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康和妻子刘琼瑜:郑雪碧:主攻难点 打破瓶颈 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张家口党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25:13
  郑雪碧:主攻难点 打破瓶颈 广开农民增收渠道 ——学习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05-12-13 14:43:00     文章来源:张家口党建网
文章作者:中共张家口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 郑雪碧     浏览次数:264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八次全会高举“科学发展观”大旗,响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政方针。中央和省委《建议》尤其强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这为破解“三农”问题,特别是为实现农民增收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国家和省无疑将在这些方面加大政策倾斜,这是我们必须先人一步抢抓、千方百计抓住、切不可丧失的历史性政策机遇。如何用好用足用活“两会”机遇和惠农政策,从根本上破解我市“三农”问题,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在中心组集中学习和自学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市“三农”工作实际,进行认真思考,深刻体会到:广开农民的增收渠道,必须敢于主攻难点,善于打破瓶颈,寻求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一、打破农业效益低的瓶颈制约,加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

  “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农民增收的幅度大小,步伐快慢,直接和第一位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结构是否与市场需求接轨,农产品能否在市场上能卖好价钱。在我市农业产业化发育不大成熟的今天,初级产品上市销售的总量和价格是构成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据统计局初步统计预测:今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450元,同比增长15.78%,种植业收入928元占收入的比重37.88%,其中蔬菜收入506元占纯收入20.65%。由此可见,近40%农民纯收入是要靠销售初级农产品来获得。这是张家口的一个现实。要在目前条件下,要广泛增加农民收入,就要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初级农产品更多地适应市场需求,不仅销售得出,更要销得好,卖上个好价钱。“三型”农业中最重要的是效益型农业。这是农民增收的核心点。怎样瞄准效益型农业来调结构,我认为应从五个方面破解难题:

  一是瞄准市场需求,调整蔬菜为主的种植结构。由于城乡居民生活提高,   其食品支出结构呈多元化需求。大路食品如粮油、肉类的需求弹性下降,营养食品、绿色食品、精细食品需求增加。因此,农产品种植也应朝着精细化的方向调整。如超大集团在我市种的西兰花,每亩纯收入2000多元,远远高于我市蔬菜的亩平均收益。不同的品种,其市场收益价格各不相同,指导农民发展有市场需求的种植品种是政府指导农业的一个重要职责,其运作方式当然是通过信息发布、企业引导、合作组织和经纪人的服务来完成。

  二是加大订单农产品的服务力度。订单目前是市场农业的一个基本形式。范围最广、效果也最明显。目前的“订单”已由单纯的购销数量向标准、质量及种植规范等多指标延伸,订单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引导。目前我市的订单不足40%,如果提高到70%左右,农业效益将会大增。

  三是瞄准龙头企业,搞好基地建设。我市许多资源型产业受市场影响较小,如葡萄、杏扁、马铃薯、甜菜等,而与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和产品开发力度有很强关联度。为企业搞好生产基地可以使农民的种植收入相对稳定,增收机率也较高,有些新型企业可以带动种植结构转变。涿鹿县五千年生物公司提取甜菊糖,就带动甜叶菊种植,明年可能达到2万亩,亩均收入2000元。

  四是大力推广科学技术,特别是良种良法,来增加收入。同样的产品,不同的品种,不同收益。同样的品种,不同方法,不同效益,涿鹿引进新西兰奶牛年产奶量6吨,是我市奶牛平均产量的1倍。百氏公司在察北马铃薯每亩收入1000元左右,是我市马铃薯平均亩收益的2倍,进入园区统一养殖的奶牛比散养牛在一个产奶期提高产量300——500公斤。因此,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广实用技术,对结构调整,增加收入十分有效。

