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保姆的疯狂txt:镇江市教育信息网>>教育资源库>教研论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3:37:05
教育资源库→教研论文 标题: 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百年反思 浏览次数: 60 下载格式: .htm 作者: 刘继忠"> EMAIL: 类别: 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资料库→地理 单位: 主页: 来源: 网络共享

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百年反思

刘继忠
    (刘继忠 北京师大附中)
    “地理”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中“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 晓地理”来盛赞博学多才者。遗憾的是,中国近百年来的中学地理教育,却常不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其曲折 经历,令关心地理教育事业者感叹不已。了解过去及现在,可推知未来;进行古今中外的比较研究,能更好地 认识地理教育的发展和使命,要探索一条振兴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之路,有必要对百年来的地理教育进行 深入的反思。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在参考大量资料基础上,拟谈下面三个问题:
    一、从课程变化上看我国中学地理教育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从此,我国中小学正式设置地理课程。近百年 来,由于各种原因,地理课程课时有很大变化。笔者根据有关资料,绘制《我国中学地理周课时变化图》如下 。
    (附图 {图})
    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以一定的时间保证为基础的。地理课程周课时的变化,显示出地理教育发展的一些信 息。从上图不难看出,我国中学地理教学课时波动大,问题较多,很难达到一种稳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什么呢?为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我把百年来中学地理教育在解放前后两大时期基础上,划分为六个阶段:
    (一)建立阶段(1903年~1911年)
    作为一门新课程,地理课的开设,开阔了国人的视野,适应了人们了解世界的需要。初设的地理课程又细 分为5门:地理总论、 亚洲总论、中国地理、外国地理和地文学,分别在不同年级讲授。此外,从课程设置到 教学内容上都模仿西方和日本的地理教育。地理教材是以“地理志”和“地方志”观点和方法编辑的,内容广 泛,类似百科全书。这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安排,一些学校采用国外教材。如根据印度广学会刊行的《地 理精要》一书翻译改编成为《瀛寰全志》。1908年张相文编著的《新撰地文学》,1911年傅运森编写的《自然 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取材于日本地理教科书。此时的地理启蒙教育,培养了一批二三十年代开始从事 地理研究的学者。
    (二)发展阶段(1912年~1948年)
    虽然社会动荡,但人们需要了解世界,需要寻找一条富民强国之路,由此促进了地理教育的发展。此时地 理课程主要有地理概要、本国地理、外国地理、自然及人文地理概论。大量教材仍以编译国外教材为主。但比 起清末时的地理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观。
    1.从教材编写上,突破了过去“方志学”思路的限制,去掉了地理性不强的内容,增强了教材的系统性。 能够注意借鉴当时地理科学的研究成果,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地理教学也开始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
    2.此时地理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地理现象,认识人地关系,教材中增加了地图、照片和插图 ,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例如: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张其昀编《人生地理》教材的导言说:“地理学之宗 旨,在于研究地理与人生之关系,使吾人对于世界各地之风土人情,皆能解释其因果,说明其系统,且能根据 已知考未知。”
    3.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学地理教育缺乏统一指导,没有完全独立的教材,教学内容略有混乱,初 高中内容重复,教学方法简单。但当时中学地理教育的水平大致与世界同步,对树立国人的地理观念,开阔视 野起到了很大作用。当然,这时的许多地理观念是错误的,充斥着地理环境决定论、马尔萨斯人口论等错误的 思想和观点。
    (三)过渡阶段(1949年~1957年)
    此时的过渡有两层含义:其一,向新中国中学地理教育过渡;其二,由模仿西方教育向模仿苏联教育过渡 。
    前一阶段(1949年~1952年),中学地理课程基本上沿用新中国成立前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仅对一些明显 错误进行了删改。
    后一阶段(1953年~1957年)主要是学习苏联。中学分别设置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外国经济 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知识系统性很强,对学生的地图能力要求比较高,在教材的思想体系上,体现了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虽然此时课程略有些脱离中国实际,但这一阶段地理教育质量有很大提高,只是 时间很短,就进入了下一阶段。
    (四)停滞、破坏阶段(1958年~1976年)
    1958年至1966年是教育改革的展开阶段。在精简课程时,地理课因“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大为削减。由 5个年级授课改为2个年级,由周12课时降为5课时(1963年新大纲规定上略有变化, 但未能真正执行)。地理 课的政治性加强,科学性降低。一些教师改教其他课程,中学地理教育处于严重停滞阶段。
    1966年至1976年是文革时期,全国教育都遭到破坏。在此期间,多数学校取消了地理课,后来一些学校恢 复了地理课,但也只在1 个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由此带来严重的后果——地理教师队伍大量流失,广大青少 年缺乏正确的人口、资源和环境观念教育,地理知识极为贫乏,形成一代“地理盲”。此阶段,我国中学地理 教育遭到极大破坏,中国与世界较高水平的中学地理教育差距大大拉开了。
    (五)恢复、发展阶段(1977年~1992年)
    1977年高考恢复,地理列为文科考试科目,随即新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出台。1978年初中恢复地理课 ,1981年高中恢复地理课。至此,中学地理课周课时达到10课时,从而也进入了相对稳定的中学地理教育发展 时期。地理教师热情高涨,地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都有很大发展。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中学地理教育重新获得重视。
    2.地理教育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贯穿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一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资源和环境 观念。
    3.地理教育体现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三大职能。
    4.全国统一安排,采用通用教材,地理知识得到较好普及。
    5.高考恢复,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当然,地理与其他科目一样,也有片面追 求升学率的现象。
    6.中学与大学地理知识衔接问题一直没能很好解决。
    (六)反思阶段(1993年~今)
    1993年高考改革,地理高考在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取消,造成了对中学地理教育新一轮冲击。 一些学校地理课重新不被重视,地理教师再度流失,一些大学地理系被迫改名。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中学地理教 育地位和功能的讨论,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中学地理教育进行回顾与反思,地理教育出路何在?21 世纪需要什么样的地理教育?
