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场调研:曾国藩名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46:01

曾国藩名言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曾国藩哲理名言
●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曾国藩
● 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曾国藩
● 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曾国藩
● 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曾国藩
● 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曾国藩
● 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曾国藩
● 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曾国藩
●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 ——曾国藩
● 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曾国藩
● 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奕者惑而傍观者审。非智有明暗,盖静可以观动也。人能不为利害所汩,则事物至前,如数一二,故君子养心以静也。 ——曾国藩
● 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曾国藩
● 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曾国藩
● 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曾国藩
● 务名者害其身,多财者祸其后。善恶报缓者非天纲束,是欲成君子而灭小人也。祸福者天地所以爱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万物。故君子恐惧而畏,小人侥幸而忽。畏其祸则福生,忽其福则祸至。传所谓祸福无门,惟人所召也。——曾国藩
● 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曾国藩
● 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曾国藩
● 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曾国藩
● 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曾国藩
● 溺爱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贵。大丈夫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死生如鸿毛。 ——曾国藩
● 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曾国藩
● 语人之短不曰直,济人之恶不曰义。 ——曾国藩
● 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曾国藩
● 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曾国藩
●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曾国藩
● 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曾国藩
● 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曾国藩
● 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 ——曾国藩
● 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曾国藩
● 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曾国藩
● 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曾国藩
● 恭而无礼,遇君子固所深恶,即小人亦未尝不非笑之,枉自卑诌耳。 ——曾国藩
● 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 ——曾国藩
● 非望之福,祸必继之。急当恐惧修省,多行善事,若一骄则不可救矣。 ——曾国藩
●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曾国藩
● 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曾国藩
● 人有过喜谈之,存一恕心者少。己有过恶,闻之漫无悔心者多。若以恕己之心恕人,是谓大公,以责人之心责己,是谓大勇。 ——曾国藩
●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曾国藩
● 善自是士人常事,今乃邀身后福报,若市道,吾实耻之。 ——曾国藩
● 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曾国藩
● 处事当务详慎,不可尽兴燥脾。凡饮食举动言语笔墨,尽兴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无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杀身,终至杀身而有余也。 ——曾国藩
● 遇疾恶太严之人,不可轻意在他前道人短处,此便是浇油入火,其害与助恶一般。 ——曾国藩
● 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曾国藩
● 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曾国藩
● 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曾国藩
● 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曾国藩
●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曾国藩
● 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曾国藩
● 行事常思退一步。 ——曾国藩
● 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曾国藩
● 见人耳语,不可窃听。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议我短长,闻之未免动意,且使其人惭愧无地自容矣。 ——曾国藩
●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曾国藩
●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曾国藩
● 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曾国藩
●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 ——曾国藩
● 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曾国藩
  ● 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曾国藩
  ●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者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盘庚迁殷,武伐纣,三令五申,犹恐弗从。盖恒情多隐于远识,小人不便于己私,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曾国藩
  ● 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曾国藩
● 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 ——曾国藩
  ● 觅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视之而不见。他日无事于觅也,乃得之。非物有趋避,目眩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从容,而失之急遽。——曾国藩
  ●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曾国藩
  ● 才下手便想到究竟处。 ——曾国藩
  ● 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 ——曾国藩
  ● 既不俗为小人,即不勉为君子。欲又不能,志不立故也。 ——曾国藩
  ● 委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 ——曾国藩
  ● 天物愚者真,智者伪;愚者完,智者丧。 ——曾国藩
  ● 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余乐。若尽煞分数做去,必有后悔。处人亦然,施在我有余之恩,则可以广听。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好。 ——曾国藩
  ● 规模先要个极大,意思先要个安闲。古之人先约而丰人,故群下乐为之用而所得常倍。徐思而审处,故己不劳而事极精详。褊急二字,处事之古碍也。 ——曾国藩
  ● 见面前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所独觉也。——曾国藩
  ●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 ——曾国藩
  ● 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曾国藩
  ● 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每将智人说得极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极易。二者皆从不忠不恕生出。 ——曾国藩
● 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当直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误乃事。 ——曾国藩
  ● 君子与小人斗,小人必胜。在君子惟有守正以俟命而已。固不可惧祸而误入小人之党,亦不可恃为君子而有与小人角胜之心。 ——曾国藩
  ● 有一种人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有一种人以毛举细故市精明名,皆偏也。圣人之厚宽,不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 ——曾国藩
  ● 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尝责报也。纵遇险徒,止付一笑。 ——曾国藩
  ● 嘲戏人自事恶事,尤不可入一二壮语,入壮语则戏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曾国藩
  ● 阴,小人者。阳,君子也。进君子而退小人,燮理之能事毕矣。 ——曾国藩
  ● 轻信人不一定多疑,而多疑的人每易轻信。 ——曾国藩
  ● 术字亦有不可少处,但必不得已而后用。专意利人而用,谓之圣贤。可不必用而用,专意利己而用,谓之奸雄。 ——曾国藩
  ● 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曾国藩
  ● 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曾国藩
  ● 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曾国藩
 
2009-04-17 18:42评论(已有0条)全文 0
我的日记2009-04-17 18:40
曾国藩名言1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诚和拙其实是一个意指, 真诚到极点,实事求是到极点。 踏踏实实去求真,不怕别人耍小聪明。 至诚修心,把自己的毛病都去除。自强的人要进步,小人是阻挡不了的。真正肯修行的人,逆境反而是一种助力。顶
倚天照海花无数
,流水高山心自知
这些年来与官场内部以及与绿营的争斗,其实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 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它要做到全无形迹之嫌, 全无斧凿之工。” ——这是在唐明浩先生的书里找到的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曾国藩
家有万金,不如进德修业可靠
人 之质 由于天生就有 本性难改 唯有读书可以改变★★★→→→曾国藩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
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家业之兴在于“勤”“敬”二字。
能“勤”能“敬”,虽在乱世,亦
有兴旺气象,能“勤”能“敬”,
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曾国藩
这是曾国藩对他弟弟增国荃说的
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术,天亦不能为贤主更生异人!!!
苟能读书者,则无地不可。
框扶社稷,功高盖世!
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
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曾国藩
107)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曾国藩
108) 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曾国藩
109)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曾国藩
110) 谦则不招人忌,恭则不招人侮。--曾国藩
111) 人才何常?褒之则如甘雨之兴苗,贬之则如严霜之凋物。--曾国藩
112) 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曾国藩
113) 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曾国藩
114) 诚则金石所穿。--曾国藩
115) 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曾国藩
116)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曾国藩
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中华完人!!!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二着修业
