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经典语录:教你如何使用数码相机照出精美照片——数码相机专业术语【图文】(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34:07
常用技术术语:焦距——透镜中心到其焦点的距离。焦距的单位通常用mm(毫米)来表示,一个镜头的焦距一般都标在镜头的前面,如f=50mm(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标准镜头”),28-70mm(我们最常用的镜头)、70-210mm(长焦镜头)等。
        光圈——用于控制镜头通光量大小的装置。
        快门——用于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快门一般可分为帘幕式快门和镜间叶片式快门以及钢片快门三种。其中帘幕式快门又可分为纵走式帘幕快门、横走式帘幕快门。钢片快门可以达到更高的速度(目前最高
快门速度可达1/12000秒以上)。镜间叶片式快门的最高速度一般不超过1/500秒,但镜间叶片式快门的最大优点是拍摄时产生的噪音极低,极利于偷拍,并可以实现全速度范围内同步闪光。
        快门速度——快门开启的时间。它是指光线扫过胶片的时间(曝光时间)。例如,“1/30”是指曝光时
间为1/30秒,同样,“1/60”是指曝光时间为1/60秒,1/60秒的快门是1/30秒快门速度的两倍。其余以此类推。
        说明:有些资料把快门速度称为快门时间,二者名称不同,但含义相同,均指快门打开的时间。
        景深——影像相对清晰的范围。景深的长短取决于三个因素:镜头焦距、相机与拍摄对象的距离、所用
的光圈。景深与以上三者的关系是:⑴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长(例:在同样的光圈、距离的情况下,28mm的镜头的景深要远远大于70mm镜头的景深);⑵距离越近,景深越短,距离越远,景深越长(例:在同样的焦距、光圈的情况下,拍摄对象在10米时的景深要远远大于拍摄对象在1米时的景深);⑶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例:在相同的焦距、距离的情况下,光圈为F16时的景深要远、远大于光圈为F4时的景深)。
        感光度——表示感光材料感光的快慢程度。感光度的单位用“度”或“定”来表示,如“ISO100/21”
表示感光度为100度/21定的胶卷。感光度越高,胶片越灵敏(就是在同样的拍摄环境下正常拍摄同一张照片所需要的光线越少,其表现为能用更高的快门或更小的光圈)。200度的胶卷感光的灵敏度是100度胶卷的2倍,400度的胶卷的灵敏度是200度胶卷的2倍,其余以此类推。
        色温——各种不同的光所含的不同色素称为“色温”。色温的单位为“K”(开尔文)。我们通常所用
的日光型彩色负片所能适应的色温为5400K-5600K;灯光型A型、B型所能适应的色温分别为3400K和3200K。所以,我们要根据拍摄对象、环境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胶卷,否则就会出现偏色现象(除非用滤色镜校正色温)。
         附:色温的定义“假设有一种黑色金属,使之处于零下273度(绝对零度)的环境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该黑色金属就会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由该色光所对应金属的温度再加上273就是该种光的色温”。例如,将
该金属加热至2500摄氏度,该金属就已发出红光,这种红光的色温就是“2500+273”K,也就是说这种红光的色温就是2773K。色温越低,长波长的光(红、橙色光)的百分含量越高;色温越高,短波长的光(蓝、紫色光)的百分含量越高。例如:中午的日光的色温大约是5500K;闪光灯的色温约为5600K;蔚蓝的天空的色温大约为20000K;100瓦普通灯泡的光的色温大约为2600K。
        曝光——光到达胶片表面使胶片感光的过程。需注意的是,我们说的曝光是指胶片感光,这是我们要得
到照片所必需经过的一个过程。这和非专业人士所说的“曝光”大不相同,他们所说的“曝光”是指因相机漏光导致胶卷作废的意外事故。
         相对孔径——镜头有效通光口径(光束直径)与焦距的比值。相对孔径越大,镜头就越“快”。如1:2.8、1:3.5-4.5等。在变焦镜头中,一般把相对孔径固定的镜头称为专业镜头,把相对孔径不固定、但相对孔径在1:2.8-1:4之间的镜头称为准专业镜头,其余则称为普及型镜头。
         曝光组合——是指在同一拍摄环境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比如,用测光表测得快门为1/30
秒时,光圈应用5.6,这样,F5.6、1/30秒就是一个曝光组合。我们也可用F4和1/60秒的曝光组合代替(二者等效),也可用F2.8和1/125秒的曝光组合代替。也就是说,这几个组合是等效的。但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虽然这几个曝光组合是等效的,也就是说曝光是准确的,但不同组合所获得的景深是不同的。 景深

    大家都知道一般相机要对焦后才能拍摄,理论上相片中只有被准确对焦的部分(焦点)清晰,焦点前及焦点后的景物会因在焦点以外而显得模糊。不过,基于镜头、拍摄距离等因素,在焦点前、后仍然会有一段距离的景物能够被清晰显示,不致于落入模糊地带,这个清晰的范围便称为景深。

    所谓的景深,就是在拍摄的场景中,被摄主体呈现出清晰的范围。景深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很浅,我们可以根据需求调整摄影的模式来控制景深的长短。

    一般会影响到景深长短的原因,有下面三种:

1.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长

    在拍摄距离不变的拍摄情况下,使用大光圈来拍摄时,因为景深变浅,被摄体的前后景物会变得比较模糊。而使用小光圈时,被摄体前后景物清晰的距离就会变长。

左边大光圈、右边是小光圈,注意后背景清晰程度的差异

2.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浅,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越长

    在光圈、快门都不变时,拍摄同一个场景,使用长镜头会让景深变浅。而使用广角镜时,景深就会变长。

左边使用长镜头,右边使用广角镜头,可以看出景深的差异

3.距离拍摄体越近时、景深越浅,距离拍摄体越远时、景深越长

    在光圈、快门、镜头焦距都不变的情况下,拍摄同一场景,离被摄体越近时,景深就会越浅。离被摄体越远时,景深就会越长。

相同的焦段,因为拍摄距离不同,景深就会有不同的变化

    由上面三点我们可以发现景深的长短,主要是由光圈、镜头焦距及拍摄距离来控制的,因此在需要控制景深的拍摄场合中,我们就可以调整这些要素来拍出合适的照片。

    在早期的镜头环上面都有景深的速查表,可以从上面读出景深的范围和长度,但是现在的自动对焦镜头大都舍去了这个设计,要不就是在镜头上附个非常简陋的景深表,实用功能不大。

    对于业余拍摄者来说,会去读景深表的人其实是相当少的,大多数人都用经验法则去判断景深长度;另一个方法是利用相机的「景深预视」功能,按下景深预视钮后,从观景窗判断景深长短,这是最快也最直接的方法。不过它的缺点是当使用小光圈拍摄时,因为进光量变小,而使得按下景深预视钮后,从观景窗看出去会变得比较暗。

    就一般的拍摄情况来说,在拍摄风景的场合,我们常利用长景深来表现整个清晰的场景,所以使用缩光圈的方式来拍摄。但因为光圈缩小进光量也跟着变小,使得快门速度变低,就需要使用脚架来稳定机身,这也是风景摄影常会用到脚架的原因之一。

 当我们在拍摄人像时,会利用浅景深的方式来模糊被摄体前后的景物,藉以凸显主题的强度,同样的拍摄手法也可以用在其它的场合上。要凸显主题,浅景深是一个很方便的手法,所以一般在购买器材时,会依据需求选购一两支大光圈的镜头,除了能在低光度下拍摄外,能灵活运用浅景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测光方式

   数码相机的测光系统一般是测定被摄对象反射回来的光亮度,也称之为反射式测光。

      蜂窝型的多区测光感应模块

    测光方式按测光元件的安放位置不同一般可分为外测光和内测光两种方式。

   (1)外测光:在外测光方式中,测光元件与镜头的光路是各自独立的。这种测光方式广泛应用于平视取景镜头快门照相机中,它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一般不使用这种测光方式。

   (2)内测光:这种测光方式是通过镜头来进行测光,即所谓TTL测光,与摄影条件一致,在更换相镜头或摄影距离变化、加滤色镜时均能进行自动校正。目前几乎所有的单镜头反光相机都采用这种测光方式。

     不同测光模式下拍摄的照片

    在单镜头反光相机中,测光元件的放置主要有两种方案:一是放置在取景光路中目镜附近,如图中A、B、C所示,这种测光方式称为TTL一般测光;二是放置在摄影光路中,光线从辅助反光镜或由胶片平面、焦平面快门的叶片表面反射到测光元件上进行测光,如图中D、E所示,这种测光方式称为TTL直接测光。