    二、从地理教育研究看中学地理教育
    地理教育研究可以促进中学地理教育的深入和科学化。自从有了中学地理课,教育研究就开始了,但中学 地理教育研究真正的繁荣却表现在本世纪80年代以来。
    (一)课程与教材研究
    从地理课程设置的不断变化中,我们看到课程研究至今仍在争论中。百年地理教育,课程由最初的5个门类 减为现在的3个门类,授课年级由中学6个年级变为3个年级。周课时由12课时降为今天的8个课时, 从课时比例 来看,英、日、法、德等,其地理课时占中学总课时的6 %左右,我国目前约占3.5%左右。从我国发展需要来 看, 增加地理课时十分必要。
    地理教材建设是中学地理教育重点内容之一。我们的教材建设大致经历四个时期:①清末“地方志”时期 ,类似百科全书,科学性不强;②民国时期,翻译模仿西方;③新中国成立初期,模仿苏联,过分重视知识系 统,重自然而轻人文; ④独立教材时期, 人教社于1978 年、1981年分别推出初、高中全国统一教材。这套教 材功劳不小,但用时太久(初中用了12年,高中用了15 年), 过于单一, 内容更新缓慢。1988年以来全国掀 起课程教材改革浪潮,九年义务制初中教材出现“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教材出现了喜人的多样化,由 文字叙述到文图并茂,由平铺直叙的单调刻板到多种表述形式。高中地理教材也将推出新版本(1997年新学年 人教版),北京市正在编写面向21世纪的重点高中实验教材。
    90年代以来,教材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思考。如“重视知识系统性还是突出重要 知识点?”和“如何体现培养能力?”有的同志希望教材编得厚一点,增加大量阅读知识,有的同志则认为教 材应当精炼,为教师留有拓展余地。新教材知识更新,也面临教师培训问题。国外优秀的东西我们要学习,我 们更要编出适合中国国情和需要的教材。
    (二)教学与教法研究
    教学与教法研究一直是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核心,也是地理教育研究中最成熟的部分。早在1929年,竺可 桢先生在其《地理教学法》一文中就强调地理教学要有法可依,提出教会学生以世界眼光推论时事,以科学眼 光观察事物。建议地理教学应始于本土地理。1937年周廷儒先生在他的《野外考察与地理教育》一文中强调野 外考察对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性。80年代以来,各种地理刊物纷纷创刊或复刊,中学地理教育研究论文剧 增。地理教学法教材和专著已出现十几种不同的版本。
    从研究的热点问题来看,1984年重点讨论地理教学中开发智能的问题。随着几年一直探讨落实爱国主义教 育问题并围绕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引发了地理教育改革的深化,进一步思考地理教育在提高国 民素质中的作用。1989年大纲中开始规定讲授乡土地理。1988年主要讨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在地理教学 中的作用。1987年开始讨论环境教育。1990年提出国情教育。
    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讨论地理课堂教学评估、学习心理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人地协调”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1993年开始取消地理高考,出现大量文章探讨反思地理教育,并开 始落实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面临跨世纪,许多同志开始探讨面向21世纪的地理教育。如王树 声等在《树立21世纪地理教育观》一文中提出“面向21世纪的地理教育应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 人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变革中学地理学科教学内容,优化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实现以可持续发展和 人地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具有21世纪公民所应有的地理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 以升华中学地理学科的地位。”
    近十几年来,论文总量大,经验层次的多,理论层次的少,许多问题探究得不深。许多是套用某一原理或 方法,缺乏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广大一线教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深化,乃至上升到理 论的高度。
    地理教师不仅要注意具体的教法的技巧,还应加强对地理教育的理论思维,地理教育研究不能局限于教法 研究。目前理论方面的代表作有刁传芳的《系统论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应用》和褚亚平、孙大文分别主编的《 地理教育学》。
    三、地理教育的明天
    尽管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历尽曲折,但无疑其前途充满光明。因为,世界经济的纵深联系,人口、资源、环 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主题,需要地理教育、地理教育者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1.地理高考 地理高考在近几年内全面恢复是必然趋势。新的高考方法进一步提高高校和学生双向选择的 自主性。学生是否选考地理取决于两个方面,即高校对地理高考的态度和学生本人对地理的兴趣与认识。
    2.教育观 新的地理教育观要求教师为国家、学生和后代负责。为国家负责,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 面发展的人才,做到知国、爱国和报效祖国。为学生负责,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生学会生存竞争,引导 他们更好地认识和追求幸福生活,促进个性发展;为后代负责在于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 地理教学在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对人口、资源和环保要由意 识培养到实践行为。对国情、世界、人与环境的更多认识有助于培养生存能力。地理教育的思想性、实用性将 进一步加强。讨论和实践将会增加。教师成为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连接者,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引导 他们做出合适的选择。
    4.现代化技术 现代化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地理教育教学中将进一步引入多媒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 统技术。信息的获取变得容易,教师将侧重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运用地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5.农村 中国的关键问题在农村,不只是经济问题,还在于其教育的落后,地理教育更被忽视。以乡土地 理作为一个突破口是地理教育在农村发展的一个关键。
    6.教师 地理教育的振兴关键在教师,对地理教师的要求较高,这是由于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提高个人素养,勇挑重任,是时代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挑战。*
镇江市教育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