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醉的探戈吉他谱原版:美國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做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9:37:08
美國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做法  發布機構:中聯部    發布時間:2010-08-12    信息來源:中聯部【文字 大 中 小】【關閉窗口 】                 保護視力色:  

    美國是當今世界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政策、社會福利機制和統籌城鄉發展等措施引導和推進城鎮化進程,使城鎮化水平由1970年的5%提高到現在的80%。目前中國城鎮化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美國促進城鎮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非常值得研究和借鑒。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鎮化在區域間平衡發展

    第一,修建鐵路網,帶動西部城鎮建設。城鎮化初期,美國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為帶動西部地區發展,19世紀60年代,國會先後通過《太平洋鐵路法案》和《現金補償法》支持鐵路建設,規定每修築1英裏鐵路,鐵路公司都將從政府得到數額不等的貸款,且鋪軌兩旁的土地即歸鐵路城建商開發利用。在這些政策的帶動下,北太平洋鐵路、南太平洋鐵路、聖斐鐵路等相繼建成,貫通美國領土東西,深入西部腹地,帶動了鐵路沿線新城鎮的創建。

    第二,建設高速公路,引導郊區發展。城鎮化快速發展造成城市中心區環境、交通、治安狀況惡劣,而汽車的普及讓大批城市中產階級遷往郊區定居成為可能。為推進郊區化,聯邦政府在1916年通過《資助道路建設法案》,改善州際道路,完善公路系統,各州也發行巨額公路債券,帶動城市向郊區發展;1956年通過《高速公路法》,在12年內撥款250億美元修建了4.1萬英裏州際高速公路,同時建立聯邦公路信用基金,征收汽油和車輛輪胎等消費稅,直接資助公路建設。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高速公路總裏程已達5萬英裏。

    第三,完善基礎設施,推進農村地區城鎮化進程。1934年,聯邦政府設立農村電力管理局,負責建立龐大的農村電網。二戰後,郊區及農村電力設施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各級政府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為在農村地區大規模投資建廠創造條件,同時提高電器的普及,實現了農村生活方式向城市化的轉變。進入21世紀以來,針對農村部分基礎設施老化的情況,聯邦農業部鄉村發展辦公室于2000年提出龐大的財政援助計劃,包括鄉村社區公共設施、住宅和企業等三大類19個子項目,幫助農村地區改善供水和排水系統、修建供電設施,以及建立遠程教育和網絡工程設施等。2006年,啟動鄉村社區寬帶網資助計劃,幫助低收入社區購買寬帶設備,建立社區活動中心,免費提供網絡服務。

    推動技術革命,實現城鎮化與工業化、產業化協調發展

    第一,順應工業革命浪潮,推動西部產業化發展。工業革命帶來蒸汽動力的改進,解決了西部交通運輸問題,政府適時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選擇並扶植農業、畜牧業和采礦業作為發展西部的帶動產業,吸引大量勞動力和資金,為西部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二,借力新技術革命,提供城鎮化新動力。二戰期間,聯邦政府將大部分軍工企業建在郊區及西部地區,戰後政府斥巨資支持原子能、微電子和航天航空技術發展,幫助西部城市的軍事工業轉變為民用工業。1981年裏根政府出台《研究與發展減稅法案》,增加教育研究費用,鼓勵中小企業自主研發。在上述舉措的激勵下,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聚集區發展為潛力巨大的新興城市,著名的“矽谷”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升級產業結構,振興老工業區。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國中西部傳統工業區出現經濟滑坡和城市中心區產業空洞化現象,為此政府采取一系列舉措,包括放松管制,適當放寬或取消一些妨礙經濟發展的規章制度;保護國內市場,嚴格控制國外鋼鐵產品進口;制定稅收、補貼及信貸優惠政策,引導制造業從東北部向西部、南部地區轉移;發放遷移費用補貼、住房補貼,鼓勵剩余勞動力外遷;扶持國內制造業對外投資,支持老工業區向國外轉移部分勞動密集型和耗能汙染型產業。

