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叽是加拿大籍:四平之战林彪的指挥失误: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2011年12月24日 10:0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25:30

四平之战林彪的指挥失误: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

2011年12月24日 10:05
来源:历史研究 作者:杨奎松

字号:T|T
1846人参与0条主评论 14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核心提示:当然,林彪在具体指挥上也有一定的失误,比如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过多地抽调了本溪方面的兵力,致使本溪陷落,新六军得以加入到攻击四平的作战中来。

本文节选自《一九四六年国共四平之战及其幕后》一文 作者:杨奎松 原刊于《历史研究》2004年第04期

四平之战中共所以失利,黄克诚在撤出战斗后不几天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谈到了两个原因:一是从3月下旬起部队一直在作战,伤亡过大,许多营连排骨干都打光了,因此干部情绪不高;一是国共双方武装装备太过悬殊,在近代炮火、坦克和飞机的攻击下,中共的武装无论如何也守不住一个城市。

黄克诚没有谈到的还有两个值得重视的原因:一是部队扩充太快,从关内各根据地来的骨干部队只有11万余人,几个月时间部队就发展到了30余万人,其中相当多数是伪满的士兵、警察和完全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农村青年。由于部队作战伤亡过大,随缺随补,一些部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一是中共军队八年抗战期间基本上是处于分散的游击状态,很少从事正规战的训练与实践,不要说不熟悉阵地战,就是运动战许多指挥员也相当生疏。

原东北军军官万毅当了8年八路军,他回忆,到1946年初开始和国民党中央军作战时,他还弄不清楚这运动战应当怎么打,更不曾和装备好、作战力强的敌人打过仗。指挥这样一支被宋子文称之为“乌合之众”的部队,与全副美械装备,受过美国军官的训练,又在史迪威将军的指挥下出色地在缅甸参加过对日战争,而且还拥有大批坦克、大炮,得到空军有力支援的新一军、新六军作攻防战,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当然,林彪在具体指挥上也有一定的失误,比如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过多地抽调了本溪方面的兵力,致使本溪陷落,新六军得以加入到攻击四平的作战中来;比如在不十分了解第三纵队作战能力的情况下决定由其担任南下部署和并将其用于东线防守,不仅未能达成任务,而且造成整个战线的动摇,等等。然而,国民党军的指挥也同样有一定的失误,即如果其一开始就不平分兵力两头进攻,而是像后来那样先集中力量打下本溪,再来回过头来打四平,那么,中共在四平的失利也许还要来得早一点。

中共四平受挫后,一度还准备节节抵抗,再守公主岭和长春。但意想不到的是,“前总”作战科副科长王继芳脱逃叛变,致使整个撤退作战计划泄露,使林彪不得不毅然放弃原计划,指挥部队径直北撤,放弃了长春,很快退过了松花江。

国民党军5月23日入主长春,两天后,蒋介石即雄心勃勃地打算一鼓作气收复整个东北。为了应付马歇尔,他提出了相当苛刻的停战条件,要求马歇尔必须让中共保证:“不得阻碍中央政府依照中苏协定接收东北主权之进行”;“不得阻碍中央政府修复全国铁路”;“履行所订之三种协定(即停止军事冲突协定、整军协定与恢复交通协定)”,并须“赋予仲裁者执行部美国代表有公断与决定权,并予以解释协定之权”,非如此不同意停战。

实际上,蒋内心的盘算是:“东北共军主国既经击溃,应速定收复东北全境之方针,令杜聿明长官部向哈尔滨兼程挺进,必先占领该战略据点,东北军事方得告一段落,然后再策定第二期计划。”

但是,蒋介石的追击计划还是受到了马歇尔的牵制。注意到政府军占领长春后并没有停下来,马歇尔深恐此举会激起中共报复,在关内挑起战争。故他在29日直接写信给蒋,不仅明确表示反对政府军“继续不断向前推进”,而且反对国民党“独自指定停战条件”。两天后,因蒋未回复其函,马歇尔再度致函给蒋,向蒋施压,声称“政府在东北军队之继续前进,不但使本人之调处急趋困难,即鄙人之信用人格,亦已大为动摇。因之鄙人特再恳请钧座,立即下令停止政府军队之前进攻击与追击,并请准许调处执行部队前进人员立赴长春。”

