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太阳能热水器配件:长风:乡村建设与新生活运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4:17:10
作者:长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95    更新时间:2008-4-9
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就在距离北平仅数百里的定县,有一批从事乡村建设的人员没有来得及撤走。他们都是"平教总会"(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3年创建)的工作人员。而最担心他们安危的就是身处外地的晏阳初,此年,他四十七岁,多年以后,有人提到晏阳初大名的时候说:"举世闻名,唯我不知。"这一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十年来的中国一书,书中有篇文章《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作者就是晏阳初。他把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在回顾十年的艰难历程,他认为乡村建设是民族自觉与文化自觉的心理推迫出来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处于青黄不接,说白了就是没有建立一个适合目前中国的文化价值。乡村建设在他看来是复兴民族的根本工作。
当年在法国战场,晏阳初从中国文字中选中一千个常用字用来教华工。在他创办《华工周报》数月后,晏阳初收到了一位华工写的信,为了表示对晏阳初的感激,这位华工决定捐出他三年在法国战场上积蓄的三百六十五个法郎。这封信后来改变了他的一生。回国后,他发起全国的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尽管现在已经是1937年了,他自然不会忘记当年的慷慨言说"人的人格本来平等,原无上下高低之分。"之所以出现人格高低不等,就是因为教育机会不均等。他的平民教育经历了从城市到乡村,从识字到乡村建设的过程。而他引以为自豪的就是"定县实验"。晏阳初的设想简单的说就是以一个县为实验单位,建立一个社区生活,把它做成新中国的模范。好比当代的中国农村把华西村作为模范一样。这个小县汇集了当时的一流人才。很多人辞去高职,抛弃城市生活,来到定县。知识分子下乡在当时并不稀罕,他们认为知识分子不能只动笔墨,要亲自的参加到实践中去。自从晏阳初搞起定县实验之后,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既有中外人士,达官贵人,亦有政府要员。
定县实验包括很多具体的措施,就拿改善定县的经济来说,美国的专家发现定县的土鸡一年只能下68个蛋。晏阳初说:"中国的母鸡已经下了三千年的蛋,它们大概是太累了。"于是他引进了美国的来杭鸡与本地鸡杂交,结果新品种母鸡一年可以下168个蛋。诸多的措施都在他的理念中体现。晏阳初认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有四个缺点:愚。穷。弱。私。既然问题找到了,那么在识字的基础之上,做的事情就是要实现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二十世纪公民。既然农民能够接受这样的教育,那么他们也能够也应该实现自治,定县实验最后要建立的新制度就是为民所治,自己选举县长。但是因为日本入侵,这项制度的实施没能实现。1937年日军侵入定县,定县的民众并不屈服。不惜牺牲一切反抗日军的侵略,数千青年农民死亡。尽管闻讯的晏阳初感到悲伤,但他还是被定县农民的爱国精神感动,也使他更加深感平民教育的责任重大。
晏阳初的"平教总会"是独立的民间组织,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势力,但它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即便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派考察团去了定县,在递交给蒋介石的报告中都称赞极佳。1931年,蒋介石伉俪接见了晏阳初,他们谈了三个下午三个晚上,有一天竟然谈到深夜十二时,疲劳的蒋介石上楼去休息,但依然让宋美龄留下与晏阳初交谈。第二天清晨,宋美龄给晏阳初打电话说,她与蒋介石通宵未睡,在想民众组织与训练的问题。认为这项工作太重要了,无论如何要把基础做起来。第二年,国民政府内政会议采用定县的四大教育连环进行实验的方法,在其他各省实施。这至少说明如果执政者放弃"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做法,民间是有无穷之智慧资源供参考的。
即便我们说1927--1937年是中华民国的黄金十年,但我们依然不可否认此时的中国依然在内忧外患中生存。二七年的国共分家;三零年的中原大战;三一年的九一八;三五年的华北事变;三六年的西安事变;三七年的卢沟桥事变。在这样的环境下,旨在安定的进行社会改造,其艰难可以想象,对于晏阳初而言五年、十年的时间都是奢侈的,但他依然执著进行着乡村建设。这种"造人"的公民教育,在晏阳初看来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也是中国能够获胜的基础,只要广大的民众志气不死,国断无可亡之理。
如果说乡村建设是知识分子自觉所作的社会实验,那么新生活运动就是政治家们发起的社会实践。两者关注的都是公民教育。有一种说法,1933年盛夏,宋美龄在庐山牯岭避暑时,与一批美国传教士讨论中国情势。传教士提议南京政府如欲获得外国政府的支持和贷款,蒋介石政府必须在国内实施社会福利计划,使外国政府和旅华外人对蒋介石政权有好印象,而美国罗斯福总统正推行"新政",蒋介石不妨也实施中国的"新政"。聪明的宋美龄马上领悟到传教士所说的重点,立即向蒋介石报告,获蒋的同意。宋美龄便和传教士研究拟定了中国"新政"的细节,她为这项计划取名为"新生活运动"。不管这段材料是否足以说明新生活运动发起的原因,但是当蒋介石在南昌群众大会上演讲时,却是少有的激愤,了解情况的人说因为他曾在街头看到十岁左右的男孩子吸烟。
