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密码忘了怎么找回:浅谈中国食品安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51:02
浅谈中国食品安全作者:平若凡人

 

引言

曾有人士戏言:2011年,是中国公职人员受苦受累的一年,因为食品界狼烟四起,他们疲于奔赴四处扑火善后。

当然,这只是一句戏言。可偏偏这句戏言,却点中了中国食品行业的软肋——中国食品行业安全问题频出;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管理缺失,处在跟在企业后面擦屁股却不能将问题防范于未然的尴尬境地。

 

回顾

2011年,对中国食品行业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对于消费者来说,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

从年初的“地沟油”、“瘦肉精”、“一滴香”、“假冒五常香米”、“化学毒豆芽”、“毒血旺”、“双汇瘦肉精事件”,到年中的“味千拉面骨汤造假事件”、“火锅老油事件”、“北京烤鸭造假事件”、“血燕造假事件”、“瓜果催熟剂”“西瓜膨大剂事件”“饮料勾兑事件”“面粉增白剂之争”等等,到年尾的“思念、三全、湾仔码头细菌门”、“可口可乐有机磷中毒一死三伤事件”等等,几乎到了一天一个行业潜规则被爆料,三天一个大企业被牵涉其中的地步。

这些被曝光的黑幕,直接让涉事企业的股票跌停,甚至牵连整个行业被质疑,损失惨重,正可谓让企业们哭花了脸,也让消费者看花了眼。

 

思考

经历2011年的人们,心里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中国的食品安全行业就发生了巨变。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每日不断被挖掘出来的行业潜规则,揭开了这个表面上美轮美奂合格率高达90%以上的领域的外皮,将肮脏的腐肉裸露在了公众面前。

在被爆出来的食品安全事件中,人们不难看见“双汇”、“雨润”、“味千”“思念”“三全”“湾仔码头”“可口可乐”等这些中外大企业的身影。在这个大家都认为“品牌就是保障”的时代,这无疑又是一盆冷水泼在了大家的头上。有业内人士放言,像双汇、雨润、三全、思念等正规的大企业产品都不符合国家标准,这是非常可怕的。言外之意是,那些不知名的小企业或一些家庭作坊生产出来的食品,其安全问题恐怕是难以估量的。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曾严厉打击过,但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给人一种防不胜防的感觉。食品最起码的标准是能够食用,当制成的食品变成了一味毒药毒害身体健康甚至夺走人命时,就已经丧失了食品的本质,变得不是食品了。在一些企业频频越过道德底线,制造问题食品的背后,可以窥见的是我们对食品的质量要求和质量监管的严重缺失。

从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再到后来接二连三挖掘出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事件拉开了百姓对于食品安全关注的大幕,人们纠结的关键在于,到底是什么让这些有毒有害的食物轻松地流入了市场,甚至拿到了检验检疫合格的证明,堂而皇之地被端上了我们的餐桌?我们的食品安全究竟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又是什么让我们的食品卫生标准形同虚设?

 

当前食品安全形势

网上有段流传甚广的段子:早上喝一杯三聚氰胺毒牛奶,吃两个铝馒头,夹根瘦肉精猪肉火腿,切个苏丹红咸鸭蛋;中午点一条抗生素鱼,配点硫磺姜、尿素豆芽、催熟西红柿和石膏豆腐,丢进泻药麻辣烫锅底中,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上一顿转基因米饭。饭后抽根高汞烟,喝杯富含塑化剂的勾兑饮料,熬到下班与同事们凑钱吃个“地沟油”麻辣火锅,哇赛,中国人的生活太幸福了。

这是网友们用诙谐的方式,表达着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强烈不满,却也折射出中国食品当前的安全形势到了险峻的地步。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

1.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食品行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处于初始阶段。众所周知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人口多,地域广。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城乡结合促发展,农民洗脚上田就养猪做生意,目光短浅,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大肆破坏环境导致污染严重,根本无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形成的经济模式小、散、乱,为食品安全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2.市场秩序建设状况

中国的市场秩序建设状况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这充分体现在1).农产品未得到充分的、良好的建设与发展。首先,农产品生产多数是小户型生产,未形成规模化,从源头到生产过程都存在着巨大的管理空洞。农民注重眼前利益,能随意添加违禁品却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其次,种养殖生产模式尚处于初始阶段,在人力、设备、资源等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导致产量、利润有限,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

