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动衬氟蝶阀:苏格拉底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47:01
刘以焕 王凤贤   编著
目 录
第一章................. 从容服鸩安然弃世/1
第二章............. 人生一知己——克里同/13
第三章................. 古希腊雅典的盛世/26
第四章....................... 上半生生涯/50
第五章....................... 后半生生涯/99
第六章...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精神形成的氛围/144
第七章................. 故旧、门生与学派/173
结语/193
第一章  从容服鸩安然弃世
引言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罗马奠定的基础,就没有近代的欧洲①。”英国诗人雪莱也说过:“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我们的艺术都植根于希腊。”在古代希腊,各个领域都有极其光辉卓越的成就,特别是当时的文化艺术更是丰富多彩,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还继续供给我们以艺术享受,在某些方面还作为一种标准和一种不可企及的规范。②”尔后,西哲罗哲又说:“从古希腊那里,我们引导出文学、艺术、哲学和纯数学,以及我们外貌中的文雅部分。”关于哲学,恩格斯还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③泰西具有极其深远影响的“希艺复兴”,其主旨及主要内容就是复兴古代希腊的文艺。由此可见,古希腊化,其中也含哲学,开西方近代文明的先河。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65页。
③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368页。
古希腊文明中哲学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希腊的哲学由神话发端,这是有关哲学发生学的共识。最早记载奥林匹斯山诸神的神话是荷马的史诗及赫西俄德的《神谱》。据说,荷马是公元前850年的人,他的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及《奥德赛》中所叙述的故事在此之前已经流传几百年了。赫西俄德,相传,也是与荷马同时代的人,他的《神谱》中所记述的诸神也已流传了几百年。从发生学视角来察审,由于人们好奇产生了哲学。宇宙间的各种现象,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而且还变幻难测,人们对之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对这些产生了好奇心,设立各种题目,对之溯本求源,不断地深入追究,“哲学”就这样产生了。“哲学”一词,按古希腊文组词的两部分来诠释,就是“爱”和“智慧”。西哲柏拉图说过:“只有那些天分极高的人,更富于神秘的人,才能发现这类事物,适当地分析它们,理解它们。①”柏拉图的高足亚里士多德干脆将“爱智慧”与“爱奥秘”作为同义语对待,这样,“哲学”与“神学”就契合了。古希腊哲学由此起始。第一阶段(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是从古希腊哲学的产生起到智者活动时期止。这是早期的希腊哲学,人们通常称之为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在这一时期里,古希腊的先哲们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对宇宙万物自然的探讨,为此,人们称这些哲人为自然哲学家。随即,智者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中心从神转到人,这是对宗教,也就是对神的绝对的挑战。在这一阶段中,哲学对于宗教,当然涉及到神,起到了积极的破坏作用。第二阶段(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4世纪40年代)是从苏格拉底始经过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这一时期,古希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已逐渐从殖民地区转入希腊本土,当时雅典就成为哲学活动的中心了。对这一历史阶段,学人们称之为古典时代。这一时期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都极为重要,这是古希腊哲学进入鼎盛的时期。古希腊哲学在这一时期中讨论的重点是关于人和社会问题。因此,西哲亚里士多德说:“这个时期人们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哲学家们把注意力转向政治科学和有益于人类美德的问题。①”这一时期的主要哲学家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第三阶段是指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这一时期,古希腊社会动荡不安。但古希腊文化不断扩大传播开去。这一阶段时限较长,有850余年之多,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到新柏拉图主义的普罗提诺殁为止。这一时期的哲学活动主要是在雅典、亚里山大里亚和罗马等地。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希腊哲学主要是诠释前辈们的著作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当然没有什么真知灼见,但这一时期的哲学与当时政治和社会联系得十分紧密,目的是为当时的现实问题提供答案。
①柏拉图:《巴门尼德篇》,135页。
①亚里士多德著《动物的结构》一书。
苏格拉底在古希腊哲学史上是承前启后的哲人。在他之前自然哲学已经走完自己的历程,随之而起的智者,致力于有关社会和人,以及道德和伦理方面的探讨,在开初,苏氏也和他们有一定的认同,但随之他却坚决和智者们的怀疑论划清界线,对他们的相对主义提出质疑,大力倡导理性。由于苏氏的发轫,其高足柏拉图及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踵事增华,古希腊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因此得到构建,古希腊哲学光辉灿烂的全盛时期,也是古希腊文化的鼎盛时期也同时出现。西方哲学和科学的主流是理性主义,这一传统就源出于苏氏的倡导。这一主流继往开来一直影响着西方的全部文明,而且这一影响还将持续下去。苏格拉底作为承前启后和西方理性主义的倡导人,以及西方全部文明的先驱,其功是不可没的。当然更令后世莘莘学子仰慕的是他恪守不移的哲理和道德伦理原则,而他的悲剧命运及以身殉道的精神人们不仅为之景仰,而且寄予无限的同情。由于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述而不作”一样,没有遗存下他自己本人所撰写的著作,关于苏氏本人生活经历及学行的记载也少得可怜,这样就只有通过苏氏的高足柏拉图及其著作以及他的门人色诺芬的《追思录》来了解与研究苏氏了。虽然苏氏的思想及道德伦理观念和他的高足柏拉图的哲学交融在一起,有些地方难以区分,但苏氏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和柏拉图辨析开。这就是因苏氏着力于道德领域,他所倡导的哲学变革是要从自然哲学转向世间的日常生活。这也就是把原来自然哲学的主题转向人身,使人们在自身的本性中孳生出理性。这样不仅更新了道德价值,由此也促使古希腊的哲学、科学和文明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当然西方的思想传统也因此受到深刻的影响。由此足见苏格拉底在古希腊哲学史及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了!
1.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年,正值华夏战国时代的初期(周安王三年),古希腊雅典的三位罗织罪状的检查官:墨勒托斯,一位拙劣的悲剧合唱歌曲的作者;安尼托斯,一位制革的匠人;一位演说家,一起指控当时著名的学者、哲学家苏格拉底有罪。他们对苏格拉底指控的基本内容如下:“苏格拉底违反法律表现在他不尊敬城邦所信奉的诸神,而且还引进新神;他的违法还表现在他蛊惑青年,使之误入歧途。”不知道这三位检察官用了些什么证据,竟然说服了雅典的公民,让他们认为城邦应该判苏格拉底死罪。这样,苏格拉底就被宣判为有罪,定为死刑。但是没有随即行刑,推迟了一个月以后才执刑。在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有充裕的时间与机会出走逃避。他的朋友克里同曾多次劝说他远走高飞,但他不为所动。因为苏格拉底自认是一名雅典公民,就要遵守雅典所制定的法律,以身殉道,甘愿受死。苏格拉底还认为,如果在他的朋友及学生的协助下越狱逃走,是“以错对错”,这种办法不可取。另外,按照当时雅典的法律规定,所有被判有罪的人都可以请求宽恕。但是这样做就等于承认自己有罪,当然苏格拉底是不愿意这样做的。当时雅典法律还规定,被判有罪的人还有自己选择某一种刑罚的自由,即在认罪的前提下交罚金或者选择被放逐处罚。这些都是古希腊雅典当时宽容的民主措施。然而,苏格拉底一贫如洗,他声称,自己没有这笔钱,也不愿意交罚金。苏氏也不愿意领着妻子和孩子,在法庭垂泪乞求同情和宽恕。他倔强的态度惹怒了法官,但他表示“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还坏得多的苟且偷生”。苏氏对死也不畏惧,因为他认为“灵魂不灭”或“灵魂转移”,人死后可以到另一世界,即冥府,在那里,“充满希望”的新生又将开始。他视死如归,最后临危不惧,饮鸩就刑。
那是5月间的一天,苏格拉底将饮鸩就刑。当死神的脚步向苏氏越来越逼近的时候,在囚禁着苏氏的地方聚集了不少人,其中有他的挚友克里同,还有其他的朋友及他的学生。这时,克里同问苏格拉底:“你还有没有别的事情要作交待?如关于你的家人或其他别的事,我们都是愿意尽力去做这些事的。”
苏格拉底回答道:“没有什么事情。我只是希望你们能按照我往常所说的那样去做,要好好照顾自己。你们若是能好好照顾自己,就等于是帮助我和我的子孙后代。要是你们不好好地照顾你们自己,不遵从我方才及以往说过的道理,不管你们现在如何郑重地答应我所要做的许多事,那都是没有什么用的。”
克里同说道:“我们一定要努力去做的,但我们该怎样安葬你呢?”
“按照你们所想的方式就可以了,只要你们心中真正感到我还存在着,并没有离开你们,那么你们就以你们所想的方式埋葬我吧。”苏格拉底说完这句话后微微一笑,看着围绕在他身旁的众人,接着又说:“各位,克里同并不了解现在的这个我就是苏格拉底,反而认为在不久后他看到的尸体才是我,所以才向我提出如何埋葬我的问题。在我饮鸩去世后,我要告诉你们,我去另一个国度了。有关这个问题,刚才我们谈论了许久。这是因为一方面希望你们镇定下来,另一方面,也是在安慰我自己。可是我们之间方才的谈话,好像克里同并没有听进去。我恳求你们向克里同担保,向他作保证,我死后是不会留在这儿的,会去离这儿很远的乐园。这样一来,克里同的心情就能平静下来。那样,在他看到我躯壳被埋葬或焚化时,他的悲恸或许要减少的,因为他不会感到那样做不是对我的虐待;同时,在埋葬尸体时,他不至于说:‘埋葬的是苏格拉底。’克里同啊,你必须丢掉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想法,以免伤害自己的心灵。你要鼓足勇气说:‘埋葬的只是苏格拉底的躯体。’关于怎么样埋葬,就照你的意思,按照现行一般的民俗做就行了。”
苏格拉底说完上面这些话后就站起来,然后走进另一间房子去沐浴。这时,克里同和其他人留在外面,没有跟着进去。他将苏格拉底向他们说过的事情提出来,大家互相间讨论讨论。对于这些,他们进行了回忆、反思,对于苏氏以往的不幸遭遇,感到哀伤和叹息。在场所有的人都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一群没有父亲的孤儿,必须就要面对寂寞和现实的人生。
在苏格拉底沐浴完毕以后,他的家人,包括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17岁,名叫兰普罗克勒斯,另外的两个都还很小,以及他的第二个妻子克珊狄波斯,来到他身边。苏氏当着克里同等人的面将他迫切希望的事向他的家人讲了,作了交待。然后让妻子和孩子先回去。随即转身到克里同等人处。这个时候天渐渐黑起来了,苏氏坐了下来,便不再多说话了。不一会儿,由11人组成的刑吏队的一名下属走近苏格拉底的身旁说道:“苏格拉底啊,你跟别的囚犯真是很不同呀!在我接到命令要他们饮鸩就刑时,他们要不是耍赖就是咒骂我。而你对我从来没有埋怨过。自从你被关在这里以后,我已经了解你是这座牢里所有犯人中最高尚、最温和也是最伟大的人物,到现在我相信了这一点。你是一位很明事理的人,你清楚,有关你的事,责任不在我,因此,对我也不生气。想来你也明白,我要对你说些什么,我就是要请你保重,也要请你对这无法改变的事,要以轻松平静的心情忍耐下去。”
这人说完上面这些话以后,就淌着眼泪难过地离开了。
这时众人沉默,苏格拉底对正离去的那人的背影说道:“你也要保重,我会照你所说的话那样去做的。”
然后,苏氏向克里同及其他在场的人说道:“那个人跟我很亲近,他一有空总是来和我说话。像他这样的人现在已经不太容易找到了!我是由衷感激他。克里同,我们要照他所说的话去做。请你叫人把鸩,即毒药拿来好吗?要是还没有准备好,就让他们赶快准备吧。”
克里同回答道:“苏格拉底,可是太阳仍然照耀在山顶上呢,还没有落坡。其实我也知道,不少人接到就刑的通知后,总是要拖延一段时间才饮鸩,即毒药。他们还要尽情吃一些美味,最后欢乐一番,然后才去死。所以,你用不着那么急,时间还是有的呢。”
苏格拉底回答道:“克里同啊,那些人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对自己有好处。但是,我不像他们那样也是有理由的,因为我觉得推延饮鸩,即服毒的时间,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用的。如果到了这时候,还什么也放不下,只能增添些自我嘲讽而已。因此,还是照我的吩咐去做吧,不要再坚持了。”
到了这个时候,克里同只好用目光暗示在旁等候吩咐的小童,那个小孩就走到外面去了。一会儿,这个孩子又走了回来,并且领着一个人进来。这个进来的人手里捧着一只杯子,里面盛的就是鸩,即毒药。于是,随时都可饮鸠就刑了。苏格拉底对这个手里捧着毒药杯的人问道:“请你告诉我,我该怎样做才行?”
那个人说:“你喝下这杯毒药以后,只要不停地在这里走,如果感到两脚逐渐沉重起来,而且越来越重,于是你就躺下来。这就表明毒药已经生效了。”
说完了这些话,此人就将盛着毒药的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把杯子接了过来,脸色一点也没有变,镇定自若,跟平时的表现完全一样。他看了一看把杯子递给他的那个人,然后问道:“我可不可以从杯子里取一点出来,把它献给神呢?”
那个人回答道:“我们准备的毒药的分量刚刚好。”
苏格拉底于是说道:“这我是知道的,我只是想向神祷告罢了,祷告我从这个世界到达另一个世界,能够平安幸福!这也是我用这杯中之物作为饮料,以此来向神许愿。”
苏格拉底把毒药饮下去了。
方才,在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在抑制自己,尽量忍着眼泪,不要哭出来。但他们看到苏格拉底喝光毒药就刑时,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了,不得不捂着自己的脸哭了起来。要是说这是为了苏格拉底而哭泣,倒不如说是自我悲伤,感到自我的不幸,为的是丧失了这样好的朋友和老师而哭泣。克里同最不能抑制自己的眼泪,因而站了起来。在场的阿波罗多罗斯是苏格拉底的好友,眼睛早就哭红肿了,现在更是情不自禁,呜呜地痛哭起来,泪流满面,悲伤极了。阿波罗多罗斯悲痛欲绝的表现,使在场所有的人都受到感染,大家难过得更不能自制,悲恸到了极点。只有苏格拉底的态度十分从容,镇定自若。他看到众人的这种情形,说道:“你们到底在干什么呢?真是让人受不了。我之所以要把女人和孩子打发回去,就是怕他们像这个样子。我经常听人说,作为男人,应该安静地死去。所以你们面对着我,应该镇定下来,要坚强些!”
周围的人听到苏格拉底说的话,都觉得不好意思,于是全都抑制住了自己的眼泪。然后大家看着苏格拉底在不停地走动,逐渐发觉他的脚步沉重起来。拿鸩,即毒液给苏格拉底喝的那个人,就让他躺了下来,然后用手在苏格拉底的身上摸了起来,并对他左右的脚踝进行检查。这个人用力压住苏格拉底的脚踝,并问道:“感不感觉痛?”
苏格拉底回答说:“不。”
那个人又按他的膝盖,并告诉周围的人,说道:“苏格拉底的身体已经慢慢地僵直了,已经没有了知觉。”
那人又重复地摸了一次,再对众人说道:“要是僵冷到了心脏时,就可以说一切都结束了。而现在他的下半身大部分都已经僵冷了。”
这时,那个行刑的人在苏格拉底的脸上盖了一层布。就在这时,苏格拉底将盖在脸上的布拉开,开口说话:“克里同,我还欠医神阿斯克勒皮俄斯一只公鸡(这是医神的圣物),请不要忘了,要还给他。”
这就是苏格拉底临终时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克里同赶忙对苏格拉底说道:“好的,还有没有其他别的事情呢?”
这时,苏格拉底已经无法开口回答了。舌头已经僵直了。随即,苏格拉底的身体痉挛了一下。那个行刑的人当即把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拿开。这时苏格拉底的两眼已失去了光彩。克里同用手轻轻地按摩着苏格拉底的双眼和嘴,使之能安然地阖闭起来。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第二章  人生一知己——克里同
1.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克里同和苏格拉底同年生,是同一区及同一族的人,他们是总角之交,又是多年的老朋友,克里同的儿子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克里同本人有时也去广场听苏格拉底讲学,正如李义山《哭刘蕡诗》云“平生风义兼师友”,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也有“风义生平师友间”的语句,克里同与苏格拉底间也是“师友间”的“风义”。克里同是雅典的巨富,在苏格拉底受审时及苏氏投入狱中后他都不止一次表示愿意出重金为苏格拉底免除一死。但是对克里同的好意苏格拉底是执意不领情的,他要舍身取义,为维护雅典民主制度所制定的法律献身、殉道。苏格拉底认为交纳赎金以求免于一死,实际上是承认自己有罪,这是苟且偷生。而不承认有罪,甘愿接受法律的裁决,虽然被处死了,但大义凛然,作为哲人,是最崇高的殉道表现。
天刚亮,狱中的苏格拉底睡觉方才醒来,立即看到挚友克里同坐在自己的身边。苏格拉底并不知道克里同这么早来狱中探望他的原由,克里同如此早到狱里来是带来一个意料之中的,但是苏格拉底的友人及弟子都不愿意知道的消息。因为这一消息对他们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这是一条什么消息呢?克里同要告知苏格拉底的消息是前往提洛岛献祭的船,在这一天就要返回来了。这就距苏格拉底死亡不远了!事情是这样的,在苏格拉底被判决死罪后,正值雅典的德利阿节,庆祝这个节日的仪式是雅典派遣代表团乘船到提洛岛去向阿波罗神献祭,相传阿波罗神出生在那里。这一习俗起源于有关忒修斯誓言的传说:从前,载着忒修斯和少男少女的船,在驶向库拉岛的途中遇难,于是他起誓:要是有人把我们救起来,我们每年都将把祭品献给阿波罗神。果真,他们被救了。起初,每年献祭的是7对童男童女,受祭的是人身牛头的怪物。后来,忒修斯杀死了这一怪物,于是免除了献童男童女这一残酷的陋习。为了纪念忒修斯,献祭照常。德利阿节的时间是雅典的11月份,即现时的5—6月间。按照雅典的法律规定,判死刑是在当天日落后执行,苏格拉底当然也不能例外。不过在苏格拉底死罪的前一天,驶向提洛岛献祭船舶已举行了装饰船尾的仪式,以此表示献祭的时刻已经开始。由此时起到船从提洛岛返回雅典抵岸为止,在城中要保持绝对的洁净,不能在这一期间执行死刑。由于这个缘故,施于苏格拉底的死刑得推后。这样,苏格拉底在狱中关了30天左右。有些时候,献祭的船在海上遇到风暴,会延长返回的日期。但克里同已探悉到确切的信息,船已从提洛岛返航。这样算来,苏格拉底只能再活一天了,下一天傍晚就将被处以死刑。
当克里同得悉献祭的船很快就要从提洛岛返回后,天还没有亮就来到囚禁苏格拉底的监狱。克里同给监狱的看守一些好处,看守就让他进入苏格拉底的囚室,然后在躺着的苏格拉底身旁坐下。在苏格拉底醒来后,克里同告诉他船当天就要到的消息,这就是说苏格拉底就剩下最后一天了。可是,苏格拉底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他在醒来之前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有一位贤淑秀丽的女子对他说:“苏格拉底啊!你将在第三天前往天堂般幸福富饶的弗塔雅。”
“弗塔雅”一语源于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伊利昂纪》,原意是表示返回故乡,在这里暗示为“人生的归宿”。克里同对这一点是了解的,因此在听完苏格拉底描述完他所经历的梦后说道:“这个梦真有些奇特!可是,我最爱的苏格拉底啊,请听我说,趁现在还来得及,赶快逃出去远走高飞吧!要是你真的被处死,我不仅失去一位良友,而且还蒙上不白之冤。那些不了解你和我的人,会认为我把金钱看得比朋友还重要,不愿意花钱把你救出来。世间上最可耻与不义的事莫过于看重财富而轻友谊和朋友;世上的人必然不会相信我曾经尽力劝说你逃出去远走高飞,但是你却拒绝我。”
苏格拉底听了克里同说的这番话后说道:“亲爱的克里同,我们何必去顾及某一些人的看法呢?只有那些贤者的看法才值得我们予以尊重。”
克里同接着说道:“你说的也对。但是,大伙的意见、社会的舆论,也是不能忽略的。就拿判你死罪这件事来说吧,就是最好例证了。那些受到众人非议的人,不仅会出现小的误会,也会蒙受很大的冤屈。”
苏格拉底听了克里同的这番话语后,颇不以为然,说道:“克里同啊,要是众人的力量能酿成大患,我倒是乐意看到的;因为群众能酿成大患,也就有能力做大善事,难道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可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群众既不能使人成为贤者,也不能使人成为愚人,他们所做的事大多是偶然所造成的。”
克里同虽然无法反驳苏格拉底的这个论点,但还是继续对苏格拉底说:
“你用不着担心我和其他的朋友,你若是能逃出去远走高飞,别的我已经做好安排工作了。虽然我也许被告发,最多是破财,花点钱罢了。为了要救你,就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我现在苦苦哀求你,逃出去远走高飞吧!”
对自己逃出去牵涉着朋友们的安危,苏格拉底确实考虑过。但他所想到的远非就这一点,他认为自己应按公理、正义而行,不能受外界舆论所左右。但克里同仍然费了不少心思,动了很多脑筋,再费唇舌去说服苏格拉底。克里同继续说道:“其实,你用不着为我们担心,监狱看守索要的数目并不大,告发你的人的要求也不太高,用不着花许多钱就能满足他们。只要能把你救出去,花多少钱我是不在乎的,我相信我是有那份能力的。你要是不让我多花钱,那些常来看望你的雅典以外的友人,也是很愿意解囊相助的。例如塞凡的希米亚斯,已经筹措了一大笔钱,目的是为了帮助你。另外还有柯美斯等人,也都筹措了一些钱。请你不要为钱财的事操心。至于逃走后的去处,那就更用不着担心了,到处都有朋友欢迎你。要是你愿意去塞桑尼亚的话,那儿也有我认识的朋友,他们对你都十分仰慕、十分敬重,你在那里一定会过得很愉快的!”
克里同思索了一会儿又接着说道:“我不认为你所做的事是对的。你完全可以自己救自己,为什么不自己救自己呢?你要牺牲自己去殉道,正好落入指控你的人所设的圈套。为了要把你除掉,他们处心积虑地设下陷阱,你不就成为他们的帮凶了吗?人们会认为你根本不顾自己的孩子,你是应该养育他们的,但你却扔下他们不管,对他们未来做什么你也不作打算。以后,他们就像孤儿一样了。你要知道,如果不打算抚育子女,就不应该让他们出生人世。你如今所要做的是舍难就易,勇敢者是不这样做的!你曾公开宣称,要将生命奉献于追求道德涵养的境界,所以,你这样做是不应该的。”
苏格拉底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克里同又口若悬河地说起来了:“关于这件事的发展,有人会指责我和你的其他的朋友胆小、无能。本来,人们指控你的这件事,不通过法律途径是可以解决的,但事情的变化完全出乎意料,你不仅被送上法庭的被告席,甚至被判了死刑。仔细想想这件事的变化过程,真有些令人哭笑不得。世人一定会认为我们办事不力、胆小,本来我们完全可以救你,你也可以自救,但是这些机会都一一错过了。这些对你,对我们的名誉都不好,也是不幸的事。苏格拉底啊,请你要好好想想呀!”
克里同的表情十分忧郁,也显得无可奈何,突然间,他又若有所悟地说话了:“实际上现在根本没有任何考虑的必要了,这是因为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今晚必须采取果敢的行动,如果动作不够迅速,一切都会失败的。苏格拉底啊!请你照我的话做吧,不要再犹豫了!”
苏格拉底对克里同的一片赤诚十分感激,但他不愿逃出去然后远走高飞的初衷并未有所改变。苏格拉底有自己的道德观念,他认为逃出去远走高飞的行为是不正当的。挚友克里同的开导和劝说,使他的心情感到特别沉重,因为苏格拉底本人就认为逃走是不对的举动,但克里同的美意又使他难以拒绝。眼下,苏格拉底就处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他为什么不愿逃出去另作打算呢?这具体牵涉到苏格拉底对雅典城邦所制定的法律的态度。苏格拉底认为法律具有普遍的正义,它是指导雅典城邦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如果他听从挚友克里同的劝告逃走的话,雅典的法律就会对他提出各种责难。这就是判决的本身是合法的,其权威性受到来自个人的挑战。这样,雅典城邦难道还能存在下去吗?退一步讲,即使城邦法律所作出的判决是不对的,错待了对方,就是这样,也不容许违背法律。这是因为城邦是生育你、抚养你的地方,又在这里教育你成人。这样,你与城邦就如母子之间,母亲打骂儿子,即使是骂错或打错,难道儿子对母亲也回嘴对骂,还手打自己的母亲吗?即便城邦的法律错判了,也不能以错对错,用违背法律损害城邦来对待。应该接受判决,甘愿受罚,这就像城邦命令你赴战场,可能会伤亡,但你也得服从。不管是在战场或是法庭以及其他地方,你都得遵守城邦的法令。当然,你也可以向城邦建议修订其有关法令,使之正确并具有权威性,但既定的法令是不能违背的,违背法律,甚至抗拒执行法律的判决,这比对父母忤逆不孝的罪过更大。按照雅典法律的规定,公民在成年之后,如果不同意这个城邦的法律,任何人都可以带着家眷和财产迁往任何他愿意去的地方。凡是在雅典看到当局如何依法治理城邦的人,就表示他们愿意接受当局法令,如果违背了当局的法令,就等于忘记了父母养育之恩。如果当局有不对的地方,而没有说服当局改正,这是不对的。要是苏格拉底违背了城邦所制定的法律的规定,具体讲,就是不接受裁决,设法逃走,这样做,其罪要比其他别的人要重,因为他已经在雅典生活了70年,就是表示遵守这里的法律已经70年了。虽然苏格拉底也到过斯巴达等城邦,但他没有迁到那里。看来,他对雅典的法制是满意的。如果苏格拉底逃跑了,这就违背了他自己的良心,他的友人及弟子也因此受牵连而遭罚。要是苏格拉底逃到法律森严的城邦麦加拉去或底比斯去,他将被看作法律的破坏者,这更进一步证明雅典法庭陪审官对苏格拉底的控告正确,因为违背法律的人都与蛊惑青年有关,而苏格拉底的罪状中就有这样一条。如果苏格拉底从雅典逃走,就等于抛弃这个法制良好的城市,这是可耻的。要是苏格拉底逃到法制十分松弛的帕撒利去,苏格拉底最多也不过谈谈自己如何伪装逃跑的故事,以此来取悦于当地的人。最后,苏格拉底自省:不能将孩子和自己的生命看得高于正义,判决虽然不正确,但原因不在法制本身,而是在于某些控告的人。苏格拉底认为要是听从克里同的劝说偷偷地不光彩地逃走,那就是以错对错,他自己本人,原本不应受伤害的,也受到了伤害,并涉及友人、城邦及其法制。这样,苏格拉底感到,他将终生受到法律的谴责,就是他死后到另一个世界,那里也不愿意接受他的灵魂。克里同了解苏格拉底上述的看法后,就没什么别的话好说了。苏格拉底不逃走,要遵法就死,成为必然的了。
从道德、伦理的视角来审察,对任何事都是要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信念必须坚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或打击,信念都不能改变,这些都是苏格拉底恪守不移的准则。因此,他不能因逃走而破坏了自己一生遵守的原则。末了,苏格拉底对克里同说道:“在没有找到别的好办法之前,我不能照你所说的那样去做,我不能听从你的劝告,请原谅我。”
随即,苏格拉底甚至还说道:“就是那些人要使用比现在更加残酷的手段,如监禁、没收财产、杀戮等,我也不愿意逃走。”
作为人类的万世师表,泰西思想界的开创者,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视死如归,义无反顾,英勇殉道,是他闪光生命的巅峰。
2 . 执信“灵魂转移”
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执信“僧娑洛”,即轮回,或轮回转世。这就是指四大种姓及贱民于轮回中生生世世永袭不变。后来佛教也承袭了这一教义,但有所发展,认为业报之前众生平等,下等种姓今生若修缮德,下世可为上等种姓,甚至还可以升入天界。这种轮回转世的观念在我国也十分普遍。在古代希腊也有与轮回转世的观念相当的看法,这就是灵魂转移,也可以说是灵魂转世或灵魂不灭。先哲苏格拉底是执信灵魂转移之说的。在西方,这种思想学说或也是由他开创的。
在苏格拉底行将就刑饮鸩而死的当天早上,在监禁他的囚牢的外面聚了不少的人。其中有苏格拉底的家属、朋友、弟子及其他的人。如克里同、阿波罗多罗斯、赫尔摩格涅斯……而苏格拉底的高足,也是他最满意的弟子柏拉图当天因病没能来。不过后来据翔实可信的记载,柏拉图在他的恩师被处死后,曾在苏格拉底的好友那里,听到他们讲述了当时所目击的情况。有关苏格拉底生平的记述最为可靠的莫过于柏拉图的一些可信的著作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两书了。因为他们两人都是苏格拉底的门人,特别是柏拉图亲聆苏格拉底的教诲,并继承了他的衣钵。
这些人中的克里同和苏格拉底都是雅典人,出生在这座城市的阿罗卑克胞区,他与苏格拉底是一起长大的,从小就是朋友。克里同的儿子克里同·普罗斯是雅典的美男子,他也以自己的外表而自豪;
斐多是在爱利斯出生的,而爱利斯是雅典的同盟国。公元前401年斯巴达占领了爱利斯,斐多成了俘虏,被抓到雅典来做奴隶。苏格拉底的人格与德行均十分高尚,这使斐多仰慕不已。据说是苏格拉底解救斐多的。关于这个人,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就以他的名字作篇名,内容主张灵魂转移,即灵魂不灭论;
前来的人中的阿波罗多罗斯素有“狂人”之称,柏拉图在他的《会饮篇》中主要描述此人。他与犬儒学派的创始人安梯斯忒涅斯十分亲近;
赫耳摩格涅斯的兄长卡里亚斯很富裕,由于赫耳摩格涅斯研究哲学,要追求更高的境界,这样花费很大,要是没有其兄卡里亚斯的资助是不行的。撰写《回忆苏格拉底》一书的作者色诺芬,从赫耳摩格涅斯那里听到不少有关苏格拉底言行思想的谈论,于是就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再经核实、加工,撰写出了《回忆苏格拉底》这部重要的著作;
还有亚士契尼斯,人们在他的名字之前冠以“苏格拉底”,即“苏格拉底的亚士契尼斯”,为的是不要与同名的智者亚士契尼斯相混。此人年轻时相当落魄,为此,柏拉图将他推荐到狄俄尼西索斯二世的宫中,他被委任了相当大的官位。因此,这个人对柏拉图著作当中提及的每个人都十分崇敬,并对他们评价极高;
库托西帕斯家住雅典的帕阿西尼,生来性格就十分善良,不傲慢,很年轻。他的堂兄是美尼克西纳斯,柏拉图有一篇文章名为《美尼克西纳斯篇》,此人就是该篇中的主角;
希米亚斯和忒比斯是《斐多篇》中主要的两个对话者。这两个人在塞瓦是普罗泰戈拉斯学派菲力勒斯的弟子。意大利放逐普洛泰戈拉斯学派的成员,他们把塞瓦地方作为自己的避难所。色诺芬在他的《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认为希米亚斯和忒比斯是苏格拉底的弟子。
另外,在牢门外等候的还有艾乌库勒斯,他信奉麦加拉学派的学说,再有特普西安,他与艾乌库勒斯稔熟,交谊很深。在苏格拉底就义之后,由于政治的原因,柏拉图只得住在这两人的家里。
以上这些人,不是苏格拉底的朋友,就是他的弟子,他们都在牢门口等候,待看守开门后他们能进到囚室去最后和苏格拉底见一面,听他最后一次的教诲。
监狱大门的看守来了,让聚集外面的人再等一会,并下了命令,没得允许,门外的人一律不让进去。大门的看守又对他们说道:“现在有11名执法的监狱刑吏队在苏格拉底的囚室中正为他解开锁链呢,因为他今天一定要就刑。”
大门的看守说完上面的话就走开了。当时雅典城邦的监狱里设有由11人组成的刑吏队,其中有一人是秘书,处理经常性的事务,其他十人分属十族,每年改选一次。这时有一名刑吏从囚室里走了出来,通知在外面等候的人进去。他们进去后看到刚打开了锁链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妻子克珊狄波斯抱着孩子坐在一旁。她看到这些人进来后立刻放声大哭,于是对苏格拉底说道:“你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你好好地与这些亲近的友人谈谈吧!”
苏格拉底不愿看到自己妻子悲伤的可怜样,于是对克里同说道:“克里同啊,请你带她回去吧!”
听了这话,两三位跟随克里同来的人将一面哭泣、一面挣扎的克珊狄波斯带回去了。
这时,苏格拉底又坐了下来,将两只脚舒展舒展,并用手揉了揉,表现得十分从容自若,似乎他要和在旁的友人及弟子谈到日落他就刑为止。被苏格拉底解救的,对他十分崇敬的斐多在一旁,看到苏氏这时如此镇定,毫无一点哀愁的样子,感到不可思议。
为什么苏格拉底即将就刑面临死神还如此安然、悠闲,甚至感到欣慰呢?这并非他矫饰装出来故作镇静,而是真实的,出自内心的表现。因为苏格拉底深信,在人去世后,即死后,只是离开他现存的世界,而进入另一个境地,这就是幽冥,也就是人们所称的阴曹地府。苏格拉底认为,那就是“充满希望”的开始,而且只有通过死亡这道门,才能使原来的躯体得到解脱。苏格拉底说,人生就像是一出戏的排演与预演,而这出戏是由上帝执行导演的,上帝善意将灵魂置入躯体这个“栅栏”中,“死亡”就表示灵魂获得释放,然后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的境界,在那里将能更加自由地透悉真理和事情的本原。这样,死亡对于一个善良的好人,就如一出好戏就要鸣锣开始了。就此,苏格拉底还说,对于坏人,也就是那些作恶多端不思悔改的人,必须遭到业报,也就是有报应,然后才能获得解放;相反地,多有善举,心地善良,则有好报,得到奖赏。例如,渎神、破坏神殿、杀人或是对父母忤逆不孝的人,都会被扔入深渊,苦受煎熬。而那些多行善举、心地善良的人则可以升入天堂,然后在那里过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以上就是苏格拉底有关灵魂转移,即灵魂不灭的见解,而他本人对此也深信不疑。这样,他在即将就刑、面临死亡时安然平静、泰然自若。苏格拉底是古代希腊的先哲,在他70年的生涯中,他大半生致力于哲学、伦理的研究,并对之身体力行,竭力使“灵魂臻于至善至美”,期望在自己故后能升入自由自在的永生世界。他对此满怀希望,充满信心,急切地期待着进入未来的世界。苏格拉底有关灵魂转移或灵魂不灭的论点,遂而成为泰西学术与道德上的传统,迄今两千多年一直在发扬光大。这一论点也是基督教理论的先声。
第三章  古希腊雅典的盛世
敞亮的都市,
冠以紫罗兰之冠,
受诗人之钟爱,
汝为希腊之保障,
雅典啊,你的声名万世流芳!