☆ 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 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 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 勿过多怜悯
  ☆ 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 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 心至苦,事至盛也
  ☆ 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 禁大言以务实
  ☆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 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 无好小利
  ☆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 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 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 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 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 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 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 须先立坚卓之志
  ☆ 家和则福自生
  ☆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 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 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 智慧愈苦而愈明
  ☆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 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 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 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 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 知足天地宽
  ☆ 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 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 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 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 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 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 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 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 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 人以气为主
  ☆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 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 特患业之不精耳
  ☆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 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 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 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 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 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 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 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 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 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 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 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 王政不能有恩而无威
  ☆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 悠悠疑忌之来,只堪付之一笑
  ☆ 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 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 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 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 死生早已置之度外
  ☆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 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 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 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 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 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 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 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 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 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 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 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 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 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 思与学不可偏废
  ☆ 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
  ☆ 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 凡事豫则立
  ☆ 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 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 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 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 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
  ☆ 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 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 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 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 有其功,必有其效
  ☆ 广其识则天下大
  ☆ 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 小仁者,大仁之贼
  ☆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 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 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
  ☆ 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
  ☆ 处事宜决断
  ☆ 择众论之善者而从之
  ☆ 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 隘路打胜仗,全在头敌
  ☆ 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 人不可无缺陷
  ◎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 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 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 好谈己长只是浅。
  ◎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 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 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 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 提出良心,自作主宰,决不令为邪欲所胜,方是功夫。
  ◎ 血气盛,则克治难。欲养心者,先治其气。
  ◎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 易摇而难定,易昏而难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则定而明。
  ◎ 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 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 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 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 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 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 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 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 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 防身当若御虏,一跌则全军败没。爱身当如处子,一失则万事瓦裂。涉世甚艰,畜德宜豫。布人以恩,而外扬之,则弃,教人以善而外扬之,则仇。
  ◎ 凡有横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处之之法,不可便动气,两个人动气,就成了一对小人,一般受祸。
  ◎ 人有毁我诮我者,改之固益其德,安之亦养其量。
  ◎ 人亦不可闲惯,闲惯则些小事便不可耐。
  ◎ 学者不可不通世务。
  ◎ 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 事前加慎,事后不悔。
  ◎ 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示威。
  ◎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 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 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 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 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 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 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 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 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 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 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 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 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 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 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矝,矝则不长。尤人不如尤己,如圆不如好方。用晦则天下莫与汝争智,谦则天下莫与汝争强。多言者老氏所戒,欲纳者仲尼所臧。妄动有悔,何如静而勿动?太刚则折,何如柔而勿刚。吾见进而不己者败,未见退而自足者亡。为善则游君子之域,为恶则入小人之乡。
  ◎ 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 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 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 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曾国藩:“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糊涂的赵烈文,掉脑袋的事情,也能形诸笔墨!