    健全社會保障,著力解決住房和就業難題

    第一,創新住房政策,緩解城區住房緊缺。隨著城鎮化推進和新移民湧入,美國大城市中心區住房短缺的現象日益嚴重。為此,政府于1934—1937年間建造2200萬套低造價公寓住房,用以清除貧民窟。聯邦政府還將資金以貸款形式撥付地方政府,建造低租金住房,為買房者提供信貸抵押保證和稅收補助金。二戰後,為引導城市人口外遷,于1944年頒布《軍人修正法案》,安排1600萬老兵在郊區定居,並在對城市不動產征收高額稅的基礎上,實施《城市租金控制法》控制市區租金。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在普遍提高全民住房自有率基礎上,政府重點幫助低收入家庭、殘障人士、少數族裔等弱勢群體解決住房難題,為其提供住房補助。奧巴馬總統上任後,強調住房機會均等原則,在2009財年撥付381億美元幫助12萬戶艾滋病人、老年人和殘疾人家庭購買住房,並確保在其他住房援助項目中少數族裔所占比例不低于30%。

    第二,多管齊下,創造就業崗位。早在城鎮化初期,政府就通過大規模市政工程建設,包括城市道路、電車、地鐵、供水及排汙工程等,提供大量公共管理和服務崗位。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政府創辦公共工程局和工程振興局,實施一系列以工代賑措施,包括改造中心城市和港口、清理貧民窟、啟動住房建設工程等,提供數百萬工作崗位。此外,美國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職業教育、失業者轉崗培訓及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城鎮居民就業。

    第三,鼓勵民間參與,加強社區建設。20世紀60年代,約翰遜政府成立經濟機會辦公室作為專門治理城市的機構,下設工作隊、社區行動處和鄰裏服務中心,深入社區提供服務,了解基層民眾關切。小布什政府設立“信仰依托和社區動議中心”,提供信息和相關資源,強化草根層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增進政府與私人慈善組織、NGO、企業界、鄰裏團體的合作,共同化解城鎮化帶來的社會危機。

    協調城鄉發展,保障城鎮化持續健康推進

    城鎮化早期,積極擴大城市規模。城鎮化早期,城市數量少且規模較小,聯邦政府和城市當局投資修建運河、建造蒸汽船和治理河道等工程,擴大城市及周邊地區商業市場空間。在城市內部,著力改革市政機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鋪設電車及地鐵線路,推動城市邊緣向外擴張;倡導社區改良運動,深入社區改善貧民窟居民生活和文化水平,增強城市吸引力。

    城鎮化中後期,引導人口和產業外遷郊區。20世紀以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導致城市中心區擁擠不堪,社會問題凸顯,為此,美國政府積極開發城市周邊地區,引導城鎮化從中心區向郊區轉移。二戰後,實施向郊區和西部傾斜的稅收政策,美國東部大城市的人均稅收高于中小城市及郊區20%至40%,導致制造業廠商和納稅人紛紛從中心區遷往郊區和小城鎮。地方政府也主動規劃郊區工業園,通過稅收、補貼等優惠政策引資設廠;同時,推行城市分區法令及規劃,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向多中心演變。

    城鎮化成熟期,積極改造城市中心區,推動城鄉一體化。針對郊區化帶來城市中心區的日益貧困和衰落,美國政府開始對大城市中心區進行再開發。20世紀60年代,聯邦政府組建內閣級住房與城市發展部,強化城市改革;實施“示範城市”計劃發展小城鎮,分流大城市人口,提高小城鎮居民比例。90年代,克林頓政府強調城市和郊區興衰與共,提出“精明增長”運動,遏制郊區化無節制蔓延,平衡城郊發展。目前,依托大城市的輻射作用,美國中小城鎮發展迅速,吸納了全國75%的人口。中小城鎮聚集在大城市周圍,最終形成了今天城鄉一體的美國大都市圈。(李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