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钠灯触发器的n:海垦新歌——写在海南农垦成立六十周年之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22:16

海垦新歌

——写在海南农垦成立六十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陈伟光 马跃峰

《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28日   01 版)

  “小海南,大农垦”。成立于1952年的海南农垦,拥有海南省1/4的土地、1/8的人口,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农垦稳,海南稳。”2008年以来,海南农垦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为目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初步实现从小农业到大农业、从传统农场到现代企业的跨越,基本形成天然橡胶、热带农业、旅游地产、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等5大产业格局,经济效益从2007年亏损4295.5万元,发展到2010年赢利5.2亿元,今年有望突破8亿元;总资产从2007年的130.88亿元,壮大到2010年的365.55亿元,增长179.3%。

  走过60年风雨历程的海南农垦,站上新起点!

  从“退场风波”到民生优先

  经过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农垦人在海南岛的荒山野岭开垦出了24.7万公顷橡胶园,创造了北纬18度以北大面积植胶成功的世界奇迹,60年来累计生产天然橡胶600多万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海南建省前,农垦一直是海南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垦人”是一个骄傲的称号。那时,海南农民做梦都想成为“农垦人”,先后有1500多个自然村、23.8万人整体并入农场。大部分农场还与周边农村建立了帮带关系,先后有200多个自然村3.6万人通过农场的帮助,基本上解决吃水难、照明难、行路难、看病难的“四难”问题。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情况颠倒过来。由于当时的体制、机制障碍,农垦人享受不到中央或地方惠农政策的阳光,职工收入及生活水平渐渐落后于周边村民。于是,失落、不满情绪在“并场”人口中蔓延、积压,终于在2006年酿成一场震惊全岛的“儋州退场风波”。

  身处“暴风眼”中的八一总场场长罗永华,回想当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两三万人集合闹事,要求割地退场,严重时不得不从省城派数千警力维稳。对这些退场职工的过激行为,罗永华虽不赞同却表示理解:那时候,一个胶工背后有几个管理人员,胶工的工资怎么会高呢?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积极性怎么会高呢?同样是割胶,同等劳动强度,胶工收入只及胶农的一半,怎么不想退出去当农民?  

  当时,海南农垦实行省部共管体制,即农业部管资产,海南省管人事。“这种管人管事管资产相脱节的体制,导致海南农垦在经济与民生的建设上逐渐被甩在了后面。”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海南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一新介绍,2000年前后,海南农垦的亏损面积达到64%,负债率达到70.4%,到了2006年,海南农垦对海南全省GDP的贡献比重已经从1988年的33%下滑到7%,生产力严重落后。

  “再不改革,死路一条!”一位到海南农垦视察的中央领导直截了当地说。

  2007年7月,由财政部牵头成立国务院“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小组”。2008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将海南农垦管理职能下放给海南省,从根本上解决管人管事管资产相脱节、改革发展稳定责任主体不统一的问题。

  “稳定是改革的前提,解决民生欠账是实现稳定的基础,必须下大力气保障和改善民生。”时任海南省政协副主席、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张力夫说。

  从2008年到2010年,海南农垦在中央财政和海南省的大力支持下,共投入近75亿元清还历年民生欠账。完成垦区农网改造,电价从每度1.28元降到0.6元;解决4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修硬板公路近4000公里,惠及人口83.2万人;建设完工12万套保障性住房。积欠的职工工资、养老金、社保费、医疗费等一并还清后,职工养老保险移交地方,保险金增幅51.13%;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纳入地方统筹。    

  罗燕清是八一农场的职工,几年前还住在破漏的瓦房里,如今搬进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只花了十几万元!”她开心地说。    

  童文杰是八一总场金川九队的队长,队里的群众一直没有办养老保险,这曾经是他的一块心病。这几年,农垦将拖欠的保险金一并补齐并移交了地方管理,他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从传统农场到现代企业

