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卡的种类:课堂教学不能为预设而预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25:23

前天听了一节五年级的语文课。教学内容是《家乡的桥》(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老师以课后思考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来组织教学。

  师:我该怎样往黑板上板书“家乡的桥”的特点呢?

  …………

  (当处理“桥千姿百态”时)

  师:第三段写了桥的……

  生(齐):千姿百态。

  师:我不想写四个字,怎么把它变成三个或两个字呢?

  生1:姿态。

  师:但是这没有“千”和“百”呀?

  生2:多。

  师:可又没了“姿态”。

  生3:多、美。

  师:嗯,这还差不多。(板书:桥——多、美)

  在这个教学环节当中,我真不理解老师为什么非要把“桥”的特点定位于“多”和“美”?难道“多”和“美”所表达的意思比“千姿百态”更准确、更形象吗?依笔者愚见,未必!这里,“千姿百态”固然能够从一个侧面看出桥“多”,但“多”也并不能传达出姿态的多样性、丰富性,仅仅表示出数量的多;“美”语意模糊,美表现在哪儿,美的程度,等等,远不比“千姿百态”表达的意思准确、形象、丰富。所以何必非要用“多”和“美”代替“千姿百态”呢?其次,学生虽然说出了老师心中想要的“多”和“美”,但是这完全是老师在诱导学生之下产生的结果,而非真正地引导,可以说是老师把学生拉到一个既定的答案上去的。再看学生,他们完全是在猜老师的心思。猜到的结果并非学生的理解所得,自然生成,多半是视老师为评判标准的。这之间又有多少思维的含金量呢?这样的环节虽然看起来是老师在尊重学生,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其实质上则是以老师的看法、见解来代替学生的,是为板书而预设的一个圈套。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纵观如此这般的预设,往往看似目标明确,实则唯一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引导到老师既定的圈内,让学生自己掉到老师设定的“套子”里。这样的目标不是以学生自主理解、感悟为基础的,不是以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形成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只是单纯地为了完成预设而预设的。如此的教学活动,目标不仅是不明确的,甚至是错误的。错误的目标造成错误的预设,错误的预设引发错误的教学行为,最后的受害者又会是谁呢?答案可想而知。

  课堂中,我们教师所做的预设都应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生命成长为目标的。如果偏离这样的目标而预设,就是方向不明、目标浅薄的。所以,真正要使预设有价值,就必须真正关注预设的目的——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作者单位:汝州市钟楼办事处程楼小学 刘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