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有几个火车站:易经通解之一之 易为何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25:02

易为何物

 

    在中国,说不知道《易经》的人不多。

    但能够说清楚易为何物、《易经》或者《周易》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的人又确实真的很少。即使是感觉知道《易经》或者《周易》是怎么回事儿的人,也大多是知其大概甚或皮毛而已。

    而做为中国人,又似乎几乎每个人都想弄明白,到底易为何物。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易经》晦涩难懂,“易”则神秘莫测。其实,事情真的没有那么复杂。既然是“易”,就不应该“难”。很多东西、很多学问,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儿,想知道屋子里有什么东西,只要你用手指沾了唾沫在窗户纸儿上撮上个小洞,里面的内容便可一目了然了。只是这“易”家的窗台儿可能高了些,这“易”家的窗户纸儿可能厚了些而已。

    那么,究竟“易”为何物?

     首先,让我们先统一一组概念:就是,通常现在当我们说到“易”、“易经”或者“周易”的时候,他们是一回事儿。

    按照史料的说法,我国古代应该曾经有过三种易书的,分别叫做《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只是后来前两者“亡佚”了,也就是没了、失传了、或者说找不着了,没有流传下来,最后就只剩下了《周易》。所以现在说到《易》、《易经》,其实都是说的《周易》。为了叙述方便与统一,以下除非特别需要,一概称用《易经》。

    当初,《易经》可能仅仅是一本深邃的书,而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从这本书诞生的那天起,它就开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这影响甚至可以说到了骨子里。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易经》是一本占卜用书,通俗地说就是算卦用的书,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那么神秘的原因吧。作者应是筮官,也就是管占卜、算卦的官儿,当然这官儿应该肯定主要是为王公贵族服务的。

    《易经》的“经”字,是后世所加的。我国历代学者通常将各类典籍资料分成经、史、子、集四类,也就是说,“经”本来是历代学者对于各类典籍资料的分类之一,后人把原来的名叫《易》的书奉若经典而纳入了经书之中,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四书五经”、“十三经”之经,从此《易》便成了人所共知的《易经》。

    了解了“经”的来历,那么“易”又是怎么回事儿呢?也就是说,这部旷世奇书为什么命名为“易”而不是其它?

    很多时候,没有多少学问的人的最大学问往往就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易经》问世以来,注、疏、解、说《易经》者代有人出,相关作品更是汗牛充栋,对于易的理解与解释也是五花八门儿。比较流行、也似乎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三易说,即变易、简易和不易:

    “不易”之说,说“易者,不易也”。认为这“易”字包含了天地万物之间普遍的理论法则。

    “变易”之说,说“易者,变易也”。认为天地万物,变化莫测,但是可以按照易理,推衍事物的变化,从而预先知道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进而提前把握。

    “简易”之说,说“易者,简易也”。认为天下事理无穷,必须通过易学来执简御繁,易的学问博大精深,是自然与社会科学规律的总结。

    三易之说,理论上讲很有道理。但其实都是后人根据“易”字进行的猜测,颇有些牵强附会的感觉,尤其把“易”解为“不易”,实在是无从谈起。易的造字,按东汉魏伯阳先生的《周易参同契》中讲“日月之为易”,当为象形“上日下月”与会意下阴上阳的结合,表示日月转换、阴阳交替乃是天地万物的最简单的变化之道。因而易字的意义,确实也就有“变化”、“交换”、“简单”三种意义,解“易”者采其二即“变化”(变易)和“简单”(简易)而没采“交换”之意,是因为交换实在和这内容没有一点关联性,却没想到又有人想得出“不易”之易,实在是好玩儿的很,如果照这理论,吃就是不吃,走就是不走,真的不知道这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把事情想得复杂一点儿,那么易经之易当然应该是变化之意。想来应该是“变则易、不变则难”。这世界上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万事万物无不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即使是我们所熟知的我们认为会千古不变的石头,也难免会风蚀雨剥。

    但事情真的会那么复杂吗?

    人们始终相信这么一句话,叫做大道至简。

    《易经》的易,其实本来也不应该那么复杂。大概前人把那本书命名为《易》的时候,估计肯定不会想到他们的后世子孙们会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把一个“易”字玩儿到了天上地下。如果当初先人把这书命名为《一》,估计先人的后代我们的先师们肯定会把这“一”解释为“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万物”,你信不信?

    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对他老人家关于诸如“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故中国人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等菲薄中国文化的言论虽然不敢恭维,但冯先生书中关于易的起源,确实感觉还挺有道理的。

    根据冯先生的说法,商代的时候呢还没有八卦,所以商朝的人呢有卜没有筮。其实更大的可能是这一点冯先生错了,因为公认的说法是先天八卦是伏羲或者神农氏所创嘛,更有道理的说法大概应该是商朝还没有用八卦占卜吧。冯先生认为,筮法是周朝人创造的用于替代或者补充卜卦的算卦或者占卜方式,卦和卦爻呢就相当于龟卜的“兆”,卦辞和爻辞呢相当于龟卜的繇辞。繇辞呢是掌卜的人根据龟卜时出现的“兆”而创造的占辞也就是占语。这种占语呢一般都是负责占卜的人临时编的,但有时候也用以前编过的。如果有和以前所卜过的同样的事儿,占卜时又卜到了和以前相同的“兆”,一般也就用以前用过的占语。如果是求占的人问的是新事儿或者卜出了以前没见过的“兆”,那么卜者就只好另编新辞儿了。

    大家想一想,灼龟也就是用火烧龟板,每次烧出来的“兆”肯定很复杂,以前的占辞呢也比较不好记,而其实人们所占问的事儿呢通常也不过那么十几种、至多几十种,于是聪明的后人到了周朝就用筮法代替了卜法,归纳出几十个常见的问题,对应上相应的卦象,再预先写好相应的卦辞,当占筮时遇到什么问题、筮到什么卦、什么爻,就可以容易地给出相应的卦辞爻辞进行推论讲解。“比之卜龟,实为简易”,也就是这和卜龟相比,实在是太简易了。

    如此看来,这《易经》之易原来实在是太简单不过了,把那本书叫做《易》,其实质就相当于将那本书标记或者命名为《筮法简易手册》,只是因为当时甲骨竹书,书写条件相当艰难,只能简之又简,取一个关键字来代表了,这也是为什么整部《易经》卦辞那么简单的原因吧。

    原来,《易经》之“易”,或许就是“简易”之“易”!

    “易”字这么简单,那么读懂《易经》也不应该有多么难。

    当然,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与发挥,“易”到今天,确实已经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易”已经不再纯然是原来的“简易”的“易”了。

    但是究竟难与不难,且等我们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