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的读音是什么:《感悟健康》洪昭光 苏叔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03:32
 
作品相关健康心主张《感悟健康》——健康心主张全国两会刚刚过去,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高全民健康关注度的信息,马上成为出版界的一个风向标。于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北京读书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共同策划,著名健康专家洪昭关和著名作家苏叔阳共同完成的《感悟健康》一书,自可谓生逢其时。一位是中央文明办、卫生部聘请的首席健康教育专家,健康知识普及的大力倡导者——洪昭光,一位是当代著名作家,许多优秀影视剧的创作者——苏叔阳,这两位行隔千里的专家是如何有机而且有趣地联系在一起的?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苏叔阳虽有恙在身但仍笔耕不辍,在这些年里,他写作300多万字,出版7部图书。并致力于倡导健康新观念、普及健康知识,举办过1000多场演讲的洪昭光先生,正是为苏叔阳先生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健康的心态所感动,两人就健康问题进行了一轮长谈,就有了这本《感悟健康》。我们一直习惯有了病去医院治疗的模式,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而医学的定位也是治病救人,其结果就是全社会医疗费用高得惊人,医院人满为患,病人苦不堪言。洪教授和苏教授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全新的健康理念,倡导21世纪的医学应该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着眼于提高健康水平,即健康促进。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也应该从治疗向促进大众健康水平上来,让健康问题成为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既可以减少病痛、提高生命质量,也可以节省社会资源。另外,为什么有的人身患疾病却神采奕奕,有的人机体壮硕却萎靡不振、呻吟不断?精神状态好的人得了病,就是能比精神状态不好的人恢复得快;重病之下,也是精神好的人寿命长久……这些似乎没有科学道理的不争事实,有目共睹。洪昭光和苏叔阳两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在长谈中,也从哲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对健康进行诠释,将权威理论与亲身体验紧密融合,通过各种现实生活的故事,从健康概念的本质、精神状态对健康的重要作用等方面,把健康“投资”要提早、对待疾病要“自然”等深刻的观念传递给读者,呼吁人们要从“被动治疗”向“健康促进”转变,彻底洗刷健康观念。在4月7日世界健康日这一天,两位专家更在卫生部新闻厅“世界卫生日和谐与健康座谈会暨《感悟健康》发布会”上,以“真人秀”的方式现场重现了书中的精彩对话。两位专家还当场表示,愿意携手走遍全国各地,把他们的健康全新观念,面对面奉献给广大读者朋友。据介绍,洪昭光和苏叔阳将于4月22日、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首站前往南京、昆明,为当地读者举办大型义务健康讲座。作品相关作者简介l作者简介1、洪昭光:1939年生。福建省人。1961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分至朝阳医院内科。1981年-1983年高教部选派至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及临床医院任访问学者两年。专业:心内科高血压冠心病老年病。20世纪70年代与华罗庚教授合作研制成“北京降压0号”(复方降压平),年产量超一亿片及“溃疡合剂”,荣获科研成果奖3次。20世纪80年代参与世界卫生组织“莫尼卡方案”“中国-北京心血管病监测”“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流行趋势动态监测”,“1984年全国50万人吸烟调查”,“燕麦降脂作用临床及基础研究”,“北京70万人群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等科研项目获卫生部二等、三等、北京市二等、市卫生局一等奖等共8项。20世纪90年代参与“1991年国高血压调查”“心血管病流行动态趋热监测”“北京东郊十一万人群心血管病社区干预”“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幸福度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市三等奖一项。参加主编“大型专业学术著作285万字”“实用高血压学”“燕麦降脂研究”“高血压防治”等著作,发表论文70余篇。近年撰写科普文章,并与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卫生局,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摄制12集大型电视教育系列片“让高血压低头”。1987-1992年任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1993年入选“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及“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名人录。曾任二、三、四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三、四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现任卫生部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副主任,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北京安贞医院干部保健,老年心内科主任、教授、研究员。2、苏叔阳:1938年生人。当代作家。笔名舒扬、余平夫。河北保定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北京中医学院。1978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1979年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著有话剧《丹心谱》(获建国30年文艺汇演创作1等奖)、《大院》(又名(左邻右舍》,获第1届全国优秀剧本奖),剧本集《苏叔阳剧本选》、《夕照街》,电影文学剧本《盛开的月季花》、《丹心谱》、《春雨潇潇》(已拍摄成电影),中短篇小说集《婚礼集》,长篇小说《故土》,少年儿童读物《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诗集《关于爱》等。其中一些作品已被译成外文流传国外。1984年发表的《生死之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常写北京市民和知识分子的生活,描写细致,意蕴深厚,具有浓烈的北京风俗画色彩。作品相关内容简介l内容简介: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近年来全心致力于倡导健康新观念、普及健康知识工作,举办过1000多场演讲,他的有关健康的书籍销售数百万;著名作家苏叔阳创作过《丹心谱》、《中国读本》等多部作品,身患癌症多年依旧欢笑如初、笔耕不辍。这两位不同领域的专家携手谈健康,从哲学、文化、历史等多方位对健康进行诠释,将权威理论与亲身体验巧妙融合,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对健康的概念、心态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如何投资健康、如何对待疾病等问题给读者以深刻启迪,并呼吁全社会从“被动治疗”向“健康促进”转变,进行一次健康观念的革命。作品相关书中亮点l书中亮点:一位是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一位是当代著名作家,两位读者耳熟能详的大家用一种全新的、另类的方式解读全新的百姓健康理念;如果说20世纪的医学是以病为本、以医疗为中心,那么21世纪的医学就应该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也就是说,“健康”这个概念的着眼点要提前;作品相关特色书摘(1)l特色书摘:洪昭光:本来一个人看着没什么异常,一查出是肺癌,他可能一个月就完了。其实如果他不做这个检查,说不定还能活上三五年呢。查出有癌症后,他的精神就先不行了。咱们应该保持好精神,像苏教授那样,首先在战略上藐视它,咱自己不害怕;战术上该治的治,该做气管镜就做,积极配合治疗。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阿姆斯特朗是美国自行车运动员,他患了睾丸癌,后来癌细胞转移到肺部,又转移到脑部。这是晚期睾丸癌的症状,医生说他死亡的概率是99%,活的可能性小于1%。一般人听到医生这话会被彻底打垮的,可阿姆斯特朗对医生说,“没事,大夫您放心,我不怕。您不是说活的概率有1%吗?我就是那1%!”阿姆斯特朗的睾丸被切除后不断进行放疗,他奇迹般恢复了健康。而且他的自行车越练越好,他从全省冠军、全国冠军到世界冠军,获奖无数,曾连续七届获得环法自行车赛世界冠军。还有一位26岁的法国姑娘患了子宫癌,切除子宫两个月后,癌细胞转移到卵巢,又赶紧把卵巢切除了,可几个月后竟又转移到结肠。她接连做了八次手术,满肚子都是刀疤。几个化疗疗程下来,姑娘的头发全掉光了。她吃不下东西,吃了也会全吐出来。她骨瘦如柴,最后彻底绝望了。她觉得上帝对她不公平,自己这么年轻就得了癌症,还不如死了算了!她天天琢磨怎么个死法,是摸电门呢,还是吃安眠药?有一天她的一个朋友来看她,惊讶地发现她好像变了个人,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模样。她说我已经绝望了,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死得更快一些吗?朋友劝慰她说,你千万别死,生命非常珍贵,人生很有意义,你想一想你这一辈子什么时候最高兴吧。姑娘想起了三年前她在海滨滑水、游泳。蓝天白云,微风徐徐,海鸥在海上飞翔,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那时候感觉最快乐。于是姑娘决定和她的朋友再去体验一下当时的感觉。可这时候她连站都站不起来了,一站起来就摔倒,这是因为她卧床太久的缘故。为了体会三年前的幸福感受,她重新练走路,又接着练滑水。其间,她遇到一位同样身患癌症的小伙子,他们俩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越练越好。很长一段时间后,医院让她去复查。化验结果让医生大吃一惊,她的一切生理指标都正常了。两年后,这个姑娘获得了世界女子滑水冠军。人如果有了精神的力量,就会变得很强大。拿破仑有一句名言——在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剑,一个是精神,归根到底,人类的精神力量会战胜剑的力量。在打仗上是这样,在癌症上也是这样。当然了,咱们还要相信科学。不管是预防疾病还是治疗疾病,如果我们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采取科学的方法,那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乐观主义者总是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他有目标,愿意努力;而悲观主义者,总是从负面的、消极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这样的人没有目标,前途也是灰暗的。态度悲观的人容易得病,就算没得病的时候,他也是“健康的病人”。苏叔阳:我想起两个具体的事例。我上高中的时候是在50年代,那个年代最严重的病还不是癌症,而是心血管病。我的一个同学平时爱好运动,篮球打得很棒。后来在一次学校体检中查出他有肺结核,他整个人一下子就蔫了,从此再没碰过篮球,甚至连饭都吃不下去,考大学都耽误了。后来他去一个大医院做治疗,才发现是误诊,他立刻就恢复了精神,第二年就考上大学了。另一个例子更有趣。过去我们一个单位的同事,头两天还嘻嘻哈哈、谈笑风生的,忽然间就像变了个人似的,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他怀疑身体出了问题,可怎么查也查不出有什么病。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慢慢好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他说出了其中的原因。当时单位要选先进工作者,他便特意探了探同事的口风,一开始听说大家都倾向于他,所以他心情特别愉快,觉得没白干。可后来又听说只有两个名额,并且很有可能由上级指定,他就觉得自己和上级的关系不太好,被评上先进的希望很渺茫,所以人立即就蔫了。这些想法总在困扰着他,又不好对别人说出来,所以就憋出病来了。后来单位年底进行总结,表扬名单里有他的名字,他自己也就慢慢调整过来了。我说的这两个例子很明显是心理因素对机体产生了影响。我觉得在现代社会里,类似这种由精神因素引发疾病的案例很多。我们最近成立了一个推理侦探文艺协会,大部分协会成员写过侦探小说。我在翻阅这些小说的时候发现,其中很多犯罪的案例都是由于罪犯精神方面的缺陷造成的,相当一部分人因为精神上的不健康而造成性格扭曲或者引起生理上的反应。当然了,并非所有罪犯都因为这个因素而去干违法的事情,但是我认为,重视精神因素始终非常重要。苏叔阳:我住过几次医院,心情不一样。第一次住院是1960年我大学毕业时摘除扁桃体。那时我比现在年轻,不在乎有病没病的,觉得住院很新鲜,好玩儿。那时正处在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我住院的时候,护士长把儿科小患者吃不了的粥和饭分给我吃,让我觉得住医院是件很好的事。作品相关特色书摘(2)第二次是因糖尿病住院,要在医院降血糖。那是在1988年。这次住院就觉得麻烦了,血糖总控制不住。第三次住院便是1994年春天,因肾癌住院。我很早便从医生那里知道自己得的是肾癌,也曾苦恼过,一是不愿承认事实,总幻想这是误诊;二是怕就此告别人世。后来想通了,倘若真的要死,那么哭、闹、灰心丧气、悲观失望都无济于事,还不如面对现实,积极治疗。我想了两个办法对付我的病,一是锻炼身体。我平时锻炼不够,住院后为了让血糖降低、便于手术,我开始每天跑楼梯,在病房的走廊上快步走。二是想干点别的事分散对于疾病的恐惧。我着手修改我的一本书——《我们的母亲叫中国》,让自己沉浸在写作的愉快中,就此赶走了对病的愁苦。后来,2001年发现肺癌住院治疗时,我在思想上就比较积极了,想主动、自觉地去体会一下这病和医疗过程中的滋味,以便将来写到肺癌病人时有真实的、而不是想象出来的感受。我把这次住院当成上天赐给我的好机会。于是,我体会肺癌病人呼吸的困难,体会做气管流的难言痛苦,体会手术后的疼痛,体会术后咳嗽的艰难,体会术后第一次下地行走的感受。此后我写了一组诗来记述这一切。我的诗可能写得不好,但它真实,是我的亲身体验。我敢说,我比那些没有得过癌症而要描写癌症患者的编剧、导演、演员们描写得更真实、更细腻。但我现在不想描述这些痛苦了,因为写痛苦,自己也要在感情上经受这些痛苦,也会给别人带来痛苦。有比痛苦更值得写的东西!我要写生命和生活中的欢乐,不是那种浮丽的欢乐,是从生命、生活本身的有机部分中产生的、压抑不住的欢乐。虽然死亡是不可逾越的,但有价值的、有理想的生命是可以战胜死亡的。战胜对死的恐惧就是生命的胜利,人生应当永远高扬着欢乐的旗帜。我说过,我这个人可能会被一些人认为“没正形”,一天到晚嘻嘻哈哈的。其实,我内心的痛苦谁知道?我只是用“没正形”来对待疾病、苦难和厄运罢了。我也常有忧郁,那是每天清晨的梦境,这大概是过去生活的遗韵。不过每日醒过神来,我又没心没肺没正形了。这使我对疾病也不放在心上。记得我在保定变压器厂劳改的时候被一纸公文又打成“五·一六”分子时,一位厂“革委会”的干部心疼地挖苦我,说我像耗子一样没记性,“摞爪就忘”,刚不挨整就自找乐趣没正形。我感谢我自己的“没正形”,让我度过了我的青春岁月,也正在度过我的病后青春。我不是要大家没心眼儿,“辛苦麻木而生活”(鲁迅语),我是希望我们在灾难、在人祸、在疾病面前高扬起欢乐的旗帜。人生只有一次,可以痛苦一生,也可以欢乐一生,一个积极、乐观、达观的人生会让你得到别人没有得到的感受,取得别人难以取得的成绩。享受生活的乐趣,也创造生活的乐趣,这乐趣不是傻乐,是有理想、有成绩的劳动,这才是人类应当有的天性。杜甫说忠君爱国已经成了他的本性,正如向日葵朝阳一样,“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我们也应当如此,将热爱生活变成本性,永不更移。既使面对人生最后的大门,也要笑着踏进,这是何等自豪和幸福啊!若说我没有一点名利思想,那是夸大其辞,但不敢追求是真实的感受。我常常不理解一些人的自我包装,开始还认可他们是对自己的标榜,后来发现他们的言行、著作与他们的自我肯定不相符。初时还以为不是我弄错了,就是他们偶有失误,见得多了,才发现当今一些自诩为学者、专家、大师的人,不过是自我吹嘘。这一发现反而更增加了我的胆怯,生怕读者、观众认为我名不符实。我有时候也会忘形,但自得其乐时为多。过了花甲之年,我才回想起年轻时光我处于多么危险的境地,随时都有被运动淹没的可能。我能幸运地走到今天,已经颇为满足了,有个病也不算什么。同时代的才子有很多,他们沧桑一生,老病缠身,我这“非才子”难道还要多求吗?所以,我从不在乎什么名利与地位,如此而已。这虽是题外话,但也与健康有关。知足常乐的心态可以帮助大家战胜疾病,恢复健康。我现在对待疾病的观念和办法,总结起来有两点。第一,要乐观。心宽一寸,病退一尺。我的好几位病友是被害怕驱赶到不该这么早就去的地方的。第二,把病当朋友看,善待疾病。这个朋友不请自来,还有点小脾气,动不动就发作,你必须耐心地安抚它,不能跟它对抗。作品相关精彩评论l精彩评论:宽广的心胸让你健康(本书序言)文怀沙  短暂的生命,繁杂的生活,必不可少的追求和欲望,让人渴慕健康。新时代有新时代的健康观。教人怎样健康,是门大学问。洪昭光教授开讲座、写文章,普及健康知识,惠人多多,自然是健康学的专家。苏叔阳是我的小友,几次三番从癌魔的指间飞过,依旧欢笑如初,让我觉得疾病也害怕他的灵气。人民卫生出版社诸公的头脑和目光都鲜活得很,把他们请到一起谈健康,出专著,仿佛把理论、经验和实践的体会,拧成一股绳。我相信“开卷有益”这句话用在这本书上,是很贴切的。昔人有联云:“宽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颇值得过细咀味。窃以为“宽厚”与“和平”都是指人的主观世界,有宽广的心胸,平和的气度。“宽厚”的涵义颇广,厚德是其一也。厚德载物,而且宽载,获得的知识就会很多很多,离大自在的状态就愈来愈近;“恕”是宽厚的核心。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子曰:那就是恕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尊重他人、尊重客观世界,这就是“留有余地步”。1993年《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提出把孔子的这句话列为人类伦理的金律,这真是大智慧的表现。有恕存于心,胸襟宽广得可以纵马跑火车,还有什么忧虑不被这广袤的风吹跑呢。于是你有了和平的气度,无限的天机就呈现在你的面前。所谓天机,是那无限的大自然和他所赐予的神秘的力量,那活泼泼的生气。“宽厚”、“和平”是道德的境界,也是获得健康的秘诀。何妨用幽默对待惊恐,用欢笑对待灾难;回苦痛以歌声,报悲哀以微笑吧,请记住,一切都会过去,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吾生也晚,孔子、屈原的时代都没赶上,弄不清他们怎样修德布道,传扬他们崇高的理念。但这并不妨碍我向他们学习。孔子晚年,面对人生最后一道门槛,总结自己一生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73岁走向云端。他对自己那份理性的判断,让人觉得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而屈原一生“美人、香草”的高洁品格,又让人心向往之。孔子在那个时代就算是高寿之人。屈原虽自沉,但算得上“生的伟大”的标杆。他们的人生都是健康的,因为他们的心胸是博大、高尚的。我四十公岁有余,五十公岁不足,稍长于洪、苏二位,还不算老年。老年人的苦痛是好回忆昨天。自己度过的,无论怎样坎坷都有滋有味,而今天的一切都稍逊于往昔。想起未来无多,便忧虑丛生,将自己的心胸压榨到肋骨缝间。于是百病侵扰,辗转床褥,哼哼唧唧,怎生了得?!何苦呢,把眼光投向未来吧,哪怕只有一个明天,只有一次日出,也是新鲜的。