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旅游景点有哪些:用心营造个人魅力!(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2:08:07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 敏感的人永远难以超脱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总觉得自己不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到什么地方,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式,和什么人交往,总有人注意自己,老觉得自己成了他人注意的焦点、议论的中心、咬耳朵的话题。这类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幻想着:有人在时刻批评他的行动,分析他的行为,研究他的衣着打扮,对他评头论足,总以为有人在吹毛求疵地为难他。这种心理状态及情绪,就是所谓的敏感,也被称之为神经过敏。
神经过敏的人很容易对外界的一切做出过度敏锐的反应,他的神经末梢非常灵敏,就像含羞草一样,稍经外物的刺激,便立刻将叶子卷起来。对于敏感的人,要十分留心、谨慎交往,才不至于触犯他们。些微不恭的言行,都会立刻刺伤他那脆弱的自尊心;而如果稍受刺激,他会比其他人反应更为灵敏和强烈。
一位年轻女子,从小生长在富裕的大家庭,后来父亲中途去世,家道败落,这位女子不得不工作以养活自己与年迈的母亲。昔日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小姐,今天却要靠做一个低等的速记员来谋生;昔日高傲自大,今天却清高不再,性格愈发神经过敏。她家败之后衣衫褴褛,每当与衣着入时的女同事在一起时,总以为这些俗气的女同事在嘲笑她的衣着,轻视她的存在,这位年轻女子为此局促不安,内心无比痛苦。虽然女同事并没有明说,可她们的脸上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嘛!一天,一个愣头青的男同事,问她为什么不去买几套流行的套装,这位女子再也忍不住了,她如针刺般痛苦,情不自禁地哭了。此后,她的神经过敏愈发严重,她觉得再也不能忍受这种痛苦了,于是她买了一瓶安眠药,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真让人扼腕叹息。
分析人之所以神经过敏的原因,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缺乏自信,而这种缺乏自信通常都是外界客观原因造成的,尤其是突如其来的巨变更容易导致一个人过于敏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属于这种情况。由于黛玉的母亲、父亲先后过世,于是她只好呆在贾府里,这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寄人篱下,住在贾府这个乌七八糟的大家庭中,日益变得多愁善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这种敏感多疑使她见花落泪,随随便便的一句闲话她都以为别人是在中伤她,她的这种过度敏感也使她难以经受大观园里的风风雨雨,她“焚稿绝情”,吐血而亡,与其说是死在“风刀霜剑”之下,还不如说是死在她自己过度敏感的性情上。
另外,导致这种缺乏自信的原因多为从小家境贫寒、地位卑下。俗语云:人穷志短。这也包括一个人的心志,就像一个穷人生怕别人嫌他穷而看不起他,敏感的他力图要掩盖自己的贫穷状况,富人出门总是衣冠楚楚,无非是他的敏感在作怪。
事实上,当敏感者以为别人都在对他评头论足时,并没有人在注意他,人人都有自己从事的工作,可以说生活中仅有极少数的人围在那儿喜欢非议别人的长短。大多数的人,虽然表面上喜看热闹,脾气粗暴,行为粗鲁,但内心基本上都是善良的,对于周围的人,大多乐意援助,并非存心为难阻挠。所以大多数的神经过敏正如佛教用语“境由心生”,都是虚弱、纤柔、缺乏自信的内心所一厢情愿地想出来的,也就是说敏感者的病根在于自己。
虽然敏感并不会像怀疑自己、自卑、忧虑等性格那样造成负面影响,但毕竟还是影响一个人人生的完美,其负面影响在于会使一个人整日处于惴惴不安的情绪之中,经常顾忌别人怎么想,这样很难让人放松、活得自适。就像那个家道败落的年轻女子整天生活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是整天以泪洗面,只好以使小性子来发泄自己的痛苦不满。另外,敏感的性格会阻碍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敏感的人对痛苦的承受力往往较差,他不敢、不能、不会大声说话,大胆做事,成为公众的核心,故而他在各个领域都比较难成功。最后,敏感的个性容易导致一个人悲剧的结局。本文所举的富家小姐和林黛玉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一个人确实有神经过敏的毛病,不妨通过以下途径来克服这个弱点:
1.改变自己的周围环境,从敏感的氛围中走出来
人不可能生活在自己的过去中,现实才是最最重要的,将昔日的那些都勇敢地忘记,脚踏实地地面对自己的新生活,调整自己,使角色转变早点实现。
2.调整心态,别老认为自己是人们关注的中心
有好多人很怕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闲话,看见三三两两的人在那儿指指划划,便不由得认为自己是别人谈资。其实,人们谈的东西很广泛,即便是在那儿非议你,又能伤害你几根毫毛呢?你完全可以不在乎,权且以为他们谈的是某电影明星的逸闻趣事。如果整天竖起耳朵倾听是不是人在议论你,不仅自己会神经紧张兮兮,别人也会厌烦你。
3.最好别活在他人的眼睛里
人生在世,当以对得起自己为第一要义,问心无愧即可,事事让别人满意,不仅你做不到,任何人都无法做到。敏感的人最好给自己定一些容易遵守的基本原则,诸如别问别人对你感觉如何,别关心他人议论你的衣着打扮,有什么问题最好自己想办法解决,别总是依赖别人,别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原则和社会的大原则,别人高不高兴关你什么事!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如果在乎别人,活在他人的非议中,那他恐怕早就发疯了!
4.多进行社交活动
社会就是一座广大的学堂。也许刚开始时你担心,面红耳赤,说话紧张,老以为别人在笑话你,你几乎忍不住了;继而你碰的钉子多了,看的白眼、势利眼、有色眼多了,也许你就能泰然处之,尽管内心深处仍有一丝痛苦;最后,你经的风浪多了,看惯了人世的沧海桑田、世态炎凉、悲欢离合、人情冷落,你就不会再神经过敏,你会像一个老手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游刃有余。历史上但凡成功的人向来没有神经过敏的习惯,战国时纵横家的著名代表张仪,年轻时也曾浪荡过,被一伙混混给打了。张仪被众人及妻子笑话,可张仪却泰然自若地说:“视吾舌尚完好否?”只要他的舌头完好无缺,那他就可以去做说客策士,就可以纵横天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要是敏感之人遭遇此事,恐怕早自杀了吧?!
□ 体现自信的十个小建议
自信是需要在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培养,如果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得体的装扮仍然无法带给你足够的自信,那你就需要更多地自我表现。
以下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多加练习,直到自信流露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通常失败感和沮丧感是由于受到打击或害怕承担风险所导致的,而人性中普遍存在着冒险的“动力”本能,在正确发挥作用时,它能驱使我们信赖自己,并利用机会发挥我们自己的创造潜力。在我们有信心有勇气地行动时它才有机会发挥出来,因此,不要拒绝创造性地生活,不要拒绝勇敢地行动。有的人不能坦率面对自己的弱点,不愿意亲自试一试,只好拿别的东西当赌注。一个不愿意勇敢地行动的人则往往靠酒来壮胆,以此唤醒内心的信心和勇气是人的自然本能。记住,当你认同自己的专业能力、聪明智慧时,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具体方法是:
1.想象自己是完美的化身
这是许多名模、影星在表演之前惯用的方法。它同样适用于工作职场,面对大客户或提案,先静坐,心中默想曾有的愉悦感觉,比如曾经聆听的悠扬乐章,愈具体,效果愈好。
2.以拥有者的态度走入每间屋子
走路的姿态常不自觉地泄露你的秘密,昂首阔步,抬头挺胸,仿佛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中。想象你拥有这个空间,当你举步时,回想过去曾有的自信满满的感觉。
3.效仿偶像
学习你所仰慕的人具有的美好特质,可以是影星张曼玉或钟楚红,也可以是政治家或外交家撒切尔夫人,只要她具备你所希望拥有的特质,均可模仿。
4.练习大胆表现自我
把自信心视为肌肉,需要定时持之以恒地锻炼,如果稍有懈怠,它很快会松弛。和不期而遇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是很好的开始,从和水电工、超市收银员接触开始吧!
5.以得体的装扮来加深留给他人的印象
选择适合气质的服装、发型、化妆甚至香味,展现完美精确的专业形象,特别在颜色上应多注意,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语言,可以善加运用。深色系代表权威信赖;亮色则引人注目;暖色系则传达温柔且易于亲近的信息。如果你想增加自信与亲和力,不妨选择深色服装,搭配浅色丝巾或围巾等。切忌穿着过于暴露或大胆的服装,例如,紧身短裙或V领低胸上衣,这不仅容易让人想入非非,也会使你因怕穿帮而分心。
6.向你的焦虑妥协
掌握害怕的根源。害怕时会有生理反应,是冒冷汗或呼吸急促?当你知道所有可能会有的征兆,就可以采用一些放松的小技巧克服它。
7.说话时语气要坚定
大部分女人都有说话过于急促、细声细气的毛病。说话的诀窍在于音量适当、语调平稳,速度不缓不急,此举显示你对说话的内容信心十足。利用呼吸换气时断句,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嗯啊等语病,使内容显得流畅、有条理。切忌以疑问句结束陈述事实的语句,以免影响语气的坚定。
8.以恰当的态度接受恭维
大部分女性都有所谓女性自我贬抑倾向,总是习惯性地将别人的赞美向外推拒,如此一来,很容易将自己由主动参与转换成被动接受者,这是很不明智的。下次当有人恭维时,记得以谢谢来代替“你太客气了”或“那其实很简单”这类的客套语,太谦虚也会有损你的自信。
9.要准备犯几个小错误
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有时你可能要稍微受一些苦。但不要自轻自贱。如果有把握之后再去行动,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你在行动时随时都可能犯错误,你所做的决定也难免失误。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追求的目标。你每天都必须有勇气承担犯错误的风险、失败的风险和受屈辱的风险。走错一步总比在一生中“原地不动”要好一些。你一向前走就可以矫正前进的方向。大部分人不知道他们实际上有多勇敢。事实上,很多潜在的男女英雄一生都是在对自我的不信任中度过的。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潜在的能量,那将有助于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甚至克服巨大危机的自信心。记住:你有这种能量,但若不付诸行动、不给它们释放出来为你服务的机会,你就永远不会发现这些能量。
10.另一项有益的建议是,处理“小事情”也要鼓足勇气,采取大胆的行动
不要等到出现重大危机时再去当大英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勇气——在小事情上锻炼勇气,才能培养出在更重大的场合勇敢地行动的力量和才能。
□ 自我封闭无异于慢性自杀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这么一类人: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将自己的身体、内心与外界完全隔离开来。他或者沉默寡言,整天不吭一声;或者面对电视,一眼不眨地盯着看;或者面前摆上一本书,眼神呆滞,半天也看不上一页。别人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他简直就像一个坚强的堡垒一样打不开。他很少与人交谈,几乎变成一个口吃的人。他仿佛是自我流放到一个孤岛上,没有人烟,甚至连活物都没有。他没有一丝逃出荒岛之意,可他却明显地发生着变化:孤独、寂寞、烦闷、暴躁、衰老……这种人就是所谓的自我封闭者,医学上称之为自闭症。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家庭模式、人伦关系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自闭症。如一些母亲父亲忙得不可开交,忽略了呆在房子里的孤零零的孩子。某女大学生刚上大学,人生地不熟,由于她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加上说一口常被人笑话的乡音,于是她把自己封闭起来:没有朋友,被人误会,内心充满矛盾和烦恼,甚至感到迷惘和失望,一度产生自杀念头。
分析自闭症产生的原因,可以发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产生自闭症的原因各不相同。自闭症的孩子往往来自于双职工家庭,父母无暇照顾,他们自己又没有适龄的玩伴,整日呆在房间里与各种绒式玩具、电视、游戏机、网络为伴,天长日久渐成习惯。在自闭症的孩子当中,有一类属于早熟或智力发育较快的,他们无法跟一般孩子玩到一块,认为一块玩还不如独处有意思,慢慢养成自我封闭的习惯;另一类则是有一定程度的缺陷,比如,口吃、智力发育缓慢、小脑儿之类,这类孩子基本上无法与玩伴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封闭。中国的某摇滚歌星据称有儿时自闭症。
青少年自闭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来自生理上的矛盾,如性激素分泌增加,朦胧的性意识产生,会使他们害羞、敏感,产生不安全感。另一方面来自心理上的矛盾。如,活动能力增强与知识、经验不足而经常碰壁的矛盾;强烈的人格独立要求与现实中对成人依赖的矛盾;性的本能要求与社会道德准则的矛盾;强烈的物质、精神需要与现实可能性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内心、生理的矛盾导致他们情绪反常,如果处理不当,则容易走向自我封闭。
而成人的自我封闭多因生活发生了巨变。突如其来的巨变让人措手不及。常见的如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国到国外各种环境尤其是文化的巨大差异造成自闭。事业遭受重创也是产生自闭症的原因。某公司老板投资股市,亏损严重,公司破产,这位老板一下子从昔日的有说有笑、性情活泼开朗变成破产后的沉默寡言,时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无声无息,终于有一天这位老板割脉自杀于自己的办公室里。家庭婚变也可让人产生自我封闭。某位中年男人,自从他的妻子跟别人私奔之后,就像被霜打的茄子一样,头再也抬不起来,从此一声不吭,像个幽灵一样无声无息。另外,亲人的猝然去世也会使人把自己封闭起来。某位中年男人一生和妻子恩恩爱爱,即使年龄很大了也经常手牵手成双成对出入,受到邻居们的交口称赞,可妻子一天突患心肌梗塞与世长辞,这位男士一夜之间白了头,仿佛老了几十岁,此后他就像哑了、傻了一样抱着妻子的相片,不吃不喝,亲戚朋友怎么劝也不行,没过一年,这位整日把自己关在房子里的男子也死了。
自我封闭正如慢性自杀一样吞蚀着一个人的身心。人是社会的动物,其社会性决定了人必须与自己的同类进行灵与肉的交流。正如印度出现的狼孩具有狼性而无人性一样,自我封闭的人实际上把自己与社会隔绝开来,必然的结局即他的非人性因素越来越多,他也就越来越和这个社会对立,呆在自己的城堡里,那城堡极类似一个活墓,这也是很多自闭者之所以选择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自闭者根本不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孤僻的个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中取得成功。那位摇滚歌星之所以后来成功,全在于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奋力从儿时的自闭状态中挣脱出来。为了事业的成功,他不惜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磨炼自己的个性,最终取得了成功。与其说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还不如说他在战胜自己这一点上取得了成功。当一个人封闭了自己,他既是与人隔绝,同时也失去了对生活情趣的欣赏和觉察,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和目的。
如果你是一个自闭的人,不管什么原因造成了你目前的状况,你都应该坚强地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因为逃避无法最终消除人的痛苦。只有勇敢面对,你才可能走出自闭的误区。
对于患孤僻自闭症的孩子,做父母的应多和其进行感情的交流,抱抱孩子,多与他说话,多跟他相处,鼓励他去外边和小朋友一块玩耍,鼓励他多交朋友,利用孩子生日、“六一”儿童节等机会举行庆祝活动,多邀请一些孩子到家里来,这样孩子也就快乐而乐于与人交往了。做父母的千万不能着急,过于心急只能适得其反,导致孩子对自己的父母也把心灵的大门关上,使正常的教育引导都无法进行。
