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mtc mibi:二级管理学习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3:07:52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来源: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wq 发表日期: 2008-12-30 20:06:19 阅读次数: 185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功能的拓宽与规模的发展,高职院校管理日趋复杂化,一个创新和具有活力的管理机制是学校保持生机的源泉。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二级管理与原有的一级管理体制相比有着自身特殊的价值追求,主
要为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学校管理的有效性;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合作的民主氛围;增强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形成、巩固专业优势,创建学校特色;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办学效益。实现以上这些价值需要校级管理层审时度势,把握学校发展的大方向;正确定位角色,实现职能转变;科学划分校、系两级管理权限,指导、监督系部权限运用;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管理绩效;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二级管理的软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二级管理   价值  策略
作者简介:徐荣宽(1963-),男,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校长,研究生
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功能的拓宽与规模的发展,高职院校管理更是日趋复杂化,一个创新和具有活力的管理机制是学校保持生机的源泉。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学习综合型大学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实行校、系二级管理体制,即在校系二级建制的基础上,赋予系部一定的责任,根据职责的需要赋予一定的权力,使系部在学校总体目标、原则的指导下发挥管理主体的作用。实行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二级管理与原有的一级管理体制相比有着自身特殊的价值追求,实现这些价值又需要特殊的策略。
一、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基本价值追求
高职院校传统的一级管理是集权式的管理,二级管理是分权式的管理,集权式的一级管理与分权式的二级管理的模式不同,其根本点在于管理模式的内在价值追求的差异。作为新的管理模式,二级管理的基本价值追求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门类数量不断增加,校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管理幅度随之增大,学校集中处理各种事务的管理体制客观上导致管理工作量剧增,使校级管理者陷入处理日常事务之中,缺乏充分精力处理关乎学校总体发展的重大问题,必然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单一集权式的校级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学校发展和高效率管理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实行校、系两级管理体制,适当增加管理层次,从校内集权管理模式向分权管理模式转变,使系部成为责任中心,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有效化解学校管理层因管理幅度过大而导致的管理事务过于繁重的问题,一些具体问题也可得到随时解决,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将校级管理者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使校级管理者集中精力思考和处理涉及学校总体发展的重大问题,确保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二)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合作的民主氛围
随着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学院教学、科研、人事等许多管理的职能及权限会下移,学校应该选择专业上有较高造诣、组织管理能力强的教师参与系部的管理,动员所有力量在解决学校办学问题和实现学校目标的过程中合作共事,并组建学校管理共同体,参与开发和支持学校所共享的信念、价值观、使命和目标,提高学校办学自主性与灵活性、民主性。学校管理效率提高及有效性是建立在管理团队合作基础上,实行二级管理可以建立一个为了实现学校目标而相互协作的团队,发展学校教职员工之间广泛的合作关系,让每个人的智慧汇聚成集体的智慧。一些高职院校已经率先进行了尝试,把系部作为管理重心、责权利结合,调动了系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了高效率的管理和和谐合作的民主氛围。
(三)增强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校的发展根本上是自身潜力的不断发挥与拥有新的发展前景,学校的活力在于有自我发展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学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形成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健全系部二级管理,创造一个优化的环境氛围,建立一套科学管理机制和措施,发挥所有教职员工的主体作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管理思路创新和体制创新及管理实践创新,改进原有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自我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实现学校的自我发展,高职院校必须探索一条适合于自己学校主动发展、自主发展的二级管理新路子,这是一条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学校的竞争力,促进学校自我发展的新路子。
(四)形成、巩固专业优势,创建学校特色
衡量一所好的高职院校并非规模,而本质上是专业优势及办学特色,在高职教育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学校的竞争力是其在专业优势及办学特色下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未来高职院校的发展只有突出特色才能形成优势。而专业优势和特色的形成则建立在专业化管理基础之上,专业优势与特色的探索不可能在校级管理层面形成,必须深入到系部和专业,将专业与课程建设自主权适当向系部转移,使系部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甚至人、财、物等方面享有较大的管理自主权,才能从专业、课程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系部高水平专家在专业、课程建设上的专业性、创造性、自主性,较短时间内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等专业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传统的高职院校集权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原有的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与专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不合理的管理层次,无法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不利于充分发挥各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从而形成富有特色与优势的专业与课程。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要生存与发展,应有自身的特色,而不是盲目攀比、片面追求学校规模的扩大。
(五)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办学效益
对本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整体优化是高职院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之间的相互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办学资源的竞争,如生源的质量、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办学条件等。二级管理的实施就是要充分挖掘系一级内部人力资源潜力,充分利用其积极性、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群策群力办好学校。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把经费、学生、教师、设备等办学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功能,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系部办学活力,以适当的投人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收益。物尽其用,财尽其力,主要取决于管理的协调与放大作用。这样才可能降低成本,实现学校的高效运转,保证学校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价值的实现策略
二级管理的顺利推行和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校级管理层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和职能,善于解决影响二级管理实施的重要问题。因此,笔者试图从校级管理层角度提出以下策略:
(一)审时度势,把握学校发展的大方向
校级管理层对学校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决策权和指挥权,校级管理层有权也应该高瞻远瞩地提出适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准确定位,明确高等应用型人才教育独特的办学思路、办学途径及办学模式,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确定学校的改革方案,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当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产劳动者的要求随之而提高,作为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需要加强教育改革,以培养社会不同岗位的新型的劳动者。高职院校教育应以服务市场为宗旨,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学校或专业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根据社会人才市场,职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高职院校办成一个崭新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实施二级管理过程中,校级管理层应该在办学思想,学校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专业领域开辟、招生就业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划,使系部的管理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管理规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正确定位角色,实现职能转变
西方学者E·阿什比认为,学校的兴旺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1],学校的兴旺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有什么样素质的校级管理层成员,这些成员最重要的不是他们的理论知识,而是科学而先进的管理理念、正确的角色定位及管理智慧,这些直接影响学校管理改革与教学质量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实施二级管理使校级管理层的权威受到挑战,权力下放、利益调整使校级管理层权力削弱,这就要求他们改变思想观念,转换思维方式,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在二级管理下,校级管理层角色要担负的职能是对系部管理的指导、提供相应的支持、协调各部分关系与检查督促的职能等,因此,其角色定位应该是:
1.指导者
校级管理层要从传统的发号施令转向对系部的管理指导,在系部的决策、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做好其决策参谋,充分发挥系部管理者的力量与智慧,尊重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服务者
二级管理下,系部是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实体,他们是责任的中心,但他们不是独立办学,需要校级级管理层对系部管理成员发挥其领导、指导作用。系部要树立科学的权力观,正确艺术地行使权力的同时,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是领导活动的目的、本质。”校级管理者失去服务意识,学校的决策将无法推行,失去系部的信任和配合,系部也无法成为真正的责任中心,二级管理的价值必然成为虚幻。
3.协调者
二级管理以系部为管理主体,必然调动系部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益。但有些学校职能管理部门不能按照二级管理的要求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观念与职能,依然根据传统的管理模式发号施令,容易造成与系部管理者之间的矛盾,需要校级管理层从中协调,两者正确定位,各司其职。另外,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系部之间在管理过程中必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协调,善于调解其管理中的各种矛盾,才能真正调动所有人的办学积极性,达到学院各方面的和谐与合作,防止管理矛盾造成人力的内耗,管理效益的下降。
4.研究者
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而且有些学校是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对本校如何实施二级管理的方案、二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反思和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解决策略,寻求突破,没有研究,必然陷入盲目,或者简单模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自身的问题。实行二级管理也使校级管理者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教育管理和学术研究中去,静下心来,系统反思,梳理以往的教育实践,学习一些新的教育和管理理论,从而成为有学术理论、管理智慧和改革创新型的管理者。因此,管理也是一种研究,以研究的态度推行二级管理会更加科学有效。
(三)科学划分校、系两级管理权限,指导、监督系部权限运用
实施二级管理的关键在于科学划分校、系两级管理权限。学校的权力有多少可以下放至系部,很难量化,也很难统一,各学校具体情况不同。但从权力类型来说,一般有人事管理权、 经费使用自主权、专业与课程建设权等。应在校、系两级管理层次之间以管理权限问题进行科学的划分。首先,关于人事管理权。校级管理的职权在于制定用人规范、基本标准、奖惩机制、职务聘任标准、工资福利制度宏观的人事管理制度与政策。系部则有权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学校的制度与政策,制定具体用人计划,根据专业与课程建设需要,自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组合等,并可以根据教师业绩,实施相应的奖惩等。其次,关于办学经费使用权。任何学校总会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实际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对预算内资金使用实行统一监管。但系部的管理也需要财力支撑,学校校级管理层应根据专业、学科和学生培养实际,制定校、系两级资金分配比例,并对系部经费进行有效的使用指导、财务管理进行监管。以保证财能尽其用。第三,关于专业建设权。学校制定专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课程建设对策,系部根据学校总体规划与自身实际,自主决定专业设置与课程发展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
科学划分管理权限,还需要相应地解决职权统一问题。实施二级管理的过程校级管理层下放管理权限的过程,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职能、职责下放,而相应的权力没有下放,系部有职无权,不能有效履行自身的职责,保留在上面的权力则容易被滥用,容易滋生官僚主义。鉴于此,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时,必须本着职权统一原则,将职责与权力一同下放。其表现为系部在行政上相对独立,在财务、教师管理、人员招聘、学生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有一定自主权。
管理权力下放后,掌握权力的人多了,权力监管机制的覆盖面与有效性成为权力能否得到有效行使的关键。鉴于此,校级管理层应制定系统的权力监管体系,确保权力得以有效行使。职权统一,权力下放,不等于放任不管,学校要对下放的权力负责,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与检验,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监控体系,实现系部管理的科学运行,实现最大的管理效益。
(四)培育管理队伍能力,全面提高管理绩效
学校管理涉及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领域,这就要求管理者有较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实行二级管理以后,校级管理层重在宏观管理,系部管理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与之相适应要建立一支熟悉现代管理、并且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队伍。西方学者兰伯特提出“建构主义领导”的新概念,认为建构主义领导的关键是在人们中间、在学校中培育能力,凡是善于帮助其成员建构意义和精巧地制定共同目的的学校,都很可能非常精通于能力建设和发展广泛的参与,这种结合能促进学习,并鼓励为学校的成功而承担一种集体的责任,当领导的目的变成建构意义、促进学习、发展集体责任的时候,领导与学校文化的核心便有了直接的沟通[3]。因此,在二级管理下,校级管理层应该具有建构主义领导的特征,培育管理队伍特别是系部管理队伍的能力,才能与校级管理层很好地合作、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此,要建立健全系部组织机构,配备有较强履职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控制能力的系级领导班子,配以教学科研及日常行政管理队伍。传统体制下系部行政管理缺乏独立性,对行政管理人员要求相对较低,二级管理使系部相对独立后,要求系内各种负责管理人员能独立开展管理工作,客观上要求系部行政人员熟悉专业,了解专业最新发展,掌握专业建设内在规律及目前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素质精的管理队伍是学校高效运转的保障,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关键。校级管理层应该在时间、财力上为在岗的教育管理人员提供继续学习的保障,要注重管理者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政治素质,从而提高整体管理水平,适应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的要求。
(五)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二级管理实施的软环境
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不仅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营造二级管理的学校文化生态,为二级管理实施建立软环境。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沉淀和创造出来的精华,它是师生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物化环境及人文风貌的结晶,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水平的反映,它也是一所学校品格的象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规范着身在其中的每个人,最终也会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性文化、制度性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表层,制度文化是中层,而深层的则是以校园氛围和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对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实施学校要以先进的管理观念为灵魂,同时还需要优秀的管理文化来支撑,至关重要的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性文化和精神文化。
1.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民主的制度文化
一所学校的教育创新,本质上是包括制度创新在内的文化创新。二级管理改变了以往的集权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包括所有管理者在内的师生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观念,相对来说原有的集权管理模式的部分规章制度已经成为实施二级管理的阻碍。为实施二级管理而设立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等制度的确定应体现民主性,责权利相结合,这样的管理制度能够为校级管理者和走上系部领导岗位的专家进行科学而规范的管理提供系统的制度保障,校级管理层要从学校所具备的条件、特有的文化、从学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出发,突出本校特色,逐渐建立起民主而规范制度体系,保障每一个系部教职工依法、有效地参与系部管理,真正使系部成为责任中心。
2.建立和谐合作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从深层影响着全体师生的理想、信仰、意志、情感及行为。精神文化代表一所学校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它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成为凝聚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学校二级管理模式的推行,管理责任与权力的下移、分散,迫切需要管理者群体形成和谐合作的精神文化,这样的精神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将每个人团结起来,使他们的管理有明确的方向,塑造着每一位管理者的信念,也塑造了他们的实践方式,影响其他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因此,和谐合作将会把校级和系部管理者结合在同一种道德、理智和情感的责任心之中,有了和谐与合作,学校将会从一个组织转化成为一个共同体。
二级管理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高职院校的校级管理层应当抓住这一社会变革、转轨时期的机遇,努力创造条件创造性地实施,从而可能逐步建立自我发展的办学机制,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形成不同学校的办学风格和发展模式,努力开创高职院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美]伯顿·R·克拉克著. 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96
[2] 张烨琳.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权力运用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9).