    目前相机所采取的测光方式根据测光元件对摄影范围内所测量的区域范围不同主要包括点测光、中央部分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平均测光模式、多区测光等。

   ·点测光模式:测光元件仅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摄影时把照相机镜头多次 对准被摄主体的各部分,逐个测出其亮度,最后由摄影者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曝光参数。

   ·中央部分测光模式:这种模式是对画面中心处约占画面12%的范围进行测光。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这种模式的测光重点放在画面中央(约占画面的60%), 同时兼顾画面边缘。它可大大减少画面曝光不佳的现象,是目前单镜头反光照相 机主要的测光模式。

   ·平均测光模式:它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光亮度,适合于画面光强差别不 大的情况。

   ·多区测光模式:它对画面分区域由独立的测光元件进行测光,由照相机内部的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求得合适的曝光量,曝光正确率高。在逆光摄影或景物反差很大时都能得到合适的曝光,而无需人工校正。理,求得合适的曝光量,曝光正确率高。在逆 光摄影或景物反差很大时都能得到合适的曝光,而无需人工校正。

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也是一种曝光控制方式,一般常见在±2-3EV左右,分为正(+)补偿和负(-)补偿两种,在相机上用“+/-”符号表示。简单来说,在逆光摄影时,用正(+)补偿(或以取景器中较暗处为测光标准)能适当表现出被摄体的细节,虚化背景,获得高调的照片;用负(-)补偿(或以取景器中较亮处测光标准)则获得剪影效果,获得低调的照片,表现光与影的关系。如果环境光源偏暗,即可增加曝光值(如调整为+1EV、+2EV)以突显画面的清晰度。

    数码相机在拍摄的过程中,如果按下半截快门,液晶屏上就会显示和最终效果图差不多的图片,对焦,曝光一切启动。这个时候的曝光,正是最终图片的曝光度。图片如果明显偏亮或偏暗,说明相机的自动测光准确度有较大偏差,要强制进行曝光补偿,不过有的时候,拍摄时显示的亮度与实际拍摄结果有一定出入。数码相机可以在拍摄后立即浏览画面,此时,可以更加准确地看到拍摄出来的画面的明暗程度,不会再有出入。如果拍摄结果明显偏亮或偏暗,则要重新拍摄,强制进行曝光补偿。

    拍摄环境比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闪光灯无法起作用时,可对曝光进行补偿,适当增加曝光量。进行曝光补偿的时候,如果照片过暗,要增加EV值,EV值每增加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增加一倍,如果照片过亮,要减小EV值,EV值每减小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减小一倍。按照不同相机的补偿间隔可以以1/2(0.5)或1/3(0.3)的单位来调节。

使用相机曝光的原始设定,拍出来的图明显偏暗

使用曝光补偿+1.5EV,雪的白色就显现出来了

    被拍摄的白色物体在照片里看起来是灰色或不够白的时候,要增加曝光量,简单的说就是“越白越加”,这似乎与曝光的基本原则和习惯是背道而驰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相机的测光往往以中心的主体为偏重,白色的主体会让相机误以为很环境很明亮,因而曝光不足,这也是多数初学者易犯的通病。

      

曝光补偿0(左);曝光补偿+1(右)

    白色的衣服在白色背景下,相机判断为了不拍的过亮而决定曝光,这样整体显的很暗。这时,加一点补偿,白色的衣服也很白,脸的亮度也准确了。

      

曝光补偿0(左);曝光补偿-1(右)

    黑色的衣服在黑暗的背景下,相机判断为黑暗场所,结果脸拍的很白。这时减点补偿,黑色的衣服更黑,脸的亮度刚刚好。

    由于相机的快门时间或光圈大小是有限的,因此并非总是能达到2EV的调整范围,因此曝光补偿也不是万能的,在过于暗的环境下仍然可能曝光不足,此时要考虑配合闪光灯或增加相机的ISO感光灵敏度来提高画面亮度。

    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的曝光补偿范围都是一样的,可以在正负2EV内加、减,但是加减并不是连续的,而是以1/2EV或者1/3EV为间隔跳跃式的。早期的老式数码相机比如柯达的DC215就是以1/2EV为间隔的,于是有-2.0、-1.5、-1、-0.5和+0.5、+1、+1.5、+2共8个档次,而目前主流的数码相机分档要更细一些,是以1/3EV为间隔的,于是就有-2.0、-1.7、-1、-1.0、-0.7、-0.3和+0.3、+0.7、+1.0、+1.3、+1.7、+2.0等共12个级别的补偿值。

    一般的说,景物亮度对比越小,曝光越准确,反之则偏差加大。相机的档次有高有低,档次高的,测光就比较准确,低的则偏差也会加大。如果是传统相机,胶卷的宽容度是比较大的,曝光的偏差在一定范围内不会有大问题,但是数码相机的CCD宽容度就比较小,轻微的曝光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体的效果。

    总而言之,曝光补偿的调节是经验加上对颜色的敏锐度所决定的,用户一定要多比较不同曝光补偿下的图片质量,清晰度、还原度和噪点的大小,才能拍出最好的图片。

对焦方式

   对焦的英文学名为Focus,通常数码相机有多种对焦方式,分别是自动对焦、手动对焦和多重对焦方式。

自动对焦:

    传统相机,采取一种类似目测测距的方式实现自动对焦,相机发射一种红外线(或其它射线),根据被摄体的反射确定被摄体的距离,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调整镜头组合,实现自动对焦。这种自动对焦方式——直接、速度快、容易实现、成本低,但有时候会出错(相机和被摄体之间有其它东西如玻璃时就无法实现自动对焦,或者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精度也差,如今高档的相机一般已经不使用此种方式。因为是相机主动发射射线,故称主动式,又因它实际只是测距,并不通过镜头的实际成像判断是否正确结焦,所以又称为非TTL式。

    这种对焦方式相对于主动式自动对焦,后来发展了被动式自动对焦,也就是根据镜头的实际成像判断是否正确结焦,判断的依据一般是反差检测式,具体原理相当复杂。因为这种方式是通过镜头成像实现的,故称为TTL自动对焦。也正是由于这种自动对焦方式基于镜头成像实现,因此对焦精度高,出现差错的比率低,但技术复杂,速度较慢(采用超声波马达的高级自动对焦镜头除外),成本也较高。

手动对焦:

    手动对焦,它是通过手工转动对焦环来调节相机镜头从而使拍摄出来的照片清晰的一种对焦方式,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面依赖人眼对对焦屏上的影像的判别以及拍摄者的熟练程度甚至拍摄者的视力。早期的单镜反光相机与旁轴相机基本都是使用手动对焦来完成调焦操作的。现在的准专业及专业数码相机,还有单反数码相机都设有手动对焦的功能,以配合不同的拍摄需要。

多重对焦:

    很多数码相机都有多点对焦功能,或者区域对焦功能。当对焦中心不设置在图片中心的时候,可以使用多点对焦,或者多重对焦。除了设置对焦点的位置,还可以设定对焦范围,这样,用户可拍摄不同效果的图片。常见的多点对焦为5点,7点和9点对焦。

全息自动对焦:

    全息自动对焦功能(Hologram AF),是索尼数码相机独有的功能,也是一种崭新自动对焦光学系统,采用先进激光全息摄影技术,利用激光点检测拍摄主体的边缘,就算在黑暗的环境亦能拍摄准确对焦的照片,有效拍摄距离达4.5米。

白平衡

    白平衡是数码相机的一个极重要概念。所谓白平衡(英文名称为White Balance),就是数码相机对白色物体的还原。当我们用肉眼观看这大千世界时,在不同的光线下,对相同的颜色的感觉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在早晨旭日初升时,我们看一个白色的物体,感到它是白的;而我们在夜晚昏暗的灯光下,看到的白色物体,感到它仍然是白的。这是由于人类从出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人的大脑已经对不同光线下的物体的彩色还原有了适应性。但是,作为数码相机,可没有人眼的适应性,在不同的光线下,由于CCD输出的不平衡性,造成数码相机彩色还原失真。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太阳光是白色的,已知直射日光的色温是5200K左右,白炽灯的色温是3000K左右。用传统相机的日光片拍摄时,白炽灯光由于色温太低,所以偏黄偏红。所以通常现场光线的色温低于相机设定的色温时,往往偏黄偏红,现场光线的色温高于相机设定时,就会偏蓝。

