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商银行 网点:苏东坡一生中的女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4:45:54

苏东坡一生中的女性

 

苏轼和王弗

 

    公元1054年,偏僻的四川举行了一场毫不起眼的婚礼。男方名叫苏轼,青神县中岩书院的学生。新娘是他老师王方的女儿王弗,这一年,刚满15岁。按林语堂的说法,一切婚姻都像赌博,都像在茫茫大海里行船。苏轼与王弗也不例外,婚姻的幸福不可预测。但是苏轼无法说,不行,我不了解她。如果这样,他的父亲苏老泉就会大叫一声:你奶奶的!然后一巴掌扇过去。一切都是天定,苏轼能做的只能是等待。他就像神话里的王子,渴望爱情临空降临。新娘王弗则只是希望从此能够好好儿做苏家的女人。这几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有中国女人的心愿。王弗也渴望爱情,但她更渴望平平安安地做一个女人。她是知书达理的闺中贤媛,自然明了社会赋予她的重任是相夫教子而非风花雪月。她知道应该让苏轼感激,使苏轼满意,但是不该叫苏轼浪漫。王弗把自己的婚姻包装得很标准,她自己也准备成为一个理性主义者。不过她所嫁的苏轼偏偏是一个天生乐天派,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以爱情为食的美食家。于是一个大众化的妻子,一个卓尔不群的丈夫,在婚姻的黑森林里不和谐地匹配。巨大的反差,注定了这桩平常婚姻的不寻常。

 

    在王弗看来,苏轼是一匹多情的野马,很需要她的驯导。喜欢无拘无束的苏轼离开家乡之前,很喜欢呆在岷江边的王方家里。那里有古庙,清溪,但更多的是王弗设置的陷阱。王弗常常炒瓜子,炸蚕豆给苏轼吃,同苏轼坐在茅屋外聊天,还陪他去不远的瑞草桥畔野炊。王弗安排的都是苏轼喜欢的生活方式,这给了新婚的苏轼一个误导,苏轼傻乎乎地大口喝着美酒,却不知王弗的游戏秘诀在一个“栓”字——只要听话,认认真真地读书,她是愿意做厨师和玩伴的。这就是苏轼所能拥有的全部浪漫。不过精明的王弗也有一个疏忽,她没有发现那个人称二十七娘的小姑娘王润之正用一双明亮的大眼盯着苏轼,后来她成为苏轼生命的一部分,她不能给苏轼以浪漫,却让苏轼去寻觅浪漫。王弗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王弗还要扮演红袖添香的角色,她的父亲是乡贡士,大约有点儿家庭熏陶。苏轼以为王弗给予他的是爱情的浪漫。苏轼跃跃欲试地要把王弗也当成一本书来读,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宋朝夜晚啊。可惜苏轼又错了。王弗不睡觉,陪苏轼一夜一夜地熬着。苏轼喜欢读书到也罢了,可王弗何苦?现在广泛流传一个故事:一次苏轼因疏忽而有错漏,王弗便笑着指了出来。苏轼惊异地问:你还能知书……王弗的读书面远不及苏轼,要想插上嘴发表意见何其难也。她能做的只有专心,甚至比苏轼还专心,才能找到这个千夜难遇的,她能知苏轼又恰好犯的知识错误。苏轼惊诧之余,想烦也烦不起来,心里反而很感动。他已经很幸运,有一个可以让他感动的好妻子。同时他又最不幸,他是少有的可以把感动和爱情分开的人。和所有的书房雅事一样,王弗假性的完美和苏轼高贵的残缺扭曲在一起诞生了一个宋朝进士。王弗很在乎这个进士。

 