以上是古希腊抒情诗人品达罗斯(公元前518—公元前438年)的残诗中的几句诗。由此足见雅典当时的地位:明朗、敞亮,戴着紫罗兰的花冠,诗人对之无限钟爱,它是希腊的保障,它的声名将万世留芳。先哲苏格拉底就出生在这个城市里,他出生的时代处于盛世。与苏格拉底同样出生在雅典,几乎是同时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71—公元前401年)曾说:“在人性的范畴里,历史可能不断地重演,如果能使后人在回顾过去时,有所依据,能认清历史的价值,那我的努力就算没有白费了。”
从他上面的话语中可以得知历史的重要性,也由此知悉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及当时各方的背景,即苏格拉底是什么时期、什么历史背景及什么环境下出生的、成长的……
1. 伯里克勒斯时期
通常说“伯里克勒斯时期”指公元前461—429年,共32年。这是雅典历史上最繁荣、最富强的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巅峰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伯里克勒斯主要任雅典的执政官。
古代希腊都市雅典在阿提卡区域内。这个区域多山,土地贫瘠,因此农作物的收成不好。但这种不好的条件却有好的一面,就是在这里极少发生内乱,因此这里的居民安贫守素,在这里生养、繁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提卡这一区域逐渐繁荣起来了。原因在于外面有不少难民涌到阿提卡进入雅典。这些难民大多是因为内乱或战争被他们国家所驱逐的,其中以上层人士,如王侯、贵族等居多。他们纷纷涌入,需要雅典人保护,随后成为这座城市的市民。于是雅典这一城邦就逐渐壮大起来。这样,阿提卡和它的都市雅典就容纳不下这些新来的人,不得不向海外殖民。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区域是个半岛,在希腊的中部。在其东面是紧依海岸的长岛优卑亚,掩护着通向东北爱琴海的航路。在其西面有法勒伦和派里厄斯的良好的港湾,由此出发并从萨洛尼卡湾出去,便可到爱琴海上的各群岛了。由于雅典居民增多,就向海外的伊奥尼亚群岛殖民,时限是公元前770—公元前550年间。当时,苏格拉底尚未出生。这个时期,雅典的民风是对任何事都不加以深究,不注意实事求是,而只喜欢道听途说,而且对“最小的错误可能换来最大的幸福”深信不疑。他们缺少冒险精神,只是守成。由于波斯侵略伊奥尼亚并进军希腊本土,攻占了雅典,于是抗击波斯侵略的波希战争爆发了。经过奋力激战,以雅典为首的希腊一方取得了胜利。在此之后雅典的民风大变:他们不再保守,而是精力充沛,身体力行进行革新。他们策划时很迅速,凡是决定了的事,必定不遗余力去办,从不畏缩。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对于付出何种代价在所不惜。雅典人特别爱护城邦,反之对于个人却看得很轻。他们的认知能力很强,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以便补救损失。
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写道:“……压制侵略是人类本性的表现。自己虽然拥有权力,但却不滥用它,而用道德的力量影响他人,只有这种人才值得称赞。”
这些话语正好反映了当时雅典的道德风貌。在这种氛围中古希腊的首位哲学家泰勒士从事其自然哲学研究。他虽较苏格拉底早一些,但早不了太多。他的余波必然对苏格拉底有影响。那时在古希腊,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这里的青少年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及丰富广阔的知识。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456年)撰写的悲剧《波斯人》既反映波斯与希腊之间的战争,又反映出当时希腊,具体说雅典的实际情况。波斯战败了,波斯军队不得不从雅典的领土上撤走。雅典胜利了,首先将转移在外的妇孺及财产迎接回来,甚至连胜利都顾不得庆祝了。雅典城内的房屋除波斯军人的驻地外大多被战火摧毁。雅典人踊跃地出钱出力重建自己的城邦。这一切都就绪并告一段落时大约是公元前457年。苏格拉底是公元前469年出生在雅典的,这时他正好13岁。他的童年就是在上述的历史真实中度过的。这些必然对苏格拉底有相当的影响。雅典最伟大的政治家、大将军、雄辩家伯里克勒斯(约公元前495—429年)较苏格拉底长26岁,苏格拉底是在伯里克勒斯极盛时期成长起来的。在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签订五年和平条约时,苏格拉底正好20岁,已成年。当时,在雅典的所有政治家中伯里克勒斯的声誉极高,握有的权力最大。他制定政策的方针是向恶势力斗争,决不妥协,一旦爆发战争,他知道如何动员雅典人民并鼓舞他们的士气去投入战斗。伯里克勒斯口才极好,说话极有鼓动性,他才华出众,言必行,行必果,没有人能超过他。雅典人都把伯里克勒斯尊为最高的统帅,无不钦佩他的政治手腕及自信心。以下举出他的一段演讲词,由此可知他的确是一位伟大卓越的政治家:
雅典的人们!我想说的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不能与伯罗奔尼撒(以斯巴达为盟主的同盟)妥协,当人们支持战争时,会被某种情绪左右;对于事态的发展,也会有好与坏不同的判断,这些你们都是懂得的。现在,我要和以往一样,再次把我的看法告诉你们。你们一旦听从我的意见,那就必须彻底地,即使遇到挫折,也决不可以半途而废,应该戮力同心;否则在取得胜利时,我们就无法将之当成智慧与劳力的结晶,而由此引以为荣。战场上的胜败,事先是无法预卜的,如同人们的想法一样,都是不可靠的;所以对于无法预料的事,我们就得将它归之于命运了。
苏格拉底成长在这样的时代里,伯里克勒斯自信心及实践力方面所做的表率,无疑启迪了苏格拉底,他并对此身体力行。从后来苏格拉底的所作所为中,人们完全可以窥见伯里克勒斯自信的实践的缩影。后来,苏格拉底在行动上即决心要做的事一定要做,绝不轻易放弃。当然实在不可能的事,不得已才作罢。当时有一首歌词,就曾形容苏格拉底像伯里克勒斯一样,是一位实践主义者。总而言之,追随当时著名领导人、伟大人物,看他们的所作所为,由此可以探悉得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本质。
一个人如因循守旧,对前人亦步亦趋,那么他的经历就十分平淡,生命中闪光的东西就太少了。反之,他不重蹈别人的覆辙,走自己的路,并有所创新,那么他给后世人们的印象就较为深刻,色彩也较为鲜明。在当时就有这样一个人,名字叫忒弥斯托克勒斯(约殁于公元前462年)的军事首领。他与苏格拉底没有什么直接的交往。但在精神与思想方面却对苏格拉底有较大的影响。忒弥斯托克勒斯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28年,殁于公元前462年。公元前480年9月雅典与波斯作战,在萨拉米湾战胜波斯王薛西斯的大军,当时的军事统帅就是忒弥斯托克勒斯。此人与生俱来就颇具独创力,而且往往将这种独创力超常发挥,别人是难以企及的,也是无法学到的。忒弥斯托克勒斯的观察力异常敏锐,这并非是依靠学识或经验训练出来的。在极紧要的关头,他当机立断从不出错;对于未来,他具有深远的眼光,预测的准确性极高。他记忆力惊人,凡他经历过的事都铭刻不忘,讲述出来条理性极强。即使遇到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都能做出较为合理、可信的判断。他对不管多么棘手的问题的处理,都能迎刃而解,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忒弥斯托克勒斯的悟性及学习能力都极强,凭藉他所学来的知识及办事的能力,他所做的决策大都切实可行。还有,他临机应变的能力也很强,遇事不惊。关于上面所说的这些,在《回忆苏格拉底》及《欧绪德谟篇》中都有所叙述。雅典大多数的市民认为忒弥斯托克勒斯所具备的特殊才能不是受到过特殊的教导与训练,就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当时,凡是遇到重要的事需要解决时,人们都将此寄托在忒弥斯托克勒斯身上,期望他能予以完满解决,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于忒弥斯托克勒斯的出众才华,苏格拉底虽然没有直接与他发生过联系,但对这位军事首领这样评价:
“……要想学到好的技术,就必须找好的师傅。国家的领导者掌握了国家中最重要的事,他是一个灵魂人物。要是有人认为他天生就具有某种能力的话,那的确是十分愚蠢的想法。”
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甚为推崇忒弥斯托克勒斯,并且也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不幸的是忒弥斯托克勒斯由于犯了谋叛罪,被处死了。他一生所创建的丰功伟绩,具有辉煌的历史意义。因为他是谋叛罪被处死的,所以不能在故国将其安葬。以后,忒弥斯托克勒斯的亲友偷偷地将他葬在阿提卡地域内。苏格拉底在和某一个人的谈话中提及忒弥斯托克勒斯受人尊敬与爱戴,是因为做了某些有益的事。这些在色诺芬所写的《回忆苏格拉底》中均有记录。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学识不少都是受到忒弥斯托克勒斯的影响和启示而获得的。
2. 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五世纪,在希腊世界曾发生两次战争,即波斯与希腊间的战争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者发生在公元前492年,断断续续地打了43年,到公元前449年结束。后者是希腊世界内部的战争,即以雅典为首的一方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间的战争。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爆发至公元前404年结束,历时27年。先哲苏格拉底生逢这两次战争。波希战争发生时(公元前492年),苏氏尚未出世。这场战争结束时(公元前449年)苏氏刚成年。作为他本人自身并未直接参与这场战争,他受到的主要是雅典人及希腊人爱国和爱希腊世界的挚诚的熏陶,英勇抗击敌人的气概的启示。这些对苏氏的成长都起了极好影响。苏氏在20岁时,特别是30岁以后,即他成年后,雅典当时在大政治家伯里克勒斯的领导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政通人和的景象,及后才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领袖,伯里克勒斯在战争时有必胜的信心,不擅专、不恣意扩展自己的统治圈,也不大意、不鲁莽,以免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伯里克勒斯曾对士兵说过:“……我们并非畏惧与敌人作战,而是必须对自己所能犯的错误有所警觉。”
斯巴达的使节曾晋见伯里克勒斯,伯里克勒斯代表雅典人作了以下的答复:
1.斯巴达曾对雅典市民及同盟国的市民颁布撤退的命令。我们要求,如果斯巴达能废除这道命令,我们能让麦加拉的市民利用阿喀拉港。
2.你们这些拥有自治权的国家,若参加同盟,订立和约,不但同样给你们自治的权利,并可享有最惠国待遇。
3.条约上规定,若自己的国家没有和别人作战的意思,可是他国却对自己进行侵略,此时仍须应战。
雅典一直深信伯里克勒斯的决策,因为上面的答复,使斯巴达的使节返回以后就没有再次访问雅典了。
雅典一直是在战争中成长茁壮的。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28年间,雅典与斯巴达同盟形成对峙。苏格拉底在这段期间里正是39岁至42岁的年纪。当时伯罗奔尼撒群岛诸国以斯巴达为首组成同盟,此外,还有麦加拉人、拉克利斯人、普契斯人、安普拉琪亚人、留卡斯人以及安那库都利亚人等都加入了这一同盟。另一方面是以雅典为首的同盟,其中有巧斯人、来斯佛人、普拉第亚人、麦沙尼亚人、阿卡陆拉尼亚人、肯陆卡拉人、萨肯托斯人以及卡利亚人、多利斯人的殖民地,伊奥尼亚人的主要城市,赫拉斯奔多斯的城市,色雷斯城、伯罗奔尼撒至克里特为直线的东方海洋上各岛屿。在两者对峙期间,斯巴达一方,其王阿契戴摩斯训示各城市的指挥官,该如何对付以雅典为首的同盟国,斯巴达王说道:
“我们攻击的目标是雅典的城市,他们一向自豪地说,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备战。因此,若能让雅典人看到,我们将他们的树砍断、房屋烧毁,他们是会应战的。因为,他们一旦遭受攻击,一定会愤怒异常,以致会不计后果或成败,失去理智,任由情绪支配,而卷进战争的漩涡里。雅典人喜欢支配别人,自己的领土不幸被蹂躏,他们自己是不能坐视不救的。”
在雅典一方呢,它的领导人,政治家伯里克勒斯抱有胜利的信心。他下了命令,要雅典人把自己家里所有的东西从城外搬到城内,至于那些如家畜、马或驴等可载重的牲畜,则移到近海的岛上。
雅典人过惯了田园生活,深深爱着自己的土地,所以他们对那种集体移居的生活很不能适应和忍受。经历了波希战争,雅典人好不容易才恢复了自己家园的旧貌,而面对着新的战乱,这是更大的打击。但是他们为了顾全大局,一个个都遵守法令搬迁到城里去了。但是雅典城内有家或者可以投亲靠友的人,的确是少数。所以多数的人暂时借居在街上、神庙或各英雄(神)的圣地处,只有阿库拉普利斯及亚库雅(市场)东南的亚利乌西尼旺等处所,是严格禁止大家暂时借居的。
在雅典一方的阿库拉普利斯的西北方的山崖下,有一块名叫“培拉路易肯”的土地,在那里有一则这样的传说:培拉路易肯必须任其荒废,凡是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是会被鬼神诅咒的。但因情况的变化,也就是现实的需要,也就不能顾及那么多了,在这里也住上了人。也有一些人不顾一切地住在城墙的塔里或仓库里。
以上是雅典人对内所作的准备。至于对外,则是让本同盟内各国的军事实力有所增长。为了抵御伯罗奔尼撒沿海岸敌军的攻击,他们都已准备好了战船。雅典上上下下各个方面都为备战而忙碌。雅典的领导人、政治家伯里克勒斯本人对势在必行的战略是有先见之明的。他曾对雅典人说:
“……有形的战场有两个:陆地和海上。其中之一你们是占完全的优势……你们的海军实力使你们的舰队高兴驶到何处就驶到何处。”
关于斯巴达,他也有评述:
“……伯罗奔尼撒人及其同盟军,在某个单独战役上,可能有压倒整个希腊之势,但它却不能对一个在性质上与它不相同的强国进行战争。……他们会感到熟悉大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由于雅典是一个只有少量陆军的海上强国,就不得不避免陆地上大规模的战役,并且不得不选择某些战区,出动海军到斯巴达的某些盟邦那里下手,用软硬兼施、分化瓦解的手段,最有效地损害斯巴达的利益。这就说明了为什么雅典到希腊西海岸以外的海面上并且到西西里去作战的原因。另一方面,斯巴达是个陆上强国,海军的力量很弱,不得不在陆地上与雅典周旋,尽量在陆地上打击雅典。因此,斯巴达的军队侵入阿提卡,并一直到雅典城池下的耕地里去破坏庄稼。这成了惯例,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这样的战役。这样双方在各个不同区域发起攻势,战斗连年不息,但彼此间却难分胜负。
在这连年不断的互相争斗中,老百姓深受其害。先哲苏格拉底当然也不能例外。据说,苏格拉底有以下的话语:
“如果有人正为无知而困扰着,我们就毫不吝惜将智慧给他;如果有人遇到的困难是出自贫困,那么众人就应同心协力地周济他。”
苏格拉底还对阿里斯达路克斯说过:“……你好像有什么心事,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不妨把心里装着的事说出来,让众人为你分担,这样或许减轻你的压力。”
阿里斯达路斯回答说:“啊,苏格拉底!我感到非常困惑,自从内乱开始以后,很多人跑到比里斯夫,剩下的亲戚都是妇孺及老人,却全都逃到我这里来了。”
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军队已经侵入阿提卡了,而且已经攻到了距雅典10.6公里的地方,雅典人眼看自己的家园就要遭到对方蹂躏了。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是继波希战争后的又一次战争。对于青年来说,他们尚未经历过战争,这还是第一次。他们对此毫无经验,他们的心灵可能因此受到强烈的震撼。尽管大多数的人都想起来奋战,却都被伯里克勒斯阻止了。他不让这些人开火,原因是怕雅典的市民们感情用事。作战是要求严格的纪律的,要不就难以取胜。这样,伯里克勒斯要大家暂时忍耐,当心平气和后再全力反击。如此的心理分析及所作出的战略部署,华夏古代军事家曹刿有过相似的论述与运作,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关于“曹刿论战”在我国典籍《左传》中有记述。
3. 雅典的民主政治
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勒斯在雅典执政期间,即从公元前461—公元前429年间,是雅典历史上最繁荣、最富强的时期,也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巅峰的时期。在此之前,先是梭伦的政治改革,然后经过克里斯梯尼斯到厄菲亚尔特,及至伯里克勒斯,雅典的民主制度臻于完善,嗣后达到巅峰。在伯里克勒斯执政期间,雅典的民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巩固发展前人的成就,使已经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更加完善,并使之成为正常运转的国家机制。
2.扩大民主的基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广大的下层公民能参与政治活动。
执政官伯里克勒斯十分重视提高所有雅典公民的素质,充分使他们的才能得以发挥,对学术与文化艺术的发展予以大力扶持,以便雅典成为“全希腊人的学校”,成为希腊世界的文化中心。伯里克勒斯之所以如此运作,因为意识到,如果公民的素质差、旧观念重,就容易被贵族首领所愚弄。所以,他不仅有上述的举措让更多的公民参与政治活动,而且大力兴办雅典的文化事业,实行观剧津贴,并促使外邦人到雅典办学和传授知识,为此他还创造了不少条件,而且还有保障。当时的学者名流如阿那克萨戈拉斯、德谟克里忒斯、普罗泰戈拉斯等哲学家和悲剧、喜剧家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等在雅典的文化领域中都十分活跃。于是雅典人的文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为此雅典在政治、经济、科学及文化诸方面,都成为希腊世界的中心。对此,柏拉图在其《申辩篇》中有过叙述:
“……雅典属于最伟大的城邦,是以智慧和强盛闻名于世的。”
伯里克勒斯这位雅典的执政官、思想家与政治家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既推行帝国的经济政策,又将雅典的政治完善化;二是他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潮流,对公民的精神生活及人的培养予以了最大的关心,而且采取了有力的举措。
伯里克勒斯在军事上,不仅指挥作战沉着勇敢,在内政上,也卓有见地。现以他的一篇演说为例。大家推举他在国葬典礼中致辞,当时他已60岁,而苏格拉底那时才36岁。在致辞中,伯里克勒斯首先感谢列祖列宗,其次赞美创造雅典的神,然后再谈到雅典人如何追求理想,以及在政治上的理想领导人物应该具备何种条件。苏格拉底所认同的法治及自由则是本于伯里克勒斯的政治精神的,伯里克勒斯说道:
“我们的政体并非学自他国的制度,更非追随他人的理想,而是要让别人以我们为楷模,效法我们。民主政治非为少数人所独占,而是为多数人所共有。在我国,依法律的规定,任何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但是,若其一个人的才能超出众人之上,那么,我们则必须超越一般人所谓平等观念,而要特别任用他,给予他很高的地位。假若有某一个人能为国家做事,虽然他出身贫寒,也不能因此阻塞他的仕途。
“不要害怕别人用怀疑或怨恨的眼光看你自己,只要你的生活并没有侵犯他人或妨害他人,那么,你天天都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否则只有用法律来约束。因此,要唤醒众人知廉耻之心,虽然是一种‘不成文法的规定’,但大家仍必须遵守。”
以自由的理念为基础是贯穿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中的。但自由并非是按次序的,而且是有法律为其保障的,所以要享受自由就必须守法。在当时,雅典的民主主义虽是反映民众的意志,但也是富裕阶级的政治。这一政治有其特色,就是由民众来选择政治领袖,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政权,这是一种限制。但是伯里克勒斯所谈的民主政治,即雅典民主主义的理念,即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苏格拉底就是在伯里克勒斯所倡导的民主政治的环境中成长的,因此他对克里同向他提出的逃走计划不予赞同。这是因为苏格拉底认同伯里克勒斯所倡导的民主主义理念。所以他没有听从克里同的劝说逃走,而甘愿饮鸩就刑,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有关王道及假民主主义的看法。苏氏认为王道是用国法来治理,使人人顺从;假的民主政治是不顺从民众的意见,是一种没有法治的独裁政治;贵族政体是依照传统选出执政者;富者的政体是依照财产额来授官;民主政体是从所有人中选出贤能者委以重任。柏拉图在《克里同》中论述过。雅典的审判官曾就此告诉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啊!现在你心中打算要做的事,是不正当的,我们生你、养你、教育你,又把好的分给你,是希望你成为我们理想中的雅典人,更何况你曾对雅典发过誓。现在你已经成人,已经了解国家的情况,及我们的法律,如果我们的处理、我们的判决,不能使你感到满意,那么,你可以带走你的财产,到你所愿意去的地方去。其他的人若是有这种想法,也可投奔到其他殖民地或别的国家去,我们是决不妨碍和禁止的;要是你们没有离去,仍留在我们这里,即在我们国家里,就必须接受我们的判决,了解我们如何处理国政;也就是愿意遵守我们的法律,接受我们的约束,否则等于犯了以下三重罪:
1.我赐给你们一切,但你们没尽到义务,也没有服从我的命令。
2.不顺从生你、养你、教育你的雅典。
3.你愿意顺从我们,但未能切实做到。如果说我们有什么错误的话,你应立即提出改革的建议及具体措施,以便使法律知道其错误;而这两者之间,你却不做任何选择。”
要明确指出的是苏格拉底一心要遵守雅典所制定的法律,而雅典法律对他也有极大的影响。他之所以不离开雅典,这是其中理由之一。虽然,苏格拉底对伯里克勒斯的政治思想,在某些方面,持有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雅典的民主政治。相反,苏格拉底热爱自己的祖国,即雅典。当然,这并非单纯的感情,而是包含着对雅典自由、平等的挚爱。
4. 热情洋溢有说服力的演讲
公元前492—公元前449年间的波希战争结束之后,雅典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纪间是希腊,特别是雅典奴隶制城邦发展和繁荣的时期,其间,文学艺术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的散文在演讲辞、哲学及历史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为什么演讲辞在当时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呢?这是因为演讲那时在古希腊,特别是在雅典的政治生活中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演讲辞则是古希腊散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希腊世界上,演讲是随着古希腊城邦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发展共进的,同时,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确立,尤其是在雅典这一城邦,为演讲的繁荣提供了前提。在希腊世界的各城邦中,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最为完善,因此,演讲在那里也最为发达。当时,政界人士在公民大会、在城邦的主要权力机构五百人议事会,都需要直接发表演讲,阐述自己的政见和主张,说服听众,赢得听众的拥护和支持,因为,演讲的效果直接关系演讲人的政治活动的成败。为此,要成为当时有影响力的政治活动家,必须先要使自己成为演讲家,而演讲辞的质量又是这其中重要的一环。政治家本人首先要有演讲的才能,其次训练自己的演讲技巧,还有一项最主要的,就是要准备好自己的演讲辞。雅典最繁华时期的执政官,民主派的领袖伯里克勒斯就是一位很杰出的、威望极高的演讲家。在当时,演讲分为三类:政治演讲、诉讼演讲及典礼演讲。政治演讲系指在公民大会、议事会议或其他重要的会议上的演说而言。诉讼演说系指在法庭上的控告辞和辩护辞而言。由于当时诉讼频繁,因此有大量的诉讼演讲辞流传下来。典礼演讲通常系指在重大节庆或葬礼时发表颂辞或悼辞而言。
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纪时期,古希腊文化艺术鼎盛,但文化或思想并非一天就可以形成。这是在风土、人情加时间和血汗浇灌的基础上慢慢孕育出来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在这一期间出生、成长起来的。当时,他在雅典,那里思想、道德观念纷繁,有时几至崩裂,战乱也很频繁,而他却能保持着崇高的哲学素养和精神,有关这个问题的确值得人们深思。在那段时期里,雅典城邦有一很明显的特色,就是崇尚自由的风气特别浓。这是因为雅典人深信,如果人们都崇尚自由,表扬有德行的精英,国家就会因此而繁荣的。希腊人追求的是“波利斯”,即指城邦,含雅典、斯巴达……等,并使这种理想能够显现。有了“波利斯”,市民的活动就更为广泛了,生活也将自由自在。这一方面要培养自由人的特性,另一方面则是企盼认知性与思想的成熟。因崇尚自由而孕育出自由的思想,崭新的文化也随之而出现。这种新的文化的内涵是:勇敢、正义、德行、认知性等。苏格拉底则正是这种新精神、新文化的代表人物。在执政官伯里克勒斯的统治下,雅典出现了盛世。伯里克勒斯是盛世的政治代表,而思想、哲学方面的代表人物当首推苏格拉底。当时,虽然战争与灾难也十分频繁,但由于伯里克勒斯的文治武功,文明的种子依然萌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文化繁荣的局面依然呈现。伯里克勒斯其功是不可没的。
首先介绍一下雅典当时的现实情况,即是看战争给雅典带来的影响:公元前430年的5月初,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军队再度侵扰阿提卡,不久雅典流行瘟疫,不少人相继死亡,这时苏格拉底将近40岁。这场瘟疫是在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军队入侵时发生的,两相紧迫,雅典人感到惴惴不安。这是因为雅典人内有瘟疫的威胁;对外,他们开垦的土地及庄稼遭到敌人的蹂躏。这双重的灾难使雅典人在死亡的边缘上挣扎。在这种祸不单行的境地里,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勒斯的政治生涯受到挑战。伯里克勒斯的同僚军事指挥官哈陆隆所率领的4000名雅典的重甲兵,因患上瘟疫,一下子就减员1500名,无法,只得返回雅典。由于雅典人面临两重威胁,即内部的瘟疫和外来的侵扰,使家园遭到破坏,于是开始责难他们的政治领导人伯里克勒斯。他们就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追溯根源,认为是伯里克勒斯的专断独行才导致了战争的发生,为此提出了与斯巴达媾和的建议。虽然派出了媾和的代表,但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样,雅典人对伯里克勒斯更加不满,伯里克勒斯为了要挽回雅典人对他的信任与尊敬,首先必须使他们平静下来,然后使他们有自信心,并鼓舞他们的士气,他召开民众议会,站立在台上对所有的雅典人讲话。伯里克勒斯说道:
“诸位!你们已经被目前恶劣形势压倒了吗?你们若是因此而责备我,是可以原谅的。但是,你们是不是要想一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们是否为你们对我的责备找到适当的理由了呢?
“今天,我要强调的是城邦的安危,这比个人的利益更为重要。假如你个人拥有财富、幸福,而你的城邦,即祖国,却危在旦夕,那么,你的幸福也是不会存在长久的,终究是会消失的。假如,你现在遇到了困难,而国家很强盛,那样,你迟早会得到解救的。所以,我再一次强调:你们应该下决心为城邦牺牲奉献;而且决不可以为个人利益而背叛城邦。现在,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同心协力守护住我们的城邦。
“我深深地爱着我们的城邦,我与它之间已经有很深的感情,金钱是无法引诱我背叛它的,利益也无法使我动心。一个人如果对事情有良好的判断力,但却不能具体去实践,这就犹如纸上谈兵。一个人既能正确判断,而且又能付诸实践,这当然很好。但是这种人要是反对其城邦的话,就会给他们的城邦带来更大的祸害。今天,有许多人口口声声高呼崇尚道义,但背地里却收受贿赂,只这一点就可能导致国家的灭亡。
“今天,要是任何事都未曾发生,我们自然有权利选择和平与幸福。要相信,谁都是不愿打仗的,但是,目前只有两种途径可选择:其一是屈服并归属他国而成为奴隶;其二是即使是要冒最大的危险也要去争取胜利。你们要在这两者之间作出一种选择。依我看,与其逃避危险,不如面对危险;数十年来,我一直抱着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行动,至今,我也不改变。
“现在,你们的意志已经动摇,你们的信心已经荡然无存了。未开战之前,你们都一致同意我的主张。但战争开始以后,你们却又后悔了。这是受你们自己薄弱意志的影响,于是怀疑起我的立论来了。
“战争的残酷清晰留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它引起的苦恼,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但是战争的成果谁也料想不到。无法预料的突发性事件,会使人心惶惶。现在各位正面临着这种情形,瘟疫的蔓延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希望大家能把伟大的城邦当成自己的家,并以城邦而自豪,以此激励自己的勇气。
“诸位!财富才是真正的力量,而地上的财富却好像果树园一样,失去了仍能长出来。所以,不要感到难过,只要保有真正的力量,确守我们的自由,获得我们最后的胜利,要相信,失去的一切,不久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回来。
“各位的列祖列宗,并非平白地得来一切,而是用自己的力量才拥有的,要守住城邦,才有今天的雅典,守不住带来的耻辱比抢不到带来的耻辱,更使人难以忍受。
“现在,你们必须守住代表荣誉的雅典,目前,也只有这条路可走。如今,你们的义务就是忍受无法忍受的痛苦,这样才能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所以,请你们鼓足士气,振奋起勇猛之心,争取现在与未来!”