[3][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著. 张虹译.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7
高职校二级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工作任务分析
来源: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wq 发表日期: 2008-12-30 20:05:22 阅读次数: 185
摘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我校教育模式的现状,对我校二级管理模式下辅导员一职进行岗位职责认定和工作任务分解。从“一个中心,五条基本线”分别展开论述。同时对辅导员工作中所存在的误区进行探索和交流。
关键词:高职校  辅导员   任务分解   误区
作者简介:朱梅芳(1982-),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助讲/辅导员,学士
2005年秋学期,我校开始实行二级管理。系部二级部门成立至今,从准二级管理到真正二级管理、从摸索前行到逐步走向规范,从一点一滴学习到可以分条块接受工作,从团委、系部学生工作一体化到团委指导、系部创新,都预示和证明了我校二级管理这一改革的正确性。二级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基层管理工作的必要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都是辅导员工作的直接工作方向和主要切入点。因此有必要根据高职校学生的普遍特征对二级管理模式下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做系统分析。
一、我校辅导员一职的岗位职责和特点
(一)“道德底线”教育与“能力”教育
在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稳步求发展的前提下,国家的大力支持,职校生出口的畅通,我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都预示着我校这种二级管理模式下的职业教育新结构会一步步面临新时代的考验。而二级管理模式下辅导员这一岗位的任务设置与作用将很有必要得到职业教育实践的论证和进一步确定。
从我校刚施行准二级管理到二级管理被主动推进实施的这一过程来看,辅导员工作是艰难的,压力很大。大多数人都知道辅导员岗位的工作任务可以说是杂、乱、多、累,工作没有中心,条理很不清晰。为促进学校二级管理的合理运行,我认为辅导员岗位职责的设定应该作条理性的整理和确定。从我国大学、中学、大专、中专等院校的辅导员岗位职责来看,辅导员岗位职责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班团建设及其他上级部门下达的其它工作。我认为在我校职业教育新形式下的辅导员岗位职责应有所侧重和有效揉合。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道德底线”教育——做人;一是“能力”教育——做事。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与延伸。同时,“能力”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得以维系的生命。
“道德底线”教育包括基本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能力”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本钱”,能力包括学习、交际、适应、判断、选择、参与、创新等的能力。
(二)基层性、挑战性、创新性、策略性和“非理”性
首先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基层性,它必须与学生亲密接触,走进学生生活,深入学生内心;其次,辅导员工作具有挑战性、创新性和策略性。为什么这么说呢?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我校学生的年龄大致在17岁至21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属于青春叛逆期和性格思想重要转型期,面对这样复杂的个体以及学生家长、外界就业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如何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和正确解决问题、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是具有绝对挑战性、创新性和策略性的。“非理”性,就是感性,大家都说辅导员工作吃的是一碗良心饭,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时,当你无法用情之外的东西去说服他时,更多的时候都是凭借像父爱、母爱一样的真情和出众的人格魅力去感化他,教育他。此外,我认为辅导员工作还具有比教师更多更大的教育性,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作为辅导员最基本和最实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准则。
二、我校辅导员工作的任务分解—— 一个中心,五条基本线
(一)一个中心:以人为本,高效服务
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以人为本,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应由原来的说教者、“消防员”、“高级保姆”转变为新时期的热忱服务者。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在服务者、引导者的推动和帮助下完全的体现在学生自已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二)五条基本线
1.班主任队伍建设
充分联合班主任,维护系部一级学生管理条线的畅通和有序。这是开展学生工作的最直接保障。班主任和辅导员同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基层力量,班主任主要是围绕本班开展工作。如何做到班级工作方向与学校制度方针保持一致,以及班级与班级之间有效协调,形成赶、比、超的良性循环,使系部乃至学校工作正常化和发展化,整体协调、共同发展,这就需要辅导员做好这一“桥梁”。主要形式体现在班主任例会和个别沟通交流。如有机整合统筹班级中出现了隐射性、预见性问题,及时提醒、督促;上传学生和班主任的意见和建议;下达学工处、团委统一筹划的工作部署和任务分担;以及将小集体拧成大集体开展一些有意义或有必要的集体性事务、活动等等。
2.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能有效服务班级、学生的系级学生干部队伍,锻炼一批批不断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学生,并在建设中体现阶梯性。主要工作包括学生干部的培养、选拔与教育。这一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的学生干部并不是向单位招人一样,确定后就可,或是经过短期培训后直接上岗。我们要在学生在校的整个过程中贯穿这样一个观念——学生干部队伍是一支可培养、可塑造、任何有志者都可加入的优秀组织,这一队伍的建立和运行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最好体现。
3.行为规范教育
坚持原则,规范学生行为,督促、指导学生做合格毕业生、成守法就业人。主要工作包括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和教育、社会人意识教育。也就是上述所说的道德底线教育。近年来,随着学校扩招,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校高职生普遍存在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误以为自己思想成熟,行为上轻率特别是在处理男女生交往方面;集体生活中过度体现个性特征,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秩序不理睬甚至践踏等等。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社会人意识教育是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的必备教育。它关系到学生的一生。
4.党团基础建设
有效做好团建、党建工作,为学生建立正确思想阵地,引导学生树目标、明方向。班团工作是党团工作的基础,党建工作要在团建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完好发挥。主要工作有团支部、班级建设;团籍管理;入团、入党工作的长期、稳步开展;如何提高团员意识、党员意识等等。
5.其他载体建设
当代高职学生的现状要求校方不能只局限于拥有原有的旧模式思想教育载体。我校学生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的宠儿,也可以说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下的幸运儿。如何让学生从只知享受,不知柴米贵的“小皇帝”意识中走出来,重新认识社会在变,人的个性不能压,但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的精神不能丢;如何将学生从原有职业教育不被重视,没有前途的误区中拉出来,重新树立远大目标。这些能确定学生人格形象、关系学生未来前途的教育是已经无法用枯燥的课堂、耳边的唠叨来实现了。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可以看出,人在满足基本需要层次后,强有力的归属感、安全感会逐渐占据他的所有需求。所以我们可以创造、设计、提供符合学生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看、在交流中学。比如说我们可以把“课堂”变为“活动室”,把“我强迫”变成“你愿意”,把“我讲你听”改成“你讲大家评”、把“我就是要展示个性”变成“给你创造展示个性的舞台”等等。
三、辅导员工作的几点误区
(一)经验只能作参考,要讲究方法的艺术性和个性
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很难用一二三四来理清层次,而且要想在工作中有所成效,很多时候就必须对学生个体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理解,并且在方法上要慎之又慎,即使可用经验来比对,也绝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否则会起反作用。比如说同样是两位学生动手打人,其中一人是充作他人打手,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打;另一人是因为口角之争,率性而打,而他就算心里知道错了,也不会主动承认错误。面对这两位同学,即使处罚可能相同,我们也绝不能采取同样的方法教育,要从事情的原委,学生本人的性格,问题的真正原因等等方方面面入手,用不同的交谈方式去教育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他们不是“犯人”,我们也不是“警察”,他们是被教育者,一切要站在培养教育学生的立场上。
(二)辅导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带来的优缺点
辅导员队伍当中以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居多,由于保障机制和工作经验的限制,辅导员本身心理的困惑等诸方面的原因,很多人把辅导员工作当作就业的“中转站”。年轻气盛、充满抱负的辅导员会全身心投入到学生工作当中,但由于经验的缺乏,方法的误差往往在很多时候会导致想要取得的成绩和实际取得的效果有差距。虽然如此,我们应正确看待辅导员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辅导员工作是教育事业中最实际、最前卫、最深得人心的一种。它是一种心与心的碰撞,是精神的洗礼。同时,正因为我们年轻,我们有旺盛的精力和丰富的感情,所以我们更不能浪费,要投入在应该投入的地方。只要有“爱”,总会有“爱的结晶”。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过去的经验,所以我们更会用现代主人的姿态去平等的、设身处地的和我们当代学生构筑一个“新”的教育方式,也是“心”的模式。
(三)“处罚学生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工作中我们千万不能因为教而去教,因为管而去管,因为表扬而去表扬。处罚学生、管理学生不叫教育,它只是教育中最雏形、最表面的状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正确看待学生的犯错。在我们这样的高职学校中,要让他们不犯错,可以说不可能,不让他们犯同样的错也不绝对行得通。如何看待,如何管理,如何教育,是我们的主题。记得有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辅导员最大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培养出最优秀的人,而更在于培养出天天有进步的人。
参考文献:
[1]马学敏,王洋.浅谈高校辅导员工作[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6(1)
[2]刘志红,周向群.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理念与模式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3]章生平.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前景[J].成人教育,2005(10)
高职院校实施二级财务管理探讨
来源:财会通讯 作者:翟志华 发布时间:2009-03-06
简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职院”)大多由一所或几所中专校合并晋升为专科层次的学校,或直接由原来的专科层次的院校更名而来,由于成立时间短、在校生规模小,财务管理普遍为一级管理。但目前高职院的 ...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职院”)大多由一所或几所中专校合并晋升为专科层次的学校,或直接由原来的专科层次的院校更名而来,由于成立时间短、在校生规模小,财务管理普遍为一级管理。但目前高职院的在校生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有的已不次于本科层次的院校,因此对高职院系进行二级管理的呼声较高、要求日甚。笔者认为,在校生规模较大的高职院应积极探索和实施二级管理,高职院进行二级财务管理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高职院实施二级财务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下放财权的前提是将事务决策权和执行权下放给二级系部。因此,二级财务单位编制预算时,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新的年度内学院对系部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事权处置上有无新的更进一步的授权及其程度,然后根据变化了的事务决策权和执行权提出新年度财务预算草案,供系部和学院领导参考和讨论。既不能事权大于财权,导致事务缺乏财力保障,也不能事权小于财权,导致财力过剩胡支乱花。
(二)财权使用与财权监管相统一的原则。财权下放后如何使用和管理呢?系部可能会认为既然已将财权下达给系部,哪么如何使用、何时使用、使用多少、用在何处等系部具有完全的支配权和决策权,只要用于系部学院财务部门就不应进行审核、监督和控制,也不应干预和过问。学院财务部门则可能认为,预算指标下达到系部后,系部如何使用和用在何处以及是否符合国家、学院等财务规章制度,如票据所列事项与实际工作是否相一致、票据本身是否合法与合规;何时使用、使用多少是否严重超进度使用预算。这些问题在预算执行不太严格的情况下尤为突出。一旦超预算导致预算指标提前用完,就很容易追加预算,否则就可能导致后期的事务缺乏财务支撑,影响以后的工作推动和成效。
(三)收支平衡,超支不补原则。这是一条决定财务预算成效乃至成败的重要原则。如果超支即补,财务预算就形同虚设,其实质就是“大锅饭”,还不如不实行财务预算管理。东华大学徐明稚校长的做法就是刚性执行财务预算,是否新事、突发事等由学校决定。预算是什么项目就干什么事,给多少经费就花多少钱,以钱定事,而不是以事定钱,这样财务预算才有效力。
(四)经费专用性原则。财务预算实施时,必须分项目下达,实行经费专用的原则。各项目明确用途,不得互相套用。
(五)总量控制与微量搞活原则。财务预算实施到一定阶段后,虽然仍然是分项目计算和下达,但在总量控制下,业务费用除仍然“专用”外,日常费用各项目之间可以套用。业务费用的项目设置和金额多少都应由系部自主决定。
二、高职院二级财务管理的宏观控制
第一,财务支出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即明确审批人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审批质量。
第二,财务支出审批程序。高职院发生的各项财务支出,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向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账或报账。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已是“既成事实”,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同时,这种审批模式也有较大漏洞,如一般情况下,部门负责人和单位负责人只简单翻看承办人附在报销单后的发票,而不对票据金额进行核实,如承办人预留一定金额待审批后再贴入发票,则无法弄清原委。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第三,财务支出审批的内容。财务支出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1)财务支出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2)财务支出是否符合《会计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3)财务支出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4)财务支出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5)财务支出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第四,财务支出审批人员的责任。财务支出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定期向授权领导或教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承担的责任等。
三、高职院实施二级财务管理的配套措施
其一,科学合理地编制财务预算,保证预算下达后的刚性执行。财务预算下达后,其严肃性必须得到认同,从而保证预算的刚性执行。如果财务预算下达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无法贯彻执行,其负作用将远远大于实报实销制。因此,财务预算下达后,务必刚性执行。