    苏轼很快担任风翔府签判,王弗跟随丈夫前往。这时他们已经有了孩子,就是后来陪苏轼游石钟山的苏迈。苏轼做官的感觉从来都不太好,他开始广交朋友,他是真正为朋友而活着的人。朋友们经常往家里来,苏轼是相信天下无坏人的,全部热情款待。大家天南海北,侃得唾沫横飞,苏轼知道王弗躲在帘子后面偷听。苏轼的背上真是凉飕飕的,万一让朋友知道,岂不笑掉大牙?有一天章敦来了,说了许多让苏轼高兴的话。章敦一走,王弗从帘子后面走出来,说,今天这个人不可靠,热情过了分,你要小心,恐怕将来对你不利。后来章敦迫害苏轼果然最起劲儿,心胸开阔的苏轼也恨得他要死,甚至做鬼也不愿跟他碰面。王弗实在是具有女人那种凭直觉判别好坏的非凡本领,她的帘后偷听也确实帮助过丈夫不少。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也承认她是贤内助。但是我敢断言,苏轼无论如何不会喜欢王弗垂帘听客语之举。做太太做到偷听丈夫与朋友们一言一语的地步,为官的丈夫还有什么意思?做丈夫的朋友还有何乐趣?王弗在一相情愿地促使苏轼成熟,苏轼却已经开始显露大诗人大文豪的另类风范。这对总是错位的夫妻,一直在对抗。这一年5月,王弗去世了,年方27岁,留下了一个6岁的儿子。突然残破的家庭让苏轼很伤心,但是王弗不去,王润之不来,苏轼就不会碰上美如春园,眼若晨曦的王朝云,不会有西湖船上的灵思妙想,就不能享受以后的多灾多难,不能展开绮丽的双翅,整个文化史都在期待苏轼的飞翔。王弗之死,应该是对历史的成全。

 

    苏洵对这个儿媳妇是满意的,他对儿子苏轼说:“你太太跟了你,却无法享受你的成就。你该把她葬在她婆婆的身边。”苏洵大约是想找个人陪着亡妻。第二年,苏洵也死了。苏轼将二人运回故乡安葬。苏轼在坟墓周围的山坡上种植了松,同时也种下了一丝牵挂。自此以后的10年,苏轼的心里都装着这片坟地这片松林。的确,王弗需要牵挂。冷峻清高的苏洵是不会成为她的谈伴的,婆婆程夫人肯定又在忙着大事,她除了凄凉还是凄凉。苏轼多次在梦里遇见王弗,醒来都异常难受。曾给予他实实在在生活的王弗,死后竟然带来了如此刻骨铭心的浪漫思念。苏轼又寻找回来了婚前的那种心态。不过苏轼每次都不知该对王弗说些什么,他心也乱,头也乱,不能乱说,不能不说。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晚上,他再一次梦见王弗,终于想清楚了要说的话,这就是凄美绝艳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奇怪的悼亡词,我们从中看不到任何应该提起的生活往事。苏轼一门心思只要王弗就坐在小轩窗前,为她梳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心愿,却是一个时代都不能给予的奢侈。没有人会想到,这就是名满天下的苏大学士10年来的所思所想。看来苏轼一点儿没变,还是那个追求浪漫爱情的苏轼,他就这样一意孤行地情意缠绵着。唯一不同的是,他比从前勇敢了许多,勇敢到当着天下人的面说那些令人脸红的情话。流泪的苏轼,让这个民族都多了一份温情和天真。王弗坟墓的那抔黄土关闭了一个平凡女子的故事,却吸引了无数男子的真纯目光。王弗不为苏轼而生,但为苏轼而死,死了就完完全全属于苏轼了,她的美丽第一次具有了飞越时空的质地。这种美丽去掉了她活着时的庸常和琐屑,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纯粹爱情的承诺。直到今天,我们还看见一个身影正在跨进苏轼翠竹掩映的大门,虽然这只是一个安慰性的造型。

 

    苏轼还有要说的话,接着又写下《蝶恋花·春景》。他喜欢的是一个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笑个不停的女孩,苏轼继续让人吃惊,也许他已被压迫得有些癫狂,才会出现这些胡言乱语。实际上苏轼还留着伤感的清醒,他问自己,这样的女孩有吗?有的,他回答。她在何处?在天之涯,他无奈的笑着。惠州的那年秋天,他命王朝云歌唱这首词,朝云歌喉未发,业已泪满衣襟。天佑苏轼,他终于有了一个仅仅是为他的爱情而哭泣的女人。数年后,苏轼与世长辞,他的梳妆残梦永远地留在了王弗墓地的明月之下,松涛声里。

 

苏东坡与王闰之

 

    公元1101年,65岁的苏轼在从荒蛮之地岭南应召回京途中凄然而逝,弟弟苏辙把他和在京西寺院里停放了10年的王闰之的灵柩一同安葬。

 

    苏轼终于实现了他在王闰之的祭文中所说的“惟有同穴”的誓言。

 

    王闰之是苏轼的第二任夫人。在苏轼的一生中,先后有三个妻子,伴着他走过命运多舛,孤独坎坷。而苏轼对这三个女人,都极尽呵护。这在中国历史上多如星子的文人中,是仅见的。

