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健身达人:气功养生要懂气与血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57:26
气功养生要懂气与血的关系

    气功养生修炼必须懂得血与气的关系,特别是两者的转化与变化.气属于阳,主动、主温煦;血属阴、主静、主濡润,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输布(运行)等方面关系密切。故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这种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对血的关系
      
    气为血帅包含着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

  一是指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从摄入的饮食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化,而气化又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则脏腑的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化能力减弱,则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化生血液亦弱。二是指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主要指营气。所以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故在临床治疗血虚疾患时,常配合补气药,就是补气以生血之意。
      
    2、气能行血

  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所以临床上治疗血行失常,常以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如气虚不能行血则面色白,补气行血则面色华;气滞则血瘀,妇女月经闭止,行气活血则经通。
      
    3、气能摄血

  即气对血的统摄作用,使其循环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气摄血,实际上是脾统血的作用。若脾虚不能统血,则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气不摄血则可见出血之候,故治疗时,必须用补气摄血之法,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如临床上每见血脱之脱候,用大剂独参汤补气摄血而气充血止,即是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
      
    血对气的关系
      
    血对气的关系,即血为气之母。血为气母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其一,血能行气。气存血中,血为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各脏腑和经络之气的生成和维持其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又赖血以运之,借以为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断地供给营养,使气的生成与运行正常地进行。所以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基二,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否则,血不载气,则气将易于流散,无以所归。因为人身之血即以载气,故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所以在临床上,每见大出血之时,气亦随之而涣散,形成气随血脱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