青少年朋友要摆脱自闭症,就必须注重“参与”二字,即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和集体活动。通常情况下,青少年的情绪易受刺激,波动性大。青少年把自己融入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之中有很多的好处:可以增长见识、积累人生经验、增强个人才干、提高自己胆量,使自己变得更自信——只要你乐于参加组织活动,积极与人接触交往,乐意与人交谈合作。参加集体活动、社交活动既有利于满足青少年精神生活的心理需求,又能使他们过于旺盛的精力有一条合理的发泄渠道,减少独处的时间,从而避免一些不良的冲动。另外,参加这些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正常交往,积累与异性相处的经验,满足他们想了解异性、建立异性友谊等的最佳机会。最后,通过积极与人接触、交谈和相互了解,才会萌发感情和建立友谊,才能找到知心朋友。有了志同道合的一帮朋友,可以让人忘掉烦恼、压力,消除不安全感、孤独感,促成情绪的良性循环,促进心理健康。可见,把自己置身于群体之中,是避免和纠正自闭症的一个良方。喜欢运动的青少年朋友个个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就是证明。
成人由于性格基本定型,情绪也不易波动,其自闭症比较难以校正,但你完全可以尝试有关方法:
1.环境转移法
遭受巨变的成人可以尝试此方法,妻子去世之后,丈夫完全可以换一个环境,比如,去外地旅游散心,看看名山大川、风土人情,陶冶在自然的怀抱里。不要整天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房子里的一切都会让你睹物思人,痛不欲生,都会破坏、影响你的正常情绪。
2.忙忙碌碌法
破产的老板完全可以重找一份工作一心扑在上面,从头再来,争取把自己忙得团团转,让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先前如何如何。台湾的企业主破产之后便在街道拐角处摆一擦皮鞋摊,重新开始。如果你不想工作,那你可以去整修草地、花木,给鱼喂食,去老年协会和一帮老头打牌下棋钓鱼散步,你唯一不要做的即: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壁思过”——你又不是犯了色戒的和尚。
3.宗教解脱法
如果你确实承受不了突如其来的打击,你觉得自己要崩溃了,必须与世隔绝才舒服,你最好去找一家教堂,像天主教、佛教、道教都可以,把你的痛苦告诉给主、菩萨、真神,祈求他们来解脱你。在寺庙、教堂悠扬的颂经声中你会渐渐安静下来,并且感到你所痛苦、惦记、念念不忘的无非只是一种外相、幻相,于是你也就心安理得了。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他妻子不幸去世的时候,他并不像俗人那样在那儿大叫大嚷,痛苦地难以活下去,而是鼓盆而歌,因为在他看来,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生存与死亡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而已,生与死并没有差别,也许生在这个苦难的世上还不如活在幸福的另一个世界之中,所以他快乐地敲着盆子唱着歌。这就是有宗教信仰的好处——它可以抚慰人生的伤痛。
4.培养兴趣法
有些人之所以自我封闭,关键在于没有一个可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自我封闭者通常都是那些无所事事或感到自己无所事事的人。培养自己的某种爱好或兴趣,可以转移注意力。一位离了婚的男人,发现自己整天无所事事,下班回家便窝在家里,为离婚而痛苦,偶尔他翻到上高中时的集邮册,他少年时的热情又礴然喷发,于是又开始集邮,由集邮又认识了一大帮集邮迷,整日与他们在邮市里互相交流,这个男人便从自我封闭状态中摆脱出来,可见兴趣的重要性。
不管你属哪种自我封闭,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还是尽快摆脱为好。
□ 不要无端猜疑
无端猜疑,于事无补;疑心太重,害己殃人。
有这样一则故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智子疑邻”的故事。由此看出,猜疑使善意被曲解为恶意,好心被认为歹心,从而扭曲了事情的本来面目。
猜疑,就是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小心过甚。有了猜疑之心,对待朋友、看待事物,就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而是凭借一点表面现象,主观臆断,随意夸大,进而扭曲事物,得出一个不切实际的结论,或者先入为主,先设框框,然后察言观色;甚至无中生有,把幻觉当真,把一些毫无关系的现象也当做事实材料,生拉硬拽来做证据。
猜疑使人际交往中本来小小的疙瘩发展成长期的不和。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猜疑疏远了朋友,中断了友谊,甚至断送江山。猜疑实在是害己又殃人。
猜疑使人失去公正的态度。正像上面引用的“智子疑邻”的故事,同样是忠诚的劝告,富人对儿子称赞,因为亲近,忠告便显得聪明;对邻人之父,因为非亲非故,结果“信而被疑,忠而被谤”,显然失去了公正的态度。
猜疑危及国家安全。历史上,君臣相互猜疑则会产生动乱。因而贤明的君主和精明的大臣,都把猜疑视为相处的一大祸害加以避免。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向被认为是一个精明能干且能选贤任能的人,但他也有一定偏颇之处,就是过于明察,反生疑人之心,对人不信任,大事小事无不亲自过问,出将入相,茕茕孑立。诸葛亮对受降之将魏延始终用而不信,怀疑他有反叛之心,致使军事上失去“股肱”之助。诸葛亮死之后,又发生魏延的冤案,蜀汉元气大伤,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不利局面。
猜疑是自己折磨自己。“杯弓蛇影”的典故就是很好的例证。弓影投映在盛酒的杯中,好像小蛇在游动,饮者以为真的把“蛇”吞下去了,越想越恶心,结果害得自己重病一场。这才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疑之,疑心太重,到头来自讨苦吃。
对别人无端地猜疑,貌似无端,实则有端,猜疑源于褊狭的私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心太重的人,总怕别人争夺自己的所爱、所求、所得,怕别人损害自己的利益,终日疑神疑鬼,顾虑重重。你对别人不放心,别人能对你坚信不疑吗?虽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时时提防、处处疑心,还会有知心朋友吗?
“疑人偷斧”的故事大概妇孺皆知。那位丢斧子的人,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总怀疑别人偷了他的斧子,且别人怎么看怎么像,连吃饭走路说话办事都像个小偷儿。当他找到斧子之后,才知道自己怀疑错了。“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病根就在多疑。
其实,在生活中,大家恐怕也遇见过类似的情况:你走进办公室,大家议论的话题突然中止;你爱人陪你去瞧病,大夫和他(她)单独说了几句话,可回来后你却发现他(她)什么也不对你说;你的上级忽然三天没训斥你了……碰到这些事情,你心里是不是开始犯嘀咕?是不是觉得别人有什么事情瞒着自己?
如果你不否认有这种可能,你有没有想过,这更可能只是你的多疑?
每个人都有多疑的时候,疑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保护自己和预防性保护自己的正常心理活动,但疑心的程度有轻重,过于疑心和过于敏感就是不正常的现象了。
敏感多疑,通常不只是对外界事物,也包括对自身状态的猜疑和忧虑。有些人性格内向,生性不开朗、不豁达,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造成性格不完善、有缺陷,我们虽然不能认为这就是精神症状,但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发病却和性格缺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中,疑心过重都是主要的表现。
他们常常把周围环境中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事物牵扯到自己的身上,如看到别人吐痰,就认为别人是瞧不起自己;听到他人在交谈中说到自己的姓,就认定他是在谈论甚至讥讽谩骂自己。
虽然疑心过重并不等于精神疾病,但却有引发精神疾病的可能,其危害之大由此可见。当然,适度的戒备自然对保护自己有益,但疑心过重,将别人的任何举措都当做是对自己居心不良,必然毫无益处。
多疑源于心理不健康。多疑的人心胸狭隘,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他们与人相处,眼里坏人总比好人多,所以朋友很少,更无至交。多疑的人思想飘忽不定,心无主见,容易受人挑唆,无中生有,怀疑一切。由于心理不健康,往往生出许多事端,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事后又常常后悔不迭。我国古代名医华佗留有一句名言:“多疑也是病。”多疑是一种心理疾病,是身心健康的“隐性杀手”。
摒弃多疑,首先要加强思想修养,使自己心胸开阔。应多些平和淡泊,多想别人好处,多些仁爱宽容,多和外界交往。遇事看得开,少钻牛角尖。“胸襟要特别宽阔,眼界要特别宽阔”。
摒弃多疑,其次要善于给自己“开天窗”,增加心理的“透明度”。对自己一时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不管是外边的还是家里的,遇有疑虑别闷在心里,应及时向家里人和有关人敞开心扉,多沟通,多倾诉,将心中的疑惑大胆表露,及时化解。这样不仅减轻了自己的心理负担,和邻里家人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近,自然就离多疑越来越远。
多疑的病根在自己,只有不断地战胜自我,才能消除多疑心理。战胜自己的狭隘,就会胸怀坦荡;战胜自己的偏激,就会理智处事;战胜自己的浅陋,就会多一些宽容;战胜自己的孤僻,就会多一些友谊。就是对待疾病,也要首先战胜自己讳疾忌医的恐惧心理,才能正视疾病、战胜疾病……这样不断战胜自我,才会迎来美好、和谐、舒畅、顺达的人生。
□ 内向也是一种力量
往往有一些朋友,一提起性格“内向”的人就会皱眉头。而许多性格内向的人,也常常为此而苦恼,认为自己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惟恐自己会被环境所淘汰。
诚然,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应征工作、拓展业务、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等,需要一些性格“外向”的人。但这并非指每一个人都必须如此才可以表现才能,才可以对群体对社会有益。可以这样讲:在群体中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往往还尤其需要性格内向的人呢!
《庄子》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从前一位名叫纪子的斗鸡师,对调教斗鸡很有心得,是个斗鸡名人。有一次,周宣王派人送来一只鸡,希望这位名人好好调教。
十天过去了,宣王已无法再等待,就问纪子:“已经可以用了吗?”纪子恭敬地答道:“还不可以,因为它过度虚张声势,只会逞强。”又过了十天,宣王又来询问。纪子道:“还不行,它对其他鸡的声音和影子会突然摆起架势。”又过了十天,宣王再来催促,纪子道:“还是不行,它一接近其他的鸡,就精神抖擞,使劲地瞪眼。”
之后又过了十天,宣王又来催促,纪子回答道:“现在可以了,即使听到其他鸡的叫声,它也不会产生任何反应,从远处看,简直就像一只木头做的鸡,完全集德于一身,其他的鸡只要看一眼就会逃走,没有一只鸡胆敢面对它。”
现在,人们多用“呆若木鸡”比喻头脑不灵光或因恐惧、惊讶而发愣的人,多视其为贬义。但我们若从这则寓意深刻的故事看来,其实不然。按纪子驯鸡的意图看,他正是要使这只鸡达到“呆若木鸡”的“无我无敌”之最高境界。或许在日常商务活动中,你或他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谈判桌的对面坐着一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对手时,我们并不会感觉到心理上有多大压力及对己方构成多大的威胁;但当面对的是一位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对手时,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格外小心,因为我们较难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惟恐被抓住马脚”。因此,在商务交往中,这种理智的“木鸡”往往会显示出他类无法替代的优势。
再来看一位美国总统在竞选时刻意由“外向”到“内向”的调整,你就会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不同性格,都有其自身的优势,我们很难评断什么是优或劣,或什么有用或无用。
在1960年美国总统的选举中,尼克松和肯尼迪是两位竞争激烈的对手,尼克松以现任副总统之职,在开始时占有强大的优势,但选举的结果却是肯尼迪获得胜利。据说尼克松的败北是由于他在四次辩论会上的方法使用错误,肯尼迪的辩论重点完全针对所有的“美国人”和美国的“未来”,给听众一种鲜明的内省印象;而尼克松的辩论则是攻击性的,只能给人留下不安定的阴影。这两种印象的不同,分出了这次总统大选的胜负。
1968年,尼克松再次出马竞选美国总统。他汲取上次失败的教训,为了彻底改变形象,所采取的对策之一就是“内向”战略。
这次选举对尼克松来说,情势远比上次艰难。首先,他必须在总统选举之前,打败洛克菲勒等强劲的对手,赢得共和党的提名。所以,尼克松在迈阿密的共和党大会中,尽量保持沉默稳重,表示对自己很有信心,意在给其他党员留下“尼克松强”的印象。他说话时,除了强调“法和秩序”以及“尽力达到最完美境地”外,绝口不提其他具体的策略,希望能借此完全的“内向战略”,给人信赖感,彻底改变他“败犬尼克松”的形象。他的战略成功了,不仅获得共和党的提名,且在总统大选中,大败民主党候选人,一雪1960年的耻辱。
显然,尼克松总统并不是一位甘于沉默的人,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公众的需要”,他调整了自己的策略,由“外向”转型为“内向”,追求近似“木鸡”的效果,最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事实上,内向是一种可喜的内省性格。内向之人往往有一种优美的气质,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知能力。而且,它也可说是一个人的情感比较收敛,是形成高雅风度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尖锐的对立,使“真情实感”得以有机会出现。内向,是对自己内在生命的一种省察,和对外界人与事物的一种敏锐的感应。内向者时常具有“旁观者清”的洞察力。
可以这样说,“成功”二字并非仅局限于某种性格类型,世界上有一部分事情是需要外向性格的人去争取、去突破和完成的;而有一部分事情也需要性格较内向的人来做,他们往往会做得更加深入而恒久。在一个较优秀的团队里,总是具备各种类型的人才及各种性格的人,以实现极为自然的优势互补,最终服务于团队目标。
□ “孤家寡人”也挺好
在现实中生活,当然不能游离在群体之外,可是,如果你喜欢独来独往,也不必过分在意别人把你当成“孤家寡人”。如果你每天上下班需在途中乘车两个小时,你想利用这段时间看书、听外语、思索或仅仅闭目养神,那么就不必勉强自己去参与无聊的闲谈。心理学者研究后认为,在多感的青春年华中尤需充分体验孤独的乐趣。有某种才华的人,总会显露出孤独感。
闻名于世、陷入千百万观众和崇拜者的重重包围中的意大利电影明星索菲娅·罗兰居然也会感到孤独,而且还喜欢寂寞。她说:“在寂寞中,我正视自己的真实感情,正视真实的自己。我品尝新思想,修正旧错误。我在寂寞中犹如置身装有不失真的镜子的房屋里。”
这位艺术家认为,形单影只常给她以同自己灵魂坦率对话和真诚交往的绝好机会。孤寂是灵魂的过滤器,它使罗兰恢复了青春,也滋养了内心世界。所以她说:“我孤独时,我从不孤独。我和我的思维做伴,我和我的书本做伴。”
刘海粟大师主张,年轻人“精力正旺,正是做学问的好时光,一定要甘于寂寞。你集中一段时间闭门学习,不去赶热闹,社会上暂时不出现,没啥了不起,等你真正有成就,社会上永远记得你,你就永远不会冷清,不会寂寞了。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对一个名人来说,热闹有时就是捧场,就是奉承。这对从事艺术创作是有害的。因为太热闹,脑子要发热,安静不下来”。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根本的孤独感。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而其中的一些人,会让自己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能够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
比如司汤达活着时,声名并不显赫,但他预言要等到1880年左右才会有人欣赏他;贝多芬的许多作品更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他自己也很清楚,他的几部钢琴奏鸣曲是为未来世纪的听众而创作的。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的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定力的内驱力。如,凡·高作画,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他之所以要拼着一条性命去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的根本的孤独感。
爱因斯坦的一生也患有根本的孤独症。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他坦率地做了自我解剖:“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作为现代人都难免偶尔有孤独感。对于人类科学、文化创造来说,孤独感并不是一件坏事。也许,人才在教室、课堂上培养,天才则在孤独感中自己成长。因为孤独感会使人处于一种自我发现的紧迫状态。
孤独往往能带给我们大量的独处时间,供自己自由支配。大凡成功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否则,幸运为什么独独喜欢降临到他们头上?