 

    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是进士之女,以11岁的年龄差距给姐夫做填房,我相信这个小姨子是被苏轼对堂姐的一片深情所感动,还有,就是对苏轼文采和人品的仰慕,她知道,这样的男人足以托付一生,嫁给这样的男人,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王闰之充当的是贤妻良母和糠糟夫妻的角色。她不但视王弗之子如己出,而且陪伴苏轼经历了宦海的大起大落。他们共同生活的25年中,先后历经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经济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应该说,她与苏轼之间,最浓的是亲情,最真的是同心。她去世时,葬礼极为隆重,苏轼亲自写了祭文,承诺“惟有同穴,尚蹈此言”。王闰之百日祭上,苏轼请他的朋友、著名画家李公麟画了十张罗汉像,在和尚给她诵经超度时,将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其后,王闰之的灵柩一直停放在京西的寺院里,10年后终于和苏轼合葬一处。

 

苏东坡与侍妾王朝云的患难真情

 

    北宋绍圣三年(1096)七月五日,与苏东坡相依为命的王朝云在惠州病逝,享年34岁。八月初三,年过花甲的苏东坡依照王朝云生前所嘱,将她葬于栖禅寺松林中东南,与大圣塔相对。因王朝云临终口念《金刚经》“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而气绝,寺僧建亭于墓前,榜曰“六如亭”。

 

    王朝云英年早逝,苏东坡悲伤至极,他在《惠州荐朝云疏》中痛苦地写道:

 

    轼以罪责,迁于炎荒。有侍妾王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遭时之疫,遘病而亡。念其忍死之言,欲托栖禅之下,故营幽室,以掩微躯……

 

    侍妾,侍奉丈夫的小妻。男子在正妻之外所娶的女子,称为妾。《左传?僖公十七年》:“女为人妾。”杜预《注》:“不聘曰妾。”

 

    患难真情

 

    熙宁七年(1074),39岁的苏东坡在杭州通判任上。为了给继室王闰之减少家务负担,苏东坡收养了一个12岁的小女孩作为王闰之的侍儿,她就是前面所说的在惠州病故的王朝云。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今杭州)人,嘉佑八年(1063)出生。因家境贫寒,未曾读书识字。王朝云天性聪敏,善解人意,打从她进入苏门,便觉得苏东坡虽然学富五车,但和蔼可亲。基于此,王朝云对苏东坡的照料特别细心。当时的苏东坡对王朝云的爱护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她读书识字,教她弹琴吟诗。打从王朝云进入苏家,苏东坡的心情比起以往似乎舒畅了许多。

 

    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在苏东坡的身上,身为湖州太守的苏东坡以“谤讪朝廷,无人臣之节”的罪名,被朝廷派来的钦差皇甫遵命人绑扎,顷刻之间拉扯如驱鸡犬。苏家也被抄得狼籍一片。王朝云面对来势凶狠的官兵,她无力制止,眼见苏东坡被逮捕的景象,心如刀绞。她一边安慰苏东坡的妻子王闰之,一边照料着王闰之亲生的两个小儿子苏迨与苏过,一边又暗自乞求神明保佑苏东坡。她最大的担忧就是苏东坡的生命安全,此时的王朝云已经17岁了。

 

    当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终于结案。由于宋神宗惜才刀下留人,苏东坡在牢狱里得到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诰命。翌年正月初一,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之下,苏东坡与长子苏迈凄凉就道,前往黄州。

 

    元丰三年(1080)五月下旬,王朝云与苏家老小在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的护送之下,来到了黄州。十个月不见,王朝云眼见苏东坡憔悴的模样,心中疼痛极了……

 

    谪居黄州的初期,苏东坡在黄州做了一件令黄州人永远难以忘怀的事情,那就是拯救鄂黄溺婴。虽然苏东坡头顶着“罪臣”的恶名,但他仍以个人名义与鄂州太守朱寿昌去信,恳请他出面革除此种陋习,并在黄州自发地组织一个拯救溺婴的小组。在自己生活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他率先拿出一千钱,帮助那些即将生养小儿的穷困人家。自以为一年救得百十个小儿,亦是谪居黄州的一大乐事。

 

    苏东坡高尚的人格、菩萨般的心肠,让王朝云感动不已。王朝云曾见过苏东坡任密州太守时拯救由于饥荒被遗弃的孩子,而今又看到了身处逆境的苏东坡心胸依然是如此的坦荡。她从内心深处对苏东坡产生了无穷的敬意,决意一生侍候好这位心地善良的蒙难之人……