曾国荃:其实我倒认为,赵烈文一点也不过分,只不过说东南半壁,稍微小了点儿,全国二十三个总督和巡抚,两江总督是你,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总督罗炳常,江苏总督李鸿章,还有那些巡抚,三个现任总督,五个现任巡抚全是湘军的人。大哥手里握着二十万湘军精兵,如果需要,李秀成再振臂一呼,收纳个十万太平军的降兵不在话下。这样,三十万精锐之师,就可攻破京师,驱除满清,恢复汉家江山,成为一代帝王,大哥,舍你其谁啊!
曾国藩:糊涂!人共患难的时候大多是朋友,同富贵的时候就往往成了敌人。左宗棠一代枭雄,做师爷的时候就不甘居人下,如今同我平起平坐,他能俯首称臣?我敢肯定,如若我要起事,我敢肯定,第一个起兵讨伐我的就是左宗棠;我若一帆风顺,李鸿章永远是我的学生,如果我一旦挫败,李鸿章必然反戈一击,落井下石;现如今湘军已是老态疲惫,谈不上什么精锐!再说李秀成,他不投降可以振臂一呼,从者云集,他要是投降了,就是一只走狗,谁还听他的?
曾国荃:可是那些老湘军跟你十多年了,非常可靠啊!
曾国藩:当兵吃粮,升官发财,就比如养了一群狗,你扔给它一块骨头,它就跟着你走,别人扔给它更大一块骨头,它有可能出卖你,就算是帝王,哼,又有多少骨头可扔呢?九弟啊,那些谋反的语言,不要再理了,他们不是为咱们曾家好,是把曾家推向灭九族的路!
曾国荃:大哥深谋远虑,人所不及。
1.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随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009-04-17 18:40评论(已有0条)全文 0
我的日记2009-04-17 18:39
曾国藩名言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 [www.mrmy.net,点击进入]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从文才上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官吏中如此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
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之患。”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
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二)曾国藩之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换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褒贬不一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三)轶事点滴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之谜
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之谜
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之谜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曾国藩家书》影响历史不衰之谜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对权重势大的曾国藩极度猜忌,曾为表明心迹,做出了有违个人性格的事刊印《家书》。
违朝廷大禁纳妾之谜
五十一岁时,咸丰帝大丧期间,秘娶小妾,“违制失德”,故有人斥其为“伪君子”。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曾国藩“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一生爱钱”之谜三十岁时,作一件青缎马褂,遇庆贺及新年时穿一次,三十年后,衣犹如新。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作饭。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侍亲以得欢为本”。
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人德八本:“习勤、崇俭、 谦谨、敬恕 、毋贪、去私 、专一、有恒”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天下事
在局外呐喊议论
总是无益
必须躬自入局
挺膺负责
乃有成事之可冀"
"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
◎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 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 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 甘苦自得。
◎ 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 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 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 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 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 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 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 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 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 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 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 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 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 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 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 好谈己长只是浅。
◎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 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 人伦明,则礼乐兴。
◎ 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 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 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 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 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 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 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 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 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 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 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 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 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 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2009-04-17 18:39评论(已有0条)全文 0
我的日记2009-04-17 18:37
曾国藩的做人之道
发布时间--2008-09-25 来源---百科知识 作者---祝小潭 
在晚清政坛中,曾国藩是最具有色彩性的人物,他被成为清朝中兴之臣。他流非后人的不只是高官厚禄之后的虚华和荣耀,还有他所达到的儒者风雅和他言传身教、教育子女的事迹。
仕途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号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也是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学士,封一等毅勇候。
曾国藩6岁时入私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读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儿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可见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地踏上了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地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沿着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1852年,曾国藩因家母丧在家。这是太平天国地起一已席转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老对付太平天国,可是晚清腐朽地武装力量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地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853年,曾国藩在其家乡混那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20日)曾国藩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号“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句刻印了由李翰章、李鸿章校编的《曾文正公家书》。
修身
曾国藩少年有吸烟和晚起的毛病,后来决心改掉。曾国藩视之如大敌,决心彻底克服它。而一般的人认为这是区区小事,无关大节。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以效法:“慎独则心泰,主敬则心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做人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恭富贵,他认为在生活中不能有戏谑之言行,举止要端庄,话不能妄说,这是进入道德的基础。
他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待人方式,站立时总是稳稳当当,站支姿规规矩矩;看书时,总是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说话,总是毕恭毕敬很有礼貌;说话时他总是语气缓和,忠厚仁爱。对他的儿子曾纪泽,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作字、夜不出门,即: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宜平心静气幸勿焦灼。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询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白,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立志
做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志。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方向。许多人并不是智力不如别人,意志不如别人,条件不如别人,而是许多时候没有确立远大的志向。曾国藩曾经说过人若能立志,那么就可以做圣人了,做豪杰了,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又何必借助别人的力量呢?他认为君子之立志也,必须有民胞物也,为大众谋求幸福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添于父母之生,这样才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提到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无止境,不敢以一得而自足,才不会像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观天;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这三方面缺一不可。曾国藩在给弟弟得家书中曾记载:“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素,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暮暮摹写,久不间断,逐觉日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细思不能主一之咎,由于习之不熟,由于志之不立,而实由于知之不真。若真见得不主一之害废学,便如食乌喙之杀人,则必主一类。不能主一,无择无守,则虽念念在四书、五经上,亦只算游思杂念,心无统摄故也,况本为歧念乎?”
