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片和洗衣液的区别:吴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像 粉彩瓷板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2:13:00

题识:马克思 景德镇艺术瓷厂吴康绘于一九六七年秋  题识:恩格斯 景德镇艺术瓷厂吴康绘于一九六七年秋 题识:列 宁 景德镇艺术瓷厂吴康绘于一九六七年秋 题识:斯大林 景德镇艺术瓷厂吴康绘于一九六七年秋  题识:毛泽东 景德镇艺术瓷厂吴康绘于一九六七年秋  作品赏析 “文革”时期的艺术,因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虽短短十年的历史,却在中外艺术史上空前绝后,绝无仅有。近年来,现代“红色经典”美术风格的再次兴起更引起了国内外藏家对红色风格艺术作品的高度关注,其价格因此一路攀升。 吴康此套系列伟人肖像作品创作于“文革”初期,乃国际共运五大巨人的肖像瓷画。五个人物均形象逼真,立体感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是文革时期大力提倡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代表性杰作,这一杰作不仅显示了艺术技巧上的时代高度,更是文革时期中国独特政治文化的艺术见证。无庸质疑,吴康创作的这套巨作也显示了他作为中国肖像瓷画一代宗师的独特地位!文革之前的几十年,吴康一直致力于肖像瓷画,为瓷像艺术开拓了卓有建树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特有的画风。细看此五大人物巨作,质感强烈,色调丰富,过度柔和自然。作品看不到任何生硬的色调,作者用光影的渐变来过度色阶的层次,逼真地体现了人体肌肤的质感。 吴康简介 吴康,男,生于1914年,字季铭,安徽泾县人。l959年被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系全国民盟委员、江西省政协委员,是中国陶瓷肖像画的一代宗师。 十三岁从师于邓必诏,学画瓷上人物肖像。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近师“珠山八友”之一的王琦等陶瓷名家,远师古今中外丹青名家,工余之暇即在街市观摩人物形神,所绘肖像力求传神逼真。早在他十六岁时,就首次试制成功彩色瓷板画像。尔后,又接连创造出二套炉火彩色瓷像及粉彩瓷像等,为瓷像艺术开拓了更多的表现形式。除工艺上的创新外,在瓷像创作中也勤于创新,终于形成了他特有的画风。他的瓷上肖像画,形像逼真,立体感强,形神俱佳,栩栩如生。 他创造性地采用西洋油画与摄影艺术相结合,用明暗适宜的笔调来塑造肖像,使之色彩分明,惟妙惟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称誉中外。他的作品用色艳丽明快,对比强烈。建国以后,吴康一直承担为国家绘制毛主席巨型画像、为国家领导人及世界名人绘制肖像画的任务,并获得政府及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吴康:中国肖像瓷画的一代宗师 (程美芳 文 节选) 吴康已经去世了17年,这位在瓷画像创作领域具有标杆性质的人物,以领袖肖像见长,造诣深厚,堪称一代宗师。他也是1959年第一批被景德镇市政府授予的“陶瓷美术家”之一。 据了解,目前吴康生前创作的单件瓷画像拍卖价最高已逼近百万,成为收藏界的热点之一。尤其随着近年“文革瓷”在收藏界被日益炒得火热,吴康在“文革”期间创作的大量领袖肖像瓷画作品,便顺势成了收藏界追捧的宠儿。 然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这位在景德镇乃至全国陶艺界都相当杰出的代表人物,却并不为人熟知。 虽然吴康当年齐名于同时代的王大凡、毕渊明、刘雨岑等众多陶艺大家,艺术成就更是达到了瓷画像创作的巅峰,但如果不是上了年纪的,或者长期从事陶瓷行业对陶瓷有深入了解的,甚至对绝大多数的景德镇人来说,吴康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瓷画像创作一直都是陶瓷艺术创作中的一支小品种,而且随着摄影和数码科技的迅速发展,瓷画像的市场需求严重缩水,导致创作受到挤压,瓷画像也逐渐淡出了大家的生活和视线。 遗忘似乎成了必然!  幸运的是,事物总是有着它的两面性。瓷画像创作始于清末民初,与其它陶瓷艺术相比,历史很短。如今,瓷画像这一艺术品种日益式微,它的稀有性也就同时显现出来。 吴康去世17年后的今天,记者只能通过他的亲人、同事回忆的片段,努力拼图出吴康的世界。 少年成名 吴康13岁拜师学艺,17岁成名,可谓少年得志。 在此之前,因为父亲在药铺工作的关系,吴康入过药铺学习抓药。 吴康天赋禀异,勤勉好学,师从邓必诏学画瓷画像3年,16岁开始独立门户,在今天东门头御窑长廊街口一带开了一丬小店,取名“吴康美术瓷画像室”。  当年,在“吴康美术瓷画像室”的左右两边分别是“王步画室”和“章鉴画室”。  吴康在学徒期间,就开始小有名气,不少客人前来点名请他作画。上世纪30年代,瓷画像只是简单的黑白效果,通过钻研和试验,吴康改进了以往黑料瓷画像那种单调、粗糙的技法,创造性地采用西洋画与摄影艺术结合的手法,用明暗适宜的笔调来塑造肖像,成功绘制出了第一张彩色瓷画像。 这一创造性的发明让年仅17岁的吴康声名鹊起。 时尚前卫 “吴康个子不高,长得还是很帅气。