 

    王朝云对苏东坡无微不至的体贴关怀,苏东坡自然心领神会,眼看着婷婷玉立、日渐成熟的王朝云,他也生出了爱慕之情…… 就在苏东坡人生旅途最为艰难的时期,征得王闰之的同意,他将18岁的王朝云正式接纳为侍妾。

 

    虽然两个人的年龄相差27岁,但爱情无有年龄的分界。火热的激情,将一对才子佳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一个学富五车,一个敏而好义;一个心怀坦荡,一个柔情似水……

 

    由于古人纳妾不需订婚、迎娶,故苏东坡未将此事大加张扬。虽然如此,他在给鄂州太守朱寿昌的书信中,还是委婉地道出了此事。信中说:“所问菱翠,至今虚位。云乃权发遣耳,何足挂齿牙!呵呵。”菱翠,王闰之的另一位侍儿;“至今虚位”,即到今天还未有名分。云即指朝云;“乃权发遣耳”,即表示已将她正式纳为侍妾了!

 

    当年七月初七之夜,苏东坡携王朝云同游黄州朝天门楼。眼见一轮新月高挂天边,苏东坡诗兴大发。他笑问王朝云,如此乞巧良夜,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朝云深情地回答道:“天下女子在此夕皆向织女乞求才智技艺,但妾身却只想祈求与先生永不分离,再也不受那提心吊胆的别离之苦。”

 

    黄州朝天门,宋代黄州城的东南门,一名朝宗门,明代展筑城墙改名为一字门。今黄州考棚街南端即其旧址。

 

    苏东坡被王朝云的真情感动了!回想一年前,自己在湖州被捕,确实给家人带来了许多的痛苦。就在楼头上,他即兴吟出两首〈菩萨蛮〉词,记下了王朝云那发自内心的纯朴地表白。词中之一如下:

 

    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遥认玉帘钩,天孙梳洗楼。佳人言语好,不愿乞新巧。此恨固应知,愿人无别离。

 

    七夕,阴历七月七日之夜。相传天上牵牛星与织女星因彼此相爱私自下凡结为夫妻,被王母娘娘罚以天河(银河)阻隔,一年一度只允许两人于七夕相会。《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孤光”句,是说月亮还没有圆就担心它会缺,比喻人还没有团聚,就担心又要离别。此处借寓王朝云饱受离别之苦后的忧虑。孤光,指月亮。

 

    “遥认”二句,是说仰望天边月亮像一只玉钩,可以想见织女正在梳洗楼内独自梳头。天孙,指织女。《史记》卷27〈天官书〉载:“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索隐》:“织女,天孙也。案:《荆州占》云:『织女,一名天女,天之女也。』”梳洗楼,唐玄宗天宝年间为杨贵妃所建之楼,在连昌宫内。

 

    佳人,美女,此处指王朝云。元丰三年,苏东坡的继室王闰之已有33岁,其子苏迨10岁,幼子苏过也有8岁了,故苏东坡常戏称王闰之为“老媳妇”或“老妻”(见与朱寿昌、章惇的书信中)。但“佳人”对于18岁的王朝云来说,则是恰如其分的。

 

    “不愿乞新巧”,即不愿向织女乞求新的技艺。此五字更能看出“佳人”不指言王闰之,因“乞新巧”是年轻女子所为之事。相传织女星能给人才慧,年轻的女子往往在七夕向织女星乞求才智技艺,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民间称为“乞巧”。《太平御览?时序?七月七日》引《风土纪》说:“七夕,祈河鼓(牵牛星)、织女,言此二星辰当会。守夜者咸怀礼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其一,不得兼求。”

 

    “此恨固应知”二句,是说夫妻分离的痛苦您织女星应该是感受最深的,我祈求的是请您保佑天下有情人永不分离。

 

    丧子之痛

 

    元丰六年(1083)九月二十七日,王朝云在黄州临皋亭为苏东坡生下一子,48岁的苏东坡在欢喜中将其取名为苏遯,小名干儿。

 

    干儿长得颀然颖异,神情面目酷似苏东坡。苏东坡给好友蔡景繁写信报喜说:“云蓝小袖者,近辄生一子,想闻之,一拊掌也。”朝云喜穿蓝色小袖的衣服,蔡景繁在黄州曾见过几面,故苏东坡以“云蓝小袖者”戏称之。

 

