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手机摄像头厂家:吴俊刚:泰国式的水灾政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9:03:26
泰国式的水灾政治

(2011-10-31)

fieldset { width: 306px; border: 1px solid #990000; align: center;}legend { font-family: Arial,"宋体";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color: #990000;}
早报导读热点:2012年高考‘必考点’首曝光!
● 吴俊刚

  由于很早就定了机票,而旅行社也确定没有淹水之虞,我们一行人也就硬着头皮,按原定计划,在10月15日踏上了曼谷数日游的旅程。曼谷是新加坡人熟悉不过的旅游点,离我们其实也不远,飞行时间不到两小时,但泰国洪水对国人来说,似乎还是远在天边的事。

  四天行程很快游完,所到景点都无水患,但每天看报纸和电视新闻有关灾情的报道,多少有身陷“围城”之感,直到10月19日登上飞机离开,才算真的松了口气。地陪送我们到机场,大家握别之际,问起曼谷到底会不会被淹,他的回答很直接:肯定会,只是淹多淹少而已。这么肯定的答案,显然不是基于官方的信息,而是个人的体验和判断。他在曼谷以北约30公里的老家早已被淹了。洪水正一路南下。然而,对于曼谷会不会被淹,泰国官方却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和说法,莫衷一是,这也导致人们的半信半疑,不知所措。

  泰国导游的预言终于应验了,洪水日前开始漫入部分市区,包括唐人街。上台不到两个月,一直在给泰国人信心喊话的泰国首相英叻(泰国有中文报译为颖乐)不得不含泪承认,抵挡不了大自然的力量,宣布放特假5天,好让曼谷市民疏散。

水灾加剧政争

  季风雨造成的洪灾,其实从7月份就已经在泰国北部的省府发生,但是,对这场50年来最严重的洪灾,泰国政府显然误判形势,反应也相对滞后和无效。泰国水患连连,可能连政府也低估了水灾的严重性,以为和往年一样,不致造成大碍。因此,大水来时,数以万计设在曼谷以北平原区的外国工厂,包括日本的各名牌汽车装配厂、零部件工厂、电子厂等都措手不及,眼巴巴看着厂房被大水吞噬,徒呼负负。也有新加坡厂家遭殃,损失惨重。许多投资者都责怪泰国政府没有及时提供预警,而且政府发出的信息使他们误以为洪灾不会影响他们的作业。

  在曼谷几天,从新闻报道看,面对滔滔洪水,政府似乎束手无策,只是一味的掩和挡。有的做法也令人觉得可笑,比如动员几百艘船,在湄南河口一起开动马达,加速把河水推向大海。这么做怎能抵挡涨潮海水的倒灌呢?市区人们的防洪对策也就止于堆积沙袋,有少数店主则在门口筑起了约一公尺高的临时水泥墙。除了“挡”和“掩”,曼谷市民看来也无他计可施,无可奈何,只能听天由命。很多时候,他们也陷入了信息错乱之中。

  这种信息错乱之源,是政治上的角力。原来曼谷市长来自在本届大选中落败的民主党,也就是黄衫军支持的一派,他有自己的专家团,有自己的支持者,对该如何应付洪水,和红衫军支持的为泰党英叻政府有不同的看法和判断。因此,在曼谷看当地的报纸,今天你可能会听到洪水难以抵挡的不利消息,但明天却可能出现湄南河的洪峰已顺利通过曼谷的利好消息。到底哪个消息可靠则不得而知。因为,媒体也分黄与红。《曼谷邮报》的一篇评论就指出,泰国已经淹没在偏见之中,洪水凸显了泰国政治分化的严重性。在没有对策的情况下,大家更落力于相互指责,也试图利用灾难老区政治资本,扯政敌的后腿。这是泰国式的水灾政治。

  毫无疑问,经验不足的英叻政府成了众矢之的,民望大跌。但是,红衫军阵营并不示弱,他们甚至指反对派阿比昔集团有政治阴谋,刻意不放水,让曼谷各处水闸水位高涨,试图借此诱发水淹首都的局面,以颠覆英叻政权。反达信的黄衫军则指红方救灾乏力,甚至把分发公众捐赠的救济品给灾民的工作政治化,优先照顾支持红衫军的灾区。洪水日益迫近京都,红黄两个阵营却仍叫骂不停,毫不妥协。因此,反对派吁请政府宣布紧急状态,英叻就是不听,丝毫不让对手有任何得分的机会。   平心而论,应付洪灾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一阵暴雨来袭,乌节路淹水也使我们手忙脚乱了一阵,并让环境及水源部尴尬不堪。但是,能否迅速应变,找出问题所在,采取对策,缓解灾情,至关重要。这次的洪灾所暴露的,不只是泰国政府的应急能力有限,也突出了河川治理工作的缺失,以及现有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不足。最要命的是泰国人政治上的分裂,显然使国家整体的应急能力大打折扣。天灾照理应该促成国民团结,但事实不然,族群分裂似乎已恶化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泰国是个笃信佛教的国度,社会包容性是很大的,但经历了长时间的军人干政,政党轮替之后,泰国政治始终无法走上正轨,政治上的错乱应该就是斫丧包容性的罪魁祸首。达信当政期间,走民粹路线,引起曼谷精英和传统统治阶层的不满,进一步衍生红衫军和黄衫军的对立,并导致族群的深层分裂。即使洪灾当前,看来也无法促使红黄双方走向和解,弥合裂痕。

  族群包容和团结,看来就像是面玻璃镜子,一旦破了就无法重圆。政治新常态下的新加坡人应该引以为戒,别天真以为我们的政治不会重蹈别人的覆辙。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