿立方米的泉水白白流走。
  今年山西省政府提出,用3~5年时间,搞千里汾河清水复流工程,要再现1970年代的“汾河流水哗啦啦”。但省水利厅觉得困难太大,就搞了个分段实施。
  2007年,山西省政府要求全省已建成的2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完善管网投入运行,但截至目前,能够达标运行的只有9座,有15座配套管网尚未实施,也未投入运行。要求28个县(市)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截至目前,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的只有2座,有19座完成主体工程,7座尚未动工。
  山西省每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这些雨量如不流走,每亩农田能得到水量300多方,加上其他农业技术措施,也还能够稳产。但是,由于覆盖少,地形破碎,有70%的耕地为坡耕地,不能蓄水保墒,致使有限的降雨白白流走。山西全省多年平均地面降水只有116.8亿立方米,而每年平均利用地表水量只有18.2亿立方米,其余85%的水都白白流走。
  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认为:解决山西缺水最主要的办法是造水。山西缺水的根本原因不是流走了水,而是砍光了树。因为砍光了树,才流走了水。现在山西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0%,面积小且分布不均;砍树造成少雨,使山西的山川大地失去了造水功能、蓄水功能和补水功能。应通过大量植树种草,恢复和实现新的生态平衡,恢复和实现三晋大地造水功能,辅之以历史上行之有效的蓄水、井水、引水、节水等办法,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近些年山西产业结构不合理,加重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原山西忻州市委副书记杨增武说:山西经济应该转型,对于这一点,历任山西省领导都清楚。但是山西产业转型能不能转得成?第一,山西有充足的能源可挖,能源工业来钱快,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你让他不搞能源,去做别的,他也不会呀。近几年全国搞了几次煤矿“关井压产”,都是前关后开,还抓了不少人,但利益驱动太大了,制止不了。第二,以现在山西的社会环境,招商引资是件艰难的事情。如果没有较多的外来资金进入,山西的产业调整注定是万分艰难的,弄不好,就是个恶性循环。
  从这个角度来看,山西有水问题不是新闻,山西的水问题很严重不是新闻,山西各级政府一心想解决水问题也不是新闻;在可预见的将来,山西的水问题终于彻底解决了,才算是一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