新生活运动,简单的讲,"就是要使全国国民军事化",就是要以"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道德标准,来统一人们的思想。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标准,以使"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达到"改造社会、复兴国家"之目的。在初期的新生活运动中,除了日常生活的规范外,国民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娱乐的法令,如禁止饭店、舞厅夜间营业等,渐渐新生活运动内容多了起来:识字、体育、守时、节约、禁烟、禁赌、讲究卫生、提倡国货、造林、放足、举行集体婚礼等,显然这些都是健康、文明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趁着新生活运动的开展再次把反毒品运动提上日程,蒋介石命令处死制造、买卖和运输鸦片者,吸鸦片的国民党和政府官员被限定在三年内戒烟。一年后,收效颇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生活运动就如此完美,一些激进分子为了表示爱国,竟然在大街上见到穿西服的就上去剪个洞。而且运动本身也有一些敷衍了事,搞形式的毛病,这些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蒋介石当然很生气。
在当时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国民政府当然知道与日本难免一战,但蒋介石一直都在采取不抵抗的政策,从他的日记中会发现蒋介石对日本也是咬牙切齿。那么,他又为何如此的妥协退让呢?在蒋介石看来,当时中国尚不具备抵御外侮的精神条件,因为中国人已丧失了"礼、义、廉、耻"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德行不修,则退"。而"赤匪之扰乱,诚为中国民族之根本大患。"当前的任务是解决内部问题,然后再积蓄力量与日本决战。怎么样团结全国民众支持国民政府,拥护国民党的领导,清除社会上的歪理学说及其恐怖暴力事件。蒋介石这点认识与宴阳初相似,那就是国民的教育。而国民的教育,就要从最小处着手,"随地吐痰、撒尿,简直只有最野蛮的民族才如此!我们一有合乎礼义廉耻的新生活,就从不乱吐痰做起!"。蒋介石承认日本人曾经也不文明,但现在文明了。如何看待中日之间的差距,不需要在枪林弹雨中见高低,只要看看日常生活就能定胜负。他特意提到日本人用冷水洗脸和每天必须吃一次冷饭的习惯。如果想战胜日本,那就把这些小事情做好,否则谈什么都是空话。这本是很简单的日常习惯,但一个民族如果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则意味着这个民族实行的是军事化生活,而军事化就是要克服艰难,团结一致。如此看来,还有什么比新生活运动更重要呢?只有奉行规规矩矩的态度--"礼";正正当当的行为--"义";清清白白的辨别--"廉";切切实实的觉悟--"耻"的新四维理念,中国这个民族才能真正的步入现代文明。
1935年,定县实验还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同一年新生活运动也开始铺广到县一级。国民政府认为农村中的新生活运动,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节省,而是如何运用科学的办法增加生产,减少农民的痛苦。但在国难当头,无疑任何一种社会实验都要融入民族自救的元素。晏阳初认为国家到了这步田地,就是因为国人的忘本,诺大的国家,庞大的人口,竟然毫无力量。任何人都可以侵略,如入无人之境,妥协屈服。任何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在国难之际献一份力量,为何中国却如此的柔弱?晏阳初再次把中国的传统思想"民为邦本"提了出来。他认为民众力量是伟大的,目前要做的就是挖掘他们的潜力,教育他们,训练他们,组织他们,发挥其应有的力量。而乡村建设目前的使命就应该如此。乡村建设已经与救国结合了,作为自上而下发起的旨在让国民军事化的新生活运动自然责无旁贷,这一年新生活运动进行到了第二阶段,主要就是训练国民的"三化"(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毫无疑问,军事化被提到突出地位。军事训练在各行各业广泛开展。国民军训的广泛开展,国民的尚武精神空前高涨。以至引起日本的不满和恐慌。尽管共产党人没有加入到这场军事训练中来,但是共产党此年进行的二万千里长征,不管对他作何种解释,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这个民族是有血性的。为了奠定"中华民族复兴之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不行的,国民建设掀起高潮,许多重大工程、项目都在极短的时间完成。而新生活运动中发动的"劳动服务运动"则配合这次国民经济建设。很显然,我们看到新生活运动包含了多种的形式,直接针对当下问题,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
抗战爆发以后,无论是晏阳初的乡村建设还是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都作了相应的调整,这自然对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有所削弱,但是谁能保证一切改革都在顺风顺雨进行呢。晏阳初领导的"平教总会"在湖南开始组建"农民抗战教育团",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农民的爱国意识,在六个月里训练约一百万人。此成果得到了湖南省政府重视,如何利用这些成果,必然牵扯到县级政府的人事变更。在与晏阳初讨论后,决定把"平教总会"已前的有效制度普及到湖南各县,并设立地方行政干部学校训练新县长等地方行政人员。当时有三分之二的县长,因为昏庸而被撤职。日军进攻湖南,三战三败,使得湖南坚持五年之久。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功不可没。