□ 适当的“孤独”有益于你的人生
一个人越是不同凡俗就越伟大,也越孤独。孤独使他更加深刻、更加明智地观察生活的高度。
也许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孕育过程是孤独的,要独自在母体中进行孤独的预演,而不像群生的浮游生物那样,从生命形成的一刹那,就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处于一种“社会化”的状态,因此,伴随我们人生的,除了社会之外,也还有孤独。这种深层次的孤独促使着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有适当“孤独”,即一个人独处。
一个人适当地独处,对我们的人生没有坏处,而且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沉思气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都有很大的好处。
人是社会的人,需要在一定的社会里才能健康成长。但不知道你是否留意过:婴幼儿是很喜欢一个人玩耍的,即使有家长或别的孩子在场,他也很少顾及。这或许是孩子在母体中独处持有记忆吧!老人不喜欢孤独,但却喜欢独处,像是对母体中独处持有美好回忆。在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我们都表现出生命原本的色彩,这不能不说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我们之所以说“适当的孤独”,为的是和诸如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以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抛出人群的茕茕孑立的孤独相区别,后一种孤独对人生只有坏处而绝无益处。“适当的孤独”是人生某种独特价值的秘密阵地,是容纳难以摆脱的情感的舞台。这种孤独,在繁琐的世界中寻找简练,在闹市中寻找静区,在世俗的冲击中寻找脱俗,在违心的随俗中寻找自洁,在不平的人生遭际中寻找平静。可以说,适当的孤独是我们人生的一种修炼。
适当地独处,不是陷入某种所谓的境界中而无力自拔。无力自拔不是一种人生境界,而是对人类理性的弃绝,对“红尘”的厌恶。适当地孤独,是对人生爱极的表现,是推动人类文明、修炼我们人生的一种内驱力。
试想一下,在劳碌了一段时间后,避开纷杂的人事,在某个安静祥和的环境中,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可以不想;不想说的话不说,不想做的事不做,不想见的人不见;没有人世间的尔虞我诈,只有一个人的世界。这,是不是一种境界?
在你适当地独处的这段时间里,你可以好好审视一下你过去的人生,也可以好好设计一下你未来的人生;你可以想想自己过去的人生中,哪些人、事、物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又有哪些人、事、物使你不堪回首;你也可以像世间所有的杰出人物一样,热情奔腾地面对生活,同时又同自己的心灵悄悄对话。
当然,你不会忘记,你适当地独处并不是目的,不是为了远离人间,恰恰相反,适当地独处是为了更好地同世间的人同歌共舞,是为了在人间更高地腾飞。
所以,如果你想更客观、更真实地观览人生、观览人世、审视自我,为你人生的再度升华提供食粮,你可以暂时地拉开与“尘世”的距离,去适当地独处一阵。之后,你发现自己飞得更高!
□ 活在自尊的世界中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是非常奇怪的动物,从小就知道自己最为重要,可是到头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切满意。这种“看重自己又否定自己”的矛盾心理,无疑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人之所以不满意自己,是因为他的周围有另外的人,他认为他们比自己条件优越。在相形见绌的情况下,他无形中重视了别人,贬抑了自己。一个人要想摆脱烦恼,生活过得快乐,最重要的条件是把贬抑的自我提升起来,放回到自尊的世界里。一个人必须先能自尊,而后才能自爱。自尊自爱之后,他才能够形成和谐统一的人格。此处提出以下四点提高个人自尊的建议:
1.按照自己的条件评定自己的价值
人的价值,本来是相对的。只有在相互比照之下,才能定出高低。而且,每个人都兼有优点和缺点,撷取自己的优点,就是看重自己;撷取自己的缺点,就是贬抑自己。问题是,优点和缺点都是属于自己的。优点不能随意增加,缺点也不能随意丢掉,个人所能做的,只是在自己的优点上尽量发挥,表现出自己的价值。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为缺点而烦恼,缺点仍然与你同在。因此,一个自尊的人,应该接纳自己的一切条件,并肯定它的价值。例如,具有两只手的正常人,他能肯定地说自己的双手万能。假如他遭遇不幸,丧失一只手,这时痛苦烦恼无济于事。如果他重新肯定自己,就可以决心用一只手去完成两只手的事。只有这种能按自己的条件评定自己价值的人,才能够快乐地活下去。
2.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判决自己的成败
俗语说: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真正成功与失败,不能单靠他做事情的结果来判断。因为每个人的机遇不同,机会不等。一个人在生活中,失败的经历不能避免,而且也不宜避免,因为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问题的关键是,个人应如何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判定自己的成败,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成败经验去寻求更多的成功。
人生经历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个人必须树立面对失败局面的一种正确态度。个人自觉对人对事已经尽了全力之后终归失败,则应对失败的结果坦然接受,不文过饰非,不愧疚怨尤,而且应尽量把失败的结果局部化或简单化,不要说“我失败了!”而应换个角度思考,认为“我这次失败了!”或“我做这件事失败了!”如此,可以避免失败后烦恼情绪的类化作用或扩散作用。
3.把自己看成和别人一样重要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想与众不同、出人头地。但除理想外,他也应该有平常人的需求。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他应该有欲望,有需求,有喜怒哀乐,这些都是属于人的特征。因此,一个正常的人,不必因为自己有这些特征而感到愧疚。
“天生我才必有用”,因而不必苛求自己做个十全十美的人。不必冀求别人如何对待自己,也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事事胜过别人。只有当你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重要时,你才能做到不傲不谄、不卑不亢;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敞开胸怀,容得下别人,不嫉妒,不疑惧,和谐地参与团体生活。在团体中,有机会做领袖固然可以当仁不让,没机会去领导别人时,就甘愿退而接受别人的领导。若说人生如戏,那么台上台下都是人生。上台时表演供别人欣赏,下台后欣赏别人表演。果能如此,个人就不会失去自尊的感受。
4.欣赏但不冀求别人的赞许
评论一个人的性格是幼稚还是成熟,通常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的行为表现是决定于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因素。赞许就是外在因素之一。若是一个人完全靠别人赞许而决定自己的行为,就不够成熟。幼儿的行为就是如此。幼儿在形成人格阶段,事事需要学习,所以在成人面前求知的表现,总是讨人喜欢、邀人赞许。到了青年期,性格渐趋独立,冀求别人赞许的倾向逐渐减低,改为按他自己的主张行事,是为内在因素,亦即独立与成熟的表现。此后与人交往时,不是不喜欢别人的赞许,而是他的所作所为,不以寻求别人赞许为目的。一个性格成熟、人格独立的人,他做人做事,不受制于别人的赞许。因为,如果赞许成为个人的需求,个人势必依赖别人的赞许而做事,结果就是不但使人做事失去信心,事事想讨好别人,随时放弃自己的主见去迎合别人,以获得周围每个人的赞许;甚至不惜卑躬屈节,仰人鼻息。像这种人,不只是做人做事失去原则,行为表现缺乏一致性,甚至为讨人赞许不得不说出违心之言,做出违心之事。固然,所谓八面玲珑的人,在社会上是能到处讨好的,这种人在社会上甚至也可以得到报酬、获得成功。然而,从心理健康的观点而言,这种人纵然在表面上获得成功、达到目的,也未必能心安理得地真正快乐起来。因为他的行为时常损害到他的自尊。不过,像这种内心深处的烦恼,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
□ 争取应得利益,体现个人价值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认为做人就要本本分分、规规矩矩。他们在工作上任劳任怨,在生活上严谨自好,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在单位领导眼里往往也算是很听话的人,在群众中形象也是公认地好。然而,这样的人却总是吃亏。也就是说,遵守规则的人并没有得到奖励,而违背规则者却获利甚丰。这种现象看似不正常,但却很普遍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久而久之,反倒成为正常现象。为什么这种人总是吃亏?这与其羞于争取自己分内利益的行为有着直接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联系。
有些人极端重视道德和规则,认为自己去争取利益这件事本身不符合道德标准。而对道德标准的遵从,使他误以为有好的用心、好的行为就必然会有好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做了工作、有了成绩,群体(包括组织和领导)自然就会安排自己的利益。因此,没有必要去争取利益。
而且,有些人还总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争”是不道德的,因为道德的行为是讲究无私奉献,是只讲付出、不求索取的。但事实上,争取自己的分内利益是一个与道德无关的问题,按劳分配、等价交换乃是天经地义的公理。而老实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以道德感来评判一切事物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一切行为取向,因此,在他们眼里,争取利益就变成了一件不道德的事。
还有些人也认识到了应该去争取一下自己的正当利益,但是却苦于无计可施。因为在争利的过程当中,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势必运用一些超出群体规范的技巧和手段,而这一点乃是最不能为他们接受的。于是乎,在某种程度上,有人把争利的过程与小人行为等同起来,这样,争取自己的分内利益,就不仅是不必要、不道德的举动,甚至成为可耻、可恨的事。
然而,这种“不争”的道德之举,却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这些后果从一个客观的立场上来评价的话,甚至还有不道德的因素在内,这大概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就个人而言,不去争取应得之利益,往往会有以下后果:
1.使自己的生存能力显得不足
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世俗凡人,我们要活下去,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做保障,没有这些东西或者获取不足,我们的生活就会出现困难。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道德正义感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肚皮咕咕叫的问题。如果你羞于争利,使应涨的工资未涨,应分的房子未分,应升的级别未升,势必会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并不单单涉及一个人,其小集体的其他成员,特别是家庭成员也将跟着受“害”。
2.对自己事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有理想、有抱负、有公正心和正义感,这很值得提倡,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通往理想的路就像是登山的石径,必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登,必须有一定的实力做积淀。如果你羞于争利,就等于是少登了一个台阶,而有些时候,少登一个台阶就可能错过一系列的机遇,少登一个台阶事实上很可能就相当于少登了十个,甚至是上百个台阶。无疑,这对我们事业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自己该得之利而未得到,会影响情绪和心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自然感到恼火、窝心、生气、烦闷,这当然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身体健康也颇为不利。
可见,羞于争利,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利益,它会有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认识。
而从对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不争”之举其实是助纣为虐。有道德之心,而生非道德之果,正所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不争应得之利,反使不应得者从中获益。实际上,老实人只讲独善其身,但不争取正当利益的行为,是对恶的一种纵容,客观上造成了助长不正之风的结果。
不争应得之利,会使不公平的行为逐渐演化为不公平的规则。世界上并无绝对的、天生的规则,一切有关人类行为的规则都是从人们的相互交往中演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当同一种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以后,它就会变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再经过长期地大范围地实行,就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规则,对人产生外在的强制力。老实人不去争取自己的应得之利,而不应得者却大得其便,获利甚丰,这就构成一种行为模式。在以后的类似行为中,老实人可能仍旧不能获得自己的那部分正当利益,而不应得者再次从中获益,久而久之,不正常就成了正常,不公平的东西则固化为社会规则的一部分。这样,老实人的忍让和退缩,不仅仅是一种不利于己的行为,进而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行为。自然,在这其中,老实人将成为更大的受害者。
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运行的真实现状有一个客观的审视。可以说,现实并不理想,因为人本身都有缺陷。无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地点,社会上总存在着一些超出正常状况的争取私利的人,并且他们往往又能取得成功。而且,在短期内这种现象是难以杜绝的。现在,世界上还不存在哪一个组织或群体可以彻底贯彻完全公正的原则。
面对这样的现实,老实人该怎么办?是忍气吞声呢,还是奋起一搏?当然是要扼腕而起,坚决捍卫,绝不无原则地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老实人应该冲破自己的那种僵化静态的道德观,真正认识到,确保自己的分内利益,是每个人都应承担的责任,它不但有利于老实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对社会的公正法则也是一种切实有力的支持和维护。只是盯在一事一行的道德上,那只是小道德;而使自己行为的后果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才是大道德、真道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做弱者,不做牺牲品,敢于去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那么,坏人就会无利可争、无食可夺、无机可乘、无利可图,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假公济私了。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天下才会更加太平,社会才会更有秩序,老百姓才会活得更加心情舒畅。可以说,确保自我正当利益的实现,就是对社会的一定意义上的奉献。
□ 活在今天,珍惜现在的拥有
从前,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谈论什么是快乐。
穷人说:“快乐就是现在。”
富人望着穷人的茅舍、破旧的衣着,轻蔑地说:“这怎么能叫快乐呢?我的快乐可是百间豪宅、千名奴仆啊。”
有一天,一场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各奔东西。一夜之间,富人沦为乞丐。
7月流火,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快乐?”
乞丐眼巴巴地说:“快乐就是你手中的这碗水。”
大卫·葛雷森说:“我相信,现在未能把握的生命是没有把握的;现在未能享受的生命是无法享受的;而现在未能明智地度过的生命是难以过得明智的。因为过去的已去,而无人得知未来。”
智慧的人多能顿悟人生,看淡尘世的物欲,抵御各种诱惑,舍弃烦恼和痛苦,惜时如金,提高生活的质量,丰富人生的内涵,踏踏实实做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情,从而流芳百世。愚蠢的人一般是混沌人生,一生只会贪求名利,在烦恼和痛苦中过早地耗尽生命的“灯油”。昨天已是过去,明天还未到来,最重要的还是今天。昨天只是一种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记忆会逐渐被淡忘。明天是一种虚幻,只会增加莫名的痛苦。
如果你是为往事而悔恨、为未来的事情而担忧,那你就是生活在乌托邦之中。这是人的一生中最有害的两种情绪,它们不会帮你改变过去与未来,却会使你陷入惰性与悲观的泥潭,失去现在!
我们的眼、手、整个的心灵和身体都生活在现在,也只能生活在现在,为什么要去一遍又一遍地回顾往事、忧虑未来呢?实际上,过去的事情不论多么值得留恋或是多么需要悔恨,那只是毫无意义的心理反应,“过去”已经过去了、已经不存在了,而未来尚未到来,也是不存在的。人生就像爬山登高,爬在中途的时候,不必往下看,也不要过多地往上看。因为你不大可能看到顶峰,不大可能看得很远、很清楚,何必为看不清楚的未来费神费力,分散注意力呢?
有一位国王,常为过去的错误而悔恨、为将来的前途而担忧,整日郁郁寡欢,于是他派大臣四处寻找一个快乐的人,并把这个快乐的人带回王宫。这位大臣四处寻找了好几年,终于有一天,当他走进一个贫穷的村落时,听到一个快乐的人在放声歌唱。寻着歌声,他找到了正在田间犁地的农夫。
大臣问农夫:“你快乐吗?”农夫回答:“我没有一天不快乐。”
大臣喜出望外地把自己的使命和意图告诉了农夫。农夫不禁大笑起来,他又说道:“我曾因为没有鞋子而沮丧,直到我有一天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没脚的人。”
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一切。快乐就是如此简单。
有人为低工资而懊恼、忧郁,猛然发现邻居大嫂已经下岗失业,于是马上暗暗庆幸自己还有一份工作可以做,虽然工资低一些,但起码没有下岗失业,心情转眼就好了起来。每个人总是看重自己的痛苦,而对别人的痛苦忽略不计。当自己痛苦不堪的时候,要是能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痛苦的程度就会大大减弱。
教你一个快乐的办法:当自己兴高采烈的时候,应多向上比,越比越会进步;当自己苦恼郁闷的时候,应多向下比,越比越会开心。
人生最可怜的事,不是生与死的诀别,而是当面对自己所拥有的,却不知道它是多么的珍贵。
从前有一个流浪汉,不知进取,每天只知道手上拿着一个碗向人乞讨度日。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他潦倒而死。
他死后,只剩下了他天天向人要饭的碗,有人看到了这个碗,觉得有些特别,带回家里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原来流浪汉用来向人乞讨的碗,竟是价值连城的古董。
我们应该多注意自己手中所捧的那只碗,不要总是眼高手低,一味地羡慕别人,而忘了自己本身原有的价值。
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总是要求人们为将来牺牲现在。按照这种逻辑,采取这种态度生活,那就意味着没有现在,只有未来,不仅要避免目前的享受,而且要永远回避幸福。因为我们所指望的将来的那一天一旦到来,也就成为那时的现在;而在那时的现在又要为那时的将来做准备。如此明日复明日,今天为将来,幸福岂不是永远可望而不可即吗?
