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钱的东西:[扫盲贴] 兼六脉之三阴三阳对比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0:58:36
1、几个中医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阴阳
简单一句话:阴就是津液,阳就是能量。津液包括血液、体液等;能量就是心脏的动力。

什么是气血
气就是能量,血就是津液。也就是说气是阳的体现,血是阴的体现。因此常见“阳气、阴血”等说法。

什么是表里
表就是外面,是受直接攻击的部分,里就是里面,有保护、受间接攻击的部分。

什么是虚实
虚就是能量不足,实就是能量过剩。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刚跑完一万米,是很虚弱的状态。这个时候他大渴,因为津液丢失的太多,也就是血虚、阴虚。这个时候他说话有气无力、气虚、阳气不足,是因为能量消耗过多,阳缺。这个状态,就是阴阳两虚。那么怎么办呢?相信用大脑思考的人都会明白:
1、补充津液,也就是滋阴;
2、补充能量,也就是养阳、壮阳;
3、休息,减少阴阳的继续损耗。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很容看出来,健康的道理很简单!

理解了上面的几个基本概念,才容易看懂下面的内容。

2、什么是三阴三阳?
其实说白了,三阴三阳就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阴阳,但是因为阴阳具体到人体上又变得复杂,初学者不容易理解。因此,张仲景结合实践,把阳扩充为了太阳、少阳、阳明三种,阴扩充为了太阴、少阴、厥阴三种,提出了三阴三阳的概念。至于名称,仅仅是称呼而已,大家不必较真。

3、三阴三阳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把阳气(能量)看成可以储存的。如图1所示,绿色椭圆线内是人体系统,阳气被人体储存到一个类似于“小屋子”的黑框空间,这个屋子有两个门,一个叫释放之门,只出不进,也就是阳气只能从这个门出去,不能从这个门进来;一个叫收藏之门,只进不出,也就是说阳气只能从这个门进来,不能从这个门出去。而三阳就负责控制释放之门,三阴负责控制收藏之门。而这个屋子外就是“表”,里面就是“里”。

太阳就负责控制阳气“释放之门”的打开,少阳就负责这个门的关节润滑,阳明就负责控制这个门的关闭。
太阴负责控制阳气“收藏之门”的打开,少阴负责这个门的关节润滑,厥阴负责控制这个门的关闭。

其实这个道理是老祖先从自然界中感悟到的,下面结合一年四季的例子来对比下三阴三阳打开、润滑、闭合的概念。

春天到了,阳气释放之门打开,阳气开始生发,温度开始上升了,这就是太阳状态。而收藏之门就需要关闭,就是厥阴状态。
夏天到了,阳气释放之门开到了最大,达到了最高点,于是太阳交出对门的控制权,阳明开始逐渐关闭释放之门,这是一个转折点,也就是少阳要起到转折的作用。而天气逐渐变冷了,阳气也开始收藏起来了,这个时候太阴控制把收藏之门打开。
秋天到了,阳气释放之门已经关得很小了。这个时候主要任务就是要控制好收藏之门,因此太阴的功能凸显。
冬天到了,阳气完全收藏起来,阳气收藏之门完全关闭。天寒地冻,天气变得一年中最冷。而阳气差不多收藏完了,收藏之门也要关闭了,少阴起到了转折作用,进而控制权交给厥阴。最后,厥阴控制着完全关闭收藏之门,能量储存起来,等待春天到来,进行下一个正常的循环。

可见,阳气的释放和收藏是需要和谐配合的,不然,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秋天,本来是该阳气收藏起来,天气需要转冷的,而偏偏没有转冷,而是“秋老虎”,这就是异常现象。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阳明出了问题。因为本来应该关闭释放之门,而控制把门关闭的阳明系统出了问题,门仍然开着,阳气仍然继续释放,温度继续上升。在自然界,这属于反常的气象,在人体,会造成秋燥的症状。

4、什么是十二经脉?
三阴三阳中的每一个都有手足两条经脉,比如阳明经,包括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两条,所以三阴三阳共有手足十二条经脉。这十二条经脉基本上覆盖了全身,联通了五脏六腑,把人体简化为一个复杂但是又很简单的系统。

正常的人体,血液充盈,心脏跳动有力,阴不虚阳不弱,处于平衡的状态。但是,当受到外因的影响后这种状态容易被打破,就容易生病。比如,长时间的不喝水,最直接地会造成津液的亏损,也就是阴虚,这就会出现阴虚的一系列症状。

《伤寒论》把对人体影响较大的几个外因总结了出来,并把这些外因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也进行了总结,把这些病症归纳为三阴病和三阳病共六种病。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外界因素影响的部位进行区分的,并不像有的人说的没有根据。这六大类我已经分别叙述了,不知道看的人有多少,看懂的人又有多少,这里,把这六类疾病再归纳对比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回顾下关于三阴三阳的帖子:
太阳:一篇关于太阳病的学术论文

0、引题

为什么现在感冒这么难治疗?
为什么我们感冒了,蒙头睡觉,醒来浑身汗涔涔的,感冒反而更严重了,头反而更晕了?
为什么小时候感冒我们跑步出汗就好了,现在我们越跑步腿越软,感冒越严重?
为什么感冒去医院治疗要花费几十、甚至上百,还治疗很慢?
为什么以前这么容易治疗的感冒要折磨我们这么久?

