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xp屏幕亮度怎么调:人身36重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29:31

引自:http://tw.myblog.yahoo.com/huchingju/article?mid=20&prev=21&next=19&l=f&fid=8

人身36重穴


作者:胡清如


九個死穴的位置。
1、天靈穴:此穴即小兒頭頂跳動的位置,如被重擊致命。
2、氣門穴:此穴位於咽喉下凹入處,氣管和食管門戶。
3、當門穴:此穴位於胸部心口間,即心窩心臟部位。
4、臍門穴:此穴位於肚臍間,內適當橫結腸部位。
5、下陰穴:此穴即男女私處,為下部要害。
6、腦海穴:此穴位於後腦枕骨之下內凹之處。
7、天隙穴:此穴位於耳後下面突入處,神經密佈。
8、背樑穴:此穴位於頭頸後脊骨上部第七節,為神經中樞,連接後腦,前為肺尖。
9、脊心穴:此穴位於腰脊骨由下數上第七節,為脊節最弱地方,且屬神經中樞,與背樑穴有上七下七。
九個暈穴的位置。
1、太陽穴:此穴位於頭部兩額角,神經密佈輕擊暈重死。
2、聞聽穴:此穴位於耳孔外骨縫處,神經密佈。
3、腮角穴:此穴位於下顎骨角的骨縫處,神經密佈。
4、玄機穴:此穴位於胸骨頂下面約二寸的中央部,適當支氣管分叉點。
5、將台穴:此穴位於乳頭上部約一、二寸地方,左穴適當心臟大動脈及肺部位置,右穴適當肺部要害,輕暈重死。
6、期門穴:此穴位於「將台穴」略下的外斜地方。
7、章門穴:此穴位於「期門穴」下部第十一根肋骨尖端,右穴最重要,適當肝臟部位。
8、尾龍穴:此穴位於脊骨末端,為神經中樞的末梢。
9、湧泉穴:此穴位於足底中心,神經密佈。
九個啞穴的位置。
1、肩井穴:此穴位於肩內凹入處,神經密佈。
2、啞門穴:此穴位於「腦海穴」下面,適當喉間聲帶位置,腦神經密佈。
3、鳳眼穴:此穴位於背後第二節脊骨的兩側骨縫中,與肺葉相連,神經密佈。
4、入洞穴:此穴位於「鳳眼穴」下外斜部,適當胛骨縫中,前為肺尖位置。
5、鳳尾穴:此穴位於「入洞穴」下部約三寸處,適當第七、八背後肋骨縫中,腋窩斜出部位,前面為肺部。
6、精促穴:此穴位於「鳳尾穴」下部,前面與「章門穴」遙遙相對,由下數上背後肋骨第二、三條骨縫中,左穴適當脾位,右為肝位。
7、笑腰穴:此穴位於「精促穴」下面,即人體軟腰部位,為肋骨末端,腎臟位。
8、腕脈穴:此穴位於手腕部的中心,即中醫按脈位置。
9、太衝穴:此穴位於足面姆與第二足指骨縫中。
九個麻穴的位置。
1、巨骨穴:此穴位於肩骨與上臂骨啣接的骨縫中,為大麻穴。
2、天柱穴:此穴位於後頸部的兩側,神經密佈。
3、臂儒穴:此穴位於上臂部中央,麻力極大。
4、曲池穴:此穴位於肘部關中央。
5、虎口穴:此穴位於手部大姆指與食指骨縫間,麻力極大。
6、白海穴:此穴位於大腿內側下部約四寸位置。
7、委中穴:此穴位於腿部膝蓋後方,正當大腿骨與脛骨聯接骨縫。
8、築賓穴:此穴位於小腿後背部中央,麻力極大。
9、公孫穴:此穴位於足部踝骨與脛骨啣接部凹入地方。
    以上死暈啞麻重要穴道,乃是人身上的要害,如被擊,重即死,輕則傷,受傷後如
不立即醫治,日後有喪命或殘廢之慮,故學拳者出拳要有善心,防身更應留意被擊。
72/02/15刊載於高雄體育雜誌(03:19)
胡清如電子信箱huchingju@yahoo.com.tw

 

 