其二,不断增强财务审核质量,强化会计监督的作用。所谓会计监督是指会计工作人员依据《会计法》赋予的职权,将《会计法》规定的各项内容适用于具体的人和事,对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监察、督促,落实法律规定应依法办理的业务内容。会计监督是实施《会计法》唯一具体、有效的执业环节。从其范围说,它首先是内部监督但又不仅限于内部监督,同时也具有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性质。如其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各单位所取得的原始凭证决大部分是由外单位出具的,当甲单位会计人员依法拒绝接受乙单位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时,甲单位会计人员正是履行了其监督职权。无疑,甲单位的会计监督就不只是内部会计监督,其已具有外部会计监督的性质。会计人员的监督职权由法律赋予,会计人员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受法律保护。《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同时,《会计法》还明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领导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统计法行为的会计、统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由此可见,各单位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权是法律赋其权并受《会计法》保护。笔者的切身体会是,越是实施二级财务管理的单位就越应加强会计监督。
高职院校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构建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3-06
摘 要: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提出了高职院校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及其实施办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二级管理;模式构建
在对高职教育诸多的研究之中,高职教学工作管理是众多研究者共同的关注点之一。教学工作管理的核心是把教学的全部过程和内容作为管理对象,按照教学活动中所应该遵循的必然的、客观的规律,结合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管理,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以完成学校的教学计划,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文拟对高职教学工作管理问题作一简单研究,以期对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学工作者提供借鉴,并引起更多的思考。
一、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办学理念和教学管理思想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中专逐步发展来的部分高职院校,不能尽早转变办学方式,在教学管理时仍旧采用中专模式;二是一些高职院校把学生的升本人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之—·,片面追求学生升本率.背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将教学工作带人误区;三是追求学校升本,用本科的办学方式进行教学管理,并进行教学管理的实验。
2.教师队伍整体适应性有待提高。我们必须承认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并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缺陷:一是教师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比较缺乏.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二是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理念比较陈旧,很多教师对系统地传授教材知识做得较好,而对模块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运用新的教育手段等方面比较欠缺;三是缺少双师型教师。
3.教学管理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与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责任划分比较不一致的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管理责任主体不十分明确,教务处、人事处和各系对教学工作的管理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参与和介入.但是具体的职能划分不十分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权责不分、职责不明的现象。
教学管理工作责任主体的明确与否必然影响到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保证。由于教学工作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对于教学工作中一些突出问题的解决就难以真正落实到部门或人,这样不利于教学工作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发展。
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造成的。这在表面上看有些偏颇,但是,正是因为教学工作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学校和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容易脱节,学校也就缺少对教学工作全面、深刻、系统的研究,不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出合理的办学方式和办学理念;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就难以落到实处。因此,确定明晰的高职院校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并切实加以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认真分析高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要提高高职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首要的任务就是明确责任,合理界定院系二级管理机构在教学工作中的职责,着力形成院系二级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的教学工作管理模式,并切实加以实施。
1.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工作出现问题很多时候是由于职责不清,因此,高职院校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的内涵就是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院级教学工作管理的主要任务,应该着眼于落实上级教育部门的各项政策措施,并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制定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要把教务处设为校级教学工作的职能专管部门,作为学校和各系之间承上启下的枢纽,代表学校行使全校性的教学工作管理权。教务处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当好学校在教学工作管理中的参谋、助手,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学校教学工作任务,并通过对教学工作的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各系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务处规定的教学工作任务,确保系一级承担的教学任务能够及时、圆满完成。
具体来说,院级教学工作管理的职责可以进行如下简单界定:(1)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为校领导决策提供参考;(2)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负责提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原则,并据此审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3)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学校发展的专业调整和专业设置意见; (4)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统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并合理确定教学时数;(5)通过制定《教师行为规范》等各项教学规章制度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6)负责提出各类实验(训)教学和各类教学实习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性意见;(7)会同学校人事部门负责任课教师资格的审定;(8)对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并通过教案评比等手段促进教案的规范化、科学化,充分发挥教案在教师教学中的作用;(9)组织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听课,掌握教师讲课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实践能力;(10)通过座谈会、专题报告、举办辅导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11)结合本系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本系学生发展的专业调整和专业设置意见;(12)组织好期中、期末考试等各类考试;(13)制定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并根据制度审核学生的学籍变更情况和毕业资格;(14)指导各系教学工作的开展;(15)协调好学校其他各个校级相关部门,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以形成良好的教学工作格局。
系一级教学工作管理职责,主要就是要落实好院级教学工作管理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并结合本系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1)落实学院和教务处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2)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和本系师资队伍发展规划;(3)合理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4)制订各课程教学大纲并组织实施;(5)落实教学任务,组织好日常教学工作并进行检查;(6)组织并指导学生选课: (7)依据学籍管理制度具体办理学生的学籍变更手续并组织毕业资格的初审;(8)负责制定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切实搞好实践基地建设。(9)组织好本系学生的实践(训)和实习教学工作;(10)制定本系教学改革规划和实施办法,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 (11)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开展教师讲课评比等各项活动,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2)积极深入学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讲课情况的评价,并作为对教师进行考核的依据; (13)切实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加强对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关心,帮助教师解决好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2.转变观念,统一思想。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建立后,要真正付诸实施,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转变观念,统——思想。要通过多种形式,使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人员能够彼此清楚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所应承担的职责,认识到彼此之间只是分工不同,但工作目的都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院级教学工作管理部门人员不能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要以平等的态度与系级教学工作管理部门人员和谐相处,系级教学工作管理部门人员则应积极配合校级教学工作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不能有自行其事的思维方式。
3.齐心协力,务实工作。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确定以后,管理人员就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任务。特别要注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明确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作用,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管理;二是积极开展教学工作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三是彼此之间理顺关系,理清思路,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思考本职工作,确保上下联动,共同把工作做好;四是务求实效,讲求效率,开展扎扎实实的工作,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五是对于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中的重大问题.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部门都要密切关注,共同协商,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对策措施,并努力探索实施的方法和途径,确保教学工作不断发展。
4.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正如前文所言,在长期的“大一统”的管理模式之下,一旦真正建立院系二级教学工作模式,其实施必然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立即就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并最终形成教学工作管理的良好格局,必须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制定相关的制度,从机制和制度上为这——模式的运行提供保障,重点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形成院系二级财务预算管理体制,使各系拥有相对独立的经费管理权,调动各系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制度,在师资的引进上必须人事、教务、系三方配合考核、商议后提出相关意见交院领导审定,使各系引进的教师更能够适应本系教学工作的需要;三是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教学工作管理人员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用人机制.调动教学工作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四是要建立监督机制,对于二级教学工作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切实保证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五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不按照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正常开展教学工作管理的人员追究责任,特别是对教学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损失的,更要从严处理。
5.优化队伍,提高素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要对教学工作管理人员进行基本的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明白各自在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工作职责,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管理的重要意义,恪守职业道德,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管理任务的完成;二是学院和系要大力支持两级教学工作管理人员的工作,为他们营造一个团结和谐、彼此合作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学工作管理的正常开展;三是要努力建设专家型教学工作管理队伍,在用人时要努力把掌握教育规律、有教学工作管理经验的人选到教学工作管理岗位,同时,还要通过脱产学习、在职培训、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开展传帮带等手段,大力开展对教学工作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制定详细完备的培训计划并认真实施,明确培训的目标和任务,努力提高教学工作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四是积极支持教学工作管理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对于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提高理论水平,以指导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五是教学工作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把自己当作教师、学生的服务者,全心全意提供服务,实现教学工作管理由管理伺服务的转变,这也将有助于理顺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人员的关系,促进教学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吴静.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宏观调控实现方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5期.