雅典人听了伯里克勒斯上述有理有据、出自肺腑的演讲辞终于被说服了,于是雅典人遵从伯里克勒斯的意志投身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去了。可是事隔不久,伯里克勒斯由于劳累与忧愁过度就下世了。人总是要死的,尽管伯里克勒斯如此优秀、卓越、果断、勇敢、无私,但也无法逃过死这一劫数。他是公元前429年12月逝世的,那时他动员雅典人参加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仅仅才开始两年零六个月。这场战争一直延续了27年,从公元前431年开始,到公元前404年方结束。伯里克勒斯与世长辞那一年苏格拉底大约41岁。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传记作家普卢塔克(公元46—120或127年)在他的《希腊罗马名人并列传记》中说伯里克勒斯是因为染上瘟疫死亡的,他的政治生涯当然也因此结束。普卢塔克说,伯里克勒斯担任雅典执政官十几年,他制定与执行的政策比较保守,但他的作风较为稳健。可能是因为这一点,伯里克勒斯的统治地位就较为巩固。总而言之,在伯里克勒斯执政期间,他的政治生涯是一帆风顺、平静,他所执行的政策主要放在民主自由方面。
伯里克勒斯的演讲辞及辩论充分反映出他的真知灼见:其一,他对雅典所有的人怀着诚意;其二,他对自己的城邦无限热爱,并将自己与城邦合为一体;其三,他不为金钱所诱,不为权力使自己受到腐蚀。以上是伯里克勒斯所具备的三条优点,也是一位民主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在当时的希腊世界中恐怕只有伯里克勒斯才具备这样的条件。伯里克勒斯去世之后雅典就急速地衰弱落后了。当然,在伯里克勒斯未过世之前,雅典的衰落就出现了某些征兆。其主要表现之一是有一小撮政治家专门在伯里克勒斯的后面搞小动作,反对他的主张。这些人不顾大局,专门在暗中捣鬼,他们是一群急功近利,只注意蝇头小利没有远见的人。当然,有些本来是小事情,也可能酿成大祸,应防微杜渐。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对此是不能忽视的。此外,政治家必须统揽全局,洞悉未来,拟定计划则是要将国家引向富强。可是,伯里克勒斯去世之后,在雅典所有的政治家都难于望其项背了。这些后来的政治家才能都较为平常。关于伯里克勒斯,与他同时代的某喜剧诗人喜欢讽刺他,称他为希腊神话中最高的神宙斯;又由于伯里克勒斯辩论的技巧极高,演讲辞极有雄辩性和说服力,因此讥讽他为“希腊第一长舌”。从相反视角来审察人们对伯里克勒斯的评论,是敬畏他,其中含有颂扬的成分。
在伯罗奔尼撤战争中,自伯里克勒斯死后,雅典几乎都吃败仗,只有一次打胜仗的记录。雅典过去的光荣与声名一去不复返了;雅典过去灿烂的黄金时代已经不能再现了。但过往的光荣都是在力量和财富的基础上取得的,而这种光荣却在另一方面开花、结果,这就表现在文化、艺术、思想及哲学等各个领域内。就哲学领域而言,苏格拉底出现在雅典由极盛转入衰微期,随后又出现了两位哲学家,即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由于这三位学人在哲学方面的建树,形成了古代希腊哲学的黄金时代,与之相应的是自伯里克勒斯死后是雅典处于日薄西山。伯里克勒斯在文治武功方面的积淀与古希腊哲学的黄金时代是有密切关系的,苏格拉底是亲聆伯里克勒斯教谕的,他是直接受益于伯里克勒斯的学人。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高足,当然继承其师的衣钵,也可以说直接间接受益于伯里克勒斯及他的那个时期。至于亚里士多德,他是柏拉图的高足,可以说是苏格拉底的再传弟子,他当然受到伯里克勒斯的余荫。若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所形成的古希腊哲学的黄金时代而言,是得益于前一代的哲学,伯里克勒斯时代,还有雅典人流血流汗得来的宝贵经验。这些所有的都加起来,才使苏格拉底等学人脱颖而出。
第四章  上半生生涯
1. 生长于盛世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力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卷第九章中对雅典有过评述,他认为从击退波斯王薛西斯到公元前431年总计50年间,“雅典人使他们的帝国日益强大,因而也大大增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权势”,“最后,雅典的势力达到顶点,人们都能清楚地看见了”。这一阶段是雅典帝国的鼎盛时期。当时在那里经济繁荣,这就为雅典的民主政治提供了充分而坚实的基础;政治与经济相互促进,迅猛发展,这又为文化的繁荣昌盛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前提,也为本邦以及从外邦前来的学者、能人巧匠,创造了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于是,在雅典出现了科学、文艺和哲学及其他诸方面空前繁荣兴盛的局面。
关于先哲苏格拉底确切出生的年、月、日,历史上没有留下准确无误的可靠记载,但在学术界已经取得共识,认定苏格拉底诞生于公元前469年。这时正是雅典极其繁荣兴盛的时期。公元二三世纪的传记作家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一书的第2卷的第44节中论述道:“他(指苏格拉底——引者)在阿帕雪丰任执政官时,生于第77届奥林比亚赛会第4年,塔尔盖利翁月的第6天。”古希腊时期的历法中塔尔盖利翁月,是现下历法中5—6月间。这个月,塔尔盖利翁月的第6—7天是塔尔盖利翁节,这是献祭阿波罗神的节日。就是这一天,“当时正值雅典公民为本城邦做净化仪式”。“他(指苏)殁于第95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一年,享年70岁”。以上是苏格拉底出生的时间,以下谈他出生在何处。有关此点,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在他的《泰阿泰德篇》中有记述:“……他(指苏格拉底——引者)是雅典阿罗卑克胞区的一位公民。”关于这一点,是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第2卷第18节记述的转引。还有与苏格拉底同年出生的克里同,也是出生在这个区。他们两人是总角之交。以后,他们两人成为刭项之交。关于雅典城邦的各个区是这样产生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先祖克雷斯提勒斯进行过改革,在雅典建立了许多区。在改革之前,希腊当孩子出生时,对新生儿的称呼是“某某人的孩子”。在改革划分了区之后,则增了一限定用语“某某区某某人的孩子”。总之,苏格拉底出生时正值波希战争接近尾声之时,当时的雅典社会生气勃勃,这是雅典欣欣向荣的先兆。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是以两次海战及两次陆战决胜负的。在一次陆战中,雅典陆军使用长矛,占了优势,压倒了波斯的弓箭兵,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此之后的第9年,苏格拉底就诞生了。从时间上来推算,那一年是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是最早推算他的恩师的出生年份的,也认为是出生在公元前469年。柏拉图对此作了解释,因为苏氏在雅典饮鸩就刑是公元前399年,那时苏格拉底正值古稀之年,70岁,反推回去,就是他的出生年份,即公元前469年。这样推算的方法,大概不致出错。
苏格拉底生于伯里克勒斯执掌雅典的黄金盛世。这时,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已经写了爱国戏剧《波斯人》,而且在雅典上演了(公元前472年),得头奖。波希战争胜局已定,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欢欣鼓舞。在苏格拉底20岁时雅典和斯巴达之间订立了30年和约。在这样和平的时期里,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勒斯完善民主制度,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在爱琴海区域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统协提洛同盟诸邦,迅速地成为海上头等强壮的霸主。苏格拉底在青少年时代亲自经历并目睹这些壮丽光辉的成就,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动人悲剧、艺术家菲狄亚斯的优美雕像、波吕格诺托斯壮丽辉煌的壁画等,都曾使得青少年时代的苏格拉底如醉如痴,使他的精神与思想受到陶冶。当苏格拉底老年时有一次与伯里克勒斯的儿子小伯里克勒斯谈话时还对那一段已经过往的雅典盛世满怀深情,留恋不已。苏格拉底说道:
“……没有一个民族能像雅典人那样为他们祖先的丰功伟业而感到自豪,很多人受到激励和鼓舞,培养了刚毅果断的优秀品质,成为勇敢、威武著名的人;他们不仅凭着自己的力量和整个亚细亚以及一直到马其顿的欧罗巴霸主进行斗争……而且还和伯罗奔尼撒人一道扬威于陆地和海上。”
以上引述的是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第3卷第5章的话语。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在垂暮之年对雅典的盛世始终未忘,他在回忆时是满怀感情的。
苏格拉底出生及成长的年代,他所居住的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在如此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少年的苏格拉底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获得丰富而广阔的知识。从为数不多的记载有关苏格拉底少年时代情况的文献中可以多少知悉一些有关的事例:苏格拉底的得意高足柏拉图在他的《克里同篇》中记述了苏格拉底本人谈到自己的一些弟子像他一样从小就在雅典城邦受到良好的文化和体育方面的教育。公元二三世纪的传记作家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19节中说,苏格拉底曾向伯里克勒斯的老师达蒙学过音乐。色诺芬在他的《回忆苏格拉底》一书的第4卷第7章中记述道,苏格拉底修习过几何、算术和天文等学科,他晚年还教导他的学生,说上述那些学科是有意义的,有实用价值的,要他们应熟悉这些学科。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其《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45节中记述了“他(指苏格拉底——引者)和欧里庇得斯都曾经是阿那克萨戈拉斯的入室弟子”。可能这一记载有误,因为在苏格拉底19岁的那一年时阿那克萨戈拉斯已经被逐出了雅典,去了克拉佐美尼。但没有关于苏格拉底去过克拉佐美尼的记载。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25节中还有记载,说“他(指苏格拉底——引者)成为自然哲学家阿耳凯劳斯的弟子。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入室弟子阿里斯托克塞诺斯说苏格拉底和自然哲学家阿耳凯劳斯过从甚密。这一点是在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第2卷第19节中所记述的。这一记录可靠性较大,原因在于亚里土多德两名弟子,即阿里斯托克塞诺斯和忒俄弗刺斯托斯,都曾断言苏格拉底在17岁时即追随阿耳凯劳斯,他们在一起相处很久。他们两人都说,苏格拉底是阿耳凯劳斯学派中的一名成员。另外,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23节中写道:“苏格拉底还很年轻时就和阿耳凯劳斯一起离开雅典去过萨摩斯岛。”他去那里是干什么呢?萨摩斯是小亚细亚邻近米利都的一个岛邦。当苏格拉底29岁时,那里发生叛乱。他们师徒二人,即阿耳凯劳斯与苏格拉底,是奉令派去参加封锁的。自然哲学家阿耳凯劳斯是阿那克萨戈拉斯的弟子,他注重伦理研究。阿耳凯劳斯对苏格拉底早年思想、学说等方面的形成及转变都有较大的影响。有关这些都是有文献记载的,不是凭空的推测。
苏格拉底是在雅典度过青壮年时期的。那时,他与那里的学者名流广有交往。苏格拉底的聪明才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崭露出来,于是赢得了称誉,渐渐地有了名声。当时,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勒斯的情妇、文化沙龙的主持人阿丝帕希娅与苏格拉底的接触不少,后来,苏格拉底对她赞不绝口。在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中有这样的记述,说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和芝诺访问雅典时与年轻的苏格拉底有过接触与交往。苏格拉底对艺诺的辩证法十分熟悉,称誉芝诺是“辩证法的大师”。当时在希腊,主要是在雅典,盛行的是智者学说。那时,苏格拉底与智者中的名家都广有交往。智者学派中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斯在公元前444年左右访问雅典,在这次访问中,苏格拉底会见过普罗泰戈拉斯,他们之间有过一场辩论。这是有文献依据的,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中记述了这件事。智者普罗泰戈拉斯最后说道:“……在你(指苏格拉底——引者)的同龄人中,我确实从未遇见过像你这样令我称慕的人,现在我说,你如将成为我们当今领头的哲学家之一,我决不惊讶。”
在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普罗狄科斯的智者,他主要讲授词义的区分命题。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十分称赞他的学识。苏格拉底曾听过他关于文法和语言的廉价课程。在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中有这样的记述,即苏格拉底说:“我渴望听普罗狄科斯讲话,他是一个智慧完美的人。”苏格拉底还和其他一些智者有过交往和论辩,如自诩学识渊博的希庇亚、著名的修辞学家高尔吉亚、宣扬强权政治的塞拉西马柯以及诡辩者欧绪德谟等。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早期撰写的对话录,都是以上述那些智者的名字为篇名的,篇中记述了他们之间的论辩。苏格拉底肯定对智者的学说是完全知晓的,所以,苏格拉底以他们为主要论敌作了犀利的抨击与有理有据的驳斥。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公元前431年爆发的,在这场战争爆发的前后,就已经有不少的追随者围绕在苏格拉底身边了。这些追随者有来自雅典的,也有来自外邦的。如后来居勒尼学派,即犬儒学派的创建人阿里斯提波斯就仰慕苏格拉底的盛名从居勒尼到雅典师从苏氏就学。关于这一点,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65节中就有明确的记述。还有来自埃利斯、佛利岛、底比斯等地的门人及普罗泰戈拉斯学派中仰慕苏格拉底的学人都闻风欣然而来。其中像斐多等人在苏格拉底就刑时也陪侍在旁。还有苏格拉底的热烈诚挚的追随者凯勒丰跑到得尔菲神庙去祈求神示:问是否有比苏格拉底更具有智慧的人。这件事可能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初期,因为柏拉图在他的《卡尔米德篇》中记述了苏格拉底参加了公元前431—公元前430年的远征,归来后说凯勒丰的“言行举止像一个疯疯癫癫的人”。这可能是凯勒丰祈求神示后一时的失常表现。柏拉图在《申辩篇》中有所记述,即苏格拉底提到这一件不少人知道的事件。这就表明,苏格拉底当时在知识界中就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了。古希腊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所写的喜剧《云》公元前423年上演,剧中的苏格拉底是漫画式的人物,他俨然是“思想所”主管,仰慕他的求知者摩肩接踵而来。这些虽然有夸张讽刺的成分,但也有相当的事实作为基础,从中也可以窥测到苏格拉底当时的声望。
2. 双亲
关于苏格拉底的双亲,古代文献中有记载公元二三世纪传记作家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18节中指出:“……如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记述,他(指苏格拉底——引者)是雕刻家索福罗尼斯科斯和助产士菲娜瑞特的儿子。”苏格拉底的双亲居住在雅典的阿罗卑克胞区,其父索福罗尼斯科斯是安提俄喀斯族人,与当地的名流阿里斯第底斯交往甚密,所以,该区的居民对他也甚为敬重。另外,柏拉图在他的《拉凯斯篇》中曾指出苏格拉底的父亲索福罗尼斯科斯是一位极为杰出的人物。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的家庭是有一定声望和较富有的。苏格拉底以自己的父亲为雕刻家而感到自豪,因为他曾半开玩笑地说:“我是代达罗斯的子孙。”关于代达罗斯,不妨在这里作一些解释。在古代希腊,代达罗斯是传说中的人物。他是一位能工巧匠,雕刻、建筑等无一不会,无一不精,有如中国的鲁班。他生于雅典,传说石工、木工工具,如钻子、斧子、刨子及锯等都是他发明的。再有,古代希腊和意大利的神庙、雕像,都认为出自代达罗斯之手。据说,他第一个制造出了眼睛能够闭阖和睁开、胳臂能够摆动的会行走的机械人。代达罗斯的外甥卡洛斯到雅典来拜他为师学手艺,而这位徒弟的手艺很快就超过了师傅。代达罗斯一则是忌妒,二则是畏惧,于是将自己的徒弟杀害。随即,代达罗斯领着自己的儿子伊卡罗斯逃到克里特岛,投奔弥诺斯国王。在克里特,他为弥诺斯国王的妻子帕西法厄制造了木牛,建造了跳舞场,雕刻了小巧玲珑的爱神阿佛罗狄忒的木像。当这位王后生下怪物弥诺陶罗斯时,他给这个怪物修造了迷宫,不让它跑出来害人。代达罗斯还为公主阿里阿德涅制造了奇巧的缠线轴,公主借助这个线轴杀死了怪物忒修斯,然后从迷宫逃出去了。此事触怒了国王弥诺斯,于是将代达罗斯父子囚禁在迷宫里。代达罗斯为自己及儿子设计和制造了用蜂蜡及羽毛粘合成的双翼。他俩配上双翼从迷宫中升空逃走。他的儿子伊卡罗斯飞在天空中不听父亲的告诫,忘乎所以,飞得很高,离太阳太近了,蜂蜡为太阳烤化,羽毛就散开了,伊卡罗斯于是落海溺死了。他的尸体漂到一个海岛,为了纪念他,这个岛就命名为伊卡里亚岛。代达罗斯顺利地飞到了西西里(还有说他逃到了萨耳狄尼亚),国王科卡洛斯收留了他,并予以保护。随即,弥诺斯王追赶到这里,科卡洛斯王的众女儿设计用蒸气浴把他闷死。在西西里,代达罗斯设计了阿拉崩河上的水库、塞利诺斯的蒸气浴、阿格里阿斯附近的要塞和厄律克斯山上的爱神阿佛罗狄忒庙的露台。不过还有另一种传说,代达罗斯随忒修斯返回雅典,在雅典有一族人自称是代达罗斯的后裔。因此,苏格拉底自称“我是代达罗斯的子孙”,可能本于此。近代学人研究,通过克里特铭文证明,代达罗斯原是克里特岛上这块地方的手工业保护神。为什么有关代达罗斯的传说如此纷繁呢?这是因为古希腊人有在域外寻找自己的神和自己神话的风尚。这样,他们就能够把自己领土周围许多国家的古建筑,甚至包括古埃及的金字塔,都说是代达罗斯设计并建造的了。
关于苏格拉底的母亲菲娜瑞特,古文献很明确地记载,她是一位助产士,而且她的接生技术相当高明。另外,菲娜瑞特在没有嫁给苏格拉底的父亲索福罗尼斯科斯之前曾结过婚,而且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巴德罗克斯,他是苏格拉底同母异父的兄长。
3. 家道殷实
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在他的《克里同篇》中提及,苏氏的父亲索福罗尼斯科斯极其注重子女的教育。当时在雅典,一方面是关于体育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关于音乐方面的教育,所有这些,苏格拉底的父亲都让他去接受,而且抓得很紧,决不放松。实际上,关于古希腊雅典的音乐教育,其内容不只是音乐本身,而且还包括文学、艺术、戏剧(含悲剧、喜剧、羊人剧等)、诗歌、天文及科学等,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两者都包含在内。这些是希腊神话中诗神缪斯掌司的职责。由此可知,苏格拉底的学养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哲学修养、艺术修养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等。要想获得这些方面的知识,要是家道不殷实,是难于负担起这方面所需的费用的。由此看来,苏格拉底年幼及青少年时代的家境是富有的。
及后,苏格拉底曾服兵役,当重甲兵。这是一种装备极为齐备的步兵。要购置这些装备需要不少的钱,如果家境贫寒根本不可能有财力购置这些装备。虽然,苏格拉底当重甲兵时已经46岁了,那是公元424年的事。但这可以证明在此之前他的家境富有,因为不可能一下子就暴富起来的。再有,苏格拉底自称是代达罗斯的后裔,以传说得知,按族谱查,在雅典有他的一支后代。苏格拉底的父亲索福罗尼斯科斯是技艺精湛的雕刻师和建筑师,又是多才多艺的能工巧匠,当时在雅典从事这种职业的自由民收入是颇丰的。由此也可以证明苏格拉底在46岁之前的家境很不错,根本不是处于困境的贫寒人家。
苏格拉底的父亲索福罗尼斯科斯与当地的名流阿里斯第底斯过从甚密。与名流交往的人的家境不会贫寒至极,因为家境太贫穷的人家是抽不出时间也没有这种身分和名流交往的。再有,苏格拉底的父亲本人就是当地的杰出人物,作为一名杰出的人物,是不至于一贫如洗的。
4. 命名及其含义
一般说,古代希腊人的名是单一的,表示其单独一个人。此人的名字就是专用于彼,故而人的名字是专有名词。是怎样来命某人的名呢?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以神名为人名。这反映了祖先崇拜,也反映了后人对先人的追怀。据当时的统计数字,有1324人的名字都是根据28位埃及的神的名字来命名的。但是人们是不会以含有恶、坏征兆的神的名字来为(某)人命名的,如埃及的死神阿奴毕斯,人们虽也崇敬他,但却不以他来为人命名。也可以用某一女神的名来为某一小男孩命名;反之,也可以用阳性神的名为女孩命名。其二是以其职位、道德风尚和从事何种职业来为某人命名(也含姓氏)。如是长男,在他的名前置上他父亲的名字,有的还在孩子名字前置上其外祖父的名字。在雅典,一般人的后面是其父名(属格形式),在其后是籍贯(也用属格)。排列形式就是某某地方、某某人的子(女)——某某。以“苏格拉底”为例,即是:阿罗卑克胞区的索福罗尼斯科斯的儿子苏格拉底。
古代希腊(罗马亦然)的妇女或奴隶,总的说,只有单一的名字。如果需耍,则可以有父亲、丈夫或主人的名字来限制,由此表示此一妇女或奴隶的归属或依靠。自由人,绝大部分是东方裔的古希腊自由民,都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姓氏,而以其主人的名字为自己的名字。在罗马时期,有些希腊人姓名中还含本人的绰号,如“金咀”狄翁。
在西方人的姓名中,其中含有地名的例子不少,如“伦敦”就是一例。在我国古人的姓名中也有些人的姓名含有地名,即其籍贯或在该地任职。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因其原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故而世人称他柳河东。又如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苏州任刺史,并在那里故去,因此有韦苏州的名字。又如,在西方人的姓名中含有“某某人之子(女)”这层含义的例子不少。如英格兰人约翰逊,意即约翰之子;苏格兰人的名字麦克唐纳,意即唐纳之子;俄罗斯人姓名中含有父名部分,例如伊凡诺维奇,意即伊凡之子;伊凡诺芙娜,即伊凡之女。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形成古希腊人姓名的方式,在后代西方人的姓名可以窥视到某些缩影。而中国古人姓名中有的含有地名的成分,则是中西文化之间的汇通点。
撰写《回忆苏格拉底》一书的历史学家色诺芬的全部姓名是雅典的(人)格吕洛斯之子色诺芬。为什么要在名字之前加上限定成分呢?目的就是使之与同名字的人分别开,否则容易混同。再有,古希腊的人的名字是要表达某一意思的,即是说有一定含义的,表明取名人的意向。如国王俄狄浦斯,其名字“俄狄浦斯”的含义是“双足肿胀的人”,指他出生后先知预言,这个婴儿今后要杀父娶母。其母怕预言成为可能,于是钉住其双足,扔到山中,置于死地。因为双足被钉住,故而是“双足肿胀的人”。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其名字“苏格拉底”含义即“健康的力量”。这是他的父亲索福罗尼斯科斯和母亲菲娜瑞特给取的名,这表达了他的双亲对他的期望。的确苏格拉底名副其实——健康的力量!今后在他一生中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正是他的名字——“健康的力量”的体现。
5. 幼儿与少年时代
泰西学者泰勒写道:“海洋帝国雅典茁长期间的提洛同盟,在苏格拉底诞生前十年就已经成立了。这个同盟是亚细亚以及爱琴海诸海的希腊人,为了王位而组建的,雅典当选为盟主。要是打算对抗波斯,就必须有强大舰队,这是必要的条件。在这些同盟国里,强大的国家提供船只与船员,其他各国则提供财援。所有同盟国所筹集的资金,保管在提洛岛的阿波罗神殿里,所以这个同盟称为提洛同盟。公元前461年,伯里克勒斯的民主政治的基础已经稳固,苏格拉底那时理解力很强,他注意周围所有发生的事。”
公元前461年,当年苏格拉底已经8周岁了,在他周围发生的事必然对他有影响,对他的思想的形成必然产生过作用。有人说苏格拉底幼儿及少年时期并没有专人对他进行教导,若是果真如此,那么公元前五世纪的前半叶雅典社会的各方面就是苏格拉底的师长。这段时期,雅典的各个方面都是光辉伟大的。首先,当时人才辈出,例如三位伟大悲剧诗人中最年长的一位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公元前456年),他去世时,苏格拉底才40岁。另外两位伟大诗人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公元前406年)较苏格拉底只长二十几岁;再有,即三位伟大悲剧诗人中最年幼的一位,生于公元前485—公元前484年的冬天,当时正是希腊战胜波斯的日子。这位悲剧诗人较苏格拉底刚年长十岁多一点。雅典伟大的政治家伯里克勒斯较苏格拉底也不过年长二十五六岁。埃斯库罗斯的爱国剧《波斯人》上演的费用,完全是伯里克勒斯负担的。埃斯库罗斯的另一出剧《阿伽门农》,内容主要描写特洛伊战争中希腊军的统帅阿伽门农,公元前458年上演,获头奖。当时苏格拉底已11岁,这出剧上演,他观看过是无疑的了。另外两位悲剧诗人的剧作,看来苏格拉底接触过,也是极有可能的。再有,在苏格拉底的幼少时期,在这位未来的哲人的眼前还展现过当时伟大雕刻家菲狄亚斯的作品、画家波吕格诺托斯的辉煌璧画,当时在雅典还有不少雄伟的建筑,所有这些伟大的艺术品都完整无缺地矗立在雅典城里,它们必然给予幼少时期的苏格拉底极深的印象。这些就是他那时的师承和教育。如果苏格拉底幼少时期真无专人教导,而上面所列举的事例就足以说明,即使他无专人教导,其后成为哲人也是有其先决条件的。苏格拉底幼少时期的社会环境,那个欣欣向荣、人才辈出的社会,就是他的老师。
在苏格拉底幼少时期,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是甚为激烈的,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又有矛盾尖锐化的另一面,但他始终不渝地怀着不屈的信念,追求高尚、朴实、善良的人生境界。当然,这样的理想,所追求的这样的境界,对普通人来说是过于崇高了。但苏格拉底有这份决心,也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这些在他的心底润育、萌发、滋长。虽然他所面对的时代又会予以考验与冲击,但他勇往直前,不改初衷,对自己严加要求,他的心志毫不动摇。
处在这个伟大而又矛盾复杂尖锐的不同凡响的时代里的人们,如果本身不把握住,也不去左右时间推移的走向,那么,谁来做合乎潮流并使之向前的主人呢?苏格拉底就是时代所期求的人物之一。幼少时期的苏格拉底胸怀大志,孜孜不倦,不遗余力进取向前,奋发有为。这就为他以后能有很大成就奠定了基础。
6. 英年所为
公元前446年,雅典和伯罗奔尼撒同盟订立了“三十年和约”,雅典的执政官伯里克勒斯正在完善他所主持的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强大的海军,并在爱琴海地区扩展其势力范围,统协提洛同盟各盟邦,于是雅典成为海上的头号霸主。这时,苏格拉底23岁,正值英年。关于苏格拉底,当时希腊有神示说,他是全希腊最聪明的人,众人也都承认他出类拔萃,超凡脱俗。但是,关于苏格拉底英年时期的所作所为,有文献记录的,确乎不多。据悉,他青壮年时期,和当时雅典的名流多有交往。苏格拉底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崭露头角,人们对他的才智已经知晓,于是他的声誉渐起。另外,在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与伯里克勒斯的情妇阿丝帕希娅过从甚密。她在雅典主持文化沙龙,苏格拉底经常出入其间。后来,苏格拉底对于这段丰富文化生活的往事总是难以忘怀,一旦忆及这些,他总是对阿丝帕希娅赞不绝口。再有,苏格拉底青年时期曾和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斯和芝诺两位学者有过接触。苏格拉底是他们访问雅典时晤面的。当时,苏格拉底对芝诺的辩证法很熟悉,他称誉芝诺是“辩证法的大师”。智者学说盛行期间,那时苏格拉底很年轻,他与智者学派的学术人物有过交往。如智者普罗泰戈拉斯在公元前444年访问雅典时,苏格拉底就会见过他。当时苏格拉底刚25岁,正是英年。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戈拉斯论辩时,普氏对苏氏说道:“……在你的同龄人中,我确实从未遇见过像你这样令我称羡的人,现在我说,你如将成为我们当今领头的哲学家之一,我决不惊讶!”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英年之际就才华出众。有关以上两件事,柏拉图在他的《巴门尼德篇》及《普罗泰戈拉斯篇》中都各有记述。另外,柏拉图在某些以智者名字为篇名的著作中各自记述了苏格拉底曾听过普罗狄科斯关于文法和语言收费不多的课程,以及他和智者希庇亚、高尔吉亚、塞拉西马柯及欧绪德谟的交往及论辩。由于苏格拉底深谙智者的学说,这样,他在和他们的论辩中能切中要害,将对方驳倒。以上这些,足以说明苏格拉底英年有为,今后能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所以,柏拉图及其他莘莘学子才投身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
有人传说,苏格拉底幼少时期就跟随其父学雕刻手艺,后来子承父业,也成为一名雕刻师。传记作家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19节中指出,陈放在卫城上一组着衣美神的雕像是苏格拉底的作品。但这个记载不确切,经考古证明,雕像的作者虽也名“苏格拉底”,但他比阿罗卑克胞区索福罗尼斯科斯之子苏格拉底要早,虽是同名,但不是同一人。另外,公元二世纪时著名的旅行家毛沙尼亚斯写过一本名叫《希腊导游》的书,其中介绍,在阿库拉普利斯入口有一尊“美丽的女神像”,相传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杰作,但是到迄今为止,史家仍对这一传说存疑。
关于苏格拉底这一极富传奇色彩的哲人有不少传闻轶事,其中某些传闻轶事具有可信性。我们可以从中约略揣摩苏格拉底的英年所为。如有人传说,苏格拉底是一位专门放高利贷的人。可是,古希腊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约公元前380年)写过一出名叫《云》的喜剧,其中对苏格拉底进行了嘲讽,着重于苏格拉底的“智者行径”,但并未提及有关苏格拉底放高利贷的问题。看来,苏格拉底放高利贷一事可能不存在,因为阿里斯托芬的《云》是在公元前423年上演,当时苏格拉底还健在,也可能看过《云》的演出。若苏格拉底放高利贷果真有其事,阿里斯托芬要嘲讽苏格拉底不可能不提及此事,好以此使苏格拉底声名狼藉。可是《云》没有这样的情节,所以关于苏格拉底放高利贷一说就不可信了。
人在青年时期,自然而然地,要和浪漫的爱情相关联。这一年龄段的男人哪一个不多情呢?但是苏格拉底在这段青春期有什么样的罗曼蒂克的爱情表现呢?能查到文字记载是太少了,只知道他经常参加伯里克勒斯的情妇阿丝帕希娅所主持的文化沙龙。虽然他对这一段往事以后难以忘怀,对她也时有赞扬,但他俩之间还有没有什么更为密切的关系呢?这些都无文献可查。人们只知道苏格拉底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次婚姻所娶的是法官亚里斯狄德的女儿密尔多,她没有带来什么陪奁。至于苏格拉底结婚的当时双方的年龄多大,他俩婚后的生活又怎样,这些我们都没有看到文献记载,都不太十分清楚。关于苏格拉底的第二次婚姻及其子嗣的情况是他下半生的事了。这些将在后面的有关章节里述及。
在古希腊,尤其是在雅典,两性之间的爱情当然被视作正途,但当时却有一种风尚,即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增进英雄主义的德行。在我国又何尝没有!如《战国策·魏策》所记载的龙阳君的事,后来就有“龙阳之好”的成语,暗指同性恋。从时间上讲,这与古代希腊几乎平行。当然,同性恋是一种畸形的爱欲,不足取。苏格拉底是人,是那个时代的人,当然不可能不沾染这种癖好——同性恋。有关这一点,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在他的《会饮篇》中约略有所记载。这就是苏格拉底与阿尔喀比阿得斯间的关系。有关这一点留在下面一节再详细讲。当然,这种关系是遭人非议的,也多是秘而不宣的。
7. 美男子阿尔喀比阿得斯
所谓同性恋,就是同一性别间的恋情;既有男性与男性之间的,又有女性与女性之间的。相传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生卒年不详,她所处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七至公元前六世纪间)就和她的女伙伴之间有同性恋的关系。苏格拉底是男性,他同性恋的对象当然是男性,这就是阿尔喀比阿得斯。
阿尔喀比阿得斯是一位美男子。根据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关于此人的记述,他和苏格拉底一块参加过公元前431—公元前430年间的波提狄亚战役。那时,阿尔喀比阿得斯正处青年时期,而苏格拉底已经三十六七岁了,他较阿尔喀比阿得斯要年长十五岁至二十岁。实际上,在此之前苏格拉底就已经结识阿尔喀比阿得斯了,那时阿尔喀比阿得斯还是一少年。苏格拉底对美是执着追求的,这种美包括人外貌的美、体型的美,这些在阿尔喀比阿得斯的身上都完全具备。这当然是苏格拉底所喜好的,他以一颗赤热的心面对阿尔喀比阿得斯,而他在道德上则是绝对高贵的、纯洁的。尽管苏格拉底也和阿尔喀比阿得斯之间感情很深,但苏氏反对沦为身体间的肉欲,他将这种同性之间的爱看作是一种通达真善美的精神力量。苏格拉底强调同性间灵魂的爱,并且要将当时同性爱这种风尚作为一种对青年人进行道德陶冶的手段。色诺芬在他的《回忆苏格拉底》的第1卷第3章的12及13节中也谈到苏格拉底有关对同性恋的看法:苏氏认为那种对肉欲的追求是极其错误的,并斥之为“毒蜘蛛对人接吻,会使人感到极大痛苦而失去知觉”。“至于苏格拉底本人,他对这类事情是非常有操守的,即使对最青春美貌的人,他也泰然自若,不为所动”。另一方面,阿尔喀比阿得斯则以为,苏格拉底对他这个美男子迷惑不已,因而感到幸运,他自认只要遂了苏格拉底本人的心愿,他就能从苏格拉底的心底探悉得不少宝贵的东西。于是阿尔喀比阿得斯开动脑筋,竭尽全力,对苏格拉底展开工作,达不到目的绝不放弃。这样,一当阿尔喀比阿得斯和苏格拉底相处时就尽量向苏格拉底献媚,以便赢得苏氏的欢心。阿尔喀比阿得斯于是经常邀请苏格拉底在一块儿吃饭,但苏氏并未立即答应,实在对阿尔喀比阿得斯多次的诚心邀请不便再推辞时,才应邀出席。但吃过饭后,苏格拉底当即离去,可是阿尔喀比阿得斯总是将苏格拉底留下来谈到深夜,并以此为借口,请苏格拉底在他家过夜。有一次阿尔喀比阿得斯对苏格拉底说道:“……你最适合当我的爱人了,但你总是犹豫不决,不把心里所想的事告诉我。那些与你的看法不相符的事,我尽量是不去想的。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成为更为完美的人再重要的了。只有你才是最适合成为支持我的人。”
苏格拉底回答道:“亲爱的阿尔喀比阿得斯啊,你真的不傻,如果你刚说的是真实的话,而我又真能帮助你,使你的灵魂纯洁的话,那么,我心中一定存有奇特的力量,使你发觉到有比你美貌还要高贵的美。你一直打算用你外在的美换取我内在的美;还不仅在于此,你要用毫无价值的美换取真实的美,就好像用青铜换取黄金一样。但是你要仔细考虑,你不是已经看见了吗,我并没有什么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在肉眼看不见时,人心里的眼睛才会睁开,可是,你离这样的境地还很远呢!”
阿尔喀比阿得斯接着说:“整个事情的发展,对我们彼此都应该有利,希望你能往好处想。”
这时,苏格拉底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你这样说,也是有些道理的,以后我们就照这样办吧!”
