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以什么为中心:“君子有九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53:42
论语·季氏》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语录,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九思”体现了较高的政治品质和领导艺术。本文结合一些史例谈谈领导者应如何加强修身养性。
  视思明——高识远见,目光敏锐
  “视思明”就是看问题要思考视力是否清晰,视角是否开阔。刘备在遇见诸葛亮之前,颠沛流离,毫无建树。三顾茅庐,诸葛亮以杰出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为刘备筹划一条联吴抗曹、然后占据荆州和益州的战略。刘备如拨云见日,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
  诸葛亮本南阳布衣,有如此的战略眼光是有缘由的。他胸怀大志,“自比管仲、乐毅”;又常与徐庶、崔州平、司马徽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交流学习。人的眼力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在学习、实践和思考中历练出来的。领导者能做到“视思明”,必须要热爱学习,具有渊博的知识;要辩证思维,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抓主要矛盾,还懂得逆向思维;要站得高,看得远,洞悉事物的发展趋势,能预见未来。
  听思聪——兼听各方,善于纳谏
  听指听力、听辨。领导者不仅要明目,而且要耳聪。唐太宗李世民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领导者要做到“听思聪”,首先要有广阔的胸怀,能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反对自己的意见。其次要善于倾听,能听出话因话源,了解提意见的本人,明确其说话的本意;听出话中之话,弦外之音,正所谓“钟在寺内声在外”。第三,要闻过即改,择善而从之,不能我行我素,听之任之。领导者制定计划、安排工作不是发号施令,而是让大家充分讨论发表意见,然后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科学决策。
  色思温——面色温和,平易近人
  领导者的面部表情是其个性形象的外在特征,也是其魅力的核心部分。三国时期刘备武艺不精,学历不高,其过人之处就是善于做“色思温”这篇文章。刘备“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给人一种憨厚老实、可亲可敬的形象,使他周围不乏猛将谋士,身后有大批拥戴追随者。刘备能达到如此高的修养境界,与其素有大志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密切相关。刘备兵败长坂,在曹操大军的穷追猛击之下,不忍丢弃追随他的荆楚百姓,在万分紧迫的形势下仍平和地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领导者离不开被领导者的支持,他们是水与舟的关系。权力不受约束,就没有谦卑感恩的政治家,只有高高在上的霸主;没有平易近人的领导者,只有颐指气使的老板。民主政治造就“色思温”的领导者。“色思温”使人格魅力形成领导力,不能理解为无原则的“好人主义”。
  貌思恭——谦卑恭敬,礼贤下士
  “貌思恭”,要求领导者培养与群众零距离沟通和建立公共形象的修养和能力。孔子《论语·述而》讲的“恭而安”,“恭”是要自然的、出于内心的。“王莽恭谦下士时”,是迫于形势,企图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出来的一种假象。“貌思恭”应“从感恩出发,从谦卑做起”。“貌思恭”也是靠经常教育而养成的。南开中学创始人张柏苓先生治校严谨,学校镌刻了40字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急;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南开走出了两位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和温家宝,他们都是“貌思恭”的典范。
  言思忠——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政策才有执行力。秦商鞅为了推动变法,曾立木设奖,并兑现承诺。一年后太子触犯法律,同样按法规严肃处理。司马光就此事对秦孝公和商鞅给予高度评价:“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诚信是高尚人格的核心,信守诺言是领导者的美德。领导者靠诚信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是发挥领导功能的重要基础。得到下属的信赖,密切上、下级关系;得到民众的认可,建立相互信任的群众基础,方能为领导者更加顺利地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事思敬——敬业爱岗,恪尽职守
  “事思敬”就是要敬业尽职,全心全意对待工作。隋文帝严肃谨慎,“令行禁止,勤于政事”,每天清晨听理朝政,到太阳偏西后还不知疲倦。他提倡俭朴,鼓励耕种,带来短期的社会繁荣和人口增长,并完成了统一大业。“事思敬”要求领导者满腔热情地对待事业,不辞劳苦地工作,工作不能没有激情,职业不能有所倦怠。一个没有工作热情的领导者,是不可能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的。“事思敬”还要求领导者把事业看作生命的重要部分,把主要时间、主要精力放在思考事业的发展上。
  疑思问——虚心学习,不耻下问
  任何领导者无论多么英明都有自己不清楚的,都应该询问和质疑自己不懂的,或者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的。唐太宗可谓一代明君,他经常思考一些事,不断向自己提问,向群臣发问,从中得到和领悟一些新知。他曾以弓箭喻事理,认为“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有一首问题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领导者在其领导活动中,经常要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难、焦虑、探索的心理,这种心理又驱使领导者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
  忿思难——克制冲动,保持冷静
  人在发怒时,容易冲动,往往让情感战胜理智,做出一些不计后果、不顾后患的事。韩信攻取齐国之后,派使者要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此时刘邦正被项羽所困,日夜盼韩信发兵援助。刘邦正要大发雷霆,但冷静一想后果,不仅没有指责韩信,反而亲热地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王!”给了他一个正式的齐王,这样很顺利地调征韩信的部队去攻打楚军。所谓“冲动”是指个人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使语言、行为出现非理智现象的一种心理反映。对领导者来说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是对责任重、压力大、困难多的领导。但是,盛怒之下,容易决策失误,说话离谱,留下后患。因此,“忿思难”,发于情,止于理。克制冲动,保持冷静是一种修养,也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见得思义——牢记宗旨,廉洁自律
  面对唾手可得的财物、金钱和荣誉等的诱惑,要思考一下该不该得,是否违背做人的道义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东汉时期,杨震赴东莱任职,路过昌邑县,曾受杨震之恩的县令王密深夜怀10斤黄金相送。杨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不义之财,绝不能收。有些领导者“见得”之时,很少思考“义”,结果忘了宗旨,毁了名誉,甚至还要身陷囹圄。廉洁公正是老百姓对领导者最基本的要求;廉洁自律才能在领导集体中树立威信,“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孔子还讲“老来戒得”,提醒一些领导者保持晚节。面对物欲横流的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见得思义”应成为领导者重点加强的修养之一。