把自己最后的呼吸、生命的最后一滴血,投向无限,就像一滴水滴入海洋。我崇尚“正、清、和”。它可以涵盖真善美却不等同于真善美。它超乎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使人身心更加舒展,而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境地。向生活奉献自己的所能,坦荡地面对一切。这样,离开这世界的时候,就像宴会后走向归途,了无遗憾地回家。养生之道,自然有许多办法,但拘泥于这些办法,整日嘀嘀咕咕,反而无效。心态最为重要。海很阔,比海阔的是蓝天,而比蓝天更宽阔的是胸怀。是为序。2006.3.8于上海锦江饭店。作品相关《感悟健康》发布会世界卫生日和谐与健康座谈会暨《感悟健康》发布会2006年4月7日星期五14点整卫生部新闻发布厅全国两会刚刚过去,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高全民健康关注度的信息,马上成为出版界的一个风向标。于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北京读书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共同策划,著名健康专家洪昭关和著名作家苏叔阳共同完成的《感悟健康》一书,自可谓生逢其时。一位是卫生部首席健康顾问,健康知识普及的大力倡导者——洪昭光,一位是当代著名作家,许多优秀影视剧的创作者——苏叔阳,这两位行隔千里的专家是如何有机而且有趣地联系在一起的?记者了解到,创作过《丹心谱》、《中国读本》、《夕照街》、《春雨潇潇》、《新龙门客栈》等多部作品并在68岁的年龄上仍笔耕不辍的苏叔阳,竟已经有了13年癌症病史,1993年患肾癌,2001年癌细胞转移到肺部,先后多次手术。但是,在这13年里,他写作300多万字,出版7部图书。而近年来全心致力于倡导健康新观念、普及健康知识,举办过1000多场演讲的洪昭光先生,正是为苏叔阳先生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健康的心态所感动,两人就健康问题进行了一轮长谈,就有了这本《感悟健康》。为什么有的人身患疾病却神采奕奕,有的人肌体壮硕却萎靡不振、呻吟不断?精神状态好的人得了病,就是能比精神状态不好的人恢复得快;重病之下,也是精神好的人寿命长久……这些似乎没有科学道理的不争事实,有目共睹。洪昭光和苏叔阳两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在长谈中,从哲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对健康进行诠释,将权威理论与亲身体验紧密融合,通过各种现实生活的故事,从健康概念的本质、精神状态对健康的重要作用等方面,把健康“投资”要提早、对待疾病要“自然”等深刻的观念传递给读者,呼吁人们要从“被动治疗”向“健康促进”转变,彻底洗刷健康观念。在4月7日世界健康日这一天,两位专家更在卫生部新闻厅“世界卫生日和谐与健康座谈会暨《感悟健康》发布会”上,以“真人秀”的方式现场重现了书中的精彩对话。两位专家还当场表示,愿意携手走遍全国各地,把他们的健康全新观念,面对面奉献给广大读者朋友。据介绍,洪昭光和苏叔阳将于4月22日、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前往成都、昆明两地,为当地读者举办大型义务健康讲座。作品相关宽广的心胸让你健康l《感悟健康》内容简介: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近年来全心致力于倡导健康新观念、普及健康知识工作,举办过1000多场演讲,他的有关健康的书籍销售数百万;著名作家苏叔阳创作过《丹心谱》、《中国读本》等多部作品,身患癌症多年依旧欢笑如初、笔耕不辍。这两位不同领域的专家携手谈健康,从哲学、文化、历史等多方位对健康进行诠释,将权威理论与亲身体验巧妙融合,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对健康的概念、心态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如何投资健康、如何对待疾病等问题给读者以深刻启迪,并呼吁全社会从“被动治疗”向“健康促进”转变,进行一次健康观念的革命。感悟健康宽广的心胸让你健康文怀沙  短暂的生命,繁杂的生活,必不可少的追求和欲望,让人渴慕健康。新时代有新时代的健康观。教人怎样健康,是门大学问。洪昭光教授开讲座、写文章,普及健康知识,惠人多多,自然是健康学的专家。苏叔阳是我的小友,几次三番从癌魔的指间飞过,依旧欢笑如初,让我觉得疾病也害怕他的灵气。人民卫生出版社诸公的头脑和目光都鲜活得很,把他们请到一起谈健康,出专著,仿佛把理论、经验和实践的体会,拧成一股绳。我相信“开卷有益”这句话用在这本书上,是很贴切的。昔人有联云:“宽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颇值得过细咀味。窃以为“宽厚”与“和平”都是指人的主观世界,有宽广的心胸,平和的气度。“宽厚”的涵义颇广,厚德是其一也。厚德载物,而且宽载,获得的知识就会很多很多,离大自在的状态就愈来愈近;“恕”是宽厚的核心。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子曰:那就是恕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尊重他人、尊重客观世界,这就是“留有余地步”。1993年《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提出把孔子的这句话列为人类伦理的金律,这真是大智慧的表现。有恕存于心,胸襟宽广得可以纵马跑火车,还有什么忧虑不被这广袤的风吹跑呢。于是你有了和平的气度,无限的天机就呈现在你的面前。所谓天机,是那无限的大自然和他所赐予的神秘的力量,那活泼泼的生气。“宽厚”、“和平”是道德的境界,也是获得健康的秘诀。何妨用幽默对待惊恐,用欢笑对待灾难;回苦痛以歌声,报悲哀以微笑吧,请记住,一切都会过去,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吾生也晚,孔子、屈原的时代都没赶上,弄不清他们怎样修德布道,传扬他们崇高的理念。但这并不妨碍我向他们学习。孔子晚年,面对人生最后一道门槛,总结自己一生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73岁走向云端。他对自己那份理性的判断,让人觉得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而屈原一生“美人、香草”的高洁品格,又让人心向往之。孔子在那个时代就算是高寿之人。屈原虽自沉,但算得上“生的伟大”的标杆。他们的人生都是健康的,因为他们的心胸是博大、高尚的。我四十公岁有余,五十公岁不足,稍长于洪、苏二位,还不算老年。老年人的苦痛是好回忆昨天。自己度过的,无论怎样坎坷都有滋有味,而今天的一切都稍逊于往昔。想起未来无多,便忧虑丛生,将自己的心胸压榨到肋骨缝间。于是百病侵扰,辗转床褥,哼哼唧唧,怎生了得?!何苦呢,把眼光投向未来吧,哪怕只有一个明天,只有一次日出,也是新鲜的。把自己最后的呼吸、生命的最后一滴血,投向无限,就像一滴水滴入海洋。我崇尚“正、清、和”。它可以涵盖真善美却不等同于真善美。它超乎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使人身心更加舒展,而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境地。向生活奉献自己的所能,坦荡地面对一切。这样,离开这世界的时候,就像宴会后走向归途,了无遗憾地回家。养生之道,自然有许多办法,但拘泥于这些办法,整日嘀嘀咕咕,反而无效。心态最为重要。海很阔,比海阔的是蓝天,而比蓝天更宽阔的是胸怀。是为序。2006.3.8于上海锦江饭店。《感悟健康》 第一部分做个健康人(1)1做个健康人健康是一个人人都关心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人对健康的真正含义还是比较模糊的。在生活中,有的人身体稍有不适就赶紧往医院跑,不检查出点毛病不算完,就好像和自己过不去似的,这种人应该是“健康的病人”;还有一种人,虽然肌体上得了病,但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娱乐什么都不耽误,治疗疾病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一件平常事,这样的人我们姑且称之为“带病的健康人”。“健康的病人”可能在郁郁寡欢中真得了病,而那个“带病的健康人”则可能在快乐中变成一个真正的健康人。洪昭光:我相信,人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从调查来看,过去人们所关注的热点、焦点是收入、住房等,而现在,健康已成为新的热点和焦点。人们常常说,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如果说20世纪的医学以病为本,以医疗为中心,那么在21世纪,医学就应该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也就是说,“健康”这个概念的着眼点要提前。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健康是最大的节约。到底什么是健康?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可细琢磨好像又挺复杂,因为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一样。那到底怎样才能科学地理解“健康”的定义呢?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如果我去医院检查后没有发现问题,那我就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人,其实不然。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刚刚成立的时候,全世界的顶尖专家经过集体研究,对于“健康”的概念取得一个共识,那就是——从躯体、心理及社会人际适应能力这三个方面来看,都具备非常完美的状态,三者缺一不可。到了20世纪90年代时期,专家们又给“健康”这个概念增加了一条标准,叫做“精神道德健康”。我认为这个概念提得非常好,使“健康”的含义更加完整了。一个人如果患有高血压、心肌梗死或者糖尿病,他当然不算一个健康的人。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人并没有任何生理上的疾病,但是他的脾气、性格很坏;有的人则心态不好,人际关系糟糕,社会适应能力很差;更有些人道德低下,违法乱纪。从精神道德的层面上分析,这些人都不是真正健康的人。因此,健康与否最核心的关键是适应能力是否良好。一个人在生理方面适应不良,那他的躯体就会得病;如果对社会适应不良,那么他在工作、家庭、社会交往等方面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表现为精神不振。生物学上的适应不良和社会学上的适应不良都可以造成真正的疾病。健康的本质绝不仅仅只表现在生理状态上,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健康并不容易。苏叔阳:刚才洪教授说,20世纪的医学以病为本,以医疗为中心;21世纪则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我以为这是一个很科学又“与时俱进”的观念。的确,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健康”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是社会性的个体,所以关于健康的观念必然会注入更多的社会因素。有报道说,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占到总人口的70%,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现代都市人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工作、生活,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感悟健康》 第一部分做个健康人(2)也许不少人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身体某个部位感觉不舒服,可去医院检查并没有发现异常。其实,不舒服的感觉很有可能是由于工作上的事情影响了情绪,或者是由进食不当引起的,并不一定就是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因此,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很大。记得洪教授曾做过“健康快车报告”,其宗旨其实也是在提倡人们通过调整自身来解决健康问题。刚才听了洪教授的观点,我也深有同感。一个人如果想拥有真正的健康,一定要靠自身良好的适应能力,不仅要适应生物学,更要适应社会学。当然了,即便适应得非常好,也会有一个自然的过程,就像花开花谢一样。洪昭光:对,健康往往取决于人们的观念正确与否,健康就在人们心中。与此同时,也千万不能忽略了行动。比方说,很多人明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可还是照抽不误;知道酗酒不好,可还是放纵狂饮;知道生活应该有规律,饮食应该平衡,可还是做不到。如果我们光是心里想着健康,没有实际行动,那也是空谈。所以,我们不仅要对健康有正确的认识,更应该付诸行动。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是健康的四大基石。如果人们能做到这四点,应该不容易有什么疾病了。不过任何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说好多人感觉压力大,想去放松一下,可是却误解了放松的意思,把“放松”理解成了“放纵”,叫上三五好友出去撮一顿,在酒桌上暴饮暴食,喝得酩酊大醉,最后还要搓一宿麻将。这样的“放松”方式当然会适得其反。我就看到媒体报道过一个人连续搓三天麻将、结果暴毙的例子。(图一放松不是放纵)所以说,一个人要保持健康,绝不能靠上医院、吃药。大自然赋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顺应生物钟。因为大自然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做儿女的当然应该顺从母亲。试想,如果儿女天天和父母对着干,能有好结果吗?绝没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说什么去征服自然的话,我们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和谐适度。中医重视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更看重人的心理状态,实际上就是在顺应自然。苏叔阳:我想起两个具体的事例。我上高中的时候是在50年代,那个年代最严重的病还不是癌症,而是心血管病。我的一个同学平时爱好运动,篮球打得很棒。后来在一次学校体检中查出他有肺结核,他整个人一下子就蔫了,从此再没碰过篮球,甚至连饭都吃不下去,考大学都耽误了。后来他去一个大医院做治疗,才发现是误诊,他立刻就恢复了精神,第二年就考上大学了。另一个例子更有趣。过去我们一个单位的同事,头两天还嘻嘻哈哈、谈笑风生的,忽然间就像变了个人似的,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他怀疑身体出了问题,可怎么查也查不出有什么病。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慢慢好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他说出了其中的原因。当时单位要选先进工作者,他便特意探了探同事的口风,一开始听说大家都倾向于他,所以他心情特别愉快,觉得没白干。可后来又听说只有两个名额,并且很有可能由上级指定,他就觉得自己和上级的关系不太好,被评上先进的希望很渺茫,所以人立即就蔫了。这些想法总在困扰着他,又不好对别人说出来,所以就憋出病来了。后来单位年底进行总结,表扬名单里有他的名字,他自己也就慢慢调整过来了。我说的这两个例子很明显是心理因素对机体产生了影响。我觉得在现代社会里,类似这种由精神因素引发疾病的案例很多。我们最近成立了一个推理侦探文艺协会,大部分协会成员写过侦探小说。我在翻阅这些小说的时候发现,其中很多犯罪的案例都是由于罪犯精神方面的缺陷造成的,相当一部分人因为精神上的不健康而造成性格扭曲或者引起生理上的反应。当然了,并非所有罪犯都因为这个因素而去干违法的事情,但是我认为,重视精神因素始终非常重要。《感悟健康》 第一部分做个健康人(3)洪昭光:我们应该顺应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正常的生活秩序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做,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的时候就睡觉,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就休息。精神不好,生理机体调整不好,各种各样的毛病就都来了。人的生物钟有年的规律,春夏秋冬不同;有星期的规律,周末与工作日不同;有每天的规律各时辰不同,比如以血压为例,每天早上约6~11时,也就是太阳升起的时刻,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体温升高,激素分泌增多,机体耗氧增多,使心血管负担加重,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增多,造成了所谓“魔鬼时间”。苏叔阳:洪教授提到的人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讲到的天人合一、天人交相胜、天人互补的道理。老子说,天就是“道”,这个“道”就是自然。有一种冥冥之中的规律,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规律的存在。人一定要去适应这个“道”,而不是强扭它。我们过去经常讲“人定胜天”。事实上,人定胜天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大自然逐步被毁坏,反而给人类带来很多灾难。现在我们人类的很多种疾病,都是由于大自然逐渐被污染造成的,比如说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等。在历史上,人类也曾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庄子的很多哲学论文里都描述过如下画面——人与各种禽兽在大自然中和谐嬉戏,人与植物和谐相处,三月不动斤斧而让草木生长,河中鱼虾未长大时不下网……整个自然界和人类一片和谐安宁景象。庄子认为,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它们都与人类拥有同样的生存权利。我不知道该怎样命名他的“主义”。他的思想当然不能和今天的“环境保护主义”等量齐观,但是他对天人之间关系的看法确实是睿智、深刻的。而如今,人类偏偏想成为自然之主,把大自然给破坏了。中医里讲到人体的小循环与大自然关系的观点就很独到。中医理论认为,如果人与大自然之间产生了不平衡就会生病,人体里阴阳不平衡就会生病,所以要想办法去达到平衡。调理和施药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新的平衡。而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斗争是绝对的,平衡只是相对的。中医里提到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相生相克,还有阴阳之说。有人认为这是迷信。其实,如果你只把它当做一种哲学符号来看待的话,它就不是迷信、落后的了。我觉得中医有中医的好处,它讲究自然界里木、火、土、金、水这五大因素的相生相克,讲究天人之间的关系,讲究人自身和环境的整体关系,讲究人与外部的融洽程度,甚至联系到东西南北中,晨昏旦午晚,喜怒哀乐恐,及至角徵宫商羽。中医会把这些因素全都联系起来综合看待一个人的健康或病症,甚至包括施药、服药的环境与时间。所以我觉得,把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和传统医学当中的优点结合起来,再采取科学的手段,这样对于医学的发展肯定会大有裨益的。21世纪的医学,重点不在于治疗,而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主。不要被动地去治病,而是要提前感悟健康,想尽办法去发挥整体和社会的积极性,让人们达到健康。洪昭光:我觉得说来说去,健康的本质是和谐,也就是中医讲的平衡。现在很多人认为西医的医疗设施与医疗水平很先进,可这是从治疗的角度而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健康是什么?