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纸尿裤排名:实事求是: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04:07
2010年07月28日 14:31:08  来源: 人民论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根本方法
毛泽东思想中针对实事求是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实事”就是指客观存在中的所有事物,“求”就是针对这些事物的研究,而“是”是指这些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规律性以及内部联系。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现,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基本论点。首先,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由于实事求是一直都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形成的基础,同时所有的认识都是为了更好的实践而服务的。它要求所有的活动都从客观的实际存在出发,将理论认知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实践过程中完成对真理的检验和发展。同时,实事求是也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群众论点,因此在客观实践活动中,在坚持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尊重本国发展实际的前提下,要充分做到对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依靠。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善于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客观分析,深入进行研究调查,寻求客观事物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从而实现对事物的正确客观认识。这同样也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要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的世界观和根本方法。它首先要求人们在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充分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要做到客观和主观、实践和理论、行为和认知之间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将实事求是作为最基本的方法和原则。首先,马克思与恩格斯多次强调,无论是在历史科学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都必须坚持从事实出发,同时要明确理论仅仅只是行动的方针指南,而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要将实践同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列宁也提到过,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神圣不可更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在具体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同时结合特有的历史环境。邓小平理论将这种对实事求是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提出要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决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邓小平理论在我国实际形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这是我国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我们党在经过漫长的探索以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邓小平理论也由此形成。
1976年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都要求对十年“文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拨乱反正,使我国早日回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但是当时中央的主要负责人却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指导方针,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这种历史形势下,邓小平同志坚持在全党范围内提倡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从而全面恢复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前,就在给中共中央所写的信中指出,我国必须要坚持利用毛泽东思想来实现对全国人民和全党的指导,从而胜利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事业发展,但也强调了我国所运用的毛泽东思想,必须是准确的、完整的。随后邓小平同志又指出,“两个凡是”不是马克思主义,不存在一个人绝对正确的情况,任何一个国家、党和民族,如果只能机械地照搬教条,思想僵化,并且对某一种思想过于迷信,就不可能实现前进,也就失去了生机。即便是正确的观点,也必须实事求是,跟客观实际相结合,而不能照搬照抄,完全没有变化。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科学体系,也必须要不断实现发展和完善,而不可能穷尽真理。
1978年,对真理标准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这是我国开始解放思想的序幕。当年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两个凡是”思想进行了批判,同时做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的正确战略决策,并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发展方针和政策。这都标志着我党重新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在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做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实际上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和主题,代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新发展时期的开始。
1981年,邓小平同志领导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客观地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同时坚持以实践为标准,坚持将毛泽东同志在晚年所犯的错误同正确的实事求是的毛泽东思想区分开,开创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全新的发展局面。以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为标志,我党关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初步形成和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邓小平理论的建构提供了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就是指某一种概念和范畴属于某种理论思想的原点和起始点,同时在这个概念和范畴中,也包含了这种理论思想的所有矛盾的萌芽和胚胎,而该理论思想所有的体系内容都是源自于这种概念和范畴在逻辑上的展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建构提供了逻辑起点,其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历史和逻辑的关系上看,马克思主义一直认为,逻辑和历史之间应该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逻辑实质上就是对历史过程中内在联系的一种体现。历史的开始同样也是逻辑的开端。因此,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作为我党考虑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遵循的一种基础指导思想,这是邓小平理论所创立的全新的历史起点。而就历史和逻辑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而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样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其次,从党的思想路线被赋予的丰富内涵上来看,邓小平理论对于党思想路线的理解和把握,并不仅仅将思想路线看作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要求,而是将其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共同的体现和集中要求,即表现为整体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也多次将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并且指出,实事求是实际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发展中的特色总结。但是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上对思想路线进行理解,那么在思想路线中所包括的基础性范畴如“实际”、“实践”等,也会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当中,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而不再是停留在一般认识理论的技术范畴之内。笔者这里提到的“实际”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一般实际,而是跟作为社会实践以及生产力发展主体的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实际;实践也不是指抽象意义上的一般实践,而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最基本生产活动的实践。因此我们所说的从实际出发,就是指必须要从社会实践出发,从生产力发展实际出发以及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这种思想路线被赋予了价值论的意义。思想路线不单单只是真理论或者认识论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价值论的范畴。从这个范畴引申开,实事求是就完全可以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这种理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果就是对思想路线作了真理论与价值论相统一的理解。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们进行成功实践的基本要求。所谓真理问题,是合规律性的问题;价值问题,是合目的性的问题。任何一个成功的实践都必须是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空想社会主义只强调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却找不到实现这一价值的现实途径。马克思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但同时又通过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找到了实现这一价值的现实途径。因此,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但是,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真理和价值经常出现背离。“左”的思想就是只看到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而不顾客观条件和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结果使社会主义失去了活力。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所作的思考,就是从纠正社会主义实践中价值与真理相分离的错误开始的。进入新时期,他更是始终注意联系社会主义价值来认识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在确立实践标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确立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并使这三个标准实现有机的统一,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内在地统一起来。也就是说,要使社会主义顺利地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它的纲领、路线就必须因为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合乎民心、顺乎民意。反之,如果不能做到合乎民心、顺乎民意,那么,它就一定是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这样,邓小平就把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引入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判断标准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了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新社会主义观。因此,当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社会主义既合乎规律性,又合乎目的性,就成了他整个思维的基本出发点。可以说,邓小平理论的全部内容都是对这一矛盾的展开。可见,从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建构上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实是其进行理论思考和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