马歇尔的再三要求终于发生了效用。6月4日,蒋介石在从北平回到南京之后即与马歇尔举行了会谈,最后蒋同意以15天为限就东北停战问题、恢复交通以及整军等问题与中共进行谈判。

国共两党在东北的军事冲突终于暂时停了下来。但是,严格说来,蒋之最终接受停战建议,并不完全是马歇尔施压的结果。注意一下国民党军事领导人自己对当时东北军事形势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其停战的背后也有着兵力严重不足的困扰在起作用。

前述白崇禧在四平夺取两天后提出须增兵再进的看法,在杜聿明的回忆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只不过杜的回忆认为这是白转达的蒋的意见而已。但从杜聿明的答复中亦可看出,即使是较为自负且正在胜利势头上的杜聿明,也没有乘胜追击,一鼓作气越过松花江的想法。

他对下一步的作战目标说得很清楚,那就是,第一,打四平就是要夺长春和永吉,因为长春为吉林首府,永吉小丰满水电站为东北唯一的动力资源,政治上经济上影响很大;第二,追击只能到长春和永吉为止,因为国军经过此次恶战,必须整补,“我军整补,共军也会整补。而共军扩充得非常迅速,我军却不能尽量扩充。”考虑到这种情况,也必须打下长春和永吉,“与共军隔江对峙,形成天堑,对我军有利”。

关于兵力的牵制问题,还在四平之战进行过程中,参谋总长何应钦就做过更详细的分析。其报告写道:“我军状况,九四军守备沧州、天津山海关之线不能动。该军第五师归建后须加强开滦,十三军两师加五二军之一师在平泉,一师在朝阳不能动。六十军运到后须完备锦榆地区,保卫葫秦两岛。七一军之一师(八八师)现守备营中,迄鞍山之线亦不能动。”“其余新一军三师、新六军三师、七一军两师、五二军两师之位置”担负着进攻四平、本溪等方向的任务。而“后续部队五四军、九九军何日运输,尚不能定。九三军虽定本月有日起运,但用登陆船四十艘须一个月始能全部运到。而本月运兵之登陆船则只有廿四艘,下月且将减少。……故目前长春之战所以不敢放胆由沈阳地区抽兵,则向北前进只有五个师,不易保障侧背安全。”如向长春进兵即必须抽出1个军的主力北上作为第二线兵团,以防侧击。

因此,他不得不提议:一、“将国军河北行动计划中第一阶段预期在承德古北口及张家口之两会战取消”;二、“迅速击灭苏北及豫鄂边之匪,使我陇海线以南兵力能全部活用”;三、再“抽调三个军(第四军全军、第五军两师、第五三军两师)为东北及华北之战略预备队,并立即准备自行海运”;四、“对东北作战指导应不以接收多数城镇为目的,而专以击灭匪军为目的”。

何应钦报告之时,第六十军正在陆续运抵东北,1个师参加到北进的作战中去了,其余的部队则用于后方守备,故四平之战结束后,国民党在东北的兵力实际上几乎没有增加。另外,因本溪正面已没有有力抵抗,故新六军主力得以脱身,北上的部队由五个师增加到八九个师。但一来北攻的部队战斗损失已相当大,就作战力而言,师的数量增加了,作战力整体上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加强。再加上从昌图、西丰、四平、公主岭、辽源、西安、长春、德惠、桦甸、九台、农安、吉林、小丰满,国民党军一路进占铁路线200余公里,大中城市近20座,不得不留下大批兵力四处担任守备,其北上的兵力更加有限。而更重要的是,国民党军这时在两翼和侧背仍旧受到十余万中共东北民主联军的严重威胁。

民主联军这时在东北有南满、东满、西满、北满4个军区,总兵力34余万人。参与四平(包括本溪)之战并北撤的部队为第一、二、七师、第三、四、七纵队,和第七、八、十旅、保一旅、邓克明旅、独立旅及第三五九旅及第二团,合计约15万人,还有一半以上的兵力处于半机动状态,随时可能发起作战。如南满军区,在四平之战结束之际,即受命发动了鞍(山)海(城)战役。国民党军刚一进入长春,它就于5月24日凌晨发起了进攻,并于次日攻占了鞍山,歼守城之敌第五五一团。27日再攻海城,成功促使守敌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率师部和第五五二团共计2712人宣告起义。进而复于6月3日攻陷大石桥,歼灭守敌五五0团(欠一营)。此战迫使杜聿明急调正在北攻的新一军主力第三十师、新三十八师,以及第六十军第一八二师(欠一团)、第九十三军暂二十师,和第五十二军第一九五师1个团共计4个师的兵力回援。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军一时当然没有北上追击的可能了。