  五是降低资源消耗,节本增效。04年全市种植业中间消耗20.4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0.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降低中间资源消耗,发展集约型农业,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对农业效益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对水资源的消耗问题,应当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十分迫切。目前我市人均水资源是全国的1/5,亩均水资源是全国的1/10,全市综合节水率不到30%,在开发利用地下地上水的同时,应加大空中水资源的利用步伐。同时应当大力推广测土施肥技术,降低无效化肥的投放量,从生产资料方面降低成本,使目前化肥施用的有效率从30——40%提高到60——80%。
 
  二、打破龙头企业弱少的制约瓶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抓农业,必须抓农业产业化;抓农业产业化,必须抓龙头企业。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条实现农民增收的成功之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的核心是经营一体化,关键是“龙头”带动。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82家,销售收入37.8亿元。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取得很大成效,全市形成的以奶牛业为主的畜牧、蔬菜、葡萄、杏扁、马铃薯、优质杂粮、食用菌、草业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效益进一步提升。预计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额将达到120亿元,农业产业化增加值将达到70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9%、16.7%;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将达到49%,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基地联系农户将达到60万户,农户参与率可达57%,分别比2004年增长2个百分点。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距完整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仍有很大的差距,仍处于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主导产业不平衡,产业链条不完善,龙头企业实力弱,上规模档次的龙头企业很少。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0家,我市仅有1家(长城葡萄酒公司)入围。全省龙头企业161家,我市仅有9家在册。由于缺乏较大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得不到延伸,产品加工增值率低,市场得不到充分开发,农户得不到组织,产业得不到升级,必须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一是在龙头企业建设上求突破,构建企业集群。在目前的乳业、肉业、蔬菜、葡萄酒等产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使之做大、做强;在马铃薯、杏扁、草业、杂粮等产业引进建立一批龙头加工企业;重视中小加工企业的发展,实现小规模,大群体。重点推广万全杂粮加工企业集群的做法,依靠中小企业把产业做大。

  二是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构建加工体系。在万全县、张北县以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基础,建设两个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在涿鹿县、怀安县构建生猪饲养加工基地;在怀来县建设葡萄酒加工基地;在蔚县、涿鹿县建设杏扁加工基地;在察北、塞北、张北建设奶业加工基地;在尚义、崇礼建设蔬菜加工基地等。

  三是突出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以福建超大蔬菜、上海欧德麦燕麦、涿鹿新西兰奶牛园区为样板,在全市命名一批种养殖示范基地。主导产业基地标准化生产要达到80%。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在“十一五”期间应达到50%。把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形成一批有较强质量水平的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条件。简化审批程序,降低门槛;提高税费征收起点,放水养鱼;引导财政资金,贷款贴息;占地用水用电,放宽条件;开辟绿色通道,货畅其流;鼓励招商引资,全方位服务。同时,建立市、县两级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例会制度、督导调度制度、任务挂帐制度、限期办结制度。

  三、打破城镇化水平偏低的瓶颈,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县域经济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既是“国本经济”,又是“民生经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连续三次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做出重大决策。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特别是省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全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两大支撑,从而把县域经济发展摆上了更加突出、更为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市立足跨越式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壮大了县域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今年上半年,全市13个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16.4%;有6个县的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42元,同比增长了38.7%。但从我市实际来看,城镇化水平普遍偏低、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发展环境相对落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仍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市90%以上的人口在县域,而且还有48万农村贫困人口尚未稳定脱贫,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解决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的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与“三农”最为关系密切的县域经济。而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力度。在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农业产业化对“三农”的促进作用最直接、最有效。户均从产业化获得收入04年达到2448元,人均612元占人均收入的29%,今后随着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比重更加提高。因此,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市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途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注意纠正着眼于财政增长,而掩盖农民收入较低的问题,多发展对农民带动能力强、指导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和项目,防止县域经济发展非农化的倾向。
  
  二是加大对劳务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2004年农民工资性收入7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3%。05年预计占到35%,让更多的农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之一。据测算04年我市农村劳动力从事一产劳动与从事二产创造产值比为1:7.9与从事三产创造的产值比1:12.3 。农民进城无论对人口聚集还是县域经济发展及创造收入都十分重要。