柏拉图在他的《会饮篇》里描述了苏格拉底与阿尔喀比阿得斯之间有关这件事的交往,即阿尔喀比阿得斯向苏格拉底吐露心曲,表达对苏格拉底有爱慕之心,而苏氏对此予以拒绝。
8. 神圣隐秘的爱
苏格拉底经常戏言,说自己是“厄洛斯”。在希腊神话中厄洛斯是爱的化身,也是爱情阿佛罗狄忒的使者。厄洛斯这个爱的使者随身带着爱情的箭,被这种箭射中的人或神就要萌发爱情。这种爱情给被射中者是带来愉快、欢乐、幸福,但也会带来痛苦,甚至死亡。厄洛斯不仅是男女之间爱情之神,而且也是青少年友谊之神。苏格拉底自称是“厄洛斯”或爱神,虽是戏言,但也有几分道理,因为确乎与自认为是“懂得爱的真谛”的人不相左。人们都有这样的共识,爱情是神圣的。因其是神圣的,就不是直白的,必然有几分神秘的色彩,对那些未尝试过滋味的少男少女更有几分神秘感。这样,神圣、神秘,爱情之间就可以找到它们的会通点。在当时古希腊的上流社会里,苏格拉底也不能不受到时尚的影响,把神秘、神圣等方面的语言、词汇来指代爱情,厄洛斯,即爱神就是一例。苏格拉底与美男子阿尔喀比阿得斯之间的交往当然有神圣、无邪的一面,但也有神秘、隐晦的一面。关于苏格拉底的戏言,自称为厄洛斯,可以代表其人格神圣的一面。正如帕拉图和色诺芬都曾强调的那样,既不要忽视苏格拉底这一戏言,又不要误解他的戏言。因为,苏格拉底受到指控,其中就涉及到“蛊惑青年”,这事就和阿尔喀比阿得斯有关。至于苏格拉底和阿尔喀比阿得斯的关系,完全和“蛊惑青年”一事无关。苏格拉底崇高道德风尚及纯洁的思想可以表明,对他本人是无可挑剔的。苏格拉底,其一是未曾陷于色情的浊流里,其二是也没有沉溺在感官的享受中。苏格拉底矢志要从情欲中解脱出来,使“神圣、隐秘的爱”独立、自由、净化,其中不混有任何杂质。所以,阿尔喀比阿得斯这位美男子一心趋迎苏格拉底,但苏氏对他没有任何邪念,只希求与这位少年保持“神圣与隐秘的爱”。同性恋是当时的风尚,而且沿习已久,从荷马时期以降就相沿成习,并且还被认为这是一种增进英雄主义的美德。这种风尚在当时的雅典及附近其他某些城邦都是习以为常的。当然这是一种恶习,不可取。苏格拉底当时没有与这种淫乱的风气合流,而且公开表明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是十分有害的,是“毒蜘蛛对人接吻,会使人感到极痛苦,失去知觉”。正如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所说:“至于苏格拉底本人,他对这类事情是非常有操守的,即使对最青春美貌的人,他也能泰然自若不为所动。”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的品德的确是很高尚的,是难能可贵的。
人们以清澈、明亮的眼睛审视,可以窥见无限的美,无穷的力量,这是超越人类的梦境与想像的,这些可以翻天覆地,可以振奋大伙的精神。苏格拉底,他是那么样地注重精神爱,对这些不可能不了解。至于他本人与阿尔喀比阿得斯之间“神圣隐秘的爱”,其本质正是精神自然的交流。
9. 外貌
当然不能以貌取人,但对某人的印象却往往从外貌开始。一个人相貌堂堂,而内在美也十分优越,这当然是上乘;相反,某人外表并不美观,即貌不惊人,而心地十分善良,精神也很高尚,这也是可取的。至于那些虚有其表的人,则为人所不取。最好是两者的统一。秀外慧中,虽多指女性而言,然实指才貌双备。
从外表上看,苏格拉底的确很奇特,但这并非是气宇轩昂或一表人才,而是丑陋,一望而知,若下一次再见到,则当即就能辨认出来。苏格拉底脸面扁平,大而向上的狮子鼻,两眼相距很大,其间空白处是鼻梁,因使两眼分得太开,使人感到很不匀称。但是苏格拉底的两眼炯炯有神,闪耀着慑人的目光。还有,苏格拉底走路的姿势也不甚雅观,像一只昂首阔步的鸭子,腆着一个肚子。虽然苏格拉底其貌不扬,却有相当的魅力。人们一旦与他交谈,都会被他亲切待人的态度所慑住,不愿立即离开。再有,苏格拉底深邃崇高的内涵更是吸引许多人。假若与他作再进一步的对话,相互间进行交流,就会更加体会到他谈话的深刻而且涉及面广,颇具幽默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人的外表往往是其内在的投射或反映,正所谓的“诚于中,形于外”是也。这样,有关苏格拉底的外在形象,人们是怎样评述的呢?凡是观赏过古代希腊雕刻的人,从中就可探悉到古代希腊人是极其重视内心与外表相互间的联系与影响的,而且,他们凡事皆从应如何协调二者间的精神出发。古代希腊人有这样的共识,即崇高的灵魂要与端庄的身体匹配,更进一步发挥为要有健全的精神,必须先具有健全的身体。苏格拉底虽然其貌不扬,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以及他的内在,却并非如此。苏格拉底并不是美男子,但他的灵魂却十分高尚,思维也极为敏捷。古代希腊人认为,美好灵魂停留在健全的躯体上。德国哲学家尼采虽然说苏格拉底是“丑陋的希腊人”,但他解释的“丑陋”本义就是“反抗”的一途,而对古代希腊人来说,“反抗”则蕴藉着“否定”。若以此推衍,苏格拉底则具有现代人的色彩了。他的外貌正象征着“现代”、“反抗”及“否定”。他的外貌与意志,即外在与内涵,具有一种协调与和谐的美。
苏格拉底仍旧活在现代人的心中,这是不能否定的。丹麦近代宗教神学家克尔恺郭尔(1813—1855年)在他撰写的《苏格拉底反语法的概念》一书中,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在希腊本土,也有一位哲学家(姓氏不详)对苏格拉底的外貌作过评估:“好人有时候看起来很卑微,有时候看起来却又很高尚。我们可以从苏格拉底的外观中得到启迪,那即是外表的美与丑并不足恃。苏格拉底长相奇特,鼻子扁平大而且向上朝天,眼睛鼓出,而且溜溜滚转不停,但却散发出一种吸引人的气质,使人乐意亲近这个人,接纳其思想,一致推崇此人为当代最高贵、最有智慧者。”
10. 生活习惯
如果某人在生活上锦衣玉食,铺张浪费,这是为人所诟病的。反之,生活俭朴,则会受到好评,并认为这是一种美德。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就是一位生活俭朴的人,他常告诫人们,在生活上应如何节制,他本人也自律甚严,主动节制。他要求的东西很少,在生活上极为简单。以食为例,苏格拉底只要求能吃饭就行。他常说:“吃的东西简单,就是最好的饮食方法。”在生活上,有关饮食方面,可以用“一箪食,一瓢饮”来形容苏格拉底。肚子饿了,就随便吃一点;渴了才喝点饮料,绝不耽溺于美食,他不是饕餮之徒。他曾经说:“……必须抗拒有诱惑性的食物,如果肚子不饿还要吃东西,不渴却喝饮料,会使你的头脑和灵魂堕落。”
苏格拉底关于口腹之欲还有以下的戏言,但寓意很深:“……魔女一定会使用各种方法,将那些受引诱的人变成猪。我们知道,奥德修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引者)之所以没有被变成猪,就是他一直恪守赫耳墨斯(希腊神话中的神使——引者)的忠告,尽量节制自身,细心地控制自己的肚子。”
虽然苏格拉底是以开玩笑的方式说上面那些话语的,但其中含有不少哲理,饕餮之徒是应该从中悟出某些道理来的。苏格拉底虽然在饮食上有所节制,但并不矫情。他平时是不饮酒的,但遇到需要饮酒的时候,却是海量。柏拉图在他的《会饮篇》中提到过苏格拉底与朋友共饮的事,他一边喝酒,一边大谈哲理,后来和苏格拉底共饮的人一个个都喝醉倒了,只剩下他还十分清醒,从容地离开杯盘狼藉的筵席。
过俭朴生活的人,是不追求衣着华美光鲜的。穿着朴素是美德,为人称道。苏格拉底在这方面是不讲究的。不管是冬天或是夏天,他所穿的都是同样的一件衣服,而且这件衣服的质地也十分平常,没有一点特殊的地方可言。赤脚是苏格拉底的习惯,甚至在寒冬腊月也不例外。关于苏格拉底的衣着及打赤脚的习惯,柏拉图在他的《会饮篇》中有记载:苏格拉底在参加波狄提亚战役(公元前431—公元前430年)时曾赤着脚在冰上行走,令其他的士兵对他刮目相看。另外,柏拉图在他的《斐德罗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与斐德罗的一段对话,其中涉及有关苏格拉底俭朴生活的事:“……苏格拉底说:‘斐德罗!你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往何处去?’斐德罗说:‘哦,我是从希法勒斯的儿子利西亚斯那里来的。清早,我在他家坐了很久,现在我准备到城外去散步。我是根据你的朋友亚休美那斯的意见,想到郊外去散步。据他说,到回廊去溜达会感觉很舒服的。’苏格拉底说:‘他说得不错!利西亚斯是不是在街上呢?’斐德罗说:‘对,他在伊皮克里特家里,他家住在莫里修雅和莫里佩旺旁的房子里。’苏格拉底说:‘你们到底在他家里做什么事?是不是听利西亚斯讲话来打发时间呢?’斐德罗说:‘假如你有空与我一块儿去散步,我就告诉你利西亚斯所说的一些话。’……斐德罗说:‘哦!你等一下,我想把你当成学习的对象,可是你把我的希望摧毁了。可是你想不想到外面去坐下来看书呢?’苏格拉底说:‘好啊!我们离开这里,沿着伊利索斯河走下去,然后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斐德罗说:‘幸好没有穿鞋子来,不过你(指苏格拉底——引者)平常没有穿鞋子的习惯,我们可以在河里蹚水行走,那一定很舒服,特别是在这个季节和如此晴朗的天气里。’苏格拉底说:‘你走在前面,要注意看看有没有能够坐下的地方哦!’斐德罗说:‘你看没看到那棵高高的筱悬树呢?’苏格拉底说:‘嗯!’斐德罗说:‘我们可以坐在那树荫下的草地上,迎着习习的凉风,如果你喜欢,也可以躺下来。’苏格拉底说:‘那么,我们就决定到那里去!’斐德罗说:‘苏格拉底,请你告诉我,欧蕾琉雅被克里亚斯抢来当他的妻子,这个故事是否发生在伊利索斯河的附近呢?’苏格拉底说:‘嗯,有这样的传说。’斐德罗说:‘想必是在这儿附近,因为这儿的河水令人觉得舒畅,既美丽又清澈,最适合年轻的女子在这儿玩了。’苏格拉底说:‘那是在这条河流下游的地方。那里可以通到亚特密斯神殿,附近也有克里亚斯的祭坛。’斐德罗说:‘过去我不太清楚这个故事,可是苏格拉底,你告诉我吧。你是否相信这是一件真实的事?’……
苏格拉底说:‘这真是个宜人的地方!繁茂的筱悬树和灌木丛,长得如此高大葱郁;树荫下透着令人舒畅的凉意。百花竞开,四周飘溢着阵阵的芳香。同时,把脚从筱悬树下伸出去,就会感到有令人舒畅的水流过。而且从附近的画像和雕像看来,这里可能是精灵或河神的圣地,凉风阵阵送来,好像在欢迎我们,蝉鸣鸟唱,一派夏天的景象。尤其使人愉快的是,还可躺下来,使头脑好好地休息一下。这片柔软的草地真令人觉得舒服畅快!总之,斐得罗,你能带一个外地人到这里,是很有远见的。’斐德罗说:‘你这个人确实很怪,看起来不像个本地人,倒好像是一个外地人被我带到这里来似的,你一定很少走出城门,到街市以外的地方去散步!’苏格拉底说:‘真不好意思,因为我是一个很想多学习的人,但是草地和树木并不能教我任何事情,而街上的人们却教会我许多事情。不过,你好像已找到能够带我出来的秘方,使我乐于出来,就好像在一只饥饿的野兽面前,使用树叶和谷类当诱饵,想让野兽走过来一样。你也在我的面前晃动着活饵,把我带到你所喜欢的地方来了。可是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方,我只想躺在这柔软的草地上,而你也可以找个你认为最合适的地方开始读书吧!’”
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中几次提到苏格拉底引用了以下的诗句:
银器和绯衣,是演戏的好道具,却不适用于平常的家庭生活。
通过以上的引述,完全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朴素生活的片段:赤脚,不穿华贵的衣着。从上述的引文中还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好学的精神及热爱大自然及田园风光的情操。
11. 聪明绝顶与勤奋好学
得尔菲是希腊福克斯的一座城市,位于帕耳那索斯山下,以那里的神托所和阿波罗神庙而出名。这里最古老的神庙兴建于公元前九世纪中叶。据神话传说,阿波罗杀死大蟒皮同之后,亲自在这里兴建了自己的神庙。其入口处是阿波罗的神像。神庙最幽静的地方是神托所,这里的祭司向求签的人传达神示,亦即神谕。在古代希腊,神托所不只一处,因此在不同神托所都可以向抽签人传达神示。古希腊的神示和我国从前迷信的谶语有其相似之处。
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有一篇文章记述他的师长苏格拉底受审时在法庭上的申诉,题名为《申辩篇》。其中苏格拉底本人叙述了他之所以被认为是有智慧的人,享有声誉,是因为具有“人的智慧”,但他不认为自己具有超人的智慧,即“神的智慧”。事情是这样的:有兄弟俩,兄名开瑞丰,弟名开瑞克剌忒斯,他们两人都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开瑞丰曾经去得尔菲神托所求过神示,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传达神示的女祭司回答道:“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了。”关于这则神示有两种说法,其一就是以上所说的——“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了”。其二是说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有智慧,即很聪明;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更有智慧,即更聪明;苏格拉底则智慧出类拔萃,即最聪明。事后,苏格拉底得知了此事,感到困惑不解,因他本人认为自己本身既无大智慧,又无小智慧,怎么能说他是最聪明的人呢?苏格拉底对这样的神示有所怀疑,也打算检验它的正确与否,于是他走访了那些以聪明才智著称的人。他首先走访的是一位很有声望的政治家,发现此人自认,公众也这样认为这位政治家聪明过人。但实际上,这位自认为有无上智慧的人,与苏格拉底并无二致,并不知道美和善到底是什么。当苏格拉底向这位自负的政治家指出其无知时,他不是闻过则喜,而是怨气冲天,在场别的人也对苏格拉底不满。于是苏格拉底对此进行反思与自省:他对自己所谈的内容是自知不懂的,无知的,而那位政治家则以不知为知。正是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当然较那位政治家要强,要比他聪明。随后,苏格拉底又去走访诗人,发现他们创作诗歌并非出自聪明、智慧等,而是天性使然,而是灵感激动。但是诗人却自认不止于这一点,他们自认为,在创作诗歌方面是行家里手,其他完全隔行的事,也自认为是饱学之士,很有知识。所以苏格拉底自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这一点上他是有自知之明的,这要比诗人高出一筹。末了,苏格拉底又去走访有高超手艺的工匠,从他们那里苏格拉底得悉,他们所知及熟悉的事物,苏格拉底并不知悉,他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这些知识。但这些手艺人也和上面的人具有相同之点,即认为自身除具有一技之长外,还知道并熟悉其他好些事情。这样,他们所具有的一技之长就相应减色了不少。如此,苏格拉底走访了多人,并指出了他们以不知为知,于是开罪了不少人,反过来,引起他们对苏格拉底本人的攻击和诽谤。经过了这番走访,并又从受走访人中得到反应,再加上这些人的恼羞成怒对苏格拉底进行攻击和诽谤,这样,苏格拉底则深切地悟出了神示的本意:“……真正的智慧是属于神的,神示只是告诉我们,人的智慧微不足道,没有价值。在我看来,神并非是说我最有智慧,而是以我的名字作例子,仿佛对我们说,人们中最有智慧的就像苏格拉底那样,在智慧方面是微不足道的。”这样,苏格拉底自己所感受到的是,他自己一生从不懈怠,四处奔走,忙碌异常,到处走访别人,既不从政,又不理家事,虽然一贫如洗,也要按照神的意志去考察人们的智慧,并指明人实际上还是处于无知状态中的。这正是“……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表达。
在苏格拉底的那个时代,人们到神托所去求签,索取神示是一种常有的宗教行事。苏格拉底曾几次提到他的弟子开瑞丰到德尔菲去抽签求神示这件事,因此有关说苏格拉底最有智慧是神示所言,可信度极大。苏格拉底自身提到此事,并不是自诩或自夸,他是借关于神示来阐明自己的哲学意旨,即从自然万物转向考察人的智慧和德行,从而反思人自身的理智本性。苏格拉底所强调的是,首先本着人应自知无知,这才有可能挖掘出自己的理性能力。他确认,“人的智慧”若与“神的智慧”相比较,前者相形之下要低很多。他的这一论断并非旨在贬低人的知识能力,而是旨在批判当时雅典人缺乏理性这一状况。柏拉图在他的《斐德罗篇》中引述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话语:“我(指苏格拉底——引者)认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于人。”苏格拉底还认为,“爱智”是人的自然倾向。由此可以看出,他肯定了对智慧的追求无疑是人的本性。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对政治家、诗人及艺人等的批评,旨在揭示大众所称的各种各样的智慧并非真具价值的智慧,大众还没有理解到什么是知识和美德的本质;对人的智慧的本身还未曾反思,而狂妄至极,认为自身无所不知。实际上,认为自身无所不知者,则最无知。由于苏格拉底对人的理性智能作了反思与忖度,于是自知为无知,并由此去揭示大众的无知,正是“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也正是苏格拉底探索人们的“爱智”之道,由此挖掘大众的理智与道德本性。苏格拉底哲学研究的主旨有所转变,即从自然转向人,而对人又究其理智。这是古希腊先哲的转向。由此以降,两千多年来,泰西的思想发展、哲学发展,大多离不开这一轨迹——哲学思维的主题从大自然转移到人类本身。苏格拉底是这一伟大转变的开路先锋。
较苏格拉底早七八十年的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以上几句中的最后一个“知”字,用作名词,作“智慧”解。《荀子·子道篇》中也有:“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这些和苏格拉底所论述的“知”、“智慧”、“理智”等,不无汇通之处!
苏格拉底对智慧的追求,也就是“爱智”,是极为勤奋的。如他既不经商,又不从政,每天从早到晚在雅典的街头及公共场所,如市场和运动场等地,找人交谈。从这些谈话中,他归纳出不少有教益的论点。他如此勤奋地向人访谈,一则可看出他的坚忍不拔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同时也启发了青年人对他的敬仰和爱戴。这方面是他的身教,同时,他也有言教。例如色诺芬在他的《回忆苏格拉底》的第4卷第2章第1至7节中记述了苏格拉底告诫自视甚高的青年欧梯得摩斯:任何技艺不能只靠秉赋,只有愚人才能自以为无师自通;必须勤学苦练深加钻研,才能有理好家并治好国的才能。在这部书的第4卷第1章的第3节中涉及到苏格拉底对待人的方法:他认为对待人的方法不应是一样的,对那些秉赋好而轻视学习的人,就应该让他们知道,越是秉赋好的人越应该受教育,这样,他们方会成才;否则,那些秉赋虽好,但没受到严格训练和教育,他们本人又不勤奋好学的人,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没有用或最坏的人,成为社会的一患。苏格拉底说:“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什么是有益的和什么是有害的事情。……”
总之,苏格拉底本人“爱智”,追求知识,也激励青年人“爱智”与追求知识,并告诫青年人要勤奋好学,切记不能无师自通。
12. 神秘奇异的征兆
苏格拉底有一次应邀参加阿伽同举办的宴会,他边走边思考,于是脚步越来越慢。这时苏格拉底请与他一块儿赴宴的同路人先走,自己走到阿伽同邻居的大门前停了下来,站立在那里,别人招呼他,叫他的名字,他好像没有听见,仍然站在那里不动。这样的情形是经常在苏格拉底身上发生的。当人们看到出现这样的情形时,就知道他又在“冥想”了。苏格拉底在阿伽同邻居的门前出神地站了一阵,然后他才走进阿伽同的家。于是阿伽同请苏格拉底讲一下他刚才所产生的冥想。苏格拉底对此回答道:“智慧这东西,如果在我们之间互相撞击、激荡,会从我们当中比较多的一处流到比较缺乏的那一部分,就像是满满一杯水,会通过细的毛管,再传到另一只空杯子里去一样。”
再举一个例子,苏格拉底参加了公元前431—公元前430年的波提狄亚战争。其间,有一次他在阵地上整整站了一天一夜,未曾挪过步。这件事,当时在苏格拉底周围的人全都知道。因为大家都了解苏格拉底,知道他这是冥想,所以没有惊扰他,由他这样子下去。
苏格拉底自己讲,他的行为举止是受一种无形的内在的声音所指导。可以把这种声音称之为“神秘的声音”或“奇异的征兆”。这种神秘奇异的声音在苏格拉底十分年幼的时候就跟随在他的身旁,而且经常突然间在他身上产生。这或许是使苏格拉底继续生存的魔力。这是一种“征兆”。后来,大家称这样的征兆为“守护的灵魂”,而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奇异的征兆”或“奇异的东西”。一当这种奇异的声音在苏格拉底的内心响起时,他就会进入忘我的境界。这时的苏格拉底,看起来就有些神情恍惚。进入这种状态的苏格拉底并不是在考虑或研究某个问题,而只是体验某种带神秘性的东西,此即是“冥想”。苏格拉底的冥想在时间和地点上是无一定准则的。他冥想的时间有长有短,而且与周围所有事物毫无关系。上面提到,苏格拉底那次在波提狄亚战争时的冥想时间竟有一天一夜之长,就是一则例证。
在冥想中,苏格拉底到底有何体验,处在他周围的人并不知晓。苏格拉底的冥想是否是在聆听“神的教谕”,即神示呢?或是在接受“神的委托”呢?这在别人是无从知晓的。在苏格拉底内心所存在着的这种现象,可以称为超自然的声音。这种超自然的声音似乎在向苏格拉底预示什么,并提出某种警告。要是他忽略了这种预兆,不听从警告,就将会有不幸降临的。就此而论,它和“良心之声”又有何种明显的区别呢?一旦要是有什么危险逼近或是不幸的事即将发生时,这种声音好像力量一样紧紧地抓住苏格拉底,并告诉他。因此,苏格拉底对这种声音特别尊崇与重视,一定服从其指示。这一声音不仅指示苏格拉底本人该怎么做,有时还要指导别的人的行为。关于所发出的指示,内容没有违反伦理、道德规范方面的,所以不能从这一视角来审察。
关于这种“神秘的声音”,泰西研究苏格拉底的专家泰勒有所说明,认为这种声音是苏格拉底对“凶事”的一种敏感的觉察力,这就有些像现时人们所说的“特异功能”。但是由于这种“奇异东西的指示”被广泛地传播,并有所渲染,于是就有人把这点看成是苏格拉底妖言惑众,要僭立新神的表现。由于这样,好事者就把这一点作为罪状将苏格拉底控告到法庭上去了。
不管这种奇异的声音是以何种方式传到苏格拉底身上的,只要他对此服从,就是对神绝对信赖的表现。这是否是神示,先用不着去管它,总之,对苏格拉底来说,那是必须谛听,而且照它所指示去办理的。这种围绕在苏格拉底身际的声音,是一般人不会有的,这当然使人感到奇异;这声音所预示又是凶事,这即是神秘;由于这声音提示在前,并且还将出现。故而这是神秘奇异的征兆。
13. 问天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一部伟大的长篇抒情诗集,名叫《楚辞》,其中有一篇称为“天问”,意思就是对天发出疑问。全篇中对天总共发出了170多个疑问,包括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这些都是作者强烈探索大自然的具体表现。现在人们认定《楚辞》是屈原的作品。这里的“问天”并非是说有一篇以“问天”为题名的抒情诗作,而是借此来表达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对天的探索,也就是对世间大自然万物的探索,刨根问底,弄清其究竟。
东西方对万物的起源是持不同看法的,但各自都有自己的观点。他们对万物起源的追究,都是古代东西方先哲讨论、研究的共同课题。先哲苏格拉底对此当然也十分关心,有关这方面争辩所激发出的火花,同样也刺激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他于是在这思想自由的园地里日益茁壮、成熟。苏格拉底年轻时对自然科学知识十分热衷,对之竭尽全力孜孜以求。万物如何生成,如何消失,他都希望为这些找到答案。根据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一书的记述,苏格拉底在青年时期,就对当时的自然科学有相当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柏拉图在《斐多篇》中也有相似的描述。由是可知,苏格拉底的确研究过各种不同的宇宙万物形成的学说。这些学说既有西方的,又有东方的。这是因为在苏格拉底诞生时,正是公元前五世纪。当时在小亚细亚两岸的希腊城市美里塔斯的科学和哲学已经繁荣了一个多世纪了。由于伯里克勒斯的开明领导,雅典当时不仅是那一广大地区的政治、商业的中心,也是各方面的思想汇集之地,各种思想文化都在这里交流、交融、碰撞。公元前六世纪在美里塔斯成长起来的科学与哲学,那时二者尚融为一体,并未曾明确地分离开。在伯里克勒斯时期,通过数学天才毕达哥拉斯,科学与哲学由爱琴海地区传到了意大利南部,东方的文化和科学也在此时逐渐地传到了西方。东西方在天文学、算术、生物学等各方面互相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方向不是凭借经验,而是依靠理性。这是当时希腊世界科学、哲学领域的实际情况。苏格拉底当时就处在这样的思想、学术境遇里。那时苏格拉底20岁左右,正是青年时期。他所接触的宇宙学说,东西方是各自发展成为不同体系,相互间是矛盾对立的,即东方的宇宙观是一元论,而西方的则是二元论或多元论。东方的一元论认为,宇宙间的所有物质,人类的心灵也包括在其中,这些全都是由“气”组成的。而西方对此却持不同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是恩培多克勒斯。他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土、水、火、空气等构成的。它们之间互相撞击,于是混合成为万物。另外还有一种与东方一元论对立的论点,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来的。这派认为,数学是解开宇宙奥秘的钥匙,所以他们提出的原理都是些数学公式。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点”或“单元”构成的。这些所谓的“单元”或“点”是以特定的几何形态或图形排列的。青年时期的苏格拉底对东西方这些不同的论点是异常关心的,也因此受到激励。
苏格拉底因为要研究自然,在他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不少问题,如为什么人会有冷和热的感觉,为什么某些东西腐烂后又会变成其他的生物。苏格拉底认为,这或许是空气所造成的,也或许是火,还或许是生物本身,也许哪一样都不是。所有这些问题都使苏格拉底困惑不解,直到有一天,他接触到了阿那克萨哥拉斯的著作,他忽然觉得自己总算找到了答案。阿那克萨哥拉斯所主张的是“万物种子”说,并认为“理性”为万物建立秩序,这也是万物存在的原因。苏格拉底在阿氏著作中寻觅到了“万物生存的原因”,他对此感到非常高兴。阿氏在自己的著作中曾说“理性是维持万物秩序的原因”,苏格拉底认为这句话对他是特别具有意义的。苏格拉底继续钻研阿那克萨哥拉斯的著作,从中他又发掘出不少的论点。于是,苏格拉底认为,他已经找到通往他所要追求的独特世界的途径了。苏格拉底因此感到分外地欣慰。什么是“理性是维持万物秩序的原因”呢?这就是说,理性(心)制定了万物存在的地点,让万物都处在本身最适当的位置,天空中的行星也得按照一定约定的法则运行。世间万物中的每一件东西是怎样诞生?是怎样消失的?又是怎样存在的呢?这些都是人们所关切的;人们也还要想弄清楚其他的有关事物对上面这些事物的影响,或是这些事物本身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究竟在何种状况下建立良好的秩序。照苏格拉底判断,阿那克萨哥拉斯的学说就是告诉了他关于宇宙万物的法则,而人们必须要做的就是考察人的本身及其他与人有关的事物。苏格拉底所期求的是再进一步对大自然的认知,弄清楚有关天体的运动。他急欲要弄清太阳、月亮以及其他星球是如何运行的,它们之间是否有影响。阿那克萨哥拉斯一再强调,所有事物都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起秩序的,因此它们目前所处的情形就是最佳状态。阿那克萨哥拉斯虽然指明了“理性”是万物存在所依照的法则,但关于如何运用理性,他未曾涉及;他更未指出“理性”所主宰的宇宙是明智及计划的化身。阿那克萨哥拉斯的理论曾一度使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真理,但他作进一步的探讨后,却又感到失望了。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毫无研究自然科学的头脑”,于是他去寻求另一条出路,这就是辩证法及回答法的观念。他也认为自己找到第二条途径了。
人们的精神依靠,或是精神支柱,包含有宗教与哲学这两项,而这二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难于截然分开。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有明确记载,俄耳甫斯教对苏格拉底有所影响,他从小就受这一宗教教义的熏陶。这是古代希腊一种神秘宗教,因其教主为俄耳甫斯而得名。这种宗教出现在公元前七至六世纪。信奉这一宗教的人具有“属天”的“神性”及“属地”的“魔性”,人死后果报和灵魂转生的观念是由这一宗教引入希腊的。因此,苏格拉底对“死亡”这一问题十分关心,他坚信人死后会转入另一世界。在柏拉图的《斐多篇》及《理想国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谈论天堂与地狱时充满想象的神话,其中包含着俄耳甫斯教的某些教义。这一宗教的教义主张人的身上具有某种“神性”,但是有些人却自甘堕落,丧失了“神性”,如果通过洗净和澄清,罪与死亡可以得到解放。通过另一种方法来解释,即灵魂是不朽的,是因为堕落而被流放的“神”。要怎样才能使灵魂获得解脱,越出“生死转换”,使之恢复不朽及神性,这正是俄耳甫斯教所追求的目标。苏格拉底有灵魂转变即灵魂转移的看法及论点与俄耳甫斯教的教义不无关系。
14. 认识的升华
先哲苏格拉底因为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于是“问天”,随即他找到了阿那克萨哥拉斯关于“万物生存原因”的理论。阿氏认为“理性是维持万物秩序的原因”,对此,苏格拉底深信不疑,自信由此已经找到了通往他所追求的独特世界的途径。但是苏格拉底发现,阿氏只指出了“理性”是万物存在的法则,但对“理想”未作进一步追索与说明,也不知道如何运用“理性”,更认为“理性”所主宰的宇宙是明智和计划的化身。这样,苏格拉底又困惑和失望了,并自认为“毫无研究自然科学的头脑”。他又尝试新的途径,这就是关于辩证法和问答的方法。
苏格拉底使用的通过相互间问答的谈话,以此寻找普遍的定义、寻求真理的方法就是古代希腊最初意义的辩证法。关于“辩证法”这个古希腊语文中的词汇,其最初的原文,即古希腊文的含义是“通过说话、谈话”。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中指出:“凡是知道如何提出和回答问题的人便可称为辩证法家。”苏格拉底是最善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人了,按理,他应被称为“辩证法家”,他所使用的提问的对话方法就是“辩证法”。苏格拉底自认他的哲学方法就是借助于谈话问答寻求普遍的定义,也就是探索真理的方法。实际上是在问答中不断地揭露对方的矛盾,使得对方不断承认并修正误识从而引导逐步认识真理。可能这就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辩证(方)法。但是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只能指出具体事物和普遍本质的对立,但未能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苏格拉底从“问天”转向“辩证法”,可以说是一次认识的转变,也可以说是一次认识的升华。但当苏格拉底运用了问答,也就是“辩证法”,并未使他所要打算探索的问题迎刃而解,于是他作了更进一步的追溯。
无论什么人都有自己无法解决而别人又无法代为之解决的疑难,这就是一种苦恼的根源。但各人的情形都不尽相同,有些人苦闷或苦恼的时间较长,有些人则较短。苏格拉底受到苦闷或苦恼的煎熬的时间是在他30岁至40岁间,或者他在20多岁时就遭受到苦恼的煎熬了。首先,苏格拉底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问天”,他穷搜博索,好不容易才觅得阿那克萨哥拉斯有关“理性”解释“万物生成的原因”的观点,起初对之抱有无限的信赖与希望,但继而钻研,又使他失望。苏格拉底是无固定师承的,他必须在黑暗中冥行苦索,依靠自己的努力寻找自我。首先,苏格拉底在阿那克萨哥拉斯的著作中学到如何用感觉去接触事物,用眼睛去审视事物,从而转向理论探讨,再由理论去追索事物的真谛。苏氏设定,他自己判断的理论是异常正确的,颠扑不破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原因和结果都应有所显现,并且和理论取得一致,假若这些理论是真理,出现与这些理论不一致或其他情形,这就是不真实。
审视苏格拉底的一生,人们会发现他寻觅到人生途径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从研究自然,继而研究人的变化。具体地讲,起初,苏氏尽心尽力地研究自然,探索其规律。随后,他发现人类的灵魂比树木、星辰、石头更为重要,于是着手审视与考察一切思想的真实性与正确性。其次,苏格拉底自发与自觉地感到他有代表全体人的使命感。其三,苏格拉底从自身被控告始直至他被判处死刑,他都自觉地致力于有关灵魂不灭的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关于智慧及如何追求智慧这一问题,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先哲对此都未曾染指,而苏氏则始终以爱智,即追求智慧自命与自任,否认自己本人是知悉一切事物的智者。苏氏曾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他所说的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他的虚怀若谷,从而使他声名鹊起。以下引述苏格拉底说过的一段话:
“……我有一位朋友,名叫开端丰,他一向做事认真,由于他瘦小,皮肤很白,所以朋友们叫他“蝙蝠’或‘夜的孩子’。阿里斯托芬及其他一些喜剧诗人总是用这一绰号嘲笑他。开瑞丰曾到得尔菲的神托所祈求神示。
“开瑞丰问询阿波罗神,究竟世界上有没有比我(苏格拉底自指本人——引者)更有知识的人?女巫传达神示回答道:‘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
“我(苏格拉底自称——引者)听到这句话后,颇为疑惑,自问:‘神究竟想对我说什么话呢?这句话是不是含有什么暗示呢?’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有知识,而神却认为我是最有智慧的人,神是向来不说假话的,因为说假话就不成其为神了。我迷惑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再三思忖着,神究竟要对我说些什么呢?终于我思考出一个方案,来释读这个神示的含义。
“神说我是最有智慧的人,如果我能找出比我更有智慧的人,就可以驳正神的所示,为此我将以政界的大人物为对手,和他们辩论。经我仔细的观察,我发觉有这么一个人——这里无须指出他的姓名,他只不过是雅典人,我与他无非谈过一回罢了——大部分人都认为此人很有知识,而他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但依我看来,他并非如此,凡是那些自认为自己有知识的人,实际上并没有知识,我想让他知道自己的愚昧,没想到他却反过来怨恨我。周围的人,因为不明白此事的底细,也对我产生了误解,于是我只好避开。但是,每当我个人独处时,在脑海里总是浮现出这样一个念头:无论如何,我比这个人更有智慧。或许,我们都不知道善与美,但这位男士却自以为什么都知道,所以我似乎比这个人聪明一点,我聪明的程度,恰好与我不妄自以不知为知的那种自觉程度成正比。
“后来,我又跑到许多看起来很聪明的人的面前,我仍得出与前面相同的经验,一些没有知识的人,总认为自己很有知识。如此看来,神之所示是不能否定的。”
关于苏格拉底的讽刺特质,从上述的话语中可以窥视到。
苏格拉底在和以上各种人的交往中,考察自己是否比别人聪明,碰了不少钉子,引起别人的不满,遭他们的怨恨。但是,正由于这样,苏格拉底的声名更加显赫,也由此招人嫉恨,于是受到指控,成为被告。苏格拉底招来被控告的怨怼,大概由于他讽刺性的性格所致。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在他的《申辩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本人的话语,相当有深度,十分值得重视。例如,苏格拉底对人性有细致深刻的体会,他察觉在他的周围有一些追名逐利与嗜利的人,把真实当作小虫,不加注意地将其踩碎,这类人又何其多矣!