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几句话的核心意思其实就是和谐,就是一个适度的“适”字。老子曾说“适者有寿”,这四个字里的核心还是“适”。《感悟健康》 第一部分做个健康人(4)“适”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是适应。人是自然的儿女,所以一定要适应阴阳平衡,春夏秋冬,还有就是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个世界天天都在变,疾病的形式、类型每天也在变,因此人也要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如果适应不好就会得病,要不就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适应好了,就会自然而生,自然而走,生如夏花绚烂,走如秋叶静美。第二个是适度。我觉得中医理论非常好,非常奇妙。中医治病的本质是和谐,它不讲究杀菌杀病毒,而是给你调理阴阳平衡,虚实平衡,气虚补气,血亏补血,有毒素就清热解毒,最终目的就是和谐适度。比如,现在很多人每天吃一大堆维生素片,说这个好,一小片可以补充那么多营养。其实未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可以不用吃饭,只吃维生素药片就行了。我说和谐第一,任何东西少了不行,可并不是说多了就好。比如维生素C,成人每天的需要量是100毫克,如果你摄取了200毫克,多余的就会从尿液中排出,不会有什么其他问题。可如果你摄取维生素A、维生素D或者维生素B12超过了日常需要,它会通过肝脏先储存起来,然后再一点点释放,如果你摄取的量过多,肝脏储存过多,就会导致中毒症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肝细胞坏死。这就像一个汽车制造厂,每辆汽车需要4个轮胎即可,生产1万辆汽车即需要4万个轮胎,如果你做了40万个轮胎,当然会把整个车间都给占满,反而无法生产出汽车了。所以任何东西如果违背了适度均衡和谐的原则,好东西都会变成坏东西。当然,对有适应证的人适当,间断补充一些复合维生素、矿物素还是对健康有益的。适度包括营养的适度、运动的适度、心理的适度。心理的适度也就是心态平衡。有人说,心理平衡哪里能做得到?有时候碰到那个事情我就会特别着急,平衡不了。我说你理解错了,我们讲心理平衡,不是讲心如止水、心如枯井,更不是说麻木不仁。心理平衡的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这太正常了,但不要过度。《感悟健康》 第一部分做个健康人(5)比如说今天你评上先进了,请朋友吃饭,本来挺高兴的一件事,可你大喜过望、酗酒过度,没准回家就脑溢血了,变成乐极生悲。再比如说你不小心丢了钱包,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吸取教训就得了,可要是你为此而捶胸顿足,寝食不安,就会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后变成抑郁症。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遇事尽量不要大喜大悲,大惊大恐。过度的情绪会伤害内脏,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等许多病,要尽可能保持理性、适度的情绪。其实,凡事要做到适度与和谐还需要我们的智慧。如今,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人们工作、生活也越来越匆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压力,生活得很不容易。我们必须首先从生物学上去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渴了就喝,天冷了添衣服,不要对抗自然。然后我们要适应社会,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友好,和宽容胸怀宽广一些,度量大一些,有爱心、善心。我们还要善待大自然。开个玩笑,过去我们说对牛弹琴是讽刺牛不懂得琴音,其实不然,现在就有研究证明,如果我们对牛弹琴,牛是很高兴的,甚至能提高产奶量。印度有一个舞蹈家,每天定时对着花丛跳舞,这片花丛开得又多又鲜艳。所以说,我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大自然里的植物动物是能感受得到的。人和大自然是一体的,你对自然环境和善,它也会同样和善对你,相反,如果你要征服它,甚至把人家的地盘都占了,它能不反抗吗?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提到,人类每一次征服自然的时候,先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必然会遭到自然界加倍的惩罚。这样的教训太多了。所以,人类要想得到健康,就一定要顺应自然,顺应生命的规律。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我们理当敬畏自然,亲近自然,遵守自然规律,也理当遵守健康的规律。实际上,当人类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人类才是真正的伟大了。小贴士心脏负责整个人体的血液循环供给,但它的重量只有约300克,不到人体重量的0.5%。心脏每一跳要搏出约70毫升血液,每天搏出约700万毫升,即7吨,相当于心脏自身重量的2万余倍!心脏之所以能这样超负荷地工作,是因为它非常注意劳逸结合。正常人的心率为66~70次/分,即每一次心跳为0.9秒,其中收缩期(工作)为0.3秒,舒张期(休息)为0.6秒,跟我们的8小时工作制十分接近。夜间入睡后,心跳变慢为50次/分,此时心跳为1.2秒,其中收缩期还保持0.3秒,舒张期变为0.9秒,相当于6小时工作制了。人们应该向心脏学习,会休息才能更高效地工作,千万不能打疲劳战。《感悟健康》 第一部分健康就是这样简单(1)2健康就是这样简单把被动健康转变成主动需求,把健康的生活理念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苏叔阳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作家。今年67岁高龄的他患癌症多年,癌症这两个字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恐惧的,不可对抗的,但苏叔阳先生尊重科学,乐观面对疾病,他这种积极的态度可以给人们带来一些启发。苏叔阳:其实我平常不大愿意谈我自己的病情,一来勾起自己不大愉快的回忆——没有人越生病越高兴的;二来不愿意让别人跟着痛苦——听别人讲痛苦也会不愉快的,幸灾乐祸者总是少数。今天我说说自己的体会,是希望对大家有点借鉴作用。1994年我第一次发现自己患有肾脏肿瘤,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得知的。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参加了一个中央领导接待各方人士共度佳节的晚会。会议结束后,我突然感觉眼前有重影,看不清台阶了。刚开始还以为是糖尿病造成的,可前往医院检查后排除了这个原因。后来通过CT检查才知道我得的是肾癌,可医生、家人都瞒着我,不让我知道。最后需要转院治疗,到了实在瞒不住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我当时一下就懵了,那年我56岁。有10天的时间我都在想同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后来慢慢熬过了那段时间。癌症初期,我身体上并没感觉到十分痛苦,但是治疗过程却非常痛苦。做完手术后需要不停地做放疗,慢慢地,我就把它当成我生活中一个必做的事情了。因为疾病是躲不开的,人不是得这种病就是得那种病,所以我慢慢接受了。还有就是我想得比较乐观。我是一个很幼稚的人,面对可能的死亡,我天真地想,黄泉路上无老少,6岁、26岁、46岁、56岁……多大岁数的人都有,赶上哪岁算哪岁,烦也没用。我活到56岁,做了很多事情,一不靠走后门,二不靠偷奸取巧,好歹是自己干出来的。我没有出卖过朋友,也没有欺负过弱小,心也坦然。毛主席吃过的最好的东西听说是红烧肉,我尝过的好东西好像比他还多呢!他出过两回国,都是去莫斯科,我没去过莫斯科,可去的国家比他还多几个!他也会“老”,况乎我这平凡的生命?这么想想,也就过去了。后来我的肾癌出现了转移,转移到肺了。那是2000年过新年的时候,当时中央电视台的一台晚会需要一个作家朗诵诗歌,他们选中了我。我在家排练节目时嗓子里咳出了血,开始还以为是用嗓过度,后来才知道是癌症转移。不过那会儿我在思想上已经很积极了。准备开刀手术之前,医生们研究具体方案是当着我的面讨论的。一开始他们还用英语,后来干脆说汉语,商量到底应该怎么做,切口应该怎么切。我觉得这样非常好。双方互信,共同商量怎么办才合适,这样彼此心里都有个底。我觉得病人有知情权,中国电影里面有很多关于癌症病人的描写,我感觉并不准确。我曾看过一部美国电影,里面的男主角是一位骨癌病人,大夫说他的生命只剩下半年时间了。他说他想在这宝贵的半年当中完成三件事,第一,他曾当过中学篮球队的教练,他希望回去带领他的篮球队再拿一次冠军;第二,他希望去见一个朋友;第三,他想和妻子再做一次爱。也许我们中国人无法理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可我很尊重他。影片中,他完成了他的三个愿望。事实上,我在得病期间的心态和这个人有些相似,我希望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当时我的两位主治大夫告诉我开完刀后多少天可以起来活动,我就遵守他说的时间进行调养,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我非常感谢这两位医生,他们让我始终处在一个非常明白的过程当中。这次治疗期间,我的一位邻居老大姐给了我启发。她也得了重病,她说她是倒计时活着的,这个月做一件自己能完成的事情,下个月再做一件能完成的事情。我也想倒计时活着,每个月都做一件能完成的事情,这样会有成就感,会觉得没有虚度年华。《感悟健康》 第一部分健康就是这样简单(2)那个时候我完成了很多事情。我写了很多文字,写到现在,差不多有200多万字了,出版了七八本书。记得刚得病那会儿,我每天都打针、吃药、做气功,日复一日,觉得生活特没意思,好像永远都是这些事情。今天吃药、打针、练气功是为了明天练气功、吃药、打针,这样的日子不如少而有质量的生活更有意思。8年后,我的癌细胞转移到左肺,我又做了左肺叶切除手术。术后我积极配合治疗,每天吃几大把药,我把它当做功课。我快乐的时候照样快乐,该玩的时候照样玩。我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生活是可爱的。(图二把吃药当功课)仔细想想,病对应着不病,就像假恶丑对应着真善美。假如没有假恶丑,你就不知道真善美是什么样的;假如不生病,你就无法体会健康的宝贵。我是在得病之后被选为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的。工作上有一些事情需要出头露面,有的人就说,你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身体又不好,还这么辛苦干什么?其实他不理解我,我不是为了出风头,做这些事情是我对生活的爱的表现。一个生病的人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就是被病魔压制住。我有几个病友就是这样,其中一位每到吃饭的时候就靠着墙哭,因为放疗期间,吃饭是很难受的。可我的态度是吃不下也得吃。我还给他说笑话,架着他去吃饭。后来我出院了,可他却没能出来。第二条路就是积极地对待。我有一位老同事叫王尧华,是东方医院大外科的主任。他自己得了肺癌,可他非常配合做化疗,心态很乐观。在化疗期间,他还依然在岗位上坚持工作。他说医生的职业道德让他知道应该怎样对待这个病,他应该做其他病人的榜样。人的生命至少有一半是掌握在你自己手里的。如果得了病以后你能够正确对待它,那么在遇到坎儿的时候,别人拉你一把,你自己加把油就过去了。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别人再怎么拉也没用。说句心理话,我现在没觉得自己是个病人,也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将近70岁的人。我觉得我还年轻,活得也挺健康。虽然我得了病,可我看得开——反正已经这样了,干脆把病当成生活中来了一个朋友,一起玩呗!我想我应该算是健康的病人吧。到现在为止,我做过两次大手术,切除了左肾和一半左肺叶,还做过几次放疗。这回是一次大剂量的放疗,把脾脏的肿瘤消除了。我的左胸背两条刀疤,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我们两条母亲河的倩影留在我身上,所以我的生命很充实。这大约是我的孩子气吧。洪昭光:苏教授的故事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如果人人都能保持苏教授这样的心态和理念,那对社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福音。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如果把健康元素按照百分比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父母占15%;环境占17%,其中社会环境占到10%,自然环境7%;接下去就是医生占8%;自己占60%。父母的15%和环境的17%是我们控制不了的,而剩下68%中的60%是个人因素,所以说,健康其实就在我们自己手里。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力量。如果你自己豁达乐观,情绪稳定,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力量,那么你的力量将强大到不可估量的程度。人可以战胜细菌、病毒、癌症……但是战胜它有一个前提条件。人体的抵抗力分各种不同层次,由各个系统组成,它需要一个总指挥——心理,如果这个“总指挥”乐观向上,积极稳定,那么它就可以调动全身所有抵抗力协同作战,形成强大的攻击力。如果心里没有信心,感到恐惧,那整个“指挥部”就崩溃了。这就和打仗一样,指挥部如果很坚定,那就能赢。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打,指挥部先乱了,一定会全军覆没的。很多人体格健壮、肌肉结实,但心理很脆弱,这样不行。我们必须明白,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可以调动一个人全身各个系统的力量来对抗病魔。有人说,癌症病人有三分之一是吓死的,那是因为他的精神先垮了。《感悟健康》 第一部分健康就是这样简单(3)本来一个人看着没什么异常,一查出是肺癌,他可能一个月就完了。其实如果他不做这个检查,说不定还能活上三五年呢。查出有癌症后,他的精神就先不行了。咱们应该保持好精神,像苏教授那样,首先在战略上藐视它,咱自己不害怕;战术上该治的治,该做气管镜就做,积极配合治疗。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阿姆斯特朗是美国自行车运动员,他患了睾丸癌,后来癌细胞转移到肺部,又转移到脑部。这是晚期睾丸癌的症状,医生说他死亡的概率是99%,活的可能性小于1%。一般人听到医生这话会被彻底打垮的,可阿姆斯特朗对医生说,“没事,大夫您放心,我不怕。您不是说活的概率有1%吗?我就是那1%!”阿姆斯特朗的睾丸被切除后不断进行放疗,他奇迹般恢复了健康。而且他的自行车越练越好,他从全省冠军、全国冠军到世界冠军,获奖无数,曾连续七届获得环法自行车赛世界冠军。还有一位26岁的法国姑娘患了子宫癌,切除子宫两个月后,癌细胞转移到卵巢,又赶紧把卵巢切除了,可几个月后竟又转移到结肠。她接连做了八次手术,满肚子都是刀疤。几个化疗疗程下来,姑娘的头发全掉光了。她吃不下东西,吃了也会全吐出来。她骨瘦如柴,最后彻底绝望了。她觉得上帝对她不公平,自己这么年轻就得了癌症,还不如死了算了!她天天琢磨怎么个死法,是摸电门呢,还是吃安眠药?有一天她的一个朋友来看她,惊讶地发现她好像变了个人,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模样。她说我已经绝望了,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死得更快一些吗?朋友劝慰她说,你千万别死,生命非常珍贵,人生很有意义,你想一想你这一辈子什么时候最高兴吧。姑娘想起了三年前她在海滨滑水、游泳。蓝天白云,微风徐徐,海鸥在海上飞翔,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那时候感觉最快乐。于是姑娘决定和她的朋友再去体验一下当时的感觉。可这时候她连站都站不起来了,一站起来就摔倒,这是因为她卧床太久的缘故。为了体会三年前的幸福感受,她重新练走路,又接着练滑水。其间,她遇到一位同样身患癌症的小伙子,他们俩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越练越好。很长一段时间后,医院让她去复查。化验结果让医生大吃一惊,她的一切生理指标都正常了。两年后,这个姑娘获得了世界女子滑水冠军。人如果有了精神的力量,就会变得很强大。拿破仑有一句名言——在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剑,一个是精神,归根到底,人类的精神力量会战胜剑的力量。在打仗上是这样,在癌症上也是这样。当然了,咱们还要相信科学。不管是预防疾病还是治疗疾病,如果我们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采取科学的方法,那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乐观主义者总是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他有目标,愿意努力;而悲观主义者,总是从负面的、消极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这样的人没有目标,前途也是灰暗的。态度悲观的人容易得病,就算没得病的时候,他也是“健康的病人”。苏叔阳:我还有个体会,人需要有追求美好的好奇心与动力。我觉得我自己就比较有童心,对很多新鲜事物感兴趣。我大约归于那种“没正形”的人。记得“文革”时,有人给我的评语是“没有老师的架子,也没有老师的样子”。我属于“没样子”的那种人。我当年曾在焊接车间“劳改”,机器隆隆,嘈杂之极,我就在噪音中放歌,唱我喜欢的《外国名歌200首》里的歌曲,反正别人听不见,看不见。我决不让“反革命分子”的帽子把我压得愁闷而死!“文革”时,有一次去厦门参加钓鱼宴,我在餐桌上和电影界同行谈天说笑,南腔北调,一位老首长严肃地问我,“你在家也这样吗?”我说,“我在家如果不这样,家里人会认为我病了。”看来,很多人比较喜欢严肃,不大喜欢活泼,不喜欢做自己爱做的事。我最爱写作,这是自己选定的职业,甘苦自知,但始终不悔。当然我也会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进行创作,比如我现在身体有毛病,如果写长篇小说会吃力一些,所以我也就不强求自己。我最近出版的《中国读本》一书已经卖了1200万册。这书是在我利用第一次手术和第二次手术之间的空隙完成的,第二次手术后又做了一些修改。对于我来说,写作是一种诱惑。马上奔70岁的人了,可我总觉得生活中还到处充满了我想探知的事情。我愿意把我的年龄减去22岁。我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那一年已经40岁了,但当时感觉自己像进入了一个美仑美幻的世界,眼里看见的都是美丽的人与美好的事物。40岁的人了,想法竟然像一个18岁的孩子那么幼稚。40和18之间就相差了22年。所以,我今天的思想大约也就相当于40多岁人的水平,还在成长过程之中,更未到老年。洪昭光:对待疾病我们要乐观。如果能像苏老师这样,既来之,则乐之,我们的抵抗力会提高很多。如果疾病是命运的安排,我们就不用抗拒,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对付它。比如说糖尿病,我把它当成一个玩意儿来琢磨,为什么会根据你的生物钟节律而调节,这不挺好吗?如果总想着,我怎么那么倒霉?别人不得糖尿病,我却得了糖尿病。这样的话,糖尿病会更重。《感悟健康》 第一部分健康就是这样简单(4)说到保持健康、对付疾病的办法,就不能不提到运动。谁都知道多运动对身体好,可问题是有多少人能做到?明白道理是一回事,可付诸行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人人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可有几个愿意戒烟的呢?油腻不能吃太多,咸的、煎的、油炸的不能吃太多,可到餐桌一点菜,先点的就是这些。所以,想要健康却不能落实在行动上,那只是空谈。很多白领知道运动很重要,可就是不运动。为什么?他说没时间,每天加班加点,根本没时间运动。我们谈了那么多健康的重要性,那么多方法,等于白谈,因为他把运动当成了一个任务。运动不是任务,我们应该把运动当成自己的习惯,甚至当成快乐和享受。