1、什么是太阳病

太阳经分为两条: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如图所示。可以看出,足太阳经位于背部中央,基本上整个后背属于太阳经的势力范围。都是属于人体“表”的范畴,相对于腹部的“里”来说的。

太阳、少阳、阳明是三阳。而太阳位于阳首,可见其重要性。古人云:“防风如防矢。”就是说防范背后的冷风(贼风),就应该像防范冷箭一样。战场上冷箭容易伤人,而背后的风,也是容易攻破人体的免疫系统,同样会伤人的。所以说,太阳经分布的背部,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薄弱环节,也就是说,人受环境影响,病邪首先入侵的就是太阳经脉。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受到病邪入侵后形成的病症,一般是指受寒引起的病症。一般俗称的“着凉感冒、冻伤风”就属于此类。

2、太阳病症的表现

正是因为太阳病很常见,所以《伤寒论》花了大篇幅来叙述太阳病症以及治疗方法,略举一二,谈谈里面的意思。

太阳病的表现,伤寒论中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很简练,却把太阳病的一般病症总结得很全面。

脉浮,说明太阳病表现在“表”,因为病邪入侵时首先就是欺负的体表,而体表就是太阳经的势力范围,所以一个“脉浮”恰恰反映了太阳经的病症。那么,什么是“脉浮”?其实大家一摸脉就应该知道,随手一搭,就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脉的跳动,不用分什么寸、关、尺,很清楚地感觉到脉,夏天尤其如此,因为夏天天热,人体的热气也跟着跑出来,都在体表了,表热,所以脉“浮而数”,不仅容易感觉到,还感觉跳动得快,这就是“夏季脉偏浮”。浮和沉是对应的,有的沉脉,你使劲按,就是感觉不到,特别是胖人,很难找到他的脉动,这就是“胖人脉偏沉”。

上面是脉像,然后呢,是身体的表现。“头项强痛”,头和脖子都发硬、酸痛,这个感觉相信很多人都感受到过,有的严重的甚至浑身酸痛,一点精神没有,这就是太阳病症的表现。所以有一个治疗感冒的偏方,在受凉感冒的时候非常有效果:“用吹风机吹后脖颈,附加按摩”。这个方法就是缓解脖子的酸痛,对症下“药”,不过显得有点儿“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最后一个人体的主观感受——“恶寒”。就是怕冷,甚至浑身打哆嗦,这个感觉我前些年一直没有,去年一次受凉突然出现了这种感觉,我高兴了半天,为什么高兴呢?因为我的身体已经调整得正常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正常的身体在受寒的时候不会有恶寒的症状,而是其他的症状,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实际上是身体免疫系统严重被破坏的表现。我以前也是那样,后来经过两三年的调整,身体慢慢调整好了,而身体在遭受病邪侵犯的时候反应也是很正常了。

这里面的恶寒是个人的主观反应,恶寒、感觉浑身发冷,但是体温不一定就低,说不定还是发高烧呢。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判断寒和热的标准不同,因而寒和热的定义也不同,不能混淆了。

关于寒热,伤寒论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引下来,推荐大家自己思考。
“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3、中风和伤寒

上面是太阳病的共同症状,还有其他特殊症状,太阳病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中风和伤寒。

中风是免疫力低的人容易出现的症状。注意,这个中风和现在西医的中风不是一回事。伤寒论中的中风有定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个症状是和前面讲的太阳的通病相通的,在那个基础上的。我们大都有这个经历:小时候受凉感冒了,熬一碗姜糖茶喝了,蒙头睡一觉,出一身汗,感冒就好了。或者操场跑一会儿,出出汗,也好了。但是,这个方法在这里是不适合的,为什么呢?因为中风的病症就有“汗出”这一条,本来就出汗,再发汗,身体更遭,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人的感冒难治疗的原因。

什么人会出现“中风”的太阳病症呢?就是卫阳不足的人,也就是免疫力不高的人。说到这里,大家就可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了。
为什么我们感冒了,蒙头睡觉,醒来浑身汗涔涔的,感冒反而更严重了,头反而更晕了?
为什么小时候感冒我们跑步出汗就好了,现在我越跑步腿越软,感冒越严重?
为什么感冒去医院治疗要花费几十、甚至上百,还治疗很慢?
为什么以前这么容易治疗的感冒要折磨我们你这么久?

伤寒就是以前的感冒症状,也就是正常健康人的感冒反映。“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若躁烦,脉数急者,名为伤寒。”这里,大家可以思考下,这种种症状我们是不是似曾相识?好像很久前的回忆了吧?

伤寒的症状:
可能会发热,也可能不会发热;
肯定会怕冷,浑身酸痛,可能会恶心,想呕吐,食欲不振;
心中可能烦躁不安;
脉很急促,也即是说心跳很快。

当然了,太阳病症还有其他类型的表现,比如因为治疗不当、失治等因素,都会引起变化,也不一定就是上面的类型,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4、太阳病的治疗

伤寒的治疗方法就是“麻黄汤”。这个方子较强,直接发汗。太阳病的原因是受凉,那么治疗的时候就应该把“寒气”逼迫出去,麻黄汤就是这个作用,当然了,麻黄的效果很强,发汗太剧烈,所以要结合其他几样药,互相辅助。这个方法推广开来,就是我们以前用的方法,发汗的方法,通过发汗把病邪驱出体外。比如姜汤、捂汗、跑步等方法都属于这一类。

中风的治疗王方就是“桂枝汤”。刚才已经提到,中风是身体抵抗力低的人出现的症状,如果还用大发汗的方法治疗,恐怕身体会更糟。汗涔涔的,汗液流走的同时,身体的阳气(能量)也被带走了,身体反而更虚弱了,这就是上面几个问题的答案,治疗不当的缘故,各位要警惕啊。所以要用桂枝汤,缓慢地调节机体平衡,把病邪缓慢地排出体外。

说到这里,太阳篇我就准备停止了,不能再讲下去了。这里提到的几点,大家能够理解就不错了,也不枉我写了这么多。

一个小小的感冒,为什么这么难治疗?相信大家看完了这篇,心中应该有点儿自己的想法了吧?

5、结语

关于“感冒难以治疗”,还有其他的原因,下一次我准备从“清热”的角度入手,随便再谈谈为什么人们的体质会下降,少阳:“少阳神剑”出了问题怎么办

六脉神剑中提到了少阳,但是很多人的“少阳剑”出了问题了,因此我也谈谈少阳。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少阳?