关于得尔菲神托所发出的神示如下:
“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有智慧,即很聪明,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更有智慧,即更聪明;苏格拉底则智慧出类拔萃,即最聪明。”
苏格拉底在研究人时,将“无知”与“无知之知”互相配合,理智地寻求真理,他以探索人的灵魂为己任,有使命感。相反,那些无意间得来的世俗名声,反而引起他的困惑,酷爱智慧的精神,已经在苏格拉底的内心成为发热燃烧的火石并促使他有所行动。他关于“无知”及“无知之知”的实际检验,正与孔子所说的“……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暗合。这正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及文化的汇通点与接合部。
苏格拉底带着问题——询问谁最聪明,来到诗人聚集的地方,在那里,诗人写下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狂欢合唱歌;接着,他又来到手工艺的能工巧匠汇集处,也向他们打听,谁最聪明。这些人的确有自身的专长,所知的事物有好些是苏格拉底不知晓的,他们都自认为是最有智慧、最聪明的人。他们对自己不懂的事也以不知为知。就在苏格拉底刨根问底弄清谁是最聪明的人,也就是检验真理的这段时期,出现了一些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些有钱又有闲的人自动地跟在苏格拉底的后面,站在那里旁听,似乎对苏氏的举止颇感兴趣,甚至还经常地模仿他的言语、行为,也去寻访那些比他们自己更聪明的人。由于这些原因,苏氏的名声已经远传,再加上别人模仿他的行为,因而更增加了他的知名度。这样,苏格拉底不仅在雅典城邦赫赫有名,甚至在别的地区的希腊人也都知晓他有“最高智慧者”的美称,大家都称他为“研究智慧和道德的人”;相反,也有人对苏格拉底持有非议:称他为“不承认神存在的人”或“强辞夺理的人”。这时,苏格拉底已是年近40岁的人了,他立言:“照顾自己的灵魂,使臻于至善至美。”苏格拉底在这里所说的“照顾”,就是指培养理性的思考及理性的行为,从而剖析自己,认识自己。这正是和得尔菲神庙墙上铭刻的箴言“要认识你自己”相一致。中国古代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正与此汇通、暗合。
先哲苏格拉底由探索自然——“问天”转向于应用问答法,即辩证法,继而又有所转向,即研究人本身,触及到“爱智”、伦理、道德诸问题。这一系列的改变与转向正是苏格拉底在40岁之前认识的升华。
第五章  后半生生涯
1. 自承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命的时限与之相比是极其短促的。对于这有限的一生,如果平凡度过,可以说是虚度,是一种浪费。要是对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的思想作一番探讨,从中就可以悟出人该如何生活才不致枉在人世度过一生。从苏氏的一生经历中,人们可以得到教益,这就是使人们随时随地勇敢无畏地面对死亡,而且无所遗憾。苏格拉底对生死的意义了解的十分透彻,这正和我国儒家所言的“未知生,焉知死”有相通之处。苏氏以真实为中心,寻求善美的生活,并且执信灵魂不灭之说,故此,他随时随地都具有勇敢不怕死的气魄。苏格拉底对于他所自承的人生使命及生存的立场十分明了,而且责无旁贷地以干预全人类的命运为己任。柏拉图在他的《申辩篇》中记述了有关苏格拉底这方面的情况。
苏格拉底为追求智慧而生存,并自称为“爱智者”,他始终不渝地追求智慧,并且正视与细察自己与别人。苏格拉底的这一信念及遵行的生活方式,不管在遇到何种困难或危险,即使面临死亡,他也恪守不移,决不改变。苏格拉底说过:“如果我抛弃了这种生活方式,你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将我带到法庭。”
苏格拉底不能回避从得尔菲捧回来的神示,而且由衷地认为神示所述正是他的使命,他的后半生要倾尽全力探索人的心灵。为此,苏格拉底常以冷静的态度询问雅典的青年:何谓名誉?何谓道德?何谓爱国?何谓德性?苏格拉底与雅典青年交谈总是问多于答,主要让这些青年发表意见,思索问题,然后苏格拉底言简意赅地解说就能使青年们茅塞顿开。苏格拉底的这些所作所为对雅典青年是富于启示和教益的。但是适得其反,苏格拉底关于问题的答案,他受雅典青年欢迎的程度,都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作为口实,以此罗织罪名,指控苏格拉底“蛊惑青年”。
2. 勇敢参战
苏格拉底在一生中曾经历了两次大的战争,其一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波希战争。这场战争始于公元前492年,当时苏格拉底尚未出生。这场战争是公元前449年结束的,那时苏格拉底20岁。伟大的波希战争虽然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参战,但也经受战争的洗礼,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其二是伯罗奔尼撒战争,这是一场以雅典为首的一方与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为另一方的战争,这是一场希腊世界内部的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之间,即公元前441年,苏格拉底29岁时还参加过赴萨摩斯岛的远征,第二年返回雅典。有关这次萨摩斯岛的远征的实际情况人们知之甚少。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对此有过极为简略的记述:“苏格拉底还很年轻时就同阿耳刻劳斯一块儿离开雅典去过萨摩斯。”这句话是诗人伊翁说的,记录在《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23节中。苏格拉底所参加的远征目的是进行军事封锁,因为那里发生了叛乱。以下主要谈苏格拉底直接参加过的三次战役。虽然这三次战役都是希腊世界内部间的争斗,但雅典作为一个城邦,即是苏格拉底的祖国,他要为雅典奉献。苏格拉底坚信,有了雅典城邦才会有苏格拉底,而不是有了苏格拉底才会有雅典。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在公元前431年正式爆发的,历时27年,在公元前404年结束。这场大战是古代希腊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雅典城邦从强盛走向衰落的关键。苏格拉底是一名忠于雅典城邦,热爱雅典的公民,他必然参加捍卫雅典的军事行动。苏氏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这场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度过的。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第一阶段,即在雅典和斯巴达订立尼西亚和约之前,苏格拉底入了伍,当的是重装甲兵。他在征战中英勇果决,吃苦耐劳,拯救战友。苏格拉底参加的是导致伯罗奔尼撒大战爆发的波提狄亚战役(公元前431—公元前430年),当时他还不到40岁。波提狄亚原来属雅典盟邦,但由于斯巴达等的唆使与支持叛离了雅典。这样,雅典派遣卡利亚斯先后率70艘战舰和3000名重装甲兵前往平叛,围攻了两年,城内饥馑遍处,甚至出现了人吃人骇人听闻的可怕现象。波提狄亚被迫投降,那里的人全部被驱逐到外地。这场战争极其残酷,雅典方面的军事指挥卡利亚斯也阵亡了。与苏格拉底一块参加战斗的还有青年军人阿尔喀比阿得斯。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记录了阿尔喀比阿得斯关于苏格拉底英勇事迹的生动描述:当军队被切断供给时苏格拉底忍饥挨饿,辛苦至极;在严寒中,别的军人大多都用毛毡裹着身子御寒,而苏格拉底仍旧衣服破旧单薄,赤着脚在冰面上行走;在一次战斗中年轻的阿尔喀比阿得斯负了伤,苏格拉底独自杀开一条血路救了他出来;后来,将领们由于阿尔喀比阿得斯作战英勇,决定颁发给他花环,而阿尔喀比阿得斯却认为是苏格拉底在战场上救了他的命,应该把花环颁发给苏格拉底,但苏格拉底对此予以拒绝。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苏格拉底第二次参加的是公元前424年的德立安战役,这时他46岁。德立安是雅典北部邻近优卑亚的城邦。雅典的军队在这里与彼奥提亚人作战,双方各派出大约7000名重装甲兵,先后进行了两次战斗。彼奥提亚人得到别的城邦的援助,最后利用火攻,大败雅典的军队,雅典主将阵亡,溃败的军队取海道逃回。这场战斗表明雅典已呈败势。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引述了阿尔喀比阿得斯的回忆:雅典军队在德立安败退时,拉凯斯将军和苏格拉底在混乱的队伍中行进;苏格拉底极为镇静,“昂首阔步,环顾四周”,由此,使战友们的情绪得到稳定,于是顺利撤回。柏拉图在《拉凯斯篇》中记述了拉凯斯将军盛赞苏格拉底为了城邦的荣誉表现得十分沉着坚毅,他说:“要是人们都像苏格拉底那样,我们城邦的光荣就能得以维系,大溃退也就不会发生了。”
苏格拉底第三次参加战斗是公元前422年,当时他47岁,这是在色雷斯的安菲波利之战。关于苏格拉底参加这次战争的情况,只有在柏拉图的《申辩篇》及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中有些须记述,但语焉不详,尤其是在后者的记述中有张冠李戴之误。
上面已经简略地介绍了苏格拉底三次参战的情形。由于他参战有三次,因此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军事知识。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就有不少的篇幅记述了苏氏与别人讨论军事问题的情形;在柏拉图的不少对话篇中也记述了苏格拉底常用军事实例来论证他自己的哲学思想。苏格拉底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使他的声誉更高。
苏格拉底在法庭作自我辩护时,主张要勇敢善战。他说道:“各位雅典人,我曾被你们推选出去参加波提狄亚包围战、德立安会战和安菲波利之战。当指挥官命令我守护某某个据点时,我绝不会比别人逊色,为了保卫和守护指挥官所安排的岗位,我是不怕牺牲生命的……”
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第2卷第22—23节中记述道:“苏格拉底在参加安菲波利战争之前,曾在德立安会战中拯救过从马背上摔下来的色诺芬的生命。当大家处在危急的情况下纷纷撤退时,苏格拉底却能沉着应战,不时环顾自己的周围,有人要袭击他,而他都能随时提防和应付,然后才从容不迫地随军队撤退。他也参加了波提狄亚包围战。当时因战争在陆地上进行,军队无法从陆路上行进,就乘船出征。记得有一天晚上,船好像受咒符一样,被困在一个地方动弹不得。而从苏格拉底在波提狄亚包围战中所表现的从容态度来看,他是应该受到褒奖的,但听说他却将荣誉让给了阿尔喀比阿得斯。”
波提狄亚包围战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序幕,柏拉图在《卡尔米德篇》中记录了苏格拉底刚从波提狄亚包围战回来时的情形:“前天晚上,我刚从波提狄亚包围战中,奉命派遣复员军回来,由于一时无法再去,但是极盼能再到那里,因那是我所喜欢的地方。由于心情这样,所以我就到巴西雷亚神殿对面的陶雷俄斯竞技练习场去。在那里,我遇到了好些人,其中虽然有几张陌生的面孔,但大部分的人我是认识的。当这些认识我的人看我进来时,远远地就和我打招呼。开瑞丰仍然像以往那样热情,从那些人里跑了出来,握着我的手说:‘苏格拉底,你怎样在那次战役中安全归来?我们离开了那个地方之后,才发生战事,而这里的人们,直到现在才听到有关那次战争的情形呢。’
“我回答他说道:‘诚如你所看到的。’
“开瑞丰又说道:‘这里的人都知道那次战役非常激烈,而且许多人在战场上消失了。’
“‘那消息倒是非常正确的。’
“‘可是,你也参加了那次战争的呀!’
“‘我是在场。’
“‘……那么,请你坐在这里,我有话问你。’他说着,并让我坐在卡雷斯休斯之子克利提亚的旁边。我坐下之后就向克利提亚以及其他的人寒暄。有人就开始向我问这问那的,我也就按他们所问的,把军队里所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
阿尔喀比阿得斯在《会饮篇》中也把这次会战中所发生的情形讲得很清楚。他首先描述了苏格拉底曾因为一度陷入自我的沉思,而站立了整整一个晚上。阿尔喀比阿得斯描述道:“那次会战,就和你们所知道的一样。在战争发生之后,我从指挥官那里获奖,其实,苏格拉底也应该受到称赞才对。因为他没有丢弃受伤的我,而解救了我,而且还把我的武器一块儿带回来了。不管你们是否将责备我,或是说我撒谎,我的确曾向指挥官建议,应该奖励苏格拉底,但指挥官因为我是贵族,所以给我奖赏。而那时候,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受奖,也非常赞成我受奖。”
公元前424年的德立安会战,雅典败北,损兵折将。这次会战的指挥官拉凯斯曾有过以下的描述:“吕西马科斯!你要将那个人(指苏格拉底——引者)留住,因为他在任何地方都知道尊敬自己的父亲和祖国。当德立安会战失败时,我正与他在一起,所以我能断言,如果其他的人也像他一样勇敢,那样,我们国家的面子就能保住,决不会陷入不名誉的地步。”
这是在柏拉图的《拉凯斯篇》中记述将领拉凯斯的话语。在德立安会战中,除了将领拉凯斯指挥苏格拉底作战外,与苏并肩作战的还有阿尔喀比阿得斯。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曾记述了这场会战,其中还涉及将领拉凯斯的事:“各位,了解德立安的派遣军要撤退时苏格拉底所采取的态度,才是最为重要的。那时,我骑着马,那些没有装备的就徒步,因此,我必须等队伍全部疏散后才能撤退。这时,我看见苏格拉底与拉凯斯两人一起行动,我叫他们鼓起勇气,继续奋斗下去,我绝不会把他们丢弃的。在此次战役中,我能够比在波提狄亚包围战中更详细地观察了苏格拉底——因为我本人骑着马,而且也没有恐惧感——我充分了解到,他较拉凯斯优秀得多。当时他非常镇静地观察敌人的军队,以极其冷静的神态行走,任何看到他这种神采的人,都会觉得与这个人一起行动非常安全,因为他一定会十分勇敢地保护自己。他本身没有负伤,而且平安地离开了战场;连和他一块儿行动的人,也同样平安地脱离危险。所以,在作战的危急情况时,能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就可以免遭敌人的袭击;相反,如果仓皇失措,就容易遭到敌人的追踪袭击。”
苏格拉底除了早年跟随去萨摩斯岛远征之外,他参战了三次。在这三次战斗中苏格拉底都表现得英勇顽强,而且不顾自己的安危救助战友,为他自己赢得了好名声。苏格拉底的战友,特别是他所救助的伙伴,对他的英勇表现及舍己救人的风范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从这一角度来审视先哲苏格拉底,他不愧是人们的表率。
3. 婚姻、子嗣与家教
关于苏格拉底的婚姻情况,较为确凿详细的记载传承下来的不多。只知道他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个妻子叫密尔多,是法官亚里斯狄得的女儿。她出嫁给苏格拉底时没有带什么陪奁。估计,当时苏格拉底正处于青年时代。不幸的是,他们俩婚后不久密尔多就去世了。关于苏格拉底与密尔多何时结婚,当时他们俩各自年方几何,以及他们俩婚后的生活情况如何,所有这些,人们都知之甚少。
苏格拉底在他的妻子密尔多故去后又续了弦。他的继室名叫克珊狄波斯。他们大概是公元前419年结婚的,那年他50岁。所以在苏格拉底快饮鸩就刑时,他的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去探望他见最后一面时,大儿子才17岁,其他两个还很小,懵懂不知。因此,从时间上推算,苏格拉底续弦时已经是人届中年的后期了。
柏拉图在他的《斐多篇》中对苏格拉底的继室克珊狄波斯有所记述,认为她是一位对爱情始终不渝,十分专一的女性。她在苏格拉底快就刑前去狱中见他最后一面时,捶胸顿脚嚎啕大哭,悲恸欲绝,这正是爱情专一的表现。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没有提及克珊狄波斯是悍妇。不过,也有关于她平日饶舌撒泼,在苏格拉底的圈子里将此传为笑谈的记述。但苏格拉底人格高尚,待人以诚,当然对他的妻子克珊狄波斯也不例外,因此他们俩伉俪之间感情甚笃。所以,当苏格拉底快要就刑时,克珊狄波斯悲恸欲绝。犬儒学派的创始人苏氏的弟子安梯斯忒涅斯曾经询问过苏格拉底,他怎么能同“最惹人烦恼的女人”过日子?苏格拉底十分俏皮地回答道:正如驯马师必须驯服最烈性的马,而不是驯较易驯的马一样。他自己的抱负是要能够与各式各样的人相处,他续弦之所以选娶克珊狄波斯为续室,就是因为如果他能说服她,就不会有别的人不能培训了。他们俩伉俪间还有互相磨合的趣事:有一次克珊狄波斯在家指责苏格拉底每天总是外出与青年交谈,根本不顾家。随即,苏格拉底又走出家门去和青年们交谈了。他刚一出门,他的妻子就在他的背后从头上泼下一盆水。这时,苏格拉底毫无怨尤地说道:“我知道,响雷之后必然有大雨呢!”由此可见苏氏的幽默和风趣,他豁达的性格也由此表露出来。
在苏格拉底行将就刑前,他的继室克珊狄波斯领着他俩的三个儿子到监狱去和他见上最后一面。他的长子名叫兰普罗克勒斯,17岁;次子和其祖父同名,叫索福罗尼斯科斯,三子墨涅克塞诺斯。苏格拉底的二子及三子年纪都不大,还处于幼年,少不更事。
由于克珊狄波斯性情急躁,引起儿子兰普罗克勒斯的不满。于是苏格拉底对儿子循循善诱,向他讲述了有关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应该忘恩负义,要尽孝道。这是因为“国家对那些不尊重父母的人可处以重罚,不许他们担任领导职务,认为这样的人不可能很虔敬地为国家献祭,也不会光荣而公正地尽其他职责”。这是色诺芬在他的《回忆苏格拉底》的第2卷第2章第13节中记述的。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是讲究父子伦常规范的,并以此作为齐家之道的。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谕正与此不谋而合。
有关苏格拉底是如何对自己的长子兰普罗克勒斯进行家教的,以下再举出几则实例:
有一次兰普罗克勒斯惹得他的母亲克珊狄波斯生气了,苏格拉底看到这种情形,就当场教训自己的儿子,但他的儿子却有些不服气,反而对父亲说道:“母亲那样急躁的脾气,不管是谁都无法忍受!”
苏格拉底说道:“野兽的残酷与母亲的残酷,哪一种更令你无法忍受?”
他的儿子说道:“我看是母亲的残酷更令人难以忍受。”
苏格拉底说道:“那么到目前为止,她有没有咬过你、踢过你呢?有很多人遭野兽咬过、踢过。”
他的儿子说道:“虽然她没有这样对待我,但是,就算她能把全世界所有的东西全都给我,我也不愿跟她在一起,我实在听不了她骂人的话了。”
苏格拉底说道:“你小时候就很顽皮,常说些不该说的话,给你母亲增添了不少麻烦,尤其在你生病的时候。”
苏格拉底的儿子说道:“但是,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事,或是说过一句话,使母亲感到羞耻的。”
苏格拉底说:“你母亲说的话,会比演戏时,两个人的对话还要难听吗?”
他的儿子说道:“戏是戏,与现实生活不同。演戏时的打骂是因为剧情的需要,不会使对方的心灵受到伤害。”
苏格拉底说:“但是,你应该很清楚,你母亲所说的话,并没有恶意,相反地,她却是希望你比别人更好,更有出息,你何必生气呢!难道你认为,母亲对你还怀有恶意吗?”
他的儿子说:“我没有这样想。”
这时,苏格拉底又继续往下说:“你生病时,你的母亲向神祷告,希望神赐福给你,难道你认为她冷酷无情吗?像这样的母亲你都无法忍受,我想,你对任何事都是缺少耐心的,难道是有人指使你这样做的吗?或是你已下定决心,不让任何人高兴,无论他是谁,你都不顺从他的话。”
他的儿子说:“我当然不是这样。”
苏格拉底说道:“你冷时,别人会替你生火取暖。每人都希望在他身边帮他做好事的人,你若不信,可想想看,当你失败时,是不是希望有人为你带来好运,伸出手来援助你呢?你是否也希望邻居都要喜欢你呢?”
他的儿子回答道:“没有错,我是这样想的!”
苏格拉底说道:“当你在陆地或海上旅行时,你的同伴或是你曾经遇见的所有人,不管这些人是你的朋友或是敌人,与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或许是这些人的好意,对你是很重要的!”
他的儿子说道:“我认为是很重要的。”
苏格拉底说:“既然这些事你全懂,为什么对你的母亲如此不尊重呢?国家对忘恩的人不加以惩罚,对受到恩惠又不报答的人,也会原谅,但是惟独不能宽恕的是不尊重双亲的人,不孝顺的人会受到惩罚,他要是领导者,是要取消他的资格的。国家进行祭典时,这类人的祷告不会被接受和感激。不仅如此,如果有人不去参加已过世双亲的祭奠,国家就会派人去调查他的身分,并且要惩罚他。所以,孩子!你要好好想想,假使有不孝敬父母的行为,要立即祈求神宽恕你,否则神会认为你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而不赐福与你。其他人也会因你对双亲的不尊重,而轻视你,最后你成为没有朋友的孤独者,因为一旦人们发现你是不知感恩的人,就会认为没有必要和你交往,更没有必要对你好,因为你不会感谢他们。”
接着,苏格拉底又开导他的儿子兰普罗克勒斯说道:“你应该不会认为人类是为了情欲,才生孩子的吧!”
这是苏格拉底希望消解儿子与母亲之间的隔阂,并使儿子感觉父母责任的重大与艰辛。
作为男人一方,必须照顾妻子,必须为即将诞生的孩子今后一生利益着想,并且为此做好准备。女人冒着生命的危险怀孕,不但担负着很重很大的责任,而且还要承受很大的痛苦,要费很大的力气才生出孩子,她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回报,而且还要照顾、抚育、培养她所生出的儿女。刚出生的婴儿并不知道谁在照顾他(她),也无法讲出自己的需要,身为母亲的人,必须主动、耐心地去了解婴儿到底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当母亲的要花一段好长的时间,不分昼夜地照顾孩子,但她从未想过,孩子将来会如何报答她。一般的父母认为,光是让孩子衣暖食饱,那是不够的,孩子一旦到了上学,即学习的阶段,双亲必须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为人处世的方法,全部教给他(她),如果有学问比自己更好,品德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还必须花钱让孩子去向那个人学习。
总之,为了使自己的子女成为更为完美的人,父母总会倾其全力的。苏格拉底在最后的辩白中,也道出自己对子嗣的要求和期望。他法庭上极为坦诚地对宣判他死刑的审判官及投票赞成他有罪的人说道:“有一天,我的儿子要是长大了,希望你们也让他(们)像我一样,接受痛苦吧!我的儿子若不致力于学问,却为金银疲于奔命;不像一个真正的人,却偏偏自己以为是堂堂正正的人,你们可以加以处罚,如此一来,我和我的儿子,都可从各位那里,得到相同的待遇。”
苏格拉底面临死亡也没有忘记对自己子嗣的期望及要求,而且还委托别人传达并执行他的家教。
4. 出任公职与对人处事
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全面战争是在公元前413年爆发的,当时苏格拉底57岁。起因是这样的:斯巴达的军队占领雅典境内的戴凯利亚城堡,于是双方之间的战端就开始了。当时,苏格拉底的弟子阿尔喀比阿得斯向大家宣布征服西那库斯的计划,他认为自己是雅典的宠儿,因此竭力鼓吹他的美梦。经他做了不少工作后,他终于成为雅典海军舰队的总司令,率领舰队出发远征。才出发不久,阿尔喀比阿得斯就和他的同党在耶鲁乌西斯密谋不轨。也就是在这时,雅典城里每一住家的石四方柱上都刻有神的脸,叫“赫鲁麦”。有一天晚上,这些“赫鲁麦”全都被毁坏了,大家都认为这是阿尔喀比阿得斯一伙人干的。因此,以污辱神的罪名要治他的罪,于是下令要将他召回进行判处。在回雅典的途中,阿尔喀比阿得斯出逃到斯巴达。雅典的法庭对他进行缺席审判,定为死罪。
阿尔喀比阿得斯逃到斯巴达后,于是就向雅典放冷箭,公开背叛雅典。他向斯巴达人建议,要他们在阿提卡兴建城堡。后来,阿尔喀比阿得斯终于反悔,并忠诚地向祖国雅典发誓,继而得到雅典人的谅解,于是在公元前407年回到雅典。但他难以在祖国长久定居,在公元前406年又再度出逃到斯巴达。就在这时,苏格拉底64岁出任公职。这年,即公元前406年夏天,雅典的军队在勒斯波斯岛与阿基纽西群岛间的海面上大胜斯巴达军队,但是却损失了25艘战舰和牺牲了2500名士兵。当时一般人认为,要是指挥官不怠慢,负起责任,这些人不致牺牲,会得救的。于是从500人评议会中选出50人组成一个委员会,对这次作战的指挥官进行审判,苏格拉底是这50名委员中的一分子,所以他参加审案与判决。关于这次审判的经过,柏拉图在他的《申辩篇》中曾有过记述:“你们知道,到目前为止,我(即苏格拉底——引者)尚未出任过公职,只当过政务审议会的议员。你们决定讯问那些在海战中没有救助漂流者的将军。他们置士兵死活于不顾的作法,被公认为违反人性的行为。
“那时,执行的委员中,只有一个人反对如此残酷的判决,其他的委员都想要弹劾我,逮捕我。我相信,如果我害怕被关押坐牢,甚至被判死刑的话,我随时都可以改变我的主张,站在你们一边。但关押和死刑,已不再令我害怕,我永远都是法律和正义的信徒。
“另外还有一件事,发生在寡头政治施政的时期。有一天,30位委员应用‘库里契阿斯的独裁制’,下了一道命令,把我和其他四人叫到他所在的本部,叫我们到萨拉密斯岛将勒翁抓来处死。他们经常下达这样的命令,他们忙着整人,陷害人,好像要杀尽异己而后快。我没有听从他们的这道命令,而且我还用实际行动来表明我对死一点也不在乎,我决心,不合乎正义的事我是不为的。所以,当时的统治者,虽然凶得很,仍然不能威胁我,逼迫我做不正当的事。
“其他四个人去了萨拉密斯岛,将勒翁带了来,对他执行死刑,我却独自一个人回家去了。假如,政权在那时不是当即就崩溃的话,可能我也会被抓去处死的呢。
“我曾经想过,只要我出任公职,一定要用好人的好方法办理公事,维持正义。若不是我这时才出任公职,可能我不会活到这把年龄。无论是我出任公职或是处理我的私人生活,我是不轻易改变我的态度的。”
苏格拉底出任公职时就是抱着上面那种守正不阿的态度,因此,他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然而,他处理事情很有办法,而且很有智慧。如果把死亡和不要正义这两者摆在他面前,让他任选一种,他会毫不犹豫地面向死亡。
苏格拉底对有关人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追索。他思路清晰、分析精辟,层层深入地去寻找答案。什么是神?什么是不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思虑?什么是疯狂?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府?什么是统治者?宗教是什么呢?害怕和胆怯又是什么呢?上面的种种“什么”,以及还有其他不少的“什么、什么”,这些“什么、什么”,都是苏格拉底所关心的,想要弄清楚的。
为了讨好当权者而违背正义,苏格拉底对此是绝不干的,他不恐惧,更不屈服。公元前404年,雅典向斯巴达无条件投降,在斯巴达将军赖山德的命令下,雅典的民主政体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新产生的一个“三十人委员会”,实施独裁。但疾风知劲草,苏格拉底仍旧坚持他一贯的理想,虽然政局逆转了,他绝不变节。
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公元前403年时又重现光明,但这实际上已经不是苏格拉底理想中有人性的国家制度了。这时苏格拉底已经年迈,67岁了,他的高足柏拉图25岁。这时虽然是民主政治,但苏格拉底未能受惠,相反有些人称他是“培养叛逆者的人”,而说这句话和散布这句话的人,其中也有苏格拉底的朋友,例如克里提亚和卡尔米德。前者克里提亚是柏拉图母亲的堂兄弟,是“三十人委员”中最极端派中的一员;后者卡尔米德是柏拉图的舅舅。卡尔米德与欧梯得摩斯相知甚深。这里的欧梯得摩斯与柏拉图所撰写的《欧梯得摩斯篇》中的欧氏并非同一人。这里所指的欧氏,系苏格拉底的弟子。卡尔米德利用他、引诱他,作为业师的苏格拉底看到这种情形,曾说过以下的一段话语:“……君子不会像乞丐讨食物一样,对自己的朋友去恳求、哀求,这不是自由人应有情形。”
这正和我国古籍《礼记·檀弓》所记述的有些相同,即“嗟来之食”。但是卡尔米德对苏氏的劝谕未予听取,也不纠正自己的行为,因此苏格拉底当着欧梯得摩斯及许多人的面大声骂道:“卡尔米德的脾气简直像猪一样,猪用身体去碰石头,就如同卡尔米德的身体摩擦欧梯得摩斯的身体。”
卡尔米德听到苏格拉底说的上面的话后,无疑非常生气,而且十分怨恨苏格拉底,所以当他成为“三十人委员会”中的一名成员后,就在法庭里对苏格拉底提出一条规定,即“禁止传授说话的技术”,这就意味着禁止苏格拉底和青年莘莘学子谈话,即不让苏格拉底和青年们互相交流、切磋。当苏格拉底看到“三十人委员会”任意将比较有声望的庶民,即自由民处死刑,并且还煽动其他人进行卑劣的行动时,他再也无法保持沉默了,所以他对此作了一番批评:
“如果有一位放牛的人,他所放的牛群的头数一天天减少,牛也一天天地瘦弱,而他仍然不承认自己是个不好的放牛人,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吗?就好像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他自己国家的人口一直在减少,国家的道德也一直在沦丧,可是他本人并不觉得这是耻辱,也不承认自己是不尽职、不及格的政治家,这不是太不可思议了吗?”
当有人听到了苏格拉底上面所发的议论后,就向当局举报了他。因此,卡里库勒斯和克里提亚就把苏格拉底召了来,把有关“禁止教导说话的技术”的那条规定给他看,表示法律是禁止他和年轻人之间交谈的,随后,苏格拉底就向他们俩人说道:“对于这个规定,我实在不了解,可不可以给我解释一下呢?”
他们回答道:“可以!”
苏格拉底又说道:“我愿意遵从法律,可是担心自己因不了解法律而违犯法律,所以只想问问你们。你们禁止我教辩论术的目的是什么?是你们认为我指出了事实吗?还是你们认为我讲了虚伪的话呢?如果你们认为我讲的是虚伪骗人的话,那么我以后就要讲事实了。”
听到这些话,卡里库勒斯十分生气,于是说道:“苏格拉底!你可能不了解我们话中所含的意思,我再清楚地告诉你,无论如何,你不能和年轻人说话。”
苏格拉底回答道:“我担心会在无意中违背你们的命令,所以请你告诉我,年轻人的年龄界限究竟划在几岁?”
卡里库勒斯回答道:“凡是还没有能力明辨是非以及尚未成熟的人,都不许和他们交谈。讲清楚一点,就是没有到达审议员的年龄,也就是说,你不可以和30岁以下的人说话。”
苏格拉底随即又反问道:“如果我上街买东西,而那位老板却是30岁以下的人,那么,我也不可以问他东西的价钱吗?”
卡里库勒斯回答道:“这倒是可以的。但是,苏格拉底,你好像对自己所熟悉的和明了的事情,有一种不断质问的毛病。你应该知道,这种习惯是不好的。”
苏格拉底又接着问道:“照你这么说,如果有年轻人问我一些我所知道的问题,比如说吧:请问,卡里库勒斯住在哪里?克里提亚住在哪里?这些问题,我也不能回答吗?”
卡里库勒斯回答道:“问这样的事当然可以回答。”
克里提亚从中插嘴道:“苏格拉底,你千万要记住,不可以再去骚扰木匠和铁匠了!因为根据我们的观察,如果你时常谈到他们的事情,就会损害到他们。”
苏格拉底这时又问道:“假如那些工人,问我有关正义、信念,或者其他有关思想上的问题,我也不能回答吗?”
他们俩人中的一人于是回答道:“是的,你不可以回答。而且你也不能再讲有关放牛人的事情了,如果你不改掉这些,那就小心你本身的牛群的头数会减少。”
从卡里库勒斯和克里提亚所讲的话的最后一句中可以窥视到某些蛛丝马迹;他们俩人为什么对苏格拉底如此生气呢?就是因为苏格拉底谈过有关放牛人的事,即是说放牛人没有放好牛,而不承认这是他们自己的错。苏格拉底举的这个例子是作一个比喻,说那些政治家没有把事办好,既不感到羞耻,又不承认自己没尽到职责,这是针对“三十人委员会”的那些人说的,因为他们任意将某些有声望的自由民处死,还煽动某些人进行卑劣的活动。“三十人委员会”的成员当然不满意他了,对他进行威胁,苏格拉底毫不屈服,据理驳斥。
从以上苏格拉底与卡里库勒斯及克里提亚的对话中,可以充分看出苏格拉底是如何为人处事的:守正不阿,一往直前,决不退缩。
5. 受指控
公元前404年是有光荣历史的雅典最为不幸、最遭殃的一年,因为雅典战败,在这一年向斯巴达无条件投降。斯巴达将军赖山德下令取消雅典的民主政体,成立了一个“三十人委员会”实行独裁专政。这一年苏格拉底已经66岁,但他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因形势恶化而改变自己的初衷。首先,有人蜚语流言,给苏格拉底戴上“培养叛逆者的人”的帽子,随后当局规定,禁止他与青年人讲话。这样,有光荣历史的雅典,对哲人苏格拉底的生命都无法保证了。有关伟大雅典光荣的过去只能保持在某些人的内心,这样,他们对苏格拉底的理解、同情及支持也只能隐藏在自己的内心中,无法表露出来,更不能化为一种力量在道义上及行动声援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这时苏格拉底已年届古稀,有三个雅典人:墨勒托斯——拙劣的悲剧合唱歌曲的作者,安倪托斯——制革的匠人及吕孔——演说家,一块儿到雅典的法庭指控苏格拉底。他们的起诉状如下:
“匹托斯居民墨勒托斯之子墨勒托斯,就以下事宣誓——
“我告发阿罗卑克胞区区民索福罗尼斯科斯之子苏格拉底,该人不承认国家所规定的众神,引入其他的神(宗教行为),并且蛊惑青年犯罪,我们要求将他处以死刑,以整肃国法。”
难道事实真是如此吗?他们指控的这些罪状真能成立吗?
