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如何截图电脑:中国人为什么写草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2:27:30

中国人为什么写草书?

(2011-12-28 15:20:12)

中国人为什么写草书?

龙城飞将

 

中国的书法中有草书这一奇葩,人们谈到草书时往往觉得它很高深,似乎只有书法家们才能欣赏,对其他人而言高不可攀。

但是,我们要思考一下,古人当初为什么写草书?

答案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为了快。古人开会也要记笔记,《盐铁论》就是一个重要会议的笔记整理。古人也要审案,审案要记录,他们没有现在的科学技术,没有现在法庭的记录员用电脑记录速度超过人们发言的速度。古人也要写文章,大脑转得快,写字跟不上,就会抱恨许多闪现的思想火花流逝。在这样强烈的需求面前,他们发明了古代在速记方面的科学技术——草书。

为了快,就不能像繁体的正体字那样一笔一划,原则是越简单越好。只有简单,才能快。

怎样才能简单?

古人写古书如何能够快?过去我试着草着写字,没有严格地按古人的《草诀百韵歌》那样写,写着写着渐悟一个原则,原来草书可以这样写:曲线的横来回划,由下而上而下为多,由上而下而上者少。曲线的坚上下拉,有的向左鼓出个肚子,有的向右鼓出个肚子。还有就是画圈,当然圈不是真正的圆,而是不规则的椭圆。这简单的笔法就把我们的基本笔划,点、横、撇、捺、折等代替了。这样写起来速度当然快了,可以随心所欲地连笔,写字速度不亚于今天我们用钢笔作笔记的速度。任何事物的出现首要的原因在于社会需求,由于古代社会也有快速写字作记录的需要,所以才有了这样简化的写法。

前几天出去开会,顺便带了几本草书字帖在会议期间不需要我发言的时间悄悄地看。当然,此时仍要一心二用,一面听会议的内容,一面想着我可能如何发言,一面在看做“私活”。看着帖,觉得更证实了我的这个想法。比如“帝”字,我看到就有两种写法,一是左右划横曲线的,二是左右横曲线再加上椭圆。

草书写出来作什么?

草书是文字,是汉字,写出来首先是让人们辩认,进行文化与信息的交流。因而草书写出来首要的原则是人们能够认识,不管你字写得好不好,首先得让人们认识。所以古人有《草诀百韵歌》,就和更早的时候李斯统一文字写法一样,为了人们易于辨识,易于交流信息。后来于佑任看到人们写法仍是很乱,比如有人追求“茴”有四种写法,“之”字有五种写法,就是束缚了思维,拼命去记忆古人这么多写法,忘记了古人当时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写法,这么多写法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之所以产生同一个许多写法,可能有多种情况。其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书法习惯,因而其作品流传于世,人们就看到相同的字有不同的写法的。其二是同一个作者在草书连笔写作的情况下,随心所欲,顺势而为地写作,同样的在不同的上下文时会产生不同的写法。这些不同的写法可供我们参考,但我们后人决不应拘泥于它们。

怎样写草书?

我认为,快速连笔,人们易认应当是其首要的原则。其实,现在许多简化字就是参考古代的草书来的。比如“书”字,就是古汉字繁体字的草书的写法,也就是古代汉字的简化字。遗憾的是,我见过现在许多书法家,许多繁体字自己并不认识,于是在字帖边上标上简体字。有的字帖也迎合这种需要,把繁体字草书的字帖旁标上简化字,便于只钻研这门独学的人们辨识。这样又有什么用呢?只封闭在一群书法家当中,没有普及到大众,没有让大众来识别。武术则不然,拉出去对练一番就可以见分晓。舞蹈和唱歌也是比试一下就能见分晓。唯独这书法里的水太深,似乎不是名人字不好,只是成了名人字一定好。

因此,我以为,现代人写草书,如果是为了与人们交流,就放下架子来,不要掩饰自己并不太懂繁体字文化的庐山真面目,直接就是草书简体字,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你所写的字,不要让人们对书法就和对太极拳一样,由于普通人们不懂,而太极拳界又不实事求是地把太极拳神功奇功吹捧上了天,使得人们既远离之,又迷信之,还神话之。实际上若读一些书论,就和学太极读一些拳论一样,会明白许多道理。

到底什么样的书法美?

不是某位书法家称某领导的字好,某领导的字就好;不是某领导夸某书法家的字好,某书法家的字就好;不是某书法家模仿某名家或大师惟妙惟肖某书法家的字就好;不是自成一体的字就好,其实有的著名才子书法自成一体,那字的美学水平简直是惨不忍睹,人们还跟在后面不停地夸他的字美到了天上,真是和太极拳界的怪现象一模一样[1]。

如何欣赏草书的美?