三阴三阳是中医中的概念,《素问?阴阳离合论》在具体论述阴阳的离合时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一个开,一个合,一个枢,什么意思呢?我可以打一个比方,比如门,单边的门,我们推开门,会有什么感觉呢?推门就是“开”,门被推开了,关门就是“合”,门被合上了(我这都是废话)。“枢”呢?枢就是枢纽,就是门系统中间的那个关节,控制着开合的关键,有的门用的是“合叶”,合叶起的就是这个“枢”的作用、枢纽的作用。门开得大或者小,枢上都有体现,门关的大小,也会在枢上得以反应。

具体到三阳之中,太阳是负责开的,释放的;阳明是负责合的,关闭的;中间控制的关节就是少阳,负责调节开合的大小。比如,太阳要释放阳气,那么释放多少呢?就和少阳有关系。

具体到我们的身体上,拿十二经脉中的三条阳脉来说吧,足少阳经分布于身体两侧,足太阳经分布于身体背部,足阳明经分布于身体的前部,从位置上我们很容易看出,足少阳经就是处于太阳经和阳明经的中间位置,就是一个“枢”的位置,起到一个控制“开”、“合”的作用。所以说,如果少阳出了问题,很容易就会反映到太阳和阳明上,要么是太阳该开不开,能量郁积,要么是阳明该收不收,阳气不停地释放,终于“精尽人亡”。

第二个问题:少阳出了问题会有什么病症?

《伤寒论?少阳篇》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一句话,经典地概括了少阳病症的特征,也就是说,凡是“口苦、咽干、目眩”的病症,都属于“少阳病”。

写到这里,暂停一下,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症状?
早晨起来口苦吗?
口干吗?
感觉嗓子干燥吗?
容易头晕目眩吗?

我接触过不少人,大都具有很明显的少阳病症,但是医院检查指标也许很正常,至少说西医看不出问题。这是外话,不多赘述。

第三个问题:少阳病症具体什么意思?  

返回头,看一看少阳病症的内涵,首先看看病症表现的部位:口、咽、目。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七窍吧?“窍”是什么?是供出入的地方,是身体的孔径。有个词语“七窍流血”,一般指中了剧毒、或者剧烈冲激,热血喷涌,找不出好的出口,就只有从“七窍”逼迫出来。

既然是窍,既然是出入的口,就涉及到上文提到的“开”、“合”、“枢”的问题了。我们的七窍之中,那些最活跃?不就是嘴巴(吃饭、说话不停,尤其是长舌妇、长舌男)、眼睛(不停地眨呀眨呀,尤其是电眼美女)、咽喉(吃东西不停地吞咽,偶尔扁桃体发炎还会罢工)。因此可以看出,口、咽、目,开合的特征很显著,这就和“枢”联系了起来。还有什么比这个口、咽、目更能透出枢机的要义?这时你真有一种非此莫属的感觉。以口、咽、目为少阳的提纲,并不是说这三窍就由少阳所主,而是透过这三窍表现出少阳病最最关键的机要。醉翁之意不在酒,诸如此类的手笔,不由得你不叹服。

接下来,看看这三窍的问题,口苦、咽干、目眩,“苦、干、眩”是和“火、热”联系起来的,大家都知道如果吃串串吃多了,上火了,就会咽干,热气重,火气大,靠近火,东西就容易干。因此说,苦干眩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火的问题、热的问题。但是,谈苦、干、眩,并不是说苦、干、眩只限于少阳病所有,而是透过苦、干、眩表出少阳枢机的木火之性、相火之性。

少阳病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枢”出了问题,就是身体的脉气在升达的过程中受到了压抑,产生郁结。该开的不开,该合的不合,郁结生热,生火,因此上火的症状就会很容易表现出来。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说了半天少阳,少阳是什么呢?具体到身体上,足少阳胆经,对应着身体的胆,这样再一提示,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了,苦胆苦胆,它出了问题,不口苦才怪呢!古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想当年我高考前,也搞了一个猪胆挂在床前,可惜舔了几天就扔掉了,太苦了,绿色的胆汁,让我现在想起来都难受。

但是,足少阳胆经出了问题,并不见得是胆囊出了问题,这是需要再次说明的,虽然胆囊出问题会引起少阳经的问题。听很多人说过胆的症状,比如,晕车者,呕吐到最后,吐出的都是黄色的苦胆汁。肝胆相照,很多肝病患者都是面色发黄,不正常的黄,亮黄、抑或暗黄,这就是胆汁的体现。

第四个问题:怎么治疗少阳病症?  

聊了半天少阳经的病症,也许有人该问了,怎么治疗呢?

刚才说了,少阳症是因为开合控制出了问题,怎么办?那就调节呗!调节通畅了不就好了嘛!

那用什么调节呢?不就是柴胡、大黄嘛!

《伤寒论》中有两条:
一个是265 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一个是266 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这里面提到了柴胡,还有一样,大黄。相信对大黄很多人都熟悉,知道那是降火的药,牛黄解毒片、三黄片等药物,甚至某些减肥药都含有大黄。

柴胡和大黄的共性就是清除人体五藏六府、四肢百骸、经络隧道中的阻滞和障碍,这也就解决了导致疾病的一个关键问题。这是药物调节,药物调节的关键就是清理垃圾,用些现代化的词语来说就是排毒。

当然了,很多人不承认自己有病,虽然也许有少阳病症的体现。可以理解,那么我们可以看一看情绪调节。

有个词语叫做“郁闷”,也是恰如其分地印证了少阳病症,怎么调节呢?那就欢喜吧,利用高兴的情绪来调节,来清除体内郁积的毒素,心情好了,气血活跃,自然就会慢慢的血脉通常,四肢百骸了无阻滞。调用辩证法的话,这就是“精神反作用于物质”。

所以说,快乐是百病良药,快乐是健康之道啊。


阳明:你“真”的“上火”吗?