起诉状中说,苏格拉底“不承认国家所规定的众神”。实际上,古希腊的先哲们,个个都不相信国神,甚至有人否认神的存在;而苏格拉底则是惟一没否定神的存在的一位,他还常常劝人们信神,按礼节膜拜神明。关于指控苏格拉底“引入其他的神”,则更是无稽之谈!这些指控人所依据的,则是苏格拉底自己宣称的受某种内在无形的神秘的声音所指引。如果这就算是“僭立新神”的话,也未免太牵强了一些吧!另外还有一条罪名是“蛊惑青年犯罪”,关于这一点,勉勉强强可以引为依据的是他的弟子阿尔喀比阿得斯背叛雅典。至于说苏格拉底对雅典青年有不好的影响,其实那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以现在的视角来反观,苏格拉底的地位早已确定,而在当时则不然。但他对自己坚信不移,认为自己的言论是绝对真实的,是不违背真理的。苏格拉底从来没有刻意鼓动过风潮,所有跟随他的人都是实实在在、心甘情愿自动聚集在他身边的。苏格拉底无论在市场、在家里或在其他别的地方与弟子或青年们讨论,都能提出精确的理论,并有新意,以此来阐释真实。但偏偏却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虚伪、有罪,于是着手调查他所谓不正当的言论,并对他所谓的罪行进行公开的讨伐。由于那三个人的指控,使苏格拉底含冤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这些人说苏格拉底费了不少工夫,用了不少时间致力于天文学、地质学的研究;说他歪曲事实,蛊惑青年,使他们不明事理,误入歧途。以上这些蜚短流长在各处流传,而且越传越广,越传越奇。这样,使苏格拉底本人都感到芒刺在背,十分不安,继而自己也因此感到可怕了。因为这在当时,研究天文学、地质学,就等于不相信神的存在,正是诬陷他不信神的口实。苏格拉底本人感到迷惑,是谁在那里制造与散布流言蜚语呢?他只知道其中的一个人,这就是旧喜剧诗人阿里斯多芬,他所撰写的喜剧《云》,对苏格拉底尽讽刺之能事。
以下简要介绍一下《云》这出喜剧的主要情节: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阿提卡的农夫斯瑞西阿得斯全家流落在雅典城内,穷困潦倒。他的儿子又染上了赛马赌博等恶习,于是全家债台高筑。如何才能赖债摆脱困境呢?斯瑞西阿得斯想出了一个招,要他的儿子到苏格拉底所主持的“思想所”去取经。因为这个“思想所”聚集了一批智者,他们所传授的论辩术,借此可以颠倒黑白,好把讨债的支走。儿子对这帮智者不以为然,不愿意和他们为伍。于是行动迟缓的父亲斯瑞西阿得斯只得亲自出马去拜会苏格拉底了。前来开门的是苏格拉底一位弟子,他抱怨这位来访者使他正思考的某一问题受到干扰。农夫斯瑞西阿得斯问这位弟子在思考什么问题时,他却卖关子,不予回答,但他却透露了某些苏格拉底所谓精深的研究:如刚才有只跳蚤咬了开瑞丰又跳到苏格拉底头上。于是,苏格拉底问开瑞丰跳蚤跳的距离是它的脚长的多少倍?蚊子发出的嗡嗡声是出自口还是尾?又如月亮的轨道是如何测定等等。农夫斯瑞西阿得斯十分迫切希望要马上会见这位智士——苏格拉底。他蛰居在屋顶低矮的“思想所”里,这时门开了,里面放着天文观察仪器、世界地图及别的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苏格拉底的众弟子正在进行着奇特的研究:有一些人趴在地面上试图窥测到地狱的秘密,而有的臀部朝天,旨在研究天象。这时,苏格拉底本人则坐在一只悬空的吊篮里,宣称他在“逼视太阳”,他说:因为“我若不将心思悬在空中,如果不将我的轻巧思想溶入同样轻飘飘的空气里,就不能窥测天体”;若是伫立在地面上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这是因为地面的“浊气”会吸走他思想的精液。
随后,农夫斯瑞西阿得斯请求苏格拉底收他为徒,让他学会“唠叨顶嘴的本领”,以便装聋卖傻来拒绝偿还债款,他还凭神发誓,愿意交学费。苏格拉底告诉他,入学是要通过一种仪式的。这时,苏格拉底好像神灵附体,手舞足蹈地呼唤三位神灵:其一是无垠无涯的“气”,其二是光明灿烂的“以太”,其三是庄严神圣的“云”。响起了一阵雷,随继身着女衣的云神合唱队入场。苏格拉底这时告诉农夫斯瑞西阿得斯,说这些女神养育着“一些先知、智者、天文学家、江湖郎中、蓄轻飘长发戴碧玉戒指的花花公子和写酒神颂的假诗人”,由于他们歌颂“云”,而“天上的云是有闲人至高无上的神,我们的聪明才智、诡辩胡诌以及欺诈奸邪全都是他们付予的”。云神歌队长对苏格拉底说道:“除了你和普罗狄科斯俩人,我从不听别人的誓言;因为普罗狄科斯很聪明,很有思想,而你则是大模大样地走,乜斜眼,赤着脚,吃得苦,依靠你和我们的关系,装得那样骄傲庄严。”这时,苏格拉底又告诉老农夫斯瑞西阿得斯,新神“漩涡”是一种自然的动力,宙斯的王位已由其替代,它能呼风唤雨,鸣雷闪电。苏格拉底这时对自然的规律作了一番解释:雷系由含雨的云下降时互相撞击产生的;在云中封闭有干风,它猛力冲击云层发生了火花,这是闪电。苏格拉底对这位老农夫要进行入学考试,可是他很笨,在考他关于音节、韵律和文法,考他关于“鸡公”、“鸡婆”的阴阳性分类,考他有关自己事务的分类,通通都闹了笑话;于是又让他动动脑筋想一想如何赖利息和赖借款的方法,但这位老农夫只想出了一些古里古怪而又没有用的招儿,苏格拉底对这位老人失去信心,把这个愚笨以极的人赶出门去。老农夫对云神的建议很以为是,于是让儿子替自己去上学。这个公子哥儿跟着父亲老农夫到苏格拉底那里。苏氏要他从“正义因”及“非正义因”两种逻各斯中选其一,并引来了拟人化的“正义因”及“非正义因”,让两者之间进行一场对驳,即是粗俗的对骂,并就有关教育问题进行辩论——“正义因”赞赏过去传统教育成功地向青年传授美德,要让他们奉行正义和自制,讲廉耻、尚俭朴、敬老、行孝、守纪律、会唱士气高昂热爱城邦的战歌;要进行体育锻炼,青少年因此身心健康。拟人化的“正义因”指责“非正义因”在教育上是使青年人不愿上学,****成风,不敬神,在市场里游手好闲,挑起奸诈的诡辩,青少年的形体受到扭曲,以致发育不全、懒、怠、娇、沉沦、堕落等。作为“非正义因”的一方却自诩所发明的种种奇谈怪论能够“战胜正直的强者”,并将一切法令驳倒。拟人化的“非正义因”举出一些希腊神话故事来批驳“正义因”给青年设置的清规戒律,对美德进行嘲讽,认为这毫无用处,鼓吹青年人要到市场上去进行演讲和辩论的实践。拟人化的“非正义团”提出应该摒弃节欲说,并宣称若是不享受感官乐趣生命就没有意义,因为饮食男女,这些都是人的欲望,青年只有尽情欢愉,才能去矫饰。双方辩论的结果是“正义因”输给了“非正义因”一方。这样,老农民斯瑞西阿得斯要求苏格拉底一定要把“非正义因”这种逻各斯教给他的儿子。苏格拉底向老农夫保证,肯定要将他的儿子训练成为一名极其成功的、辩无不胜的智者。过了些日子,农夫斯瑞西阿得斯兴致冲冲地将自己的儿子带了回来。他已经看出,自己的儿子确已练成了“抵赖和好辩的风度”,他具有能否定思想中“矛盾”的辩论术。他的儿子的确已掌握论辩术,例如通过这个年轻人对“新旧日”是“还债日”进行驳斥,认为两者相反,不能并立,犹如少妇不是老太太那样。老农夫对儿子的辩驳内容及辩才十分赞赏,欣喜若狂。这时,正要设宴庆祝儿子学得辩论的绝技时,恰巧这时有两个讨债的来了,他的儿子一显身手就将讨债的撵跑了。但老夫却自食其果。儿子和父亲就诗歌与家庭伦理展开辩论。老农夫有关诗歌的看法还是传统的,认为西摩尼得斯和埃斯库罗斯颂扬马拉松时代的诗歌是“正声”,而认为欧里庇得斯的诗是道德堕落。儿子却不这样看,认为所说的三位都不是好诗人。这时年轻人唱起描述诱奸同父异母妹妹的歌词。于是父子俩人互相吵起来了,儿子还动手打了老子,更有甚者,儿子还在喜剧的歌队前用诡辩术证明,因为“儿子是自由人”,老农夫作为父亲却返老还童了,比儿子还要年轻,所以应该打。因为法律是“人为”的,也就是说是人制定的,故而再制定“儿子回敬”其父的新法律也是完全可以的。老农夫作为父亲十分生气,对云神指责起来,认为是云神将他的儿子引入歧途的。而云神却说,坏事是自己做的,云神自称他是要使那些做坏事的人遭到不幸,让他们对神灵要有所敬畏。于是老农夫悔恨了,不应该欠债想要赖账。老农夫气得神经错乱了,儿子不去管他。这时老人边走边骂,说是苏格拉底的胡说八道害了他。于是老农夫决意要去将那些空谈者的“思想所”烧掉。苏格拉底的众弟子来问老农夫干什么。老农回答道,他是在屋顶上和梁木上对逻各斯进行分析。苏格拉底也来问这位老人干什么,老人回答说是在空中行走,逼视太阳。最后在火光与喊打声中苏格拉底及诸弟子退场。
上面是对阿里斯托芬喜剧《云》的内容简介。喜剧诗人是借揶揄苏格拉底揭露当时雅典的精神危机,这也是对智者享乐主义及诡辩术对青年身心的戕害的指责,也是对当时自然哲学家所作的毫无实际意义的研究提出了批评。近代泰西的著名诗人莱辛与勃朗宁都认为《云》这部喜剧是借苏格拉底作靶子,以此来批判智者及他们对青年的毒害。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的意图是改造社会,追求道德净化,苏格拉底所肩负的哲学使命和道德理想与阿里斯托芬本来是一致的,但苏格拉底的表达方式与传统并不一样,又加上他本人愿意和别人争论,于是人们认为苏格拉底是和智者沆瀣一气。这是阿里斯托芬写《云》这部喜剧抨击苏格拉底的原因。《云》是在公元前423年上演的,获“第三奖”,等于失败,这是阿里斯托芬始料不及的,因为他撰写《云》倍下工夫。这部喜剧上演时苏格拉底已经47岁,正是他年富力强的顶峰。这时,距开瑞丰去得尔菲求神示,说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的公元431年已经有七八年了。在此之后的公元前423年,苏格拉底当时必定已经十分有名了。《云》中的苏格拉底是被丑化与夸大了的。
《云》在公元前423年上演后,苏格拉底变得更加出名了。这也给反对苏格拉底的人以口实,认定他的思想是反传统的,认为他抛弃了信仰,将真与善颠倒了。实际上,苏格拉底是崇奉真理,对智慧不懈追求的哲人。由于这样,他在自由的一生中是不断地研究,也在不断地变化与进取。苏格拉底力主思想自由,他还为每个概念寻求与确定其定义,他不自以为是,不自作聪明。苏格拉底为了验证得尔菲的神示的是与非,曾经到处寻找比自己聪明的人,不管是在市场或是街道上,都不停止向人询问、请教。他对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予以反驳,因此招来不少非议。由于苏格拉底的质问、辩驳,有些人的无知暴露出来了,于是这些人恼羞成怒,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还有,苏格拉底被认定是“贩卖知识的教师”。这是因为他认为对别人进行教育,收受一定的报酬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苏格拉底对青年进行教育是从来不索取任何报酬的。他认为,他和青年是朋友,如果将自己具有的知识,自己所了解的任何事情都让青年得到,这样,双方都是有益处的。
以上就是苏格拉底受指控的方方面面,给他罗织的罪状当然是莫须有的。
6. 罗织罪状者
苏格拉底一身正气,因为在他的人生中,是充满真实、正义、勇气的。他道德高尚,遇事都进行思考。即使对苏格拉底的指责、诽谤有增无减,但所有这些都无损于苏格拉底的言论及行为的价值。所有的这些抨击、污蔑以及形形色色的蜚短流长,都不足压倒苏格拉底所阐释的哲理,包括那三名罗织罪状以不实之词加害苏格拉底的人。
三位罗织罪状以不实之词加害于哲人苏格拉底的为首者是墨勒托斯。他是一位拙劣的悲剧合唱歌曲的作者,也就是悲剧诗人,不过技巧拙劣,名声不佳,当时年纪较轻。他“长着一个鹰钩鼻,有细长的头发和稀疏的胡须”。此人十分倨傲,但没有才华,他的自尊心受到苏格拉底的戮伤。第二人是安倪托斯,一位制革匠人,即手工业者,很富有。但此人十分自负,对子女的教育未尽到自己的职责。第三个是吕孔,这是一个原来没有什么知名度的政治家和演说家。如果说吕孔出了名,就是他罗织罪状以不实之词加害苏格拉底因此而得来的。但这是好名还是恶名,就让世人去作出评判与裁定吧。
制革手工艺匠人安倪托斯富有,但他以钱财来换取名誉。他与苏格拉底原来就有隙。事情是这样的,安倪托斯有个儿子天资很好,但他不注意对儿子的教育,而是让他子承父业,也做制革匠人。他的儿子染上不少坏习气,如嗜酒如命,无论白天或晚间总是唱个不停。对此,苏格拉底曾经指责过安倪托斯,说他为何不让儿子研究学问。于是安倪托斯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以下引述一段较苏格拉底后生二三百年的泰西学人索瓦基关于安倪托斯的记载:
“……我们已经距苏格拉底二三世纪,但对这位十分神秘的哲人仍然潜心执着地研究着。三流诗人墨勒托斯与辩论家安倪托斯,只不过是配角而已。假若安倪托斯包藏祸心,它不是这件事情最大的致命伤,因为安倪托斯只不过是用金钱来收买墨勒托斯和吕孔,希望他们支持这件事。如安倪托斯这类人根本不在意哲学家或讨厌哲学家。
“安倪托斯是一个从事手工业的商人,他有钱,但又是盲目的爱国者,虽然没有包藏祸心,但自以为本人十分了解自身在雅典社会所担任的角色和责任。他自负并由此产生责任感,自认社会需要他,城邦的人仰赖他,以他为支柱,并相信自己在历史上能留下一席之地。
“任何时代都有像安倪托斯这样的人,如此说来,安倪托斯不仅是特定阶层的代表,也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代表。
“阿里斯托芬总爱戏谑和捣蛋,但是安倪托斯却不是这样,他是一位不放松的人,他在雅典城里只不过是一名跟不上时代潮流和没有气量的人的代表而已。”
墨勒托斯、安倪托斯及吕孔罗织罪名,以不实之词加害于苏格拉底,并状告到雅典法庭,苏格拉底本人认为他们三人指控的罪状是深文周纳的不实之词。然而,法庭的判决对苏格拉底却别有一番用意,这是对人心灵深处有关生存与否的分界线。状告到雅典法庭,要由当时执政官审理处治。首先执政官的职责是调查诉讼状是否合法,而且还要在罪状上记录被告的答复及辩护,以及双方证人的口供,末了才将全案交付平民陪审团。至于审理,一则是由平民陪审团进行处理,陪审员既要调查证据,如讯问、取证等,又要承担裁判官的职责,他们一共有500人。至于何时开庭,则以抽签来作出决定。
为了使陪审员不会被行贿买通,所以规定了陪审员的资格,即只有那些不负有债务,年龄在30岁以上的自由民才可以有资格成为法庭的陪审员。
在审理案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原告与被告之间的辩论,经过辩论所得的结果,是裁判官定案的依据,对案件是有相当影响的。当时的审理的方式是让苏格拉底质问和答辩,然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来决定有罪与否。如果有罪,经裁决的罪刑分三类:死刑、名誉刑及财产刑,有时也判处驱逐出境。
7. 申诉与辩护
通过苏格拉底的“申诉与辩护”,人们可以看出他的一生都是清白的,是行得正坐得端的,原先在他身边所产生的疑云于是一扫而光,有关苏格拉底的本来面目,他的真正形象,在人们的心中挺立端庄。以下看看苏格拉底的“申诉和辩护”。
“诸位雅典人:你们听了举告者的述说辞对我有什么样的印象,我并不清楚;那三位告状人的指控,几乎使我忘记自己的存在,因为他们的指控是很有说服力的。
“然而,我敢说,他们都没曾说过一句真实的话,他们的谎言中,最令我吃惊的——居然将我说成是演说家,并且还警告各位不要受我的欺骗。
“要是我现在能证明自己并不是演说家,他们的企图立刻就会被暴露,假若他们尚不感到羞耻的话,他们就是无耻的人。
“他们对我的指控还包括以下的内容——苏格拉底研究天文、地理,并用不正当的言论灌输青年,使他们从事对社会、国家不利的事。
“但是,诸位雅典人!这些事完全都是与我无关的。阿里斯托芬曾在他的喜剧《云》中提及我,说我,自称能在空中飞行,并做了许多其他的怪事。他用这些事来嘲讽我,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这些讽刺更无稽的了。
“墨勒托斯认为我犯了那么些罪,实在令我感到意外!坦白地讲,他所说的都没有事实根据。
“而且,告发人还责备说道:‘苏格拉底是天底下最坏的人,他使青年腐败。’”
苏格拉底是要证明得尔菲神托所神祇所说的是否是属实,而目还想改变人们的愚昧与狂妄,曾到处与人辩论,但却因此引起别人的反感。这些人对苏格拉底的质询无以作答,就想设计攻击苏格拉底,以此掩饰自己的无知。例如他们说“苏格拉底使青年堕落”,“苏格拉底说,不可以信神”。苏格拉底是按神的旨意去做事的,而且给人以帮助,使他们能自觉,却反而被控告。他怎么会不感到可笑而又很可悲呢?他认为对他的控诉是“无事实根据”和“意外”的事。苏格拉底对人们所告发他的罪状——蛊惑青年、引入新神,作了以下的申诉与辩护:
“诸位雅典人:墨勒托斯才是真正犯罪的人。他把神圣的事当作儿戏,以这种不谦恭的态度,参加到审理诉讼事件的行列,实际上,他并不是真正关心这件事,而是假装很关心!”
“墨勒托斯!我可不可以请教你,引导青年人向善的是谁?”
“是国法。”(苏格拉底自问自答道。)
“好,那么知道国法的人是谁?”
“是在座的各位裁判官。”
“他们有没有教导青年、引导青年向善的力量?”
“有!”
“是每个都有,还是部分有?”
“是全体。”
“那么,这里的听众呢?他们也会引导青年向善吗?”
“是的。”
“喔,那么参政官又如何?”
“情形相同。”
“情形相同吗?这么说来,除了我苏格拉底,全雅典的人都在引导青年成为善良、有道德的人,只有我才让青年人腐败。”
“如果事情和我刚才所讲的一样,那我就是一个很可怜的人了。你们认为驯马的情形如何呢?会不会发生上述的情况——所有的人都认真驯马,只有一个人使马变坏了。事实上,情形却刚好相反,因为只需要一名驯马师就行了,太多人一块儿驯马,反而会使马变得更坏。无论你(指墨勒托斯)和安倪托斯,对于我所说的话,赞成或反对,事情原本就是如此。如果使青年人腐败的只有一个人,而别人都在循循善诱青年人。那样,青年们应该十分幸福才对!然而,我现在是清楚地了解,你(墨勒托斯)并不关心青年的事情,从你对我的告发中可以得知,你是一个糊涂的人。还有,你是否可以告诉我一件事,这里有善良的市民和邪恶的市民,你喜欢和哪一类市民住在一起呢?邪恶的人做坏事,善良的人是否就做好事呢?确实如此吗(苏格拉底自问道)?那么,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人,从自己的周围得到坏处,而不希望从自己的周围得到好处呢?当然没有吧(苏格拉底自答)。如此说来,我会故意让青年人腐败,成为坏人吗?或者是我无心做了这种事。假若我真的故意这样做,那么,我怎样使青年腐败,是否是教导青年不要信奉国家所承认的所认定的神呢?如果你们认为我在教导青年们信奉某一位神的存在,由此推理,我不是也变成相信神存在的人了吗?由是,我就不是‘无神论’者,我应该是无罪的。你们还说我信奉的众神,不是国家所认定的神,而是别的神,或者说我完全不相信神,也唆使别人不信奉神。是的,我是完全不信奉神的人。你(指墨勒托斯)曾经说过,我不信奉日神赫利俄斯和月神塞勒涅。我现在向神起誓,各位裁判官!苏格拉底把赫利俄斯称为石头,把塞勒涅称为泥土,他们并不是神。
“亲爱的墨勒托斯,你打算要控告阿那克萨哥拉斯吗?你以为我不相信神的存在吗?当然,你不这样认为,实际上你自己也是如此吧!
“诸位雅典人!此人傲慢而且任性,所以才会起草这份起诉状。他认为我是一位负罪的人,并且还说‘苏格拉底一方面信奉神,一方面又不信奉神’,这样的话不是闹着玩的。
“墨勒托斯,还有一件事,有没有人相信人类的存在,又相信人类的不存在呢?一个都没有。有没有人相信神灵的功用,同时又不相信神灵的存在呢?一个都不会有。有没有人相信神灵的功用,同时又不相信神灵的存在呢?没有。那么,无论过去和现在,不论我是否相信神灵的功用,至少我是传布神灵功用的人。
诸位雅典人!确实有不少的人对我怀着敌意,假若我遭致毁灭,一定是由敌意所导致的,而不是墨勒托斯和安倪托斯所害的。由于人们的诽谤和猜忌,杀害了很多的好人。从现在开始还会有许许多多的好人被杀害的,我十分庆幸,我不是最后一个遭此厄运的。
“诸位雅典人!无论处于何种困境,无论需要冒多大的危险,也必须坚守在岗位,要存有羞耻之心。不要将死和其他的事放在心上。我是为了求智慧、爱智慧而生存,绝不能因为怕死而退缩和畏惧,从而停止研究学问。”
在苏格拉底作了上面的申诉和辩护后,安倪托斯说:“各位裁判官!如果你们赦免了他,你们的子弟都会再听从他(指苏格拉底)的教导,那样,每个都会成为腐败透顶的青年。”
这时法庭上的雅典人接着说道:“苏格拉底啊!我们不想听从安倪托斯的话。我们要赦免你,但是要有以下的条件:从现在起始,你不可以再求知、爱知,假如你不遵守这样的规定,违犯了规定,而且当场被看到,那你就会因此而被杀害的。”
苏格拉底说道:“如果诸位要我服从上面的条件,那样才赦免我。那么,我告诉诸位——我对雅典人,心中充满着热情,然而,要我跟随各位,我还不如跟随神的旨意,只要我能继续呼吸,还有一分力量时,我是不会放弃爱惜知识、追求知识的愿望的。
“我还可以向诸位说明,在雅典有少数人充满了智慧,又有充实的武力,还是伟大而著名的教师,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增加自己的财富,而做出这些事,难道就不觉得羞耻吗?为了名誉和地位,不考虑实情,也不做使精神变得高尚的事,这样,难道不觉得羞耻吗?
“诸位可以相信安倪托斯的话,也可以不相信安倪托斯的话,是不是赦免我,对此,我并不在意,因为我已经遭到过几次死亡的威胁,但我仍然坚持我的信念。
“你们可以仔细想想。实际上,对我判处死刑,对你们的损失比对我还大。当然,墨勒托斯和安倪托斯可以向裁判官要求判我死刑,也可以将我驱逐出境,或是剥夺我的公民权,他们认为这将是对我的一种祸害,而我自己却不这么想。要是违反正义,判我死刑,那才是最大的祸害。因此,我作的申诉与辩护可以说是为各位所做的申诉和辩护。你们将我判罪处以刑罚,这就是将神所赐与你们的,在你们手中,又在你们手中将它毁灭掉。自此以后,恐怕你们再也找不到像我这样的人了。”
苏格拉底的“申诉与辩护”是他在法庭上受审时当众的陈辞。这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演说辞。
首先,是苏格拉底对公众舆论关于他的偏见和非议的答辩。其次,他驳斥墨勒托斯等人指控他的两条罪状。……在“申诉与辩护”中还有不少苏格拉底阐释本人哲学思想的内容,在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
8. 骇人听闻的裁定与判决
以上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从容不迫所作的“申诉与辩护”,这大概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他的“申诉与辩护”足以说明他本人在精神上和行为上并未犯罪。随即由500人组成的裁判官集体投票来裁定苏氏是否有罪。
投票的过程是这样的:在法庭当差的工作人员,先分给参加投票的裁判官两张投付表决的票,即是两个金属的小圆片,一个表示有罪,另一个表示无罪。这两个金属的小圆片形状相同,惟一不同的地方表现在,指明有罪的那一枚圆片两面的轴心稍稍有点凸,而表示无罪的那一枚,两面轴心稍微有点凹。在讲台的前面设有两个小桶,一个是金属制的,另一个是木制的。裁判人分别将两枚圆片各自投在两个不同的桶里面。投在木桶中的票,即金属圆片是没有任何效用的。只有投在金属桶内的票才表示裁判人员的意见。如果,裁判人把表示有罪的那一枚投入金属桶内,而把表示无罪的那一枚投在木桶内,那就表示裁判人认定被告有罪。反之,假如裁判人把表示有罪的那一枚投入到木桶里面,而把表示无罪的那一枚投入到金属桶里,由于木桶内的票按无效处理,这就等于说法官认为被告无罪。投票是以半秘密的方式进行的,裁判人虽然当众将两张(枚)表示无罪或有罪的票分别投入到两只桶里,但在他们将票投入桶里时都用拇指和食指按住轴的中央,把凸的或凹的地方掩盖住,谁也看不清是将表示无罪的那枚或表示有罪的那一枚投入金属桶内。投完票后就将金属桶的票,即金属小圆片倒出来公开核定其数是多少,由专人宣布结果。要是主张有罪的票数与主张无罪的票数一样,被告也算是无罪的。因为公认,在这种情况下,女神雅典娜要投上表示无罪的一票。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因为出席投票的人数多半是奇数。还有,主张有罪的票不够所有投票人的三分之一,要对提出控诉的人苛以罚款,而他或他们以后就再没有提出相同性质的控诉的权力了。
关于苏格拉底是否有罪,裁判人投票,其结果是二百八十一票赞成苏氏有罪,二百二十票认为他无罪。因为认为他有罪的票数多,所以认定为有罪。真是骇人听闻啊!
当时的法律是有规定的,在裁定有罪之后,应该先由原告提出一种他们认为适当的量刑方法,随后再由被告提出一种量刑方法,最后再由执政官决定施行其中的一种。墨勒托斯认为应判苏格拉底死刑。若是这时苏格拉底只要提出另一种较轻的量刑方法,一定会得到认可的。但苏格拉底不屈服,毅然申言自己无罪,不应该受处罚。他认为自己提出一种较轻的量刑方法,就等于自己承认有罪。苏格拉底是万万不能这样做的。
苏格拉底光明坦荡,正气凛然。他确认自己的行为不仅不触犯刑律,而且有功;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社会谋福利,所以他是不可能要求从轻量刑的。但是按当时的法律规定,被告一定要为自己提出一种受刑的方式,他最后只好提出接受罚款,所罚的数目是一个“谟那”,因为这是他所能承担得起的。“谟那”是希腊货币的一个单位,一个谟那并非什么大的数目。苏格拉底提出只交纳如此小数目的罚金,他的弟子们认为,这样可能开罪于法官,于是提出来愿交纳30个谟那的罚金。但这已经太迟了,无法挽回来,原来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人都改变了主意,反过来认为他有罪了。
末了,以多数票通过,认定苏格拉底有罪,并判处死刑。这是何等骇人听闻的裁定与判决啊!
9. 最后的申诉与辩护
对于人的死亡,苏格拉底早有成熟的看法,他认为这是“灵魂转移”,因此,他对人个体的死亡,特别是关于自身的死亡,他无所畏惧。因此,投票结果,认定他有罪,并要处以死刑,这虽然是骇人听闻的裁定与判决,但是他镇定自若,死亡何所惧,只不过是灵魂转移而已,他的思想早已有所准备了,死亡不管何时来临,他都坦然承受。苏格拉底对宣布他死刑的裁判官及投票赞成他有罪的人说了以下的话语。这就是苏格拉底最后的申诉和辩护:
“诸位雅典人!你们相信了举告人的话,将我处以死刑,你们今后将会因为这样做而遭受惩罚的。今天,我之所以遭受这种命运,并不是因为我的口才不好,实际上是由于我不愿意说出使你们感到羞耻的事,以至使诸位不得不改变主意,但我不是那种人。
“要逃避死亡,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办法,而且避开死亡也不是难事,实际上,竭力拒绝诱惑,不做坏事,才是不容易做到的事。今天,我受到冤枉,要是你们认为往后一定会平安无事,那么,你们就完全错了。由于这种不正当的事,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必定会有人挺身而出主持公道的。要是你们用耍手段的方式制止别人的指责,那就是犯了更大的错误。要想压制别人,必定是十分困难的。要是打算指导别人,使之成长为优秀的人才,那倒是十分容易的事。
“对投票支持我无罪的诸位,我也要向你们说几句话。平常,要是有什么恶兆发生,我心灵深处的声音是会发出警告的,而这次却什么都没有。由于这样,我相信,尽管我无罪,却必须以这种方式去死亡。
“按照我的看法,死亡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处于一种永远安息的状态。死亡对一个好人来说,可以指引他(或她)进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那里,他可以受到公正的判处,可以会见许多古代的圣贤。
“对举告我及宣告我有罪的人,我对他们不怀怨恨之意,现在我有一件事想要拜托你们(指那些举告苏格拉底并判他有罪的人):今后有一天,我的儿子长大了,希望你们也让他像我一样,接受痛苦吧!要是我的儿子不致力于学问,却追求钱财疲于奔命,不像一个真正的人,却偏偏自认为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你们对他可以加以处罚,这就是说,我的儿子和我一样,都可以从诸位那里,得到相同的待遇。
“然而,死亡的时刻越来越近了,我是一位即将死去的人,各位今后则要继续生存,我们之间彼此一方,谁也无法断定哪一种境况更好,这一切只有神才能知道。”
苏格拉底又说道:“……死亡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处于一种永远安息的状态。……”
从判刑那天起始迄至就刑,苏格拉底在狱中被囚禁了一个月。在此期间,苏氏和自己家眷,包括妻子和三个儿子,朋友及弟子们照样谈话。他一点也不畏惧、不迷惑、不沮丧、不怨天尤人。苏氏冷静、沉着、凝重。
苏格拉底的众多同仁、弟子向他建议,订出计划,协助他逃出去远走高飞,他都未予理会。这倒不是这样做有什么困难和风险,而是苏格拉底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他不逃出去远走高飞的原由是,逃遁以求苟活是卑怯者的行为,他坚信法律是应该遵守的,判决即是法律所包含的某一程序,应予以服从。苏格拉底正视法律,抉择死亡,正表现了他的尊法、守法、自信和爱知的精神。
关于苏格拉底,现今所要探讨和研究的何止是他申诉和辩护时的高明技巧,更有他的思想。苏氏的精神、苏氏的思想,早已经成为典范,在人们的心中是永远活着的。不过,人们也可由苏格拉底联想到较他晚几百年的耶稣基督(公元前7—公元37年),因为这位伟大人物对泰西文明也有深远的影响。历史在不断地发展、前进,耶稣和苏格拉底都各自是泰西文化创建者之一,他们对人类的影响力极大。
要想对“苏格拉底思想”作全面并更深一步的考察与研究,就有必要对苏氏所处的文化、学术氛围有所了解。这就涉及到当时的智者(也可以称他们为诡辩家)。这是因为苏格拉底思想的形成,从共时性视角考察,智者及其思想与此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共时的视角看,苏格拉底的殉道,这只是与同时代人的诀别,而这些人则视苏格拉底是一名离经叛道的人。然而,苏氏尽管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将迈向全世界,与整个人类晤面、对话、交流、交融!
