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航空: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15:11
6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2)“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答:(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6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6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6分)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读出了什么?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6分)
答: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
(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
(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
(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6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①         王禹稱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称于太宗淳化二年(991)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
   本诗描写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野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惆怅”起来?在此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看到“村桥原树”,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想到自己的不利处境,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表达了思乡,有家不得归的感情。
6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3分)
[前问1分,后问2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3分)[前问1分,后析2分。意思对即可]
6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⑵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标准:第(1)(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答:评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6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6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引”和“衔”。(2分)高飞的大雁带走了心中的忧愁与苦闷,月出山中,就像是山(或“远山”“君山”)为人们衔来了美好与团圆。(或:“引” 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或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2分)“引”和 “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或“欢乐”)的心情。(2分)
7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②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7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请简析“长安一片月”一句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2分)
(2)这是李白的一首古诗。清朝人田同之觉得末两句多余,如果删掉而成一首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田同之的说法?为什么?(4分)
答:(1)全诗以长安月写景起兴,铺垫烘托思妇眷念玉关征人的深情。(2分)
(2)同意,“玉关情”即思念良人,渴望良人平定胡虏早日回家团聚,已涵括后两句的诗意,去掉更加精炼含蓄。
不同意,有了这一句,使思想内容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或:就使亲人之情上升到国家之爱,境界提升了一层。)(4分)
7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7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7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挼”;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人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大意对即可)
7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②人心:指尘心,俗念。③万籁:指一切响声。
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
   答: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       的手法。
   ②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③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7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点绛唇" 屏却相思            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注]这首《点绛唇》收入《人间词乙稿》。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    
(1)解释“屏却”一词,并说说前两句的意思。(3分)
(2)请分析“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三句的意境。(3分)
答:(1)“屏却”意谓放弃、排遣。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益,.徒令人心力交瘁!(意思对即可。释词1分,析前两句意思2分,共3分)
(2)词人举目西窗,惟觉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凉意。“凉月”以“纷纷”形容,“丁香”以“雪”喻之,无理而妙绝。丁香花本开在春夏之交,何以与寒冬之 “白雪”关涉?这是为强调颜色的相似性而出现的时令错位。然而,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亡妻而难以为怀的悲怆冷寂心境,堪称绝妙。(意思对即可。3分)
7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
78、阅读宋代王质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行即事          王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①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②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①答:拟人手法,颔联写“阴”,颈联写“晴”。(前1分后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②答: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7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时尚的尊称。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3分)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1)“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2分)
   (2)贬谪之恨,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8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答:(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       (2)以动写静,反衬  (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8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鉴赏。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8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83、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8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8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答:(1)仰视  低头  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2)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