当然,寄希望于未来,如果作为学习和工作上的奋斗目标,期望生活改善、事业有成,这并不错。人应该生活在希望中,以此来促使自己从消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但其实质仍是为了抓住现在的时光去做脚踏实地的努力,而不是回避现实去空想未来多么美好。当那一天真的到来时,却往往是平淡无奇的,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激动一时之后,又会面临新的矛盾和难题。这种把未来理想化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幻想,所以我们应该生活在现时和希望中,而不能生活在对未来的幻想中。如果未来复未来、可望不可及的做法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循环和固定的生活方式,那就要改变这种病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因为它让你放弃了现在。
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在世界上逗留的时间是如此短暂,振作起来、行动起来吧!抓住今天,关闭昨天和明天的大门,珍惜、利用好今天的时光。学会在现时中快乐地生活,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一个人就能把可能被毁弃的一天变成有所收益的一天,“现在”永远是行动的时候!
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只有今天才是拥有的现金!我们只有这样做,才算是选择了一种自由的、充实的、愉快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人生效率的原则!
□ 让朋友成为你的帮手
朋友,有时就是你自己。
有一个关于维克多连锁店的故事。
维克多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一家食品店,这是一家古老的食品店,很早以前就存在而且已出名了。维克多希望它在自己的手中能够发展得更加壮大。
一天晚上,维克多计划早早地关上店门,准备第二天和妻子一起去度假。突然,他看到店门外站着一个年轻人,面黄肌瘦、衣服褴褛、双眼深陷——典型的一个流浪汉。
维克多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走了出去,对那个年轻人说道:“小伙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年轻人略带腼腆地问道:“这里是维克多食品店吗?”他说话时口音带着浓重的墨西哥味。“是的。”
年轻人更加腼腆了。他低着头,小声地说道:“我是从墨西哥来找工作的,可是整整两个月了,我仍然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我父亲年轻时也来过美国,他告诉我他在你的店里买过东西,喏,就是这顶帽子。”
维克多看见小伙子的头上果然戴着一顶十分破旧的帽子,那个被污渍弄得模模糊糊的“V”字形符号正是他店里的标记。“我现在没有钱回家了,也好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餐了。我想……”年轻人继续说道。
维克多知道了眼前站着的人只不过是多年前一个顾客的儿子,但是,他觉得应该帮助这个小伙子。于是,他把小伙子请进店内,好好地让他饱餐了一顿,并且还给了他一笔路费,让他回国。
不久,维克多便将此事淡忘了。过了十几年,维克多的食品店越来越兴旺,在美国开了许多家分店,于是他决定向海外扩展,可是由于他在海外没有根基,要想从头发展也是很困难的,为此维克多一直犹豫不决。
正在这时,他突然收到从墨西哥寄来的陌生人的信,原来是多年前他曾经帮过的那个流浪青年写的。
此时那个年轻人已经成了墨西哥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他在信中邀请维克多来墨西哥发展,与他共创事业。这对于维克多来说真是喜出望外,有了那位年轻人的帮助,维克多很快在墨西哥建立了自己的连锁店,而且发展得异常迅速。
再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杰克·伦敦的童年,贫穷而不幸。14岁那年,他借钱买了一条小船,开始偷捕牡蛎。可是,不久之后他就被水上巡逻队抓住,被罚去做劳工。杰克·伦敦瞅空子逃了出来,从此便走上了流浪水手的道路。
两年以后,杰克·伦敦随着姐夫一起来到阿拉斯加,加入淘金者的队伍。在淘金者中,他结识了不少朋友,朋友中三教九流什么都有,而大多数是美国的劳苦人民,虽然生活困苦,但是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充满了生存的活力。
杰克·伦敦的朋友中有一位叫坎里南的中年人,他来自芝加哥,他的辛酸历史可以写成一部厚厚的书。杰克·伦敦听他的故事经常潸然泪下,这更加坚定了杰克·伦敦心中的一个目标:写作,写淘金者的生活。
在坎里南的帮助下,杰克·伦敦利用休息的时间看书、学习。1899年,23岁的杰克·伦敦写出了处女作《给猎人》,接着又出版了小说集《狼之子》。这些作品都是以淘金工人的辛酸生活为主题的,因此,赢得了广大中下层人士的喜爱。杰克·伦敦渐渐走上了成功的道路,他的畅销著作也给他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刚开始的时候,杰克·伦敦并没有忘记与他共患难同甘苦的淘金工人们,正是他们的生活给了他灵感与素材。他经常去看望他的穷朋友们,与他们一起聊天,一起喝酒,回忆以往的岁月。
但是后来,杰克·伦敦的钱越来越多,他对于钱也越来越看重,甚至公开声明他只是为了钱才写作。他开始过起豪华奢侈的生活,而且大肆地挥霍。与此同时,他渐渐地忘记了那些穷朋友们。
有一次,坎里南来芝加哥看望杰克·伦敦,可杰克·伦敦忙于应酬各式各样的聚会、酒宴和修建自己的别墅,对坎里南不理不睬,一个星期中坎里南只见了他两面。
坎里南头也不回地走了。同时,杰克·伦敦的淘金朋友们也永远地从他的身边离开了。
离开了朋友,离开了写作的源泉,杰克·伦敦的思维枯竭,他再也写不出一部像样的著作了。于是,1916年11月22日,处于精神和金钱危机中的杰克·伦敦在自己的寓所里用一把左轮手枪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 想要有朋友,先要够朋友
人与人之间的邂逅,有所谓见过一面即不再相逢的缘分;有倘若彼此都不曾发起行动,立即淡化成陌生人般的缘分。能否有效利用这种浅薄的缘分,大体左右着此人的交际范围。
即使是男女之间的邂逅,如果将在办公室毗邻而坐视做缘分深厚,则擦身而过之类的相遇则属于浅薄的缘分。所谓深厚的缘分,即使闲置不顾,也仍可凭之建立相当程度的人际关系。然而换做浅薄的缘分,则十分难以维系。比方说台球,想从正面击中球并非十分困难。然而决定胜负的关键,却在于如何使几乎接近彼此的球发挥作用。同样地,愈薄弱的人际关系也必须愈加珍惜。
比方说,有100人前来接受某家公司的录用考试,并将从中录用10人,这10人和这家公司将可缔结深厚缘分。但是,问题在于落榜的那90人。倘若对他们闲置不顾,转眼即成陌生人。然而,这些人并非生活在与这家公司完全无关的地方。他们有可能就职于这家公司的主顾公司,也有可能站在一位消费者的立场,与这家公司产生关系。换言之,他们对这家公司所抱持的态度将散布到社会上的各个角落。倘若即使落榜也仍对这家公司留下好印象则无所谓,倘若是遭拒绝而怀着恶劣印象,他们就必定会在社会上传布难听的谣言。因此,这家公司对于这批缘分浅薄者所采取的善后照应,必将影响其本身形象。
然而,不善于建立人际关系的人,却懂得拼命照应缘分深厚的人。对于关系密度100%的人不计一切地为其效命,对于关系密度为10%的人却置之不理。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秦桧还有一位好朋友呢。”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几个比较贴近的朋友。连秦桧那样的大奸臣都有一位好朋友,谁人能例外?朋友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沟通对象,在人与人之间,其影响力最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然而,朋友不是偶然遇见的,而是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能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所以,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朋友关系虽然没有血缘的成分,但由于其真诚和正直的特质而显得更加珍贵。有人说朋友是温暖的源泉,那么如何保持和发展朋友之间的这种沟通关系,便成了我们能否获得幸福的条件了。
朋友关系不像上下级关系那样有尊卑之分,也不像售货员和顾客的关系那样掺杂着功利的目的。朋友关系的特点便是:平等、自由、亲密、随便。
朋友之间的沟通应该是轻松自然、令人快慰的,无需客套,无所顾忌,没有官场上的战斗气,没有生意场上的铜臭味,也没有外交谈判中的虚假、小心谨慎。朋友之间多的是温暖和坦诚、谐趣和欢笑。所以与朋友沟通的第一个技巧就是要创造宽松自由的气氛,要讲情义。朋友之间不需要虚假的客套,随和的沟通反而有利于友情的加深。
宋代诗人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一对好朋友。一次苏东坡正准备吃鱼,从窗外看见佛印来了,便将鱼藏到书架顶上,想和他开个玩笑。佛印看在眼里,却佯装不知,而向苏东坡请教“苏”字的写法。苏东坡疑惑不解,但又不知机关何在,就回答说:“上边一个草头,底下左边一个‘鱼’,右边一个‘禾’。”“‘鱼’能否放在右边呢?”“也有这个写法。”“那么如果把‘鱼’搁在上边呢?”“那可不行。”苏东坡脱口而出。佛印这时得意地指着书架上说:“既然鱼搁在上边不行,那就拿下来吧。”
虽然这是一个幽默故事,但它显示了朋友之间的随和与无所顾忌,当然也透出了文人的学识、聪慧和雅趣,以及以诚相待之道。
在朋友交往中,诚实是相互信赖和友好交往的基础。古人说:“腹心相照,谓之知心。”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情是通过真诚相处获得的。只有诚实对待对方,才能赢得对方的信赖,才会使友谊长存。
人际交往是互相的,真诚也是双方的。怀疑别人的真诚,这是朋友交往的大忌,这样不仅会将自己引入沟通的误区,还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导致友情的危机。
朋友之间还应该注意互相帮助。当对方有困难时,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会使对方备感温暖。而有时候恰如其分地请求对方帮助,还会加深朋友之间的友情。据心理学家分析,人的性格虽然各不相同,有宽容的,有吝啬的,有豪爽的,有狭隘的,但对于施以别人小惠,却人人都很乐意;对于那些自称不愿求人的朋友,却是人人都不喜爱的。
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石志清教授和一位朋友曾经大吵一场,两人从此不相往来,甚至在有些演讲场合互相不指名地攻击,冤仇结得很深。后来,石教授南下广西大学任教,觉得那里需要更多的人才,就想请他的朋友也南下任教。但两人吵过架,写信道歉也不是办法,因为那样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同时自己面子上也过不去。于是他写信给他的朋友,请他在北京代购一本书,原因是在广西此书难以购到。朋友接信后果然迅速代购,并邮寄过去。从此,两人的友谊恢复了。
一个小小的帮助竟使反目的朋友和好如初,其主要原因不仅仅因为一方解决了对方的困难,更主要的是,朋友的请求表达了对对方的信赖和尊重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 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人情就是财富。人际关系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结人情,有人缘。要像爱好金钱一样喜欢情意,方能左右逢源。求人帮忙是被动的,可如果别人欠了你的人情,求别人办事自然会很容易,有时甚至不用自己开口。做人做得如此风光,大多与善于结交朋友、乐善好施有关。施恩术是人情关系学中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是开发利用人际关系资源最为稳妥的灵验工夫。
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人来说,一碗热面、一杯热茶,可能就会使他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重新树立进取的勇气和信心,成就一番事业。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交心的促膝之谈,可能就会使他重新树立人生的正确方向,积极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人在“旅”途,情义无价,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你对别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就会使他领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
人们既需要别人的帮助,也需要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帮人就是积善积德。也许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的了。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要跌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一次真挚的信任。也许你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宽慰。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目光中难免闪烁着麻木的神色,心中也会不时地泛起阴暗的沉渣。别人的困难,他可当做自己得意的资本;别人的失败,他可化做安慰自己的笑料;别人伸出求援的手,他会冷冷地推开;别人痛苦地呻吟,他却无动于衷。至于路遇不平,更不会拔刀相助;就是见死不救,也许他还会有十足的理由。自私,使这种人吝啬到了连微弱的同情和丝毫的给予都拿不出来。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怀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正是因为这种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也有一部分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做受伤后的拐杖,自己伤势复原后就扔掉。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是永远玩不了“施恩”这看似简单实则微妙的人情关系术的。人们在一起共事时,大家同舟共济,共同的命运把彼此联系在一起,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最容易引起感情认同的。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的彼此相依为命、共渡难关。如此情谊深厚,可能终身难忘,友情也将更为牢固。比如,当年不少知识青年从城里到乡下插队,几年中大家一个锅里吃、一个炕上睡,哪一个人受了欺负,大家一起为他鸣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转化为深厚的感情,铭刻在各自的记忆中,不管日后分散天南海北,做的什么工作,但谁也不会忘记这段友情。
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仅仅有同情之心是不够的,应给予其具体的帮助,使其渡过难关,这种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对方的感激之情,进而形成友情。比如,一个人做生意赔了本,他向几位朋友借钱,都遭回绝。后来他向一位平时交往不多的乡民伸出求援之手,在他说明情况之后,对方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使他东山再起,他从内心里感激。后来,他在事业上发达了,依然不忘同乡借钱的恩情,常常给对方以特别的关照,这是一种知恩图报的典范。
雪中送炭、口渴喂水是施恩的一大特征。别人有难处才需要帮忙,这是最起码的常识。我们内心都有一些需求,有紧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所以要拥有好人缘,便应把握时机。
□ 处处留情,播撒友情
武侠小说中,常有一些大侠,善于怜香惜玉,从而掳获芳心无数,个个对他情深意切,生死相随,令人好不艳羡。比如《天龙八部》中的段王爷、《香帅传奇》中的楚留香、《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他们之所以能有如此好的女人缘,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处处留情,在这些佳人需要帮助时鼎力相助,不计回报,从而让人感知他无处不在的关爱和人情味。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要想人爱己,己须先爱人。我们时刻存有乐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才能为自己多储存些人情的债权。这就如同我们为防不测,须养成“储蓄”的习惯一样,这甚至会恩泽我们的后世子孙,就像佛所说的那样,“前世修来的福分”。
在平常的日子里,一个信任的眼神,可能就成了正义行动的强大动力;一阵赞同的掌声,可能就是对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人叫司马子期,正巧没有喝到羊肉羹,因此对中山君怀恨在心,认为自己没有受到足够的尊敬和重视,发誓要伺机报复。后来,司马子期到了楚国,就极力谏劝楚王说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国很快被攻破了,中山君逃到了国外。他逃走时,大臣官兵们都已降服于楚,只有两个人一直跟随着他,保护他顺利逃走。中山君好奇地询问:“别人都离我而去,为什么你们两个人如此忠心耿耿地保卫我?”两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碟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国有任何事变,我们都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君听后,感叹地说:“给予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肉羹而亡国,却由于一碟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
这段话道尽了人际关系的微妙所在。
锦上添花固然美满,雪中送炭却更加可贵,这是人际交往中最起码的常识。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当过一回小小的居巢长——就是一个小县的县令而已。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极坏,兵乱间又损失了不少粮食,这使得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不少人活活饿死,军队也失去了战斗力。
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日后必成大器。他没有因为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而轻视他,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3000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当上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
人对雪中送炭之人总是怀有特殊的好感。
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不仅要给予同情,还要给予具体的帮助,使其渡过难关,这种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对方的感激之情,进而形成友情。但是,除非最亲密的朋友,你也要防止对别人的恩情过重,使对方自卑乃至讨厌你,因为一来他无法报答,你会成为他心理上的沉重负担;二来他感到自己的低能,而这时你的“能耐”愈加彰显。所以,要处处留情,但要把握留情之度,就像你只能是一个人的丈夫一样,你不能总成为别人的大恩人。