第六章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精神形成的氛围
公元2世纪的古希腊哲人传记作家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其《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第1卷第12节中写道:“第一个使用哲学这个词,并称自己是哲学家或爱智者的,是毕达戈拉斯。因为他说过,只有神是聪明的,即有智慧的,任何人都不是。”
毕达戈拉斯是公元前六世纪上半叶时的哲人。上面的话是否是毕氏所说,有人提出怀疑,因此不能作为定论。但在苏格拉底之前,在古希腊确乎出现过不少哲学家,如泰勒士、芝诺、毕达戈拉斯……不过这些哲人所热衷的是天文、世间万物、自然现象等,探究外界事物的本性及物质世界形成的原因和规则等。学术界将此称之为自然哲学。从事此一研究的就是自然哲学家。这些哲人尚未意识到及发觉,通过质询及相互商讨,可以把人们内心的变化归纳出来。自然哲学家认为,要解答内心的疑问,惟一的途径就是使自己与自然相衔接,通过自然现象印证心灵。于是他们提出以下说法,“水是万物的根源”,“地、水、风、火是万物的根源”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以上这些哲学观点逐渐受到挑战。当时有些年轻的学人开始对这种自然哲学观提出了怀疑。他们遂即转向,再不以研究自然界为终生职责了。在年轻转向的学人中出现了一批“智者”。有的学人也将“智者”迻译为“诡辩家”。古希腊旧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所写的喜剧《云》揶揄苏格拉底,其中关于“正义因”与“非正义因”之间的辩论就含有智者与诡辩术的缩影。这虽然不是写实,有很大的夸张,但由此也折射出当时某些现实景象。苏格拉底就是在自然哲学研究之风衰微,并受到挑战,智者及其学派以及智者运动随即出现的氛围中生活与研习的。毫无疑问,苏格拉底的思想及精神是不能与这些绝缘而独自形成的。
以下简要叙述有关苏格拉底的思想与精神是在什么样的氛围下形成的。
1. 智者·智者学派·智者运动
古代希腊哲学的发轫在公元前六世纪初,泰勒士等哲人首扬其波。他们对宇宙万物的形成颇感兴趣,并对此进行了理性思考。由于是对自然界万物的研究、探索,故而这门学问称为自然哲学,研究这门学问的人称为自然哲学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哲学这门学问由盛而衰,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后半叶,自然哲学则是强弩之末了。随即,在雅典及其他希腊世界的城邦中出现了一批自称为“智者”的教师或导师。他们活动的中心在雅典,同时还活跃在希腊世界的其他主要城邦,以及奥林匹亚、得尔菲等大型聚会场所。他们活动的方式是在这些具体地方发表各自的关于社会与人、伦理与政治、真理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新见解,同时设帐授徒,但要收取学费。他们传授的是关于辩论、诉讼、演说、修辞等方面的技巧及有关城邦治理和家政管理等知识。这些智者与社会接触既广泛,又频繁。他们还顺应当时的潮流,因为公民们有求得参政知识的愿望,他们就编写有关修辞、演讲、论辩各方面的教材,满足这些公民的需求。智者们所采取如此多样灵活的形式,是大大有利于提高公民发表言论和进行辩驳的技巧的。智者们还提出许多新观念,如关于人类社会、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神关系、个人与城邦的关系及道德评价等诸方面。这些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也因此提高了公民的文化素质,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上面简要叙述的有关智者们的活动,在哲学和文化史上称之为智者运动。促使智者运动产生的思潮,是西方思想史上出现的最早的一次启蒙运动和人本主义思潮。这次启蒙运动或这次思潮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众多的学术领域,如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宗教学、教育学、文学、史学及社会学等。由于智者们对上述诸学术领域进行探讨、研究,促进了原有知识,主要为哲学、宗教学及伦理学观念的发展与革新,另外新学科,如语言学、教育学、逻辑学、修辞学也随之形成。为此,智者运动所涉及的面就更宽而广,所涉及的内容则更全而深,已经拓展了更大的领域,不仅局限于哲学史研究的范围了。
“智者”一词是从古希腊文迻译为汉文的,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智慧的人(也有迻译为诡辩家的),此一学人在某一方面特别聪明、灵巧,有才能。智者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指在技艺、占卜、预言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指那些在诗歌、绘画、戏剧及雕刻等文学、艺术方面有很深造诣的行家里手;指医疗技术十分精湛的专门人才;指那些具有把城邦治理好的政治家;指那些在研习上十分有才能的精英。
智者作为一阶层是与当时社会风气密不可分的。在当时民主政治的体系下,只要智力不凡,就能弄清楚大众的想法,从而迎合他们的心理,顺乎众人的情感,受过一定的教育,就能取得权力与名誉地位。智者阶层的出现,就是迎合大众对知识的需求。当时的青年普遍都有很高的政治欲望与求知欲,他们大都怀着升官发财的梦想。智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他们教导青年如何才能平地青云和攀龙附凤。智者们已经意识到,对人生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于是就摇唇鼓舌,到各地游历、游说,教导青年。智者探讨与研究人类的方法与苏格拉底不同,智者的目标不是探索真理,只是要“使人信服”,所以他们经常置事实于不顾,而故弄玄虚,用奇怪的譬喻、艰涩闪烁的言词,以及使人慑服的气势来讨论问题。在人数众多以“传授知识”的智者阶层中,比较重要的有普罗泰戈拉斯、普罗狄科斯、高尔吉亚、希庇亚等。
关于普罗泰戈拉斯的生卒年不详,阿布得拉人。有人说他活了90岁,有人说他活了70岁,一生中有40年从事智者生涯。他生命的巅峰是在第84届奥林匹亚赛会(公元前444—公元前441年)期间。普氏的名言是“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
这是普氏在他的《论角力》一文中所说的。这就是说,真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只要自己本人感到什么是真理,它即是真理。普氏对论辩术的运用独胜擅长,而且还了解该如何宣传自己与教导别人,所以有不少年轻人对他特别推崇。大家都公推普氏是当时最好的老师。对此,苏格拉底却不以为然。苏氏认为真理不光凭个人的主观来确定,如果说“知识就是知觉”、“世界上没有错误的事”,那么,理性与知识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呢?就“道德”而论吧,甲所感觉中的道德是一种情形,乙所感觉的却又是另一种情形!要是相信普罗泰戈拉斯所说的话,就等于认定甲与乙都对。要是那样的话,一切证明和辩论似乎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由于这样,所以苏格拉底认为,要是忽略了真理,只是专研辩论之术,实在不能称普罗泰戈拉斯为良师。
雅典有一名叫希波克剌忒斯的青年,希望成为举世罕有的伟大人物,因此央求苏格拉底领他去拜会普罗泰戈拉斯,目的是要聘请普氏任他的老师。这时,苏格拉底告诉这位青年人,说道:“你只要付钱给他,他就会教你的。”
苏格拉底又对这位青年说道:“智者是将灵魂当作商品的人,好像在批发商品或零售商品。”
从上面苏格拉底有关论述智士的话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苏格拉底所具备的能力要较智者高出许多。每当苏格拉底与人辩论时,总是先谦虚地说自己什么也不懂,希望先要弄清对方的意思。于是对方就异常得意卖弄起他们所有的知识来。苏格拉底在听完对方卖弄完了以后,总是先将对方夸奖一番,然后再表示他还有一两处不甚明了,继而提出几个问题,揭示出对方理论中的不实处、谬误处,令对方辞穷而折服,继而承认与赞成苏格拉底的主张。
高尔吉亚是另一名极有声望的智者,他较苏格拉底年长,出生在公元前480年前。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时他仍然健在,他的寿命在100岁至110岁之间。关于高尔吉亚与苏格拉底之间的关系,柏拉图在他的《申诉与辩护篇》中有所叙述,即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说我(苏氏自谓——引者)收费授徒也不是事实,虽然我认为如果有能力教人,那是好事,像林地尼的高尔吉亚,开俄斯的普罗狄科斯和埃利斯的希庇亚那样。他们周游多个城邦,能够说服青年人追随他们,付给他们钱还感谢他们。”作为智者的高氏,在修辞、演讲、辩论及其他各方面都极具才能,有很高的声望。有一次,高氏作为使节在雅典发表演讲,语惊四座,公民大会为之轰动。在当时,不仅是民众,而且官员也极为赞赏高氏的理智及政治才能。斯巴达国王鲍萨尼阿斯曾说过一件事,即当时很有声望的修辞学家梯西亚斯,据传他是高氏的师长,梯氏站在叙拉古一方,但被高氏所辩败,于是雅典方面决定与林地尼结盟,派出一支舰队支持林地尼。这些充分说明,在当时,修辞、演讲及辩论技艺之所以发展迅速是与社会需要密切相关的。在此期间,希腊世界的各城邦极需寻找盟友,孤立敌人。这一点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相近似,即各国要派出使者,即纵横家,到各国游说的情况相同。
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在其《美诺篇》中提及苏氏有关高尔吉亚的叙述:美诺询问苏氏,人的美德是如何得来的?苏氏答道:“哦,美诺,以前有一段时间,帖撒利人曾以他们的骑术与富有闻名于希腊,要是现在我没有弄错的话,他们仍以智慧闻名于希腊,特别是拉利萨是你的朋友阿里斯提波斯的故里。这要归功于高尔吉亚,因为他来到这一城邦的时候,他的智慧就在这里受到领导人的尊重与崇敬,还有你的友人阿里斯提波斯及其他一般人也都崇敬高尔吉亚。此人传授你们用气势磅礴毫不畏惧的风格回答问题的习惯,这便是懂得如何回答问题的人的习惯,他就敢于回答任何一个希腊人向他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中还叙述了苏格拉底在雅典会见高尔吉亚的情况:美诺询问苏格拉底——“‘高尔吉亚在雅典的时候你遇到他了吗?’苏格拉底回答道:‘遇到过。’”高尔吉亚在雅典发表过演讲,可能苏格拉底也去听过。
高尔吉亚的行踪不定,他像闲云野鹤一样,很少在一处地方定居下来,以免自己的公开活动与私人交往受到牵制。据传,高尔吉亚终生未娶,独身一辈子。虽然,高氏无一定的居止,但他活动的范围还是有定规的。据说他的后半生大多是在帖撒利地区的拉利萨城度过的。
有一位名叫普罗狄科斯的智者也要在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因为在古代,《苏达》及《国家篇》的边注者曾标明普氏在雅典被指控毒害青年有罪,令其饮鸩而死。这是边注者的误识,将普罗狄科斯与苏格拉底混为一人了。普氏是开俄斯人,是高尔吉亚的学生,也有人说他还是普罗泰戈拉斯的学生。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提到苏格拉底说普罗狄科斯还活着,较普罗泰戈拉斯要年轻一辈。学人们将普罗狄科斯的生年定在公元前460年之前,与苏格拉底的生年差距不大。普罗狄科斯是苏格拉底的老师,在《美诺篇》中记述了苏氏与美诺的谈话,苏氏对美诺说道:“……高尔吉亚是你的老师,正像普罗狄科斯是我的老师一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普罗狄科斯的学识评价很高。这在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斯篇》中有所记述:苏格拉底说“我渴望听普罗狄科斯的讲话,他是一位智慧完美的人”。柏拉图在《克剌提洛斯篇》中记述了希波尼科斯与克剌提洛斯之间关于名称是约定俗成的或是自然形成的辩论,并就此向苏格拉底请教,苏氏说道:“……关于名称的知识是重要的事情。要不是因为穷,我就能听完伟大的普罗狄科斯的五十个德拉克玛的课了。据他(指普罗狄科斯)自己说那是关于语法和语言完整的课程,如果我能听完的话,我就能立即回答你有关名称的正确答案了,可惜我只听了一次一个德拉克玛的课……”另外,在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中也记述了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曾经把许多人介绍给普罗狄科斯及其他智慧的大师。”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论述幸福和荣誉要依靠辛勤的劳动去争取时,提及苏格拉底如何看待诗人,随即说道:“……一些有地位的智者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如卓越的普罗狄科斯用散文详细地叙述了赫剌克勒斯和其他英雄的故事。”关于这一点,色诺芬在他的《回忆苏格拉底》第2卷第1章的第21节中也有所记述。
2. 修辞学
这里所指的修辞学,并非现今当代所说的关于语法和用词的理论。在汉语中,修辞是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运用诸多的语言手段并尽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什么是好的表达呢?系指其准确性、可理解性及其感染力,而且还要符合本身的表达目的,适合于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及各种民族语言都各自具有本身不同的修辞习尚。修辞还具有社会性及历史性,而修辞的习尚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这种语言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就是修辞学。这门学科是语言科学的一门分枝,它与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美学、文艺学等多种学科相关联。古代希腊所说的“修辞学”,与上面所说的“修辞学”却有所差别,古代希腊所谓的“修辞学”系指如何使用语言的技艺,这包括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发表演讲与进行论辩的才能。这里所说的才能,与“口才”或“辩才”较为接近。
在古代希腊语文中,有四个不同的词汇表达“说话”意义:其一是最常用的,即“说”,其原义是“安排”,即“用嘴将词安排好”,即等于“说”,于是引申为“说话”、“交流”。“通过谈话交流看法”就是“辩证法”最早的含义,因为“辩证法”一词的词根含义就是“说话”。其二是,侧重用“话”表述某一意思的动词,由此引申出“意指”等意。其三是表达“叙述”意思的动词。其四是含有“谈话”、“讲话”、“谈论”及“议论”等义的动词,并由此衍生为表示“当众发表演讲”词义的动词,简言之,就是“发表演讲”。于是产生了一门“发表演讲”的技艺,汉译为“修辞学”。
在古希腊的英雄时代,即荷马时期,当时就将善于辞令、能言会道作为一种极有价值的能力,为人们所称道。公元前八世纪,古希腊的城邦制确定以后,在公民大会及各种议事会上发表演讲是很重要的政治活动。谁在发表演讲中口才好,就能挫败政敌、取得民心,得到他们的支持。及后,各城邦间有了摩擦,产生纠纷,就要有人去游说。另外,在希波战争中,各城邦间出现了类似使者的活动。大多数的使者要进行游说,必然是能言善辩之士,他们之间唇枪舌战,极其类似域内春秋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当时不少的智者都担任过这样的角色。由此可以说古希腊城邦民主制的发展及各城邦间的交涉乃是促使修辞学发生、发展的原动力。到了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也就是苏格拉底青壮年时期,那时修辞学已经成为一门极为重要的技艺和学问了。在古代,希腊人将修辞学看作一种技艺、技巧,古希腊的哲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也持这样的看法。人们,含哲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认为修辞学并不是知识,因为饱学之士,也就是知识丰富的人,口才不一定就好,口才可以经训练而获得。修辞学和其他技艺一样,也是可以经过传授、训练而获得的。于是就出现了传授这种“说话的技艺”,即修辞学的人,也可以说是修辞学家。从发生学的视角审察,上面已经说明修辞学出现的各种因素,但是谁是创建修辞学的首位学人呢?在历史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公元二三世纪的传记作家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第8卷第57节中记述道:“……亚里士多德在《智者篇》中说恩培多克勒斯是修辞学的创始人,正像芝诺是辩证法的创始人一样。”遗憾的是亚氏的《智者篇》已经散佚,未能传承下来,不能核验。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另一著作《修辞学》中提及与恩培多克勒同时代的另一位学人科剌克斯(其鼎盛年代为公元前467年),说此人撰写过一部《修辞术》,传授别人如何辩驳。科剌克斯拟定出一些规则,例如在受伤害别人指控时,如果此人是一个弱者,就说:“我比他体弱,能够伤害他吗?”如果此人是强者,就要这样说:“难道我是一个傻瓜,会去伤害一个弱者吗?”这就是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一部《修辞课本》(第2卷第24章)。科剌克斯是西西里人,修辞学这门技艺不是在雅典,而是在西西里生发出来的。这与当时西西里的环境有关,因为在这不大的区域里,古代希腊人建立了20个城邦,各自间有聚合,也有摩擦,所以这种“说话的技艺”能起到纵横卑阖的作用。因此,修辞术首先在西西里生发,然后才传到雅典,是自有其原因的。
上面谈到古希腊的智者、修辞术及修辞学等,还必须谈谈当时希腊人所重视的“德行”。关于“德行”,在这里就是指处理私人事务及政治事务的能力。智者的出现,就是迎合大众有学习并获得这种德行的需求。智者就是传授德行的教师。普罗泰戈拉斯等智者认为,如果一个人想在政治上出人头地最迫切需要的不是掌握真理,而是要具有论辩的才能。所以智者主要传授的是有关文词的修饰。这就是修辞术或修辞学。它是一种以“德行”为本质,运用巧妙和雄辩的言辞使人信服的学问。普罗泰戈拉斯等智者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首要的功能,就是培养有关诗句、言辞及说话技艺方面的才能。所以,投身在智者门下经他们教导出来的政治人物,是不具有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的,甚至还弄不清真理为何物。他们所追求的就只是“言之成理”,也就是强词夺理罢了,只要大家说不过你,又何必管什么是非黑白呢?
苏格拉底却与这些智者不同,他明确地认识到,如果忽略了事实,只是孤立地钻研“说话的技艺”,是与哲学的精神不相符的。智者们与人辩论时,总是处心积虑地迷惑对方,使对方陷入圈套。要是这样做行不通,就换一种手法:或是用声势来吓唬人,或是用华丽的词藻,生僻、闪烁的文词,使对方听了感到不知所云无法对答。苏格拉底却不是这样,他的态度十分平静,温文尔雅,所用的言辞都很平易,而且言简意赅。他就是这样和别人讨论的。苏氏执信,通过辩论及省察能探索出真理。苏氏所提出的辩证法也基于此。
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智者应运而生。他们的出现使某些人的思想和行动得以磨练,哲学思维也因此从天上,即自然哲学,回到人间。因此,智者的功绩在思想发展史和哲学史上是不可埋没的。所谓智者,按语源剖析,其中就含有“使知识的功用变得更好的学人”。对智者的这一作用苏格拉底是了解的,所以苏氏也说智者是“使人变得更为聪明的学人”,或是“教育与指导他人的学人”。但是,苏格拉底也审视到“知识本身也有可怖的一面”,如何传授与教导是关键的所在。那些盲从与无识别能力的人是不适于投身到智者的门下的。
智者与苏格拉底有其相似的一面,即他们已着手探索人类的心灵、灵魂等,但彼此间所采用的方法及所持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在当时也出了几位自然哲学家,如阿那克萨戈拉斯、恩培多克勒斯等,他们都是按照传统从事自然哲学研究的。但是智者则不太注意宇宙万物的事情,他们所着力的是人际间关系等问题。由于智者对当时的时代要求及走向十分敏感,所以能顺应潮流,如含贬义,他们是见风转舵,研究自己的进身之道。从智者的视角来审察这一问题,知识和辩论都是有用的事;传授知识及说话的技艺,并由此得到报酬,对于授与受的双方都是利益均沾的。
智者除了上面所论述到的各方面之外,还有一处明显的功绩,就是他们在论辩术方面的研究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首先立头功的是普罗泰戈拉斯。普氏有关这方面的思想是——任何命题均具有相反的两种论断,论辩的目的及主要的技艺即是如何使弱方的论证变为强有力的论证。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其《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第9卷的第51节中写道:“普罗泰戈拉斯首先提出任何一个命题都具有互相反对的两个逻各斯,他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论辩因而成为第一个这样做的人。”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又说道:“而且在他(普罗泰戈拉斯)的辩证法中,他忽视词义而追求华丽的词藻,许多证据表明他是全部论辩术的始祖,因此蒂蒙说:‘普罗泰戈拉斯是全人类的缩影,我以为他是文字战方面的能手’。他又是最早介绍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的。可惜的是,普罗泰戈拉斯本人没有留下有关这方面的具体材料。所有这些只能从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斯篇》及《泰阿泰德篇》中才可以窥视到些须缩影。”
苏格拉底研究人类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个人现实的物质享受,他对生活的舒适与否是不太关心的,对是否能在国家社会中崭露头角,苏格拉底并不在意。苏格拉底年轻时曾执信阿那克萨戈拉斯所主张的“理性为万物种子”说,并作了进一步的钻研,继而,苏氏又对此表示失望,而且放弃了研究自然,专心探讨人类,并由此创建出一套自己的“辩证法”。苏格拉底对“得尔菲的神示”永铭不忘,并以全人类的前途与命运为己任。
3. 思想与精神
所谓思想,即是指内心所萌发出的念头。它是诞生于生活中,而且是指引生活和行动的观点。通过思考由此产生的意识,这也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这样,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变化、升华的可能性。精神和思想密切相关联的,难于截然分开。当然,思想与精神是对人而言的: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及一般心理的状态。
对苏格拉底的思想与精神进行探讨,首先必须考虑的是他的思想及精神由何而来,这对他的思想及精神的形成是起主导作用的。苏格拉底的思想及精神屡经思考、修正、充实与发展,最后才定型。这就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苏格拉底的那份面目。苏氏是一位具有十分成熟“自觉性”的学人及思想家。他本人将自身的这种“自觉性”视为一种思想,使之更臻自觉,并将这份自觉看作一种使命。什么是使命呢?一般地讲,就是所给予的任务,并令其完成。如果一个人被任命为使者,就一定要赋予他一项特定的任务,让他完成。发出任命的人,一般来说,在地位上及其他方面都要高于受命的人。对苏格拉底,则是神示所给予的使命。神示来自阿波罗神,苏格拉底就是阿波罗神的使者了。
苏格拉底将自己已经成熟的思想及精神看作自身的“天职”,而这一“天职”又与苏格拉底的“赴死”密切相关。苏格拉底最终以一死完成使命,贯彻了他奉行的原则。
4. 阿波罗神的使者
苏格拉底的门人开瑞丰赴得尔菲阿波罗神处祈求神示,神对开瑞丰所示为“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人”。再有,苏氏参加过三次战斗,每一次都有“神秘的声音”在呼唤他,向他发出指示。所有这些都赋予苏格拉底以使命,这些都是神赋予的使命,亦即阿波罗神所赋予的使命,苏格拉底本人就是“阿波罗神的使者”。
苏格拉底在执行阿波罗神赋予他的使命时,第一件事就是使那些自诩知识丰富聪明绝顶的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为什么苏格拉底要唤醒人类的“无知”呢?答案是因为苏氏对“灵魂”持有独特的看法。什么是“灵魂”?苏格拉底创立了有关“灵魂”的概念。这一概念受到俄耳甫斯教的影响。这一宗教给灵魂所下的定义是“一个永生不朽的个体,并具有‘神性’”。该宗教认为,只要人类能按该教礼仪立身处世,灵魂的神性就能得到恢复,并得以永生。关于“灵魂”,苏格拉底认为它具有俄耳甫斯教所认定的重要性及不朽性,并且还是“存在于我们体内的一种精神,我们当以此为凭据来断定我们自身的智、愚、善、恶等”。由此可见,灵魂并非鬼魂,而是一种自觉的人格力量。因此,苏格拉底一直强调,要“照顾灵魂,使之臻于至善至美”。苏格拉底所声称的照顾,与俄耳甫斯教所主张的“照顾”不同。按俄耳甫斯教义,“照顾灵魂”即是“按道德、礼仪行事”;而苏格拉底所认定的“照顾”,则是培养理性,使思考与行为都能合乎理性。基于此,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人们若能够对自己所作所为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这就等于尽到了照顾灵魂的职责。苏格拉底所创立的这一观念,由于在基督教创立后,它日益为泰西人所接纳,并且成为欧洲思想界与学术界的传统。
实际上,国家的法制也是在不断修订、变化、发展的。在当时,苏格拉底虽然没有违反雅典的国法,但却认为他的思想都触犯了雅典的法律。实际上,苏格拉底的思想与精神并未违反雅典所制定的法律的规定,更谈不上破坏了法律的规定,但他的思想与精神却超越了当初的那个时代。所以,苏格拉底的思想与精神在当时受到抵制,并由此招来祸殃,于是他的思想与精神在传统中沉寂了,但却在人们大众的心中继续生存着。苏格拉底在他的“申诉与辩护”中曾强调,他自己的思想与精神要以灵魂不死的形式来表现,这是因为思想与精神是不会死亡的,将永远生存下去。这样,苏格拉底的思想与精神未能消失,生存下来了,并且得到了发扬光大。
5. 以马虻自命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的“申诉与辩护”有这样一段话语:“……雅典人啊,我现在的申诉与辩护远不是为了我自己,如某些人所想;而是为了你们,使你们不至于因为处死我而辜负了神所赠的礼物。因为,你们如果置我于死地,就不容易另外寻找到像我那样与本邦结下不解之缘的人,用粗俗点逗乐的话说,就像马虻粘在马身上那样,品种优良的马由于懒惰肥大起来变得有些迟钝,需要马虻刺激;我想神将我安排在此邦,就含有这层用意,让我随处追随你们,成天对你们每一个人提醒个不停、屡加劝告和责备。诸位,遇到这样的人并不是容易的,你们若是听我劝告,留下我吧。就像把睡眠中的人唤醒那样,你们兴许会恼我,甚至会打我,听信安倪托斯的话,轻易地处死我,从此,你们的余生过着昏昏沉沉的日子,除非是神关怀你,给你们另外再派一个人来。我这样的人是神送给此邦的礼物,在这方面你们是见得到的,有关我自己身家的一切事务,多少年来我经常是把它置诸脑后,而总是不断地为你们忙碌着,……”
苏格拉底上面的一段话语是出自一种强烈的感觉,因为他感到自己“像马虻一样”。他把雅典比喻为马,自己就紧紧跟随在它身边,像令之厌烦的虻。与苍蝇有点像而体积比苍蝇大的虻,是一种昆虫。这种昆虫可以附在马身上或牛的身上叮它们,吸它们的血。所以这种昆虫既可以称为马虻,又可以称为牛虻。作为虻,要是附在马或牛的身上时间太长,就有被马尾巴或牛尾巴扫落的可能,因此送了命。虻本身对此是无所知,而苏格拉底以虻自喻,他是知道有被扫落因而送命的可能。但苏氏明知作为马虻存在着生命危险,但他仍旧紧紧附在马的身上,决不离开。为什么苏格拉底这样做呢?这是他在执行他的使命。马虻吸马血以生存,对马是有侵扰的,有如蚊吸人血,有时是会把人从睡梦中弄醒的,苏格拉底的行为就有类似的结果;苏氏就是要使雅典人明白自己无知,以此警示他们要照顾自己的灵魂。在“申诉与辩护”中苏氏将自己比喻为虻,他自己知道,虻必然会因叮马而死,而受叮的马总有一天也会死亡。而苏格拉底深知,只有思想和精神将永存,不会消亡。“马虻”是苏氏的自喻,还有些学人将他比作“带电的鲟鱼”。有些人说苏格拉底像海里扁平的电鲟鱼一样,凡是与他交谈的人,最后都会被他提出的问题麻痹,以至于对所提的问题全都不能回答,由此暴露出自身的无知。
思想有时好像闪电一样,忽然间在人的心中闪烁,使人顿悟。但是苏格拉底的思想、精神的产生及形成,并不像闪电那样迅速,而是逐步发展、修正,最后方始形成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世界两个同盟间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生死息息相关。在动荡不安社会中的人们对精神食粮尤为需要。苏格拉底当然也不能例外,他与其他人一样,也急切需要慰藉心灵的哲学。在当时,按内容,哲学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探讨宇宙间万物的自然哲学;其二是智者们探讨的有关人际关系方面的哲学。这是当时哲学的两大流派。但是这两派哲学都未能使苏格拉底满意,虽然开初苏氏醉心于有关自然哲学的研究,但继而他转变了方向,专注于研究人类了。苏氏首先向智者挑战,这一挑战逐渐深入并尖锐起来。他越是弄清智者所使用的方法,就越不满意他们运用这类方法从事的具体研究。苏氏也因此深感到当时政治的腐败,以及政治家的堕落等。
当时在雅典,公众虔诚地信仰神和传统的宗教。他们急切地想得知众神对当时希腊十分令人担忧的情况是如何判断的。或许由于神对苏格拉底有深刻的了解,所以通过开朗而热情的开瑞丰传达了神示。当开瑞丰向神询问并祈求神示时,神告诉他,在雅典没有较苏格拉底更具有智慧的人。后来,苏格拉底才接受了这一神示。开初,当苏格拉底听到这一神示时,曾感到极其困惑与震惊,虽然他觉得神示是绝对正确的,但他对此却又不敢完全相信,他认为神示的这句话必然有更深的含意。于是苏格拉底首先审视自己本身,然后再走出去寻找对此有所了解并作出阐释的人。
苏格拉底为什么先要从审视自身起始呢?这是因为在得尔菲神托所的墙上铭刻着“认识你自己”一句话,故而苏格拉底寻觅有所了解的人的步骤就是先审视自己。于是苏格拉底与其他人进行不只一次的交谈,既剖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又深入了别人的内心世界。他认识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进行思考,极其容易陷入自我矛盾的状况中,了解自己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以别人作为镜子对照自己,这就是说通过与别人交谈、问答,以此来考察与核验自己与别人。
关于苏格拉底为什么以“马虻”自命,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不过由此想起了英国女作家伏尼契(1864—1960年)写的一部小说,题名为《牛虻》。小说中的主人翁亚瑟,他撰写文章时所用的笔名为“牛虻”,人们也称他为“牛虻”。这部小说所描写的是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的统治、争取意大利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斗争。小说中的主人翁亚瑟以“牛虻”自命,他是出身富裕家庭的青年,在残酷现实的教育下识破了当时天主教会的虚伪、欺诈,于是与之绝裂,离开家庭愤然出走,历经磨难后成了一名坚定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革命者。“牛虻”被捕了,他在狱中仍然顽强斗争,英勇不屈,最后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祖国,也为了揭露教会的虚伪、欺诈、无耻,从容就义。苏格拉底以“马虻”自命,对当时不公正的现实予以揭露,不屈不挠,最后从容饮鸩就刑。小说《牛虻》是否有苏格拉底以“马虻”自命的含义,的确是发人深思的。当然这样的分析与界定也可能是比附,可能是见仁见智罢了。
6. 伦理学的雏形
理性、知识、道德等都是与伦理密切相关的。苏格拉底肯定理性、看重知识、认同道德,这些都为他草创伦理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苏格拉底以负有神的遣使而自命。他认为他所负的使命首先是让那些自认为有智慧的人发现自己无知,再进而呼吁每个人“关切灵魂,获得至善的生活知识”。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取的。虽然苏格拉底并不是一名普通的传道者,但他却以传授道德方面的知识为己任。他有关伦理学方面的见解,与他的“灵魂论”及“知识论”方面的见解互为关照,相得益彰。由此甚至可以说苏格拉底草创的伦理学是奠基在他的“知识论”上的。这是因为苏格拉底认为,“罪恶的根源出自无知”,“美德就是知识”,“行恶之人只是对美德的估计错误,而不是心甘情愿的”。首先探讨一下苏格拉底关于“行恶之人不是心甘情愿的”论述。这是因为苏氏认为,任何人都希求得到善和幸福,某一个人去做坏事就是由于他的良知受到了蒙蔽,将坏事误认为是好事,是善举,是有益的。若是一个人明了灵魂堕落将受到的损失,明白物质上的享受或外在表面上的财富权利给予人的好处,若与灵魂上的好处相比较,显得一文不值,这样的话,那个人就不会再做坏事了。换言之,苏格拉底认为有可能做坏事的人,是这个人错误地以为他要做的事情是会给他带来善与幸福,而他不是真心去做坏事行恶的。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美德就是知识”。这里的“知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洞见”。现在不妨对“美德”作一些诠释。什么是美德呢?这就是一种对“道德价值”的肯定,对“善”坚定的信仰,而人之所以行善,就是因为拥有各种美德,就是因为培养了理性的行为与思考,而理性的培养,首先是依赖客观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一种回忆或认识的过程”,各种善的知识早已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师长就是要设法鼓励人们辨识,发现它们,所以苏格拉底总是使用问答法激发人类本心中的善。苏格拉底这种关于激发人类本心中的善的观点倒有几分和我国传统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论点相近。苏格拉底有关伦理的学说,综合起来就是在阐发“道德价值”,并认为它就代表知识。苏氏主张“罪恶根源出自无知”,所以当一个人只要知道什么是善时,就一定会行善;也只要使人们知道“美德即知识”,而且将这一信条贯彻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要将美德付诸实践,由于这样,社会就必然和谐无间了。
苏格拉底有关伦理道德的学说是不是完美无缺呢?有关这一点,苏氏的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质疑,亚氏认为苏氏忽视灵魂的缺陷。因为苏氏认为,人类只要懂得了什么是善,就会去行善,这一论点是建立在一项假设上的,即:人的行为受理智的指使,也就是说受理智所控制。但是,苏格拉底对感情这一因素有所忽视,因为有好大一部分的人的行为举止是受感情所左右的,而这一点本身就是灵魂的缺陷。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这一点确实有几分道理。苏格拉底办任何事情总是按理智的准则处理,所以他就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受理智所支配的。这样,苏氏就忽略了感情这一因素。但尽管如此,苏氏有关伦理道德的学说还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他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论析,已呈伦理学的雏形。
7. “相论”的先声
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是西方思想史及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学人,是古希腊哲学全盛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全盛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从前期以研究自然为中心转变为以研究人和社会为中心,伦理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成为当时学人关切的重点。柏拉图创立了相论,这是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以前将这一哲学体系称为“理念论”,然而以“理念”一词来包罗柏拉图的哲学体系是不够确切的,而用“相”则较为全面而确切。虽然“相论”这一庞大哲学体系是柏拉图构建的,然而关于“相”的理论则发轫于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因为苏氏的哲学实践大概主要为某些道德以及其相关的概念正名,探求其合乎逻辑的定义。这是苏格拉底的基本哲学观念之一,可称之为普遍定义,亦即相论的雏形。
苏格拉底与其他人的对话多半是讨论如何为某些概念正名,如什么是勇敢、自制、虔诚、友爱,……由此可以总结为一个公式,即“X是什么?”于是得出这是某一概念的定义。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哲人,除原子论的首创者德谟利里特在某些个别事例中讨论过这一问题,别的哲人对此都未曾染指。而苏格拉底是通过对定义的探讨,以此规范人的理性知识,并对存在的本质也进行追溯,这是极具深刻的哲学意义的。因此,苏格拉底的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这一学术范例,即探讨普遍性定义,评价极高,认定这是苏氏的一大贡献;同时,亚氏也认为这也是乃师柏拉图相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什么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普遍性的定义呢?简言之,这就是指概念性的定义有普遍性、确定性及规范性。苏氏有关普遍性定义的论述有其针对性的,即对智者而发的,因为智者把这类概念都认定为是人本身制定或规定的,于是就可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智者这样的论证是难以正确规定其意义的。苏氏用以论证的是逻辑方法,先从现象然后深入到本质进行辨析,以此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苏格拉底所重视并加以说明的理性知识。苏氏这样进行探讨,其目的是相当明确的,就是以这种具有普遍定义的理性知识针对早期自然哲学中的直观思维,并由此出现的独断倾向。苏氏的意图是要以人的理性思维为出发点来探讨事物的本质。苏氏以何种方法进行定义的呢?他主要是作归纳论证,所用的是推理和证明的逻辑方法。苏格拉底的具体做法是他先要求与他对话的人,对某种美德作出定义,与他对话的人,经常以特殊的事例作为定义,对话者或是提出某些十分狭隘或宽泛而且十分肤浅的说法,随即苏格拉底对这些作比较分析,于是对方陷入自相矛盾、十分被动的境地,不得不放弃自己所作的定义。苏氏然后对此加以引导,从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普遍,末了归纳出某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这就是苏氏的高足柏拉图后来在《拉凯斯篇》中所下的断语:“辞事相称,”也就是使定义能点明某一类事物“共同的质”。苏氏的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后来在他的《论题篇》中更进一步地作了具体的说明与论证。亚氏还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苏格拉底有关“辞事相称”及“共同的质”的论点:如具有航海这一专门技艺的航海家则是最好的航海家,具有专门驾车这一技艺的驾车人则是最好的驾车人等等,由此概括出“专家”的定义是通晓与实际掌握这门技艺最好的人。这在古希腊逻辑思想的发展史上是极具意义的。还必须指出的是,苏氏有关概念定义的“普遍性”,并非这种事物的共同性、相似性,而是这类事物的“本质特性”,苏氏的高足柏拉图在他的《美诺篇》中阐明了乃师的这一论点。因此,学术界认定,苏氏有关普遍性定义的理论是其高足柏拉图“相论”(原译为“理念论”,不甚确切,故改之)的雏形,也是“相论”的直接思想根源。