    十月二十七日,干儿来人世间已经一个月了,按照黄州的习俗,苏东坡为干儿举行了满月洗儿会。黄州太守杨采带着同僚前来贺喜,黄州的文人雅士、商贾市民男女老少都来临皋亭祝贺。

 

    临皋亭的正中放置大木盆一个,盆内注满热水,水内飘浮着红枣、采线与葱蒜,香气扑鼻,数丈长的彩布将澡盆围绕。一位年长的太婆手拿一钗在一旁将水搅动,谓之搅碗,围观者相继投钱于水中,谓之添盆。水盆中的红枣凡是直立者,年轻妇女们争相取食,以为生男之征。王闰之在众人的簇拥下,将干儿抱出朝云的卧室,放入水盆中,十分小心地沐浴着。沐浴过后,又请理发师给他剃掉胎发。仪式完毕,苏东坡与朝云向前来贺喜的宾客表示诚挚地谢意。黄州父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要求苏东坡赋诗一首。苏东坡稍加思索,随即口占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东坡在黄州又接到内迁“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岛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圣命。在雪堂设宴答谢黄州父老之后,苏东坡携家眷踏上了赶赴汝州的征程。

 

    天不作美,又一场灾难于当年七月二十八日降临苏东坡,不到一岁的干儿由于旅途奔波致病,不幸夭折于金陵。王朝云经不住这残酷的打击,哭得死去活来,僵卧在床上,水米不沾。老泪纵横的苏东坡眼见朝云这般模样,心中不安。在痛苦中,他拿起笔来,写诗二首,以慰朝云失去爱子那无法愈合的悲哀情怀:

 

    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遯,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

 

其 一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

 

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其 二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

 

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知迷欲自反,一恸送余伤。

 

    苏东坡的哭儿诗,给王朝云不少安慰。只是王朝云因悲伤过度,干儿夭折之后,从此无有生育。

 

    当年十二月一日,苏东坡抵达泗州,因淮水浅冻,在泗州度岁。此期间,王朝云从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

 

    官场浮沉

 

    元佑年间,苏东坡官于京城,因哲宗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苏东坡的政治生涯逐渐抵达他一生的巅峰。

 

    一日,在家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众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道:“满腹都是机械。”东坡亦未以为恰当。至王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东坡捧腹大笑。

 

    元佑八年(1093)八月一日,苏东坡继室王闰之病逝于于京师,享年46。九月,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十月,哲宗亲政,国事大变,诏定明年年号绍圣。

 

    绍圣元年(1094)四月,御史虞策、殿中侍御史来之邵共言苏轼任翰林学士日行吕惠卿制词,讥讪先帝,诏苏轼落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罢定州任,以左承议郎责知英州军州事。六月,来之邵等又言苏轼诋斥先朝,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行至当涂,又获“落左承议郎,责授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诰命。

 

    连续三次谪降,苏东坡知大势不妙。在万般无奈中,他将家中侍儿及差人遣散,令次子苏迨携家归宜兴,从长子苏迈就食于宜兴。由于王朝云执意侍奉苏东坡白头到老,苏东坡将其与少子苏过并二老婢带在一起赶赴贬所。

 

    途中,苏东坡与陈季常去信一封说:“独与幼子过及老云并二老婢共吾过岭。”

 

    苏东坡谪居惠州,一日与王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苏东坡问其故,对曰:“奴所不能歌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苏东坡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遂罢。

 

    王朝云在苏东坡的政治生涯从最高处一下子跌落到最低谷的非常时刻,执意要与苏东坡一起同到谪居地惠州的举动,再一次感动了苏东坡。为了彰显王朝云的大义之举,他于绍圣元年十一月专门为朝云写了一首律诗,诗前还附有小序一则,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朝云诗并引》。

 

    世谓乐天有《鬻骆马放杨柳枝词》,嘉其主老病,不忍去也。然梦得有诗云:“春尽絮飞留不住,随风好去落谁家?”乐天亦云:“病与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则是樊素竟去也。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因读《乐天集》,戏作此诗。朝云,姓王氏,钱塘人。尝有子曰干儿,未期而夭云。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杨柳枝》,汉横吹曲辞,本作《折杨柳》,至隋时始为宫词。唐人白居易依旧曲翻为新歌,白居易有妾名樊素,善唱《杨柳枝》词,时人以曲名爱称之。白居易老病之时,樊素弃主而去。“不似杨枝别乐天”,是说王朝云不像樊素那样无情无义。清人王文诰案:“公道过都昌县,有‘东风吹老碧桃花’诗,今石刻犹存。此句似因前诗发也。”桃花,为苏东坡侍妾,此前亦如樊素离东坡而去。

