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邦创投p2p178: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漫话(49)硝烟中太阳照样升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03:06
         腾小松画

    海明威的获奖评语是“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表现在他的近作《老人与海》中;同时也因为对近代文体风格的巨大影响。”

                                   硝烟中太阳照样升起

             译    名:欧内斯特·海明威
             生卒年月:1899、7——1961、7
             国    籍:美国
             代表作品:《太阳照样升起》
             获奖评语: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表现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同时也因为对近代文体风格的巨大影响。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条汉子,这位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乡村的“雄狮”从小就幻想着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当一名威风八面的英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他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那是1918年5月,他惜别亲人跟随美国战地服务队去意大利前线,想在那里打出一片天地。结果,还未看到敌人的影子就被敌人的炮弹炸的人仰马翻了,他只好在懊恼中度过养伤的3个月寂寞时光。伤愈后他干脆进入意大利步兵队伍直接与敌人作战。这位一直爱好足球、游泳、拳击的美国小伙子,终于找到了施展自己的平台,他冲锋在前骁勇善战,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勇敢奖章等荣誉。

          1919年他披着战争的硝烟带着浑身的伤痛回到了美国,然而血色的战场和厮杀的恐怖却给他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惊慌,他变得焦虑、狂躁和沉默。

          这段时间,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战争方面的论著。特别是希腊神话《阿伽门农》描写战争的段落,他可以随口背诵——

              战神,用金钱交换死尸的人
              战争中你牢牢地紧握手中的矛枪
              之后你从伊里亚姆焚烧尸骨的火堆里
              取出曾是英雄男儿们的灰烬
              装进沉重而洒满泪水的骨灰缸
              送给他们生前最亲爱的人们

          有时候,他经常问自己:“人类为什么要战争?”后来他从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找到了答案。那是苏格拉底和格劳康关于战争的对话。苏格拉底问“我们希望得到邻国的一小片土地用来放牧牛羊,耕种庄稼,如果邻国也需要占领我们的一小片土地,并且与我们一样贪得无厌,想方设法掠取大量的财富,后果会是什么呢?”格劳康答:“后果,苏格拉底,就是在我们与他们之间爆发一场战争,这是不可避免的。”海明威认为,战争的目的不仅如此,因为“暴君……为了让人们记住自己是统帅,也会发动这样或那样的战争(苏格拉底语)。”

          对于战争,海明威有了近乎于本质的认识,他曾经引用吉本在《罗马帝国的衰亡》中的一段话:“战争以其最明了的形式表明了对人性和正义的永恒侵犯。”
在阅读和反思的基础上,海明威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那是1926年,他定居巴黎之后的第5年,5年中他结识了许多移居巴黎的英美青年,由于战争创伤而造成他们的空虚、苦闷和忧郁,使他们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太阳照样升起》就是以这些人真实的生活经历创作而成的。

          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青年,在大战中受了重伤侨居法国当记者,由于精神空虚就去追逐一名英国籍女子,他们一起来到比利牛斯山区以钓鱼、狩猎消磨生命。后来在观看一次疯狂的斗牛表演中,巴恩斯醒悟过来:“只有不怕死的精神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才是永恒的人生,也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由于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扉页题辞中引用了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露德·斯坦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所以,小说描写的那一代被称为“迷惘的一代”。描写“迷惘的一代”的作品被称为“迷惘的一代”文学派,海明威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个文学流派的领袖人物。

          1929年,海明威又出版了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再次显示了他高超的创作技巧以及对人物内心刻划的精巧。小说仍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迷惘的一代”的生活悲剧直接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借许多士兵的口,喊出了“打倒军官”、“和平万岁”、“回家去”等口号,反映了“人人都憎恨战争”的主题。

          然而,战争并没有因为人类的憎恨而远离人类,相反却以频繁的脉动祸害着人类。1936年,西班牙爆发专制与民主的内战,海明威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战斗行列,这次参战使海明威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把这次战争看作丰富自己思想,强化精神世界的大好机会。他透过西班牙的满天炮火获得了新的创作灵感,精心写出了全面深刻反映这场战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该作品出版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畅销全世界,它是海明威创作生涯中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举世公认的不朽之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以记者身份活跃在欧亚战场,1941年来到中国采访,与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有过长时间的谈话,发表了6篇有关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报道。珍珠港事件后,海明威再一次直接参加了抵抗法西斯主义的战斗,直至“二战”胜利。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通过老渔夫桑提亚哥与大鱼搏斗的故事,揭示了人类向威胁自己生存的各种艰难险阻英勇抗争的大无畏精神。正是这部作品,为海明威赢得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表现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同时也因为对近代文体风格的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电报式的文体风格和语句的简洁、清新、明晰;故事情节简单,意境纯净,叙述精练,作品流畅。海明威把他的艺术风格称为“冰山理论”,即以八分之一的文字表现八分之七的事实,营造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趣外之旨的艺术效果。

          获奖之后,海明威便十分不幸地进入了与疾病抗争的艰难岁月。1961年7月2日,就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那一刻,不堪疾病折磨的海明威果敢地举起了他心爱的双管猎枪剥夺了自己的生命,终年63岁。

               海明威部分作品年表
               1923年  出版《三篇故事与十首诗》
               1924年  出版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
               1926年  出版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
               1927年  出版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
               1929年  出版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
               1932年  出版特写集《午后之死》
               1937年  出版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
               1938年  创作剧本《第五纵队》
               1940年  出版重要作品《丧钟为谁而鸣》
               1952年  发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