    传统胶片机相拍摄时,色温问题不容易掌握,通常用不同类型的胶片来解决。例如有日光型、灯光型胶片之分,或者用转换多种色温滤镜的方法来调整,操作起来较麻烦。数码相机的白平衡装置就是根据色温的不同,调节感光材料(CCD)的各个色彩应强度,使色彩平衡。由于白色的物体在不同的光照下人眼也能把它确认为白色,所以,白色就作为确认其他色彩是否平衡的标准,或者是说当白色正确地反映成白色时,其他的色彩也就正确了,平衡了。这就是白平衡的含义。

    数码相机就是预设了几种光源的色温,来适应不同的光源要求。一般家用数码相机有白炽灯(约3000K色温)、荧光灯(4200K色温)、直射日光(约5200K色温)、闪光灯(约5400K色温)、多云(约6000K色温)、阴影(约8000K色温)几种模式。当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只要设定在相应的白平衡位置,就可以得到自然色彩的准确还原。而且一般数码相机还有自动白平衡设置,可以适应大部分光源色温。但是遇到现场光源复杂时,相机自动白平衡判断也容易失误,我们可以通过CCD观看结果,用手动来调节。当你用手动白平衡设定时,最准确的方法就是用一张白纸,让相机取景完全充满白纸,设定在手动白平衡功能上,按相机说明书操作做一遍就可以设定完成,在现场特定的光源下就可以把白色还原正确了。

白平衡与色温的对应关系

 一般白平衡有多种模式,适应不同的场景拍摄,如:自动白平衡、钨光白平衡、荧光白平衡、室内白平衡、手动调节。

自动白平衡

  自动白平衡通常为数码相机的默认设置,相机中有一结构复杂的矩形图,它可决定画面中的白平衡基准点,以此来达到白平衡调校。这种自动白平衡的准确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光线下拍摄时,效果较差,而在多云天气下,许多自动白平衡系统的效果极差,它可能会导致偏蓝。

钨光白平衡

  钨光白平衡也称为“白炽光”或者“室内光”。设置一般用于由灯泡照明的环境中(如家中)当相机的白平衡系统知道将不用闪光灯在这种环境中拍摄时,它就会开始决定白平衡的位置,不使用闪光灯在室内拍照时,一定要使用这个设置。

荧光白平衡

  适合在荧光灯下作白平衡调节,因为荧光的类型有很多种,如冷白和暖白,因而有些相机不只一种荧光白平衡调节。各个地方使用的荧光灯不同,因而“荧光”设置也不一样,摄影师必须确定照明是哪种“荧光”,使相机进行效果最佳的白平衡设置。在所有的设置当中,“荧光”设置是最难决定的,例如有一些办公室和学校里使用多种荧光类型的组合,这里的“荧光”设置就非常难以处理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试拍”了

室内白平衡

  室内白平衡或称为多云、阴天白平衡,适合把昏暗处的光线调置原色状态。并不是所有的数码相机都有这种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白平衡系统在室外情况时处于最优状态,无需这些设置。但有些制造商在相机上添加了这些特别的白平衡设置,这些白平衡的使用依相机的不同而不同。

手动调节

  这种白平衡在不同地方有各不相同的名称,它们描述的是某些普通灯光情况下的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用户需要给相机指出白平衡的基准点,即在画面中哪一个“白色”物体作为白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白色”,譬如不同的白纸会有不同的白色,有些白纸可能稍微偏黄些,有些白纸可能稍稍偏白,而且光线会影响我们对“白色”色感,那么怎样确定“真正的白色”?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方法是随身携带一张标准的白色的纸,拍摄时拿出来比较一下被摄体就行了。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那么在室内拍摄中很难决定此种设置时,不妨根据“参照”白纸设置白平衡。在没有白纸的时候,让相机对准眼球认为是白色的物体进行调节。

尼康P5000白平衡测试:

自动白平衡

白炽灯白平衡

手动白平衡

包围式曝光

    包围式曝光(Bracketing)是相机的一种高级功能。包围式曝光就是当你按下快门时,相机不是拍摄一张,而是以不同的曝光组合连续拍摄多张,从而保证总能有一张符合摄影者的曝光意图。使用包围式曝光需要先设定为包围曝光模式,拍摄时象平常一样拍摄就行了。包围式曝光一般使用于静止或慢速移动的拍摄对象,因为要连续拍摄多张,很难捕捉动体的最佳拍摄时机。

    包围式曝光的做法是先按测光值曝光一张,然后在其基础上增加和减少曝光量各曝光一张,若仍无把握,可多变化曝光量多拍几张,可按级差为1/3EV、0.5EV、1EV等来调节曝光量,每张照片的曝光量均不相同,这样就能从一系列的照片中挑选出一张令人满意的。

包围式曝光连拍三张

光圈和快门速度的组合

   在摄影过程中,相机的光圈值和快门速度设置相当重要。光圈值主要用来控制光线穿过孔的大小,而快门速度则是控制光线投射到胶卷上的时间。只有将二者都设置得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最令人满意的曝光效果。遗憾的是许多摄影者在这方面都因为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而变得苦恼不堪。其实原因非常简单:他们总是使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设置光圈值和快门速度,结果当然就不能让人满意了。

    还是让我们一起先来看看如何选择合适的光圈值。选择不同的光圈值,允许光线穿过镜头的孔径就会有所不同。孔径越大,穿过的光线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当你将光圈值设置为最大时,光圈值的度量值F的数值为最小。而当你逐渐关闭镜头或缩小光圈值时,对应的数值就会越来越大。而这恰恰会让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为什么孔径越大,数值越小;数值越小,孔径反而越大呢?其实F值的大小并不是全部光圈值的大小,只是部分而已。比如f-8的光圈值实际上要比8大一些。其实只要接受这个观点,这一现象还是比较容易记忆的:数值越大,孔径越小;数值越小,孔径越大。

光圈和快门的最佳组合

    关于快门速度的控制和选择,说得通俗一点,快门就相当于遮挡在胶卷前面的一张帘子,根据门帘打开的大小来决定投射到胶卷上的光线强弱,将这个大小控制用时间来控制就是所谓的快门速度。快门速度和光圈F值一样只能表示部分参数,15的意思是1/15秒,而30则表示1/30秒,要比1/15秒快出一倍;相应的,60代表1/60秒。在较慢的快门速度下,第一帘幕数值表示快门的打开速度,而第二帘幕使之则表示快门的关闭速度。但在较快的速度下(如1/125秒或更高)两个帘幕一起移动,只让一道狭小的光线从胶卷的一端投射到另一端。快门速度越快,允许光线进入的裂缝就越窄,投射到胶卷上的光线就越少。在有些相机上,快门帘幕为垂直移动设计,不过原理也是一样的。

同一快门速度下,光圈F5.6时拍摄的图像

    可能有很多读者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既然我们可以单独使用光圈或快门速度来控制投射到胶卷上的光线,为什么我们在每次拍摄时都要考虑到两方面的情况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对于一个希望能拍摄出更高质量图象的摄影师而言,不会仅仅满足于合适的曝光,还希望能够拍摄出更高效果的图象。需要指出的是,光圈和快门总是一起工作的,两者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不改变外部光线的条件下,镜头所捕捉到的光线强度谁也无法改变,投射到胶卷上的光线也是如此。而如果需要得到最合适的曝光效果,就必须很好的将两种调节结合起来,如果更改F值使光圈变小,就要将快门速度设置得更慢。反之,如果光圈值变得更大,快门速度就要设置更快一些,我们可以将这种调节叫做“互惠”。

同一快门速度下,光圈F8时拍摄的图像

    光圈值设置为f4、快门速度为1/500秒时曝光效果和光圈值为f5.6、快门速度为1/250秒的效果一样。这时可能又有读者出来认为“我的相机为自动设置,可以自动找到光圈值和快门速度的最佳结合点,所以不需要对它们进行设置”。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尽管你的相机为自动设置,但你能保证它每次使用不会出现差错吗?所以大家在使用自动相机时,每次使用时都得注意相机的光圈值和快门速度。如果你能做到这点,相信你的摄影技术一定会有很大提高,即使见了专业摄影师,也不用低声下气的讨教摄影技巧了!