□ 社交圈不要过于狭窄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个人的进步,都要借助于各方面的社会关系。仅靠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勉努力,还不足以得到社会的承认,而若要获得事业的大发展,则更需要依靠别人的帮助。
汤姆是美国一家大公司的职员,做的是初级会计的工作。在公司内部机构几经调整后,他感到对各方面的工作都能应付自如了。他希望能从西部调到佛罗里达州去,以便拥有更好的前途。
不过,他与那个州的各家公司都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只能通过写信和职业介绍所来和他所知道的一些公司联系。但是,他并未获得满意的结果。
于是,汤姆决定通过关系网来办这件事。他动脑筋搜寻了一下自己所能利用的各种关系后,列出了一个分类表。从这个分类表中,他选出可能帮忙的一些关系。
然后,他记下了这些人,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同他想去的佛罗里达州有联系,并且同会计公司有关。
最后,他又进一步考虑,这些人中哪些人同会计公司的联系更加密切?他最终选中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的老板史密斯先生;另一个是他妹妹的好朋友南希。
汤姆下一步的行动,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想办法让帮助自己的对象首先获得自己的帮助。一旦做到这一步,那么对方就会以报答的方法来帮自己实现愿望。
汤姆通过妹妹得知,南希对参加一个女大学生联谊会很感兴趣。于是,他找到自己的一位好朋友富兰特里蒂,因为这位好友的妹妹埃莉丝正是这个联谊会的成员。
汤姆结识了埃莉丝,通过埃莉丝的介绍,南希见到了联谊会的主席,并顺利地成为该会的委员。
南希为此专门举行了一个庆祝晚会,并在晚会上把汤姆介绍给了她的父亲。尽管她父亲同在佛罗里达州的任何公司都没有直接联系,但作为律师,他在当地的律师圈子里是很有声望的。
不久之后,通过南希父亲的一位朋友的帮助,汤姆找到了佛罗里达州一家职业介绍所的总经理。在那位总经理的热情推荐下,汤姆终于如愿以偿,不仅顺利调到了佛罗里达州,而且得到了一个十分满意的职位。
从以上这个事例可以发现,我们应该广泛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并充分发现和发挥每个人的特殊价值,使不同的人际关系都能给自己带来帮助。
其实,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优点。所以,在构建人际关系网时,一定不能太单一,也不要完全局限于自己的同行或具有共同爱好与兴趣的人。最关键的是做到优势互补:既能使自己的优势为其他人提供必要的帮助,也能使其他人的优势对自己发生作用和影响。
战国时期,许多达官贵人都喜好供养大量门客,以便获得帮助。其中,齐国的孟尝君门下的客人数量最多,号称有“门客三千”,而且其中什么样的人都有。
孟尝君出使秦国时,遭人谗言陷害,秦昭王将他囚禁起来并想杀了他。危急之时,有门客向孟尝君建议,可以向昭王最宠爱的一位妃子求救。
不料,那个宠妃告诉孟尝君说,她想要孟尝君已经献给昭王的一件白狐裘衣,这一下可难倒了孟尝君。正在他无计可施之时,有一位曾是偷盗之徒的门客说,可以帮助孟尝君弄到白狐裘衣。接着,他施展绝活,很快将白狐裘衣盗了出来,献给那个宠妃。宠妃便暗中派人打开城门,放孟尝君等人逃走。
随后,孟尝君急驰回国。走到函谷关时,正是夜半时分,须到鸡叫时方可开门。但孟尝君担心,等到那时秦昭王可能已经发现自己逃走,必将派兵来追。孟尝君急得心急火燎,害怕追兵到来,但又没有办法叫开城门。
此时,又有一位门客挺身而出,他说自己善于学鸡叫,可以给守关士兵造成错觉,使他们打开城门。果然,这个人学了几声鸡叫后,函谷关的守门士兵误以为天将近晓,便把城门打开。孟尝君顺利地火速逃出了函谷关,回到齐国。
孟尝君能够逃出牢笼,大难不死,靠的并不是什么谋士大将,而是所谓的“鸡鸣狗盗”之徒。这个故事,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定的价值和用途。
□ 自如地与陌生人交往
在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时,最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大概就是怎样自如地和陌生人交往。
其实,与陌生人交往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的“心理障碍”,除此之外别无障碍。只要你回忆一下别人主动与你交谈时的内心的激动就会明白:无论是认识别人还是被别人认识,都是令人愉快的事情。
你可能有过这种经历:在一个相互都不熟悉的聚会上,90%以上的人都在等待着别人来与自己打招呼,也许他们认为这样做是最容易也是最稳妥的。但其他不到10%的人则不然,他们通常会走到别人面前,一边主动伸出手来,一边做自我介绍。
主动向别人打招呼和表示友好的做法,会使对方产生“他乡遇故知”的美好感觉和心理上的信赖。如果一个人以主动热情的姿态走遍会场的每个角落,那么,他一定会成为这次聚会中最重要、最知名的人物。
有人说,大人物与小人物的最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大人物认识的人比小人物多得多。而大人物之所以能够认识更多的人,就是因为他们总是乐于和陌生人交往。从这一点上看,做一个大人物并不难,只要你能主动地把手伸给陌生人就可以了。
当你尝试着向陌生人伸过手去,并主动介绍自己时,你就会发现这比被动地站在那里要轻松、自在多了。一旦这种做法成为习惯,你就会变得更加洒脱自然,朋友越来越多,事业也越来越兴旺发达。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是一个善于和人交往的能手。在早年还没有被选为总统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宴会,他看见席间坐着许多不认识的人。如何使这些陌生人都成为自己的朋友呢?他稍加思索,便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罗斯福找到了自己熟悉的记者,从那里把自己想认识的人的姓名、情况打听清楚,然后主动走上前去叫出他们的名字,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
此举使罗斯福大获成功。后来,他运用这个方法为自己竞选总统赢得了众多的有力支持者。
懂得怎样无拘无束地与人结识,是人们必备的一个社会生存技能,这能使我们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子,并使生活变得更丰富。而罗斯福所用的那种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并保持联系的办法,正是许多大人物都普遍采用的做法。
不过,这对一般人来说大概做起来并不容易。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似乎都有“社交恐慌症”,其集中表现就是不愿意主动向别人伸出友谊之手。
美国一位著名记者怀特曼指出,害怕陌生人这种心理,我们大家都会产生,例如,在聚会上我们想不到有什么风趣或是言之有物的话可说的时候,在求职面试中拼命想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时候。实际上,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遇到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心里都会七上八下,不知道该怎样打开话匣子。
然而,仔细想想,我们的朋友哪一个不是原来的陌生人呢?正因如此,所以怀特曼又说:“世界上没有陌生人,只有还未认识的朋友。”假如运气好的话,和偶遇的陌生人还会发展成为忠贞不渝的朋友。
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克服“社交恐慌症”,这是与陌生人交往的最大障碍。
要想克服“社交恐慌症”,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自卑感。哲人说:“自卑就像受了潮的火柴。再怎么使劲,也很难点燃。”如果一个人总是表现得犹犹豫豫、缩手缩脚,别人自然也认为你真的很无能,不愿和你交往。
自卑不仅会使自己陷于孤独、胆怯之中,而且会造成心理压抑。受这种心理的支配,人们就会越来越不敢主动去和陌生人交往,在社会上也越来越封闭。
克服自卑感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就是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
比如,在和陌生人交往感到恐慌时,你不妨想一想:我的社交能力虽然还不够好,但别人开始时也是这样的,不管做什么事,开始时都不见得能做好,多做几次就会更好了,其实大家都是这样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必须敢于走出与陌生人交往的第一步。实践出真知,练习多了,你就不再会感到害怕、胆怯、腼腆、羞涩了。这样就会使自己的社交能力大大提高。
□ 建立友情的生活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快乐就变成了两个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朋友倾吐,你的忧愁便剩下半个忧愁。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承认在人生经历中最为有益的就是友情,生活中友谊得到了异口同声的赞美。因为友谊是于不知不觉中就进入生活里来了,所以生活中是不能没有友谊的。
有位哲人说得不错:“假如一个人独自地升天,看见宇宙的大观,群星的美丽,他并不感到快乐,他必须找到一个人向其述说他所见的奇景,他才能快乐。”人性是不喜孤独的,是需要扶助的,而亲爱的朋友便是对你最好的扶助。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是这样评价友情的:
友谊对人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在没有友谊和仁爱的人群中生活,那种苦闷正犹如一句古代拉丁谚语所说:“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人们的面目淡如一张图案,人们的语言则不过是一片噪音。
由此可以看出,人与人的友情对人生是何等重要。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沉寂的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其性格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
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懑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致病。医学告诉我们,沙沙帕拉可以理通肝气;磁铁粉可以理通脾气;杏仁可以理通肺气;海狸胶可以治疗头昏。然而除了一个知心挚友以外,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治疗心病。只有对朋友,你才可以尽情倾诉你的忧愁与欢乐、恐惧与希望、猜疑与烦恼。总之,那沉重地压在你心头的一切,通过友谊的肩头而被分担。
友谊对人除了有以上所说的这些益处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益处,难以一一细数。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么只能这样来说: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种益处了。因此古人说:朋友就是第二个“我”。但这句话的分量其实还不够,因为朋友并不仅是另一个自我。
人生是有限的。有多少事情人来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如果有一位知心的挚友,就可以安心瞑目,因为他或能承担你未完的事业。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位好朋友实际上可以使你获得又一次生命。人生中又有多少事是一个人由自己出面所不便去办的?人的自尊心又使人在许多情况下无法低首去恳求别人。但是如果有一位可靠而忠实的朋友,这些事就都可以很妥当地办好。
由此可见,友谊对人生是何等重要!它的好处简直是无穷无尽的。总而言之,当一个人面临危难的时候,如果他平生没有任何可信托的朋友,那么我只能告诉他一句——他只能自认倒霉了!
友情于人生至关重要,但不可滥用,也不可过分依赖。因它毕竟是助飞的螺旋,你的主机毁损失衡,外力将爱莫能助,甚至会殃及助力。因此,自立自强,将友情潜置于生命意义之中,与友人彼此倾慕、相互欣赏最佳。
真正的友情,很少被本能的欲望与利害的权衡所驱使,因为它是心与心亲密地接触相撞而产生的、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强烈的共鸣,它是一种摈弃了其他任何目的的纯信赖的感情。朋友当然有许多种,亲密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是,真正的朋友,是能够互相理解、信赖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我们经常寻求,不过,也没有寻找很多的必要。假如我们能遇到真正的知己,即使只有一两位,那也将是人生巨大的财富,是生活给予我们的不朽的力量与最大的欢乐。
真正的朋友,在许多情况下,是年轻时候的朋友,是20岁左右,即所谓青年时代结交的朋友。成年以后,特别是30岁刚过,心心相印的朋友就不太容易寻找到了。人们生活中需要获得能够给予自己安慰与鼓励的知音,需要获得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变迁的美好纯洁的友情,而这往往在青年时代实现。因为在青年时代,人们能够用各自的真诚、坦率面对人生,也能够真诚坦率地正视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心与心可以热烈融合。换句话讲,在青年时代,用斤斤计较的、功利的观点与人交际,比成年人要少得多。
在友情中,相互信赖是首要条件,这种信赖当然伴随着对对方的尊重。接触对你信赖的人,就可以发现自己所没有的长处,从对方那里得到激励与鞭策;反之,把自己的信赖寄予朋友,这也胜过任何鼓励与安慰。这样,当生活对你产生误解时,你知道:你的朋友能够理解你。那么,还有什么比友谊更加珍贵的呢?
朋友是一把伞。虽不能遏制狂风恶浪,但自能撑出一方晴空。没有朋友就像雨中无伞独行,惟有默默承受雨淋心头的那份伤痛。其实朋友是一种心的交流,在语言的撞击中你或许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追思与畅想赶走了孤单,一腔柔情也有了着落,心灵的平衡带来谦让与宽容,人性因此而趋于和善,世界也因此更加美丽。
□ 亲密也是一种障碍
有人说,最亲近的关系总是最脆弱的,朋友之间的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虽没有骨肉血脉的相连,但却有一种亲情无法替换的东西,也许在生活中的某个瞬间你会发现,身边最好的朋友在那时就像一个翻版的你,让你有一种心灵互动的感觉。但也有这样的时候:你认为你的好朋友对你了如指掌,有许多事不该对你有所隐瞒,甚至从某一天开始他突然疏远你而让你感到莫名其妙;或许有时你会替他做许多事,但他却不太领情……朋友之间互相关心是毋庸置疑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如果任何事都不分你我的话,是不是也会使友情陷入另一种尴尬的境地呢?
与甜蜜的爱情相比,友情显得平淡无奇;与温馨的亲情相比,友情难免索然寡味。爱情如美酒,亲情似浓汤,友情只能是凉开水。可是,口干舌燥的人最需要的莫过于一杯沁人肺腑的水;当一个人苦闷不堪的时候,朋友伸过来的手往往胜过恋人的热吻和亲人的慰藉。打个比方说,水是生命的主要元素,朋友是人生的基本支柱。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无须背负海枯石烂的誓言,不用防备“朝三暮四”的变迁,不必讲究嘘寒问暖的客套,也不用顾忌牵肠挂肚的担心,朋友就是那个愿意做你听众却不让你内心不安的人,烦闷与苦恼尽可以向他和盘托出。你感激他的耐心,他感谢你的信任,然后互道珍重各走各的路。
朋友间相处应该既能感受到对方的温暖又免于相互的碰撞和伤害,大可不必认准一个好友然后让他跟你分担所有的欢喜与忧愁。忙的时候放在一边,有空的时候搞个小小的聚会,需要的时候打个招呼,朋友就是这么简单。
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人际交往中双方所保持的空间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表现。经过研究发现,亲密关系(父母和子女、情人、夫妻间)的距离为18英寸,个人关系(朋友、熟人间)的距离一般为1.5至4英尺,社会关系(一般认识者之间)一般为4至12英尺,公共关系(陌生人、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为12至25英尺。
说出这个理论,并不是全盘地认可与朋友、熟人交往要把距离控制在1.5至4英尺之间这么精确,但是,人际互动中的距离的确是人对事物在态度上的一种表现。
有一句话说得好:距离能够产生美。朋友、熟人往往是通过沟通,在思想、情趣等方面因为相通或互补而建立了比较亲密的类似于战友般的情谊。在他们面前,交往关系是自由轻松而又可控制的。如果把自己看做是一个集合,把上面的两类人想象成另外两个集合,则这两个集合都与我有交集,两个集合既不包含我也不与我重合,我自己与他们永远都不相交的部分,这是我的私人空间,它只属于我,是我最个性化的部分。
无论对朋友还是父母,那个私人空间永远都不会敞开,他们可以远远地欣赏,因为那里虽然隐秘但不肮脏,虽然是很小的一个空间,但我需要并且一定要用自由填满。其实,这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朋友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最要好的,彼此非常了解对方,并确认能够同甘共苦的,属于患难之交。第二类是比较好的,在某一个特定的场合条件下认识的,是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的朋友。第三类属于萍水相逢的朋友。
有的人把好朋友当成自己,认为好朋友之间就不能有秘密,其实,“无话不说”也有个限度。有这样一件事情,两个特别要好的女孩,同吃同住,好得就像一个人,彼此了如指掌。由于太熟悉对方而不分你我,她们把对方的秘密当成自己的而告知于人,严重影响了朋友的正常生活而使朋友关系难以维持。所以,就算是一对最好的朋友,也要适当保留一些个人的秘密,不必公开你的私人生活来证明你对朋友的诚意,也不要过分渴求朋友会对你的任何私人问题都有帮助,自己应该面对的就要勇敢面对。
如果两个好朋友在事业上能够志同道合,在生活上能够互相关心,而在私人生活上又相对独立,彼此不打扰对方喜欢的生活,那才是一种高尚的友谊,相信这也正是我们作为别人朋友所要追寻的境界。
这种距离既是自尊,也是尊重他人。毕竟人是有思想的、独立的、完整的个体,同时也是有理性的、自私的动物。在这个私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要获取自己的生存空间,为了这个私有的空间,人就要不断地去争取。相距太近了,每个人的利益空间就相对狭小了,摩擦的机会也就多了,摩擦多了还会有朋友吗?如同一只可以养一两条鱼的缸偏要放进五六条鱼甚至更多,结果会怎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大概就是因为这远方来的朋友不会与自己有利益冲突。
记住,留出距离就是给自己留出一个空间,也给对方留出一个空间,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空间才会和谐相处,如同太阳、地球、月亮一样。
□ 培养爱打招呼的习惯
在这个社会里,要想工作顺利、业务发展,就必须能够广交业务上的朋友。
在你为了业务奔波忙碌时,必然会遇见许多与你业务有关的人。这些人,你只知道他的姓名,甚至连姓名都不知道,你跟他见面时,也不过说两三句有关业务的话,甚至于有时你只是跟他点一点头。例如,你经常到某大厦去接洽事务,经常遇见大厦的电梯司机,或是你到货仓去提货,经常遇见货仓的守门人,或是你经常到某银行存款,经常遇见柜台后面的出纳员等诸如此类的人员,你不知他姓啥名谁、何方人氏,但他们或多或少地都与你的业务有点关系。
你怎样对待这些人呢?你用什么态度和他们招呼?这是一个很微妙也很实际的问题。你是把他们当做一个机器配件,在他们面前神气活现、作威作福、大摆架子呢,还是谦恭有礼、和蔼亲切,把他们当做朋友呢?