[2]武钢,二级教学管理中几个问题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3]钱国英.论二级教务管理在教学质量体系中的作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刘锁娣.浅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体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
[5]郭必裕.对校院二级管理中院属职能机构设置的探讨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6]伍超.普通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浅谈高职院校实践环节教学二级管理模式的构建
来源: 作者:张晓松 发布时间:2009-03-06
摘要:实践环节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职教育存在的理由与特色所在,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实践环节教学的重要性,并根据笔者所在院校实际,构建了高职院校实践环节教学采用的二级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  二级管理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就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技术的属性,其主要特色在于它以培养技能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实践环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和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关系高职教育目标实现和个性体现的重要方面,如何发挥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效能,搞好高职院实践环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1.高职院校实践环节教学的重要性
1.1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任务,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而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是离不开实践环节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学是把握高职教育本质,突出人才特色的重要方式,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
1.2提高综合能力的需要。高职教育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教学,学生通过实践环节教学可以获得更多的接触社会、行业生产一线的机会,既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业务水平,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学生对社会,专业,职业岗位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实际工作锻炼,直接体验工作环境,受到职业规范和方法技巧的熏陶,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全面提高,有效促进高职教育办学质量。
1.3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根据我国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基础理论教学应围绕培养能力来展开,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为实践能力培养服务,实践证明,高职教育的实践环节教学是联系理论与实际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形成岗位特色要求的一种教育过程,通过实践环节教学,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把抽象理论的知识点变得具体直观,学生容易理解,牢固掌握,并能加强动手能力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得以提高。
2.构建高职院校实践环节教学二级管理模式
实践环节教学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不同的专业采用的形式也有很大的区别。主要的形式有参观、见习、实验、集中实训、设计、大作业、顶岗实习等等。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实践环节教学管理较为松散,主要采取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实践活动结束交一份实习报告,实践环节教学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建立以院、系二级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热点,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试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真正实施管理重心下移,明晰职责,分级管理。保证校级管理整体性、协调性的前提下构建以系部为基础,科学、规范、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模式。为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理顺院系二级管理关系,设立就业处、教务处和系部管理相结合的实践环节教学二级管理模式显得更为重要,具体采用如下对策。
2.1实践环节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通道——就业处。实践环节教学工作服务于市场经济的目标,主要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学院配备专职人员设立就业处专门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同时调研市场、行业需求,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为实践环节教学提供全面、新颖、快速的市场人才需求信息,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针对地方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要求,兼顾职业针对性和适应性,将市场、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融入到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中,为教务处和各系部制定高职教育实践环节教学方案中提供信息依据。
2.2实践环节教学中搭建管理的平台——教务处。首先,学院通过教务处加强对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指导和规划,根据就业处提供的市场需求信息,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出发,组织制定校内外实践环节教学原则与实施方案,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和技术方法,组织引进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项目。其次,教务处以建立新型的多元化实践环节教学模式为指导思想,会同各系部明确各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在实践环节教学上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及最低学分,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围绕专业拓展的需要,设置易于开展、企业急需的课程,增设各类技能训练的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择业取向自主选择课程,以达到学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学校满意的共赢格局。再者,在整个实践环节教学中,教务处的职责还包括起草协议、组织实践基地挂牌、联系实践单位与系部座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协调各系部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检验校内外实践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明确系部、指导教师、学生在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职责,从而形成一套有效的产学研运行机制,确保实践环节教学有序开展。
2.3实践环节教学中构造特色的载体——系部。
2.3.1拓宽实训教学场地。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是实践环节教学实施的重要的场所,是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功能齐全,条件优越的实训基地是必须的,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训场地紧缺,设备陈旧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系部可以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合理规划校内实训场地,加大设施投入力度,统一组织管理,突出实训过程的仿真性,创设真实职业环境,以体现实训教学中内容安排的综合性,技术领域的先进性。
2.3.2构建实践环节教学师资队伍。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学院除了需要具备完善的实践环节教学硬件外,各系部更要建立一支有丰富实践环节教学经验、较深理论功底、过硬操作技能的一专多能教师队伍,构建懂“理论”会“实践”双师型优秀教师资源库。
2.3.3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各系部结合本系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根据教务处提出的实践环节教学原则与方案,系部加强教学环节的组织,对实践环节教学进行严格管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一方面提高实践课的效率,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其中规章制度、管理条例主要包括建立指导教师岗位职责、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守则、实训基地管理条例。
2.3.4建立实践环节教学考评机制。系部要建立指导教师教学考核和学生实践活动成绩评定的考评机制,以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考核主要考核指导教师,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反馈评价、本系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检查小组评价、教务处实践环节教学检查组反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践活动的成绩评定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多样,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2.3.5延伸实践环节教学内涵。实践环节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色,检验实践环节教学成果,让学生实现“一书多证”,是教学过程是关键环节,为此,各系部要充分与各类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把专业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使学生通过实践培训获取相应的多种职业资格证书。
3.结束语
实践表明,实践环节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理顺二级实践环节教学管理体系职能,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硬件建设,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才能形成办学特色,促进学院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学坤.浅谈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J].高职教育,2005(9)
[2]元传伟.高职高专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4(12)
[3]徐华芬.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应落到实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高职院校财务二级管理的对策探讨
来源:www.chinaqking.com 作者:文/程红平 发布时间:2009-03-06
摘要: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更需要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几个财务管理问题,提出了系列应对对策以供探讨。
关键词:分级管理  会计委派制  内部控制  财务风险
0 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的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竟争,作为办学后盾的财务管理也甭现出了不少问题,如财务管理机构不统一、预算执行难、贷款筹资难等问题,如何管好用好有限的资金,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成为高职院校当前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现状
1.1 各级财务机构管理不统一,自成一体,各自为政 许多高职院校是在原专科学校或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合并晋升而形成的,通过近几年的扩招,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出现了分院、系部、后勤集团、校办企业等诸多二级单位,为便于核算,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但是存在以下缺陷:上下级财务机构之间没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管理脱节,只有经费领拔关系,没有统筹管理关系;二级财务核算不统一,如报账审批程序、报销标准、报表内容等,自成一体、五花八门;二级财务管理缺乏内控制度约束,为了小集团利益,隐匿收入、虚列支出、私设“小金库”现象屡禁不止。
1.2 预算编制不科学、执行弹性大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没有科学的预算管理观念,具体表现为: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预算编制透明度不高,各部门经费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可比性;重编制,轻执行,预算执行弹性较大,预算执行进度没有控制,对预算执行结果缺乏奖罚机制。
1.3 财务管理缺乏风险意识   由于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评估指标有着严格的标准,为了达到评估要求,高职院校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建、买地、购置设备、引进人才等,这种外延式的扩张,一方面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规模发展,另一面也导致了高职院校的过度负债,贷款缺乏风险管理和控制。
2 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2.1 创新财务管理体制,推行与二级院系单位垂直的财务管理体制。具体内容是:高职院校一级财务机构向二级院系直接派出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二级会计机构与二级院系等部门分离,脱离原有的隶属关系,独立于二级部门之外,工资报酬、福利待遇等由一级财务机构据考核结果发放;二级会计机构作为一级财务机构的派出机构,由一级财务机构直接管理,独立行使高校会计核算监督和管理权,各派出机构不得侵犯二级院系因履行本身职责而应当享有的事权和财权。这种管理体制有以下优点所在:
首先,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可确保一级财务机构对二级会计机构的统一领导和监督,执行统一的会计政策,这种机构管理体制兼有“集中管理”、“分级管理”和“会计委派”的三重特征,可防止各二级院系单位自搞一套,独立王国。二级财务派出机构要充分尊重二级单位的既得事权和财权,不得干涉二级单位正常的经济活动,对发生的重大财务违纪违规行为要通过报告制度及时向一级财务机构反映。其次,这种垂直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对高职院校二级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系统监督。当前,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高校“小金库”问题,就是一级财务机构监督不力致使二级财务机构有了可趁之机,截留收入、私存私放、乱发福利、虚列支出,甚至连上交的收入金额都不及“小金库”之多,久而久之,恶性循环。 第三,这种派出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执行会计监督的权威性。教育部专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进一步强化管理、坚决制止“小金库”有关意见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坚决制止“小金库”,对二级单位要推行会计委派制,加强对各二级单位的财务管理。
2.2 建立经济责任制度,不断提高经济行为合规的程度。只有制定科学严谨的审核流程,使经办人、证明人、部门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分管财务的领导、单位负责人等各个环节的人员有明确的报销审核(批)流程,逐一审核,通过每个环节的严格把关,为分管财务的领导、单位负责人的最后审批提供保障。各层次的审核责任划分是:经办人、证明人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经济事项负全部责任;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对不恰当的经济行为有权拒签并可以提出批评,对性质严重的还可以向纪检、监察等部门和单位最高负责人汇报,对本部门审核通过的原始凭证负责;当财务负责人对不恰当的经济行为提出不同意见时,分管财务的领导或单位负责人持否认态度仍坚持原签批意见的,对所批意见负责。
2.3 强化预算管理职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预算是整个学校财务工作的核心,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发展能力,也直接影响到预算的执行。为了保证高校预算的良好执行,必须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制定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把高校的全部收支作为预算统一管理的对象,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和管理要求,在编制支出预算时,要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不编赤字;人员经费按编制,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须论证”的原则。强化收支两条线,各二级单位的自筹收入均应纳入学校统一预算,制定一套有效的收入上交和经费返还的的制度,综合全面地反映学校整体财务收支情况。
2.4 建全完善内部控制度,提高风险预警机制,防范财务风险 第一,强化财务管理职能,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立以大额资金流动集体决策、常规资金支付授权审批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相互牵制的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建立严格的对外资制度决策制度,对重大的投资项目,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专家评议、集体讨论决策;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明确经济合同的签订权限和程序,做好经济合同审查、登记、备案的管理工作,防范由合同引发的经济纠纷和财务风险,有条件的可聘请法律顾问;第二,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防范财务风险。要加强贷款管理,建立贷款资金风险防范机制,认真研究贷款项目的资金结构,以资金成本最低的标准来制定资金使用方案,合理安排贷款本息的偿还时间和额度,并建立贷款还款准备金制度,硬性规定还款准备金不得挪作他用;要避开独立法人主体易出财务失衡的缺陷,加强校企合作,在技术合作的基础上吸收有实力的企业资金;要充分利用国家助学贷款,积极催收学费,解决学生欠费问题。
2.5 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对财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客观地监督和评价 许多高职院校是在原专科学校或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合并晋升而形成的,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有的高职院校几乎没有内部审计机构,有的在财务机构内部下设一个兼职内审机构,有的才刚刚设置。近几年随着教育界商业贿赂、挪用公款、巨额“小金库”等现象频频曝光后,许多高职院校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引起了重视。因此,内部审计机构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起到监督和督促作用,要对学校所有的财务收支活动都进行监督检查,同时要建立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和反腐倡廉工作结合起来。要运用先进的内部审计工具如审计软件,要运用多样的审计方法,尽量地使内部审计工作前移,加大事中审计、后续审计的力度,并作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由于财务部门一般很难发现本部门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就可以运用内部审计部门作出的审计结果,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修订办法,这样财务管理工作就日趋完善了。
参考文献:
[1]张钰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之我见.现代审计与会计2008(4).
[2]王良驹.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理念更新.教育财会研究.2006(5).
[3]赵丽洪.对高校资金运作中财务风险管理的设想.会计之友.2007(1).