    下面是拍摄照片时选择快门速度和光圈最佳组合的准则。

选择光圈(f值)

选择快门速度

图像格式

    接触过数码相机,你一定已经听说过JPEG、TIFF等术语,简单的说就是数码相机所拍摄出照片的存储格式,对应于文件名后缀就是*.jpg、*.tif,其实许多数码相机还提供了RAW数码相机原始记录格式,其实严格的说RAW并非一种图像格式,不能直接编辑,RAW是相机的CCD或CMOS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原始数据的记录,单纯地记录了数码相机内部没有进行任何处理的图像数据,将其存储下来。

   JPEG图像格式:扩展名是JPG,其全称为Joint Photograhic Experts Group。JPEG是一个可以提供优异图像质量的文件压缩格式,设置为JPEG格式所拍摄的照片在相机内部通过影像处理器已经加工完毕,可以直接出片。而且在大部分数码相机中,这个“加工”功能还是很出色的,并且我可以负责任地说JPEG是一个值得相信的存储格式。虽然JPEG是一种有损压缩格式,一般情况下,只要不追求图像过于精细的品质(普通消费级DC也很难谈上追求图像的及至),你会发现JPEG有诸多值得考虑的优势,所谓压缩格式就是,JPEG获得一个图像数据,通过去除多余的数据,减少它的储存大小,但在压缩过程中丢掉的原始图像的部分数据是无法恢复的,通常压缩比率在10:1至40:1之间,这样JPEG可以节省很大一部份存储卡的空间,从而大大增加了图片拍摄的数量,并加快了照片存储的速度,同而也加快的连续拍摄的速度,所以广泛用于新闻摄影。如此之多的好处,对于大多数人和普通家庭来说,低压缩率(高质量)的JPEG文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TIFF图像格式:扩展名是TIF,全名是Tagged Image File Format。TIFF是一种非失真的压缩格式(最高2-3倍的压缩比)。这种压缩是文件本身的压缩,即把文件中某些重复的信息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文件可完全还原,能保持原有图颜色和层次,优点是图像质量好,兼容性比RAW格式高,但占用空间大。

   GIF图像格式:扩展名是GIF。它在压缩过程中,图像的像素资料不会被丢失,然而丢失的却是图像的色彩。GIF格式最多只能储存256色,所以通常用来显示简单图形及字体。有一些数码相机会有一种名为Text Mode的拍摄模式,就可以储存成GIF格式。

   FPX图像格式:扩展名是FPX。它是一个拥有多重解像度的图像格式,即图像被储存成一系列高低不同的解像度,而这种格式的好处是当图像被放大时仍可保持图像的质量。另外,修改FPX图像时只会处理被修改的部分,而不会把整个图像一并处理,从而减低处理器的负担,令图像处理时间减少。

   RAW图像格式:RAW是未经处理、也未经压缩的格式,可以把RAW概念化为“原始图像编码数据”或更形象的称为“数码底片”,将其比作“底片”是因为想通过“底片”获得完美照片,是需要后期“电子暗房”工作支持的。RAW像TIFF格式一样,是一种“无损失”数据格式,对于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一个RAW文件保存了500万个点的感光数据。而TIFF格式在相机内部就处理过,就好比说SONY相机以色彩艳丽著称,富士相机在人像上色彩把握很稳重等,这些都是影像处理器对色彩特别处理的结果。而 RAW格式则是“原汁原味”未经处理的数据,像我们所用的JPEG、TIFF等文件是数码相机在RAW格式基础上,调整白平衡和饱和度等参数,生成的图像数据。

    目前越来越多的数码相机已开始使用RAW格式拍摄照片,RAW文件是 “毛坯”,我们可以任意的调整色温和白平衡,进行创造性类似“暗房”的制作,而且不会造成图像质量的损失,保持了图像的品质。相机通过场景拍摄, RAW只会记录光圈、快门、焦距、ISO等数据,并未对所拍摄的图片进行任何加工,为图像保存了完整的数据,RAW格式它能够给每个像素点更深的数字深度,为摄影师的创作保留了很大的空间,摄影师通过后期对图像色彩调节,提高整张照片的图像色彩质量,存储文件大小也只有相对应TIFF文件的一半左右,从存储空间节省上讲要比TIFF有明显的优势。

    我们如何能获取到RAW格式的图片呢,首先必须有一台支持RAW格式的数码相机如SONY 旗舰新品DSC-R1,在拍摄前将数码相机图像格式设置为RAW格式,设置完RAW格式后,相机除了ISO、快门、光圈、焦距之外,其它设定对RAW文件一律不起作用,因为色彩空间、锐化值、白平衡、对比度、降噪等所有操作将在电脑中由你自己控制调整。

    那为何我们所拍摄的RAW格式的图片不能在电脑浏览器直接打开?这是因为RAW数据由于没有进行图像处理,没有升成普通的通用图像文件,所以想打开RAW文件,只能利用数码相机附带的RAW数据处理软件,将其转换成TIFF等普通格式。由于各厂家CCD或CMOS的排列和转换方式和影像处理器的运算方法不同,RAW数据的记录方式也不同,所以只有通过厂家所提供数据处理软件才能将其转换成通用格式。如果只是想浏览RAW格式的图片,只需要在网上下载一个RAW Image Thumbnailer的软件,装上之后能够方便地浏览RAW格式的图片,而且显示速度很快。Photoshop CS8.0版可以打开不同品牌相机RAW格式,但由于各品牌新品相机上市速度太快,所以需要到Adobe公司官方网站下载相应相机的插件,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补丁”,打好补丁后CS就可以正常打开RAW文件了。不过还是建议使用原厂家所提供的数据处理软件,因为相机厂商不会把CCD的排列及运算等核心技术提供给Adobe公司,所以Photoshop是通过反解数据的方法打开RAW格式的,在反解运算的过程中会有部份误差,如奥林巴斯的RAW格式在Photoshop中打开时明显图片整体颜色偏“品”,白色部分呈现的却是粉红色。但哈苏、徕卡等品牌采用Adobe的DNG格式RAW文件标准,不需要任何插件可以在Photoshop中直接打开。目前比较大的彩扩店如今日捷诚、东方明珠、今日汇丰、北斗星的数码制作部对RAW格式的文件还是不能直接打开的,大家只能先在家里把RAW 格式转换成普通格式如TIFF、JPEG后再去彩扩店出片。为了体验更加精彩的数码生活,建议大家买一台专业photo打印机,打印机使用的八种颜色:红色、蓝色、亮光色、黄色、洋红色、青色、粗面黑、照片黑,使图片层次丰富、色彩细腻,图像表现的极为出色,图片视觉堪称完美一点也不为过(还省去了跑彩扩店的大量时间)。

小星注:如果注重后期处理的话,使用RAW格式是一个非常棒的选择,不过此格式占用空间较多,切记。

像素

   像素,译自英文Pixel,图像元素(Picture element)的简称,是单位面积中构成图像的点的个数。每个像素都有不同的颜色值。单位面积内的像素越多,分辨率越高,图像的效果就越好。像素有时被简称为pel(picture element的缩写)。

    数码相机的像素分为最大像素数和有效像素数。

   

最大像素:

   英文名称为Maximum Pixels,所谓的最大像素是经过插值运算后获得的。插值运算通过设在数码相机内部的DSP芯片,在需要放大图像时用最临近法插值、线性插值等运算方法,在图像内添加图像放大后所需要增加的像素。插值运算后获得的图像质量不能够与真正感光成像的图像相比。

    在市面上,有一些商家会标明“经硬件插值可达XXX像素”,这也是相同的原理,只不过在图像的质量和感光度上,以最大像素拍摄的图片清晰度比不上以有效像素拍摄的。

    最大像素,也直接指CCD/CMOS感光器件的像素,一些商家为了增大销售额,只标榜数码相机的最大像素,在数码相机设置图片分辨率的时候,的确也有拍摄最高像素的分辨率图片,但是,用户要清楚,这是通过数码相机内部运算而得出的值,再打印图片的时候,其画质的减损会十分明显。所以在购买数码相机的时候,看有效像素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像素也直接和数码照片的输出有关系,下面的列表,为用户提供了数码照片输出和图片像素的关系。

有效像素:

   有效像素数英文名称为Effective Pixels。与最大像素不同,有效像素数是指真正参与感光成像的像素值。最高像素的数值是感光器件的真实像素,这个数据通常包含了感光器件的非成像部分,而有效像素是在镜头变焦倍率下所换算出来的值。以美能达的DiMAGE7为例,其CCD像素为524万(5.24Megapixel),因为CCD有一部分并不参与成像,有效像素只为490万。

有效像素、可读像素和总像素的关系

    数码图片的储存方式一般以像素(Pixel)为单位,每个象素是数码图片里面积最小的单位。像素越大,图片的面积越大。要增加一个图片的面积大小,如果没有更多的光进入感光器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像素的面积增大,这样一来,可能会影响图片的锐力度和清晰度。所以,在像素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数码相机能获得最大的图片像素,即为有效像素。

