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漫画:仪征市十二圩办事处忆明珠:我也夸夸家乡好——麻雀、河豚、等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5:51:44
落户仪征二十年了。在这里生活的岁月,比在我的故乡还长。我在故乡只住了十七年。而后,东西南北,消磨了十年。按居住时间的长短,说我是大半个仪征人,说仪征这地方虽非我的故乡,也算得上是我的家乡,该当不错的吧!
"谁人不夸家乡好?"--我也经常跟非仪征籍的朋友,夸我的家乡仪征如何如何;甚至跟故乡的亲戚,夸我的家乡仪征如何如何。不过,我所夸的,都提不到纲上、线上来。我着重对于我家乡人的好吃,以及他们的善于吃、敢于吃,佩服得五体投地,便情不自禁地在这上头为之大肆宣扬了。
好吃、善于吃、敢于吃的才华,须靠有东西可吃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施展。仪征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圩;有江、有塘、有林。利于养殖,物产丰富,甚么盛筵都摆得出来,可以"海、陆、空"——即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齐头并进,叫你惊叹水止。鹅尤多,十几斤重一只,养十只鹅,可抵上一头小猪。仪征人既抱得住西瓜,又不丢掉芝麻。他们的眼光巨细无遗,不仅仅贯注在鹅这大家伙身上,也不放过略小点的鸡、鸭,以至野鸡、野鸭。而且,还从更小更小的麻雀身上发现了它的食用价值。仪征人可称得起是相禽之"伯乐"了。二十年前,我一度住在南京,很喜欢吃街头小吃担上的油炸麻雀。我跑过中国许多城市,只在南京才吃到这种野味,便以为是南京的特产,到仪证后,才知道其货源盖出于此间。象捞鱼、摸虾一样,捕雀,也是仪证人的一种家庭副业。捕具为一种特制的网,置"雀媒"于网中,一网可捕雀几十至几百("雀媒",即用以诱雀的雀。雀作了捕雀的"雀媒",就如同人作了恶虎的"虎伥"。陆放翁诗云:"宁为雁奴死,不作鹤媒生"。可见古人捕鹤也是以其同类者诱之的)。腊月间,仪征待头总有捕雀者在出售他们的猎获物,当场代顾客剥除雀的毛羽,手一拽便剥好一只,干得异常利落。本地人到上海走亲戚,往往携油炸麻雀一罐,作为馈礼。"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受贻者若是家乡骨肉,无论男女,无论尊卑,也无论是否象颦卿那样的多愁善感,都不免因麻雀而兴起或愁如缕、或甜如蜜的乡思,使相会者更加投合。即非出根仪征的人,也会喜欢这土待产的"别是一家"。
"雀子还在天上飞哩,就当作一盘菜了!"——这是仪征的一句民间俗语。对于那些不思行动,不思变革,却把美梦当作现实的人,是辛辣的讽刺。然而,我觉得仪征人完全有说这话的资格,因为,至少就天上飞的雀子而言,确实被他们逮了下来,成为盘中的佳肴了!
但,仪征人最爱吃的似尚不是麻雀,而是鱼、鳖、虾、蟹之类,特别是鱼。沿江也算鱼米之乡,除常见的鳊、鲅、鲤、鲫而外,产于江者有 鱼、桂鱼、 鱼、鲥鱼,等等。以鲥鱼为最名贵。渔民说,帝制时代,每年开网捕到的头一条鲥鱼,谁也不敢先吃,要由地方官员派快马日夜兼程送北京进贡皇帝。话说得含混,不知这头一条鲥鱼是在怎样的范围,用怎样的方法确定的。这些且不去深究,它总形容了鲥鱼的名贵。凡某种东西,身价太高,人们就会对它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鲥鱼贵如皇后,也不免落得这种命运。而人们对于鱼中的"小家碧玉"—— 鱼,似更倾注好感。据当地家庭主妇评价:鲥鱼肥, 鱼鲜。口舌之间,肥或可无,鲜不可少。鲥鱼价格,高出 鱼一倍,却不及 鱼经得起吃。一斤 鱼,可供小夫妻一顿美餐;而一斤鲥鱼,几筷子就叉光了。烹调花样,鲥鱼不过清蒸、红烧; 鱼除此外,还可煨、炸。有人还以 鱼肉包饺子。 鱼刺特别多,而细,要将肉眼刺分离出来做馅心,似不可想象。其实那方法简单而有趣,但若在此处推广,深恐有绷紧阶级斗争之弦的读者,以此论我的用文章宣扬资产阶级吃喝玩乐之罪,只好严加保密了。