有些人可以把运动当成抽烟,抽烟是不需要旁人提醒的。我们不会忘记吃饭、忘记睡觉,是因为我们把它当成必须做的事情去完成的。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态度去运动,我们也不会忘记的。有的人做了计划,说我从今天开始要坚持运动,计划做得挺好,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可运动了一星期就坚持不下去了。家里买了一大堆的健身器材,什么健骑车、哑铃,可最终都落满了灰尘。其实,只要我们养成了运动的习惯,任何运动都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走路也行、爬山也行、骑自行车也行,都可以把它真正变成自己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并不是只有打高尔夫球才是运动,关键还是要执行。就像吃饭和喝水一样,运动是一种需要,因为要健康,所以必须锻炼。到后来可能会变成你不跑步比跑步更难受。现代人工作比较忙,成天在办公室坐着,运动的机会特别少。其实可以采取一些最简单的办法,比如打打乒乓球,出一身汗,感觉会非常好的。有人对《登上健康快车》一书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百思不解,说这里面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啊?其实,没有复杂的东西,顺应自然太简单了,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困了睡觉,但这么简单的道理许多人就是做不到。1000多年前,白居易在杭州做太守的时候曾去拜访一位高僧。他问那位高僧——我看到很多人信佛,可佛经太多、太复杂,看不过来。您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简单提炼成几个字告诉我一下,佛的真谛是什么啊?高僧回答说,很简单,就是八个字——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意思就是说各式各样的坏事千万不能去做;而各式各样的好事,一定要身体力行。这就是佛的真谛。白居易觉得这不是太简单了吗?连三岁孩子都懂得。高僧回答——是的,三岁孩子懂得,可八十岁的老人未必能做到。健康也是如此,简单的四句话,可做起来很难。知、信、行之间的距离很大。知道容易,信念就难了,行动更难,这是要害所在。我们要把健康信念转变成行动,落实下来。前一阵子,我去杭州,看到那八个字现在还在。我想,1000多年过去了,白居易当年的问题在今天仍然是问题,不管是做人、做事还是健康。老子讲大道至简,健康其实很简单。健康在你的心中,健康在你的手里。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处方是知识,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这就够了。我看过很多谈论健康的书,里面把健康弄得很复杂,有些书动辄几十万字,想读完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如今的上班族天天嚷着没时间,如果让他们按照那些书里提出的方法去执行,恐怕就更难了。所以我说应该把健康的概念简约化。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四句话: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个概念非常科学,不过如果要出一本合理膳食的书,恐怕可以写成一本100万字的书,这100万字的书又可以分为好几卷。要我说,其实不用看100万字的书,记住10个字就行了,那就是“1、2、3、4、5,红、黄、绿、白、黑”。有人说,这10个字还记不住。那就再减两个字,变成8个字,就是“什么都吃,适可而止”。有人说8个字我还记不住。行,6个字也可以,就是“一荤、一素、一菇”,这是世界粮农组织提出来的概念,是21世纪最科学的膳食搭配。一荤是指肉、蛋、鱼,人体需要补充动物蛋白;一素指的是纤维素、维生素或者矿物质,没有素菜不行,纤维素不够就会便秘,容易得结肠癌等病;一菇指的是蘑菇、香菇、素菇、黑木耳、海带等,其实就是食用菌。吃食用菌有三大好处,可以使胆固醇下降,血脂下降、动脉硬化减少,心脑血管病减少。多吃菇类可以提高免疫力,大大降低癌症发病率。多吃菇类还有抗氧化作用,使细胞凋亡减慢,有延缓衰老的作用。所以最最简单的就是一荤、一素、一菇。另外,还有三种食物值得多吃,那就是燕麦、瓜果和豆腐。燕麦是粗粮中最好的代表,豆制品是很好的东西,应该多吃,瓜果的益处我就不多说了。《感悟健康》 第一部分健康就是这样简单(5)食物没有好坏,食物的搭配才有好坏。中国营养协会建议,食物应该多样化,食物品种越多越杂就越好。人类要想健康,需要摄取的营养素有40多种,粗粮、细粮、肉、菜、蛋、奶、鱼、虾、鸡、鸭、豆腐、果仁,每种食品富含不同的营养,因此我们要多吃不同的食物。当然了,有一类东西不能吃,就是我们国家法律保护的珍稀动物、野生动物。2004年,国家卫生部公布了中国人营养健康调查结果,发现有些人群缺碘、缺铁、缺锌严重;另一些人群的问题是肥胖,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脂。其实,第一种毛病是偏食造成的,而第二种毛病则是贪食造成的。(图三食物应该多样化)过去困难时期,得营养不良的人很多。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吃得太多,容易出现肥胖、超重等问题。也有一些人粗粮吃得很少,这样特别不好,人类就是从吃粗粮过来的,玉米、小米、高粱、南瓜、土豆、红薯都是很好的食物,含有非常丰富的天然营养。所以东西要搭配着吃。另外要注意的是,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适可而止。七八分饱,百岁不老。人为什么要吃七八分饱而不是全饱呢?老虎生活在山林里,吃的东西不是每天都有,抓到猎物就要吃个够,接下来的两三天不吃都没事。而我们人类天天都有吃的,如果吃得过饱就容易过量。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我们吃完东西后,要等血糖上升才有饱腹感,如果吃得过饱,等血糖上升的时候,一定又会觉得撑了。所以吃得快的人一定容易发胖。还有一句话叫“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因为饭前喝的汤到胃里后,会反射到脑干,产生饱腹感,饭量会自动减少三分之一。而且食欲的兴奋性是逐步下降的,吃得差不多就饱了。广东人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习惯饭前喝汤,所以都小小瘦瘦的。欧美也曾进行过研究,法国女人最苗条,体型、线条最好,最胖的是美国女人。为什么呢?因为法国女人和中国广东人一样,都是饭前喝汤。对于我们的女同胞来说,这还是个很自然的科学减肥办法,不用花钱的减肥办法。有研究发现,胖人如果能严格遵守吃饭只吃七八分饱,再加上饭前喝汤,一个月能减轻体重1斤,一年能减12斤。现在很多广告提到了多种多样的减肥方法,有吃药的、喝茶的、吸脂的……一些女性为了漂亮什么方法都愿意尝试,甚至于在自己身上动刀子。可她们不明白,肥胖其实并不仅仅是体重超标的问题,也不是不美观的问题,而是一种病。如果真的爱护我们的身体,应该从新陈代谢上去改善,从根源上治疗肥胖,而不是单从体内抽掉多少脂肪,那样并不能治好肥胖引起来的代谢病。肥胖带来的疾病很多,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的疾病等。我们一定要明白,减肥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苗条,更重要的是为了健康。最有效的减肥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少吃。热量也遵守自然界的能量守恒定律,只要消耗大于摄入,自然就减肥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哪有胖人啊?因为摄取的热量不够,想胖都胖不了。适当的运动也能帮助肥胖者减肥。要想让运动真正有效,一定要持续20分钟以上,这样才能帮助消耗脂肪。现在经常提到“有氧运动”这个概念,其实一般的运动都是有氧运动。很少有人做无氧运动,无氧运动就是跑100米、速滑或者憋着气举重,再者就是憋着气做俯卧撑。想健康地活到100岁,就要坚持三个“平”字——平常饭菜,平和心态,平均身材。平常饭菜,也就是一荤、一素、一菇;平和心态指不争、不恼、不怒,宽容、大度、有爱心;平均身材就是说要不胖不瘦。营养的内容可以丰富到100万字、1000多张表格,那是在搞科研、编教科书,当然很重要,但讲给百姓听,也可以简单到八个字,“什么都吃,适可而止”。我60岁以前没有病,就是因为有什么就吃什么,食堂给什么就吃什么,回家爱人做什么就吃什么,原则是不偏食不贪食,什么都吃但适可而止,也就是“七八分饱,营养正好”不是营养不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心理、心灵和世界观。小贴士三个“半小时”指:早晨起来运动半小时,打太极拳、跑步(大约2~3公里)或其他运动,视各人情况而定,注意适量;中午睡半小时,可以使血压曲线形成低谷,以保护心脏,使冠心病发病率减少30%;晚上6~7点慢走半小时,可减少心肌梗死和高血压的发病率。三个“半分钟”指:醒过来不要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钟;起来后坐半分钟;两条腿垂在床沿再等半分钟。此法可减少猝死、心肌梗死和脑中风。《感悟健康》 第二部分健康的关键在中年(1)3健康的关键在中年三十努力,四十注意,五十轻松,六十成功。中国正在逐渐步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30~50岁的中年人则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承载了太多的负担与压力,应该特别注重自己的健康状况。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事业成功、家庭幸福都无从谈起。30~60岁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疾病高发期,只有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及时采取防病措施,才有可能步入幸福的晚年。苏叔阳:“三十而立”不仅仅是指事业上的立,还是一个人形成完好的心态、完整的人格的初步阶段。客观地说,对于完整人格的培养,社会上和我们自己都不大重视。人的很多能力是大自然赋予的,但很多人并没有充分发掘,比如说写文章。古代中国人写文章是文、言分开的——说话和写文章是两回事。所以,会说话的人不一定会写文章。古人说话也不会总是之乎者也的,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只是文字,古人究竟怎么说话?我们已经不太清楚了。在古代,知识分子几乎垄断了写作,拼命地经营写作。它的好处就是使中国人的文字写作水平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而现代采用的是语体文,会说话就应该会写文章。可从小学到大学,语文课老师其实只是教我们学习别人的作文,并没有教我们怎样写作文!所以从说话到作文这一个阶段,我们是缺少锻炼的。也就是说,现代人会说话,又认识2000个汉字,本来完全具备了写作的条件,所有现代中国人应该都会写一手通顺的文章,完整的人格里应该包括做文章。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真正的作家,首先必须是一个思想品格高尚的人,一个具备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品格的人,那样他才能受到他人的尊敬,方可以被称为作家。可在我们国家,会编故事的人就觉得自己挺了不起,旁人也觉得他了不起,因为大部分人的人格中缺乏写作的能力。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健康也有相通之处。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某些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你就应当学会利用它,比如说运动。人人皆有运动的天性和能力,社会也在尽可能为人们提供运动的条件,可咱们并没有好好利用起来。于是健康就成为社会问题。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不少。到了30岁,你就应该有一项能立住的东西,除了事业有成,对社会的认识有成,也应该拥有把握健康、对生命负责的能力。这就是我理解的“三十而立”。这才是身为一个社会人在人生的初步阶段的合格表现。如今,有不少年轻人在如花的年纪就凋谢了自己的生命之花,除了客观的原因,也应当反省自身。“四十不惑”就是你知道哪些行为该为,哪些不该为;“五十知天命”就是你开始懂规律了;到了60岁,你方能成为一个完全合格的社会人。现代社会把男人当成社会的栋梁。尽管我们一直呼吁男女平等,同工同酬,但实际上男权社会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在。其实有些男权也未必不合理,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等等这些责任大都被男士扛着呢!男人脸皮薄,有苦有累自己扛着。你让他做到“三十而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要做到“三十而立”,必须成为一个充分自觉的、具备完整人格的理想人物。这个标准很高,要做到很难,尽管孔夫子老先生早就把道理说得很清楚了。《感悟健康》 第二部分健康的关键在中年(2)有一些西方哲学家不大喜欢孔子,比较突出的有两位。一位是黑格尔,他认为孔子怎么能被称做哲学家呢?他说孔子没有逻辑推理,又没有说出思想定律来,只不过是一些伦理的说教罢了。另外一个就是罗素,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家里最了解中国的。他对中国的很多看法很睿智,甚至给中国分析了前进的方向。但是他也不认可孔子,说孔子只注重宗教礼仪。黑格尔和罗素两个人都忘了一点,孔子的哲学非常适合中国人。西方人的哲学思想偏理性,重逻辑推理;而中国人则更重感情,重对事物的感悟,喜欢对宇宙、人生做思辩性的体悟,所以才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样的非哲学语言的哲学。孔夫子、老子、庄子的文章都像诗,像散文。比喻手法、拟人手法,山啊、水啊,很多感悟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哲学与感悟。中国人特别喜欢接受这种以感悟为特点的哲学。“三十而立”是人生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一个标杆。30岁怎么也得有事业了,得自己挣钱了,不能再靠爹妈养着了等等。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这些可能只是最外在的形式。实际上,30岁应该成为一个及格的社会人。及格就包含着你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疾病缠身的人不仅对不起你自己,还会成为这个社会的负担。一天到晚忙着看病、排队、拿药、找偏方,还哼哼唧唧,传播消极思想,这样的人谁见了都烦。作为一个男性公民,要想在30岁时保持健康,需要充分的自觉性。就像洪教授说的,闻道,悟道,行道,没有这些就根本不行。30~60岁是人生的关键,这个关键就是要切实做到高度的自觉。30岁能立,40岁能分清是非,也就成熟了。50岁顺应规律了,60岁才算真正合格。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就是60多岁奔70岁的人了。回想起来,才发现自己这么多年明白的事情很少,捋一捋才发现,几十年的时光,才了解了那么点东西,世界上我不了解的东西太多了。现在我才体会到孔夫子站在河边上说“逝者如斯夫”的感慨,那是充满着诗意的惆怅,又有一种对未来的期望。现在回过头去看过去的岁月,有时候自己会觉得害羞,年轻时候自己曾经那么不懂事,该怎么做,哪些是我能做的,自己并不清楚。60岁以后,再往回看,才觉得浪费了很多时光。所以我觉得,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抓住30~60岁这一段时间,在心理、社会责任和身体健康方面做到让自己立起来,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完美的人。洪昭光:苏教授说的“三十而立”,不仅指一个人作为自然人的“立”,更是指作为社会人的“立”。如果我们从健康观点来看的话,人生百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30岁以前是青少年阶段;30~60岁是中年阶段;60岁以后是老年阶段。一个人在30岁以前,像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动脉硬化这些疾病的患病率还是很低的,甚至在60岁以前发病率都也应该是比较低的。60岁以后,是一个人的退休阶段,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他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身体,可以早上练练太极拳,回家喝点燕麦粥。60岁以后的人,发病率也没有上升,反而在下降。最大的问题出现在30~60岁这个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往往背负着事业、家庭和健康三驾马车,压力很大,光事业一项就能把人累垮,更不用说还需要经营婚姻、家庭,而且上有老,下有小。这时候最容易出现健康上的问题。在30~60岁这个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里,要平衡好事业、家庭、健康这三驾马车,说来容易,但真正做好特别不容易。《感悟健康》 第二部分健康的关键在中年(3)事业很重要,没有事业无法立身,即使事业失败了,也可以从头再来;婚姻家庭比事业更重要,婚姻家庭如果失败了,虽然可以重来,但是很痛苦,心里的伤痕无法弥补;健康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身体如果垮了,那么一切都完了。健康是革命的本钱。陈逸飞先生的画现在最高可以卖到700多万元,低的也能卖到四五百万或者两三百万元一幅,可是他人走了,对他来说,卖得再贵也没有意义了。现在有不少三四十岁的人英年早逝,为什么?不是因为大家不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而是很多人把握不了“度”、只有“知”,而没有“行”,事业一忙就把什么都忘了。很多人说“事业、家庭、健康对我同等重要”,但真正做起来时,往往把事业摆在第一位,等到失去健康的时候,才知道健康的重要,可惜世上虽有千种方、万种药,唯独没有后悔药。有位癌症病人临终前感慨,说自己这辈子好像没干什么,就是一直觉得很累,现在40多岁马上要走了,还没明白过来人生到底是为什么?如何把握好平衡呢?首先,我们应该努力培养科学的健康理念。30岁的人应该开始具备完善的人格,从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完善自己。从健康角度看,30岁以后得慢性病的几率开始大幅上升,所以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特别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等到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各种疾病都来了的时候,你想再回头注意健康就来不及了。所以30岁的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学会预防疾病。健康跟防火是一个道理。首先你要防火,万一火着起来了,也要把它及时灭掉,千万别等上半个钟头,一层楼都着了,你再打电话叫救护车。健康也一样,第一是别得病,第二有小病赶紧治疗。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处方是知识。30岁的人一定要努力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争取做到60岁以前没有病,80岁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100岁,快快乐乐一辈子。保持健康需要我们落实到行动上。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必须从生活中的点滴开始做起。很多人的观念倒是有了,可从来不执行,那样怎么能达到健康的目的呢?所以我说,到了30岁、40岁这个阶段,一定要把思想转变成行动。许多白领、硕士、博士、博士后都知道这16个字,但都没有去执行。就好像大家都知道贪污腐败是违法的,可偏偏有的干部做不到一样,尽管口号喊得响当当,可一见钱,那双手还是要去拿。我们都知道抽烟不好,容易得冠心病、癌症等疾病,可烟瘾大啊,一见烟还是要抽。