    用户在购买数码相机的时候,通常会看到商家标榜“最大像素达到XXX”和“有效像素达到XXX”,那用户应该怎样选择呢?在选择数码相机的时候,应该注重看数码相机的有效像素是多少,有效像素的数值才是决定图片质量的关键。

数码相机的像素设置与冲印照片尺寸对照表:

像素设置与冲印照片尺寸对照表

    部分数码相机的像素设置与可冲印最佳照片尺寸对照表,可以根据自己希望冲印照片的大小来选择使用。如果希望自己的数码照片冲印为一般规格(目前主流数码冲印为5R,即5x7英寸),那么300万像素已经是足够了。

    现在常用的数码相机象素数通常在200万像素到800万像素。选择数码相机像素越高的模式拍出的照片在不失真情况可可冲印的最大尺寸也比较大,不过从照片清晰度来说,300万像素以上的数码照片没有差异。因此在外出旅游期间为了节约数码相机存储卡的空间,并不一定要按照最大像素设置来拍摄照片。比如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也可以设置为300万像素拍照,这样同样的存促卡可以拍出数量更多的照片。

    下面是部分数码相机的像素设置与可冲印最佳照片尺寸对照表,可以根据自己希望冲印照片的大小来选择使用。

    从上面对比可以看出,如果希望自己的数码照片冲印为一般规格(目前主流数码冲印为5R,即5x7英寸),那么300万像素已经是足够了。300万像素(2048X1536)最大可冲印10R的照片(即10x14英寸),当然效果略差一点。如果自己的数码照片只是在电脑上浏览或者发布到网站上,那么即使设置为100万像素也足够了,不过随着数码相机存储卡容量的增加,一般512M的存储卡按300万像素设置,通常可以照400多张照片,所以为了以后冲印考虑,选择300万像素是比较合理的。

分辨率

   分辨率是用于度量图像内数据量多少的一个参数。通常表示成ppi(每英寸像素Pixel per inch)和dpi(每英寸点)。包含的数据越多,图形文件的长度就越大,也能表现更丰富的细节。但更大的文件也需要耗用更多的计算机资源,更多的内存,更大的硬盘空间等等。在另一方面,假如图像包含的数据不够充分(图形分辨率较低),就会显得相当粗糙,特别是把图像放大为一个较大尺寸观看的时候。所以在图片创建期间,我们必须根据图像最终的用途决定正确的分辨率。这里的技巧是要首先保证图像包含足够多的数据,能满足最终输出的需要,同时也要适量,尽量少占用一些计算机的资源。

    我们在购买数码相机时,分辨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早年的数码相机分辨率很低,如CASIO的QV-10不到10万像素(320X240)、18万像素的KODAK DC20(493X373)其分辨率还比不上现在的摄像手机和摄像头。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数码相机的分辨率不断增高,目前已经超过1千万像素。 拿2048X1536X16M来说,2048X1536就是说在宽度方向有2048个像素,在高度方向有1536个像素。2048X1536=3145728,我们就称其为300万像素。而后面的16M是指颜色深度。每个像素是有颜色的,而每像素的颜色用3个BYTE来记录,分别是红,绿,蓝。每BYTE可以记录256个层次,因此共可记录256X256X256=16777216种不同的颜色,即16M,也称为24位颜色深度。因此,如果按RGB颜色记录一个2048X1536像素的图像文件,就要2048X1536X3=9437184个BYTE,即9MB,再加上文件头等其他信息,最终要大于9MB。不过数码相机平时多数用JPG格式,这是一种有失真的,压缩比较大的图像文件格式,一般情况下,2048X1536像素的JPG文件根据其压缩比的不同文件尺寸也不同,大约在1-2MB左右。同样也可以计算出1600X1200X16M等其他像素的文件大小。由此可见,2048X1536X16M与1600X1200X16M的照片,包含的像素点的数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其信息含量是不一样的。如果用同样的输出分辨率来打印照片,得到的照片大小是不一样的,反过来,如果输出同样大小的照片,照片上单位长度里的像素点数是不一样的,也就是照片的细腻程度是不一样的。

正确运用数码相机分辨:

    分辨率是数码相机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其数值大小将直接影响到最终图像的质量。与此同时,图像的分辨率越高,那么图像的尺寸和体积都将越大,而数码相机是采用存储卡做为存储设备,这样将使得你无法保存更多的照片。如何在分辨率和存储数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如果你力求完美,那么你只有去添加多张存储卡,或者为你的照片选择合适的分辨率。

一、高级用户的选择:

    分辨率是影响图像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一般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所能显示的像素数来表示分辨率,例如1600×1200。该值越大图形文件所占用的磁盘空间也就越多,从而图像的细节表现得更充分。因此如果你是摄影师或者完美主义者,那么建议你在拍摄时都选择最高分辨率。虽然这样会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并且在存储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这些换来的是精美的图像,一切都是值得的。并且大的图像在进行后期处理时也留给你足够大的空间,大的图像尚可适当缩小,而小的图像要放大就困难了,因为图像信息不可能失而复得。这样你不得不多准备一些存储卡,对于这些人来说,质量才是关键。

    同样印刷出版对于图像也有很高的要求,一般对于图像精度最低要求为300dpi(DotPerInch,其含义为每英寸所表达的打印点数,其值越高,所打印出来的图像也就越细致与精密),那么图片的分辨率起码要在500万像素以上,也就是2560×1920,这暂时只有专业级的相机才能达到的要求,一般的数码相机是望尘莫及的。当然这个选择也不是唯一的,这要取决于版面上登载照片的大小以及印刷的线数。

二、普通用户的选择:

    相对来说如果你拍摄的图片只是用于网页制作发布,那对于分辨率的要求就低多了。640×480的分辨率就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需要,而1024x768的图像则足以应付后期润色、切裁等操作了。同样你所拍摄的照片只是存于电脑中观看,以上的分辨率也可以满足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图像分辨率的大小至少要达到显示器的分辨率,或者更高。如果你所拍摄的图片将来是要放在投影仪上进行播放的,那么选择图像分辨率不能低于投影仪的分辨率。

三、冲印用户的选择: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习惯仅仅只是在电脑上进行观看,还是喜欢像传统照片一样,那么就需要更高的分辨率。以下列出我们常用冲洗的尺寸和最低分辨率:

  冲洗5寸(3.5×5)相片:像素不小于1024×768;

  冲洗6寸(4×6)相片:像素不小于1280×960;

  冲洗12寸(8×12)相片:像素不小于2272×1704;

    这里列出的只是最低要求的分辨率,一般来说在最低分辨率上提高一到两个档次是最好的。对于生活照及旅游纪念照,一般输出照片的片幅在5×7寸以下,最佳精度为400万像素,也就是2272×1704。实际上无论是利用数码彩扩还是彩色打印机输出,200万像素所冲洗出来的感觉和传统相机已没有上面两样,当然这只是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因此如果存储空间有限,使用300万或200像素的分辨率进行拍摄也是可以的。

    同时在现在很多数码相机中还提供了多中图像的存储格式,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比较常用的有JPEG方式、TIF格式、RAW格式等。采用JPEG方式对于图像有信息损失,但是其存储容量小,质量也可以满足基本需求,因此一般用户可以选择它。而另外两种格式,都不进行信息的压缩,因此图像质量好,但是体积庞大,这个只建议高级用户选用。需要注意的是,图像的分辨率和格式的选择是同时进行的,在不同情况下其侧重点是不同的。对于打印输出,则高分辨率低精度模式的效果要优于低分辨率高精度的模式。而图片仅仅只是在电脑上观看,则低分辨率高精度模式的效果要优于高分辨率低精度的模式,用户可根据自己要求进行组合选择。对于数码相机中图像分辨率的选择要把握一个关键,那就是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不要一味的追求质量,或者单纯考虑存储的数量,一切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总之够用就好。

焦距

   如果你在相机的英文规格书上看过"f =",那么后面接的数码通常就是它的焦长,即焦距长度。如"f=8-24mm,38-115mm(35mm equivalent)",就是指这台相机的焦距长度为8-24mm,同时对角线的视角换算后相当于传统35mm相机的38-115mm焦长。一般而言,35mm相机的标准镜头焦长约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长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远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广角拍摄能力。