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 构建高职院校“系本管理”模式
来源: 作者: 许 峰 发布时间:2009-03-06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1)
摘要:本文主要从学习型组织创建的角度,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来 “系统思考”分析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诸因素,构建一种在院系二级机构设置下,管理重心放在系一级的“系本管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模式。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高职院校;系本管理
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一直伴随着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对抗和消融。特别是发展迅猛的高职教育,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对于众多由改制或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如何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使高职院校的人、财、物充分发挥效能,达到办学质量和效益最优化,至关重要。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实际上要面对两种管理,即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若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太过,必然会影响教师从事学术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各系的权力太大,任由学术权力发展,又会助长分散主义。所以求得这两种权力的结合的最佳方式,乃是管理模式尚处于探索状态下的高职院校建立合理适用的内部管理体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出现,高校管理呈现出: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内部实行分权、分级管理,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立法化和人本化、个性化,学术与行政的决策依靠专家小组等特点。本论题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基础,尝试运用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Peter Senge) 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介绍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来 “系统思考”分析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诸因素,以期建立一种在院系二级机构设置下,管理重心放在系一级的“系本管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模式。
1  构建“系本管理”模式的必要性探析
1.1       现行高职院校管理存在弊端,需要探索一种合适的内部管理模式
1.2       现行高职院校管理存在如下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
(1) 对系(部)管理重视不够。部分学校的校级管理机构庞大,基层管理力量薄弱,形成了教学管理的倒三角,导致管理职责不明,任务难以落实。
(2)理想中的高校直线——职能制不能实现,各职能部门对系一级的实际管理造成多头领导,政出多门,令系领导无所适从,工作扯皮,效率低下。
(3)经验管理模式。大多数系(部)的主管领导缺乏管理尤其是教学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对教学管理往往是照着文件办,凭着感觉走,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层次上,没有权变思想,过度迷相信科层制的管理效率。而高等学校存在松散连接的特点,若只机械化地按科层组织结构来管理,就会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应该采用强调配合、协作、参与和共同努力等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
(4)缺乏激励机制。系(部)管理工作内容多、广、杂,工作成绩不易量化,可操作性差。而系一级领导在招聘、工资分配、解聘等方面决策权很少,考核、奖励不能到位,不利于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存在需要探索一种更合理的高校内部管理模式。
1.3 “系本管理”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发展迅速,大约已占到高校规模的半壁江山,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建设都将产生重要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实行“产学研结合”,而实行产学研结合,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广泛深入社会调查,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结合实际,培养实用人才。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均是按专业来划分的,培养的工作最终也只能落到系(部)。突出系(部)的本位管理,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和工作实效性,就要求高职院校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创建一种重心在系的内部管理模式。
鉴于以上原因,特别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出现,更是引发了高校管理思想的转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构建具有实效性的管理模式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快速发展面临“成长上限”难题的有效途径。
2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出现引发了新时期高校管理思想的转变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1990年由彼得.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提出了使组织迈向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技术。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于是人们将目光汇聚于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焦点上。许多企业运用学习组织理论管理企业,收益颇大。其中“系统思考”是彼得.圣吉在其老师佛睿思特创造的“系统动力学”基础上简化而成,注重深入思考复杂变化背后的本质——整体动态运作的基本机制。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只是社会中的系统之一,而学校中各个单位又可看作一个个小系统。从整体上把握各子系统的关系,理顺各子系统的权重系数,特别是对于系一级的管理,既敢于放权,又要从整体上把握要合理放权,找出系统的动态平衡点,全面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英国学者Southworth于1994年发表一篇名为《学习型学校》(The  Leaning  School)的论文,他指出“学习型学校”应具备下列特征:(1).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2).个别教师应是不断的学习者。(3).鼓励教师和其它同仁共同合作或相互学习(4).学校为一学习系统的组织。(5).学校领导者应为学习的领导者。该论文将学习型理论引入到学校的管理中,但对具体如何创建未作详细论述。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出现和完善引发了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思想发生了如下方面的转变:
(1)由重视学校的功能管理转到重视学校的效能管理。
(2)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重视学校的整体优化管理。
(3)由重视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以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4)以强调管理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建设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多变的管理。
(5)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发展趋向是科层、市场和学习团体的管理机构有机结合。
3、 “系本管理“模式的构思
结合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当前高校管理的发展趋向,可对“系本管理”模式作如下构思。“系本管理”是指在合理和适度放权的基础上, 实施院系二级管理,管理重心放在系一级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模式。即从管理体制上把原来属于学校职能部门的一部分决策权下移, 不断增强系一级的职能, 强化其在二级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地位。为此,高职院校应统揽全局,善于进行“系统思考”,整体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构建。
3.1  学校——简政放权, 重心下移
系级教学单位既熟悉学校的基本情况, 又了解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因此, 在学校大政方针既定的前提下, 由系来处理自己的各种事务,比学校或职能部门来处理, 效果会更好; 如果权力都集中在学校及其职能部门, 那么系只是被动执行的一级机构, 就无法发挥系这一资源优势的作用。为此, 学校要简政放权, 把管理重心下移, 赋予系级教学单位在人事、财务、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工作等方面部分独立自主的权力, 使其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工作自由度。如将制定系发展规划, 争取办学经费, 编写各类计划(如经费预算、人员编制等) 等职能下放给系, 而机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要从学校某一方面权力的代表者、执行者转变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建议为学校领导决策服务,为系级教学单位服务, 以及适当地对系一级进行监督和协调。
3.2  系——转变职能, 突出本位管理
“系本管理”模式下,系一级单位管理职能得到加强,在制定本系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培养计划、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规划、教学计划和确定考试方式,提出聘请任课教师名单, 提出招生(专业大类) 计划, 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面具有主动性,要着重在规划、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管理措施的落实上下功夫。扩大各系办学自主权, 对推动教学改革, 挖掘教学、科研潜力, 增加学校收入将起到促进作用。第一, 扩大了各系权力的同时也加大了各系的责任, 明确了各系的利益, 并使三者紧密结合, 因而有利于各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各个系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协作局面的形成;第二, 因学校拥有各系主要干部任免权、经费支配权、规章制定和工作监督考核权, 因而可以避免工作中心的分散; 第三, 实行各系工资和补贴总额包干与目标考核相结合, 可以防止各系偏离正确办学方向, 保证教学、科研、开发等同步发展; 第四, 由于权力下放, 使学校精简机构, 减少冗员, 转变机关职能, 加强宏观决策, 提高办学效益成为可能。学校应根据每年的整体发展规划以及各系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来确定各系当年教职工总编制数、各类人员职数, 并制定各级人员的任职条件。在定编范围内, 各系依据学校有关规定评聘各级教师、技术人员、工人和系副职以下干部,安排教职工工作, 确定各系的人员编制。在经费的分配上, 依据各系的在校生人数, 按一定的比例分配, 实行各系工资和补贴总额包干和管理费用包干, 保证系对计划外经费的使用权。
3.3  教研室——面向基层, 明确权限
教研室是系下属的以教学、科研为主的基层学术管理与执行机构, 主要由某一学科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教研室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抓好教学和学术工作, 充分发挥学术权威在学术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其权限主要是: (1) 负责组织实施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实施教学计划; (2) 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 并承担学院下达的其它任务; (3) 在系的总体规划指导下, 提出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意见; (4) 决定教师及职工的考核等级, 对教职工的聘任、教学计划的制定、职称晋升提出建议。
4  确保“系本管理”的运行机制
4.1  系主任负责制下的领导者新角色
系主任要在学校的党委和行政领导监督保证下,独立自主履行职能, 完成学校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 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全系的教学、科研、财务、财产、人员聘任、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但在“系本管理”模式下,领导者首先应是设计师,他对本系的发展愿景和各阶段目标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胸有成竹,而且他构建的系组织可成为每位成员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家园;其次系主任应成为共同愿景的仆人,永远坚信并号召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奋斗;系主任还应成为组织成员的教师,可帮助每一位成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对系统的了解能力。只有这样,系主任才能保证系各项工作开展的活力源源不断。
4.2  建立共同愿景,实施目标管理
学校应凝聚异见树立共同愿景: 可通过各种渠道先让成员提出个人的愿景,经过深度汇谈与讨论之后,凝聚为学校的共同愿景;同理,可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系一级共同愿景。在共同愿景的感召下,可具体实施目标管理: 一是学校对系实施目标管理, 二是系的管理也应以目标管理为主。学校对系从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即系提出每学年度及一个时期改革和发展、教学、学科(专业)建设、科研、产业、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等方面所要实现的目标, 经过学校领导、学校组织的有关专家委员会加以论证确立。学校考评系的工作, 就以其是否实现目标为标准, 甚至是惟一的标准。至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除非有重大事项,学校一般不对系进行行政干预。
4.3  建立系列配套制度
学校要出台系列规章制度,在人事权、财权等方面明确系级教学单位的职责和权限,以确保以系为中心的管理机制的运行。同时,要建立相配套的约束机制,在政策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 使各系不偏离学校的中心, 以保证这一机制有序运行, 健康发展。
4.4  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
考评对于实施目标管理来说更加重要, 是衡量目标管理或放任自流的一个分水岭, 也是分配、奖惩的依据。实施以系为中心的校内管理体制, 无论是学校对系或是系对师生员工, 都需要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考评制度。
系的考评制度,要对不同类型人员实施不同的考评标准, 全面实施各类人员职务、职称、职责条例。如对教师的考评,可建立发展型教师评价体系。在确定每学年完成的工作量、思想政治要求基本前提下, 对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要在教学业绩,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 获国家、省部级等奖励, 科研经费, 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考评结果要与晋级、奖惩、岗位津贴挂钩。考评体系的建立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把评价当作是一种激励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学校在进行发展型教师评价时,必须注重一系列基本的指导原则:(1)评价是合作的过程,评价者与受评者之间应保持积极的气氛;(2)应加强评价的诊断性和建议性,淡化判决性,体现激励学习、促进发展的评价宗旨;(3)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应公开;(4)重视教师自己的个人评价,让教师能以积极的态度评价自己。
4.5  营造学习环境,以人为本,为团队注入活力
学校和系应在工作过程中营造学习环境,使教职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教职工系统性思考的能力,要求教师看待问题要多从整体性、全面性方面考虑;汇集学校教育问题分组学习,要求教职工善于从自身日常工作中去发现问题,并对问题加以分类,对课程、教材、教法、或与行政体制等有关的问题要全面性的提出,学校及系要为成员提供进行团队学习和讨论的机会;倡导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要求教师善于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自我超越和快速成长,从而推动系和学校持续和谐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0.
2.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3.邱昭良.<<何谓学习型组织>>[J]. www.cko.com.cn,2002-04-17.