在全国人民积极投入这场民族圣战之际。新生活运动此时也加入了新的内容。新生活运动的核心思想"礼义廉耻"被赋予了全新解释:抗战中的"礼"由原来"规规矩矩的态度"发展为"严严正正的纪律";抗战中的"义",由原来"正正当当的行为",发展为"慷慷慨慨的牺牲";抗战中的"廉",由原来"清清白白的辨别"发展为"实实在在的节约";抗战中的"耻",由原来"切切实实的觉悟",发展为"轰轰烈烈的奋斗"。此新四维成了抗战时期民众的指南。其形式也相应演变与战时支援有关的活动。宋美龄把新生活运动的宗旨贯彻的最彻底,她战地服务、救助孤儿、募捐献金。主持成立了"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自任总会长,以娇柔之躯奔赴在战火纷飞的前线阵地。宋美龄是"妇指会"的总指挥,全权负责"妇指会"各项日常工作。她不断出入于保幼院、妇女干训班、伤兵医院、寒衣缝制所和疏散女工的收容所,指导着武汉及大后方的工作。宋美龄经常悄声无息地来到后方医院的伤兵病房,慢慢地走着,在病床前放下一块毛巾、一盒罐头和一包糖,并不时询问伤兵的生活状况,亲自替伤员换药包扎,嘱咐医院院长改进医疗状况。在日军飞机对重庆狂轰滥炸,6000多名少年儿童急需疏散的时候,宋美龄将自己的座车让出来,像个交通警察似的,亲自站在路当中,手中挥舞着旗子,要求来往的车辆停下来,转运孩子。读罢这些材料,总会让人感动不己、唏嘘不已。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依然在进行中,国民政府在1940年实行新县制,就是要把他的"定县实验"心得推行全国。他的最大愿望是把平民教育(定县实验的四大教育)推行到全世界。在他的认识里,人不仅仅拥有言论的自由、信仰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而且更应该有"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当然最理想的是先做好祖国的乡村建设。据说在1945年,晏阳初与蒋介石的一次会面中说:"我们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内战,他们流尽了鲜血。现在该是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蒋介石说:"你是个学者,我是个战士。"并明示消灭了共产党之后,要聘晏阳初为全中国乡村改造运动的领导。晏阳初说:"委员长,如果您只看到军队的力量,而看不到人民的力量,那么你会失去中国。"没想到一语成谶。1949年,蒋介石失去了中国,他的新生活运动也无疾而终;晏阳初失去了祖国,到世界各地去推广平民教育理念与乡村建设经验。当他九十高龄的时候,说了这样的话:"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恶习败俗,去旧创新,却不主张以暴易暴,杀人放火。……我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圣奥古斯丁说:'在每一个灵魂的深处,都有神圣之物'。人类良知的普遍存在,也是我深信不疑的。"
1937年的日军全面侵华,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国家无疑都是转折点。它中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打破了中华民族复兴之梦,让中华民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份代价,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依然还要担负。但就乡村建设和新生活运动则不能简单用失败而下结论。乡村的建设一些计划被耽搁了,但在抗战之中,晏阳初依然在推行发展定县实验。只是因为江山易主,他才不得不离开祖国,去国外推广乡村建设经验;新生活运动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做现代国民的愿望是没有错的,况且这场运动是在省钱,省力,业余及其休假时间进行,没有对社会造成任何的资源浪费。就连教育部都秉承新生活运动的精神,制定的《幼儿园小学课程标准》明确说∶"我不放弃选举权,并且自由选举我所佩服的人;我对应尽的义务不推诿,法定的权利不放弃。" 商务版的小学初级课本《新时代三民主义教科书》中则明确说明人民具有:集会自由,结社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居住自由,信仰自由。这样的宪政、民主、自由的观念,在今天的中学课本也是难以看到的。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乡村建设与新生活运动,两者都是一场社会实践,通过提高国民的素质,完成现在化的建设,弥补五四以来的文化迷茫。这种实践本质来说是超党派的,故此,当它们戛然而止的时候,并不是实践本身出了问题。所以,抗战期间它们依然表现的那样活跃,是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来自上层的保护推动突然中止的时候,实践也就结束了,而构成他失败只是因为换了执政党。事实上,任何一种社会的变革实践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失败中去总结,成功中去发展,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走来。旨在一场运动短时间就达到天翻地覆,一劳永逸。做梦罢了。今天,重温这段历史,重要的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如何借鉴,吸收他们的成果,而不是花大气力去证明所谓的"必然失败"。
参考资料:
1、 吴相湘著《晏阳初传》
2、 晏阳初《九十自述》(《晏阳初文集》)
3、 新生活运动之要义》
4、《新生活运动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