 焦距就是透镜中心到焦点的距离。镜头的焦距分为像方焦距和物方焦距。像方焦距是像方主面到像方焦点的距离,同样,物方焦距就是物方主面到物方焦点的距离。

    下图表示如何来确定主面和焦距:入射平行光线(或其延长线)与出射会聚光线(或其延长线)相交,就能确定折射主面,这个想象的平面与镜头光轴相交处就是主点。像方主点和无穷远光线形成的焦平面(焦点)之间的距离称为复合镜头的焦距(严格说是有效焦距)。用同样的原理也可以确定物方主面和物方焦距。

焦距示意图

变焦

光学变焦

   光学变焦英文名称为Optical Zoom,数码相机依靠光学镜头结构来实现变焦。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方式与传统35mm相机差不多,就是通过镜片移动来放大与缩小需要拍摄的景物,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

焦距与视角的关系 1

焦距与视角的关系 2

    在买数码相机的时候,很多用户都会问,什么是数码变焦,什么是光学变焦,下面,我们就用图示来解释一下。

    光学变焦是通过镜头、物体和焦点三方的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当成像面在水平方向运动的时候,如下图,视觉和焦距就会发生变化,更远的景物变得更清晰,让人感觉像物体递进的感觉。

                                          光学变焦成像原理

    显而易见,要改变视角必然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改变镜头的焦距。用摄影的话来说,这就是光学变焦。通过改变变焦镜头中的各镜片的相对位置来改变镜头的焦距。另一种就是改变成像面的大小,即成像面的对角线长短在目前的数码摄影中,这就叫做数码变焦。实际上数码变焦并没有改变镜头的焦距,只是通过改变成像面对角线的角度来改变视角,从而产生了“相当于”镜头焦距变化的效果。

理光RR660的3倍光学变焦进行特写拍摄,不损失图片的质量

    所以我们看到,一些镜头越长的数码相机,内部的镜片和感光器移动空间更大,所以变焦倍数也更大。我们看到市面上的一些超薄型数码相机,一般没有光学变焦功能,因为其机身内根部不允许感光器件的移动,而像索尼F828、富士S7000这些“长镜头”的数码相机,光学变焦功能达到5、6倍。

    如今的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大多在2倍-5倍之间,即可把10米以外的物体拉近至5-3米近;也有一些数码相机拥有10倍的光学变焦效果。家用摄录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在10倍~22倍,能比较清楚的拍到70米外的东西。使用增倍镜能够增大摄录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如果光学变焦倍数不够,我们可以在镜头前加一增倍镜,其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一个2倍的增距镜,套在一个原来有4倍光学变焦的数码相机上,那么这台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数由原来的1倍、2倍、3倍、4倍变为2倍、4倍、6倍和8倍,即以增距镜的倍数和光学变焦倍数相乘所得。

数字变焦

    数字变焦也称为数码变焦,英文名称为Digital Zoom,是数码相机的独有特异功能。早期的数字变焦功能常见于一些使用固定焦距的数码相机产品。现在则延伸到顶级机种也配备了这项功能。数字和光学变焦的不同在于,光学变焦是利用不同镜头组的搭配,产生焦距变化而达成将远方景物的光线拉近至相机内的目的,画质不失真。但却会因镜头本身设计的屈光度差异,造成图像的枕状或桶状形变。数字变焦则是利用近似于数字影像软件中的“剪裁”功能,对中心影像做一格放的动作。较早期的数字变焦效果是以光学取得的影像分辨率做一加工,但这却暴露出使用数字变焦而导致画面像素不足致使影像模糊的缺点。新一代的产品中则在逻辑IC中加入了“内插法”的运算功能,藉由参考相邻像素的亮度和色彩贴入经计算后的像素。不过,整体上来说目前尚未有一种计算方式可以使数字变焦的影像画质媲美光学变焦。

 

数字变焦也是通过变焦杆来实现的,当光学变焦到尽头时,继续按住变焦杆,则自动进入数字变焦区域。

    与光学变焦不同,数字变焦是在感光器件垂直方向向上的变化,而给人以变焦效果的。在感光器件上的面积越小,那么视觉上就会让用户只看见景物的局部。但是由于焦距没有变化,所以,图像质量是相对于正常情况下较差。

数字变焦原理图

    通过数码变焦,拍摄的景物放大了,但它的清晰度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所以数码变焦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不过索尼独创 “智能数码变焦”,据说该先进技术,可以使图像在数码变焦之后仍然保持一定的清晰度。

数字变焦“放大”图

    目前数码相机的数码变焦一般在6倍左右,摄像机的数码变焦在44倍-600倍左右,实际使用中有40倍就足够了。因为太大的数码变焦会使图像严重受损,有时候甚至因为放大倍数太高,而分不清所拍摄的画面。需要说明的是有的数码相机的变焦倍数是这样计算的:用光学变焦倍数乘以数码变焦倍数所得到的就是最大变焦倍数。例如Sony DSC-F717的光学变焦为5倍,数字变焦为2倍,那么它的最大变焦倍数就是10倍。实际我们在选择数码相机产品的时候应注意其光学变焦能力,而数字变焦能力因可以通过后期软件处理得到,所以并不需要做太多考虑。

闪光灯

一、闪光灯的定义:

   闪光灯的英文学名为Flash Light。闪光灯也是加强曝光量的方式之一,尤其在昏暗的地方,打闪光灯有助于让景物更明亮。使用闪光灯也会出现弊端,例如在拍人物时,闪光灯的光线可能会在眼睛的瞳孔发生残留的现象,进而发生“红眼”的情形,因此许多相机商都将“消除红眼”这项功能加入设计,在闪光灯开启前先打出微弱光让瞳孔适应,然后再执行真正的闪光,避免红眼发生。中低档数码相机一般都具备三种闪光灯模式,即自动闪光、消除红眼与关闭闪光灯。再高级一点的产品还提供“强制闪光”,甚至“慢速闪光”功能。

二、闪光灯的作用:

    闪光灯的作用是在被摄主体光线较暗的情况下,闪光照亮被摄主体以取得正确的曝光。闪光灯的自身指标是“闪光指数”,闪光指数是指闪光灯的发光强度,反映到运用中,在ISO100的条件下,闪光指数除以拍摄时镜头的实际光圈值就是该闪光灯所能照亮的范围。

三、闪光灯的类型: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就是“机载闪光灯”和“独立式外置闪光灯”,一些影室用的大型闪光灯我们以后再介绍。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两种灯的区别和拍照中的注意事项。

机载闪光灯:

    先来谈谈“机载闪光灯”。顾名思义,“机载闪光灯”就是照相机机身内置,由机身搭载并供电,无法与机身分开的闪光灯。最常见的就是傻瓜相机上一般位于左上角或右上角(有的是自动跳出来),亮晶晶的那个家伙,在现代单反相机五棱镜上方俗称“机顶灯”的也是它,别看它小,有的时候还真缺不了它。

    “机载闪光灯”的特点是使用灵活方便,体积和指数都较小,闪光指数多为9~14,距离镜头比较近,功能相对较少。灵活方便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都明白。指数小是“机载闪光灯”的致命伤,决定了它只能充当配角。在傻瓜相机上,一般镜头的光圈都比较小,只有少数高档定焦傻瓜相机的最大光圈在2.4~2.8左右。大部分变焦傻瓜相机在广角段最大光圈也只有3.5~4.5,在长焦端只有9~11,个别长焦端在140mm以上的傻瓜相机最大光圈只有13。大家很容易算出在使用ISO100的胶卷时广角段的有效照射距离是3米左右,长较段甚至只有1米多。我经常看到许多朋友在使用傻瓜相机拍摄纪念照尤其是集体纪念照时距离被摄主体太远,远远超过了“机载闪光灯”的有效照射范围,这也就是每年国庆节北京各个冲扩店洗出大量曝光严重不足的黑片的原因。

    说“机载闪光灯”距离镜头比较近,相信大家都看得见傻瓜照相机的内置闪光灯就在镜头旁边,就算是单反相机的“机顶灯”能够“跳起来”,距离镜头也仍然是不远。现在我说的“距离镜头比较近”是指闪光灯发光的光轴与照相机镜头的光轴距离太近,如果在夜晚拍照,就会形成难看的“红眼”。讲到这,不得不提到“消除红眼”这个功能。