好久没来发帖子了,再发一个帖子。欢迎探讨啊。

几个问题来引题:

a、你经常从某些西医口中得知你有中医的“上火”病症吗?
b、你经常喝去火的凉茶吗?
c、你吃过牛黄解毒片、三黄片等降火的药物吗?
d、你吃了降火药、喝了降火茶后能“降火”吗?

然后我们看看中医里什么是真正的上火,这首先要从几个小概念谈起,就从阳明病症先说吧。

1、什么是阳明病症?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合”,是聚合、收拢的意思,也就是说,把阳气收拢、收藏起来,保存实力。因此我们很容易想到,这是一个“下降”的过程,也就是“降火”的“降”。

联系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们很容易发现,秋天是阳明对应的季节。因为春天是自然界阳气出生、增长的季节,夏天是阳气鼎盛的季节,秋天呢?就要把阳气开始收藏起来,准备到了冬天“冬眠”、储存能量,积蓄力量,等待下一个能量的轮回。这就是神秘的自然界,我们的祖先从自然界中悟到的规律,也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阳明出现了问题,也就是“阳气”该降不降、该收藏不收藏、该聚合不聚合,那么,阳气就会散布在人体不该存在的地方,造成身体出现不正常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大家自己可以先思考。

比如,如果秋天该降温不降温,季节反常,就会出现“秋老虎”,燥热无比,这就是一个关键的“燥”。夏天只是“热”而已,而夏天的热是正常的,是自然界要求的,而秋天的太燥可就是不正常了,它是热极了才引起的。热是燥的前提,燥是热的极端。

对应到人体,人体出现了“燥”会有什么症状呢?

人体内有两条经脉: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也就是说,阳明和胃、大肠有关系,那么我们就容易理解,阳明病症肯定要首先影响到胃、大肠,也就是“肠胃”。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这里面有一个字“家”很有意思,其实也很好理解,比如“张家”、“李家”,“胃家”是谁家呢?顾名思义,就是和胃相关联紧密的那一个小集团,最直接的就是“大肠”。因此,就容易理解了,翻译过来那句话,就是“阳明之所以出现病症,主要是胃、大肠太实了”。实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太过了,什么太过呢?当然是该收藏的那部分阳气了。阳气本来该收藏的,却突散开来,乱窜,造成燥热的阳明症状,也就是“上火”,这才是阳明病症的本质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182条:“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解释了阳明病症的外部表现:身子发热(不一定体温上升,而是感觉发热),汗还是可以流出来的,不怕冷,反而怕热(因为身体本来燥热,当然更怕热了)。

阳明病症在身体内部什么表现呢?前面也说了,阳明病主要是胃和大肠,原文有几句话“……胃中干燥,……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解释了阳明病的内部表现:胃中干燥(需要水,烦渴,多口臭),不去厕所WC,内里实,大便困难(大便硬、干结、便秘……)。

这就是阳明病,也即是真正的“上火”。

2、怎么治疗阳明病症?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降火的方法治疗阳明病症。这个时候,按照我们的常理,吃降火药(牛黄解毒丸、三黄片等)、喝降火凉茶(金银花、冰片类),都是可以的,绝对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当然了,正统的治疗方法,《伤寒论》里推荐的是喝汤药——白虎汤、栀子豉汤法、猪苓汤法、三承气汤等,这些药的作用就是“下”——催泻,把胃肠里的积攒的垃圾拉出来,阳明下降的通道打通了,阳气自然收藏的顺畅,病症自然治愈。

3、为什么很多人上火了吃药不“降火”?

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反思了,我们喝降火茶、吃降火药的前提是我们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出现了阳明病症、出现了明显的上火病症,这才是对症下药,如果不对症的话,结果大家可想而之啊。

举几个错误降火的病例。

《伤寒论》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伤寒论》209条:……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伤寒论》238条:……下之,心中懊而烦……
《伤寒论》第九卷: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4、不要乱吃降火药,乱喝降火茶。

身体是自己的,自己是最爱自己的人。这才是写此文的目的。

希望此文没有白写,希望此文对大家有所帮助。不当之处,欢迎指正探讨。
太阴:脾胃不好的,来看看吧!

为什么有的人经常拉肚子?
别人都能吃雪糕、冰淇淋,而有的人一吃就拉肚子,知道为什么吗?
别人吹空调都没有事,而有的人就容易生病,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有的人吃的东西不少,就是骨瘦如柴?长不胖啊?
为什么有的人喝凉水都能长胖啊?
考虑下,是不是脾的问题?在中医中,脾的问题常常可以和太阴病联系起来,因此就引入太阴病来讨论下。

1、太阴病的定义

因为体内有寒气而引起的上吐下泻等消化道问题,就属于太阴病。

太阴病主要是讲的脾的问题。脾是主管消化系统的重要一个人体结构,它出了问题,首先影响的就是消化系统。中医在五行中把脾放到了土的位置,认为脾是人体健康的根本,是根基。可见其重要性。

古语又有云:四季不补脾。是说脾胃健康正常的时候,其他几个器官都要回馈反应于脾,因此脾自然健康,是不适合再补脾的,这是一个一般的规律,这是为了保证五行的平衡。当然了,脾出了问题的时候还是要进补的,不能死板,学知识,特别是中医,辨证论治,更不能死板书本。

关于太阴病,引用几句伤寒论原文的介绍。

伤寒论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太阴病实际上是消化系统的问题,足太阴就是脾经。而脾,我们知道,脾胃就是消化系统,脾是控制消化、控制吸收营养的重要机构,它出了问题,会影响全身。

