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tk图库2017全年图库:古代文人的登高情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13:14

古代诗词与古代文人的登高情怀

 

    纵览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文人为我们留下了浩瀚而优美的登临佳作。文人通过登高——— 望远——— 抒怀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谢榛《诗家直说》卷四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刘勰也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登高望远成为文人情感抒发的载体,甚至成为文人的必修之课和崇尚之风。

    文人登高望远所抒之情绚烂多姿,但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孤独和人生道路的辛酸。在悲观而敏感的文人心态影响下,形成中国文人典型的心理特征:有意识的排遣忧愁和不适。愁苦哀怨、沉郁感伤是这类作品共同的主题。那么诗人在登高望远中到底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呢?

    第一,登高诗歌的悲秋、伤春。登高作为诗人特定的抒情媒介,与秋构成充满迟暮感、沧桑感的时空组合,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审美空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愁,秋,离开了登高便不完美,把悲与秋与登高相联系的诗歌,才是能把愁苦之音写得工巧的诗歌。杜甫的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安石的 《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凭秋说愁,更添几分悲壮苍凉。登高伤春的有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以景衬托国之多难。欧阳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登高的心绪与所见到的美好景致相融合,可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美景反衬愁思,倍增其愁。

    第二,发“思古之幽情”。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的主题。此类作品有前面提到的王安石的《桂枝香》,登高望远,隐喻寄兴,实为“绝唱”。还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实为伤今,咏史实为咏怀。

    第三,怀人、怀乡之作。古人行游,交通不便,使古人“相见时难”,从而送别时凝铸成依依不舍之情。王维有“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的咏叹。孟浩然于“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感慨“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

    第四,抒发家国身世之慨。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乡子·登京口北顾亭有怀》,陈与义《临江仙》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而将这种饱含忧国情绪的登高情怀与自身坎坷遭遇糅合在一起较成功的首推杜甫。如他的《秋兴八首》、《登岳阳楼》、《登高》等。当时杜甫漂泊在湘江一带,登上岳阳楼,家国之叹,身世之感,忧时之情全部涌上心头。登高望远,忧从中来,字里行间充溢着国破家亡、无处寄身的悲慨意味。联想起他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呢?

    这些沉郁苍凉的登高望远悲歌,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结晶。文人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响曾奔波于仕途,然而残酷的现实使他们遭到了冷遇,他们大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匡国无门。于是他们转向道家重返自然的思想,登山观海、流连山水成为他们的追求,也是陶冶性情的方式。然而登高望远,或看到山河破碎,或看到宇宙之大,自己的渺小,或看到物是人非,更添了许多忧愁。现实对文人墨客的打击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文人因此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