有许多人为了谋生出来工作,待遇很低,工作既辛苦,又单调、繁重,平常已经是受累受气,心烦意乱,如果你对他们神气活现,或是不理不睬,他们对你也不会有什么好感,办起事来,也只顾自己的方便,不给你方便。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态度不好,那么就会到处碰到不方便。但是如果你把他们也当做朋友看待,对他们有适当的尊敬与关怀,他们即使不知你的姓名,但一看见你的面容、听到你的声音就已经有了好感,这时,他们就像吸进一股清风,精神为之一振。既然他们对你印象很好,那么,他们就好像出于本能一样,除了考虑到自己的方便之外,也会兼顾你的方便。电梯司机会多等你几秒钟,货仓的守门人会替你找搬运工友,银行、保险公司、邮局、物业公司……的职员们,都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或大或小的方便。
实际上,如果你能结交许多业务上的朋友,则许多业务都可以很迅速顺利地办妥,这样不但可以减省许多手续上的麻烦,而且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对于这些业务上的朋友,除了对他们保持礼貌、亲切的态度之外,还应该在业务上尽量帮助他们。那就是说,我们也要尽量给别人方便。业务上总是有来有往的,别人既然给我们方便,我们也应该给别人方便,办起事情来不让别人久等,不让别人吃亏。大家都在互助互利的友谊气氛中,把事情办妥。
对于关系比较密切的业务上的朋友,我们除了业务上的接触之外,还要安排一些私人间的接触机会,使双方在业余时间可以轻松随便地谈笑,说不定在谈谈笑笑之间又可以解决许多业务上的问题。
但这些业务上的朋友,毕竟跟我们私人间的朋友有点不同。固然,有许多在业务上认识的朋友到后来发展成我们的知交,但社会复杂,有许多业务上有朋友,我们只应跟他们在业务上保持联系,除了业务不及其他。至于有些人借口业务上有联系,就跟着某些人跑到歌楼舞榭、烟窟赌场里鬼混,那更是我们应该绝对避免的。
□ 诸葛亮:出人头地识时务
诸葛亮出生于东汉乱世,父母双亡,早年贫困潦倒,居于隆中,在当时无依无靠的他要想出人头地成就大事,可以说是比登天还难。
诸葛亮27岁时,群雄如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陶谦,在混战中陆续灭亡;刘表、刘璋没有灭亡,却没有前途;还有一些则脱颖而出,其中首推曹操和孙权。对于曹、孙,诸葛亮有能力到那里谋得较好的职位,可是他不去,宁肯“不求闻达”,为什么呢?
因为他更了解当时的历史情景。
曹操是个大能人,精通谋略,行军用兵大略依照《孙子兵法》,因事设奇,克敌制胜,变化如神。曹操割据的起点不高,论名气和实力,都无法同袁绍抗衡,最后却是他成功了。他眼光远大,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积谷,仓库充实,又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身处四战之地的兖州,周围分布着吕布、袁术等五大割据势力,从未受到联合的包围,反而把对手各个击破。官渡一战,他以劣势兵力,把袁绍打得望风逃窜,从此天下无敌,眼看就要统一北方。也许是反感曹操在徐州滥杀无辜,也许是看穿曹操挟持汉献帝,包藏不轨的野心,诸葛亮没有选择曹操。最后事实也证实了,曹操为人奸诈,而且不善用绝顶聪明之人,若依诸葛亮的才智,一定得不到他的重用。
至于江东,这个政权久经考验,拥有长江天险,得到一方民心,拥有大批人才,兄长便在那里效力。然而诸葛亮也没有投奔江东。晋人袁准讲了一个传闻,说诸葛亮为刘备出使江东期间,张昭建议孙权留下诸葛亮,诸葛亮不肯留,说道:“孙将军后生可畏,不过观察他的气度,能重视亮而不能尽用亮,我所以不留。”史家裴松之以为,诸葛亮君臣际遇,可谓世间少有,谁能离间?连关羽都不肯背主,何况诸葛亮呢!诸葛亮也许早在隆中就预料孙权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才不肯去投奔东吴吧!
还有个刘璋,割据着长江上游的益州。益州僻居西南,是四塞之地。秦岭横在北面,三峡锁其东面,大雪山、夹金山阻其西面,蛮障之地阻其南面,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汉末太常刘焉来此益州,既避世乱,又雄踞一方。刘焉死后,儿子刘璋据州自保,没有多大的作为。对于行将被人所灭的刘璋,诸葛亮怎能看在眼里?
没有合适的,就继续观察等待。宁缺勿滥,决不轻易投奔。他终于发现了刘备,刘备是个常败将军,他远祖是中山靖王刘胜,到他这一代已经败落无边。刘备就学于名儒卢植。天下大乱,他乘势而起,领兵救过徐州,代理过徐州牧,又丢了徐州,投靠曹操。曹操授予他左将军,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他却密谋杀害曹操,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转而投奔曹操的对头袁绍。袁绍失败后,刘备在北方无处存身,只好南下投奔刘表。
刘备屡败屡战,有股硬汉子气概,从不服输,胸襟开阔,宽仁大度,礼贤下士,善于团结部下,部下同他结为死党。关羽被曹操所俘,大受优待,仍然伺机离开曹操,返回处境不佳的故主身边。仅此一端,就可见刘备的笼络人心做到何等程度了。因此对士人号召力很大,为海内所畏惧,以致连曹操也对他说:“现在天下的英雄,只有你我两人,袁绍之辈,不足挂齿。”
这可能是诸葛亮要寻找的“主”。恰好这时,刘备也产生网罗名士的强烈愿望。
在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比诸葛亮大20岁,但他相信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他的两员大将关羽、张飞亲自到隆中去请诸葛亮。三顾茅庐之后,他终于得见隆中“卧龙”。
诸葛亮确实受到了感动,觉得刘备不仅心诚,礼贤下士,很有耐力,而且十分宽厚、容忍,连关羽、张飞这样勇烈的人,也听命于他。
谁没有凌云壮志?诸葛亮想出山,但绝不想轻易出山,因为他需要时机,需要机缘,他懂得按照当时的政治形势,只有刘备才是最适合他的明主。诸葛亮追随他,政治环境较为宽松,不容易被人嫉妒与陷害。
还有,封建时代的士人都有“士为知己者用,为知己者死”的忠义观念。诸葛亮为刘备三顾茅庐倾心结交的诚意所感动。在后来他给后主刘禅所上的《出师表》中,还念念不忘地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确是诸葛亮的肺腑之言。
在常人看来,一个能在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等手握雄兵、显赫一时的群雄那里谋到一席之地的人,偏偏看上既没有地盘、又没有多少兵马的刘备,岂非将一生事业系在前途未卜的人物身上?撇开刘备反曹最坚定这一层不说,能受其重用,一展平生管乐抱负的,舍刘备其谁?刘备不以其一介布衣、一名青年为鄙陋,三次屈尊就教,单凭这一点,诸葛亮就很感激的了。岂不闻“士为知己者死”!
其实,如果我们想起庞统自己跑去找刘备,却因为外表不佳而备受刘备冷落时,就可以明白诸葛亮不主动地去寻找主人的原因:因为他要的是一种机缘和地位,只有当刘备三顾茅庐并聆听其“教诲”后,诸葛亮才能在刘备身边获得他所需要的地位和信任。
□ 头脑要机灵
美国房产大王特朗普是一个世界级大老板。他刚刚从加利弗尼亚商学院毕业时,仅是个一文不名的毛头小伙子。他非常想进入商界发展,但一无门路,二无资金,只能望商海而兴叹。然而他年轻,精力旺盛,雄心勃勃,精明能干,并有一股顽强的冲劲。他费尽心机、钻墙打洞在商海起步后,大手笔生意接二连三,在商界叱咤风云,经过10年奋斗竟累积了令人瞠目的财富:37亿美金。
从一无所有到这样一个天文数字,特朗普在其自传《做交易的艺术》中清楚地写道:你要成功,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你认识谁?”
20多岁的特朗普初出茅庐,既无财富,又无声望,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怎样才有资格去认识那些“大人物”呢?如果低三下四地去求见、去巴结,会有人理睬吗?那些大人物也许连正眼都不会瞧他。
第七章在平凡中创造非凡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特朗普因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在纽约上层社会有一个最时髦的“李托”俱乐部,上层社会的名流,政、经、文各界的精英人物常常在那里聚会。在轻歌曼舞、吃喝玩乐的同时,他们交流、深化了感情,沟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但这个俱乐部孤高自傲、极度排外,它的规章制度十分严格,不容许没有财富、没有知名度的人来参加。
特朗普第一次打电话到这个俱乐部,在电话里急急忙忙地介绍:“我叫特朗普,我想加入你们俱乐部。”电话那端传来一阵笑声:“说什么?你开什么玩笑!?”“啪”的一声,电话挂断了,因为那时的特朗普实在是个无名小卒。第二次,第三次……最后,不安分的特朗普撒了个谎:“别人托我捎了件礼品,要我亲自送给俱乐部主席,但我不小心把留有主席的姓名、住址、电话的纸条给遗失了……”这次他成功了,特朗普得到了与主席联络的机会。
特朗普两次约见了俱乐部主席,他热情洋溢地请主席喝酒,赞扬主席领导着一个了不起的俱乐部,用雄辩的口才向他做了雄心勃勃的自我介绍。其独特的魅力终于打动了主席,使主席认为“特朗普是个不错的年轻人”,破例许可他加入了“李托”俱乐部。
加入俱乐部的特朗普真如“猛虎入深山、蛟龙潜大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 多才多艺,莫如练就独门专长
人们常说“一招鲜,吃遍天”。这话想必永远不会过时。无论你是上九流之人还是下九流之辈,只要你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有所专长,精通脊髓,那么你肯定就能“混”成此行业的一代宗师。
《庄子》一书中,有两个技艺超群的人。
一个是厨房伙计,一个是匠人,厨房伙计即那位宰牛的庖丁,匠人即那位楚国郢人的朋友,叫匠石(不一定就是石匠)。二人的共同之处,就是技艺超群,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先看庖丁,他为梁惠王宰杀一头牛。他那把刀似有神助,刷刷刷几下,一个庞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解剖得清清爽爽。他解牛时,手触、肩依、脚踏、进刀,就像是和着音乐的节拍在表演。更奇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19年,所宰的牛已经几千头,而那刀仍像刚在磨石上磨过一样锋利。你看他提刀而立,悠然自得,又仔细地把刀擦净、收好。那神气,就如同优雅的西班牙斗牛士。
再看匠人,也许是木匠,也许是石匠,也许木石活儿都做。他的技艺也十分了得。郢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让匠人削掉。那白灰薄如蝉翼,匠人挥斧生风,削灰而不伤郢人的鼻子。
古人讲,凡是掌握了一门技艺,无论是做什么的,都可以成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自立。的确如此,过去老人总对年轻人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这是最平凡最实在的“混”迹真理。
一个残疾青年,学会电脑打字,便办起了小小打字社,交活及时,质量又高,连一些著名作家也慕名而来让他打文稿。几个下岗大嫂,都是做饭行家,一合计,总不能老靠一点儿救济金度日,于是办起了“嫂子饺子馆”,卖的饺子薄皮大馅儿,服务热情,生意很快就兴隆起来。和他们相比,无技之人的确是最苦的。别说扬名,自立都很困难。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没有真本领,便很难在世上立足。
有些人瞧不起技艺,总想做大事。做大事是可以的,比如,当总经理、从政做官、做科学家、理论家等等。但是真有那份才能,也要有机遇;即使做大事,也常常离不开靠技艺做小事打基础。这个基础,包括锻炼你的实践能力、你的意志,包括对基层实际的体察。有时一技在身,也能助你成就大事。
不要小瞧这些技艺:理发、给死者整容、修表、烹饪、园艺、茶道……只要技艺精深,在当今世界,同样大有可为,同样事业辉煌。聂卫平是围棋大师,杨小燕是桥牌皇后,侯宝林是相声泰斗,梅兰芳是京剧巨擘,乔丹是篮球巨星,皮尔·卡丹是时装大腕……
许多原被人视为“雕虫小技”的技艺,今天却有了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有的甚至变成一种产业。这种情况应当被有为青年注意,并在其中寻找成功的机遇。
□ 专注于自己的专长
有一只兔子,身材很修长,天生就很会“跳跃”,所以它一直有着“跳远第一名”的美誉,为此,它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一天,森林里的国王宣布,要举办运动大会,以提倡全民运动。
于是,兔子报名参加“跳远”项目。果然兔子又击败了鸡、鸭、鹅、小狗、小猪……夺得了跳远比赛的冠军。
后来,有一只老狗告诉兔子:“兔子啊,其实你的天分资质很好,体力也很棒,你只得到跳远一项金牌,实在很可惜。我觉得,只要你好好练习,你还可以得到更多比赛的金牌啊!”
“真的啊?你觉得我真的可以吗?”兔子似乎受宠若惊。
“没错啊,只要你好好跟我学,我可以教你跑百米、游泳、举重、跳高、推铅球、马拉松……你一定没问题啊!”老狗说。
在老狗的怂恿之下,兔子开始每天练习跑百米;早晚就跳下水游泳,游累了,又上岸,开始练举重;隔天,跑完百米,赶快练跳高,甚至撑着竿子不断往前冲,想在比赛中夺魁;接着,又推铅球,也跑马拉松……
第二届运动大会又来了,兔子报了很多项目,可是它跑百米、游泳、举重、跳高、推铅球、马拉松……没有一项入围,连以前最拿手的“跳远”,成绩也退步了,在初赛就被淘汰了。
有些人拥有很强的企图心和欲望,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想在各个方面都出人头地,成为人人欣羡的名人。于是,他们就像兔子一样,在别人怂恿之下,信心十足,觉得自己没问题,既可以当演员,又可以做作家;既可以成为演说家,又能成为主持人;既可以参选民意代表,又能参与公益活动,更能投资开公司、当老板……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因此,请你记住——专注,才是成功的秘诀!