脱俗
曾国藩喜欢安静地在书房清晨观看朝阳。天将破晓雄鸡一声高唱,万物都无声无息,只听到远处的钟声。
曾国藩的高雅脱俗之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追求淡泊的生活状况;二是出仕后平静的内心境界。淡泊者不求名利也。曾国藩就此做出解释:“淡泊二字最好,淡,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无他妄念也。此心多名快乐啊!而趋炎附势,蝇头微利,则心智日益蹉跎也。”
人间多少烦恼,寻来寻去,归根结底是贪图名利富贵,一旦求名图利,就再也谈不上快乐了。曾国藩是一个清醒的人,他认为:“乱世之名,以少取为贵。”人生在乱世,世态发展皆在混乱之中,何谓富,何谓福,都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人生少取为好。
谦虚不傲
谦虚不傲是曾国藩成就大业,修成大儒的秘诀。后人龙梦孙在《曾文正公学案》中评价道:“惟其谦虚也,故常以事理无尽,不致以才智自矜。其接物也,则小心翼翼,无一人之敢慢;其赴公也,兢兢业业,恐一事之或忽;以事务莫测,所推之或误也,则时思以博于人;以国事万端,才力未逮也,则举贤共图如不及。”
曾国藩在给家人的家书中就提到说:“花言巧语悦人,只是扰乱自己的心神。闲言碎语渡终生,亦一定会扰乱你的精神。真正的高人从不自夸,夸夸其谈的一定不是高人。”
谦虚者,和气对人,善让人也。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一种博大的胸襟。谦让并不是胆小怯懦,而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须学会谦虚,只有懂得谦让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的成功打下基础。不懂得虚心谦让,而一味地表现自己炫耀自己只能说明自己无知和鄙陋,有时候还会处处树敌。懂得虚心谦让才是人之大者,它不仅仅局限于一时一事,而在于每时每事上。谦虚来自沉静,“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故谦虚存在于人际之间。谦让不只是为自己之完美,也是为了感染和融化周围的人;谦让事一种积极的心态,它放弃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追求的是腾出来的更广阔的空间,积蓄成功的助跑区。
勤俭持家
曾国藩没有给子孙留下多少金钱,然而他留下的却是一笔丰富而巨大的精神财富。从小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曾国藩认识到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子女高尚的品德,就必须从自己做起。
清朝衰落之期,眼见八旗子弟之堕落,使他认识到国之衰由惰性引起。越是处于极盛之后越要倍加小心,月中则炅,月盈则亏。曾国藩感觉到天下平庸之人都是因为惰性而导致失败的。他在家书中提到:“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和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情性以不晏起为首。吾则不忘落市街卖菜篮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场拖碑车风景,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
曾国藩生平也是以勤字自勉,勤俭自持。在朝服官20年,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污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一直遵守着寒素的家风。他时常告诫子女们早晨要早起,不要扔掉了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故持家必以勤字为主,福不多享,少用仆婢,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势不多使,则少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亦无怕者,自然悠久矣。
    曾国藩一生重视家庭教育,并形成了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不仅对于自家的兄弟子侄的教育卓有成效,对士大夫也有广泛的影响。 
 
2009-04-17 18:37评论(已有0条)全文 0
我的日记2009-04-17 18:35
曾国藩
曾国藩一生,历经曲折,但其不因此而失去进取之心,相反,总是磨砺自我,把人生境界想得开阔而高远,故成就自己。
今天,我们研读曾国藩,不能死读,而要活用其道,对照自己存在的弱点,不断修身而提高。
一个人怎样才能把做人办事之道活学活用,实在是一大人生难题。这个难题却又是不可回避的,所以应当像曾国藩一样磨砺自己。
本书重在分析曾国藩心剑,力图从新角度解析他的人生之道,以便给大家带来新知。
祝各位朋友,从本书中有所收益!