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能否利用林彪主力撤退混乱之机大胆追击?不能。这是因为,林彪主力在四平之战中虽然遭受重大损失,但其多数部队仍保持建制,且撤退过程中一度虽发生过混乱现象,过松花江后已不复存在,其战斗力并不像后人估计的那样不堪一击。最典型的例证就是部队损失较大的第一、二师在撤退过程中所进行的拉法、新城之战。当时,国民党新六军第八十八师受命于停战令宣布之6月6日当天攻占了连接中共东满和北满军区的战略要点拉法和新城地区。林彪当晚指令周保中及第一、二师坚决设法保住拉法,拒敌于拉法以西。8日凌晨,部队发动突袭,经过激烈战斗,即夺回了拉法,次日又进一步夺回了新城。打援的部队还出击至老爷岭一带,激战两天,有效地拦截了第八十八师对拉法和新城的增援。此战歼灭国民党军守城部队1个团又1个营,相当振奋了撤退部队的士气,也使国民党追击部队不敢太过轻敌。

总之,四平之战虽以中共失利而告结束,却并没有给国民党提供独霸东北的机会。由于美国的干预,中共在南满作战的牵制,特别是自身兵力不足难以顺利实施北上作战任务,蒋介石不得不暂取停战谈判之策,以求在军事胜利的气势之下通过谈判达到主宰东北的目的。然而,结果却大出乎蒋介石的意外。

由于蒋介石坚持否认中共在东北的地位,坚持打下长春,促使苏方和中共内部都强烈地主张对蒋报复。当中共东北局要求苏方就国民党军可能进占哈齐两市及中东铁路提供帮助时,苏方代表严厉反问东北局代表:你们为何不在关内开辟战场,以减轻关外的压力?同样,在中方将领内部,自四平大战以来,也一直存在着希望关内给予较大牵制的意见。如黄克诚5月12日即明确提出:“东北如已不可能停战,应在全国打起来,以牵制国民党军向北调动。”毛泽东亦在四平弃守次日致电周恩来、叶剑英说明:“须取局部报复手段。”

对此,蒋介石显然还是估计不足。四平及长春打下后,蒋坚信不会导致更大规模的内战。他公开讲,只要东北共军溃败,关内形势就不会恶化。他曾特别要宋子文劝告在这个问题上忧心忡忡的马歇尔,暂时不要急于调处。他并且认为:“中共除一部分外,本属乌合之众,经此次打击,势必瓦解无疑”。“共果不就范,一年期可削平之”。他不知道的是,毛泽东在这种问题上一向是主张以牙还牙的,他不会不想方设法给国民党以教训。毛早已横下一条心:“我方让步至长春双方不驻兵为止,此外一概不能再让,美蒋要打由他们打去,要占地由他们占去,我方绝不承认他们的打与占为合法。”而为了使东北成为“未了之局”,他在6月1日就已经开始根据各方建议部署关内的报复作战行动了。他为此分别致电晋冀鲁豫和山东军区领导人,要求他们数日内夺取包括泰安、大汶口、张店、周村、德州、胶州、枣庄、考城、长垣、永年、聊城等处;要求太岳区占领太原至临汾间的同蒲线。毛的解释是:“我愈取坚决有力之报复行动,美蒋对我愈有所顾忌,和平可能性愈增。”因此,即使蒋介石接受了马歇尔建议,于6月6日宣布了15日休战期,毛泽东也毫不犹豫地发动了这一轮报复性作战。

结果是,四平之战刚刚停下来,关内的战争却打响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国民党也因此在兵力上更加捉襟露肘,疲于应付,向东北增兵根本没有可能了。一直不信中共有多大实力的蒋介石,这回开始注意到关内中共的困扰远比关外要直接得多了。因为几乎所有国民党人都已经意识到:中共“仅就断交通厄经济一事,即倒政府而有余”。再不设法解决,正在严重恶化的经济形势难免会将政府拖垮,使民心丧尽。只可惜,正处在东北军事胜利势头上的蒋介石,完全想不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样,他也就只好把用兵的重心再从关外转到关内来了。林彪主力从此得以背靠苏联,成功地在北满这块根据地上发展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