    “机载闪光灯”有一个独特的功能就是“消除红眼”。“红眼”现象是由于闪光轴与镜头光轴距离过近,在很暗的时候人的瞳孔相应变大,闪光灯的闪光透过瞳孔照在眼底,密密麻麻的微血管在灯光照应下显现出鲜艳的红色,形成了恼人的“红眼”,“消除红眼”就是在正式闪光拍摄前先由闪光灯发射一组小闪光,使人的眼睛瞳孔缩小,减低“红眼”现象的出现。而“独立式外置闪光灯”由于架在照相机顶部,闪光光轴与镜头光轴夹角很大、很高,根本不会形成所谓的“红眼”现象。原来有朋友问很高级的闪光灯怎么没有“消除红眼”功能,那是因为——用不着。

    “机载闪光灯”由于种种限制,功能一直不完备。虽然在某些高档单反相机上的“机载闪光灯”功能也很繁多,能实现后帘同步闪光,包围闪光曝光,闪光曝光补偿,甚至闪光指数还能随着镜头焦距的变化在14~20间自动变化,同时改变闪光的覆盖范围,分别覆盖到24mm~85mm。但与高档“独立式外置闪光灯”相比差的还是很远。

独立式外置闪光灯:

    说完了“机载闪光灯”,再来看看“独立式外置闪光灯”。这类闪光灯大多制作精良,指数高,各种功能完备。因为闪光指数的大小可以分为两个档次:指数在35左右的闪光灯,除不能左右“摇头”外,功能与指数55左右的相差无几,但售价只有后者的1/2左右。

    “独立式外置闪光灯”自带电池舱,独立供电,除了常规的前连、后帘同步闪光,慢快门同步闪光,包围闪光曝光,闪光曝光补偿,手控闪光,多档次光比闪光、对焦辅助灯等常规功能外,大型灯灯头上下活动超过100度,左右转动超过270度,在室内拍摄人物照片时可以自由的把光打倒墙上或天花板上,用反射光照亮被摄主体,照片显得自然、没有阴影。有的灯可以实现全部快门速度闪光同步,特别适合在光线强烈的室外拍摄逆光人物照片时给面部补光。频闪功能也是“大灯”有趣的功能之一,在很暗的背景前用频闪闪光拍摄的照片可以得到一连串静止画面,非常有趣。还有一部分闪光灯可以配合机载闪光灯或另一只闪光灯做多光源遥控分体闪光,轻易达到专业影楼的效果,这个功能最早出现在MINOLTA3500xi\5400xi和5400HS上,后来把技术转让给了Canon,在Canon最新的顶级闪光灯550EX上也实现了这个功能。

    综上所述,闪光灯是摄影附件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无论是轻巧灵便的“机载闪光灯”还是功能繁多的“独立式外置闪光灯”,正确的使用都可以给您的摄影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更广阔的天地。

闪光灯模式

    目前,大多数数码相机一般都具备闪光灯来辅助拍摄。闪光灯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即自动闪光、防红眼与关闭闪光灯(Auto/Red-Eye Reduction/Off)。再高级一点的产品还提供“强制闪光(fill in或ON)”,甚至“慢速闪光(SLOW)”功能。  

   自动闪光:通常传统胶卷相机与数码相机在不作任何设定变动的时候,闪光灯模式都预设在“自动闪光”模式下。此时,相机会自动判断拍摄场景的光线是否充足。如果不足,就会自动在拍摄时打开闪光灯进行闪光,以弥补光线。我们大部分的拍摄情况下,“自动闪光”模式都足以应付。

   强制闪光:不管在明亮或弱光的环境中,都开启闪光灯进行闪光。通常用在对背对光源的人物进行拍摄,可以增强人物的亮度,但是容易造成噪点增加和曝光过度。

   关闭闪光(强制不闪光):强迫数码相机关闭闪光灯。不管拍摄环境的光线条件如何,都不准闪光。此功能最适宜于禁止使用闪光灯的地方进行拍摄。

   消除红眼:英文学名为Redeye reduction,在数码相机上的标志一般为一只“眼睛”。“红眼”现象在拍摄人像照片(尤其是比较近的距离、环境较阴暗)时常会发生。这是由于眼睛视网膜反射闪光而引起的。如果你不想让拍摄出来的人或动物的眼睛出现“红眼”,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的“消除红眼”模式先让闪光灯快速闪烁一次或数次,使人的瞳孔适应之后,再进行主要的闪光与拍摄。

   慢速同步:不管在明亮或弱光的环境中,都开启闪光灯进行闪光。通常用在对背对光源的人物进行拍摄,可以增强人物的亮度,但是容易造成噪点增加和曝光过度。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下拍照时,如果使用闪光灯加较高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很容易造成前景主体太亮,甚至是白晃晃的一片,而背景却依旧灰暗,无法辨别细节。而“慢速闪光同步”会延迟数码相机的快门释放速度,以闪光灯照明前景,配合慢速快门(如1/5秒)为弱光背景曝光。这样,就能够拍摄出前后景均得到和谐曝光的照片。

   前/后帘同步闪光:在弱光的情况下,快门速度比较慢,而前/后帘同步闪光,基本上不会提高快门速度。比如正常测光,最大光圈的时候,快门速度是1秒。前帘同步闪光,在快门开启的同时闪光1/90秒,然后继续曝光到1秒或1/2秒。后帘同步闪光和前帘同步闪光相反,快门开启后,直到快门关闭的最后,才开始闪光。

   智能闪光:它的特点在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合理的调整输出量。其根据拍摄时相机的感光度、光圈、速度设置,再根据用户的场景模式选择,来判断出准确的曝光量。由于有了高感光度这个基础条件,相机能够以较低的闪光灯输出即获得准确的曝光,这样就可以完全避免“漂白”或背景丢失的状况了。

显示屏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它拥有一个可以及时浏览图片的屏幕,称之为数码相机的显示屏,一般为液晶结构(LCD,全称为Liquid Crystal Display)。

    常用的数码相机LCD都是TFT型的,到底什么是TFT呢?首先它包括有偏光板、玻璃基板、薄模式晶体管、配向膜、液晶材料、导向板、色滤光板、萤光管等等。对于液晶显示屏,背光源是来自荧光灯管射出的光,这些光源会先经过一个偏光板然后再经过液晶,这时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进而改变穿透液晶的光线角度。在使用LCD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颜色和反差度。这是因为大多数从屏幕射出的光是垂直方向的。假如从一个非常斜的角度观看一个全白的画面,我们可能会看到黑色或是色彩失真。

    数码相机的LCD是非常昂贵而脆弱的,所以用户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而且平时需要做保养工作。

    LCD很脆弱,千万不要用坚硬的物体碰撞,以免摔坏了LCD屏。液晶屏表面容易脏,清洁的时侯最好用干净的干布,推荐使用镜头布或者眼睛布,不可使用有机溶剂清洗。液晶显示屏的表现会随着温度变化,在低温的时候,如果亮度有所下降,这属于正常现象。

取景器

取景器一般来说可分为:

  1.LCD取景器;

  2.与镜头分开,一般称为光学取景器;

  3.通过镜头,一般称为TTL取景器;

  4.电子取景器(EVF,Electronic Viewfinder),也称为单眼LCD取景器(Eye-level LCD viewfinder)

    与LCD取景器相比,光学取景器和TTL取景器有许多优点。首先,可以避免因开启LCD而过度耗尽电量,从而可以增长拍摄时间和电池的使用寿命。其次,在室外拍摄时,它可以避免因LCD显示屏反光导致的取景误差。

LCD取景器

    LCD取景器就是液晶取景器,数码相机背后那块大大的夜晶显示屏便是它。LCD取景器有几个很明显的优点:第一,通过它看到的影象就是即将拍摄成像的景物,而且视差极低;第二,现在不少数码相机的LCD都设计成为可旋转式的,这样一来数码相机的取景角度就更多,而且可以非常直观地实现自拍操作。

可旋转的LCD取景器

    不过LCD取景器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便是功耗问题,长久以来,LCD取景器都是数码相机上的耗电大户,长时间开启会大大缩短数码相机的工作时间。好在现在新型的数码相机都大量采用了低温多晶硅液晶显示屏,所以LCD取景器的功耗问题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不过称其为“耗电大户”依然不为过。其次,在强烈的阳光下,LCD取景器的显示效果便会大受影响,需要用手或其他东西遮挡一下光线方能看得明白。最后在环境光线过暗的情况下,LCD取景器也会存在影象昏暗、不利于取景的问题。

光学取景器

    不管你使用的镜头是定焦还是变焦,光学取景器的取景都是不变的,它工作时与镜头无关,它只是模仿镜头的视角和焦距。有家用傻瓜型相机(包括家用级数码相机)大都使用这种取景方式。

