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囧图英雄联盟:魏征靠什么躲过政敌的算计! 爱跑步爱特步 环球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2:07:55

魏征靠什么躲过政敌的算计!

2011-11-9 16:36        【导读】唐贞观年间,著名的谏臣魏征在不同岗位上着实说了不少“咬人”的话,肯定得罪一批被咬的人。除了唐太宗不时流露出对他的厌恶情绪外,其他大臣也时不时要给魏征找点岔儿,然而,魏征面对谗言和陷害,最后却毫发无损,安然无恙,职务不停地升,奖金不断地拿,成了唐太宗时期名符其实的政坛不倒翁。那么,魏征究竟是如何规避政敌的算计呢?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右仆射封德彝征兵时,欲取不满十八岁的中男,唐太宗同意后传出敕令,可魏征固执己见,坚决反对,就是不给签署,如是往返四次,让太宗大怒,后经说服虽然这道征兵命令作废了,可魏征不小心却得罪了封德彝。对于逆耳之言,君子会一笑而过,小人则会当作仇报。这档子事儿,后来唐太宗忘了,而封德彝却深深记在了心里,当时没报,只是时机不到。

 

       果然,到了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封德彝和魏征一起议政时,封德彝提引子说:“今大乱之后,其治难乎?”魏征回答说:“大乱之易治,譬饥人之易食也。”封徳彝认为自尧舜禹之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已不可救药。魏征借古论今,直言反驳:如果真的是这样,现在人应该早变成鬼了,怎么会是人呢?结果驳得封德彝哑口无言。他一看魏征又冲着自己唱反调,在太宗面前狠狠反咬了魏征一口,他对太宗说:“征书生,好虚论,徒乱国家,不可听。”显然,这是在报征兵时的一咬之仇,也是在抬高自己,压制魏征。然而,唐太宗并没有听信封德彝的观点,而被魏征的话所折服。

 

       这一次面对面的交量,魏征没有退缩,而是利用自己的正确观点,把封德彝逼到了死角,自己完全占了上风。主动出击,似乎是魏征应对明枪攻击的一贯作风。不过,魏征进谏时,很多时候也曾让唐太宗处于尴尬处境,不但让唐太宗丢了美女,死了宠物,而且在群臣面前丢尽了主子的面子,为此,唐太宗曾愤怒地骂魏征“乡巴佬”。而当他认识到魏征的直谏对大唐江山有好处时,还是在愤怒之中接受了魏征。这次交量,明的是魏征主动,实际起关键作用的外因,则是唐太宗对魏征的深信不疑,他在魏征遭遇谗言时,往往站在魏征一边,替魏征说话,的确充当了一堵挡风的墙。

 

       对魏征来说,贞观四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这年的二月,萧瑀授御史大夫,参与朝政。他很快把对房玄龄、魏征、温彦博等人不满化为小报告,要求弹劾这几个人。结果,“上竟不问”,之后,萧瑀由此怏怏自失,到了七月反而被免御史大夫,“不复预闻朝政”。如果不是唐太宗看破萧瑀的公报私仇,魏征也许难躲一难。

 

       玄武门之变时,魏征坚定地支持太子李建成,唐太宗的小舅子长孙无忌对此一直怀恨在心。一次,唐太宗在丹霄门楼设宴请客,长孙无忌很不高兴,奏称:“王珪、魏徵昔在东宫,臣等疾之如仇,岂谓今日并坐而宴。”试图说服妹夫把魏征挤出宴席,唐太宗反而站在魏征一边,对长孙无忌耐心说服,不但没有把魏征撵出宴席,反而对饮甚欢。唐太宗说魏征“婉媚”,就是在这场宴席上发出的肺腑之言。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怕的是,受到政敌的排挤,而不知对方是谁。当时,权贵们都憎恨魏征,告发魏征的闲言碎语不断,唐太宗多次接到匿名的小报告说:“魏征凡所谏争,委曲反覆,不従不止,意以陛下为幼主,不同于长君。”意为魏征根本看不起唐太宗。如果太宗听信此言,魏征可是有砍头之罪的。然而,太宗以“魏征与导我以礼,弘我以道”为由,坚定地认为他“非私之也”,谗言这才慢慢平息下来。在魏征担任秘书监时,也曾有人诬告魏征谋反。唐太宗说:“魏征以前是我的仇人,只是因为他忠于他所侍奉的人,我于是才提拔任用了他,怎么竟会有人诬陷他呢?”太宗竟然不去询问魏征,也不调查,就立刻斩杀了诬告者。

 

       很多时候,唐太宗能分清谗言和良言,主动站出来替魏征说话,可有些时候唐太宗是挡不住或不想挡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不久,就有人暗地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唐太宗感到事态严重,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面对压力,魏征没有站出来为自己争辩,也没有找唐太宗求情,更没有贿赂办案人员,他以静制动,静等结论。最后查无证据,纯属诬告。这一点,更显示出魏征应对小人暗算的内在硬功,他深知自己在大唐政坛办事公正,为人干净,不贪不占,公私分明,没有什么小尾巴可揪。魏征之所以淡定,正是应了民间一句话:心里没闲事,不怕鬼敲门。

 

       贞观十年(636)以后,魏征的仕途之路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他开始害怕当官了。当年的六月,他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一职。唐太宗将其任为特进,名义上退居二线,实际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与侍中完全相同。之后,魏征一再找理由辞官,强烈要求退出政坛,这与他以往锐气十足的个性似有天壤之别,这里边一定暗藏玄机。

 

       原来,贞观后期,魏征看到唐太宗享国日久,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听不进去大臣的进谏,而靠直言进谏吃饭的他再如此走下去,自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与其顶风冒险,不如激流勇退,这显然是魏征明哲保身的一种选择。更让魏征感到闹心的是,贞观十年的二月,同朝为官的房玄龄被免职,卷铺盖走人,这样忠心耿耿的人还落如此下场,将来自己呢?魏征似乎从房玄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路。

 

       之后,魏征虽然曾上奏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但进谏的次数显然比以前少了,语气显然比以前软了,他不想在历史上落个晚节不保的名声,他想趁着唐太宗还没的抛弃他,见好就收。他辞去侍中,就是为了避开锋芒,使自己不再成为大臣群咬的焦点,避免遍体鳞伤、被赶下台。他除了写书,躺在病床上教育太宗的儿子,偶尔也发出几声干嚎,但不再像从前一样较真,而是在平和的心态中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他回想贞观年间自己在政坛的明枪暗箭中纵横驰骋,化险为夷,从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代为侍中、加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拜为特进仍知门下事,一路下来,全是绿灯,此时的他,嘴角不由露出淡淡的笑。不难看出,魏征之所以成为太宗时期的常青树,究竟靠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四招:太宗信任拚命挡,政敌面前露锋芒,为政清廉没尾巴,明哲保身好收场。不久,魏征病逝,唐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对死去的魏征没有忘记加官进爵,“赠司空”为魏征的政坛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