有的人在写劝人怎么戒烟的书的时候,自己却叼着烟,一根接着一根抽,这样岂不是很讽刺?苏教授说中国人喜欢运用比喻来说明问题,那我也打个比喻。人的大脑约1400克,大概占人体总体重的2%左右,但耗氧却占人体的20%,于是大脑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大脑表面有一层大脑皮层,薄薄的,大概0.5厘米厚,约100多克重。这层薄薄的大脑皮层是管理我们人的意志、性格、人格、信念、理想、追求等理性的,只有100克,而这一层薄薄的皮层下的脑子是控制本能、欲望、感情等感性功能的,却占了1300克,从这一悬殊的比例来看,当然是人的感性会战胜理性了。从理性角度我们知道贪污不好、抽烟不好,可欲望一上来,还是会贪、会抽,也就是说那100克管不住1300克,胳膊拧不过大腿嘛!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可现实却是,如果我们管不住自己,就一定会出问题。欲望与克制,谁战胜谁,一直是千古以来的人生难题。苏叔阳:我吸过烟也戒过烟,戒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自己克制住欲望。开始的时候我试过戒烟糖、戒烟药,一点也不管用,1987年、1988年戒过一段时间的烟,过了两年又开始抽,而且变本加厉,抽得更多了。1990年那会儿,老有朋友和学生送我好烟,我抽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琢磨——如果哪天人家不送给你好烟了,你又不愿意抽次烟,你自己能买得起这种好烟抽吗?天天抽好烟,那点工资不就都花光了吗?于是我又开始想戒烟,虽然不是说抽烟能把人抽穷,可如果戒了烟,确实能省下一大笔钱。总而言之,我用过很多办法,断断续续地也戒过几回,短期的有半年,长一点的持续一年,但都不能遏制住欲望,甚至我还想过不带烟在身上的办法,这些都没能让我彻底把烟戒掉。1994年发现得了肾癌后,我愣是克服了。记得我在医院治疗期间,我们的病房不让吸烟,但有些病友忍不住,经常在走廊上偷偷摸摸地抽。我有时候也想这样做,可还是忍住了。戒完烟后,有几个月特别不好受,总想摸摸兜,写东西的时候总觉得左手应该举着点什么东西,不过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我过去抽烟很凶,总以为如果不抽烟就写不出东西。不过也熬过来了,并没有影响我的写作。我到现在已经戒烟十几年了,不仅不再吸烟,连闻到别人的烟味我都有点受不了。不吸烟的好处很多,比如说飞机上不准抽烟,那么我就不用在上飞机之前赶紧吸两口,下飞机之后又赶紧吸两口。不吸烟,整个人都感觉轻松得很。《感悟健康》 第二部分健康的关键在中年(4)洪昭光:您的戒烟史,我觉得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决心戒烟,下了好几次决心,戒了一个阶段后又复吸了;第二个阶段,你靠毅力把烟戒掉了;第三个阶段开始排斥烟了,不仅自己不吸,闻了别人吸烟的味儿都不舒服,这时就是彻底戒了。苏叔阳:对,如果不是得了癌症,恐怕我还没那么大决心呢。抽烟的危害确实太大了。我抽得最凶的时候得了慢性咽炎,到了冬天,一张嘴吸进去点儿凉气就会引起咳嗽、鼻子难受,形象也不好。严重的时候,连吃饭、喝粥、喝茶这些特别平常的生活细节都会引起喉咙发痒、咳嗽,感觉非常难受。洪昭光:现在有科研结果证明,吸烟的人癌症发病率是不吸烟的人的7倍。苏叔阳:吸烟没好处。不过我知道,很多年轻人喜欢抽烟的那个姿势与风度。我们小时候看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电影,影片中的演员吸烟的样子非常帅,划着火柴,“嚓”一下点着烟,然后把火柴甩两下再扔掉。当时我们很多年轻人也学这样儿,喜欢玩帅,觉得吸烟能体现一种男人味。洪昭光:吸烟的害处很大,美国卫生部总结了6万多项科研结果来证明它的危害程度。它会促使动脉硬化,动脉内膜受损,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死,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在当“瘾君子”。绝大多数戒除烟瘾的人是因病戒烟的。我前面说到,大脑中人的理性约占100克,与占到1300克的本能欲望不能比,但经过学习和感悟,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念,使这个100克的功能变得非常强大。以一当十,以一当百,可以让100克相当于1000克或10000克,那么1300克的欲望就不算什么了。要想真正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当然要经过一个艰苦磨炼实践体验的过程,即陶冶情操。我们知道做陶器的时候,火要烧到800度以上,如果冶炼青铜,火要烧到1200度。我们意志的磨练像烧陶器,如果没有苦难、没有痛苦是不可能成器的。如果经过磨炼,把100克的意志变成10000克,那时,人的意志、毅力、品格和人格就能够战胜欲望了。一个很小的小孩看到别人家里的糖会拿起来就吃,因为儿童的大脑皮层还仅仅处在生物学的状态。学习了社会学后他会知道,别人家里的糖果是不能随便拿的。30岁的人要自立,不能还像小孩一样意志薄弱。人一定要用渴望健康的理性来抵制许多诱惑。要想得到健康,我们要把人性善的一面提升起来,制止恶的一面,就要管住自己,不能让欲望战胜理性。总不能天天找个人看住我们吧?人的成功需要自信、自强、自律,最难的是自律。(图三吸烟真的有害健康)从30岁开始努力培养健康理念,到40岁就是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注意了,只有这样,到50岁才会轻松。注意些什么?把运动当成享受,合理膳食,一荤、一素、一菇,什么都吃,但又适可而止,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人得病最多的时期是在40岁、50岁、60岁这几个阶段。如果我们到60岁没得什么大病,就算是比较成功的了。大部分人60岁退休,退休后时间富余了,空间广阔了,行动自由了,阅历丰富了,经验成熟了,压力小了,所以反而不容易得病。平安度过60岁后,就很容易走到100岁了。动脉硬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过了60岁,每个人多少会有点动脉硬化、高血压之类的毛病,这是生命衰老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健康并不是说到了80岁还一点毛病没有,那是不现实的。什么叫不衰老?西方人的标准是“生活一切自理,30分钟能走2公里”。中国人因为历史原因,体质比较差,所以我们把不衰老的标准定为“80岁的老年人,一切生活自理,30分钟能走1公里”。这就是不衰老,就可以轻轻松松活100岁。我的一个同事在60岁之前得了半身不遂,天天坐着轮椅,吃喝拉撒一切都由保姆伺候。虽然还活着,可他的生活、生命的质量大大下降,天天打针吃药非常痛苦,这样活着也是受罪。30~60岁之间是非常关键的30年,一定要做到“三十努力、四十注意、五十轻松、六十成功”,以后就可以平平坦坦了。核心问题是人们很难做到。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人的压力大了。不管是办公室一族,还是文艺界、IT界的中年人士,他们的工作压力很大,个人的事业心也很强。如今的中年健康危机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问题。前一段时间,IT业的一位国际知名CEO不到40岁就突然病故了。这样英年早逝的例子有不少,确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总的来说,中年人的疾病发生分两种情况。一种叫基本病变,另一种叫诱发因素。以动脉硬化为例,很多人到四五十或者五六十岁,动脉就在一定程度上硬化了。这个时候就要避免突发因素,我们又把突发因素叫做引爆定时炸弹。就是说,四五十岁的人或者五六十岁的人血管里都有斑块,要尽量不让它破裂。一旦破裂,要么会猝死,要么就会突发心肌梗死。《感悟健康》 第二部分健康的关键在中年(5)比如说北京的四环路有四条车道,如果其中一条车道堵塞了,还有另外三条路可以走;再堵上一条车道,还剩下两条车道,开慢一点也还是可以走的;但是如果三条车道都堵上了,就会严重影响交通状况。而人体动脉硬化的情况是,如果70%的血管堵塞,就会出现心绞痛。如果血管里的斑块破裂,血小板马上聚集形成一个白色血栓;这时只是堵塞一部分,如果加上细胞巩固,变成红血栓,血管全部堵塞,就会出现心肌梗死。就好像在四环路上因车祸堵塞车道的司机千万别打架,打起架来大家一看热闹,路就全都堵死了。那么血管里的斑块怎么会破裂呢?有三个原因——第一,酗酒。有冠心病的人只要不喝酒,斑块是不容易破裂的,只要半斤酒下肚,就悬了。第二,激动、高兴、生气等激烈情绪。一位著名演员去朋友家,高兴起来又是唱又是跳,结果猝死在朋友家的客厅里。人的情绪过于激动容易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流加快,这样很容易把斑块冲破。第三,饱餐。如果吃得过饱,尤其是过于油腻的饱餐之后,就容易出现问题。血压高的人肯定知道,吃完饭以后一般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的现象,而且容易犯心绞痛,这是因为心脏的负担加重了。饱餐中的油腻成分容易堵塞血管,产生更大的问题。所以说动脉硬化本身还不算太可怕,但斑块破裂就极可怕了,可以迅速导致心肌梗死。动脉硬化造成血管狭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年;斑块的形成需要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而斑块破裂,只需几分钟、十几分钟就会将血管彻底堵塞,速度非常快,所以关键是斑块不能破裂。所以到了一定岁数,要特别注意避免斑块破裂的危险。上岁数的人,要避免大量的突然的运动,不要酗酒,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过于兴奋、激动或者悲伤。到了寒冷的冬天,血压易升高,血管易收缩,脑出血、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病最容易发生。有两个过程叫死亡三联症,一个是刚才讲过的酗酒、激动、饱餐;另一个则是冷天、凌晨、扫雪。冬天人的整体血压高,容易犯病;人的生物钟是晚上血压低,凌晨的时间心跳慢、体温低,到了早上太阳升起、人要起床的时候,身体会感觉比较兴奋,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血糖升高。很多国家有规定,下雪天每个人要负责清扫干净自家门前的雪,如果因为谁家门前没有打扫干净而让别人滑了跟头,谁就要承担这个责任。本来天气太冷就会对心脏不好,凌晨更是疾病易爆发的时间点,早上再一扫雪,很容易发生危险。很多国家发生猝死最多的日子就是冬天某个大雪天的第二天早上,这其实就是死亡三联症的表现。心脑血管不好的人,一定要注意别喝酒,千万不要过分激动、过度饱餐。有的人问“锻炼究竟是早上好还是晚上好”,那得因人而议,如果你是年轻人,那什么时间锻炼都没问题;可如果你是一位老年人,又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或者心力衰竭等疾病,可千万不要在早上锻炼,最好选择傍晚锻炼。我把斑块比喻成定时炸弹,定时炸弹人人都有,只要我们不去引爆它就不会有危险。如果我们平时注意得好,就算满屋子都是炸弹,它也不会爆炸;可如果相反的话,即使只有一颗炸弹,如果不注意安全,它随时都有可能爆炸。所以有的人看着不怎么强壮,却能活到90多岁;而有些人看起来没病,说倒下就倒下了。苏叔阳:洪教授提醒要注意的这些问题非常有道理。我认为,不少年轻人的很多压力其实来自心理压力。他们一方面要把工作做出成绩,还要面对同事之间的竞争,既希望在一个阶段内取得事业成功,又想挣更多的钱。买了房子需要还月供,车子的贷款也要还,现实生活的压力确实很大。对于这部分人,我想说,面对压力,不妨把生活节奏放得慢一点。虽然压力来自于社会,可我们自己要学会疏解。我周围有很多50岁左右的朋友。我觉得50岁是一个坎儿,我自己就体会到50岁之前和50岁之后有多么不一样。比如说赶公共汽车,50岁以前噔噔噔跑几步上去了;50岁以后就会觉得这段路特别长,几步跑不到了。50岁以后会觉得做很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习惯用年轻时候的节奏做事情,但是已经做不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年轻人了,生理和心理上与年轻人有差距,要想办法疏解,千万不要跟自己斗气。我过去爱逞能,看到公共汽车快进站了,非要追上它,可追上之后,得喘好半天气。后来我就不那样了,又不是那么着急,等下一趟也没关系。和我差不多同时进入电影界的有另外三个人,平时我们四个人关系都不错,是好朋友。他们都比我年轻,可都走在我前面了——一个患癌症,一个有心脏病,还有一个死于脑血管病。我的这三个朋友应该都算是英年早逝。50岁是一个尴尬的年龄,生理上逐渐发生变化,但是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不服老,想做一些过去没有来得及做和没做完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在西方国家,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会经常提醒人们注意,如果有什么身体上的疾病容易及早发现。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条件,所以更需要自己多留意。洪昭光:从病理学角度来看,30~50岁是男性动脉硬化速度加快最明显的20年,女性则在40~60岁。要做到60岁以前没有病,必须抓住这非常关键的20年。对于男性来说,30岁以后动脉硬化加快,50岁正好达到顶峰,这是一个坎儿,稍有不慎就会过不去。50~60岁会平稳一点,60岁以后会逐渐走向平坦。小贴士指“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一”:每天喝一袋牛奶,补充每日所需钙量;“二”:每天补充250~350克碳水化合物,即300~400克主食;“三”:每天补充三份高蛋白,一份为1两瘦肉、或1个大鸡蛋、或2两豆腐、或2两鱼虾、或2两鸡或鸭、或0.5两黄豆;“四”: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指粗细粮搭配,少吃盐,别不吃早餐,每顿别吃太饱;“五”:500克蔬菜和水果,可预防癌症。“红”:每天1~2个西红柿,喝点红(白)葡萄酒或米酒;“黄”:吃红黄色蔬菜(胡萝卜、西瓜、红薯、玉米、南瓜、红辣椒等),补充维生素A;“绿”:喝绿茶,减缓衰老,减少肿瘤;“白”:吃燕麦片(粉),降低胆固醇,通便,对减肥、治疗糖尿病效果显著;“黑”:每天吃5~10克黑木耳,降低血黏度。《感悟健康》 第二部分男人是“难人”(1)4男人是“难人”在现代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压力,但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家庭的支柱,一个男人所面临的压力恐怕是最大的。社会给予男人过重的承载,把男人当强者,男人也错把自己当成强者。男人如果不让自己成为“难人”,一定要掌握“火候”,切记“出力、出汗、不出血;拼脑、拼劲、不拼命”。40以前全力以赴,40以后尽力而为,60以后量力而行。苏叔阳:我有一个同事,他的去世让我心里一直很难过。他和我同岁,两口子有一个女儿。他原来和我住一个区,和我是邻居。他非常有才华,人也很善良。SARS流行那一年他65岁,因患心脏病,要做搭桥手术,结果在病床上再也没有醒来。他的爱人因为过度悲痛而精神失常,不久后在精神病院去世了。仅两个月时间,好好的一个家就家破人亡了。我印象里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一直省吃俭用,好不容易买了大房子,可没住多长时间人就去世了,房子又有什么用呢?在中国,50岁左右的男性,可能正好处在事业的高峰期。如果是公务员,一般会到正处、副局的级别,有些会到司局级甚至副部级或部级。他们的担子很重。不少人对自己要求高,工作很努力,常常会自己给自己铆劲,不甘落后于别人。还有其他很多压力,比如孩子上学、父母看病等等。这些压力既对人的健康有影响,也容易对人的精神方面造成影响。如今,社会上一些不良诱惑超过了正面教育,比如对一位成功人士的衡量标准就是金钱,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即使不贪污,可也会觉得钱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一心一意奔钱去。一个眼里只看得到金钱的人,他的道德品质会高到哪去呢?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教育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一味地追求金钱,这样的社会环境对我们的后代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当然了,即使是在最理想的社会,也就是孔夫子说的大同世界(老有所终,幼有所养,鳏寡孤独都有可以去的地方),也不可能做到时时如沐春风。所以,在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关怀自己,特别是45~55岁这一阶段的男士。全社会也要给他们关怀与理解,理解他们的难处,给他们释放情感的地方。现在得抑郁症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一个调查显示,咱们国家目前有5%的人患有抑郁症,也就是说有2600万抑郁症患者。在这些患有抑郁症的人群当中,还有不少人带有自杀倾向。所以人一定要有一些宣泄渠道,用正确的方式去开解。《感悟健康》 第二部分男人是“难人”(2)日本有专门可以释放情绪的地方,你可以摔瓶子、大声嚷嚷,我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日本人的压力更大,所以日本人脱发、秃头、自杀是很常见的事情。他们讲究“服从”的观念,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上级如果说这个煤球是白的,是四方的,那么下级就得说是白的、方的。不像在中国,遇到问题还可以跟领导争论一下,甚至和领导对着干。现在我们的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增大,有的人心理不平衡,看到别人发了大财就不服气,心里想着,“老天爷真是不长眼,他那么坏,怎么能让他发财呢?我又实在、又肯干,为什么我就偏偏发不了财?”老这么想,心里就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中医理论认为,情志郁结可以造成微瑕积聚,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容易得癌症。洪昭光:大多数中年男人的压力确实很大。但我认为还是有可以调节的办法的。我经常给白领、精英们讲这样一句话:出力、出汗、不出血;拼脑、拼劲、不拼命。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我们想不劳而获当然不可能。但你在出力、出汗,努力为了生活打拼的同时,记住不要出血,要适度地出力。有位副主任医师为了在一个全国性的大型会议上发表三篇论文,没日没夜地赶写,连续三天不吃不喝不睡,最后被人发现死在办公桌边。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工作需要动脑子,还得有体力,但是别拼命。其实不少人猝死是因为拼命拼的。(图四男人别逞强)中年男人的工作很容易出现“三超”现象。就像一辆卡车,本来的载重量是10吨,如果装了20吨货物就叫超载。一辆可以装10吨的卡车,如果你每次运货都不超过这个重量,并好好爱惜它,这辆车开10年都没问题。可如果你装了20吨,还超速行驶,当然容易出交通事故了。开卡车的人如果连续开12小时不休息,疲劳驾驶,肯定也会出车祸。一辆卡车超载、超速,还超累,事故发生率不高才怪。人也是一样。中年男人工作超载,干活超速,还熬夜、超时,第二天接着干,这“三超”必然导致健康出问题。《感悟健康》 第二部分男人是“难人”(3)一位领导说过一句话,就是“少做多活是多做,多做少活是少做”。什么叫少做多活是多做?巴甫洛夫活到了88岁,如果他58岁死了,那么他的主要贡献“大脑皮层高级神经反射学说”就不会研究出来。很多科学家是在晚年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如果一个科学家活到90岁,你想想他的贡献会有多大?就算一个再有才华的博士、专家,如果他38岁就去世了,他的贡献又能有多大呢?所以说,少做多活就是多做。刚刚提到的那位副主任医师为了赶三篇论文而不眠不休,结果42岁就死了,如果他能活到92岁,那贡献会多大啊!我们做事情要努力,但是千万别拼命,否则会适得其反。这也是哲学中的道理,哲学强调不走极端,不要走向反面。所以毛主席说“风物长宜放眼量”,要看得远一些。人生三驾马车“工作、家庭、健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健康。关于名利,不是说不要去追求,而是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不能刻意,不能不择手段。