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 your book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与一体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18:31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与一体化 何星亮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与一体化
     何星亮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已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1989年提出来的。所谓“多元”,是指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由56个兄弟民族所组成的复合民族共同体。所谓“一体”,是指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中国各民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亦即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具有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特点。从静态的角度来看,亦即从中华民族文化现实状况来看,具有多样性与同一性两大特征。在当代中国,如何既保护文化多元格局,又继续引导一体化进程?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多样性与同一性之间的关系?如何构建适应现代社会的超民族、超地区的中华民族文化模式和主导价值观念体系?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凝聚力问题。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
     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客观事实,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传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二是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地域辽阔,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区均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也有较大的差异。较为典型的是汉民族文化,东西南北文化习俗的差异很大,八大方言的差异比许多民族语言间的差异还要大。
     文化同一性即同质性、共同性或一体性,它表现在多方面:(1)中华民族文化不是56个民族文化加在一起的总称,它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交融、整合而形成有机的文化整体。从历史上看,只要中华民族长期保持着整体的一致与和谐,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无往不胜,无坚不摧。(2)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的文化互动、交流中形成同质化和一体化现象,并逐步整合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模式。(3)各民族、各地区既认同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也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在这种双重认同中,认同中华民族文化或中华文化是最高层次的认同,也是最基本的认同;认同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是第二层次的认同。(4)各民族、各地区选择普通话和中文作为共同交际的语言和文字。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文化的多样性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但并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脱离。文化的同一性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这一共性是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分难解的关系,并在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之上形成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属性。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它们反映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联系。文化的同一性不能脱离多样性而存在,同一性寓于多样性之中,没有多样性就没有同一性。
     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保护文化多样性?首先,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同时也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之一。中国古代先哲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的思想,其意即事物相异相合、相反相成,不同事物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相同事物简单相加,不可能产生新事物。也就是说,多样性有利于取长补短并促进事物的变迁和发展,单一性使事物没有活力并导致生机窒息。
     其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和创作的源泉。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创新或某种新文化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有不少是在吸收了异民族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而创造的。古今中外许多著名舞蹈、音乐、文学、绘画、工艺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二是许多民族的各类创作,如文学艺术和建筑艺术等,都根基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离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不会有鲜明的特色。
     第三,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平等和保障民族和谐的基础。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都应该相互尊重各自的文化,并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只有充分保护各民族的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第四,文化多样性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它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价值观念一体化的必然性
     价值观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是判断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文明与野蛮、合法与非法、道德与不道德等规范性体系。
     价值观念的一体化或同质化是世界各国历史上和当代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多民族的主权国家都在不断增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的同质性或共同性,不断推动一体化或同质化进程。
     价值观念的一体化或同质化进程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从秦汉开始,各民族、各地区便开始文化整合和一体化过程,形成大致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近代以来,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共同性不断增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念的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
     价值观念的一体化或同质化是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民族、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差距很大。而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它不分民族、地区,需要具有共同的公平竞争和市场规范意识。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目标,就必须使各民族、各地区的观念和意识现代化,形成共同的现代价值观。从国内外的历史事实来看,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使各民族、各地区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观念和意识的一体化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如果不抛弃阻碍现代化的各种观念和意识,则落后地区永远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价值观的一体化或同质化有助于增强保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保障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
     正确处理文化多元化与一体化的关系
     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多元化与一体化趋势将会同时存在。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不过,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界限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相互影响。如果只强调多元化,而不强调一体化,则多样性和差异性将会逐步增强,同一性或共同性将会逐步削弱。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关系,两者并重,不可偏废。
     其一,要采取措施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各民族的文化遗产,主要是保护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工艺技术等。
     其二,逐步建立现代的中华民族文化新模式。旧的文化模式已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应该构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决不会丧失文化多样性,不会使某一个民族丧失其独特性,多样性和多元化将长期存在下去。中华民族文化只有通过不断的整合,才能形成不可分离的有机统一体,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恢复活力和扩大影响力,才有可能长期与西方文化并行发展。
     其三,构建超民族、超地区的主导价值观念体系。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现实状况来看,差异性仍较明显,既有民族的,也有地方的;既有传统的,也有西方的;既有先进的,也有腐朽的……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并存交织,激烈碰撞。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念体系被破坏,与现代社会适应的新的主导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没有主导的价值观念体系,就没有共同的规范和准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难以统一,中华民族和国家也就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大多数主权国家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发展先进文化,必须首先在价值观念层面进行整合,加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整合,强化现代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形成超民族、超地区的主导价值观念体系。
     其四,满足各地区、各民族的要求,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是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共同的交际语言,但目前仍有不少人仍未掌握普通话。使大多数中国公民掌握普通话,是我国最基本的教育义务。应该采取措施,满足各地区、各民族成员的需要,免费辅导。一些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说,他们很想学普通话,因为不懂普通话无法外出打工或经商。在20世纪50~70年代,各村均有辅导学习普通话的人员,免费为各民族辅导,遗憾的是现在没有人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