  三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强力支撑,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城镇产业聚集发展,带动农村人口战略转移。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投资100万元以上的176项,到10月底到位资金10.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项,到位资金4.1亿元,占到位资金39%。加工项目占了40.7%。项目建设可以推动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应当作为发展县域经济主要推动力,而毫不动摇地抓下去。

  四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稳定完善惠农政策,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采取贴息、补助、税收等措施,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五是强化政府公共职能,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积极稳妥推进政府职能转型,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升服务水平,展示文明形象。在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镇功能,切实提升城镇品位和综合承载能力。今年我市开通蔬菜“绿色通道”为菜商、菜农和经纪人提供便利服务,解决了一家一户、一乡一县办不了的事情,农民从中多受益5亿多元,这是我市强化政府公共职能,优化发展环境的成功实践。

  六是大力发展镇域经济,打造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可能全面推进,而应重点突破。突破点应在已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重点城镇,经过科学规划和大力发展形成新的经济聚集区,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有点到面,逐步推开。大力推广左卫镇的成功经验,培育各具特色的镇域经济,充分发挥镇域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效应,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四、打破农民素质偏低瓶颈,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

  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农民人均耕地占有量至少要达到0.5公顷,也就是7.5亩。同样,按照国际标准,人均耕地半公顷以下的农户不算小农。现在我们张家口农村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3.08亩,远远低于7.5亩这个水平,而且其中44.5%属于纯旱地,绝大多数农户连真正意义上的小农都算不上。怎么办?必须按照“减少农民富农民”的思路,努力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就是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怎么就业?我认为就是“转出一批、消化一批、提升一批”。转出一批,就是面向京津等大城市广阔的劳务需求市场,培养适应大城市需求的劳务大军;消化一批,就是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提升一批,就是加速土地流转,推动土地向农业生产大户的集聚,提高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而在转出、消化、提升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民的素质问题。《建议》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一要求切中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要害,因为农民增收的关键是能够充分就业,而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农民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近年来,我市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双万人培训工程”,效果很好。但全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就业能力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可以用两个反差来形容:一个是京津广阔的就业市场与近三分之一的剩余劳动力无法实现就业的反差;另一个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趋势与一部分农民抱残守缺、固守传统农业不敢松手的反差。造成这两个反差的原因很多,有传统思想的禁锢,有制度体系保障不健全的影响,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据统计,全市目前有40余万剩余劳力,其中初中及其以下的占54.7%,无技能普壮劳动力的高达68.7%,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1.3%。即便是能够就业的,由于文化科技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在农村以从事传统种植业为主,在城市以从事建筑、保安、餐饮等体力劳动为主,且受季节因素影响,有的处于候鸟状态,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我市农村劳动者的这一现状,决定着我们必须把农村劳动力培训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首先,按照农业部要求积极推进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远程培训“五大工程”建设,塑造现代新型农民。

  其次,充分利用北方学院、建工学院、教育学院、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各级党校、农广校、技校、职高等培训资源,继续滚动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双万人培训工程”,并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资源优势,开辟农村劳动力培训“空中课堂”。

  第三,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补贴、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财政支出的范围,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农民培训费用的补助,为培训农民提供财力保障。

  第四,全力打造我市京津劳务输出基地知名品牌,变体能型输出为技能型输出,提高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农民素质提高与不能充分就业的矛盾,这就是农民工劳动权利得不到保障、存有后顾之忧、影响充分就业的问题。目前,我市在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上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由于一些企业(主要是一些建筑、矿山等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企业)未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使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影响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生存状况,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进程。因此,应继续加大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力度,使农民工真正获得与城市工人同等的权利,改变城市农民工的候鸟地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和现代工人。

