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曲江区怎么样:[高考必背]18个文言虚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27:32
一、【而】▲▲▲▲▲
(一) 连 词 
 1、 表并列关系。译为“又,并且”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④天下云合而响应。  
 2、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进而”。      ①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①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②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③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4、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①子曰:‘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②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5、表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 。    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 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② 拔山倒树而来           ③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④ 项王按剑而跽曰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
7、 表因果关系。 译为-- 因而。                ①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③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④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8、表目的关系。 译为-- "来"用来"以致",或不译。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二)代 词   同“尔”,  译为“你” “你的”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词 组 
【而已】 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③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既而】【俄而】  表时间的副词  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二、【以】▲▲▲▲▲
 [ 一、介 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等,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乃入见。问:"何以战?" ○3余船以次俱进。 ○4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二)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起提宾作用,译为“把”。 
○1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2以子之命告寡君。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四)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1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译为"和""跟""率领""带领"。 
○1(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二、连 词] 用法和"而"相同,除转折关系外。 
 一)表并列或递进关系,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1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 忽魂悸以魄动。
二)表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译为"而"或省略。
○1、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2、樊哙侧其盾以撞。
三)表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四)表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往往是前一动作的目的结果。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1作《师说》以贻之。 ○2、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五)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而",或省略。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三、助 词] 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2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表方位) 
○3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四、动 词]
1.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五、名 词] 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字] 通“已”。 
1、已经:固以怪之矣。 日以尽矣。 2、止、停止: 无以,则王乎?
[七、词 组]
【以 为】 1、认为: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2、把……当作或看作、制成:
①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是】【是以】 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2、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 
【有以】【无以】“有什么办法用来……” “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1、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所以】 ○1表原因, ○2表凭借.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三、【其】▲▲▲▲▲
(一) 代 词 
 1 、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其贤不及孔子 ⑤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⑥ 其制稍异于前 
 2 、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 
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3 、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②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其声呜呜然 
 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这个”“这些”。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距其院东五里 
 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后面接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4、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 蹲其身,使与台齐 ③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二) 副 词 
 1、加强揣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2 、加强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怎么”。 
① 其孰能讥之乎?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加强祈使语气,译为“可”“ 可要”“还是”。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三) 连 词 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 助 词,调节音节,不译。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②静女其姝 ③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五) 词 组
【何其】 副 词 译为“多么”。 ①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四、【之】▲▲▲▲▲
(一)代 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人、物或事),他、她、它(们),不作主语。
①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②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③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④吾从而师之 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⑥輮使之然也
2、活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自己,你。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 
③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你) (《与妻书》)
3、指示代词,这,这类,这些,此,作复指性定语。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之二虫又何知。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五柳先生传》)
⑥…… 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⑧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二)动词 到,去,往。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④辍耕之垄上。 
(三)助 词
1、定语标志,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①是谁之过与 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③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宾语前置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不译。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何陋之有? ③宋何罪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译。
①马之千里者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衬托音节,用在○1时间词后○2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3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没有实在意义,不译。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后一个“之”)。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④扣舷而歌之 ⑤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6百万之师 三寸之舌

 

五、【为】▲▲▲▲▲
一)介 词 
 1、 表被动,可跟“所”结合,“为所”“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④重为乡党所笑 
 2、表动作后受益的对象:给,替
①为击破沛公军 ②臣为韩王送沛公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会
 3、表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①为之奈何 ②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表原因:因为 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5、表目的:为了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②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语气助词: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译为--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三)、动 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⑤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⑥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是,认为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③客为何者
④王子晞为尚书 ⑤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⑥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词 组
【以 为】:1、以(之)为, 2、认为。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 ②南取北越之地 以为桂林、象郡 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④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六、【乃】▲▲▲▲▲
(一) 副 词 
 1、表顺承:表示前后两事时间上的紧接,一般在句中, 译为“才”“这才”。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表转折:强调出乎意料或与常理相背,译为“却”“竟(然)”“反而”。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为"只""仅"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③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二)连 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 一般在下一分句前, 译为 “于是” “就”。
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②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三)代词 译为----你,你的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四)词 组 
【无乃】表猜测: 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 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七、【于】▲▲▲▲
一)、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表时间、处所、范围:译为----自,在,从,到。
①得复见将军于此。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③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⑤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⑥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2、表方面:译为----“在……方面”“从……中”
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表原因:译为----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 
 4、表对象:译为----对,对于,与,跟,向,同。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使人言于项羽曰
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⑤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⑦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⑧故燕王欲结于君。 
5、表比较:在形容词之后,译为"比","胜过"。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③急于星火
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6、表被动: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译为"被",有时动词前有"见""受"等字相应。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③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二)、词 组
【于是】 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 ⑤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2.在句子开头,连词,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 2008-11-20 20:31
  • 回复

