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智能手环工作原理:和子由渑池怀旧那一年的蒹葭倚玉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08:39

那一年的蒹葭倚玉树

(2011-12-26 22:52:24)转载标签:苏轼宋体子瞻苏辙和子由渑池怀旧文化分类: 文学  ——浅论苏氏兄弟情结

纵观整个北宋文坛,有一个家族无疑在这个时期闪耀着熠熠的光辉,他们是当时人人歆羡的文坛神话,他们是唐宋八大家里极具影响力的三大文豪,他们便是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他们各自在文学上的造诣都很高,但青出于蓝胜于蓝,老父苏洵二十七岁始读书,而苏轼与苏辙则从小接受教育,加之天生的才气,特别是苏轼,才高且心正,一生作诗作词无数,文学成就极高,苏辙则性格上比哥哥更为谨慎内敛,因此政治成就更高。

苏轼与其弟子由感情甚好,常会相互写诗以赠,千古佳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苏轼在中秋写给子由的,此处要讲的是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创作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当时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苏辙原诗为: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本诗的主题是怀旧,兄长在赴任途中路过曾经与自己一同到过的地方,想起当日一同在寺里题字,情景如何欢快,兄长经过那里会不会也因此伤怀?有没有那种视此虽近、邈若山河之感? 而首联则怀念当初与兄长依依惜别之情,由此,苏氏兄弟的感情可见一斑。

而苏轼应和子由的诗作则是哲理性更强,带了许多议论的味道: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子瞻的和诗,紧紧依附着子由的原诗,但每句都另有新意,把原本的怀旧念情之诗哲理化,子由说,当初我与兄长话别,漫漫长路,修远难行,你这次远行实乃流放,怕是不会轻松自在,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往各个位置,实在身不由己,骓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因属人管,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所以这首诗真正的体现还是人生感叹!苏轼见弟弟如此为他伤怀,心头一暖,艰难困苦又如何,我有子由为弟,能何时都设身处地为我着想,夫复何求?便拿笔潇洒一挥,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富有理趣的名句,人生走到哪里当如飞鸿踏过雪泥,偶然的留爪而已,他们的飞翔是随机的,没有固定的方向和目标。“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揭示了一种事物发展规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老僧死去会有新塔出现,已经损坏了的墙壁怎么能再看到往日的旧题,当初一同赴京,路途崎岖不堪,也是这般路长人困,不是一样熬过来了么,所以无须担心,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只要人生态度乐观积极,没有什么是不能过去的。

关于苏轼,还有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有一次苏轼坐牢,其子苏迈一直给他送饭,父子俩约定万一苏迈听到什么不幸的消息就送鱼为暗号。一日苏迈外出,托其朋友代为送餐,朋友见子瞻日日食用的都是粗茶淡饭,出于好心为他改善了一下伙食,送上大鱼大肉,子瞻一看饭中有鱼,以为是皇帝下了令要杀他,悲痛之下写了《狱中寄子由二首》,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甚至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写出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可后来才发现,皇帝根本没有下令要杀他,但这也使我们的大诗人在鬼门关外徘徊了一圈,写了如此惊心动魄的绝命诗,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子由的兄弟之情异常深厚。后来皇帝知道此事,大为感动,便把苏轼从轻发落,子瞻由此躲过了更大的灾祸。

苏轼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雄之势,亦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相顾无言泪千行之柔情,宦海一生经历无数浮浮沉沉,且性子直率,在政治上不免被很多人记恨,但始终都有子由默默关心他,关注他的一举一动,适时提醒他当收敛满身的刺,为他算计、减少他的政治灾祸,才有后人眼中才华横溢几乎完美无暇的苏子瞻。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他们兄弟二人相互扶持走过了许多年,回首来时,竟是那般美好。苏轼写了无数赠予子由的诗词,而这一句,感我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