2、太阴病的症状

从太阴病的定义来看:腹满,也就是肚子胀,一般人看到这里就会想到消化不良、胃病等。再往下看,而吐,食不下,也就是没有食欲,不仅不吃,还要吐出来,吐完了怎么办?恐怕就要吐黄水(胆汁)了。不仅如此,病症还会影响到下一个级别的消化系统。自利益甚,就是说拉肚子很厉害,并且呢,肚子时不时地要痛。这就是太阴病的主要症状,用一个词来说,就是上吐下泻。这是症状。

但是,这个消化系统的上吐下泻是和一般的食物中毒不一样的,食物中毒一般都伴随着发烧等人体的自动抵抗反应。而太阴病的上吐下泻是因为身体的问题而引起的。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

比如,一帮朋友出去串串,回来拉肚子,这属于食物不干净,属于外因引起的拉肚子,不属于太阴病。但是,吃了冰糕、雪糕等凉的东西,拉肚子,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太阴病了,这就是因为脾胃虚弱引起的拉肚子。

3、脾胃的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讲得是脾胃的作用。仓廪就是说仓库,脾胃管理人体的仓库,什么仓库呢?储藏能量的仓库,吸收食物营养的作用与功能。

看一个人的脾胃是不是好,大致有这样几个方法。直观上看,肚皮厚不厚。这个好像很好笑,肚皮有什么好看的?那不就是肚子大咯!其实不是,肚子大,肚皮不一定厚。大家可以自己上下捏一下自己的肚皮,厚度2cm左右,就是正常的厚度。太厚了,就是肥胖了,就是脾的运输功能过载,出现了问题,身体开始堆积运输不动的垃圾,人就会越来越胖。太薄了,多是骨瘦如柴的人,一捏就是一层皮,好像一点儿脂肪都没有。这是一个方法。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看肚脐眼。肚脐眼的深度、厚度都可以反映出脾胃的强弱、身体的好坏。现在很多人都把肚脐漏在外面,应该很好看到的。很有意思的是,古代,都是大老爷们光着膀子在大街上晃悠,腆着大肚子,女人是裹得严严实实。现在呢?女人越穿越少,漏得越来越多了,能漏的、不能漏的都让你看,至少让你隐隐约约地看。男人倒是越裹越严实,西装、领带、皮鞋,越穿越多了。

古代你盯别人的肚脐眼看,别人估计都说你是流氓,现在你要是不看,估计女孩都要骂你不正常了。不仅是肚脐眼可以看到,连外衣就像没有穿一样,简直就是透明的,里面的轮廓、颜色、布料看的清清楚楚。有的甚至把屁股露出来半个给你看。但是,记住咯,只能看,不能摸。

还说肚脐吧,这里各位先看看、摸摸自己的肚脐吧,判断一下自己的脾胃水平。有一个笑话,以前有个长工,给地主说:“我要是能胖得肚脐眼都鼓出来,我这三年就给你白干活了,不要钱了!”也是地主每天大鱼大肉款待长工,期待着长工的肚脐胖出来。结果大家可想而之了。

说到这里,就要说一类人了,怎么吃都不胖的人。从西医讲好像是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之类云云。从中医讲就是脾弱,不能运化食物的精髓,吃什么拉什么,不能很好地消化,吃了也白吃。怎么办?从中医上讲就要补脾,不能乱搞什么中西医结合,乱吃什么这个那个,摧残自己。

4、太阴病是怎么引起的?

伤寒论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讲的就是太阴病的原因,主要是人体内部有寒气,太冷的缘故。这样说好像有点儿不好理解,举个例子,我们小的时候肚子受凉、吃了冷饮,多半会伴随拉肚子等症状,这就是很直观的寒的表现。长大了,似乎我们逐渐锻炼出来了抵抗力,就逐渐没有了受寒就拉肚子的表现了。但是,这不一定是好事情,往下看分析。

这里我们要思考,引起太阴病的寒从哪里来的呢?一个原因,就是经常冷饮、冰水、之类寒凉的食物、饮料。短时期,看起来很爽,很刺激。确实刺激,脾胃都给搞坏了。咱们大学生里面有胃病的人不在少数啊,这里可以断一句,胃病,不是别人传染的,是自己养出来的。这就是寒气日积月累的结果。

二个原因,恐怕是我们作息习惯不良引起的吧。本来不热的天气,非要开着空调,还开得很低,确实很爽啊,身体能受得了吗?也许你会说:“我不会感冒啊!倒是经常穿外套的那几个女生会感冒!”是啊,人家女生特殊日期,抵抗力差,感冒了嘛。别以为你不感冒就是不受影响了,这有一个日积月累的原因的。空调,一般我们开到28度就可以了,再低了完全是虐待自己、折磨自己。

三个原因,恐怕是先天脾胃不好吧。这个先天的东西,就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了,不过找了也白搭,还是不考虑了吧。

四个原因,劳累、容易生气。有人会纳闷了,生气、发脾气也会影响脾胃啊?想一想嘛,生气了,一肚子气,还吃个串串啊!不吃的话,空着肚子,不好。吃的话,憋着气,不消化,影响脾胃,长久了,不出问题才怪呢。

5、怎么治疗太阴病?