八、【与】▲▲▲▲
一)介 词
 1、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③竖子不足与谋
 2、表动作后受益的对象:译为——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表比较:译为——比,和……比较: ①孰与君少长? ②吾与徐公孰美?
二)连 词 表并列:译为——和,跟,同
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②令将军与臣有郤 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⑤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三)动 词
 1、给予,授予:①则与一生彘肩 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结交,亲附:①失其所与,不知。 ②吴起于是欲就名,逐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3、参加,参与: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四)助 词
1、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无乃尔是过与?
2、问句中语助词: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五)词 组 【孰与】【与……孰】相当于"跟……相比,哪一个……"
①吾与徐公孰美?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九、【且】▲▲▲▲
(一) 连词 
1、表并列,又,并且,一面……一面……: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2、表递进,而且,况且,再说: ①且在邦域之中矣 。 ②且勇者不必死节 。 
③且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 。 ④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3、表让步,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顾,卮酒安足辞!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二) 副词 
 1、 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② 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且适南冥也。 
④ 人且饥死,而必得谷 ⑤ 且大乱,若何? ⑥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 暂且,姑且: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三)词 组 
【且 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十、【因】▲▲▲▲
一)介 词
1、表依据、前提: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因地制宜 
2、表凭借、依靠: 依仗,借助。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表时机、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善遇之 ②因击沛公于坐 
4、表手段、方式: 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表原因、理由: 因为,由于。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二)连词 表顺接,译为"于是""便"就"。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④因招樊哙出
⑤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三)动词 译为----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
 四) 名词 译为----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十一、【所】▲▲▲▲
(一) 助 词
 1、所+动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 ④纵一苇之所如 不知其所止 苟非吾之所有 ⑤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秋毫不敢有所近 
 2 、所+动词+名词:起定语作用,译为 “的”。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 、所+以:表原因和表凭借等。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表被动,与“为”结合,“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二)、名词,表示——处所,地方。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③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三)、词组
【所 谓】 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 在】1.到处: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2. 处所,存在的地方: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十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有助词"哉""也",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②大王来何操?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 
3.作定语,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③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段太尉逸事状》) 
(二)疑问副词 
 1、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译为“多么”。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2 、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 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 ②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词 组
【何 如】 【奈 何】 【若 何】 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④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状》) 
【何 以】 “以 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为"凭什么""拿什么"等。 
①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无 何】 “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十三、【则】 ▲▲▲▲
一)、连 词 
 1、表并列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在对比句中,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2、表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②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③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⑤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⑥谌虽抗暴,然闻言则大愧 (《段太尉逸事状》)
 3、表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译为"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译为“那么"、"就”。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③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④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表转折关系。表示意思转折,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二)、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以身作则。
四)词组 
【然则】然:这样;则:那么。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如此来说,那么……;这样的话,那么……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②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十四、【焉】▲▲▲
(一) 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 置杯焉则胶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 代词
 1、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 ①且焉置土石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③割鸡焉用牛刀?
 (三)语气助词
 1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于是予有叹焉 ③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 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①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十五、【若】▲▲▲
(一)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们”,“你的” 。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
(二) 连词 ,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4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三) 动词,译为——像,好像。 
①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②其自视也亦若此也(《逍遥游》)③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促织》)
(四) 词组
【若 夫】 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译为“像那”“要说那” “至于”。 
①若夫霪雨菲菲,连月不开 ② 若夫乘天地之正 (《逍遥游》) 
【若 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若 何】怎么样: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若干】表约数,相当于“几许”、“多少”:吾攻国覆军杀将若干人矣。 

十六、【者】▲▲▲
(一)代 词
 1、附在动词、形容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称代需要重述的人、物、事、地等,译为“……的人(东西、事、物)”。 
 ①甲者出,太尉笑且入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3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4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 (《段太尉逸事状》) ○5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在数词后边, 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个""样"。
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二) 助词
1、引判断:在主语后,引出判断,起提顿作用,不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表时间:在时间词之后, 起调整音节作用,不译。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 ③今者有小人之言 ④曩者辱赐书 (《报任安书》)
○5近者奉辞伐罪。 ○6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3、引原因:在分句之末,引出原因。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表定语后置: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客有吹洞箫者 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 ○4楚人有涉江者 ○5村中少年好事者 ○6马之千里者 ○7 僧之富者不能至 ○8石之铿然有声者 ○9邠人偷嗜暴恶者。(《段太尉逸事状》)
5、表假设:在假设复句中,相当于“如果......”、“......的话”。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表提顿:在词或词组后,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2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7、表疑问:在疑问句末。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客何为者?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十七、【乎】▲▲
(一) 助词 
1、表 疑问反问,“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 ②壮士!能复饮乎?○3其孰能讥之乎?
2、表测度商量,“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等死,死国可乎? 
3、表感叹, 啊”“呀”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句中停顿。 ①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②知不可乎骤得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二) 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表时间处所: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表对象: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吾尝疑乎是。
3、表比较: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
 
 十八、【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语气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2.表陈述肯定语气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表疑问语气 ①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4.表感叹语气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也 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①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②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2 、所+动词+名词:起定语作用,译为 “的”。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