并不是能写草书就一定美。也不是名家写的草书就一定美。这种情况就和太极拳界一样,并不是名气大就真正懂太极,或者虽然懂太极实际上功夫并不深。这种情况也许在画家的圈子中也存在。许多年前我就开始接触到书法家和画家,当然不是中国第一流的,可能是二流或三流的吧。我感觉他们当中许多几乎一致的做法就是希望得到哪个官僚的认可,其实这官僚并不懂书法或画。然后,他们再到处去炫耀说,某某领导说我的书法或画好,所以我的书法或画好。过去鲁迅常批评一些文学家媚俗,指的也是这种情况。然后,他们也去追捧那位领导的字如何好。领导有时也会十分谦虚地说,某书法家也认可我的字。可见有些书法大家原来是这样互相追捧出来的。

实际上,欣赏书法只有一个标准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卫夫人提出的“筋书”。

欣赏书法,其他人还没有提出比卫夫人更新更高的标准,这就是把全身的力用到字上,写出来的字达到“筋书”的标准,不要有骨无肉,那是干柴。不要有肉无骨,那是“墨猪”。筋书的标准是,有骨有肉,骨多肉少,字显示出一种筋的状态,一种弹性状态。“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2]。这是作为美学作品的书法作品的创作和欣赏的基本原则。

这里一个“筋”字用神了,表达了好书法的真正的境界与表现形态,正好相当于太极拳的“柔”。太极拳拳论曰,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若用到书法上,就是三柔出一刚,身体部分要柔,笔端要柔,纸面要柔,最后产生的书法作品才可能是“筋书”。筋书不是简单地看上去有力,若仅仅是看上去有力,极有可能是僵劲。正如没练好劲路的形意拳师一样,只见其明劲,看上去很有力,未达暗劲,还不是武术的高峰。前几天一位形意拳友介绍我看一位形意拳大师的视频。他对这位拳师佩服有加,因为该拳师弟子满天下,光碟遍五洲,有次他去北京恰好在一个公园见到了这位著名的拳师。我随他一起看视频,他让我表态,我不得不说该拳师练得不错,因为人家多么有名气啊,而我是名不见经传。但我内心却发现该拳师的打拳时僵劲很大,发出的不是寸劲,而是尺劲,甚至是二尺长的劲。这么长的劲必然是僵劲了,不可能是活灵活现的寸劲。看到许多书法家的字表面上很有力,细看就可以知道是僵劲写出来的。

如何能够做到“一身之力送之”?卫夫人没有作答,实际上就是太极拳的力生于跟,形于手指。而中国后来的书法家们强调指力、腕力、肘力、肩力等,唯独不知道应当是用脚力,而主宰于腰,是因为卫夫人的秘籍没有传下来。即使是近代的书法大家康有为,在他那本只用了十七天时间写就的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广艺舟双楫》在引用卫夫人的话时,也把她上述最重要的话给省略掉了,只引用学书从写大字开始的话。可见直到康有为的书法大家们基本上不理解卫夫人所说的一身之力送之,不懂得写字是要用身体的力,他们只是强调用指力、用腕力,不注意作品的“筋书”的标准,实际上许多字是类似太极的僵劲写出来的。

为什么说许多书法家是用僵劲写出来的?

我在《关于草书的感悟》[3]中讲到那位老先生就是僵劲写字的。作为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们应当尊重人家。而且我也不知道他是如何有名,因为现在的名人太多了,名人之多多过我的朋友和同事,我记不过来。我分析他写字的姿势,首先身体的重力由左手搭到了台面上。接着力由右肩出发,经由腕力的运用而达于纸面。这样从脚到左手是一个僵劲,从手腕到肩又是一个僵劲。所以这类作品无论用多少美誉之词,我们都可以看出其中有僵劲的成份来。

近来拿卫夫人这个标准看一些近年中国著名书法家们的作品集,作者都是名家,都是某某书法协会的会长副会长之类,但我从中发现许多这样僵劲十足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怪怪的自成一体的,更是僵得别扭。据说有的书法家的握笔方法都是很怪的,在写作时身体的各部分是不顺的,足跟的力没有达到经由手腕和手指达于纸面,身体是一种僵化的状态。

也有人是“松”的状态写,但他们的“松”易偏于懈,且只是松在手指上,腕以上到肩的部分实际上是僵的,奥秘在于他们的腕向下压,不是坐腕竖指,所以肘和肩会向上抬,违反了沉肩附肘的原则,肩部开始到笔端自然是僵化了。

总起来看,草书的产生在于书写要快的社会需求。草书的笔划简化就是适应了这种需求。现代人写草书实际上就可以直接写简化字,因为简化字是古代繁体字连笔草写的。《草诀百韵歌》可以作参考,有助于人们记忆繁体字的连笔写法,但不必拘泥它的写法。人们完全可以以现代的简体字连起笔来成为现代草书。写字的美学价值在于全身的力达于纸面,从而达到太极拳的“柔”,即卫夫人所说的“筋书”的状态。“筋书”,卫夫人赞之为“圣”!

 

201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