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怎么翻新:2011年出版的好书盘点(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5:50:12

2011年出版的好书盘点(2)

 


  羊城晚报:这些书让我们有赞有弹


  本版撰文/阮大山


  编者按: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纸质书还能活多久的问题,但实际上,现在的纸质书还是越出越多。至少,至今为止,问题不是书的存在,而是书太多了,我们很难分辨书的好坏。每到年底,往往各种机构、传媒都在推出自己的好书榜,而推出的书目往往天差地远,正反映出图书市场的分化,一切的中心都烟消云散了。而我们推出的这个榜单,也无意为今年的所有图书确定一个标杆,只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个参考而已。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榜的排行,并不完全代表对书的高下的判定;考虑到受众的问题,偏向学术性质的书,我们多排在后面。此外,“失败之书”的列举和批评,并不表示那些书一无是处,但考虑到那些书影响较大,更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我们的批评意在向读者提供一个提醒。


  这份书目的选择,曾参考了深圳“十大好书”评选的初选书目;对于具体的批评,《南方周末》书评版编辑刘小磊、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鄢盼盼亦有贡献。特此致谢!


  1.高尔泰《寻找家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就体裁来说,是散文;就性质来说,是自传性的回忆录;就题材来说,是知识分子苦难的实录。作为夹边沟右派分子的一员,长期经历了大西北自然和政治的严酷考验,能够生存下来已经少有;而作者更能保持的记忆的明晰和反思的深度,并且因为身在海外,往往能够直言无讳,对那个时代的人与事每能究形尽相,而文笔也绝不粗疏。总的说来,作为近数十年知识分子的自我回顾,这是一部无法复制的文本。


  此书曾由花城出版社2004年出版,但未引起太大的影响。今年出版的是增订本。在前一阵某地举办的“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活动中,此书列入了初选的100书目中。据闻在评选中,任职于广州某报的评委力言此书可以流传五百年,但众多评委认为太夸张,结果此书未能进入最后评定的前十名。我们认为,“五百年”论表面上看似乎夸张,但实质上并不过分。这样的书不能进入“年度好书”的前十名,那么“年度好书”,不评也罢。


  2.赵越胜《燃灯者》,湖南文艺出版社


  此书甫一出版,即引起广泛关注。作者回忆了七十年代以来问学于伦理学家周辅成的经历,既刻画了一位名师的形象,也融入了个人的政治和文化思考,文字也十分考究,作为一本思想启蒙读本,确实相当出色。不过,由于作者与所描写的对象关系太深,实际上也有很大程度的溢美之辞,这是读者应当注意的。事实上,这本书引起读者的好评,也是当下环境中师道沦落的一种反映吧。


  另外,此书在大陆刊行的只是节本,但价值绝不逊色。


  3.[美]海斯勒(何伟)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本引起广泛注目的译著,作者是《纽约客》杂志的记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观察细致入微,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很多我们感觉不到的问题。我们应当反问,为什么中国记者写不出这样的书呢?除了言论的限制,除了媒体的市场压力,是不是也有记者自身素质的问题呢?


  另外,日本加藤嘉一近期《中国的逻辑》一书,也有类似的优点,值得留意。


  4.[日]司马辽太郎 《坂本龙马》(第一部),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小说家,去世多年,但至今仍是日本最受欢迎的作家,堪比金庸在华人中的地位。但他的著作在中国图书市场远不及山冈庄八、陈舜臣那么流行,读书界似乎也不太注意,事实上,以往翻译过来的并不是他的代表作。今年新出的《坂本龙马》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坂本龙马作为明治维新的幕后推手之一,在明治维新成功前被暗杀,是日本人心目中最有人气的历史人物,在日本电视剧中经常可见他的身影;而坂本龙马的人气,正与司马辽太郎当年对他的刻画有关,尽管历史学家觉得司马辽太郎可能夸大了龙马的历史作用。


  此外,他的《丰臣家族》今年也重版了。此书从不同侧面写了日本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丰臣秀吉,在写法和历史观念上都有特色。


  5.[俄]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 《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利季娅对中国人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她笔下的索尔仁尼琴、萨哈罗夫我们都算熟悉。在数十年前的前苏联时代,她已经充分认识到索尔仁尼琴、萨哈罗夫的历史地位,并勇敢地为他们的辩护。此书即包括她对有关事件的回忆,对于中国人来说,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事实上,我们既缺乏索尔仁尼琴,也缺乏利季娅。


  6.[美]刘易斯《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也是今年引起读书界特别关注的译著。但就内容来说,其实并不算太有新意,此前已经有关于美国宪政的大量译作,包括去年的《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也有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任东来等人的《美国宪政历程》等著作,只不过此书视角集中在媒体与官员的司法个案。说到底,恐怕是因为“批评官员”这几个字眼特别触动我们的神经,呼应着中国目前的现实,大家才这么重视这本书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书的译者何帆,他本人是一位法官,其译著体现了他个人的观念担当,他去年的译著《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也引起了很大的注目。