 

    络秀,晋周顗母李氏,字络秀,汝南人。顗父浚为安东将军,出猎遇雨,过止络秀家,强求为妾,父兄不许,秀曰:“门户殄瘁,何惜一女!若连姻贵族,将来获大益。”遂归浚。后生子顗、嵩、谟,顗、嵩皆列显位,络秀谓顗等曰:“我所以屈节为汝家作妾,门户计耳。汝家若不与吾家作亲亲者,吾亦不惜余年!”(见《世说新语?贤媛》、《晋书?周顗母李氏传》)苏东坡将朝云比作络秀,意思是说朝云你做我的侍妾太委屈你了。

 

    周顗弟周嵩外出饮酒大醉,怒目还家,面谓周顗曰:“君才不如弟而横得重名。”须臾,举蜡烛火掷周顗,周顗笑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苏东坡此处以阿奴比作早夭的干儿。“阿奴络秀不同老”,是说干儿未能长大成人,不能给父母带来欢乐。

 

    “天女维摩总解禅”,即以朝云比作天女。《维摩经》载:“天女居维摩室,与舍利佛发明禅理。维摩曰:‘此天女已能游戏,菩萨之神通也。’”

 

    《苕溪渔隐丛话》云:“东坡《朝云》诗,略去洞房之气味,翻为道人之家风,非若乐天所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但自诧其佳丽也。”

 

    病逝惠州

 

    朝云撒手人寰,苏东坡的精神近似崩溃,心中的痛苦无人诉说,他不得不拿起笔来,追和前诗,以《悼朝云并引》寄托自己的哀思:

 

    绍圣元年十一月,戏作《朝云》诗。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予既铭其墓,且和前诗以自解。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盖尝从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亦略闻大义。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苗而不秀”,是孔子痛惜颜渊早死的话。《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后用“苗而不秀”比喻人未成长而早夭。南朝梁人庾信《伤心赋序》:“苗而不秀,频有所悲。追悼前亡,唯觉伤心。”

 

    “不使童乌与我玄”,典用《扬子》:“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此言朝云所生子干儿,未一岁而亡。

 

    “驻景”句,是说想留住王朝云的生命,可恨的是无长寿之药。“赠行”句,是说朝云临死只能以佛教中的小乘禅送行。

 

    “伤心”二句,用白居易“垂老休吟花月句,恐君更结后生缘”诗意。

 

    “归卧竹根”句,典用杜甫“倾银泻玉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

 

    “夜灯勤礼塔中仙”,是说在夜晚我点上青灯陪伴着大圣塔内朝云的灵魂。

 

    当王朝云在栖禅山寺之东南安葬之时,苏东坡在《朝云墓志铭》中悲伤地写道:

 

    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绍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之丰湖之上栖禅寺之东南。生子遯,未期而夭。盖常从比丘尼义冲学佛法,亦粗识大意。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以绝。铭曰: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惟佛是归。

 

    朝云临绝口念《金刚经》四句偈,惊动十方世界。葬后三日,大风大雨相继。八月六日一早,苏东坡与幼子苏过一起到栖禅院东南探视朝云墓,只见墓旁有巨人足迹五个,自觉奇异,于是在《惠州荐朝云疏》中写道:“方负浼渎精蓝之愆,又虞惊触神祇之罪。而既葬三日,风雨之余,灵迹五踪,道路皆见。是知佛慈之广大,不择众生之细微。敢荐丹诚,躬修法会。伏愿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法界。湖山安吉,坟墓永坚。接引亡魂,早生净土。不论幽显,凡在见闻。俱证无上之菩提,永脱三界之火宅。”

 

    当月九日,苏东坡在栖禅院壁上题字曰:“绍圣三年八月六日夜,风雨,旦视院东南,有巨人迹五。是月九日,苏轼与男过来观。”朝云既逝,苏东坡痛苦难熬,在万般无奈的孤寂之中,他只有借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西江月·梅花》一词即为朝云而作。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又有《雨中花慢》词云:

 

    嫩脸羞娥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长记当初,乍谐云雨,便学鸾凰。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

 

    丹青□画,无言无笑,看了漫结愁肠。襟袖上,犹存残黛,渐减余香。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应算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王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