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ppt课件免费:武昌昙华林游记(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3:32:13

武昌昙华林游记(一)

(2009-08-11 11:01:24)  

     前不久《武汉晚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武汉市政府要将武昌的昙华林打造成武汉的文化街”,看了后周日即驱车前往一探究竟: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据称“昙华林”是昔指此地多有小型庭院,并善植昙华,因古时花、华相通,故名。

  明清时期,昙华林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代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先后有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学科在昙华林建立;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昙华林诞生。这些团体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

   古代的昙华林因佛教兴盛而闻名。据史料记载,武汉市著名的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正觉律寺,就在今天的花园山南麓。而且“昙华”二字据说也是印度梵文的译音,郭沫若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提过这一街名可能与佛教有关,遗憾的是他生前没有就此再作进一步的考证。而在城山(今螃蟹甲)脚下,还有六通寺、城隍庙、灵瑞道院等佛、道教活动场所。灵瑞道院中供奉刘备、关羽和张飞的三义殿很有名气,由于这三人是忠义的化身,所以很受当地军民的崇敬,为此这里留下了三义村地名。

    汉口开埠后,外国宗教开始渗入武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美国圣公会、英国伦敦会、瑞典行道会、意大利圣方济各会等各国势力强大的宗教组织,都在这里修建教堂,传道布教。在这一片不大的街区内,曾经林立着各个流派的宗教建筑,其建筑形式之精美,文化内涵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有些教堂至今仍在发挥功能。

    因为大多数教堂都开办了附属学校,昙华林一带的学校也特别多。此地先后出现的各类教育机构就有二十多所。

  最有名气的当属文华书院。今昙华林东头的湖北中医学院所在地,就是原基督教美国圣公会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它是外国教会在武汉最早开办的学校。1903年,文华书院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三部,1909年正式成立文华大学及附设文华中学。1924年,在文华大学的基础上,这里建成了华中大学,文华中学单独建制。1952年院系调整后,华中大学成为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文华中学迁到粮道街演变为武汉市第33中学。  

  就在文华书院的老校园中,著名的美国友人韦棣华女士,在这里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韦棣华女士曾被民国第二任总统黎元洪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她身居昙华林31年直至逝世,终生致力于推进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901年她在文华校园办起了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到1910年被扩建得规模宏大,定名为“文化公书林”,意即为民众化之公开图书馆(遗憾的是20世纪90年代,文华公书林被拆掉)。韦棣华女士还于1920年3月在昙华林的文化校园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所图书馆专业学校,校址设在花园山南麓的“圣约瑟学堂”旧址上。在韦棣华女士最早培养的一批学生,裘开明先生成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东亚图书馆先驱和华美图书馆学家,沈祖荣先生被海内外共誉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

昙华林街景:

 

 

 

 

 

 

 

待续:

 后一篇:武昌昙华林游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