  7.[美] 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夫·乔布斯传》,中信出版社


  这是今年最畅销、最流行的图书之一,一般情况下,这种书不太会得到精英的读书界的欣赏。乔布斯的事情我们不必多谈。我们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其执笔者也非一般的传记作家,有他个人的独立见解,不为其传主讳,书中写到了很多乔布斯身上负面的东西;而乔布斯的态度也很值得我们尊敬,他同意作者的写作不受任何限制,作品成书、出版也不需要经过他的审查。对比我们拍梅兰芳,拍李小龙,还要他们后人的同意,我们更应当向乔布斯和艾萨克森致敬。


  8.戴茂林、赵晓光《高岗传》,陕西人民出版社


  高岗是1949年以后最早被“打倒”的重量级政治人物之一,这是国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高岗传记,对于我们拨开政治的内幕,了解一个接近真实的高级领袖,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由高岗的悲剧,对于认识五十年代前期中国国内外的政治局面,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也就是说,此书的意义不仅在于高岗个人。


  9.马未都《瓷之色》,紫禁城出版社


  不管是不是“盛世”,近年的“收藏热”确实是不争的事实,而马未都可谓应势而生的收藏家和文物学家。以往他的著作基本上偏于普及,虽然通贯,但不能说有多少专业价值,而这本新书则由“色”的角度写陶瓷的文化和历史,让读者直接感觉到瓷器之美,视角新颖,图文并茂,在视觉上也能引人注目。对于作者个人和收藏界,都算是一部不错的书。


  10.余英时《中国文化史通释》,三联书店


  余英时是当今海内外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他的著作既有深度,也不失可读性,甚至可以说,他的每一部著作都是重要的。这本书集结了他近年的文章,由于年纪的关系,在材料和文字上都更通俗,在论述范围上,大体可见他对中国文化总体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他的“晚年定论”。读者若将此作为一部入门读物,比时下林林总总的所谓“国学”著作好得多。


  余英时去年还出过一本《史学研究经验谈》,也多是近年的文章和访谈,内容也没有专业性的繁琐,可以参看。


  11.《顾颉刚全集》,中华书局


  顾颉刚是现代以来影响最大的史学家之一,这部全集不仅包括他的全部论著,还包括篇幅巨大的读书笔记和日记,不仅在纯学术上极有价值,对于我们了解现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状况,也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近年来,关于现代学者的全集出版得越来越多,除了前些年的丁文江、胡适、傅斯年,近一两年还出了罗振玉、王国维、陈垣等。而就未刊稿的数量而言,以顾颉刚这套全集最多,故可以作为近代专业学术出版的代表。


  失败之书


  宋鸿兵


  《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


  《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长江文艺出版社


  《货币战争(升级版)》,中信出版社


  作者的系列著作几乎受到专业人士的一致批评,但畅销依旧,说到底,是因为他的阴谋论的思路,本来就符合人类的某种心理,而且也正符合当下中国人的经济心理。他的书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和脉络,一般人看看也未必有害,只要在见解上保持警惕即可。


  于丹《于丹趣品人生》,中信出版社


  于丹通过将《论语》等古典“心灵鸡汤”化而走红,而这次她进一步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从书名就能看出来,这次不是谈经典了,谈的可是“人生”啊。看内容,不光是讲孔子、庄子,而是通过讲古代名人文人的生活故事,继续灌输她的“心灵鸡汤”。但要看“心灵鸡汤”,倒不如直接看《读者》好了。


  岳南《南渡北归》(南渡、北归、离别,全三册),湖南文艺出版社


  文字表达不佳,但从普及角度看,提供了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历史的文本,对于一般人来说,材料扎实,恐怕是最大的优点。但实际上他的材料和见解多是转引别人的著作,甚至有剽窃的嫌疑,作者其实只是剪刀加糨糊而已。


  张大春《城邦暴力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号称“金庸之后最伟大的武侠小说”,根本名不副实。作者在历史方面知识很多,旧体诗词方面也有基础,但运用到小说中却很拙劣。开头的阵势拉得无比巨大,但后面却上气不接下气,在故事上根本是虎头蛇尾之作。


  刘心武《刘心武续红楼梦》,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从自己的思路研究《红楼梦》,尽管属于“索隐派”的性质,但“红学”不应被专家垄断,作为一家之言,也未尝不可。但按照自己“索隐”出来的结果写成小说,妄想将自己的思路“经典化”,就未免多此一举,也是徒劳之举了。


  高全喜《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重新解读,或者说是正面解读《清帝逊位诏书》的宪政意义,对一个仪式意义为主的“文件”进行较真的阐释,可以说表现出一个宪法学者的一偏之见;不过,它可以启发我们对立宪问题和中国立宪史的重视,也仍有学术价值。但深圳“十大好书”将此书列入前十,实在是评选充满偏颇的一个表现。


  吴思《我想重新解释历史:吴思访谈录》,复旦大学出版社


  吴思提出“潜规则”和“血酬定律”,为观察历史提供了一种“民间”的视角,容易引人入胜;但从专业角度,毕竟只是野狐禅,凭此就想“重新解释历史”,是不可能的任务。此书是他访谈的结集,无非是他的历史观的稀释。


来源: 我读 | 来源日期:2011-12-26 | 责任编辑:左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