了解了太阴病的原因,对症下药,就很容易治疗了。治标的方法,就是去除体内的寒气,中医里面有几个方子都是可取的,比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开。七升水煮成三升,温服一升。)、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去皮。三升水煮成一升,温服。)等。古人就是智慧,张仲景用很简单的几味药就可以解决问题,不像现在的医生,一开就是十几味、甚至几十味,简直乱来。

治本的方法,估计就要从作息习惯等方面调整了。这就不多说了,说了也是白说。现代人都是生了病才去医院,而不想一下为什么生病。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药方里面的两味药:大枣,炙甘草。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很多药方都有这两个药,他们的功用就是补脾。有个成语“囫囵吞枣”就提到过“枣吃了补脾,但是吃多了伤牙齿”,于是那个人把枣整个吞了下去,既补脾又不伤害牙齿,不能不说是一个聪明的方法,就是难受了一点。

一般的药物,为了缓和药性,利于人体吸收,都要加上炙甘草和大枣。甘草一定要用炙的,炙就是用蜂蜜炒。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甘草是熟的,不是生的。生甘草是解毒的,可以说可以解很多毒。伤寒论里提到了很多解毒的方法都用到了生甘草,直接煮水喝就可以了。

6、总结

因为体内有寒气而引起的上吐下泻等症状,就属于太阴病。治疗太阴病就要对症下药,排出体内寒气,少吃寒凉的食物,调整生活作息,改掉不良习惯。这样,健康才会属于自己。

=========
提醒一点,lz帖子里给出了几个药方,但是大家可不要求按方抓药啊,里面的一两是汉代的称的标准,相当于15克左右,可不是现在的50克一两。  by真人
:)

少阴:容易打瞌睡、睡着不想醒的看过来

经常容易打瞌睡?容易心烦意乱?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身体出了毛病呢?恩,中医上讲,这可能是心和肾不太和谐了,属于太阴病的范畴,为了构建和谐身体,需要注意健康啊,那就看看什么是少阴病吧。

1、少阴病的定义

还是引自于中医名书《伤寒论》。伤寒论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的主要症状:脉搏微弱、很细、不容易感觉到,容易瞌睡。因此,如果有这些症状的话,就要考虑是不是少阴病的问题了。

2、少阴病的症状及原因

这实际上是人的全身虚寒症状,因为肾出了问题,肾阳衰微,不能鼓舞脉气,所以脉很微弱,不容易感觉到,阴寒内胜,人就容易瞌睡,整天无精打采。所以说少阴病最主要就是肾的毛病。

详细的解释下,少阴病的症状还有很多,比如欲吐不吐,心烦意乱,喜欢睡觉,五六天就拉肚子一次两次,口渴。这都属于少阴病的范畴。后面,《伤寒论》又给了一句反映少阴病特色的症状,如果小便颜色清澈偏白,那就更属于少阴病了。

比较明显的感觉就是心烦意乱,喜欢睡觉。这里好像有个矛盾,失眠的时候多伴随心烦意乱,心烦意乱的时候多睡不着觉,为什么还会同时有这两个症状呢?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其实是一样的。在白天,心烦意乱,不容易静下心来,想睡也睡不着,入睡也不太容易,但是呢,烦是烦,瞌睡感很强,这就是欲寐。这种感觉,估计夏天的午后更容易体会,午休后,想醒来,但是又醒不来,心中烦躁,这就是瞌睡和烦躁并存的特点。

这里面提到了拉肚子并且口渴。一般情况下,如果受寒拉肚子,都不想喝水,而这里为什么又口渴呢?这就是少阴病的特点:阴阳并存,寒热并存。寒是内里的寒气,热是肾火的热,也就是人的真阳。说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明白,寒气把体内的真阳逼了出来,这就出问题了,出的问题就是少阴病。真阳是人体的根本,真阳跃动,对身体的危害是很明显的,时间久了危及人的根本,所以对于少阴病不能轻视。

小便清澈发白,比如天气突然变冷的时候喝了很多水,一会儿去一次厕所,那个就是清长的小便,没有一点儿颜色。如果颜色发白了,就更麻烦了,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肾脏出了问题,肾脏的过滤功能出了问题,也许就是什么尿蛋白增多之类的症状,这就是肾脏的毛病。

问题到了最后才会体现出根本的所在,当病刚开始形成的时候,会有很多屏障,影响对它的诊断,只有有经验的医生,水平高的医生才会察觉得到,才能诊断得到,这就是很多病症为什么一发现就是晚期,一发现就是到了难以治疗的阶段。或者,就算医生诊断出来有毛病,但是确定不了具体的毛病,或者治疗不对症,耽误了治疗,比如肾病可能会被诊断成为肺病,肝病也许会被诊断成胆病,这就是误诊带来的问题。

我有一个邻居,总是咳嗽、微微发热,胸闷,在村卫生所看了多次,医生诊断说是感冒了,就按照感冒治疗,结果一个月过去了,还没有治疗好,最后去镇上检查,医生确诊是胸膜炎,胸腔已经积了很多脓液了,马上做手术,抽出来将近500毫升脓液,差点儿要把肺给毁了。这就是误诊误治带来的后果。

所以少阴病根本就是肾脏的毛病。

这里好像有点儿矛盾了,前文说是因为虚寒引起的少阴病,这里又说是因为肾脏的毛病。其实不然,肾脏的重要性,中医一直很重视,有肾火是根本的说法,又称“命门之火”。而肾火变少了、缺失了、受寒了,这个时候就寒气加重,引起全身的寒症。因此,从本质上来看,是根本不矛盾的。

3、关于把脉

可能有的人会说,我不冷啊?我有时候还发热呢,哪儿来的寒症?!……这就有点儿理解偏颇了。少阴病的寒气在内,体现在身体里面,伤寒论并没有提到舌苔等情况,只是提到了脉的诊断,脉其实不是太复杂,理解起来应该很简单的。

简单来说,诊脉就是体现心脏能力和血液水平的一种方式。诊断对象就是心脏的力量和血液的多少。正常人的心脏跳动有力,速度不快不慢,血液量充足,用手接触手腕的血管位置,就会有明显的感觉。血管按起来不空,不细,不硬,没有异常。

如果人缺血,就会有另一种感觉了,也许心脏跳动不变,但是血管会因为血液的减少而变细,按起来就像水管缺水一样。所以可以用类似的橡胶管给水把脉找感觉的,把的多了,经验就来了。