目录 :
一 磨剑:把铁棒磨成针,就一定能派上用场
二 亮剑:拿出超一流功夫闯天下
三 猛剑:不让对手喘半口气
四 正剑:迎刃而上,没有踏不平的困难
五 反剑:出手招法和教科书不一样
六 斜剑:乘虚而入,一把做到位
七 让剑:不必处处针尖对麦芒
八 变剑:十八般武艺个个都灵活
九 联剑:朋友的力量胜过“千斤顶”
十 接剑:交手前先问别人干什么
十一 察剑:绝不能稀里糊涂
十二 护剑:收住自己的欲望最要紧
十三 养剑:守住自己的一方天地
 
2009-04-17 18:35评论(已有0条)全文 0
我的日记2009-04-17 18:33
曾国藩做人之道
曾国藩做人.做事.做官.中庸之道-目录:
第一篇 曾国藩中庸进退方圆:
明辨进退之机,在紧要关头激流勇退
1.功成不居,谦退自抑
2.认清形势,自削羽翼
3.固守名分,不觊觎名器
4.高处不胜寒,功名不可恃
5.避谤自保,消解灾祸
6.功能身退,完善人生
第二篇 曾国藩中庸做人秘笈:
不在胜人处求强,以和合二字求成
1.上下皆说好,左右都逢源
2.推功让贤,和衷共济
3.欲得天人和,分人一杯羹
4.荣辱与共,相得益彰
第三篇 曾国藩中庸处世之道: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1.敬畏之心,惜福之道
2.常怀退让之意,便是载福之器
3.凡事留余地,家世不易衰
4.天道忌满,有缺方全
5.自概之道,惟廉与谦
第四篇 曾国藩中庸制人心经:
借人之才为才,用人之力为力
1.倚人而起,不着痕迹
2.网结天下,贤者云集
3.不拘一格,苛细相间
4.宽严相济,制人攻心
5.投桃报李,互为所用
第五篇 曾国藩中庸成功谜底:
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1.善于藏拙,待时而动
2.权衡轻重,把握时机
3.保留傲骨,放软身段
4.做事开张,做人收敛
5.韬光养晦,保存实力
6.隐忍退缩,以图未来
7.迂回与坚忍,相辅又相成
8.养精蓄锐,后发制人
第六篇 曾国藩中庸柔胜绝学:
掌控刚柔之势,巧妙把握刚与柔的火候
1.天地之道,刚柔互用
2.世事通达,折中持衡
3.棘手问题,模糊处理
4.旁敲侧击,藏巧干拙
5.太极策略,因势利导
6.权衡轻重,网开一面
7.空谈无益,挺身入局
8.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9.争让适度,巧妙周旋
10.恬淡冲融,不着痕迹
第七篇 曾国藩中庸固本之术:
顺随动静之理,不欲才能遂其欲
1.修养心性,无间进取
2.自我更新,以静安身
3.荣辱集一身,宠骂若等闲
4.息事宁人,委曲求全
5.顾全大局,示弱待变
6.和为贵,忍为高
7.英雄屈身,忍辱示弱
8.以守为攻,圆融处世
第八篇 曾国藩中庸醒世箴言:
惊天动地的事业,需如履薄冰般谨慎
1.宦海畏途,慎字为先
2.卑身虚位,深自韬晦
3.人以机巧,我以拙诚
4.会师结友,待以诚恕
5.忍让中庸,和合为贵
6.同心若金,无负平生
7.势不使尽,进退有度
8.中和为福,偏激有灾
曾国藩做人.做事.做官.中庸之道-简介:
曾国藩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他都会给人留下一个意蕴丰富的剪影;从任何一个方向去思考,他都会给人留下一个弥足可贵的智慧空间。万世的功业都会付之流水,但曾国藩立德、立业、立言各方面均恢宏博大,至今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跟曾国藩学中庸,就是要学习他高标处世、低调为人的生活哲学,学习他不贪图功名利禄、勇于功成身退的冷静心态,学习他进退自如、大智若愚的雍容气度。愿读者诸君也能像曾国藩一样的为人处世,或做官,或为民,不管做什么,都能游刃有余,谦虚谨慎,与人为善,不争强斗胜,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展示自己的抱负,从容地对待人与事,虔敬地对待天和地,最终有一个平静祥和的福祉,这是人生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