    取景器进光孔的大小决定了图像的清晰程度,对于戴眼镜的用户而言,有相对来说大一些的光孔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因为眼镜会使他们的眼睛离取景器较远,这样就不可能准确地取景。现在有些取景器配备了可以进行屈光度调节的功能,使拍摄者在拍照时可以不戴眼镜就可进行较为准确的取景。不过,只有近、远视者才可以进行屈光调节,对于视力正常的拍摄者而言,屈光度调节毫无意义。

    光学取景器应尽量地靠近镜头的光轴中心,以减少取景视差。之所以会出现视差,是因为相机镜头和取景器是从不同位置观看拍摄对象的,因而它们各自看到的景物也是存在一些差异的。拍摄距离大时比较难发现视差,但当拍摄距离较小如拍摄人像或微距时,视差就会很明显,从而可能会影响照片的构图(如图)――这就是为什么在进行微距摄影时需要打开LCD显示屏的原因。显示屏显示的是传感器接收到的图像,从而避免了视差。

    视差也是独立式光学取景器经常遇到的问题,不过相机制造商已经采用了许多办法来解决该类问题,光学取景器一般都有"剪裁"或"视差"符号来标示实际的拍摄区域,但这只是简单的方法,并不是100%管用的。

    一般来说,光学取景器不能显示100%的镜头所拍摄图像,大概只有实际帧的85%或更少。这就是开发TTL取景器的原因。

TTL光学取景器

    这种取景器通常配备在较昂贵的数码相机上,它可显示镜头所拍摄到的图像。在传统胶卷相机中,绝大多数已经采用这种取景方式。

    不同TTL取景系统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在具体使用时,所能显示的细节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通过将穿过镜头的光线反射或散射,从而达到取景的目的。

         

          TTL通过镜头取景(左);TTL有屈光度调节功能(右)

    TTL取景器的缺点在于,由于制作比较复杂,所以成本较昂贵,所以经常只有在高端家用数码相机或专业数码相机如奥林巴斯E10、富士S1等上见到TTL取景器。而且TTL取景一般都要求有一个较小的LCD显示屏来显示聚焦、曝光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增加了其制造成本。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惠普与潘太克斯公司目前共同推出了一种采用TTL取景器、价格较为合理的相机――惠普 912/潘太克斯 EI2000。

电子取景器

    这种取景器的优点与TTL取景器一样:显示待拍景物的全貌,在日光下可以看到,并且可以显示光圈、快门速度等拍摄信息,但除此之外,还可以显示相机菜单,这是其它取景器所无法做到的。

                            富士S6500的EVF电子取景器

    电子取景器的缺点可归纳为三条:与光学取景器、TTL取景器不同,它需要大量的电源;类似于LCD显示屏,容易反光,从而影响取景的准确;与光学系统相比显得比较粗糙。最后一项会显得很重要,因为这样的系统无法显示拍摄帧里的最小细节,比如人眼是不是睁开的等等。

快门键

    数码相机的快门键和传统的傻瓜相机并没什麽不同,只要按下快门键就可以拍照了。只是有些具有自动对焦与自动闪光灯的数码相机,它的快门钮是两段式的,按下第一段时开始对焦与测光,直到按下第二段时才是真正的拍摄,所以当您拿到数码相机时,最好先确定一下快门键,到底是一段的还是两段的,以免拍了整天还照不出相片。

    在我们使用数码相机进行按下快门键拍照时,有必要了解一下“半按快门”。

    轻轻地按住快门以对准焦点,这操作技巧可称为“半按快门”。把快门按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只是确认照片对焦,第二部分才是真正地按拍摄照片。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不习惯,所以操作上会较困难,但是经过多次练习之后便可以很熟练地操作。其实对焦正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要记紧要多练习,掌握当中的技巧。

    半按快门按钮后,确认对焦,就会发出轻微的“哔哔”声音,取景器的灯会变绿,再按下快门,就可以防止拍摄影像模糊了。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半按快门按钮、对焦后,不要把手指离开,在半按快门按钮的状态下对相机发出的声音及灯号进行确认後,再按下快门即可。在半按快门按钮后,就算是改变相机的角度进行构图,其焦点也不会改变,这叫做“AF锁定”功能。

    因为对焦时是以拍摄对象为中心,所以对焦时一定要把拍摄对象放在正中心位置。当然,在“AF锁定”功能的操控下,半按快门键确认对焦后(手指不要离开快门键),便可以自由构图,将被拍摄的对象放在偏离于画面中心的位置,跟着按下快门进行拍摄。把对焦的对象放在画面的正中间这时,要半按快门键,让照相机处於AF锁定状态后,再移动相机,其焦点便不会改变。接着,便可以跟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构图并拍摄。

    除了快门的压法外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使用时,因为数码相机测光的敏感度相当的高,在光线不足的时候,为了提高亮度,所以相机会自动降低快门的速度,以增加曝光的时间。这时如果使用者轻微的摇晃到镜头,拍摄出来的相片一定时朦胧的一片,所以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拍摄时,手部一定要处於相当稳定的状态。如果情况允许的话最好还是使用三脚架,以达到最佳的稳定度。

数码相机分类

    产品类型可以理解为数码相机的“人为”分类,根据数码相机最常用的用途可以简单分为:单反相机,卡片相机,长焦相机和家用相机。

    单反数码相机指的是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这是单反相机与其它数码相机的主要区别。卡片数码相机在业界内没有明确的概念,仅指那些小巧的外形、相对较轻的机身以及超薄时尚的设计是衡量此类数码相机的主要标准。长焦数码相机指的是具有较大光学变焦倍数的机型,而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传统对家用机定义不是很清楚,一般对成像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主要用来拍摄人物的都可称作家用机。

单反相机:

    单反数码相机指的是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即Digital数码、Single单独、Lens镜头、Reflex反光的英文缩写DSLR。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单反数码相机品牌有:尼康、佳能、宾得、富士等。

佳能单反IDs Mark Ⅱ

工作原理:

    在单反数码相机的工作系统中,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与此相对的,一般数码相机只能通过LCD屏或者电子取景器(EVF)看到所拍摄的影像。显然直接看到的影像比通过处理看到的影像更利于拍摄。

    在DSLR拍摄时,当按下快门钮,反光镜便会往上弹起,感光元件(CCD或CMOS)前面的快门幕帘便同时打开,通过镜头的光线便投影到感光原件上感光,然后后反光镜便立即恢复原状,观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这种构造,确定了它是完全透过镜头对焦拍摄的,它能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永远一样,它的取景范围和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上一致,十分有利于直观地取景构图。

主要特点:

    单反数码相机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这是单反相机天生的优点,是普通数码相机不能比拟的。

    另外,现在单反数码相机都定位于数码相机中的高端产品,因此在关系数码相机摄影质量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的面积上,单反数码的面积远远大于普通数码相机,这使得单反数码相机的每个像素点的感光面积也远远大于普通数码相机,因此每个像素点也就能表现出更加细致的亮度和色彩范围,使单反数码相机的摄影质量明显高于普通数码相机。

卡片相机:

   卡片相机在业界内没有明确的概念,仅指那些小巧的外形、相对较轻的机身以及超薄时尚的设计是衡量此类数码相机的主要标准。其中索尼T系列、奥林巴斯AZ1和卡西欧Z系列等都应划分于这一领域。

索尼卡片机T10

主要特点:

    卡片数码相机可以不算累赘地被随身携带;而在正式场合把它们放进西服口袋里也不会坠得外衣变形;女士们的小手包再也不难找到空间挤下它们;在其他场合把相机塞到牛仔裤口袋或者干脆挂在脖子上也是可以接受的。

    虽然它们功能并不强大,但是最基本的曝光补偿功能还是超薄数码相机的标准配置,再加上区域或者点测光模式,这些小东西在有时候还是能够完成一些摄影创作。至少你对画面的曝光可以有基本控制,再配合色彩、清晰度、对比度等选项,很多漂亮的照片也可以来自这些被“高手”们看不上的小东西。

卡片相机和其他相机区别:

        优点:时尚的外观、大屏幕液晶屏、小巧纤薄的机身,操作便捷。

  缺点:手动功能相对薄弱、超大的液晶显示屏耗电量较大、镜头性能较差。

长焦相机: 

    长焦数码相机指的是具有较大光学变焦倍数的机型,而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代表机型为:美能达Z系列、松下FX系列、富士S系列、柯达DX系列等。一些镜头越长的数码相机,内部的镜片和感光器移动空间更大,所以变焦倍数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