那么,唯 鱼才是最受仪征人抬举的?又不然。一提起来便使得仪征人兴高采烈、眉飞色舞、赞不绝口的,不是鲥鱼,而是那一不小心便会叫食客中毒丧命的河豚鱼。河豚鱼兼鲥鱼之肥, 鱼之鲜;此鲥鱼肉细,比 鱼肉嫩。但下锅前若有一粒鱼子,一丝血未冲洗掉(还有鱼眼及鱼头上的两块核桃肉,据说都要剔除),吃了便呜呼哀哉,立秆见影,当场出彩。所以,当地有句俗话,叫做:"拚死吃河豚"。吃河豚要拚上一死,其危险性之大可知。然而当地还有另一句俗话叫做:"拚洗呼河豚"。意思是只要拿出拚命精神把河豚洗个一干二净,让鱼子、鱼血之类含毒物,无存留可能,食之自安全无恙。这两句俗话合起来,则为我们在吃河豚上,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经验。"拚命吃河豚",并非鼓励人们贪`吃轻生,而是立足于不幸侥幸、以防万一的说法。这一点很可取。若心存侥幸,必怯于斗争,跟着祈求老天保佑,幻想侠客搭救,种种迷信思想全来了。仪征人在吃河豚一事上的令人佩服之处,即在于能清醒地看到吃河豚的危险性,指出要吃,得拚上一死。这叫讲科学,不讲假话。有了这一点,才会不相信举头三尺有什么神灵保佑,而努力探索一种科学的安全的吃河豚之法。结果这种方法也就被总结出来了,即"拚洗吃河豚"。有了这个"拚洗",便抵消了那个"拚死",这是为无数次实践所证实了的。所以,仪征人谈起吃河豚来便兴高采烈,眉飞色舞,此中自寓妙理,外间人尝到河豚时,虽也会赞不绝口,却仍属"食而不知其味"的。
这几年来,吃河豚的风气越来越盛了。它本来不如鲥鱼高贵,现在竟身价大增,以至平民百姓,也不得不对它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了仪征有个X镇,在长江边上。群众公认X镇人烹调河豚最内行,一般不会出事。所以每到清明前后河豚旺季,从省、到地、到县,某些有资格坐小汽车的人士,方向盘一拨,目标就直取X镇了。镇上群众有顺口溜唱道:
汽车喇叭一叫,
上级首长驾到,
吓得C书记心惊肉跳。
这位C书记为什么怕上级首长到如此地步?不了解内情的人,会以为他工作出了什么纰漏,怕上级首长来检查的吧?咳!无论他的工作做得怎样如花似朵,他还是要心惊肉跳的。因为他分管水产,听得出一声声汽车喇叭的召唤,都是向着河豚鱼而发。他是担心没有那么多的河豚鱼,好安排那么多首长的"河豚宴"啊!某些首长们不为江山而为河豚竞折腰,其风流儒雅,亦堪为吾师矣!
"谁人不夸家乡好!"——作为一个合格的以仪征为家乡的人,我所夸的,不外科如上所述的麻雀、河豚,等等。我的家乡人啊,你们将会指责我,家乡遍地辉煌战果你不夸,却抓住这些鸡毛蒜皮大做文章,居心何在?分明是仪征人的内奸。不,同乡们,但愿不要引起这样的误会。我确确实实佩服我们仪征人的那种能叫天上飞的雀子成为盘中佳肴的变革现实的本领。又确确实实佩服我们仪征人既有"拚死吃河豚"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又有"拚洗吃河豚"的科学求实精神。如果我们把这种本领、这种气概、这种精神推而广之,用之于实现家乡的"四化",我敢说:那将使我们的遍地辉煌战果,真的更加辉煌,而且,并非难事。更加可夸的日子还在后头呢,现在要那么多"歌功篇"、"颂德赋"不嫌累赘吗?
打垮"四人帮"以后,逐步调整、落实了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农村经济政策,市面上有了好转。曾经有几年因大批资本主义很使麻雀们高兴了一阵子,连过年过节寻遍仪征街头,都不见它们的倩影。今年春节到上海走亲戚的人,又开始携上"油炸麻雀"一罐了。但不知是农副产品的增长嫌慢了,还是张口的嫌多了,仍感不到供应的充裕、满足。如上面所说仪征可吃的东西之多,"海、陆、空"齐头并进之盛,还是"文化大革命"前某个时期的情况,现在尚未恢复到那个水平。我并不奢想吃什么 鱼、鲥鱼、河豚之类,随便什么杂鱼皆可。有是有一些,太贵,花一元五角卖鲫鱼一斤,我真舍不得。清晨,也挎菜篮到市场兜它一转,回到家里,妻子问:"买的什么?"答曰:"长铗归来科,食无鱼!"
一九七九年四月二十九日,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