切记“少做多活是多做,多做少活是少做”,横批是“实话实说”。中年男人的压力都很大,如果把握得好,事业有成,名利双收,还能活到90多岁,那多好。关键在你自己怎么很好地驾驭事业、家庭、健康这辆三驾马车。怎样控制这三匹马跑得一样快,可是一门艺术啊。小贴士(一)家世上只有家最好,男女老少离不了,男人没家死得早,女人没家容颜老。有家看似平淡淡,没家顷刻凄惨惨,外面世界千般好,不如回家乐逍遥。(二)话疗说起话疗真奇妙,防病治病都有效。一聊双方误解消,二聊大家心情好,三聊能治血压高,肿瘤糖尿也能消。话疗疏解郁闷气,话疗提高抵抗力。天天话疗三四起,家家快乐甜如蜜。(三)男人男人想要身体好,下班回家半小跑,一杯清茶一张报,夫妻灯前把话疗。《感悟健康》 第三部分女人是家庭健康的主人(1)5女人是家庭健康的主人家庭是否幸福,跟个人健康关系极为密切。现代人的健康状态不好,一方面是因为压力大,另一方面跟家庭不和睦有很大关系。在一个家庭中,男人是中心,女人是核心,良好的家庭关系应该是中心(男人)保护核心(女人),核心(女人)为中心(男人)服务。健康四大基石的关键其实就在女人这个核心。洪昭光:健康按社会单位划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个人健康、家庭健康、社会健康。如果家庭不健康、不和谐,那社会也和谐不了,因此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单元,是三个健康层次当中的一个决定因素。现在很多家庭也有亚健康状态,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但家庭矛盾非常多,就是凑合过日子,真正幸福的并不多。到底什么样的家庭算是幸福家庭呢?要我说,家庭里面一定是有分工、有合作的,男人是中心、女人是核心。中心得保护核心、核心要支持中心。中心是本体,核心是灵魂。这两个“心”一定要心心相印、相濡以沫,不能同床异梦、貌合神离。那么两个“心”哪个比较重要呢?我说都重要。一个阴一个阳,和谐互补。中心是形式上的,核心是内在的,两者要互有侧重,不分高下,但分内外。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家庭关系。有的家庭中两个人都喜欢占着中心的位置,喜欢凡事我说了算,这样当然会有麻烦了。其实家庭里不应该谁管着谁,应该谁帮着谁、谁谅解谁。另外,家庭是否幸福,跟个人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中年人的健康状态不好,一方面是因为压力大,另一方面跟家庭不和睦有很大关系。有人幽默地把家庭状况划分为六种类型——最好的是桃花源,第二是杏花村,第三是平安里,第四是多瑙(恼)河,第五是北冰洋,第六是火药库。我们先说第一种“桃花源”。桃花源是一个很理想的境界,比喻家里的氛围是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夫妻之间心心相印、情意绵绵,非常幸福。第二种“杏花村”虽然没有桃花源那么理想化,但也春意盎然,是一个让人感觉很愉快的家。第三种“平安里”,没有情意绵绵、鸟语花香,但起码是平平安安、和睦相处的家。第四是“多瑙(恼)河”。这种家问题就比较多了,孩子的教育问题、经济开支问题等,大事没有,可总为小事吵个不休。如果能把家庭矛盾处理好、化解好,那当然就变成“平安里”了;可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那家就成为第五种——“北冰洋”,意谓着冷战开始。“北冰洋”的表现为下班回家后,夫妻之间爱答不理,闷声不语,彼此没有沟通。长此以往,裂痕会越来越大。当然,如果这个时候能够及时弥补,把问题处理好,还是可以回到“多瑙(恼)河”的,可如果弄不好,那就到了第六种“火药库”了。那就意谓着夫妻一回家就烦,见面就吵,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如果到了这个阶段,想不离婚恐怕都难了。《感悟健康》 第三部分女人是家庭健康的主人(2)我们研究夫妻关系后发现,闹离婚的两口子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缺少沟通,缺少交流。其实交流很重要。很多人不会交流,认为交流就是用嘴说说话,实际并非如此。交流不仅用嘴,还要用心交流,用情交流。心灵交流的效果和仅仅用语言交流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比如说去饭馆吃饭,饭馆门口两边各站了三个漂亮的服务员,嘴里说着“欢迎光临、欢迎光临”,但她们的眼睛根本不看顾客,只是机械地重复。这种欢迎是职业性的语言交流,而发自内心的欢迎应该是眼睛看着顾客,微笑相迎。在家里也是如此,如果彼此的交流只是敷衍,那是没用的。夫妻一天没见,进门后牵牵手,说说一天的工作、心情,那才是真正的心灵沟通,那样才能让彼此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在家庭关系中,女人作为核心,要多支持男人这个中心。女人天性就以细致、体贴见长,所以在健康方面,女人应该更懂得关照和支持她的丈夫。健康四大基石的关键其实就在女人这个核心。我们倡导“合理膳食”,但是如果夫人不给你弄好,你也合理不了。买菜、做饭这些琐碎的事情,女人要能根据家庭成员的个人健康需要来精心安排。我们强调“适量运动”,最好的运动是走路,晚饭以后,夫妻手牵手一起走走,既活动身体又便于交流。我们需要“心理平衡”,如果女主人这个核心跟丈夫相处不好,那双方的心里当然不容易平衡了。四大基石中另一个基石就是“戒烟限酒”,这也需要女主人的监督啊。总之,如果夫妻之间相互理解、支持、配合,那么就很容易做到这四点。如果夫妻关系不好,那么生活方式也不太可能健康。(图五女人是家庭健康的主人)另外一点,男人作为家庭的中心,得保护女人这个核心,男人要对家庭有责任感。既然男人是家庭里的中心,也就必须有所担待。有些男人对家庭不负责任,整天和朋友吃吃喝喝,在外面玩、不着家。有些家里经济情况不好的男人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这样的男人都没有起到“中心”的作用。我觉得,男人是大树,既然结婚成家,就必须为家人撑起一片阴凉,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总而言之,中心和核心的关系也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中心(男人)保护核心(女人),核心(女人)为中心(男人)服务。这样的话,家庭和谐了,家庭成员也就健康了。小贴士慈爱心一片,好心肠二寸,正气三分,宽容四钱,孝顺常想,老实适量,奉献不拘,回报不求。将这八味“药”放宽心锅里,文火慢炒,不焦不躁;再放公平钵里,精磨细研,三思为末,淡泊为引,做成菩提子大小,和气汤送下,清风明月,早晚分服,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消灾去祸,延年益寿,调适心理,宠辱不惊。另外一点,男人作为家庭的中心,得保护女人这个核心,男人要对家庭有责任感。既然男人是家庭里的中心,也就必须有所担待。有些男人对家庭不负责任,整天和朋友吃吃喝喝,在外面玩、不着家。有些家里经济情况不好的男人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这样的男人都没有起到“中心”的作用。我觉得,男人是大树,既然结婚成家,就必须为家人撑起一片阴凉,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总而言之,中心和核心的关系也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中心(男人)保护核心(女人),核心(女人)为中心(男人)服务。这样的话,家庭和谐了,家庭成员也就健康了。小贴士慈爱心一片,好心肠二寸,正气三分,宽容四钱,孝顺常想,老实适量,奉献不拘,回报不求。将这八味“药”放宽心锅里,文火慢炒,不焦不躁;再放公平钵里,精磨细研,三思为末,淡泊为引,做成菩提子大小,和气汤送下,清风明月,早晚分服,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消灾去祸,延年益寿,调适心理,宠辱不惊。《感悟健康》 第三部分健身先要健心(1)6健身先要健心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还要拥有正确的生活态度,既要干事业也要享受生活,遇到变化、坎坷、乐观地面对,更要追求广阔胸怀和高尚品德,不为私利耿耿于怀。所以说,健康四大基石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平衡了。洪昭光:健康的重要性我不说大家也知道,不过到底有多少人能够按照健康理念去执行呢?很多人锻炼身体的计划倒是列了一条又一条,可我敢说他坚持不了3天。如果把大家对健康的态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四种人,第一种人是聪明人,第二种人是明白人,第三种人是普通人,第四种人是糊涂人。“聪明人”很关心自己的健康,会主动投资健康,这类人的健康就可以增值到120分,能健康活到120岁;“明白人”关注健康,他的健康可以保值,他能平平安安活到90岁;第三种“普通人”漠视健康,所以身体常常带着不少小毛病,这类人的健康会贬值,只能病病怏怏活到70岁;第四种人是“糊涂人”,“糊涂人”常常透支健康,他们的生命会大大缩水,五六十岁就可能早早地告别人世。很多“糊涂人”属于高学历人群,是所谓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别看他们知识丰富,工作能干,但对健康的道理非常无知。他们超载、超速、超累,透支健康,透支生命,令人痛心。其实,在生命规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违背规律,当然不会有好结果。我们要争取做“聪明人”,最起码也要当个“明白人”。我记得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有几句话讲得非常精彩,他说“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千万不要死于愚昧,千万不要死于无知”。所以我们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处方是知识”。要想健康并不需要花多少钱,拥有正确的观念非常关键。我认识一位身体不太好的省级领导,他看了《登上健康快车》这本书后受到不少启发。仅用两年时间,他的体重减轻了15斤,胆固醇正常了,脂肪肝好转了,血压也正常了。我问他到底是怎么做的,他说他就记着一句话——饭前喝汤,苗条健康,加上三个半小时(每天走3次路,每次半小时)。他过去出行大都坐车,现在有意识地多走路,每天早中晚各走路半小时,饭前喝汤,每顿饭只吃七八分饱。两年坚持下来后,他的精神面貌非常好,满面红光,精力充沛,过去头晕之类的毛病都没有了。他做到这一点并没有多花一分钱,完全是正确的健康观念带来的巨大收获。如今知识分子、离退休人员、家庭妇女、农民等人群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都不一样。我发现60岁以后离退休的老人一般比较关心自己的健康,他们每天早上起来走走路、练练拳,中午小睡一会儿,生活很有规律。这与他们压力小、时间富余都有关系。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往往心态比较豁达,得病率反而比年轻人低,倒是很多年轻人在当健康的“糊涂人”。国外的一个报道说,人的健康状况与知识水平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健康状况就越好。有的人可能会问,洪教授您刚才不是一直说白领、骨干、精英是“糊涂人”,不重视自己的健康吗?这个岂不是和国外报道完全相悖了吗?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知识水平也分两种,一种是专业知识,一种是社会知识。一些公司的管理人员、计算机工程师,他们的工作能力很强,可对健康的认识几乎等于零,对胆固醇、高血脂等词都没概念,连基本的健康常识都不了解,这样的人在知识结构上存在很大缺陷。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应该包括社会、历史、哲学、文学、科技等方方面面。在美国,从小学就开始教预防卫生课,教孩子怎样讲卫生、怎样预防疾病、不要吸烟等基础的健康知识,让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在这方面,中国做得还很不够。苏叔阳:现在社会中有这样一种人,工作和事业就是生命的全部。他不理解工作和事业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拼命工作,废寝忘食,结果导致英年早逝。可按照我们社会的道德标准,往往把这部分工作狂人当成楷模。于是,“楷模”们废寝忘食、为事业贡献生命的光辉事迹便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人们忘了很重要的一点,“楷模”不爱惜自己生命的行为既是对自己的漠视,实际也减少了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的时间。《感悟健康》 第三部分健身先要健心(2)当然了,有一些工作性质特殊的人,比如造原子弹、发射火箭上天的科学工作者,他们工作性质的保密性,造成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之间脱节相当严重。但对于大多数工作岗位上的人来说,我们绝不提倡大家成为“工作狂”,对生活的漠视会使人失去很多常人的乐趣。在一些文艺作品中经常描写到,一个“工作狂人”的工作与爱情会发生极度矛盾,结婚后肯定离婚,或者谈一个崩一个。其实“工作狂”的作风并不值得歌颂与表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一个人连生活情趣都没有,我们又怎么能指望他重视自己的健康呢?我常想,“工作狂人”一天到晚都在忙他的工作、事业,其他的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不懂得聆听音乐,不懂得欣赏戏剧,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连瞧都不瞧,这是扭曲的人格,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我认为,热爱生活的人感觉到生活的可贵、可爱,他才可能去爱生活的每个部分,包括他的工作。我们人类社会有两种极端的人,一种人特别热爱生活,所以他的生活里充满了阳光;还有另外一种人,爱生活爱到了极点,对生活中的污秽点反而特别看重,一天到晚忧心忡忡,在作家和艺术家当中,这类人表现得很突出。一些很知名、很有成就的大艺术家通常容易表现出这种两极的现象。有个美国作家叫爱伦·坡,他被称为侦探小说的鼻祖。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死亡的阴暗描述,他认为死亡是任何人不可逾越的障碍。你怎么对待死亡,就决定了你怎么对待生,这是哲学的头等问题,也是文艺作品面对的大问题。爱伦·坡作品中常常描述死的诱惑,死的灰暗,死的沉重。他塑造了一个假想的英雄战胜死亡,战胜对死的恐惧,战胜一切假恶丑。爱伦·坡现在的威望越来越高,他活着的时候可以说是行为古怪,这也是他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很多刚退休的人会有非常大的失落感和不适应。曾经有一官半职的人现在没有文件看了,车子和司机也没了,过去只要一张嘴,很多事情就有专门的人来办,可退下来后这一切都没有了,也许就连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都不一样了,其失落感可想而知。我的一个老上级是“文革”后退下来的,因为平时舒适惯了,连上公共汽车都不知道买票。这些人如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自然容易心情郁闷,时间一长,病也就跟着来了。其实很多人并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想不通、失落感,有一种人患上了“职务情结”,习惯于别人叫自己“主任”了,退下来以后没人再叫自己“主任”,便觉得天地都发生了巨变,适应不了从官到民的落差;还有一种人特别喜欢出头露面,在位的时候经常被邀请参加这个会议、那个剪彩,退下来之后没人邀请了,心里就不舒服。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很多单位搞一刀切,60岁必须退,可有的人觉得自己还能奉献,正好是灵感丰富、经验丰富的时期,认为一刀切是严重的人才浪费。种种情况让人郁闷,郁闷积累须成疾啊。我觉得这是个危险期,就跟飞机起飞前的几分钟和即将落地的几分钟一样,都是最危险的时候,这个时候是要特别注意调整好心态,要做洪教授所说的“聪明人”。我们应该豁达、宽容地面对一切,只要保持良好心态,任何坎儿都能过去。虽然退休了,但生活照样可以丰富多彩,六七十岁的人也可以活得很健康。还有一些“白骨精”,他们精通专业知识,工作很出色,可在生活等其他方面是个傻子,社会知识极度贫乏,甚至有的人不知道孙中山是何许人也,人格极不完备。有些人自我感觉极其良好,实际上却是高分低能的典型,甚至连处理一般的生活问题都不会。一个人去出差,连皮箱都不会收拾。在健康面前,很多年轻人也是无能的。表面上看,他对疾病不在乎,心态好像挺好,实际上是“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根本不明白怎样才算健康。前些天报纸登了一个女学生自杀的消息。起因是,她觉得学校食堂的伙食不顺口,于是便让家里给她送饭,可送来送去麻烦啊,后来家里还是让她自己在学校吃。只为这样一件小事,她就自杀了。还发生过研究生用硫酸泼动物园里的黑熊、马加爵杀人这类极端的例子。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素质亟待提高。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一个人都会在一生中遇到挫折和难题,所以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承受。良好的心态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这一辈人经历过政治运动,经历过贫穷和灾难,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父辈也经历过上山下乡,这些人在现实中遇到问题时就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现在的年轻人赶上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好时候,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受到的挫折比较少,所以才会稍有不如意就走极端的脆弱心理,这样的心态是非常不健康的,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感悟健康》 第三部分健身先要健心(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这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总比着人家,看人家吃什么穿什么,我怎么就没有,于是就出现心理扭曲。所以,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教给大家怎样拥有健康的心态。洪昭光:苏教授讲得真是非常深刻。我记得有一个动物实验,是在狒狒身上做的。每一个狒狒群里都有一个头领,那个狒狒头领很厉害,地位最高。吃饭的时候,它要先吃,吃剩了的东西其余的狒狒才可以吃,一些母狒狒专属于它,别的公狒狒不可以碰。总之,狒狒头领的权利至高无上。那个实验是把狒狒头领和一个小狒狒用铁笼分别关起来,到吃东西的时间先不给这两只狒狒吃,只让他们看着铁笼外其他的狒狒吃。结果这个狒狒头领生气极了,它咆哮、撕咬、跳跃,还试图用牙齿咬破铁笼。不久,这只狒狒头领就得了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一年左右就因心肌梗死死了。而那只小狒狒本来地位就很低,不在乎是否最后一个吃食物,没有任何失落感,所以也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图七心理不平衡影响健康)有个干部因为脑溢血而在我们病房住院治疗。我说他的病其实不该得。当时他刚从局级干部退下来,心里攒着很多不痛快。原来他在位时打电话要车办事,司机随叫随到。可他退休以后,司机稍微慢了点,他心里就不高兴了,心里想,真是人一走茶就凉啊。等车子来了一看,不是原来的奥迪而是桑塔纳,他就更生气了,于是血压高了,血管破了,半身不遂了。其实是这个干部没想通。如果换成是我,车子来慢一点没关系,我可以趁机喝一口茶;奥迪不来更没关系,因为现任领导要坐嘛,来个夏利也可以了。我们要把权利、职位这些身外之物看得轻一些,最值得看重的是健康。人在社会上需要给自己一个心理定位,不要越位也不要错位,也不能不到位或者缺位。给自己定位定得太低,自卑了不行,人一自卑就没有精神、没有斗志;也不要越位,越位以后容易傲慢自负,老看不起别人;错位更不行,你本来不适合当厂长、当经理可非要争,争到最后彻底完蛋。就好像一些教授学者,学问上很好,可当不了管理者。