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3f30401000aub.html

两仪点穴(2007-07-18 13:35:42)

 1、手秀手出于四方符金打直劲

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注视前方,右脚向前跨一大步成右弓步,同时两手在胸前挽手后沉肩坠肘,右手由胯眼出,腰眼送,拳眼向上,向前猛发抖劲,发力时右手变实拳,拳稍低头,脚到拳到,上下一音,着力点是中指和食指,但必须是空拳,速发速回,回时变手,回到原来的位置有柔过劲刚之说。


注:此拳点黑虎偷心穴,也叫中心穴,此劲万万不要点太深,点后对方脸色发黄,两腿发软,口吐黄水,心里明白但四肢不能支配。

解法:将患者扶起,施术者站在患者的左边,左手掌按住患者中心穴,右手沉肩坠肘,以右前方伸掌向患者的后心穴猛给一掌,力要适当,患者立刻恢复正常,但必须在老师的辅导下施用,如方法不当,患者会口吐鲜血。


2、无极拳出于南方符火攥劲

自然站立,目视前方,右脚向前跨一步,同时沉肩坠肘,两手在胸前挽手变空拳,拳心向上,同时向前上方猛发抖劲,着力点是拳,速发速回,回到原来的位置,腰、脚到拳到,上下一致。


注:此拳点击对方血海穴,气海穴,击点后对方出现抬头,两眼上翻,后倒,有话说不出,脸上出现红色。

解法:将患者扶起,施术者站在患者的左方,右掌猛刻患者的凤凰穴,患者两眼立刻恢复正常,然后右手掌猛平击患者后心穴,立刻恢复正常。


3、混眼手出手东方符木打抖阴

自然站立,两眼注视前方,左猛转身90度,右脚向前跨一步,成马步,同时右手从胯眼出,拳心朝下拳眼朝上,手腕上挑,向前上方变空拳猛发抖劲。着力点是中指和食指,速发速回,回到原来的位置,腰、脚到拳到,上下一致。


注:此拳点击对方海穴、肺花穴、血海穴、气血复合穴。击点后,患者立刻倒地翻滚不止,呼吸困难,脸上出现青色。

解法:将患者扶起,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掌从患者的两肋间向里合,然后站在患者左侧,左手掌按住患者前心穴,左手掌猛平推患者后心穴,可立刻恢复正常。


4、太极手出于北方符水打泻劲

自然站立,全身放松,注视前方,右脚向前跨一步,成右弓步,同时体左转180度,目视对方。同时右手随右脚稍上提运动劲变空拳太极拳,拳眼向下,随右脚跟发抖劲,左手在胸前立掌,脚到拳到,上下一音。


注:此拳点击对方丹田、水分、关元、中极。击点后卷体,低头、闭眼,重者尿血,呼吸困难,不言不语,脸皮出现黑色。

解法:把患者扶起,施术者站在患者的左侧,用右手掌猛上托患者的尾骨,然后站在患者身后,两掌从患者的两腰眼向上托合至中心穴,再站在患者的左侧,左手掌按住患者中心穴,右手掌猛平推患者后心穴,可立刻恢复正常。


注:这四种劲法是两仪拳十二种劲法的其中四种,是两仪拳历代师父不传之秘,每一种劲点后出现的症状都不一样,而且吃药打针无效,无法用医疗手段解救,解铃还须系铃人,击点者可一掌见疗效,恢复原状,体现了两仪功法,制人而不伤人之特点。


两仪点穴是闭交通之道,断运输之功,水管断水,机器缺油之意也。人之一身,外有五官四肢,内有五脏六腑,全是经络为渠,血脉为溉,经络断则失气瘫,血脉断则失知觉。


两仪拳的劲全是灵劲,虽然在人体表现没有什么冲击力,但是浸透力极强,在人体内部发出很大的功率,从而达到制人不伤人之目的。但是要想使这种劲浸透到人体内部,必须学会正确的方法,利用意念与精气的关系和拳形、劲法,如果这种劲掌握好,小劲也能达到目的,否则,会出现危险,要求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练习使用。


拳谚云:一且一蹭,一软一硬,随身调动,两眼掌令,内功不动。

一闪为巧,二闪为妙,贵在三闪,三闪如神,万变不离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