吴康是个非常讲究时髦的人,很爱打扮,梳着飞机头,总是涂着发油,穿衬衫、吊带裤、打领结,黑皮鞋擦得亮亮的,从头到脚都是笔挺的。戴顶礼帽,拿根文明棍,派头像个高级知识分子,到老了他也一直是这个打扮。那时候大家都很艰苦朴素。他就显得比较另类”。曾经与吴康同事了20多年的陈定安这样向记者描述,“他性格很温和,非常谦虚,文化修养好,和同事都相处得很好”。  吴康不仅生活做派倾向西化,思想也相当开放,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吴康的入室弟子锺鸣说:“师父很早就买了一台相机,研究人像,估计那时候全景德镇都没有几个有相机的,后来,他还发明了瓷板晒像,就是在金戒指上镶上人像,当时很受欢迎,接到了不少外地客户的业务。他总是意识超前,他那个年代,大家还没有广告概念的时候,他就会发传单做生意了,很注重宣传”。  “吴康去世时,我去他家吊唁,看到他家不仅有很多领导的人物肖像,还有不少西洋裸体画像,当时是比较少见的”。陈定安回忆说。 一幅画一栋房 说起吴康的瓷画像,不得不探究他的艺术风格和特长。陈定安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形容词:逼真。“不走样,没有什么缺憾,画得人家都很满意,非常逼真”。  而锺鸣认为吴康的瓷画像最大的特点是一气呵成。“改动不多,只要稍稍修饰,整个人就惟妙惟肖”。 关于吴康画画,锺鸣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解放前,当地驻军一位师长的母亲过世了,可惜没有留下母亲的遗照。为此,这位师长觉得非常遗憾。他慕名找到吴康,要求给母亲画一张瓷画像。 可是,没有照片,怎么动笔?师长告诉吴康,大家都说我长得很像我母亲,你就照着我的样子画好了。吴康于是参照师长本人的照片,拿捏准年纪大小,以及女人的神态特征,为师长的母亲绘制了一张瓷画像。 几天之后,瓷画像交到师长手中,师长非常满意,为此付了80块大洋给吴康作为重谢。“这些故事都是我从师叔,也就是吴康的师弟那里听来的,那时候学画画,大热天的中午,大家一起闲聊,我们就听他说这些故事”。锺鸣说:“后来,吴康就用这笔钱买下了现在这栋房子的地基(现中华北路109号,龙珠阁斜对面),盖了新房”。  记者看到,这栋盖于1949年的小楼房,历经了将近60年风雨,依然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架构。这是一栋仿西洋式建筑的小楼房,格局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民居。吴康的夫人邓启贤说:“当时是附近最漂亮的一栋房子,好多景德镇人都来参观”。  曾受到朱总司令接见 当然,吴康著称于世的主要作品,是新中国成立后他绘制的大量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的瓷画像,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瓷画像,这其中有许多作品是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的。 1952年,吴康率先组织创建了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这个合作社就是著名的景德镇艺术瓷厂的前身。吴康先后担任了合作社副主任和艺术瓷厂副厂长职务。 当时的陶瓷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可谓人才济济,甚为壮观,齐聚了王大凡、王小凡、刘雨岑、毕渊明、徐天梅、魏荣生等众多大家。 吴康不仅与这些同事相处不错,与珠山八友其它几位大师也交情甚好。“我听说,师父20多岁结婚的时候,‘珠山八友’的成员每人都送了一件陶瓷作品给他做贺礼,你想想这交情”。锺鸣说:“不过我印象中,师父生前往来最密切的还要算余文襄和赵惠民,也都是当时的陶瓷艺术大家,一个以雪景见长,一个以人物著称”。  这期间,吴康一直承担为国家敬绘毛主席巨型画像、为国家领导人及世界名人绘制肖像画的任务,并获得了政府及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1957年,吴康到北京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 “国家领导人薄一波还到过我们家呢,就这儿!”邓启贤回忆说。 曾为蒋介石画过瓷像 1969年前后,吴康不可幸免地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被下放到观音阁附近的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和毕渊明一起,好在就是年把的”。邓启贤回忆说。 其实,吴康之所以受到“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运动的冲击,和他早年与蒋介石的交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是一根重要的导火索。 吴康生前差不多每年都要去庐山避暑、写生。抗战时期,吴康在一次庐山写生时,无意偶遇了在庐山开会的蒋介石。蒋介石不仅请吴康画了一幅肖像,两人还在庐山留影纪念。此后的几年,吴康还陆续画过多幅蒋介石画像。 锺鸣说:“师父也因此被人开玩笑称为‘三开人物’,他一生不仅给共产党领导人画像,给普通百姓画像,他和国外传教士的关系很好,也给他们画过像,还给国民党领导人和许多高官画过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