  五、打破农村党员干部领富带富能力低的瓶颈,加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富裕起来的力量源泉。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其致富示范引领作用最具说服力。2001年以来,市委在农村党员中广泛开展的“双带”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从农村党员干部领富带富能力上看,还有不小差距,突出表现为:一是农村党员干部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致富能力低、领富能力低、年龄相对高的“三低一高”现象。15.76万农村党员干部初中及其以下的占73%,大专及以上的仅占5%,60岁及以上的占30%,35岁及以下的仅占15%。二是村级后进党组织比重偏大。今年三次摸排出的537个后进村党组织,占全市农村党组织高达12.8%;在后进村中,“两委”班子不协调的占6.5%,瘫痪半瘫痪的占10.6%,经济长期落后的占61.8%。因此,必须下大力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示范、推动和引领作用。

  一是抓住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契机,开展“明岗定责考评创星”活动。把为农民增收、为农业增效作为衡量和检验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第一标准。“双增”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也是群众对我们保持先进性的最大希望和要求。目前已在全市农村党员中开展“明岗定责考评创星”活动,这是市委确定的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活动载体,其主要内容是围绕“双增”,设置科技示范、信息传播、帮带致富、营销服务等岗位,明确岗位基本职责,并按照公示明岗、支部定岗、培训上岗的程序,使每个农村党员都找到岗位、承担责任,每年年底进行一次星级岗位评选和表彰。通过开展这一“保先”主题活动,既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又强化“四个不能忘记”的党员意识,即一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二不能忘记入党誓词;三不能忘记党的宗旨;四不能忘记党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

  二是继续深入开展“三培双带”活动。尽一切可能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党员干部带头富,带领群众共同富。通过“三培双带”活动,扩大入党积极分子和农村后备干部队伍,确保农民增收始终有“领军”人物和“领跑”队伍。

  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优秀支部抓巩固,合格支部抓创优,后进支部抓转化,切实增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

  四是加大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力度。建立农村两委干部和广大党员经常化学习培训制度,强化致富技能培训,提高领富、带富能力。

  五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两委班子“有钱办事”能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六是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工作运行体制,大力推行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一人兼”。特别是在谋划发展、完善思路等事关农民增收的重大事情上,实行民主决策,从而确保农民增收。

  六、打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十一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今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一个纲领性的口号,更是一个发展战略。新农村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农村模式,其前期运作提倡“五新”,即:新村貌、新产业、新生活、新风尚、新组织。这也是中央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新思路和新举措。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市的千村经济振兴的着力点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而文明生态村的建设着眼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正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大支撑点。04年1080个村人均收入达到226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47元,文明生态村168个,达标205个。基础设施方面,千村经济振兴投入资金1.17亿元,生态文明村投入资金1.19亿元。(可能有重复)。今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为目标,加大农业基础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国家实施的各种生态工程基础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特别是抓好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工程,夯实农业基础。

  二是要加大农村社会发展投入,重点放在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上。抓住国家投入的机遇,配套搞好建设,解决农民因病因灾致贫或返贫问题。

  三是要以千村经济振兴活动为主,抓住最后一个振兴活动年度,集中解决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以“通水、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为主的“四通”工程促进,农业种植结构,农村养殖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

  四是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契机,抓好农村面貌的改善,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多方面树立新气象,引导新生活,倡导新风尚。

  五是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结合本地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或多个“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通过沼气建立农村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投入,促进种养业的发展。

  六是以农村改革为契机,构建农村新型组织。据有关信息,明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重点研究农村改革问题,主要涉及乡镇级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化解农村债务,完善一事一议,解决农业税拖欠,农业税征收体制改革,探索城乡统一税制等十个方面。在这些改革中,结合我市实际,我认为应当加快农村合作经济建设,实现农民组织体系创新。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有800多个,带动农户30多万户。在整个农产品销售中,经合作组织之手的占50%多。其中农村专业合作社发挥作用更大一些。今后应按照“组织规模化、经营实体化、运作法人化、服务专业化”的方针,加大合作组织的建设力度,使其真正成为除龙头企业和市场之后的第三级龙头组织。在我市龙头企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更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使财政应拨出专款用于对带动力强的合作组织进行定向扶持。努力构建“农村社区组织+专业合作组织+行业指导组织(行业协会)”新型农村组织体系。

