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储蓄卡有年费吗:2.鲍叔救援管仲的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9:27:44

2.鲍叔救援管仲的智慧

【原文】公乃使鲍叔行成1,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仇也。请受而甘心焉。”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受之其尸。”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殉于国,为群臣僇2;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贼比3也。非弊邑之君所请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鲍叔受而哭之,三举。施伯从而笑之,谓大夫曰:“管仲必不死。夫鲍叔之忎4,不僇贤人,其智称贤以自成也。鲍叔相5公子小白,先入得国,管仲、召忽公子纠后入,与鲁以战,能使鲁败,功足以。得天与失天,其人事一也。今鲁惧,杀公子纠、召忽,囚管仲以予齐,鲍叔知无后事,必将勤管仲以劳其君顾,以显其功。众必予之有得。力死之功,犹尚可加也,显生之功将何如?是昭德以贰君也,鲍叔之知,不是失也。”

至于堂阜之上,鲍叔祓6而浴之三。桓公亲迎之郊。管仲诎78插衽9,使人操斧而立其后。公辞斧三,然后退之。公曰:“垂缨下衽,寡人将见。”管仲再拜稽首曰:“应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

【译文】齐桓公于是派鲍叔行动去完成这件事,说:“公子纠,是亲属。请鲁国君主杀了他。”鲁国就派人杀了公子纠。鲍叔又对君说:“管仲,是仇人。请交给我们杀他才甘心。”鲁国君主也同意了。鲁国大臣告诉君说:“不要把管仲交给齐国。齐国不会杀他,会将任用他管理政务。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成大器的人。在楚国那么楚国就能得志于天下,在晋国那么晋国就能得志于天下,在狄国那么狄国就能得志于天下。如今齐国请求就能得到,那么必能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君为何不杀了他而让齐国得个尸体呢?”君说:“好的。”将要杀管仲。鲍叔进去说:“把他杀死在齐国,这是为齐国而杀。把他杀死在鲁国,这是为鲁国而杀。我们齐国国君愿意得到活的,以便让他为齐国殉节,成为群臣羞辱的对象;若是不能得到活的,是君您与我们君的叛贼和同。这不是我们齐国所要求的,我作为使臣不能接受你们这个命令。” 于是鲁君不杀管仲,就将他捆绑好又关在囚车里交给齐国使者。鲍叔接受后就大哭,三次为管仲将死而痛哭。施伯从而讥笑,告诉鲁国大夫说:“管仲必然不会死。那鲍叔的仁爱,不羞于贤人,其智慧称得上贤能天成。鲍叔辅助公子小白,先进入齐国而得到齐国,管仲、召忽辅助公子纠后进入齐国,与鲁国并肩作战,但小白能打败鲁国,鲍叔的功劳已很大。无论得天下失天下,关键是人事起一定作用。如今鲁国害怕了,杀死公子纠、召忽,囚禁管仲并送给齐国,鲍叔知道再无后患,必定帮助管仲效力于国君的知遇之恩,以显露管仲的才干。众人必定会给鲍叔有德的名声。努力杀死公子纠的功劳,如果还可以再增加的话,显示出救生的功劳又怎么样?这是昭明德行以防君主二心,鲍叔的智慧,是不会错失的。”

回到齐国堂阜,鲍叔为管仲举行除灾求福的祭祀仪式并再三给管仲沐浴。齐桓公亲自到城郊迎接。管仲弯曲帽带衣襟插入腰中,让人提着刀斧站在身后。齐桓公再三令刀斧手撤离,然后退避。桓公说:“垂下帽带放下衣襟,我要见你。”管仲再拜叩头说:“答应公的赏赐,就是杀了而到黄泉路上,也是永远铭记的。”

【说明】本节是描述鲍叔到鲁国救援管仲之事,说明了鲍叔的智慧,从而也说明了施伯的智慧也高人一等,只有鲁国君主,是个昏庸糊涂的人。

——————————————————

【注释】1.成:(chéng呈)《易·讼·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易·豫·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书·尧典》:“寅饯纳日,平秩西成。”《书·益稷》:“成者功就不可易也。”《周礼·司书》:“及事成。”《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荀子·成相》:“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说文》:“成,就也。”这里用为完成、成就之意。

2.僇:(lu路)《管子·宙合》:“夫强言以为僇,而功泽不加。”《礼记·大学》:“辟则为天下僇矣。”《荀子·非相》:“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荀子·强国》:“无僇乎族党而抑卑其后世。”《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君不知,故先自僇。”《吕氏春秋·当染》:“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高诱注:“僇,辱也。”《史记·楚世家》:“僇越大夫常寿过。”司马贞索隐:“僇,辱也。”《字汇·人部》:“僇,辱也。”这里用为羞辱之意。

3.比:(bǐ笔)《易·比·辞》:“比,吉。”《书·伊训》:“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诗·唐风·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管子·法禁》:“则大臣比权重以相举于国,小臣必循利以相就也。”《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荀子·修身》:“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於慢矣。”《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广韵·脂韵》:“比,和也。”这里用为相合、和同之意。

4.忎:(rén仁)同“仁”。

5.相:(xiāng乡)《书·汤誓》:“伊尹相汤伐桀。”《书·大诰》:“周公相成王。”《诗·大雅·生民》:“有相之道。”《诗·周颂·雍》:“相维群公,天子穆穆。”《易·泰·象》:“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论语·卫灵公》:“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孟子·万章上》:“舜相尧二十有八载。”《荀子·荣辱》:“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荀子·成相》:“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广韵·漾韵》:“相,扶也。”《集韵·漾韵》:“相,助也。”这里用为辅佐、扶助之意。

6.祓:(fú佛)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左传·昭公十八年》:“祓禳于四方。”《尔雅·释天》:“祓,祭也。”《国语·周语》:“王其祗祓监农不易。”《韩非子·说林下》:“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说文》:“祓,除恶祭也。”《汉书·外戚传上》:“帝祓霸上。”

7.诎:(qū曲)通“屈”。《管子·五辅》:“整齐撙诎,以辟刑僇。”《荀子·劝学》:“诎五指而顿之。”《荀子·仲尼》:“故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荀子·富国》:“诎要桡腘。”《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教歌者,使先呼而诎之。”《广雅·释诂一》:“诎,屈也。”这里用为弯曲之意。

8.缨:(yīng英)《墨子·公孟》:“鲜冠组缨,绛衣博袍。”《庄子·让王》:“正冠而缨绝。”《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说文》:“缨,冠系也。”这里用指为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9.衽:(rèn认)《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再拜稽首以衽受。”《仪礼·丧服记》:“衽二尺有五寸。”《汉书·张良传》:“楚必敛衽而朝。”这里用指衣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