个人简介:许峰(1973-),河南唐河人,武汉大学在读研究生,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高职院校推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认识与思考
来源:中国知网   作者:方飞虎  时间:2008-02-26
摘 要: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既是高职院校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有其基本要素,同时,高职院校实施院系二级管理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并推行院系二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校情、循序渐进,合理界定职责权限、科学设计实施方案,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基本要素;推行措施
本文系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2006 年度院级课题《 高职学校院系两级管理研究》 (WX2006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方飞虎( 1963—) ,男,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主任、副教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税务、财经法规和会计教育等。
院系二级管理指高职院校在院系二级建制的基础上,赋予系部一定的职责,并根据职责的需要将部分人权、财权、物权下放,将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变为以系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使系部在学院总体目标、原则的指导下,拥有足够的权力和利益,使其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的背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和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系部建制已逐步确立,探索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也随之提上议事日程。
(一)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提出的理论依据
系统层次性原理是院系二级管理的思想基础 系统理论认为:“ 管理者面对有限的资源和约束条件,只有采取结构重组和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科层管理理论则提出了按职位分类、权力分层、法定资格、委其责任等观点。院系二级管理正是既要求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设置教学科研单位,又要求以目标为导向,对职务、责任、权力和利益进行合理配置的管理体系。
管理层次论是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直接依据 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系统之间的运行能否有效,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分清层次。同一层次的各子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应由各子系统自身完成,只有在其不协调或发生矛盾时,才由上一层次进行调整。具备一定规模的学院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分清各层次的功能,明确各层次的职责,才能实施有效管理。
管理效益论是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目的依据 管理的目的是把管理对象中各个要素的功能统一起来,从总体上加以放大,使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使管理工作能够提高管理绩效。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就是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把学院整体工作目标逐层分解、展开,并逐层下放目标管理的自主权,达到“降低管理重心、缩短管理跨度、避免相互推诿、提高管理效益” 的目的。
(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的实践依据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的需要 教育部 《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强调:“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院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高职院校只有建立起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和职业教育领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不能只停留在学院层面,应该深入到系部、教研室、课程组,建立起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将责任落实到系部,并赋予相应的职权,充分发挥系部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是适应规模办学,加强有效管理的迫切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迅猛发展,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不仅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校生规模为 4000~ 5000人的院校已非常普遍,规模为 6000~ 8000人的院校也为数不少,有些学校甚至已超过万人。要管理这种规模庞大的学院,一级管理体制无论是在管理力度上,还是在监控力度上都难以做到。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
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是转变观念,培育高等教育氛围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多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传统的中专办学模式根深蒂固。然而,与建立大学氛围密切相关的因素,如管理理念的形成、学术权力的行使、学科研究的开展等均需以二级管理体制为依托。纵观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演变,无一不建立在有效运行的院系二级管理基础上。这些都使得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成为必然。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基本要素
明晰管理层级  西方学者认为:“不管院系的自主权的精确范围是什么,这种自主权的存在使每一个大学成为一个‘ 联邦制式的结构,而不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系统’ ” 。高职院校实施院系二级管理,既要符合科学管理的原则,又要符合教育的自身规律。二级管理的关键是要使办学自主权进一步下放,即改革内部管理层次和权力分配结构,调整学院机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内容与权限以及系部的权限范围,促使管理重心下移。
优化资源配置  系统理论强调“整体是管理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优化是管理最终的目标” 。对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组合和整体优化,是高职院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时,应将办学资源配置的主体由“ 学院化” 转变为“ 系部化” ,使办学资源配置方式从 “ 计划性”转变为 “ 市场性” ,最终使资源配置与教学活动充分接近。除此之外,还要使系部成为支配办学资源的主人,充分调动系部开拓资源、合理配置资源( 追求效用)、充分利用资源(追求效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院对各系部的资源配置应起到导向作用,即以市场机制、扶助优势特色为主,以宏观调控、平衡协调为辅。
实行目标管理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管理效率,激发办学活力,调动教职员工尤其是系部办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突出重点,强化考核,实施目标管理,这是实现二级管理的重要保证学院的管理方式应由具体管理转变为监控管理,管理手段应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
建立评价机制  建立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实现二级管理的必要手段,对于实施目标管理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评价机制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学院对系部的考评机制;第二,系部内部的考评机制。考评制度不但要有量的考评,更要有质的考评,不能简单地按同样标准进行“ 好” 、“ 一般” 等定性分级,要对不同人员实施不同的考评标准。考评结果应与晋级、奖惩、岗位津贴等密切挂钩。
改革分配制度  推行院系二级管理,要对经费分配和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充分激活办学因素,提高内部发展动力和办学活力。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系部管理权限的落实,是实施二级管理的保证。
推行院系二级管理面临的挑战
管理能力的挑战  随着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学院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等职能部门的许多管理职能及权限下放到系部,系部由管理客体演变为管理主体之一,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使得提高管理能力成为燃眉之急。新的管理模式赋予系部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长期习惯于服从院领导的系部而言,如何利用这些权力妥善地进行全面管理还要有一个不断学习、培训、提高的过程。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现有管理人员缺乏高等教育和大型学院管理经验,使得处于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与教学资源相对滞后矛盾漩涡中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受到了极大挑战。要使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有效运行并发挥积极作用,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系部组织机构,培养、配备有较强履职能力的系部管理人员,还需要学院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宏观控制能力。
管理权威的挑战  改革管理制度,首先要求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境界和价值观,这是二级管理能否真正实现的内在思想基础。权力下放、利益调整、角色转换可能会使行政职能部门感到权力被削弱,管理权威受到挑战,产生失落感。这就要求学院行政职能部门必须更新观念,转换思维方式,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管理习惯与管理定势,把思想统一到“ 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提高管理效能” 上来,始终遵循“ 为学院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 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管理思路的转换、管理职能的转变以及管理方式的转型。
管理风险的挑战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使得某些权力被下放到系部。如果职责不明确,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则可能出现失控现象,使得系部管理的道德风险急剧加大,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的现象,降低学院的号召力和整体凝聚力。
有效推行院系二级管理的思考
(一)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谨慎行事,逐步推进
高职院校由一级管理走向二级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集权管理模式向分权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权力下移是高职院校实施院系二级管理最为重要的一步。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要在综合考虑学院特色、师生规模、专业设置、机构设置、管理人员数量与素质、管理制度、管理经验、大学理念的形成等因素基础上,结合系部建制的现状,借鉴成熟模式,遵循权力下移的渐进性原则,制定出实施方案,逐步推进。如果脱离高职院校自身情况,照搬普通高校“ 校系二级管理” 的成功经验,不仅无法收到预期效果,还会使人们对这种模式产生质疑。另外,期望一步到位、迅速实现二级管理模式的思想不符合实际情况,容易造成虽有二级管理的框架,但无法有效运行和发挥功效的结果。
(二) 合理界定职责权限,科学设计实施方案
实施院系二级管理,首先必须制定院系二级管理规程,明确系部与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等职能部门之间的责职与管理权限。学院的主要职责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确定必要的机构设置,制定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筹措办学经费,负责校园基本建设,扩大对外交往,加强协调、考核评估与监督管理等全局性工作学院应设立精干高效的职能部门,其职能应从单一的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管理与指导、参谋与协调、服务与保障、检查与评议、监督与评价为主。系部是学院内部的二级办学管理实体,学院应加大系部在组织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权、人事权和理财权。学院应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院系的责任与权利,建立健全相应的宏观调控制度,尤其是政策上的导向与控制,使系部不偏离学院的中心工作,使学院能够对系部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
(三) 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发挥考核导向作用
权力没有监督和约束,就会失控,并且滋生腐败。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仅仅依靠管理人员的道德情操和自我约束力不符合管理原则。监督管理约束机制是实现二级管理的重要保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并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第一,进一步健全财务预决算制度。第二,建立并完善学生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第三,构建行之有效的二级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第四,建立系部内部考核管理制度。
(四) 坚持和谐发展原则,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处理好学院与系部的关系 在学院和系部的关系上,应坚持学院和系部分工协作的原则。学院作为教学主办者,行使宏观管理权;系部作为教学承办者,行使微观管理权,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管理。系部相对独立,自主办学,在内部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财务预决算等问题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逐步建立自我发展的办学机制。
处理好学院与职能部门的关系 在学院与职能部门的关系上,应坚持适度集中和分权管理原则。学院主要负责影响全局发展建设的问题,如学院发展规划、校园建设、院系及专业学科调整、学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确定等;各职能部门负责行使专项教育管理权,如教学日常管理、科学研究、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等。这样,学院便可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研究涉及学院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
处理好职能部门与系部的关系 在职能部门与系部的关系上,应坚持条块管理原则。职能部门应在其职责范围内行使管理权力,系部应接受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并向职能部门反馈一线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学院应协调职能部门与各系部的关系,按照条块分割的原则进行权力分配。
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学院发展,实现学院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办学目标。但也要看到,与其他改革一样,管理体制改革也是一个权力利益再分配和再调整的过程,涉及诸多部门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学院的稳定大局。因此,在推行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妥善安排。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照顾到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维护学院的稳定,将不良效应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院系二级管理是使高职院校面临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的新生事物。我们要认清形势,改变观念,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努力探索高职院校推行“ 院系二级管理” 的最佳模式和经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云海.实施校部二级管理构建学院管理新模式 [J]. 中等职业教育,2005,(6) .
[2]戴娟萍.高职院校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之管见[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
[3]杨泉良.对高职院校“ 校系两级管理” 的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
[4]刘锁娣.浅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体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9) .
[5]伍超.普通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 5) .
[6]郑能波,吴中平.略论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 9) .