如果心脏出了问题,跳动没有力量,你感觉的时候就是另一种了。手按住了血管,血液就好像不能流动了一样,心脏的动力不足以帮助血液突破阻碍。这就是微弱的脉搏。

如果人身体虚弱到了某种程度,或者说更虚弱的程度。手按起来估计就没有感觉了,估计很难找到、感觉到心脏的跳动了。

譬如某个人吃错了东西,拉肚子,一天拉了很多次,最后上楼都成了问题,这个时候你去把他的脉,就很容易体会到微弱的脉搏的含义。

另一个很容易感觉的时候就是运动之后,我们运动后,身体发热,心脏跳动加快,用手刚摸上血管的时候估计就会有很明显的感觉,脉搏的速度也会很明显的感觉到,这就是一般说的“数脉”的感觉。

4、关于太阴病的治疗

知道了太阴病是因为寒气引起的,就应该明白治疗应该对症下药,排除体内寒气,让肾火的真阳归位——回到肾脏中储存着,也就是把肾脏的根本给巩固下来。

张仲景给了好几个方子比如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破八片,三升煮成一升,温服)、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去节,炮附子破八片,炙甘草二两,温服)、通脉四逆汤(炙甘草二两,生附子,生姜三两,三升煮一升,温服)等等。从这些方子可以看出,治疗太阴病的方法是不一样,这是因为具体的病症不一样,这就是辨证论治。当然还有其他方子,也是病症不同的相应解法。

5、说些闲话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附子。附子是通阳圣药,有的时候能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在中医界也是推崇至今的。但是,近些年来逐渐不敢乱用,原因是从科学分析中检查出附子中含有对人体有毒的物质,所以把附子归纳到毒素里面。这下子可了不得了,全国上下又掀起一股攻击中医的风潮。“你看吧,中医居然给别人毒药吃!”“看吧,中药居然把毒药当成宝贝!”…………

后来,中药界被迫妥协,在药典里不得不限制附子的用量,好像是不超过15克。15克够干嘛?从上面的方子里,我们看出,附子一般都用到一枚的,还有的要二两、三两(汉称的两的单位,大约一两等于15.626克)

有权威报纸曾经报导过:"最新研究显示,睡眠不足对健康的威胁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锻炼对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睡眠不足,或者在正确的睡眠时间没有得到充分睡眠,都可能严重危害你的健康。" 读来真是可笑啊,不过大笑之余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文化是一种浓缩的文化,而现在的科学把我们几千年前浓缩的东西又发散开来,用科学方法去证实,去引申推导,再回来证明。这也许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吧。一个是浓缩,一个是发散。一个是归纳,一个是扩展。


http://www.cqumzh.cn/topic_show.php?tid=521813
厥阴:六脉神剑之厥阴宝典

《伤寒论》提出了人体十二条经脉,三阴三阳,手足并用。我已经谈过五条经脉了,最后一条是必须要谈的,也是三阴中的最后一个——厥阴。人体的厥阴经脉有两条: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因此厥阴病就至少影响心包和肝。

1、什么是厥阴病?

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大概意思是:厥阴病啊,就是口渴、喝水多,感觉心中一股气往上顶,心里面感觉发热、疼痛,虽然饿,但是没有食欲,不想吃饭,如果强制着吃了,则会吐出蛔虫。如果服用拉肚子的药物来治疗这个病,则会腹泻不止。(这么看来,厥阴病好像是蛔虫病啊?)

人的厥阴经脉有两条:手厥阴心包经,负责心包的问题;足厥阴肝经,负责肝的问题。因此,可以知道厥阴病影响的是心和肝两个系统。

2、厥阴病的症状分析

第一个症状,消渴。也就是口渴、喝水多。这个症状和糖尿病是一样的,于是有人可能会问了,厥阴病是不是糖尿病呢?这里是一个逻辑的问题,症状虽然一样,但是不代表是同一种病。糖尿病不一定是厥阴病,但是可能有联系,关于这个就不深入讨论了。

前面几个帖子也说过,如果是真正的上火,是阳明实火,则口渴、喝水多,可能一下子都能喝下去几瓶水,就好像跑过5000米以后的感觉。这说明口渴,特别是大渴,一般是和热伴随的。也可以说口渴属于热的病症,而厥阴病,属于阴病,这就似乎有点儿矛盾。热了才会渴呢,为什么冷了还会渴呢?这个问题先不给答案,大家可以先思考下。

第二个症状,是心中的感觉。感觉心中一股气往上顶,心里面感觉发热、疼痛。估计就好像吃饱了撑的不得了,但是又不停地打嗝一样的感觉。这个心实际上是心附近的那块区域,或者说属于胃部区域更为合适些。这种疼痛,类似于心绞痛、胃脘疼痛,这就是心脏和消化系统的问题。

第三个症状,是虽然感觉饿,却吃不下东西。这种感觉,和夏天天热的时候,没有食欲类似。拿着饭桶,从六食堂转到五食堂,从五食堂转到九食堂,进了食堂又在食堂转了三圈,也不想吃。难道不饿吗?其实很饿。为什么不吃呢?没有食欲。就是这种感觉。

因此,我们知道,饮食的问题,吃不吃在于脾胃(土),想不想吃在于肝胆(木)。因此,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之类病症,考虑脾胃的同时,也要考虑肝胆的问题。为什么肝病患者多消化不好?这就是肝病传给了脾的问题。这个好像以前说过?