其实,兔子能够获得“跳远第一名”的美誉,就是因为它专注于跳远这一领域,并在此领域拥有着别人无法匹敌的优势。既然如此,兔子又何必一定还要去跑百米、游泳、跳高、举重、推铅球、跑马拉松……贪心地什么都想拿第一呢?
有一个年轻人,到少林寺向师父拜师学艺,准备练好武功之后,替父亲报仇,因为他父亲无端地被盗匪杀死了。年轻人问道:“请问师父,我要练多久,才能出师?”
“大概5年吧!”师父说。
“啊,这么久啊?”年轻人急切地问,“假如我比其他弟子加倍地努力,是不是可以提早学成武功呢?”
“这样子的话,你大概需要10年!”师父说。
“什么?10年?那如果我再加倍地努力学习呢?”
“20年吧!”师父淡淡地回答。
这时,年轻人愈听愈糊涂,说:“师父啊,怎么我愈是加倍地练习,我学成武功的时间就更加长呢?”
“因为,当你的一只眼睛一直盯着看结果时,你就只剩下一只眼睛可以专注于练习了!”师父说。
的确,人,必须两只眼睛都“专注”地、“心无旁骛”地放在学习上,而非结果上。而且,人,必须了解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懂什么,不懂什么。
毕竟一个人不可能精通所有事物,因为,“样样通、样样松”啊!
所以,只要我们双眼专注于自己“懂什么”的专长时,就会像原本的兔子一样,拥有获得“跳远金牌”的自豪和喜悦。
你专心吗?你执著吗?且让我们记得:必须多专心!
好高骛远、注意力分散是成功的大忌!专精于自己的领域,才是成功的保证。
我们这一生,不一定要拿“博士”学位,但一定要成为“专家”,因为,不管是从事哪个行业,只有成为顶尖的人才,才能真正地出类拔萃、出人头地!
□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高效工作必须是为适合自己的目标而行动。当然目标是一种方向,需要恰当地选择。假如你的一个目标发生了问题,就应当及时更换另一个目标,这样才能重新确定自己的强项!
1888年,作为银行家的里凡·莫顿先生成为美国副总统候选人,一时声名赫然。1893年夏天的某个时候,美国一位部长詹姆斯·威尔逊先生到华盛顿拜访里凡·莫顿。在谈话之中,威尔逊偶然问起莫顿是怎样由一个布商变为银行家的,里凡·莫顿说:
“那完全是因为爱默生一句话。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还在经营布料生意,业务状况比较平稳。但是有一天,我偶然读到爱默生写的一本书,书中这样一句话映入了我的眼帘:‘如果一个人拥有一种别人所需要的特长,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都不会被埋没。’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顿时使我改变了原来的目标。”
“当时我做生意本来就很守信用,但是与所有商人一样,难免要去银行贷些款项来周转。看到了爱默生的那句话后,我就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当时各行各业中最急需的就是银行业。人们的生活起居、生意买卖,处处都需要金钱。天下又不知有多少人为了金钱,要翻山越岭、吃尽苦头。”
“于是,我下决心抛开布行,开始创办银行。在稳当可靠的条件下,我尽量多往外放款。一开始,我要去找贷款人,后来,许多人都开始来找我了。由此可见,任何事情,只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不可能会失败。”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一生干着不恰当的工作而遭遇失败。在这些失败者中,有不少人做事很认真,似乎应该能够成功,但实际上却一败涂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勇气放弃耕种已久但荒芜贫瘠的土地,没有勇气再去找肥沃多产的田野,所以,只好眼看着自己白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消耗了宝贵的光阴,但仍然一事无成。其实,他们早该知道,这完全是由于他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但他们可能仍然继续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
如果你以相当的精力长期从事一种职业,但仍旧看不到一点进步、一点成功的希望,那么你就应该反思一下:从自己的兴趣、目标、能力来说,自己究竟是否走错了路?如果走错了路,就应该及早掉头,去寻找适合自己、更有希望的职业。
如果你所从事的事业一直没有成功的希望,那就不必再浪费时间了,不要再无谓地消耗自己的力量,而应该去寻找另一片沃土。
当然,在你重新确定目标、改变航向之前,一定要经过慎重的考虑,尤其不可三心二意,不可以既想抱着这个又想要那个。
在美国西部,有一位著名的木材商人,他做过40年牧师,可是一直无法成为一个胜任而出色的牧师。他考虑再三后,对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有了重新的认识,于是立刻改变目标,开始从事商业经营,从此一帆顺风,最终成为一个全国有名的木材商人,富甲一方。
两颗同样的种子由于落在不同的地方,一颗长成蓬勃茂盛的参天大树,一颗长得瘦枝细叶、异常矮小。可见,环境对事物、对人的影响力也不容轻视。
一个人由于找错了职业以致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这实在是件可惜的事情。但是,只要他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就算晚了一些,也仍然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完全有可能走上成功之路。到那时,他一定会感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都焕然一新,似乎变成了一个新人。
□ 从最底层做起
许多功成名就、实现了自己人生愿望的人士都是从头做起,从最底层做起,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的彼岸。
尤尔加是从美国底特律搬到新奥尔良的,在底特律时他只不过是一个铅管匠,努力工作了好多年,可就是缺乏资金,无法发展自己的事业。
两年前,尤尔加带着老婆、三个孩子和120美元,搬到新奥尔良。第一天他找了六家铅管制造公司,可是没有一家愿意雇用他,他们告诉尤尔加人手已经够用了。
第二天,尤尔加跳上一辆公共汽车,走过一条长长的繁华的大街。那条街上有几家快餐店,他记下了窗口贴有招聘启事的店名。走到路的尽头时,他跳上另一辆车返回,一路上他去了五家快餐店,可是没有人愿意雇他。
到了第六家时,经理总算对他表示出了一点兴趣。尤尔加向他保证,自己工作勤劳,而且做人诚实。经理告诉尤尔加说,在这里工作报酬相当低。但尤尔加让他相信待遇不成问题,他会提供一流的服务。
尤尔加工作很努力,结果在六个星期后就被提升为连锁店的夜间部经理。他结识了许多顾客,并想方设法改善服务、提高效率。他发现,自己做得越多,效果越好。
一年后的一天,连锁店的老板要尤尔加到他的办公室去。在这之前,尤尔加只见过他两次,因为他是个大忙人,拥有近30家这样的连锁店。
尤尔加去见他时,才知道他在房地产方面也搞得有声有色。他告诉尤尔加:“我要派你到城北一座酒店去当助理经理。”
尤尔加当场就愣住了。他告诉老板:“我只当过铅管匠,对管理酒店一无所知,怕胜任不了。”
老板却笑着说:“我查过你在快餐店的工作记录,在你工作期间,销售利润率提高了83%。而管理酒店与管理快餐店的道理是一样的——乐于助人、推动计划和善于管理。我相信你一定能让酒店保持客满,准时拿到房租费,而且会越来越好。”
结果尤尔加接受了这个全新的挑战——工资是他在快餐店的三倍,还有一间漂亮的公寓。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继续发挥着自己的能力,不久就升为了高级经理。很快地,尤尔加积累了足够的资金来开创自己的事业——创办一家大规模的铅管企业。
同样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美国有个叫路透的青年,他是一个制玻璃瓶的工人。有一次,他与女朋友约会,女友那天穿着一件十分流行的套装,他觉得美极了。这种套装在膝部附近变窄,以强调人体的曲线美。约会结束后,路透迅速按照套装的模样制作了一只瓶子,然后画出了图案,申请了专利,并将设计专利带到可口可乐公司。公司总裁对他的创意十分欣赏,当场与路透签订了供货合同,在规定的年限内,每销售12瓶可口可乐饮料,路透可以得到1美分的报酬。
几年后,路透成为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富翁。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唾手可得的财富。财富的身影往往就在我们的身边,但却无法捕捉到,就像空气一样。我们常会被远处的浮华诱惑,却难以顾及身边的机会,更不愿意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这可能就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最大区别。
一位在政府失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官员说:“每个星期我要处理几百件申请失业救济金的案件。当他们进来时,我总是问他们工作找得如何,对将来有什么新的打算。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悲观的。那些人的态度就像世界欠了他们一份工作一样。他们总认为,政府或公司有责任为他们寻找工作、解决生活困难,许多人从不想自己奋斗一番,却千方百计地想得到成就。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只要肯坚持下去,都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可是他们总是半途而废。”
这位官员说得很对,每一个人只要身心健康,就都能找到工作。自古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所以说,从哪开始并不重要,究竟到达何方也不重要,要紧的是,你必须从眼前做起,从一件小事做起,过程才能决定结果的好与坏。
□ 边干边学
在做事过程中边干边学。成功和失败都可以让你获得经验。
你的经验也是你的一个最重要的资本。假如你做计划时有些预见,你就能以很小的代价获得很多的经验,不管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经验反正永远是你的。
在生活中,经验常常是偶然获得的:不论你遇见什么人,旅行到什么地方,从事什么新的工作,随着年岁的增长,你都能获得经验。尽管如此,你仍然能够计划你的生活,并且应该将生活安排好,以便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你不要凡事听任自然,要让它们按照某种方式发生,以帮助你更多地懂得生活。
例如,当你试图计划你的职业时,你应该尽可能地积累各种做事经验。特别是当你年轻的时候,你应该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尝试各种职业,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做事,在上大学时自愿承担各种不同的任务。你现在学的东西越多,你以后做决定的根据就越多。
在设计你的生活道路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经验帮助你寻找最后的适合你的职业,并且你将不得不花费几年的时间来获取经验。对它抱有希望,为它做好准备,充分利用它。假如你偶尔出了大错,可以在下面这一段评论中得到安慰。在人生的赛场上,早期有一些失利是有益的,这可以消除试图常胜不败的压力。
把握和领导交际的时机,多参加同仁间的聚会活动。现今的年轻上班族,愈来愈重视个人时间与自我生活,有的人也因此疏忽办公室中人际关系的经营。其实利用非公事的场合,如吃饭、唱KTV等,不但可拉近与领导及同仁间的距离,还可增进情谊及相互了解,彼此相处和谐,做事也会更加愉快有效。
充分利用出国的机会。一位公司的主管派两位新人到国外做市场调查,回国报告时,一位提出该国详细的经济动向统计数据,另一位则提出自己在街头观察商业活动的心得。主管会对哪一个人的报告感兴趣,相信大家一定都很明白。这个小故事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不论是公务出差或私人旅游,都应该充分利用到当地交际的机会,这不但对做事有帮助,也能让自己有更深度的体验。
吸收新知识是现代上班族的重要课题。情报网络也是个人应该经营的资产。很多领导都认为,扩展人际网络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在阅读好书的同时,将内容与其他人分享,对于情报网络的建立将有莫大的助益。在资讯爆炸的年代,读书将是获取资源相当有效的方式。
不要对临时工或后进人员摆架子。有的新人工夫还没学到,办公室的官僚恶习倒是学了不少,对于临时工或后进人员摆出一副老大哥的样子颐指气使,这是相当要不得的。进公司的前三年期间,都还不算是资深人员,有许多事必然需要其他人员帮忙,摆架子只会让自己做的事无法顺利进行。
多注意别人的优点。在这个集体生活的社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人,不管你喜不喜欢,领导就是领导,客户就是客户,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新进公司的前三年,正是锻炼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时期。
在客户的名片背面记载该位人士的相关信息。交换名片不只是了解对方的职衔,对于新人而言,更是扩展人脉的第一个方法。没有整理过的名片,任意堆放,到最后可能连自己都弄不清楚谁是谁,那如何活用名片的功能?将和客户接触的日期、讲座的事项甚至是人物性格,都可以简短记录在名片背面,这些是一个很好的个人人脉资料库。
新人可以以三成打击率为目标。球技再高超的棒球选手,都没有所谓十成的打击率。同样,在商业的世界,也没有成功率百分之百的领导。所以在新人阶段不要害怕挑战高目标,失败后也不要得失心过重,将棒球打法的定律,作为对自己的激励。
□ 找一个赛跑的对手
想想田径场上的长跑比赛,我们就可以悟出一些做事的道理。比赛开始,众人齐发,难分先后,但到了中途,选手们都会跟上某位对手,然后在恰当的时机突然加速超越,然后再跟住另一位对手,再在恰当的时机超越他!一直冲至终点。
长跑,尤其是马拉松比赛,是一种体力与意志力的比赛,而意志力尤其胜过体力,有人就因为意志力不足,体力本来还够时就退出了比赛;也有人本来领先,但却在不知不觉间慢了下来,被后面的选手赶上。跟住某位对手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产生,并且利用对手来激励自己:别慢下来!也提醒自己:别冲得太快,以免力气过早耗尽!另外也有解除孤单的作用。你如果观察马拉松比赛,便可发现这种情形:先是形成一个个小集团;然后再分散成两人或三人的小组;过了中点后,才慢慢出现领先的个人。
其实,人生不就是一段“长跑”吗?既然如此,那何不学习一下长跑选手的做法:跟住某一个人,把他当成你追赶并超越的目标!
不过,你要找的“对手”应是有一定条件的,不能胡乱去找。
你应以周围的同事或同学为目标。当然,你找的目标一定要在所取得的成就或能力方面都比你强。换句话说,他要“跑”在你前面,但也不能跑得太远,因为太远了你不一定追得上,就算能追上,也要花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力气,这会让你跑得很辛苦,而且挫折太多。
“对手”找到之后,你要进行综合分析,看他的本领到底在哪里,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对他平常做事的方法,包括人际关系的建立、个人能力的提高等,都要有所了解。研究之后你可以学习他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法下工夫,相信你很快就会取得成效——慢慢地你就和他并驾齐驱,然后超越他!
等超越现在的“对手”后,你可以再跟住另一个“对手”,并且再超越。如此不断,你一定能领先他人。即使拿不到冠军,也不至于被很多人甩下。
不过你得注意一个事实:在长跑里,跟住一个对手并不一定就可以超越他,可能你刚跟上了他,他发现后几大步就把你甩在后头了!做事也是如此,好不容易接近对手,他又把你抛在后面了。当你处于这种情形时一定不要灰心,因为这种事难免会碰到,碰到这种情形,如果能跟上去,当然是要跟上去;如果跟不上去,那实在是个人的条件问题,勉强跟上去,只会提早耗尽体力。这样是不是白跟了?不!因为你“跟住对手”的决心和努力,已经让你在这“跟”的过程中激发出了潜能和热力,比无对手可跟的时候进步得更多、更快!而经过这一段“跟”的过程,你的意志受到了磨炼,你的成绩和实力得到了验证,这将是你一辈子受用的本钱!
当然你也有可能找到了对手,但一直跟不上去,甚至还被后面的人一个个超越,这实在令人难堪。碰到这种情形,我们还是要发挥比赛的精神,跑完比赛比获得名次更重要,人生也是如此,你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只要自己真正尽力就行了。半途退出,失去奋勇向前的意志,这才是最悲哀的一件事!