[7]骆利民.高校实行二级管理的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 3)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运行现状与发展策略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近十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以往的中专教育。高职院校只有变革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与有效实施二级管理体制,转变学校管理职能和角色,降低管理重心,充分调动院(系)办学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发挥院(系)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和管理功能,才能真正提高高职
院校的管理效能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运行状况
(一)二级管理实施与运行的基本成效
1、二级管理组织结构初步变革。建立与实施二级管理之后,高职院校初步形成了学校、院(系)二级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初步改变了校、院(系)两级组织的组织管理职能,建立起院(系)的二级管理组织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二级教学、科研和人事组织结构模式。学校层面侧重于宏观战略发展的决策,制定政策,配置教育资源,并通过监督、评估和提供服务等宏观调控手段对院(系)进行管理。院(系)主要负责实施教学科研计划、进行课程建设、开展科研活动等事项并享有相应的权力和利益。
2、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效能有所提高
众多高职院校的实践表明,实施二级管理能够明确校、院(系)各级部门的管理职能,减少组织管理的幅度和层次,节约管理成本,有效地利用和整合两级组织的教育资源,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效能。实施二级管理后,院(系)逐渐成为具有教学、科研、人事等多种职能的实体性机构,能够独立承担起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相关职能,提高了院(系)工作的积极性和效能的发挥。与此同时,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规模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发展。
3、专业整合,院(系)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在二级管理体制下,校、院(系)分工负责、各司其职、职权并重。学校职能开始由过程管理逐步转向目标管理,院(系)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师资配置、学生管理等方面有较大程度的决策权,从而能够有效组建专业群,促进新的专业的建立和发展。同时,院(系)依据所赋予的办学与管理自主权,对外面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面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内依据教学、科研与学生发展与就业的实际需要,积极进行专业调整、教学与管理的改革。实现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产学协调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二)二级管理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剖析
1、二级管理机构责权不明
责权相适应是重要的管理原则,也是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的基本保障和要求。在调查和访谈中,一些院校的院(系)负责人比较普遍认为二级管理难以有效的实施,主要问题表现在校、院(系)各部门的基本职能没有明确的划分,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与院(系)在职能上存在过多的交叉和重叠,学校过程管理仍然过多地集中在校一级和职能部门,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以致造成学校与院(系)的责、权、利有分离的现象。
2、二级管理运行机制不顺
高职院校的运行机制是指学校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以及与本系统运行密切的其它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影响着学校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发挥。从调查情况来看,一些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表面上是建立了二级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形无实,基本上沿用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其内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这种管理机制似乎还是行政运行机制的一种延伸,既没有体现高职教育规律所隐含的管理特征,也难以体现学术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权威性和认同性。
3、内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需要重新调整和分配学校两级教育资源,这实质上是调整高职院校资源的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和提高办学效率的问题。近年来,高职院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把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到学校的硬件建设上,投入到校级的建设和管理之中,院(系)的教学与科研设施建设滞后,造成院(系)资源配置偏低。另一方面,在各院(系)教育资源分配上,为了做大做强优势专业,有意识地向优势院(系)倾斜,把大量优质的人力和财力资源配置到优势院(系),牺牲弱势院(系)的利益。结果是造成了院(系)组织之间发展的恶性循环,弱势院(系)的发展受到限制,甚至萎缩。
从高职院校建立与实施二级管理的现实情况考察,高职院校在二级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管理观念的不适应。在对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访谈和调查中发现,一些院校的中层管理者和教师对这方面改革的意义和作用缺乏普遍的理解和认同,因而对此抱有不支持和反对的态度。如果在思想观念方面无法进行改变,则很难达成共识,也无法顺利地推进二级管理方面的改革。
二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管理运行机制的建构基本借鉴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就高职院校管理本身来说,二级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显得滞后。主要表现为:二级管理组织机构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二级管理制度建设中,缺乏关键的、配套的和核心的二级管理制度;缺乏完整有效的运行机制等。
三是利益调整的不适。管理体制改革不可避免地要在整体优化的原则下重新配置学校的办学资源,也自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各个院(系)和教职工利益格局的调整。从工资福利变化上看,实施二级管理后,教职工的工资、奖金及各种福利补助总会有一些变化,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同一院(系)内部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利益调整不适,人们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从组织机构的调整上看,二级管理实施后对教职工来说是人员的再分工及工作岗位、工作条件的再调整,加上教职工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习惯了的工作、生活方式的影响,肯定会有一部分教职工对新工作岗位不满足、不适应。从有关学校政策和制度制定与执行上看,过去制订的政策要重新修订,改革后势必要统一,可能会使一些部门和人员利益受损,引起部门和教职工之间的矛盾冲突。利益调整的不适必然影响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影响到教职工对学校新管理制度和二级管理变革的支持。
四是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学校单独升格、或通过合并升格而来的。一般而言,中专学校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实行一级管理,其教学基层机构是教研组,而教研组既没有管理的基本要求,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基本规范。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又忙于应付扩招后的教学日常运转,对高职院校应有的管理工作既无经验,也缺乏认识。原有的管理惯性和运行模式,使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原有管理模式的依赖。
二、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发展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二级管理文化环境
1、树立人本管理理念。管理者的观念、态度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是教育管理能否卓有成效的关键。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尊重被管理者的个性需求和个性品质,注重对被管理者的人文关怀,形成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满足其发展和成长的各种层次的需求。二是要创新管理机制,改进管理方法,注重从人性、人道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实施教育管理,优化育人环境。三是要根据高职学生技能相对较强的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面向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促进每一个学生自身全面发展,鼓励每一个学生成才。四是充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将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建立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和学生工作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塑造高职特色校园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重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第二,培育个性鲜明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必须更加重视高职精神文化的培育,按照先进性、教育性、职业性和人文性原则,重点加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的建设,逐步形成具有高职特征和鲜明学校个性的精神文化。第三,创建先进的高职院校制度文化。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把校企合作的理念融入学校制度文化,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项目和订单式培养模式列入管理制度,制度上体现这种理念将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还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逐步引进和吸收优秀企业文化,以丰富高职院校制度文化的内涵。
(二)调整与重构二级管理职权
1、调整两级机构职责与权限。权限是履行其职能的保证,有职无权必然使职责难以履行。为了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对权力结构进行科学划分和运用。在学校内部权力结构的划分上,根据校、院(系)二级管理的要求,一方面学校一级的行政部门需要把一些权力集中起来,对学校进行科学定位,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途径,进行集权管理,行使制定目标、监控考核、研究政策、宏观调控、对外联络等五大宏观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应进行适度的分权,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降低管理重心,把专业和课程的调整与设置权、科研项目管理权、教师聘任权、资源分配权、人事权等权力逐步下放给院(系),使院(系)成为集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职能于一身的实体性办学机构,从而承担起专业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等三大职能,突破校级集权的模式,扩大基层自主权,实现学校管理重心与权力导向的下移。
2、重构职能机构职责与权限。一是要更好地研究和把握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充当起校领导的政策咨询机构的职能;二是各职能机构应及时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充当校领导的业务咨询部门,保证学校宏观调控职能的实现和有效实施学校的目标管理;三是校各职能部门在与院(系)各职能机构的关系上,校职能部门主要对院(系)职能机构起业务指导和协调控制等职能。院(系)各职能机构在院(系)的行政领导和校属职能机构的业务指导下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执行管理,确保院(系)在校总体目标指导下实施过程管理。
(三)建立与完善二级教学与财务管理体制
1、健全二级教学管理体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建立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有效实施二级管理的必然路径。二级教学管理体制的建构与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健全二级教学管理机构,明确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职能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二是完善二级教学管理的制度和实施方案。高职院校二级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秩序管理制度,②教学巡查制度,③考试管理制度,④档案管理制度,⑤教学管理督导制度。三是建立二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根据高职院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四个系统: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质量目标系统;二级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反馈系统;二级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2、建构二级财务管理体制。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学校财务管理一直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对于集中财力解决学校迫切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其负面效应也开始显露出来。在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明确校、院(系)两级的支出责任,确定合理的分配要素与相应的财力资源分配模式,建立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不仅是实现学校财力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校、院(系)二级管理,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为此需要:第一,建立合适的财务管理体制。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及“校为主体,权责明晰,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高等学校财务工作运行机制。第二,明确校、院(系)两级的支出责任,实现事权与财权的有机统一。第三,确定相应的分配模式,实现财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分配要素的确定上,应设立包括学生规模、职工队伍、专业构成与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多因素的指标体系,以照顾不同专业类型、不同生源构成、不同办学规模与不同办学水平院(系)的现状与发展要求,解决校内资源配置过程中个别与一般、重点与一般等问题,实现学校财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建立切实有效的二级管理运行机制
1、建立科学的二级管理评价考核机制。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实施后,学校的职能将从直接管理向监督控制转变,工作的重心向目标管理过渡,必须强化过程监督,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机制。在评价考核制度的建设中,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原则。为此需要:第一,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度。第二,建立有效的预算监督体系。第三,建立严格的院(系)领导管理人员任期目标考核体系。考核评价机制应该围绕任职期间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关键要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度。
2、建构有效的二级管理监督与约束机制。要充分发挥监督在高职院校二级管理运行中的积极作用,关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第一,建立和实施多种监督形式。可以采取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教代会监督、民主党派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建立民主监督机制,并强化财务、审计在管理过程中的监控作用。第二,实施法制约束。以法律化的规则和程序制约权力,健全二级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与方案,使管理中各种权力只能在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限定的范围、程序、程度上运行。第三,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3、完善二级管理保障机制。有效的保障机制是学校办学的内在需求,是学校内在逻辑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要求,是与学校教育质量生成过程相并行的保证过程。二级管理是一种制度化的管理,因为校领导如何实现对各院(系)的管理,如何协调各职能部门与院(系)的关系,各院(系)如何进行人、财、物的管理主要靠制度,特别是学术权力的运作,行政权力如何组织和发挥学术权力对学校专业建设的效用,关键是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在处理学校一级宏观决策与各院(系)的中微观管理的协调统一上,要严格操作规范,对学校内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程序和明确的要求,要提高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质量检查制度、教学督导与评估制度、学校决策审议制度、奖惩制度、财务审计制度、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组织议事制度。只有健全的保障制度,才能使二级管理机制得以正常运行,发挥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应有作用。
高职院校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问题研究
李忠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1)
摘要:论述了高职院校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推行二级管理改革后的系部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以及推进院系二级管理需要把握的原则。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问题;研究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及管理难度的加大,为更好地调动系(部)的工作积极性,减少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益,更加机动灵活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是高职院校新的发展趋势。
一、院系二级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院系二级管理改革,最主要的内容是各类权限的划分和各类职责的重新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部分管理权限下移至系(部)应下移的权限主要有:教研室的设置权;专业带头人和教研室主任的聘任权;临时用工的调配权。对教研室的设置,系(部)应有发言权,因为系(部)更熟悉各个教研室的情况。系(部)可以科学地依据专业的发展及人员的情况,进行教研室的设置。笔者所在的经贸管理系,设有六个专业: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原来的教研室设置有四个:即会计教研室,涵括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师;电子商务教研室,涵括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物流管理教研室,涵括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的教师;物业管理教研室,涵括物业管理专业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教师。在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后,考虑到要将会计电算化和物流专业做大做强,决定单独成立物流教研室,而将电子商务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组合,成立电商管理教研室。这样做的好处是使物流管理专业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同时也考虑到电子商务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对专业带头人与教研室主任的聘任,其权限也应下放到系(部)。因为对这类人员的选拔,系(部)更熟悉基本情况,更熟悉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工作能力以及个性。此外,由于系(部)工作的日益繁重,仅靠一个教学秘书有时根本忙不过来,因此在不违背新的劳动法的基础上,对内部人员进行调剂,抽调课时少的教师到系办帮忙、助勤,以减轻系(部)工作人员的压力,对于更好地开展系(部)各项工作是有益的。这方面,学院也应给予系(部)充分的权力。