苏格拉底关于普遍本质的定义即是指实际的东西,而这某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本性,即逻辑上的“类”。在苏氏之前虽然已经有学人用“相”这个词来指“看”或“看得到的东西”,如荷马史诗中就用这个词来指人的形象(看见的物体),后来周延扩展,具有“形式、形状、种类”及“类型”等抽象意义。迄至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方始将这个词明确指称客观实在的普遍本质。苏氏所论述的普遍本质不仅具有普遍性及共同性,而且还具有永恒不变的属性,即绝对性。这也是最好的,这类事物的模型、典型,是他们追求的理想的目的。苏氏于是提出“善”,以此作为一切普遍本质应该具有的,而且是最高最普遍的本质。“善”在这里不仅是属于伦理范畴,而且属于本体论的范畴,它可以归结为终极原因“善”,开创了理性神学。
8. “相论”与“知识论”
上面已略为谈到苏格拉底有关“相”的某些论述,这已经是柏拉图“相论”的先声了,以下还要就这一问题作更进一步说明。苏氏在学术上最伟大的一项成就,就是他的治学方法,即辩证法及归纳法,并运用这一方法构建了他的“知识论”,这是苏氏哲学的中心之一。通过交谈、相互间问或答,以此探求真理,这就是苏氏所构建的辩证法。苏氏开始是探索大自然,以期寻求真理,但此路不通,因而改变了方向,却因而构建了辩证法。这种方法的准则是以对话的方式或辩论的方式寻找到真理,而这种对话的方式也即以本人自身运作,这是由于“灵魂”能进行自问自答的。在柏拉图的《斐多篇》中对辩证法的运作有较为详细的阐释,即苏格拉底先设立一个“命题”,并假定其为真,然后一步步推导其结论。苏氏所构建的“辩证法”不仅为他本人寻找到了探索真理的方法,也为后世学界指明了探索真理可循行的途径。苏氏的高足柏拉图也用这一方法运作,而有所进展,即进一步将推导的结果与所观察的事实相比照,以此来证实所推导的是否能站立得住。
在苏格拉底构建的所有学说中,知识论是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苏氏知识论的效用最直接的表现在于推翻了智者所倡导的“真理就是知觉、感觉”的论点,以此恢复了真理的客观标准。苏氏所倡导的就是以公平客观的态度来对待真理的源头,这就是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的主导,即“相论”。什么是“相”呢?这就是“概念”或是“共同的质”。“相”是某一事物具有的普遍的而且不变的质的特性。这是由归纳比照同一类型、同一种属各事物的性质而来的,将这些事物的相似性质保持,摈除它们各自特殊而且互异的性质,这样就能为某一事物确立其“相”。譬如,人们不能把棕色这一性质归纳入“马”这一“相”中,因为有些马虽是棕色的,但并非所有的马都是棕色的,同时也并非凡棕色的东西即是马。这一点倒有些与我国古籍《战国策·策秦》中“夫刑名之家,皆曰白马非马也”的论述相近。这也就是揭示事物与概念之间、个体与一般之间的差别,但其间也有共同的“本质特性”。反之,人们可以把“四只脚”这一性质归纳入内,因为所有的马都是四只脚的。伦理道德可以通过归纳比照确立其“相”。由于这样,智者就不能说:“我所认为对的,对于我就是对的,我所执意要去做的,无论如何,这对我而言,这就是合乎道德的。”因为,我们若是要看某一人的某一行为是否合乎伦理道德,只要考虑这一行为与伦理道德的相是否相符即可。通过上面的论证,可以看出,苏氏的“相”说,就某些方面而言,在科学上有根本的定义,而在另一方面,则是伦理道德的理想标准与规范。
最后应该着重说明的是,苏格拉底十分重视伦理道德的标准,因为有了这些,是非曲直才有公断,不至于模棱两可,莫衷一是。
第七章  故旧、门生与学派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是承前(自然哲学)启后(以研究人和社会)为中心,伦理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为中心的哲学的一代宗师,他生前故旧不少,门生众多,如其中的柏拉图是苏氏的高足,是“人类的导师”之一;他殁后,其凝聚的众多门生(不含柏拉图)形成了种种以阐释乃师(即苏格拉底)哲学自命的学说的学派,史称“小苏格拉底学派”。这一学派对后期希腊哲学的某些方面有不小影响。
公元前399年5月的某一日,正值华夏战国时代的初期(周安王三年),苏格拉底即将饮鸩就刑,在囚禁这位哲人的监牢里聚集着苏氏不少的故旧与门生。其中克里同是苏氏的知己。他们俩同年出生,是同一区及同一族的人,他们是总角之交,又是多年的老朋友,相知甚深。克里同的儿子克里同普罗斯等4人均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而克里同本人有时也去广场听苏氏讲学。克氏有17篇记述苏格拉底对话的著作,在公元一二世纪时这17篇著作尚存,在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第2卷第21节还记述了这些著作,并说这17篇集为一卷,并有题名:“人们并非仅靠学识成善。”塞凡的希米亚斯、柯美斯、斐多、阿波罗多罗斯和苏格拉底的亚士契尼斯、忒比斯、艾乌库勒斯、特普西安等,他们大多是苏氏的弟子或崇敬苏氏的年轻人,以及苏氏的故旧。苏氏的弟子还有开瑞丰及开瑞克刺忒斯兄弟,另外还有和苏氏忘年之交的美男子阿尔喀比阿得斯等。关于苏氏的高足柏拉图在下面有专节叙述,属于小苏格拉底学派的苏氏诸门生也将在以下专节叙述,在这里暂不提及。总之,苏氏的故旧、门生众多,因为篇幅的关系,不能一一述及。在本书的前半部中,如“美男子阿尔喀比阿得斯”一节,专门叙述此人,所以在这里就不多重复了。
撰写《回忆苏格拉底》的作者色诺芬是一个军人,也是一个史学家,他当然也是苏格拉底的高足,也为了节省篇幅之故以下就不另立专节叙述,在这里也略为提示一下。色诺芬除撰写了《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之外,还有《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诉与辩护》,这两篇著作大约都是在公元前393年所写,当时苏氏已殁。色诺芬的《经济论》及《会饮篇》也都是有关苏氏的记述。恪守苏格拉底教谕的门生还有安梯斯忒涅斯,苏氏对这一门生十分垂爱。他矢志跟随苏氏,勤奋地向苏氏学习。安梯斯忒涅斯是一个制作香肠手工业者的儿子,家境较为贫寒,但研习不辍,苏氏诩之为“只有香肠制作者的儿子懂得崇敬我(苏氏自指)”。苏氏的这个门生撰写了7篇记述苏氏言论的对话,文采斐然,现在仅遗存下少数的残篇。当时曾有人攻讦苏氏的这位门生,说他记述苏氏对话的各篇是从苏氏遗孀克珊狄波斯那里窃取来的,此说可能不确。柏拉图似乎看不起安梯斯忒涅斯,而苏氏的另一位门生阿里斯提波斯,即小苏格拉底学派中的居勒尼(思唯乐)学派的掌门人则与安梯斯忒涅斯友善,他将安梯斯忒涅斯推荐给叙拉古王狄俄尼西俄斯,但安梯斯忒涅斯也并不得志,返回雅典后设帐纳费授徒,终老其一生。另外还有一位苏格拉底师友间的学人,名字叫西蒙,职业是一位制革的工匠。苏氏经常去他的作坊和他交谈。后来,他靠回忆,写下了不少笔记,从而撰写出33篇对话。当时有人将这30多篇的对话录戏称为“制革的对话”。据说西蒙是在苏氏还活着的时候以对话这种体裁,也是苏氏论学所采用的方式来介绍苏氏哲学思想的同时代人。这位制革工匠才智极高,雅典当时的执政官伯里克勒斯曾打算以极高的俸禄延聘他,而他却说:“我不愿为金钱而放弃我的自由谈论。”在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122—123节中对此有所记述。这三个人,即西蒙、苏格拉底及伯里克勒斯之间的对话,涉及存在、知识、道德、宗教、政府、法、美、艺术等各个方面,内容相当广泛。这些都是苏格拉底有关哲学的论述,可惜亡佚失传了,只有些篇名留了下来。
在苏格拉底的门生中还包括一些外邦人,他们因为受苏氏哲学的影响,并仰慕苏氏的学名、思想及精神专程到雅典跟从苏氏学习的。这些人中有一人名叫斐多,柏拉图就曾用这人的名字为篇名《斐多篇》。此人的母邦是埃利斯,原来出身贵族世家,他的母邦陷落后被掠为奴隶等待被卖出去。这时,斐多暗地里与苏格拉底圈内人取得联系。于是苏氏责成阿尔喀比阿得斯或是克里同将他赎了出来。后来,斐多就一直跟随苏氏学习。他撰写了多篇对话,大概只有两篇,即《佐皮鲁》与《西蒙》是真出自斐多之手,可惜的是已经散佚了,未传下来。由于斐多是埃利斯人,他所创建的即名为埃利斯学派。这一学派所持的观点接近苏氏的学说,但没有什么特色。
1. 柏拉图
作为苏格拉底高足的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无论其在希腊哲学发展史上还是泰西的哲学和文化发展史上以至文明发展史上,所占的地位都极为重要。柏氏亲炙苏格拉底的教诲,直接得到苏氏的法乳,柏氏撰写了大量著作,这些著作大部分传承至今,目前仍在世界各地产生强烈的影响。仅就这一点而论,柏氏可称是哲学家中的第一人。
苏格拉底在当时是一代宗师,亲炙他教诲、直接受其法乳的弟子众多,但受他精神、思想哺育与感召的私淑弟子,不管是与苏氏同时,或是在他的身后,数量则更多。大凡有学习愿望的人,都会无条件接受苏氏学说、思想及精神的洗礼的。苏氏的学说、思想及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跟着社会的发展,跨超地域,不分人种地传承下来,而且发扬光大。不管今后历史如何前进,社会如何发展,苏氏的学说、思想及精神仍将摄住继往开来莘莘学子的心。
灵魂不灭这一观念苏格拉底本人不仅主张,而且执信不移。反而观之,苏氏的思想也确乎以某种形式存留与活跃在众多的学人心中,这是因为苏氏不仅是诲人不倦的万世师表与哲人,而且在行动上也是众人的表率。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苏氏在身教方面的确使人心悦诚服,大凡受到苏氏的学说、思想及精神薰习过的学子,无不学会自身反躬自省,并且要竭尽全力将苏氏的思想及精神实质反映出来,但是有谁真能超越他呢?概而言之,可以说没有一人,但其中也有极少数的例外,这就是苏氏的高足柏拉图。弟子超过乃师是乃师所期求的,也是无可厚非的。柏氏的著作是他的诸《对话录》。如果没有柏拉图的诸《对话录》,特别是其中的《申诉与辩护篇》、《克里同篇》、《欧绪弗洛篇》、《拉凯斯篇》、《小希庇亚斯篇》及《普罗泰戈拉斯篇》等,后世就无法了解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也只有依据柏氏的著作,后世方有可能了解苏格拉底的崇高和伟大。柏拉图是贵族家庭出身,具有极高的天赋,善于诗作,而且艺术修养也极好。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8年,直到苏氏公元前399年饮鸩就刑弃世为止,当时柏拉图28岁。
当时的及后世的莘莘学子在研习柏拉图的诸《对话录》时,无不感受到柏拉图极富艺术素养。柏氏所创制的文体,即“对话”,既有真又含美,使哲学在外观上光灿夺目。柏拉图的文辞藻饰熠熠发光,生动、优美而有力,故而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曾说:“……柏拉图严格缜密的理论与诗的热情融为一体,以绮丽而又和谐的辞藻将此二者融合为一股无法抗拒的音乐洪流,展现在人们眼前,促使理论向前奔泻,向读者压将过来,由此使读者喘不过气来。”
柏拉图前期的哲学几乎全是从苏格拉底那里继承过来的,柏氏中期及晚期的思想则受到毕达戈拉斯有关数学方面思想的影响,但其中也含苏格拉底思想、精神及学说的成份。柏拉图与乃师苏格拉底不管是在思想上、精神上及学说上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些都在柏拉图晚年的政治活动受挫中明显地表现出来。
柏拉录的诸《对话录》大约有二三十种,大约写成的前后时限有50年,因此,这些“对话”所表达柏氏的思想并不一样,因具体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与发展。柏氏的诸《对话录》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含柏氏的相论、辩证法、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美学以及修辞、语言和自然哲学等各个方面。柏氏在他的诸《对话录》中不仅提出了自己个人的观点,而且还批判性介绍了他之前及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它们都是极有价值的材料。在当时各个学术领域的分工还不十分明确,柏氏的诸《对话录》所论述虽各有其重点,但其中也包含别的学术方面的内容。不管怎么样,柏拉图在哲学史、思想史及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确定不移的,正如西哲黑格尔所说:“……哲学之发展成为科学,确切点说是从苏格拉底的观点进展到科学的观点。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①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译本)第二卷151页。
英国学人怀特海将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家归结为对柏拉图学说的诠释:“……欧洲哲学传统最稳定的一般的特征,是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组成的。”
在这里还须指出的是前苏联学术界对柏拉图是持否定态度的。这当然不可为训。
最后要明确指出的是,柏拉图所持的完全理想主义,是受惠于苏格拉底。
柏氏扩展、壮大与完善了哲学体系,均为乃师苏格拉底所惠赐,而苏氏首扬其波的辩证法则成为柏拉图哲学方法的根本。
2. 小苏格拉底学派
公元前399年5月苏格拉底饮鸩就刑殁后,他的高足柏拉图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无疑是杰出的哲人,当然苏氏的哲学还影响了别的哲人。苏氏生前未曾创立固定的学派团体,但聚集在苏氏门墙的弟子有不少是以传释乃师学说自命自律的。在这些苏氏的弟子中有些人恪守苏氏的教谕,毫不旁骛地回忆并记述苏氏的哲学对话,然而这些宝贵资料都已散佚,未能传承下来。但苏氏弟子中有一部分在乃师殁后吸取其学说、思想及精神中的某一部分予以发挥,或是糅合别的哲学思想创建了某一学派,并以此持久传承下去,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所有这些主要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学派,即昔尼克或“犬儒学派”、居勒尼或思唯乐学派及麦加拉或论辩学派,而将这三个学派合起来,学术界统称为“小苏格拉底学派”。这三个学派是各执苏氏学说、思想及精神的部分,而将别的哲学思想糅合其中。这与苏氏的高足柏拉图大异其趣,柏氏乃传承师业,尽其妙而又得其全。
小苏格拉底学派中的三个分支各自均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苏格拉底本身虽具有开拓性与探索性,虽然内容极为丰富,但却未形成十分严密与确定具有系统性的哲学,苏氏所标榜的哲学最高的范畴“善”还是较为抽象的界定,未能作更进一步的阐发,而小苏格拉底学派的各分支则各撷取其某一方面的内容加以发挥与阐释。其中居勒尼学派吸取了有些智者关于感觉论的因素,将“善”界定为快乐。这样,“善”在周延上含有享乐主义的因素,但对于理智所界定的快乐还是十分重视的;这一点开伊壁鸠鲁哲学的先河。昔尼克学派,亦即犬儒学派,所主张的“善”则是顺应自然,仅仅满足于极为简单的自然需要而已,崇尚节制,要求禁欲,但尔后都演化成一种玩世不恭、放诞不羁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这是斯多亚学派的先声。麦加拉学派是将苏格拉底所主张的“善”与爱利亚学派所主张的“存在是一”的论点结合起来,同时还将芝诺式的论辩法予以生发,故而这一学派有“论辩派”之称。它在逻辑思想方面有极大的建树,斯多亚学派的逻辑思想直接受惠于此。
小苏格拉底学派所包括的三个分支都各自蕴涵某些有价值的思想内容,而小苏格拉底学派上承苏格拉底思想的余绪,下启晚期古希腊哲学的嬗变。这一学派正是处于中间环节。由此可以窥测到希腊时代衰落时期知识界中纷繁的精神状态,因此,对小苏格拉底学派是有研究必要的。
3. 昔尼克(犬儒)学派
苏格拉底的门人安梯斯忒涅斯(约公元前446—公元前366年)是昔尼克或犬儒学派的创建者。由于安梯斯忒涅斯经常在雅典郊外名为“白犬之地”的运动场与人交谈,并以这种方式传道、授业、解惑,故而称为“昔尼克”(译音)学派或“犬儒”(译意)学派。这一名称也具有某种象征性的意义,意即像猎犬一样狺狺狂吠,提醒人们要节制、要禁欲,当时也表明这一学派宣扬与奉行的是一种俭朴粗陋的生活。在这里还可以引申一下,“犬(儒)”可否有如老子所说的“刍狗”呢?再有,佛教依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以弘通戒律的大乘宗派,即汉传佛教的南山律宗所奉行的与犬儒学派所恪守所奉行的生活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
关于昔尼克,即犬儒学派的创建人安梯斯忒涅斯,据公元二世纪的传记作家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第6卷第1节中记述,他并非纯阿提卡血统的雅典人,他的母亲是色雷斯人。当时雅典的法律规定,安梯斯忒涅斯是没有资格取得雅典公民权的,由于他在公元前424年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唐格拉战役立下战功,于是取得了雅典公民的资格。安梯斯忒涅斯对那些土生土长在雅典,并以此自傲的雅典人是瞧不起的,予以轻视,他曾说这样的雅典人并不比土壤中滋生出来的蜗牛和蝗虫要强多少。安梯斯忒涅斯起初追随高尔吉亚,跟从他学修辞学,所以安梯斯忒涅斯在对话时颇具雄辩家的风采。后来他又师从苏格拉底,他在苏氏的门下获益良多,于是率领自己的弟子一齐拜苏氏为师。安梯斯忒涅斯的家不住在雅典,但他每天都要徒步到雅典聆听苏格拉底讲学,由此可见他性格的刚毅、生活上的吃苦耐劳,同时也表现他对苏氏的崇敬及对苏氏学说的执信与奉行。安梯斯忒涅斯是“犬儒”派俭朴生活的开启者与奉行者。由于他谈话和讲学的地方是白犬运动场,于是他有“纯种犬”的绰号。据传,苏格拉底饮鸩就刑后,由于安梯斯忒涅斯设计与筹划使罗织罪名控告苏氏的安倪托斯遭到流放,墨勒托斯被判了刑,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安梯斯忒涅斯的成果丰硕,在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中记述了安氏所撰写的10卷著作共61篇的全部篇名,并且指出安氏对后世的狄俄革涅斯等人的思想有所启示,斯多亚学派的哲学也源出安氏所创建的昔尼克,即犬儒学派。
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在他的《会饮篇》中对安梯斯忒涅斯安于俭朴的生活有所记述,并说安氏认为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就有些像僭主那样,这是家庭与城邦败落的原因。色诺芬还说,安氏平易近人,与他交谈令人感到惬意。作为昔尼克即犬儒学派的创建人的安梯斯忒涅斯,其形象表现出具有高尚的修养,而他的哲学思想也较为严谨,并且较为接近苏格拉底的教义,但是在有关普遍性定义及道德哲学方面已显现出有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倾向了。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指出安梯斯忒涅斯是给逻各斯(即陈述)下定义的学人,安氏说逻各斯就是指明事物是什么。安氏的偏颇处在于只是一心追寻智慧与德行,超然于世俗的物质享受之外,于是主张生命的宗旨就是超然于物欲之外,要舍弃一切生活中的享乐,对于各种欲望要严加控制。由于苏格拉底曾说伦理道德知识是知识中最有价值的,为此,昔尼克,即犬儒学派对一切艺术与学问贬斥有加。这一学派认为只要有道德伦理,其他方面的任何知识都毫无用处。苏格拉底一生径直行进,从不理会人们关于他本身的毁誉,对别人的看法不介意,他这样的所作所为完全是自发与自然的,并不是要矫情立异,然而昔尼克,即犬儒学派却是故意反公众意见而行,一副傲世不恭的表现,态度又十分无礼。所有上述昔尼克,即犬儒学派的偏失处,完全是未能了解与消化苏格拉底学说的缘故。安梯斯忒涅斯只见到了苏格拉底及其学说的表层,于是生吞活剥地模仿,把动机和目的混为一谈,这样大众是难于认同与接受的。
昔尼克,即犬儒学派还包括狄俄革涅斯等人,他坚定地要师从安梯斯忒涅斯,但安氏不收这个弟子,并用手杖驱赶狄俄革涅斯。但他决心已下,伸过头来让安氏打,末了,安氏终于收狄俄革涅斯为自己的弟子。这一学派的其他成员就不在这里一一地叙述了。
4. 居勒尼(思唯乐)学派
居勒尼学派的创建人是阿里斯提波斯,学派因他的出生地在地中海南岸北非洲的希腊城邦居勒尼(现属利比亚)而得名。这一学派与昔尼克,即犬儒学派有其相似之处,这就是将善看作是个体主观的自由与独立。所不同的是昔尼克,即犬儒学派把善消极地界定为节欲无为,而居勒尼派却与此相反,将善界定为个体的欢愉和快乐,而欢愉与快乐又以感觉为准则。这派主张寻求欢乐与愉快的感觉是人的天职和最高境界的善。因此居勒尼学派,又可称为思唯乐学派。这一学派的创立是受到智者感觉论的催化的,但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智者哲学的复归,这是由于居勒尼,即思唯乐学派不赞同从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意义去追溯与探讨感觉的内容和来源。苏格拉底作为这一学派的先导,他所认定的“善”中包含着功利性的“快乐”效应,但无具体的界定。居勒尼,即思唯乐学派则将这样的快乐因素加以强调与扩展,主要是从伦理意义层面将生活中的快乐与痛苦的情绪性的感受看作惟一的对象。一开始时,居勒尼,即思唯乐学派的理论和生活方式中含有某些享乐主义的倾向,然而不能简单地把这些看作是一种贪欲和感官需要的享乐主义,不能把“善即快乐”如此简单化了。这个学派日益演变与发展,逐步倾向于寻求理智的欢愉与快乐,追寻一种能避免痛苦和恶的,心不为之所动的安宁与静谧。居勒尼,即思唯乐学派对伊壁鸠鲁的哲学有所影响。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因此这一学派后来出现了否定知识准则的怀疑论的因素。在西方最早论述快乐准则的是居勒尼,即思唯乐学派,因此这一学派的伦理思想是有深远影响的。这一学派有较长的历史,从公元前五世纪末起始一直赓续到亚历山大时代(公元前四世纪末)。
居勒尼,即思唯乐学派的创建学人是阿里斯提波斯,他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435年至350年间。据公元二世纪的传记作家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65节中记述,阿里斯提波斯出生在地中海南岸北非洲的希腊城邦居勒尼。他的青年时期正当苏格拉底的晚年(公元前415—公元前399年),那时苏氏声名卓著,阿里斯提波斯对苏氏十分仰慕,于是从北非的居勒尼城邦来到雅典跟从苏氏研习。阿里斯提波斯在未投身苏氏门下之前已经是一位有学养的演说家或“智者”了,这是因为他在居勒尼时就受到过智者的影响。因此,阿里斯提波斯从苏氏研习并不拘泥于乃师的教义,他自己仍进行独立思考,这样,他们师徒之间常有争辩。据传,苏格拉底的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句名言:“我敬爱柏拉图,我也敬爱苏格拉底,但我更为崇敬的是真理。”
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就是学界经常所说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看来古代希腊莘莘学子对真理的执着的追求与恪守并非从亚里士多德始,阿里斯提波斯已经首扬其波了。在苏格拉底所有的弟子中阿里斯提波斯是惟一的一位向跟从他学习的门生收受学费的学人。同时,阿里斯提波斯也向乃师苏格拉底交纳学费,但苏氏未曾收受。阿里斯提波斯主张对于难以得到的欢愉与享受不必花过多的精力去追逐,而对于能取得的欢愉与快乐则是要寻觅与追求的。阿里斯提波斯极有应变能力,对于各种场合、时间都能应付裕如;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扮演适当的角色,他和柏拉图一样,也曾去过西西里,并在叙拉古王狄俄尼西俄斯的宫廷中受到厚待。在这样优裕的寄生生活中享受,但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能招来横祸:如有一次狄俄尼西俄斯啐了阿里斯提波斯一口,他忍受了。有关这件事,别人对他有所非议,但他辩解道:“……渔夫为了要捕到一尾小鱼不惜自己的身上溅上海水,我要捕的是一条大鱼,又有什么不可以忍受的呢!”这与我国典籍《尚书大传·大战》中太史公曾说:“骂汝勿叹,唾面无乾。”和唐代的娄师德教导其弟:“人唾汝面,拭之是违其怒。正使其自乾耳”有其相似的地方。由于这样,昔尼克,即犬儒学派的中坚狄俄革涅斯说阿里斯提波斯是“国王的哈巴狗”。还有一次,狄俄革涅斯正在洗菜,阿里斯提波斯从他身边走过,于是对阿里斯提波斯喊道:“要是你学会了做自己的饭菜,你就用不着巴结国王了。”阿里斯提波斯反唇相讥道:“你要是懂得怎样与人交结,你就用不着自己洗菜了。”阿里斯提波斯以上的这些表现说明他在生活原则上和犬儒学派相左。因为犬儒学派放弃快乐与享受,崇尚俭朴,以此顺应自然,而思唯乐派则认为有理性的人应在现实的人生中不遗余力地去追求个人的欢愉、快乐及享受,特别是满足感官的欢愉、快乐和享受。阿里斯提波斯撰写过一部三卷本关于他母邦的历史,是奉献给叙拉古王狄俄尼西俄斯的。他还撰写过另外一部著作,其中包括25篇对话。他的两部著作都散佚了,未能传承下来,而25篇对话的名称在古籍中有记录,迄今人们还能查阅到。以上记述的关于阿里斯提波斯的种种事例,在公元二世纪的传记作家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中均有所记述。最后还要说的是,阿里斯提波斯所创建的居勒尼,即思唯乐学派在哲学上所奉行的实质上是一种感觉论。这里所说的感觉,其含意就是指情绪性的感受。这一派认为个体的感觉是人所知道的一切,是判断一切的标准,也是生活的目的。
关于阿里斯提波斯一生中的奇闻轶事不少,这些在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中多有所记述,以下不妨再举出几则:柏拉图曾指责阿里斯提波斯的生活骄奢淫逸,而他却说柏拉图既然认定叙拉古王狄俄尼西俄斯是一位善人,而这位国王的生活较他(指阿里斯提波斯)的生活则更为骄奢淫逸,为什么他(指阿里斯提波斯)就不能生活得更优裕、舒适些呢?有一次,狄俄尼西俄斯王问阿里斯提波斯为何要来到叙拉古?他回答道:“我需要智慧就去苏格拉底那里,而我需要金钱时,就到你这里来。”有一次苏格拉底问阿里斯提波斯:“你怎么会弄到这么多的钱呢?”他却反问道:“你怎么会只有这么少的一点钱呢?”阿里斯提波斯有钱时挥霍无度,对钱根本不在意。有一次,阿里斯提波斯旅行,他看到随身的奴隶扛着装满钱的十分沉重的行李,很是劳累,于是他让这个奴隶把行李中的大部分钱扔掉,能杠动多少就带多少。阿里斯提波斯耽于享乐而且还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有一次,某个妓女来找阿里斯提波斯,对他说,她怀了孕,肚里的孩子是阿里斯提波斯的,而他却不认账,反而问这个妓女:“要是你从荆棘丛中经过,你能指出哪根刺扎了你吗?”以上关于阿里斯提波斯的奇闻轶事,充分说明此人的怪诞与荒唐!
居勒尼,即思唯乐学派除了创建人阿里斯提波斯外,当然还包括别的成员,为省篇幅,在这里就不再记述别人了。
5. 麦加拉(论辩)学派
小苏格拉底学派中的一个分支称为“麦加拉”学派,为什么称为麦加拉学派呢?这就是因为该派的创建人欧几里德是麦加拉人,故名。麦加拉学派的哲学理论基础是苏格拉底哲学和爱利亚学派哲学的结合,即是将苏格拉底的“善”理解为存在的普遍本质,界定为不变动的“一”。这一学派否定动与超过“一”的多。这是形而上学地对苏格拉底有关善的学说的发挥。在麦加拉学派的哲学中有关道德实践的内容较为薄弱,其思辨色彩很浓,而且是形而上学的。这一学派为了对变动与超过“一”的多予以否定,于是这一学派乞灵于芝诺式的辩论,并要将之发展,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悖论。麦加拉这一学派的成员大多是一些擅长于辩论的学人,为此这个学派又有“论辩派”的称谓。麦加拉学派往后发展,向模态命题和假言命题的研究转向。这一学派在逻辑思维研究上特别有所贡献。
前面已经讲过了,麦加拉学派的创建人是欧几里德。这位欧几里德与以后写《几何学原理》的那位欧几里德同名,并非同一个学人。这位欧几里德是一位冒死追随苏格拉底的学人。在公元前432年,当时斯巴达与雅典极为对立,两个盟邦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即将爆发(此战在公元前431年打响),而麦加拉城邦是站在斯巴达一方的,因此与雅典敌对。但是欧几里德为了要聆听苏格拉底的有关哲学的演讲,经常冒着被捕处死的危险,穿上女人的衣服潜行到雅典。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撰写过的一篇题名为《泰阿泰德篇》的著作。这篇著作一开头就描述公元前369年的雅典与科林斯的战争,当时欧几里德将负伤的泰阿泰德从科林斯运回雅典。这篇著作中,柏拉图还说欧几里德在此之前曾记录过苏格拉底与泰阿泰德交谈的内容,记录人还向谈话的本人苏格拉底反复对证过这篇谈话的内容。这样,关于欧几里德的年龄可以从这点推算出来,他较柏拉图年长,他的寿命可能近80岁。根据传记作家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在苏格拉底饮鸩就刑后,他的高足柏拉图及其他一些门生,为了使雅典的十僭主不能加害于他们,于是离开雅典,逃避到麦加拉去。在麦加拉,欧几里德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在《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中还对欧几里德有所记述,说他曾对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巴门尼德斯的学说作过深入的研究。这样,追随欧几里德的学人都可以说是麦加拉学派的成员。公元前罗马政治家、学人西塞罗(公元前106—公元前43年)在其《学园问题》中写道:麦加拉学派是极负盛名的;他还说,公元前六世纪的著名学人塞诺芬尼斯是爱利亚学派的创建人,此人的继承者依次是巴门尼德斯和芝诺,“以后还有苏格拉底的弟子欧几里德,他是一位麦加拉人,因此,这一学派由于欧几里德和另一些哲学家是麦加拉人而被称为麦加拉学派。这个学派所主张的最高的善是‘一’,这是连续一致的,总是同一的。这一学派在许多地方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从上面引述可以看出,欧几里德及其所创建的麦加拉学派是自有其思想特点的,即是将存在看作“一”,并以此与苏格拉底关于“善”的论点等同,将这两端视为一体。由此可见,麦加拉学派,也可以称为论辩派,其有关论述存在、“一”与“善”等方面,在柏拉图哲学,特别是他的晚期哲学,有不少思想和麦加拉学派的论点是存在联系的。传记作家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其《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中说,欧几里德曾经写过6篇对话,但无一传承下来。欧几里德的哲学观点是,欧氏主张“善”的最高表现为确凿的“一”。对这一论点,欧氏用了不同的词,如“智慧”、“神”,有时还用“努斯”等来指称这一观点。对于一切与善相对立的事物,欧氏都予以否定,并且甚至宣称这是不存在的。所有这些正与早于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的罗马学人西塞罗的记述相吻合。这为学术界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即欧几里德从爱利亚学派的视角审察,从而修正苏格拉底的哲学。这也是麦加拉,即论辩派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麦加拉学派,即论辩派还包括别的成员,如欧布里得斯、斯提尔波及狄俄多罗斯等。欧布里得斯所持的是悖论,斯提尔波主张的共相是绝对独立的存在,狄俄多罗斯所持的是模态论和假言命题等。为省篇幅,关于这些麦加拉学派的成员及他们的学说就不多作论述了。
以上小苏格拉底学派的三个分支,即昔尼克(犬儒)学派、居勒尼(思唯乐)学派及麦加拉(论辩)学派,都共持苏格拉底的主张,即“德是人生惟一目的”学说,但都未能得其全,而各有所偏,未能传之久远。只有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才赓续乃师之业,尽其妙而得其全,而且还发扬光大。
结语
公元前399年,在古代希腊哲学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一代宗师苏格拉底因别人罗织的罪状饮鸩就刑。他是古希腊首位殉道的先哲,是追寻真理英勇献身的哲学家。这是古希腊史上的一大悲剧。苏氏亲身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因此看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式微、社会的动荡和道德的沦丧。因此,他要力挽狂澜于即倒,于是提倡道德兴邦,意欲在哲学思想上进行一番变革。由于这样,苏氏是不容于当时的政权和社会的,他将“认识你自己”这一铭刻在得菲尔神庙墙上的格言作为响亮的口号提出来。苏氏所倡导的哲学变革就是将哲学建立在稳固的理性主义基础上。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及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在乃师乃祖师的思想影响下创建了宏伟庞大的哲学体系,遂而形成了古希腊哲学的全盛时期。理性主义不仅是希腊哲学及思想的主流,而且也是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及科学的重要传统,然而理性主义则是苏氏所倡导的。
什么是苏格拉底的基本哲学观点呢?首要的就是他追寻普遍性的定义,开后来柏拉图相论的先河。苏格拉底着重强调了理性的作用,界定了“知识”的新概念,使之与智者传授的“知识”有所区别,还有他所运用的是通过答辩将对方的矛盾揭示出来的辩证方法。有关苏格拉底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政治、宗教和审美思想以及有关逻辑和语言的思想,是根据柏拉图的对话录,并结合色诺芬的相关论分析梳理出来的。关于苏氏所推崇的“自知其无知”的观点,学术界还尚无定论。苏氏受指责的内容之一是“引进新的神”,这“新的神”正是理性神。苏氏的政敌指责他是“反对民主制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实际上苏氏所揭露与批判的是当时民主制中的某些弊端。有关审美,苏氏所探讨的是美的现象和美的本质、形式美与实际美的关系,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与善的统一,以及艺术创作的特性等。有关语言和逻辑,苏格拉底也进行过探讨。
还应该着重说明的是,苏格拉底殁于古稀之年,他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代宗师,但他生平没有留下一本书,这一点与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相似之处,述而不作。但苏氏却教导出像柏拉图这样的高足。柏氏宣扬了乃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与超然的精神,并且还撰写出了其恩师苏格拉底的事迹。柏拉图所撰写出的著作,传承至今仍然是著名的典籍,莘莘学子仍然争相阅读与研习。这些迄今仍给人以启示,光辉永存。人类的存在到底有何意义?如何才能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那么,幸福又是什么呢?这些直到如今仍困惑人类,而又为青年人争相讨论的问题,也都是苏格拉底所谈论过的。从中,莘莘学子必然能发掘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来。
苏格拉底是古代希腊以身殉道的首位哲人,这也是他始终不渝追求幸福的一种敢于牺牲的表现,更是身教胜于言教的具体行动。苏氏是公元前五世纪时的希腊先哲,是那一时代伟大的哲学家与思想家,其所具有的代表性极大。苏氏在年轻时已负盛名,他所具备的风范大异于一般人。他从不修饰个人,经常是赤着脚,腆着肚子,其貌不扬。苏氏对每一个人都是极为尊重的,他与每一个人交谈时都是坦诚而热情。无论是谁,只要和苏格拉底谈过一次话,就会永远忘不了他。苏格拉底的少年时代及青年时代就受到抗击侵略者正义的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公元前449年)的洗礼,可以说这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至于苏氏的中年与晚年,也是在战火中度过的,而且亲自参战三次。为此,他对人类面临被毁灭的危机有着亲身的切肤之感。苏氏中、老年时期所经历的战争是他的母邦雅典为首的同盟与斯巴达为首的同盟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此时,人性堕落、道德沦丧已达极点。他在这样的时代与环境里,洁身自好,以身作则,推崇智慧,并加以传授,既不随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苏氏对自身独特的禀赋恪守不移,始终如一;他对自己的理想更是坚持不懈。苏氏自身有特异之处,如他有时在战场伫立纹丝不动,冥想整整一夜,这是他在聆听神的声音。苏氏思想敏锐,语言生动,如他自喻为虻,而将充斥罪恶的雅典喻为马,何其机智而风趣啊!苏氏要使这匹马不怠倦,勇往直前。苏氏的一生都在对真与爱进行寻觅与追求。苏氏的任何行动总是以求“真实”为出发点。苏氏总是强调“我们必须自知”,“我们必须自觉自己的无知”,这些都是基于他对人类的挚爱。苏氏的求知欲特别强烈,他探索一生,追求一生,这都是他始终如一不断追求智慧的表现。
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是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司有不同的职事,最早是以太阳神的面目出现的。阿波罗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福玻斯”,意即“光亮的”,阿波罗太阳神又是希腊的首府雅典的守护神之一。据说,太阳神阿波罗认为雅典已经日落西山无可指望了,于是就遣出代表自己的使者苏格拉底来到雅典,拯救这个城市及其居民。作为阿波罗神的使者,以其坚强的信念为支柱,要唤醒那些无知的人的自知之明。这就是苏格拉底悲剧的祸胎,使他蒙冤受屈,死于非命。真是哲人其萎!
一代宗师、思想家苏格拉底述而不作,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庆幸的是他的高足柏拉图继承了他的学说,并将之发扬光大。后世学人可以通过柏拉图所撰写《对话录》窥测到他的恩师苏格拉底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