因为管理者需要管理、公关的能力;同样,当教授的未必适合当院长,有管理能力未必能搞科研。古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像盖房子,钢材、石头、水泥、木头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做到这一点,生活会非常美好,到处阳光普照,自己也会心情愉悦;如果定位不当,你自己痛苦,对别人也是负担。苏叔阳: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这件事情对我教育很大。一年春节,中国文联在北京饭店开团拜会。周扬同志见到我,跟我说了几句话,其中有两句话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他说“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为时尚所动”。当时我听了心里一愣。周扬一辈子都不寂寞,总是领导着或者鼓动着时尚,是文艺界时尚之风的执牛耳者。他为什么要冲着我说这两句话呢,是不是我耐不住寂寞?经常为时尚所动了?或者只是告诫我?当时我并没有深刻领会他这句话的含义,等我病了以后,从阎王爷那里爬出来,才有所悟。周扬从“文化大革命”的经历中悟到,假如他能耐住寂寞,他能做很多事情;假如他不为时尚所动,他可能就不会犯当年的错误。萧军先生说周扬是个勇敢的人,勇于承认错误,他用一生悟出了新的道路。后来,这两句话对我也很有启发。在我们这一行,耐不住寂寞是平常事儿,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肯定已经修炼到一定程度了。看看我们今天的时尚,一天三十六变,今天有“超女”,明天说不定就出“超男”了。你今天是浪尖,明天就可能跌入低谷。处于这样的时代,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真是难以生存。有时候,我觉得两个大手术对我来说真是个磨砺,不然的话,我也许就不会在这里侃侃而谈了。文坛也有浮沉,也未必都公平。不必去想为什么他有这有那,而自己却什么都没有,也不必为曾经当过什么而耿耿于心、看什么都不顺眼。杂志的主编、部门的负责人总是要更新的,不必认为新来的主编、负责人干什么都不如自己。人总有寂寞的时候,耐得住寂寞是种境界。夏衍也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他说“不要老是追着时间跑,人要沉得住气,作家更要如此”。《感悟健康》 第三部分健身先要健心(4)丁玲有一次说“不要老想着把你的名字变成铅字”。这是很实在的一句话。作家常常为几天没有在报上发表文章、铅字上没自己的名字而失落。别人问你“最近写什么呢,怎么老也没见你”,你就忍不住了,心想“你看看人家,今儿登报,明儿又得奖,怎么你没份啊”,其实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一点儿好处也没有。特别是不要老为了个人持有不平之心。不平之心是要有的,艺术家的天职就是要铲除不平、批判不平,但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如果不平之心是为自己就弄颠倒了。有些人老觉得人家不应该比自己好,荣誉都应该给自己,这种心态是写不出好东西来的,文如其人嘛!他的作品中必然带一股气,一股小家子气,气场不好。这种作品发表得多了,对读者都是一种伤害。一个充满小家子气的民族,难言伟大。所以我觉得,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种健康的心态,包括建设一个伟大的国家、写出不朽的作品,以及保持个人身体健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就是,除了外在的行为规矩,还要拥有内心的健康,修炼出平静的心态,再去治理一个和谐的家庭,很多个和谐的家庭组成和谐的社区,和谐的社区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有了和谐的社会,国家就和谐了,整个民族就和谐了。想一想我们建国初期,那真是个贫穷但充满快乐的黄金岁月。最近电视台为庆祝中国电影一百周年而放映了许多过去的影片。影片中再现了当年建国之前,学生在坑坑洼洼的天安门广场填坑锄草、义务劳动的景象,展现了当时整个民族健康向上的心态。假如我们这个国家始终保持和谐的、阳光的、积极向上的气氛,许多问题都好解决。心态好了,一天到晚老乐呵着,健康自然就比较容易实现。洪昭光:苏教授说的和谐,其实是两种和谐,一个是心理和谐,一个是生理和谐。首先要心理和谐。心胸宽广了,心理就容易平衡;心理平衡了,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后,病就没有了,即使偶尔生病,恢复起来也很快。所以心灵、心理、生理、病理是息息相关的四层“金字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指躯体的、心理的、社会人际交往和精神道德这四个方面都状态良好。苏教授的分析,我觉得非常对,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就容易和谐,家家都和谐社区就和谐,社区和谐了,社会就会和谐,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所以说,修身、齐家、治国,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和谐。和谐就是指均衡适度。苏叔阳:现代人的生活乐趣好像就是那么几项,比如泡酒吧。不少年轻人认为自己属于高贵的小圈子,什么单身贵族、白领贵族,崇尚工作之余找三五知己到咖啡店聊天或在酒吧纵情欢娱,他们认为这样很高雅,很“小资”。其实这样理解“小资”是不准确的。小布尔乔亚(小资产阶级的音译)不是过这种生活,小布尔乔亚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心灵上,他们有道德自我完善的神圣感,他们认为自己生来就为拯救别人。他们活着是为了拯救别人,他们做慈善事业,是在为社会、为弱者付出。文艺作品里比较典型的小资代表应该像《早春二月》里的萧剑秋,还有《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她早期在做革命者之前的言行与思想就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在50年代,我们这些被认为有小资产阶级意识的人是要挨批判的,小资产阶级意识是不健康的,表现为个人意识比较突出,自以为高于普通劳动人民,要去拯救别人,并不是指会吃会花,或者到茶馆里坐坐,谈点浪漫的事。小资产阶级是近乎无产阶级的,但是也可以近乎资产阶级,他们的生活和意识也可以进入资产阶级行列。但是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小资产阶级意识有自我道德完善的使命感,现在的所谓“小资”往往没有,而是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枯燥无味反而自得其乐,还觉得比别人高尚,瞧不起别人,这是扭曲的社会现象里的一种扭曲心态。过去批评小布尔乔亚,就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和做法对于整个社会病象的疗治是不起根本作用的,你要想起根本作用就必须走向普罗(无产阶级的音译简称)大众,就是必须彻底革命、彻底无产阶级化。这是当时的观念,常用来教育大学生。虽然那时候的大学生是民族觉悟的先锋,在为社会不平而呐喊,但他们的思想言行被认为无关社会最根本问题的解决,而且过于注重道德的自我完善,过于清高,所以经常被冠以“小资产阶级”的称号。现在自以为“小资”的人,对“小资”的理解完全错了。这是一。第二,现在的这些所谓的“小资”没有当年“小布尔乔亚”的那些情趣,既不会玩也不会浪漫,自己好像很清高,其实不会欣赏生活的美,更不会创造生活的美,这是我觉得相当悲哀的事情。假如你只会像机器一样地完成你的本职工作,甚至是一台非常精确的机器,你都缺乏作为人的完整人格。西方的哲学家很在乎“人”这个字眼,不管你是相信达尔文所说的人是进化来的,还是你相信宗教所说的人是上帝创造的,抑或是相信希腊神话里所说的人是普罗米修斯用泥捏成的,人都和其他动物不一样。人是有使命的、有理想的生命,肩负着建造伊甸园一样美丽的地球的使命。因此,缺乏道德、性格不完备、心理不健康的人不是上帝造的那个人,也不是进化而来的那个人,只能等同于其他动物。西方哲学家曾在感叹道德沦丧的时候惊呼“上帝死了”,“人类也死了”,因为有丰富情感、有伟大理想、有使命感的人类不复存在了,都成了物欲的奴仆。这是对西方工业革命后出现的道德沦丧、文化危机时代的严厉批判。有人说我们现在正经历道德沦丧的阶段,虽然不如西方经历的那样残酷而漫长,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是渐进的、和平的,更具有东方文化特色而已。看一看美国西部大片你就会知道,在美国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生活是多么残酷,争夺、阴谋、残杀、掳掠,法律只是一纸空文,今天,这些都变成了温馨的回忆。再看看第一批到澳大利亚的那些人,看看英国当年所谓“羊口之人”的残暴,我们就会知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似乎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这样一个道德水平下降的时期,我们希望中国的这个过程尽量短一点。因此,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不应该给这个社会再增加不平和暴烈,最起码要做到独善其身。真正的社会精英都要有使命感,不要以精英自居。楼外有楼,山外有青山。或许哪一块穷乡僻壤里就埋没着一位才能非常了不得的年轻人,只是还没有遇到施展的机会。女娲补天的神话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天要塌了,女娲便去采五色石头烧成汁去补天。这个神话说明中华民族一直有顾全大局的传统,而不是一看,趁机你拆一块,我拆一块,把天拆没了,趁火打劫。历代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都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悟健康》 第三部分健身先要健心(5)2000年新世纪到来之际,我特意去了一个酒吧,看那儿的人怎么迎接新世纪,我发现那儿的人都是傻乐呵,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新鲜的快意。年轻时候我们也曾有过那种时刻,大家手拉手,静止等待那12声钟响。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大家都在大声欢呼,可每个人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有没有人打算赚多少多少钱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时的青年在辞旧迎新的时刻都有一种为国效力的庄严、神圣的使命感!我们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每个人为生活添一道光彩、添一点美,我想我们自己也会因此而愉快的。因为你每完成一件事情之后都会有成就感,可以看到别人从你的工作中享受到了什么,你就会很愉快。其实有的时候我觉得小资的道德自我完善还是蛮有点意思的。谢铁骊导演的《早春二月》里有很精彩的一笔,萧剑秋帮助了寡妇文嫂之后,有很多谣言,那是社会的问题,自然也是他的问题,他未曾想到,在寡妇面前应该怎样,他没想到行为的后果。但是他那种道德自我完成的神圣感,还是很突出的,他从文嫂家出来,一边走一边跳起来去够柳枝,那快乐发自内心,他觉得自己是很高尚的,活灵活现地展示了萧剑秋道德自我完善后的喜悦和神圣感。从这一点来看,他比我们现在“白骨精”的精神境界要高很多。现在有的人很有钱,但如果号召他给穷人捐一笔钱,那钱就会很难拿出来,他宁愿学着绅士的样子去多喝一杯咖啡,也不愿意把钱捐出去。我觉得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里面缺乏道德礼仪的教育,比如如何做一个绅士,如何做一个淑女。过去中国讲伦理道德有五伦,有一次一个台湾朋友跟我说,他觉得中国五伦都很好,但是还缺一伦,缺人跟社会的关系。中国人私德都很好,在家里是好父亲,好儿子,好老师,好学生,好朋友,好长辈等等,可公德却差一点,一出门就随地吐痰。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我们的公德教育比较差,很多人存在不讲公德的毛病。关于社会道德和责任感的教育,应该在学校中大力开展。洪昭光:我觉得苏教授讲得非常深刻,他对健康的概念从思想上进行了探讨。我们过去认为健康只是简单的膳食营养什么的,其实,心灵也是健康的一部分。膳食是低层次的躯体健康,而刚才苏教授讲的心灵健康是具有更高品位的精神健康。我想起解放初期清华大学提出一个很好的口号,这个口号是让大学生毕业以后每个人都立雄心壮志,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我认为这个口号提得非常好,我很受震撼,当时就身体力行,加强体育锻炼。现在看来,社会在不断发展,世界卫生组织诠释健康的四个层次中,思想和心灵健康两个层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了。在物质相对匮乏的50年代,要健康首先营养得够,再加上适量运动;而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心灵、道德、精神上的崇高,也不是完整的健康。苏叔阳:对,孔子就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思想境界高的人心胸开阔,也更容易做到完整的健康。洪昭光:谈到个人健康、家庭健康,当然营养和运动要注意。除此之外呢?在影响健康的四个因素中,父母遗传占15%,环境占17%,医疗占8%,个人占60%,60%当中膳食占30%,心理占30%。对待这30%的心理因素,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呢?而对健康起最关键作用的,恰恰是心理,说得更严肃一些,其实一个人的一切就取决于心态,心态一变,整个世界就会在你眼中发生彻底的改变。换个角度想问题,你会觉得世界太美了,生活多么美好,多么值得你去创造、去欣赏、去享受。过去很少有人敢提出享受生活,因为那是资产阶级思想,是要受到批判的,怎么能享受呢?人家日日夜夜苦干,可你却来享受,所以应该批判。可现在不一样了,既要好好干工作,同时也要享受美好的生活。实际上,做好工作也是一种享受,让大家都来享受生活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因此,在21世纪,我们需要把越来越多的文化、思想、道德、心灵这些精神因素注入到健康的范畴里,而不要以为健康只是营养好、肌肉发达,那只是最低层次的健康,我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健康,那就是心灵的健康。心灵的健康能促进我们机体的健康,更能帮助我们积极地对待生活,乐观地享受生活。有一次我看电视报道,说北京现在的离婚率是全国各城市中最高的,而且还创造了本市的历史新高,离婚率达到50.9%。这是为什么?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怎么反而难以找到幸福感了呢?我想我们谈个人健康,应该先谈谈家庭、婚姻的健康,健康的婚姻才能有健康家庭。健康的婚姻要把好三关——硬件、配件和软件。“硬件”就是指高矮、胖瘦、长相、三围什么的。男的找对象看谁长得漂亮,女的看谁长得英俊潇洒。这些因素重要不重要呢?当然也算重要,硬件好才赏心悦目嘛,起码看了高兴,一看对方就难受肯定不行。第二个“配件”更重要了。两人身高、胖瘦一样,但这个是硕士或博士,那个没有多少文化,两人的职位、资历、经济条件等都截然不同,“配件”好的当然更受欢迎。“硬件”一望便知,而“配件”呢?一问便知,“配件”显得更为重要。但搞对象最重要的是“软件”。“软件”就是指理想、道德、责任心、品格、毅力、品位等精神因素。“软件”可以让“硬件”相当、“配件”相近的两个人有天壤之别。“软件”看不见,也很难问出来,恰恰最重要,要慢慢去感知、体会。因此,能不能组成健康的、幸福的家庭,并不决定于两人的高矮胖瘦,也不在于是不是有房、有车、有学历。如果选择配偶时被这些浅层次的假象所蒙蔽,只是很肤浅地看大概高矮而没有进一步了解深层次的“软件”,当然婚姻会凶多吉少。《感悟健康》 第三部分健身先要健心(6)婚姻有硬件、配件、软件,我们的健康也一样要把好三关——躯体硬件、社会心理还有软件心理。我们当前提到的健康教育,多数讲的是吃什么食物对身体有营养,这个水果抗癌,那个水果抗衰老,那个水果美容。实际上就是能抗癌的水果,你天天吃也抗不了癌。如果心态不好,天天生气,吃多少美容水果也美不了容。我们往往对心灵、文化、思想关心得很少,只关心最浅表的东西,忽略了深层次最重要的东西。我觉得在我们的健康问题上存在误区。猪肉的蛋白质含量是多少,脂肪有多少等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心理、心灵,我们现在把最重要的给忽略了。个人要健康,家庭要健康,社会要健康,国家要健康,最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苏教授再三强调的心灵的健康,我非常佩服他用知识分子特有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这个观点。心灵不健康不能算真正的健康,社会也得不到真正的健康,在我们今天这个阴虚阳亢、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要谈健康,千万别忘了思想的健康和道德的健康。现在有一种社会现象,一些人误解了放松的含义,把放纵当成放松,把浪荡当成浪漫,又搓麻将又酗酒,还以为自己是高品位、懂生活、很小资。错了,这不是高品位,这也不是懂生活,更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文化内涵,变味了,变成一个四不像了。放纵不是放松,浪荡可不是浪漫。什么叫浪漫呢?我曾经被一次浪漫的情景所感动。马路上有一对七八十岁的老夫妻,老先生半身不遂,老太太满脸皱纹,都不好看了,可老太太推着轮椅,精心呵护这位老先生,那感情,就像呵护一个婴儿一样,很小心地照顾着他。风掀开了盖在老先生身上的毯子。老太太赶紧给他再盖上,还帮他把衣服扣上。这两位老人从结婚以后一直相亲相爱,到今天这样满脸皱纹的年纪,感情越来越深,越来越好。几十年从相爱到变老,风雨同舟,相依相伴,相濡以沫,互敬互爱,这是什么?这就是浪漫,这就是浪漫的爱情。一说到健康,有人认为是吃得营养,有人认为是锻炼得多,每天去健身房练身体,这叫跟国际接轨。我从来没进过健身房,就是每天走路,还不用花钱,多好啊!要问我吃什么补充营养,没有,我只吃平常饭菜,一荤一素一菇,燕麦瓜果豆腐;有什么吃什么,什么都吃,适可而止;不偏食,不贪食;七八分饱,营养正好。健康四大基石中,最重要的是第四条——心理平衡。我有一张保持心理平衡的良方,就是“四君子汤”。要想健康,需要每天来点“四君子汤”——“君子量大,小人气大;君子不争,小人不让;君子和气,小人斗气;君子助人,小人伤人。”天天想想君子这四项品德,一定大大有益于健康。健康有好几个“四”很有意思。健康有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医学的康复阶段,如对偏瘫、半身不遂进行按摩等;第三个阶段是医疗救治;第二个阶段是预防疾病;我们特别应该强调的是第一个阶段——健康促进,就是提高健康水平。为什么不是预防疾病呢?预防疾病只是让正常人不得病,但正常人的健康水平不同,体质不一样,体能不一样,健康状态会有很大差别。如果我们着眼于“健康促进”,成为健康人,那么另外三个阶段的问题就不存在了,这是我们追求的健康最高境界。有一个国民体质体能的测验,就是说,没有病不等于健康,你还得经过测试力量、灵敏度、速度、耐力这四个基本素质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健康水平。请记住健康这四个阶段——健康促进、预防疾病、医疗救治和康复。健康还有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对待健康有四种人——聪明人、明白人、普通人、糊涂人。健康还有“四个最好”——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处方是知识,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健康还有“四句话”——健康是节约,健康是和谐,健康是财富,健康是幸福。