□ 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我们为人处事经常取决于别人的反应,而不是取决于自己的意愿,尤其是在向“成功”、“幸福”之类美丽的字眼跋涉的路上,一切似乎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标准。弗洛伊德说:“简直不可能不得出这样的印象:人们常常运用错误的判断标准——他们为自己追求权利、成功和财富,并羡慕别人拥有这些东西。他们低估了生活的真正价值。”可是已经没有什么能够使我们停留了——除了目的。每一个人都像童话里那个被老巫婆套上了红舞鞋的姑娘,只有不停地跳舞。
47岁的南希在众人的眼中是一个成功的职业女性,可是她说:“虽然我的一些成就让人刮目相看,我却想不透大家夸赞我什么。我这辈子一直都在努力成就这样或那样的事,可是现在我却怀疑‘成就’究竟是指什么了。我永远在压力下生活,没有时间结交真正的朋友。就算我有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结识朋友。我一直在用工作来逃避必须解决的个人问题,所以我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地去完成,不给自己时间去想一想我为什么要工作。这真是疯狂。假如时间可以退回去10年,我会早一些放慢脚步考虑一下,那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感觉匮乏了。”
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匆匆忙忙的人。可是想找到真正的生活却要大费周折。文明中的男女都不得不发挥才能并且在各自不相上下却又彼此矛盾的价值中做出选择:既希望保持人际间的感受,又不能放弃积极进取、事业有成;既希望自己感觉机敏,同时又要不失坚忍自若。丽莎·茵·普兰特指出:“是不是所有忙碌的人都不想体验简单生活呢?我想也许他们试过,但是他们发现别人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放弃了尝试。”他人对我们的期望使我们受到约束。
社会生活就是一出戏,每个人都扮演了其中一个角色。扮演者的行为举止应和角色相符。但他们往往做不到,因为他们常常会遭到排斥,受到旁人的讥笑。你可能并不乐意扮演你所分配到的角色,剧组又不同意你更换,你应该意识到你有离开剧组、选择另一出戏的自由。
朋友和同事将会抵制你的任何行为变化或自我意识的改变。每个人总乐于呆在熟悉的环境中——他们懂得如何反应。此外,试图提高自己的地位可能会招人嫉妒。
然而,你一生就这么一次机会。如果你要的是金子,你不妨就去捞钱。要不然,你就总处于失望之中。因此,如有必要,你就得准备置身于“角色”之外,这可能会让你不舒服,但你自由了。不要考虑剧情的压力,决定你所需要的,必要时换一个角色,但要始终如一。没有人会接受一个变化无常的人,或一个变来变去又变成老样子的人。
一位作家指出:我们此生不一定要成大名、立大功。可是,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的梦想,并把它具体起来,使它成为可能,然后去追求它,去实现它。追寻一个梦想是一种绝大的幸福和快乐。你也曾体会过这种幸福和快乐吗?
有人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从前进的行列中败退下来,这是因为他失去了自己的意志。
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些人好像不在自己意志的指挥之下过活,而是在别人给他划定的范围之内兜圈子。他们奉为圭臬、赖以决定自己动向的,是“别人认为怎样怎样”,“我如不这样做,别人会怎样说”,或“假如我这样做,别人会怎样批评”。不幸的是,别人的批评又是那么不一致:张三认为应该向东,李四认为应该向西,赵五认为应该向南,王六认为应该向北。你如选择其一,其他三人总会指责你。
于是,时常顾虑到“别人怎样说”的人,就只好一年到头在不知究竟怎样才好的为难紧张之中团团转,总也走不出一条路来。
这种人,即使侥幸由于天生善于应付而能达到“不受批评”的地步,他最大的成就也不过是个不被讨厌的人物。别人所给他的最大的敬意,也不过是说他一句圆滑周到而已,而就他自己本身来说,因为他终生被驱策在别人的意见之下,一定感到头晕眼花、疲于奔命,把精力全部消耗在应付环境、讨好别人上,以致没有余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们并不是说,一个人应该独断独行,不顾是非黑白;而是说,我们在听取别人的意见之后,一定要经过自己的认定和理解。我们应该有主见,用足够的理智去认清事实,在决定方向之后,不再受别人意见的左右。
□ 适时进行事业转换
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总会碰到许多走不通的路,这时候,就应当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重新选择道路,绝对不要“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到南墙也不回头”。
成功者的习惯是:如果这条路不适合自己,就当机立断、改弦更张,另选更合适的新路。但是,很多人都把人生道路视为一个固定的、不可转移的东西,就像一件搬不动的笨重家具。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生活往往借失败之手,促使人们进行一次次的探索和调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失败有时并不是因为你的能力不够、学识不足,而是因为你选择了错误的目标,或者是虽然你当初选择的目标正确,但后来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专家认为,一个人至少要经过两三次变换,才能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特长的事业和奋斗目标。失败则给人以重新思考、从错误中解脱的良机。当然,如果你能在遭到失败前就适时转换方向,那是再好不过的。
美国很有名气的不动产经纪人安德鲁,最初是个葡萄酒推销员。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当时他实在不知道自己除此之外还能干什么,于是他认为自己的目标就是“卖葡萄酒”。
最初,他为一位卖葡萄酒的朋友干活,接着又为一位葡萄酒进口商工作,后来同另外两个人合作办起了自己的进口业务。这并不是出自热情,而是如他自己所说:“为什么不呢?我过去一直在卖葡萄酒。”
可是,无论安德鲁多么努力,生意还是越来越糟。在此情况下,他仍然想努力挽救败局,直到公司彻底倒闭。
安德鲁一直不愿意改行,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事业的失败迫使他去上一门教人们如何谋生与创业的课。
他的同学中有的已经小有成就,担任汽车修理工、银行职员以及小公司经理等。他逐渐意识到,这些人并没有认为他是一个“只会卖葡萄酒的人”,而认为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多面手”。大家的看法使他猛然觉醒了,他抛弃了自己原来固有的狭隘想法。
安德鲁在猛醒之后,开始仔细分析、探索从事其他行业的可能性,检查、审视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最后,他选择了和夫人一起开展不动产业务。
这种改变给他带来的巨大成功,是他从事推销葡萄酒所永远无法获得的。
安德鲁的例子说明:失败会把人推到一个转折关头,而此时的任务是做出下一步的打算。如果仍然以过去的思想来看待未来,那么人生就会变得无路可走。
探索和选择未来的道路,需要的是新鲜的思想,即运用崭新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选择新的机会。假如你能扩大视野和选择范围,就能挣脱人生的羁绊。
在这一点上,循环利用自己的才能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制片人里尔先生失业以后,便确信自己的事业从此结束了,因为他认为拍电影是自己唯一能干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他偶然碰到一位老同事,才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这位与他关系很好的老朋友认真地给他进行了分析:“其实你有很多本领。首先,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在向总部出售电影计划,这表明你是个了不起的推销员;其次,你总能为自己的电影写出最佳广告,在紧要关头把宣传工作搞得很出色,这表明你还有作家的写作能力;除了这些,作为优秀制片人,你还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听完这番话,里尔打消了原来的消极悲观的想法,从头再来。不久,他就成了一名优秀的电影宣传作家。
□ 不要轻易转行
尽管一个人最早的择业十分重要,但事实上,很多人的第一次择业并不理想。他们当初不是缺乏经验,就是顾虑太多,只能匆忙或将就地找个工作。为了生活,哪顾得了那么多?可是,这个工作一天天地做下去,一年一年地过去了,人熟了,经验也有了,从此安安分分地上班,思前想后倒也觉得还过得去。可是还有一些人一开始就干得并不那么顺心,他们埋怨自己的工作,看不起自己的领导和同事,觉得自己的工作实在没有什么熬头,再加上外部环境的诱使,于是他们想到了换个工作,为自己寻求较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还有的人则运用已经学到的经验,自己创业,当上了老板。
因此,当你确实干不下去了,或被人解雇而必须转行时,你一定要“三思”。那么“思”什么呢?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1)你的本行是不是已经没有发展前途?同行们如何看待?专家的看法又如何?如果真的已无多大发展前途,有无其他出路?
(2)你是否真的不喜欢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是否根本无法让你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换句话说:你是否越干越没趣,越干越痛苦?
(3)对所要转换的行业的性质及前景,你是否有充分的了解?你的能力在新的行业是否能如鱼得水?而你对新行业的了解是否来自客观的和理性的评估,而不是急着要逃离本行所引起的一厢情愿的自我欺骗?
(4)转行之后,会有一个适应阶段,甚至经济上青黄不接,影响你和家庭的生活,对此你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
如果你对上述问题都能做出肯定的答复,那你就可以转行了!不过,有很多事情常出人意料,事先评估和判断都很好,真正做时才发现并不像预期的那么顺利和乐观,转行也是如此。因此除非真的迫不得已,不然你还是别急于转行。至少有下面几个理由:
(1)做事时经验很重要,而经验靠的是积累,不可能速成学来,速成班教的都是皮毛而已!如果你转的行业与本行毫无关系,等于是把过去所积累的经验全部丢掉,那不是很可惜吗?而且当你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时,你又得花很多时间从头学起,这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相当惊人!何况还不一定学得好!
(2)一个人做事要有所成就,冲劲也很重要,而人到了某一年龄,冲劲就会减少。当你在新的行业进退两难时,也许一转眼已经四五十岁了,光阴虚度,不堪回首,何必呢?
(3)不要成为转行队伍里的老手。当你进入某一新行业时,过一两年这一行业又成为老行当了;你又开始厌倦,于是又重新寻找;可不到两年,你又另有企图……如此下去,你一生的职业生涯可能就是不断地转行中结束了。
当然,话得说回来,我们这里并不是教你委屈自己死守本行,只是提醒你转行的风险毕竟太大,你要有很大的决心和魄力,否则,最好不要轻率为之,尤其不能听别人说哪个行业好,就嫌弃自己的本行,心动而后行动!这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会让你一辈子都在转行,一辈子不得安定!
如果你真的要转行,那建议你从老本行出发,看看与其相关的行业有哪些。等了解清楚了再转,这样可少花力气,你也并未完全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有句话,“常移的树长不大”,如果你经常转行,不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吗?再怎么说,生活还是很重要的,不是吗?
□ 年轻人不宜着急做管理者
年轻人就如同刚刚出鞘的宝剑,锋芒四射,有无尽的锐气和干劲,可是也“过盛易折”。年轻人有的是机会和时间,不必急于去做管理者。最需要做的事是先用热火和冰块耐心地淬好自己的宝剑。
年轻人做管理者,通常有几种原因。
有的年轻人是因为年轻气盛,由于在原单位受不到重视,又受不了听别人呼来唤去,受不了莫名其妙发在自己头上的怒气,于是在顶撞管理者之后,就炒了管理者的鱿鱼,自己出来做事业,发誓自己当管理者,“活出自己的样来”让别人看看。
有的年轻人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做,敢说敢干,想凭着自己的双手打出一片天地来,他(她)做管理者所凭借的原始动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年轻人的热血和一时之勇。
遗憾的是,以上两种人做管理者,成功的机会都不是特别大,因为他们常常还不知道该如何去当管理者,还不懂得企业的发展运作规律,对于该如何当管理者知道得较少,做管理者,摆明了是“自投死路”。于是,这些不幸运的失败者,由于受到了第一次的严重打击,又很容易灰心丧气,转回头来随随便便找一份工作“混混了事”,信心和毅力丧失殆尽,无论如何都不愿尝试做第二回管理者了。这种先锋芒毕露后则一蹶不振的走极端的做法是年轻人特别要引以为戒的。
只有少数一部分人,算得上是人类世界的精英,他们虽然年纪轻轻,却极具远见。比如比尔·盖茨,在20多岁就弃学从商。因为他那时就已经认识到,如果再不从学校出来从事电脑产业就太晚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早加入一天都会比别人多出许多机会。加上这种人一般都有非凡的智慧,善于从工作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从他人那里学习,在当管理者的同时就能够逐渐体会领悟到当管理者的方法,因而获得巨大的成功。
然而,由于这部分年轻人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可以谓之为“天才”一类,所以他们的经验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及的。他们虽然是许多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但是他们的道路却绝不是大多数青年人所应该走的。否则,吃亏的永远是盲从者。试想,如果今天随便一个青年大学生都去效仿比尔·盖茨,来一个辍学从商,他们当中能成功的又会有几人呢?比起从原有的大学毕业的辉煌前景,他们中又有几人能够真的“始终无悔”呢?所以,我们最应该从那些天才青年们那里学习超人一等的眼光、魄力和勇气,而不是“东施效颦”地效仿,走他们走的道路。
年轻人当管理者,真的是要尝尽酸甜苦辣,品尽人生百味。年轻管理者心中往往会有说不出来的苦与悲。
首先,他们年纪太轻,学的东西太少,许多事情还没有弄懂,如企业的运作机制、管理方法,商业惯例等等,却又没有人能帮助一下。而书本的东西永远是死的,拿到现实中来大多用不上,他们想问一下别人,又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且如果真的样样都问别人,不但别人瞧不起你,而且说不准什么时候骗你一次。于是乎,年轻管理者只好“按图索骥”,“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看,再走一步,再看一看。一不小心,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其次,他们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因为自己见过的世面太少,应付企业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时觉得力不从心。即使真的很有管理组织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经常处于高度紧张之中,生怕出什么差错。这使得年轻管理者经常性地心律失常,久而久之甚至会心力衰竭。
再次,年轻管理者通常会带领一批年轻人去闯。因为老的职工见多识广,年轻管理者心中担心管不住老员工,带着一批新人心中比较踏实。但是年轻人都是血气方刚,在什么问题上有分歧,争论一会儿就会吵起来,吵到后来说不定就变成大打出手,最后甚至反目成仇、各奔东西。年轻人在一起相处,彼此关系真的很难协调。
当然,年轻管理者也有许多令人羡慕、自己也很得意的地方。他们年纪轻轻,便可以指挥一批人马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心中自然很有成就感。在人际交往、社交场合中,别人知道你是管理者,自然也都会刮目相看,恭敬三分。尤其是在同龄人中,比人高出一筹,别人看你都是怀着钦佩敬仰的心情。这时的年轻管理者,会感到很风光、很得意,似乎一切酸甜苦辣在这时能够得到足够的补偿。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明知艰险,却也要尝试当“年轻管理者”的滋味的原因。
有许多年轻管理者尝遍酸甜苦辣,历经千辛万苦,虽然经历过重大的挫折也毫不气馁,坚持奋斗,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勇力,下大力气去学习去提高,最后终于功成名就。
有这样一个管理者,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一个大酒店的管理者。当时原管理者因债务问题想将酒店易手,而他正在酒店工作,年轻气盛,就借钱买下了酒店。经过了几年的精心经营,他的酒店生意兴隆,规模扩大了许多,又在市内设了好几家分店,并且进军“中国饮食文化”,从民间小吃到中国名菜,高中低档供应一应俱全,在市里有了很大的名气。
当他谈及做管理者的感受时,他说“很累”。后来渐渐熟识了,他又对笔者说,如果可以重新来,他愿意再多学几年,多经历一些事情,积累下经验之后再来,那么一定会比当初容易得多。即使是现在,他心里仍然很不踏实,时常担心会出问题。业务太大,做起事也力不从心,有时间他真想再去上学,多学一点东西,但现在又实在太忙了。从他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很矛盾的,当管理者固然得意,但又心中不踏实;希望多学一些,又没有时间。所以,当年轻管理者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情。
除非确实逼不得已,非出手不可,年轻人不必着急去做管理者。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还是应该多学多练,长经验长见识,丰富人生的经历。过早地做管理者,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积累的基础还过薄,底蕴不足,好比建筑大厦没有坚实的根基,很容易倒塌。胸怀大志的年轻人最好是去找一家有规模、有前途、效益比较好的公司或工厂,一头扎进去,多学多练,为日后的出人头地、一鸣惊人打下良好的精神和物质基础。这样一方面磨炼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在工作中注意积累,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学一点。
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个年轻人,在一家公司里工作得并不很如意,但他现在并没有辞职。问他为什么?他讲这家公司本身是比较好的,比较有前途,在里面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现在常常在衣袋里放一个记事本,遇到有价值的信息就记录下来,大到公司的经营战略、管理体制,小到复印机的使用、维修,能学到的都学了,这就为有朝一日自己出去开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青年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这对当管理者来说是最有利的手段。
用心营造个人魅力!(三)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职场技巧
音画图文
感悟哲理
星座运清
生活百科
史海钩沉
健康常识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秒   感谢光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