  海南农垦原有各类学校500多所,医院近100所、基层卫生所及防疫机构2236个,公安派出所90多个。垦区内教育、卫生、治安、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开支每年达10多亿元,全部由农垦承担。

  2008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把农垦改革作为全省改革的“一号工程”,实行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但是,让吃惯了大锅饭的农垦人一下子接受“社企分离”并不容易。时任八一农场场长的罗永华坦承,当时,农场的收入基本上依靠橡胶产业,而社企分离要把橡胶产业剥离出去,包括他在内的大多数场长难以接受。    

  看来,没有“思想大解放”,改革难以进行。2008年,刚过完春节,海南农垦的大小头头们被拉到定安县南丽湖,接受一场“头脑风暴”。时任农垦总局局长王一新讲第一课,题目就叫“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他还要求所有讲课专家放下任何顾忌,能怎么刺激就怎么刺激。

  整整4天的会议,使大家认识到,政企分开、社企分离是海南农垦唯一重生之路。农垦的干部把这次南丽湖会议,称作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干部们思想解放了,认识统一了,社企分离得以顺利推进。2008年12月,海南农垦19万退休职工社保移交地方统筹管理;2009年,500所中小学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2010年9月1日,海南农垦总局和海南农垦集团公司正式分开。       

  社企分离使海南农垦摆脱了沉重的社会负担,开始对集团旗下的各个产业实行股份制改造。2011年1月7日,经过多年股份制改造的海南橡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市值432亿元!12月17日,海南农垦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接下来,海南畜牧、海南花卉、海南种业等也将走向资本市场。

  以“海南橡胶”上市为标志,海南农垦正在从全国农业领域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变身为海南农业领域市场经济的领路先锋。“‘十二五’末,农垦集团预计实现销售额1000亿元,海南橡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企业!”王一新信心满怀。

  从单一橡胶到多元发展

  海南农垦拥有橡胶种植面积380万亩,年生产干胶能力达22万吨以上,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40%和30%。

  政企分开后,农垦18万职工中,10万划归农垦集团,8万留在农垦总局辖下的47个农场。留下的人,因为失去农场原有的橡胶支柱,一度陷入迷茫。

  “一方面做好思想工作、提高补助标准;另一方面号召农场二次创业。”新任农垦总局局长周公卒说,农垦总局组织场长分两批外出取经,召开农场经济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点燃他们的创业激情。

  八一农场利用自身资源陆续成立了砖厂、石灰厂以及房地产开发公司、矿产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靠着企业经营收入,八一总场创造了海南农垦的“八个第一”:第一个在垦区建起带电梯的职工花园小区;第一个实现职工年均收入过5万元;第一个实行全体员工每年带薪休假一个月;第一个建成超万套保障性住房……

  毗邻海口的红明农场,重点发展热带瓜果,荔枝种植面积达2.2万亩,年产值近亿元,成为海南最大的荔枝种植基地。“下一步着手打造城郊型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场开发办主任林鸿雕站在规划图前介绍:在海榆公路两侧荔枝、花卉基地和居民点,规划建设热带农业观光园和农家乐;利用靠近美兰机场和4000亩水面的水库和周边建设用地,发展与国际旅游岛接轨的度假、养生项目。

  三亚市海棠湾畔的南田农场,曾是全国十大贫困农场之一,如今是海南农垦二次创业的一面旗帜。几年工夫,全场芒果种植面积达4.5万亩,种植户达4623户,年产值2.5亿余元。许多家庭实现了“四个一”:一份产业、一份股份、一栋楼房、一辆汽车。穿行在漫山遍野芒果林中,但见一幢幢红瓦白墙的二层小楼掩映其间,犹如一幅幅浑然天成的精美油画。

  如今,海垦各大农场除了广泛种植茶叶、芒果、荔枝、胡椒、香蕉、菠萝蜜、槟榔等热带作物,还紧紧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难得机遇,竞相向旅游地产领域进军,目前已经规划的旅游地产项目达45个。

  60年的海垦,经过4年的改革发展,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