小贴士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两个要点:糊涂一点,潇洒一点;三大作风: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四四秘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大基石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四个最好《感悟健康》 第三部分健康是和谐(1)7健康是和谐和谐,不仅指身体内部的和谐,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敬畏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破坏人与大自然的平衡,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追求健康也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身体内部和谐的体现就是健康,人的生理、心理、精神这三个方面要和谐,如果这三个方面的和谐关系都协调好了,也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苏叔阳:最近有一位英国哲学家又被中国人经常提起,就是罗素。他1920年曾经到北京大学做客座教授,最早把他介绍给中国的是张岱年先生的亲哥哥张申府。张申府认为罗素是最了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的生活方式都非常向往。他说中国的生活方式概括起来就是和谐、渐进,田园诗式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已经存在几千年了。他认为西方人不是这样子的,西方人要求的是不断地争夺、竞争,所以必然会导致残杀。假如全世界都学习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那么整个人类就会获得很大的幸福。这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时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出路就在自己的体制内。就是说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滋生出自强的因素。他认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中国人不会成功,一就是完全西化,二就是除了西方的军备之外,全盘排外。如果能从西方文化中吸取优秀的、有用的部分,并结合自己的优秀传统,中国就会变得非常强大。他所讲的,学习西方的优长,这点我们做到了,所以我们进步了;我们没有盲目排外,这也是对的。他从西方生活方式的缺陷谈到中国式的渐进、改革和中庸、和谐,对中国的生活方式充满向往。近年来,我们似乎在追求祥和、和谐的价值观念中有所后退,在引进西方优点的同时,我们也引进了罗素所批评的残酷的竞争。相反地,现在西方倒是在学习我们的和谐、渐进了。我记得50年代袁鹰先生在《人民日报》工作时写过一篇文章,说他特别欣赏北京人早晨见面之后彼此问好,“老爷子,老先生您好,您到哪儿去,您吃了嘛?”当时正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北京真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时候是非常和谐的,后来变得不和谐,现在还没有完全和谐。“文革”十年,我们逐渐丢失了我们民族一些优秀的传统,比如中庸,我们对中庸批判得简直“不亦乐乎”,批得体无完肤;还批判祥和,批判“和为贵”,批判我们文化传统中最宝贵的、最值得珍爱的观念,而西方却正从罗素说的那种竞争、杀戮的生活模式之外寻找着东方式的田园生活。一部普通的中国影片《喜盈门》曾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的反响,就是因为西方人看到该片表现的中国农村田园式的生活,人人心生羡慕的缘故。在“文革”十年中一个社会如果不祥和,你想想会是个什么样子。不祥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互不信任,失去了信心,失去了信仰,于是人际关系就会变得相当的恶劣。还不仅仅是人际关系淡薄了,是失去了起码的诚信,这样就难得和谐。现在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假冒伪劣,酱油可能是假的,盐可能是工业用盐,“名酒”也是假的,好容易有瓶好酒,还兑点敌敌畏,肉也有注水牛肉、注水猪肉,多可怕啊。不得已看个病吧,医托、假药、天价药全来了。虽然这些是我们社会进步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些代价,但是如果我们不未雨绸缪,代价就会太大了。我们必须亡羊补牢,加强爱的教育、祥和的教育、和谐社会的教育。如果不去大力推广这些,人怎么可能健康呢?一天到晚心里老琢磨着怎么不被人坑又怎么坑人,能痛快吗?我们古代先贤把和谐已经谈得淋漓尽致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体现在庄子的著作里,人和动物、植物如何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体现在孔夫子关于大同世界的描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和人之间还有伦理关系的和谐,家庭的和谐我想,在提倡人的健康的时候,一定要包括身、心两方面的健康,而心的健康就是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了,整个社会也就祥和了,人的健康问题自然而然地就会比现在的状况好得多。洪昭光:苏教授讲的观点我都同意。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要和谐?为什么健康一定要和谐?我认为可以从天文、物理、医学等各个方面来考虑。在自然界里,周而复始不停运转的日月星辰都是球形的,从耗能的角度来看的,圆形运动最节约。而人在和谐的情况下耗能最少。如果耗能多,生命就凋亡得快。人随时都在消耗能量,耗能少的人寿命就长,耗能多的人寿命会短。实际上,这是自然界的一个共同规律。现在不和谐的事儿还真是不少,不但身心不和谐造成的疾病多了,发病率高了,疾病低龄化了,同样的病,过去六七十岁才会得,现在二三十岁就得了;家庭呢,打架的多了,离婚的多了,刑事案件多了,经济纠纷多了。如果老处在这种不和谐的状态下,从社会角度来讲,运行成本就高。出了事,公安局出动,上法院再告你,耗能,社会为了维护稳定就要消耗很高的成本,经济上会有很多不必要的损耗。家庭不和谐最消耗人的精力,对个人健康的影响最大。和谐是最低的投入,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我们能保持个人身心的和谐和家庭的和谐,那就是对经济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了。所以简单说,和谐也就是节约。越和谐的家庭,耗能越少。实际上,看病是很不和谐的事情,排队挂号、就诊、配药,一天的时间就浪费掉了,下周还得复查……如果不得病,看病的时间省下了,挂号甭去了,药费省了,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那该多好!和谐是自然界永恒的规律,任何不和谐的东西都会被自然淘汰。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一种很符合自然规律的提法。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一切都朝着和谐方向发展,那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变得非常美好。《感悟健康》 第三部分健康是和谐(2)我有一位已经退休的同事,他几十年里基本没看过病,总是给人宁静、祥和的感觉,跟他相处,你自己都感到气闲神定。你说他有什么特殊的健康秘诀吗?并没有,我想他保持健康的关键就是和谐。和谐这个东西看不见,但是威力极大。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大健康基石讲来讲去就是“和谐”二字,合理膳食不就是和谐嘛,每种食物都要吃,适量、均衡,别多别少;适量运动,运动别过度,也不能不运动。想来想去,这么多规律当中,总结最核心的问题那就是——和谐。所以,以后一定要把“和谐”这两字突出出来。我们讲健康,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心灵、心理、人际、躯体各方面的和谐。回到家里跟家人和谐,社区跟社区和谐,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要和谐。一切工作的核心应该是和谐,而不是斗争,也不是攀比、嫉妒、竞争、仇恨。别人可能会嫉妒你,不要去理会他,你还是要保持和谐的心态。有人给你穿小鞋或者说你坏话,你可以装着不知道,一笑置之。他一看,我说你坏话,你并不介意,他也会慢慢化解了。如果采取“你说我坏话,我加倍恨你”的方式,他的怨恨也会再加倍,那就糟了,会把非正面冲突演变成正面冲突。如果牢牢记住,健康需要和谐,幸福需要和谐,就会把很多矛盾化解掉。和谐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对社会的安定也很有好处。我觉得现在我们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提倡科学发展观,是非常英明、正确的,可以逐渐使这个社会阴虚阳亢、浮躁等症状慢慢好转,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不搞斗争、攀比、嫉妒、仇恨,即使有竞争,那也是在很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竞争不一定是对抗。有些竞争是有一方必须输,还互相使绊儿,结果会两败俱伤。竞争也可以双赢,你也多挣,我也多挣,共同进步,不是说一竞争就得我赢、你完蛋不可。让一加一大于二,而不是零或负数。我们要把竞争变成良性竞争,让它成为促进和谐的助推器。苏叔阳:恩格斯说过,但丁是旧时代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头一个诗人。新时代的主要特点就是讲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的核心是什么,从但丁的《神曲》中可以看出来,实际上讲的是一种宽宏的精神。《神曲》中,那些有罪恶的人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为了明白罪与非罪、善与恶,他自己先在精神上受一次磨炼,于是他梦游“地狱”,知道了哪些恶是不可为的。他又到“炼狱”,那些一辈子不作恶、但是也不做一件善事的人要在这里经受一番考验和惩戒,然后才能到天堂。不作恶、也不行善的人也不是完整的人,必得在炼狱里受一番折磨。只有那些明白了恶与善的区别、树立了真正美德的人才会步入天堂。这是但丁在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我们的先贤对此说得更清楚,比如关于“仁”、关于“爱”、关于“和”、关于“大同”。东方的哲学主要不是用逻辑推理,而是从感情上打动人心、让人感悟。哲人用智慧设计出一个非常理想的社会及人际关系,并加以非常形象化的叙述。其中两个重要的核心观念,一个是“和”,另一个就是“序”。这个“序”是达到“和”的手段,没有“序”达不到“和”。所以,无序的社会实际上是不和谐的。因此,要想和谐,每个人都要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遵守自己职业所规定的秩序。比如护士打针,要先抹碘酒,后抹酒精,然后再打针,打针还要快进慢推、快拔,你不遵照这一顺序就不行。所有的秩序都遵守,自然而然就成为有序的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社会的雏形了;再把这个“序”变成群体的自觉行动并使之合理化,和谐社会也就成为现实了。在法制社会里,法是道德的最底线,而不是道德的最高线。不犯法,但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伦理是对道德的最高的要求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经过各种各样的风雨灾难,可中华民族不倒,中华文明未曾断裂,伦理道德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维护中华文明的精神长城。伦理道德造就了我们多少民族英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都是伦理道德熔炉冶炼出来的英雄。只强调法治,未必能造就道德很高尚的人,只能造就合法的人,不犯法的人。我们应当把“序”变成自觉的行为,变成对道德的陶冶,在优良的道德价值观念中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好公民。好公民自然就组成理想的社会了。跟洪教授对话,我的收获非常大。他把社会、道德、哲学观念加以物化,用具体的身体生理指标的变化予以合理的解释,使哲学和医学巧妙结合,可以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和应用这两门学科。其现实意义还在于,哲学不是念经、不是虚妄,它不仅是一种思想,也可以应用于实践,在人体上能够唤起生理指标的变化,促进健康。洪昭光:如果你不重视“序”,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该睡觉不睡觉,该休息不休息,该娱乐不娱乐,当然就等于“无序”,“无序”的身体怎么能“和”呢?“不和”就会得病,就会失去健康。其实很多学科都是相通的。比如说“和谐”这个词,它既可以应用于哲学也可以应用于医学,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我们讲构建和谐社会,是希望人与人之间建立和平共处的关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我们也应该倡导人与自然构建和谐关系。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做了很多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环境的事情,现在看来,我们也正在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孟加拉的水灾,全球暴发的SARS、禽流感,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些都与我们不爱护、不珍视我们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难道只顾发展经济而不注意自然环境的保护就是人类的进步吗?我们要付出多大的价值才能把大自然再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我们靠经济发展赚来的钱,能补偿大自然被破坏造成的损失吗?《感悟健康》 第三部分健康是和谐(3)苏叔阳:人们为了谋取一点小利就任意地破坏自然资源,比如私人开设小煤矿,这种投资和所得远远不成正比。这种投入产出比同先进国家、同正常工业秩序下的投入产出比差距太大了。这种浪费和不和谐所造成的损失太严重了。洪昭光:苏老师的话让我想到了同事之间的相处。你想和谐,可对方不和谐啊,那怎么办呢?不管他和谐不和谐,先从自己做起。你先给他和谐,那对方还愿意吃苦吗?自己先和谐的觉悟不是凭空来的。一个人本来没有和谐的心态,浮躁、有欲望、急功近利,怎么让他变得和谐呢?我个人的体会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顺应古代圣贤的养生之道,一天善行我身,亲近自然,敬畏自然,于是自身就调整到和谐的状态了。我们医院有一位医生,他的医术很好,生理、病理、药理、看病诊断都是一流的,但是他有一个缺点——见人没有笑容,一本正经,居高临下,冷若冰霜。病人第一个感觉到的是医生的态度,并不知道医生有多么高超的医术,所以,尽管他医术高明,还是经常有医患家属给他提意见。有一次这位大夫旅游去了福建武夷山,又去了全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的太名,回来之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有笑容了,亲切了许多。福建的武夷山跟太名的自然山水非常美丽,太名还是世界地质公园,山清水秀,风光怡人,山泉清澈见底,鱼游其中,森林覆盖率达90%,而且基本没污染。那里交通不是很发达,人烟稀少,当年徐霞客去过。不仅自然风光好,更重要的是那个地方地灵人杰,出了很多状元、进士、举人。到了这样的地方,面对6500万年前形成的地貌,面对大自然的伟大、壮丽和可爱,这位大夫突然感到自己多么渺小,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自然界给了他教育,他开始敬畏大自然,感觉自己实在没有值得骄傲自满的地方,他调整了自己。后来这位大夫对待病人像亲人一样,平等、谦虚。如果只是我们把他叫过来,告诉他病人又给他提了什么意见,下次扣奖金等等,他也未必能改。苏叔阳:对。所以中国的寺庙大部分都建在幽密的森林里或高山峡谷之中,那样才接近大自然,才能更好地创造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些年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像2003年的SARS,还有猪瘟、疯牛病,现在全球性的禽流感。大自然本身是和谐的。人和自然界的生物是大自然生存链条的一环,彼此依存,生物的多样性,是大自然和谐的铁律。人类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而破坏了别的生物的生存环境,否则,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会恶化。我们本来与一些生物是互不侵犯的,就好像它们住在河西,我们住在河东,我们越界把河西也给开发了,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它们没法住了,被迫搬到河东来住。本来彼此没有什么接触,现在有接触了,而且是密切接触,于是它们的病就会传播给人类,有些在它们身上不发病的病菌到了人的身上可能就发病了。所以,很多疾病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有很大关系。过去人类从来没得过的病,或者从来不像今天这样严重的病,或者从来没有这么大规模流行的病都出现了,还有新的病种、新的病毒、新的菌种都出现了。这和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我举自己的一个例子。我去年体检的时候,发现脾脏上有了一个肿瘤,医生说是占位性病变。过去医学教科书上讲,脾脏上是不长肿瘤的。有一位大夫说已经见到好几个这样的病例了。这个事情说明,环境的改变使人不得这种病的部位都开始得这种病了。流行性感冒的病毒不断变异,SARS之类的病毒不断出现,不是人家病毒闲得没事变着玩儿,而是我们人类逼着人家变的,是因为我们人类改变或破坏了人家的生存环境。所以,爱护自然环境就是爱护人类自己,也就是爱护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图八新病毒的出现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洪昭光:的确如此。我还有一个例子。澳大利亚有一种狐蝠,是比较大的一种蝙蝠。它们原来生长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后来突然跑到城市里,飞落在树上,它们的排泄物弄到地上和人的身上,把城市搞得很脏很乱,最终引起了澳大利亚政府的重视,因为这种蝙蝠身上都会带各种各样的病毒、细菌。澳大利亚政府和美国政府联合起来派专家对此事进行调查,发现狐蝠侵扰城市,是因为这种狐蝠生长的地方被开辟成新的旅游景点,狐蝠失去了安宁的生存环境,就只好跑到城里来找吃的了。如此一来,狐蝠身上的病毒也就有了危胁人类的可能。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教训也很沉痛。所以,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的确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不能小看,更不能忽视,它直接会影响到人类的安全和健康。小贴士牛奶:补钙,降低胆固醇浓度;红薯:保持动脉血管的弹性;燕麦: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大豆: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茶叶:提神,降脂,利尿,解腻;海鱼:降血脂,预防动脉硬化及冠心病;木耳: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减肥、抗癌;洋葱:降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生姜:降血脂、降胆固醇;大蒜:降血脂;山楂:加强和调节心肌,增大心脏收缩幅度及冠状动脉血流量,降胆固醇;柑橘: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加速胆固醇转化。=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www.turboz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