后面又说了,厥阴病患者如果强迫自己进食,可能会吐蛔虫,如果用泻药治疗,就会腹泻不止。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笑了:“自己都这么大了,肚子里肯定没有蛔虫了,再说,小时候多次吃打虫药,早就排出体外了。”有道理!但是,我们要注意,伤寒论是千年前的古书,那个时候可没有从小就吃打虫药的习惯啊,因此,古人肚子里有虫,还是很正常的。转回来,为什么会吐蛔虫呢?主要是因为厥阴病肝出了问题,没有食欲,强迫进食后,肝气驱动下,蛔虫被惊醒,寻找食物,驱动到胃部的缘故。这样解释好像有点儿牵强。

那又为什么腹泻不止呢?刚才也说了,厥阴病是肝木的问题,肝气是向上的,如果强制用“下”法治疗,就是逆着肝气了,那么就会加重病情,导致腹泻不止了。再者,厥阴病属于阴寒之病症,再用清热泻火的泻药,则会加重阴寒的病症。就好像一个人,吃太多的凉东西,拉肚子,而继续吃冰块、喝凉茶,那么结果呢?就是个人的能量继续被消耗,加重病情。

3、怎么治疗厥阴病?

厥阴病的正方是乌梅丸。这个乌梅丸和咱们现在的梅子之类果脯类似,但是有本质的不一样,现代的食品像情人梅、话梅之类,大都是泡制的休闲食品。而乌梅丸则是药物。是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等药物配制的。现在药店一般都有成品卖,属于中成药的范畴了。具体的治疗就不多说了,这里主要是讨论伤寒论里面的道理,方子我也不会帖了,暂时还没有什么意义。

4、说说阴阳

中医的基础是阴阳、五行。了解了阴阳、五行,再理解中医问题,就很简单了。前面说的三阳病(太阳、少阳、阳明),三阴病(太阴、少阴、厥阴)就是说的阴阳的问题。:)

其实,阳气我们可以理解为能量,这样就很简单了。譬如我们上次说的把脉的问题,就是通过脉来感受人的阴阳,也就是感受人的能量的高低、津液的多少。

如果出汗太多了,津液丢失太多,就造成了阴的相对不足,这个时候呢?多喝水,补充阴,达到人体的重新阴阳平衡。而如果冬天太冷,能量丢失太多,血管变细、血液流通变慢,手足变冷,就需要补充热量,补充阳气,重新达到人体的阴阳平衡。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中医治疗过程中,也是如此阴阳平衡的道理。如果着凉了,受了寒气,就吃些发汗、发热的药物,“驱除寒邪”,则达到新的平衡。如果天热受热过度,中暑了,则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水分,重新阴阳平衡。就是这么简单。

因此,有句话说“大道在于人间,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说,再大的道理,都会有普通现象的体现。

再补充一点现代医学关于糖尿病的看法:

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的原因,并没有统一认识,可以说有很多种看法,但是影响最广的有两种主要观点:

一是认为由于脑下垂腺功能失常,不能照常分泌Vasopressin这种荷尔蒙,以至于排尿不禁。由于排尿过多,身体消失过多的水分,所以病人经常口渴。

二是认为由于胰腺功能失常,不能制造足够的因素林(Insulin)荷尔蒙,帮助糖分进入细胞,称为身体热量的供应。由于糖分不能进入细胞,便积累在血液中,最后从肾脏排出,因此排尿增加而身体消弱。

这两种观点,各执一词,互相不能说服对方,就苦了被当做小白鼠的糖尿病病人了。没听说糖尿病被怎么治愈的,都是听说一辈子要吃药、注射药物的,这也许也是现代医学的悲哀吧。



5、三阴三阳病的对比分析

从开合的角度看,三阴三阳病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太阳病,主要是因为有外因影响了阳气的释放,这个“释放之门”打不开了。阳气想出出不去,就憋在体内,引发病症,表面上看,好像是发热感冒,实际上是伤于寒。另一个原因,还可能是本身身体虚弱,阳气自己出不去,没有“动力”出去,这也是太阳病,很多虚弱感冒就属于此类。

少阳病,就是阳气释放之门的“润滑系统”出了问题,门轴出了问题,生锈了,门推不动了,于是阳气“憋得脸红脖子粗”,产生郁结的问题,造成肝胆不舒畅。口苦、咽干、目眩,目前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症状,就属于体内能量的转移出了问题,用现代的词说就是内分泌失调,亚健康状态。

阳明病,就是阳气释放之门本来该关闭的,却没有关闭。这就造成了阳气不停地释放,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也只有出去捣乱了,因此,造成了人体的上火症状:黄舌苔、口渴多饮、小便黄赤、量少、便秘等。

太阴出了问题,不能把收藏之门打开,本来该收藏起来的阳气不能进入体内温暖内脏,这就会产生“内部空虚”,这个时候敌人来袭,就最容易受伤。一般会造成脏腑的寒症,轻些的,影响肺、脾,引起消化问题。

少阴出了问题,收藏之门活动受阻,门轴生锈反应迟钝,要么是门打开缓慢,要么是门关闭缓慢,容易引起深层次的寒症。这个时候就会进一步影响到肾,造成水运输出现问题,水肿或者尿不正常。

厥阴出了问题,阳气收藏之门关不住了,会产生什么问题呢?一是阳气不断地被收藏起来(类似于吸星大法、北冥神功之类吸入了过多的内力),二是影响到下一步阳气的释放。因为阳气在收藏的时候,到了一定的程度,就需要释放出去,开始一个新的循环,如果一直收藏着这些阳气,就会出问题。比如产生内热,血热等问题。但是,类似于自然界的冬天,内热,外寒,寒热交错,错综复杂。

阳明的热和厥阴的热有差别:从产生原因上看,阳明是因为阳气释放太多,不能收回来而引起的,厥阴的热是因为收藏的热释放不出去形成的;从热的位置看,阳明热是外部的热(表,在图1的屋子外),厥阴热是内部的热(里,在图1的屋子内);从热的性质来看,阳明热是气热,厥阴热是血热。

6、总结
这就是《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阳气一般是逐渐消耗的,最多是固定不变的,无论是从释放之门释放出去的阳气,还是从收藏之门收藏进来的阳气。这个阳气就是能量,古人有的理解为人的生命之根本,称为命门之火。因此,古人平时很注意阳气的保养,认为是长生的秘诀。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