2).市场自身秩序作用发挥不足,功能不足,信息严重不对称。经历11年的人们都深有体会,市场上菜价一天比一天高,甚至有些菜价一夜之间暴涨数十倍,让人看得瞠目咂舌;而另一边,农民们又经历着田里数十吨上百吨的菜没有人收购,洋葱、大白菜、萝卜白送人竟然比卖出去要亏的少的怪事。一边菜贵伤民,一边菜贱伤农,体现出了市场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缺点。

3).市场交易机制未完善,流通不畅,建设不足,相关成本高昂,也制约着生产的发展,为农民、中小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生产者挣不到钱,或者挣到手的利润微薄,便会丧失生产动力,无心生产。另一方面,受同类商品价格的影响,好的产品卖不出好价,也会刺激生产者掺杂造假,扰乱市场交易。

在这些大的背景下,食品安全形势频出问题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商人以利为先,更何况还有龙头企业带头违法,身处在一个人人都造假的环境,在道德诚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生产安全食品也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而食品安全底线一再退守、失守,反应出来的不仅仅是市场和行业的问题,更反映出了政府的监管不力——为何总有企业甚至是龙头企业无视食品安全?除了利润的巨大诱惑外,更与政府监管缺失、处罚过轻、食品标准过低有着直接关系。

3.政府监管

今年在爆发数起食品安全事件时,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做法,让外界对“九龙治水,各管一边”的监管模式产生了质疑。而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的“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言论也让大家质疑是推卸责任的表现,因为如果质检部门都没有“食品安全依靠监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安全的食品是监管出来的”信念,那么像“样样检测都合格的地沟油”一样的食品安全事件会越来越多,而政府部门也只能处在明知有问题却只能干瞪眼的尴尬境地。

食品安全是靠监管出来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美国、欧盟就是最好的佐证。因为对于唯利是图的商人来说,安全的食品固然可以生产出来,但挣更多的钱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他们就会钻标准的空子,将不合格的产品变成合格的产品。也就是因为目前政府部门监管严重缺失,才导致了现在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层出不穷。

1)国内监管机制单一

目前我国的监管主要是依赖于政府部门,监管机制单一,多头管理,局面混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指出:“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监管不仅仅只靠政府之力,更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共同监督管理,共同推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政府监管资源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新法推行落实不到位。其实我国也颁布了不少的法律和制度,刑法甚至还单列出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来处罚监管不力行为,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第二,监管部门人力不足,政府监管部门人数有限,哪怕尽职尽责的推进食品安全监管,那么多的食品生产企业,那么多的餐饮店,不可能全部监管到位,无法保证做到全方位监管无遗漏。

3)监管效率低下

政府部门在食品质量监管上的松懈与疲软一直是为人诟病的。目前我国主要是采用抽检的方法,定向抽检很容易造成某些含有非法添加物的食品没有被检测出来,从而流向了市场,等到有事件发生才“马后炮”的行动惩罚或者补救,这种运动性的执法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何况,目前我国实行的还是多头监管体制,多部门管理反而增加了食品安全的监管盲点,很难实现安全监管的无缝衔接,抓不住监管的重点。

 

解决之道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国外也时有发生。但是国外却能及时的将突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好,这主要有赖于他们完善的监管、召回与及时的预警体制。比如欧盟RASFF,一旦出现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首先做的就是在官网上发布预警信息,然后将涉事产品及时下架召回,并对涉事企业发布警告信或者处罚。

还有,中国可以借鉴国外推行的先进的“第三方监管”的模式,将监管放权于市场,让专业的第三方监管公司来做专业的事,政府只需要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以及建立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行业的追惩法律,就能轻松的控制住食品安全。

其实,从数年高达99%的出口数据显示,我国的企业有能力生产出安全可靠的食品,监管检测部门也有能力把好关。食品安全关乎百姓的健康与生命,生产出的食品安全无毒,入口能吃,这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从业底线。而政府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管职能,从源头上把关,在生产过程中严格监管,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只有做到了透明的、公正的、诚信的监管,每一个环节都牢牢的掌控住了,才能真正的保证食品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