  七、打破制度性制约瓶颈,建设完善政策支农服务体系

  张家口农业在全国和全省的农业中,有着极其的特殊性,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敢于冲破条条框框的限制,要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勇气和胆识,针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从政策的层面构建比较完善的支农服务体系。在这方面,我只是有一些不成熟的提法,供讨论。

  一是构建全方位的财政支农体系。随着市县两级财力的增长,按照中央两个反哺的重要论断,应当让更多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构建全方位的财政支农体系是一个基本方面。可否按照支持重点产业,支持重点项目,支持重点地区的思路将上级和本级财政支农资金打捆使用,集中财力每年建设1——2个大项目,扶持1——2个大产业。当然,打捆使用也不能偏离资金的使用方向,这是一个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一旦突破,定有大收获。最起码市县两级资金应按照上级资金投资方向,集中用到扶持重点工程和项目上。有关部门应当研究“统筹”的办法。减少部门割据和人为扯皮,形成一种“钢性预算,透明运作,社会监督,集中使用,多渠汇一”的投入机制,使支农资金提高撬动社会资金和引导产业发展的效果。

  二是构建对金融资金的投入引导机制。目前处于资金安全和效益考虑,金融资金向农业投入的比例减少,许多农业资金流向非农产业。05年市政府用400万贴息资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可够资格的为数不多,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正在成长中的企业贷不出款来。据农行讲现在企业贷款5000万元固定资产是一个门槛,可82家龙头企业中超过5000万只有5家。贷款难成了龙头企业发展的一大制约。能否考虑在中小企业政府贷款担保的基础上,由企业出资,以行业协会名义成立贷款担保协会,政府基金实行二次担保。同时考虑对支持农业发展有贡献的金融机构从地方政策上给予优惠,从其他方面给予奖励。对当前农业贷款主体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地方合作银行,广泛吸纳股本金,增加自身资金投放能力。

  三是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目前各口的信息资源分设,权威性较差,覆盖面较低,能否在市农科院设立全市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将农口各部门的信息和北方学院及龙头企业的信息向其集中,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四是构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来自各个行政局,应当将其从农业行政执法机关中分离,建立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司技术推广工作。乡镇普遍设站为整合资源按产业聚集区设推广站,市级由农科院承担农村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农口部门给予配合和指导。

  五是构建产业服务体系。这种服务体系应以产业协会为主,由官民合办,以民为主,政府部门协调处理协会自身难以解决的相关问题。但前提是政府部门应当给协会下放相应的权利,使协会能够解决一些不宜由行政手段解决的问题,使其运作更进一步贴近市场。
  
  六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又迫在眉睫。应以技术质量监督部门牵头,农口部门参加共同实施。这中间应有一个配套的、紧密的协作关系。六是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与保障体系。目前一方面项目用地指标太少,一方面土地劳动生产率及利润率不高。应当研究一套既让农民获得比经营土地更高的收益,又能部分解决项目用地的办法。采取用土地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应是一个较好的策略。通过土地整理,非耕地替代、宅基地集约,农户土地依法流转等方式,给项目用地创造更大的空间。这中间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群众的收益应有合法的保障,二是基本农田数量不能减少。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只要是站在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支持农民增收的大局就都会有办法。

  七是构建农民科技培训体系。每年的冬季培训取得很大效果,但从体系的层面讲,其效果欠佳。应以农科院和科技局牵头,农口及相关部门参加,构建培训体系,包括目前的“双万人培训”,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引入社会和民间培训成份,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整合培训资源,使农民培训有师,解难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