(二)部分管理经费的包干
管理经费的包干,其主要目的是鼓励节约、进一步分清处室与系(部)的职责,充分调动系(部)的工作积极性。经费包干,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资总额的包干将员工的工资总额承包到系(部),系(部)保证工资总额不超标。其好处在于系(部)可以实行评聘分工,将高职低聘所节余的费用,用在低职高聘人员上。在不突破工资总额的情况下,进行二次分配,以产生好的激励效果。
日常管理经费包干日常管理经费是指主要用于各系(部)日常管理、运转的有关支出,包括办公费、差旅费、维持费、实习实训费等。
学生活动经费包干学生活动经费(含勤工俭学费)是各系用于学生活动、学生勤工俭学和各类学生奖励的相关费用支出。根据年初教务处核定的在校生数,按一个固定的标准下拨各系(部)作为学生活动经费。其中,学生活动费用于支付系(部)学生的各类活动及学生的奖励;勤工俭学费用于支付贫困生承担校园环境卫生清扫或其他服务学院的勤工俭学的劳务费。
(三)部分评审、分配权力的下放
将“评聘分开”的权力下放至系(部)系(部)通过制定本部门的评聘分开办法,依据学生评教、督导听课、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等因素,对教师实行“低职高聘”或 “高职低聘”。对于虽然拥有较高职称,但教学、科研水平一般的教师,可以低聘一个档次,如副教授职称,只给予其讲师待遇。而对于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学术水平较高、教学能力突出且教学效果好的员工,可以高聘其一个档次,如副教授可以享受教授津贴,讲师可以享受副教授津贴。将奖励的分配权下放至系(部)对学院下发的奖励,系(部)可以通过制定内部员工的奖励办法和科学规范的考核,对员工进行二次奖励分配。内部优秀名额的评审权如可评选内部的“科研十杰”、杰出专业带头人、优秀教研室主任、优秀党务工作者及优秀员工等,以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二、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后系(部)工作的“着力点”
系(部)的职责更大,任务更重,为实现系(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打造龙头和精品专业,实现系(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拥有龙头和精品专业,是系(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事关系(部)生死存亡的大事。系(部)要从硬件投入、软件建设、品牌知名度提升等方面,着力打造精品龙头专业。我系在专业建设中,以硬件、软件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打造会计电算化和物流管理专业为精品龙头专业,其中会计电算化专业是湖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7~2008年,我们更是抓住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的契机,争取行业和学院投入92.45万元,建成了省内一流的先进仿真企业管理综合体验中心,该中心包括企业管理沙盘模拟实训室、企业管理ERP实训室、模拟企业实训室、物流模拟实训室等,主要模拟企业管理、运营、加工过程,使受训者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中,领悟科学管理规律,提高全面管理能力。我们还购置了税务会计软件、财务管理软件、审计软件3套专业实训软件和原有的2间手工实训室、1间电算机房、电算会计软件、财务会计软件一起组成会计电算化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体系,为会计员、审计员、税务申报员、财务管理人员、报关员、采购员等多个岗位提供了仿真工作环境,满足了会计、审计、物流等实训和工学结合项目开发的需要,实现了硬件设施的大飞跃。同时,我们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如我系会计电算化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1名,这11名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占到73%,双师素质教师占90%,硕士学位者占到90%。
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提升系(部)的核心竞争力系(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内涵的竞争,是专业、师资、科研水平的竞争。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后,系(部)应将科研工作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我系在发展中,提出了“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通过系(部)领导随机随堂听课,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举行说课与公开课比赛等活动,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在制定年度工作目标时,提出了“1234工程”,“1”就是申报成功一门省级精品课程、“2”就是力争申报成功两项省市级课题,“3”就是申报成功院级教学成果、院级课题至少三项,“4”就是鼓励教师编写公开出版教材或校本教材至少4种。这些计划,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已全部完成: 2008年共申报成功湖南省精品课程1门;申报成功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共获得院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立项院级课题共4项,学生立项院级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1项;公开出版教材2种,编写、修订校本教材(实训教材)14种。
规范相关制度,理顺内部管理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是减少内耗,提升系(部)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工作中,将建章立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出台了《系部领导与教研室 “一对一”管理制度》、《经贸管理系培训项目收入分配管理办法》、《关于在评优评先活动中进一步规范“讲评制”的通知》、《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考核标准》等内部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经过系(部)学术委员会和系务公开会议,经教研室主任与专业带头人共同讨论同意再在全体教师中实施,从而能较为充分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管理制度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系领导与各教研室主任的工作职责,减少了工作中的交易成本。
三、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需把握的原则
推行院系二级管理,一是牵涉到管理体制的调整,二是牵涉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三是涉及学院今后的发展。如果进行得好,将大大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效益,减少管理成本,增加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如果贸然推行,其弊端也有很好以下几个原则。
详细调研、充分论证原则可以召开专题研讨会,就系(部)需要哪些权力,学院可以下放哪些权力进行研讨,切实将改革的进度、员工可承受的程度、改革的可控程度三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推进这一重大改革,否则一个方案不太成熟就贸然推行,其后患无穷。
独立运作与协调一致相统一原则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后,系(部)的独立运作与学院的统一协调管理结合起来非常重要,这样就会调动学院和系(部)两个层面的积极性。对于课题申报、招生与就业工作,在学院层面统一协调效果会更好些,而对于专业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申报等工作,则由系(部)自主进行效果会更好。
管理幅度相适宜原则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后,把握好管理的幅度非常重要,今后处(室)的职能应更多地体现在宏观协调上,而系(部)作为一级办学实体,应更独立自主地开展一些具体工作,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益,达到高效指挥与得力运作的相统一。
参考文献:
[1]吴静.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宏观调控实现方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2]居丽英.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中系部管理及改革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3]刘锁娣.浅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体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4]陈珊.二级管理体制下系(部)教学秘书工作的探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5]葛军.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系部管理科学化[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1999,(3).
作者简介:
李忠华(1974—),男,贵州大学管理学院(MBA)2006级硕士研究生,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高职院校构建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四要素”
作者:张玉鹏 栏目:科教纵横 添加时间:2009-11-11 14:41:42
摘  要: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一的院级直接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学院未来的发展,并影响着学院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不少高职院校在推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但在此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认为院系二级管理不是简单的分权、分级管理问题,要建立高效的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必须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四要素
我校是2004年由两所中专校合并升格而成的一所省属高职院校,虽然升格晚,但起步快、标准高、要求严、发展迅速,目前,在校生近万名,推行院系二级管理势在必行。近年来,我校在学生管理、招生就业、教学管理方面逐步试行二级管理,成立了9个专业教学系部,由系主任和系书记全面负责系部教学和学生工作,同时,为各系部配备专职教学秘书和专职学生辅导员。实践表明,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对日益扩大规模的学校的教学和学生工作有明显的效果,在调动系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推进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但要真正建立院系二级管理长效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针对高职院校构建二级管理体制的工作长效机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合并职能部门、调整系部设置是构建二级管理体制的基础
院级职能部门的机构设置必须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相应的合并调整。二级管理体制下,院级职能部门不再进行具体的繁琐事务管理,而是发挥指导、服务、监督、考核职能,因此,院级职能部门不宜过多,建议实行“大部制”,应当尽可能把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使一个职能部门拥有相对完整的一项职能,将削减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充实到系部。这样,一方面防止政出多头、系(部)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院级职能机构过多必然增加部门之间协调的成本,同时,削减下来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也为系部进行管理提供了人手,增加了管理力量。另外,二级管理体制下,系部是二级管理的主体,负责教学、学生、科研、人事、财务等工作,因此,系部必须成立一定的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素质的管理人员保证这一职能的实现。
实行二级管理中系部设置必须科学合理。首先,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特点来对系部进行合并调整,调整后的系部设置模式应以岗位集群模式为主,辅之以专业特色、学科特点模式。岗位集群模式是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依据岗位必备知识和基本技能开设课程,强调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由于一个职业岗位(群)核心能力的培养往往涉及几个学科,自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这些学科的理论体系,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整合教学资源。以学科归口为原则设置系部已经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高院校如严格以学科分类为依据设置系部,会在相当程度上制约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不利于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系部设置合理,各系部才能以岗位、学科、专业建设为目标,发挥系部优势,紧紧抓住教学工作这一中心地位,促进本系部的发展和建设。 其次,实行二级管理中的系部设置在规模上应相对均衡。合并调整后的二级管理各系部在师资力量、学生数量等方面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并相对均衡,学院才可以下放较大的办学自主权,赋予较大的二级管理职权。如果调整后确实存在规模较小的系部,比如一般的系部有2000人左右的学生,个别系部只有300人左右学生,学院就不能同时全部实行系部的二级管理。否则,小系部在学科专业建设、学生管理、人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财务管理、招生就业方面难以进行,同时,院级职能部门对小系部各项工作评比考核方面无法平衡。所以,除非必要,小系部尽量调整到相关系部,或者对规模较小的系部暂不实行二级管理,办学自主权、人事权、财权等由学校掌握。所以,系部设置规模相对均衡,才能在同等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明晰管理层次和职责,做到职、责、权、利相一致,调动系部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赋予系部权利、明确管理职责是构建二级管理体制的核心
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是一种不同于过去二级行政机构的新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在于科学划分院、系两级管理权限,使学校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院系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即在院系二级建制的基础上,赋予系部一定的职责,并根据履职的需要将部分人权、财权、物权下放,使之成为一个个责任中心。
首先,校级领导者、职能部门管理者要转换思想观念,调整角色定位,将人、财、物等权力合理、充分地调整下放。权力是履行其职能的保证,有职无权必然使职责难以履行,要让系部真正成为集教学、科研、财务、人事等适度权力于一体的办学实体。实施二级管理,权力下放使校级领导者、职能部门管理层的权威受到挑战,这就要求他们转换思维方式,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在二级管理下,校级领导者管理层角色要担负的职能是对系部管理的指导、服务、协调、督促等的职能,不再是“一竿子插到底”。
其次,在放权过程中,学校要出台系部二级管理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学院和系部的职责、权限,尽可能、最大限度地确保系部拥有一定的决策权、人事权、财权,学院应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教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制订具体二级管理办法,以确保系部为中心的管理体制的运行。同时,为确保学院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不偏离学院整体发展目标,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宏观调控制度,以保证学校对系部办学自主权起到宏观调控和监督的作用。
三、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考评机制是构建二级管理体制的保证
高职院校在构建院系二级管理体制过程中,随着部分权力下放到了系部,如果系部工作目标不明确,学院对系部管理、引导、考核、监督不到位,加上系部个别领导管理能力有限、道德法纪观念不强,管理工作随意性大,系部可能会成为一个小独立王国,许多工作得不到认真的贯彻落实和开展,可能会偏离学院发展整体目标,甚至出现想象不到的情况,这对高职院校今后发展极为不利。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单位最佳业绩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实行目标管理就是学校对系部从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即当学院确定了一个时期(学期、学年度)改革和发展总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每个系部在教学、专业建没、科研、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安全稳定等方面所要实现的目标,学校以此目标作为对系部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的最终依据。
学院在放权、扶持系部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同时,学院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系部工作的指导、协调、服务和考核,尤其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考核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学工处、教务处、团委、招生就业办、人事处、财务处等)要制定对系部各项工作考核办法、细则,对系部各项工作(学生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会工作、就业工作、师资队伍的建设、资金使用状况等方面)实行监控管理,每学期对系部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和系部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
四、改革人事制度、提高人员素质是构建二级管理体制的关键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管理效率,激发办学活力,调动教职员工特别是系部办学的积极性,要调动大家积极性,必须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对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具有非常大的导向作用。首先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人事代理制,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思想,鼓励人才流动。其次,要对系部经费分配和职工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制订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实现多劳多得,提高内部发展动力和办学活力。如果不改变目前的人事分配制度,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就没有内在动力,系部管理权限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对二级管理系部的领导干部及其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人员管理水平和素质。为了使院系二管理体制有效运转,系部不仅要健全相关组织管理机构,还要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系部管理人员,但从目前高职院校系部管理机构的人员来看,其素质与水平都与学院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随着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学院教学、科研、财务、人事等管理权力下放到系部,系部由以前的被管理者演变为主动管理者,系部管理思路、管理方式都要重新定位。因此,系部领导者及管理人员不转变管理理念,不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二级管理目标难以实现。
高职院校构建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办学机制的一项发展趋势,但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成功构建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能够激发系部办学活力,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院跨越式发展;如果机构设置不合理、职权利不明确、考核监督不到位、系部组织管理人员能力不强,二级管理体制的目标不久很难实现,而且对处于激烈竞争中的高职院校的发展极其不利。所以,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认真研究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处理好以上四个方面要素,创造条件,积极稳步推进。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
参考文献:
[1]汤庵.高职院校实行二级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马建明.高职院校构建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策略.琊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
[3]方飞虎.高职院校推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认识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